让儿歌走进数学课堂

2022-10-11

第一篇:让儿歌走进数学课堂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字1—10,书写和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

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管是凑十法还是破十法,10的分与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儿歌的节奏教他们记忆:

“一九一九手拉手,

二八二八好朋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牵手走,

五五五五一双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

三、

五、

七、

八、

十、腊,31天总是大。

四、

六、

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

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土面积》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我送给同学们这首儿歌: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

亿级末尾加读‘亿’,

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又如教学植树、上楼、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间距与棵数(层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巧用儿歌:

“小朋友,张开手,

五只手指人人有,

手指之间几个空,

请你仔细瞅一瞅。”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时,学生在单位换算容易出错,为帮助学生记忆,我运用如下儿歌:

“单位换算很重要,

之间进率要记牢。

十、面百、质量千, 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

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

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计算繁琐,试商麻烦,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练习,先让学生吟诵以下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由于学生对这首儿歌很熟悉,能够不断地往下吟诵。这时,我又适时提出:“能不能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这首儿歌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创造”出一句“新儿歌”: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邓廷益.巧用儿歌“活”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马晓露.巧用儿歌教学[J]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耿连英.数学游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12,3

第二篇:儿歌,让数学课堂大放异彩

内容摘要:一线教师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乐学,好学。而将数学教学与儿歌结合起来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还对一些难题通过儿歌的形式将解题方法进行形象化,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关键词:儿歌;数学课堂;形象;

数学课堂是枯燥的课堂,越到高年级越有这种体会。语文课,词句的优美,故事情节有趣动人,自己的思维可以无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可以尽情地挥洒。而数学课,则1+1只能等于2,面积公式不可能我想怎样表示就怎样表示。在看来如此规矩的课堂,我们一线教师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了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乐学,好学。

人天生就有记忆的能力,而且记忆能力极其惊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一份报告说:假设你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你脑子一生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五十倍。据说,该图书馆藏书一千多万册,也就是说,人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还有人估计,全世界图书馆藏书七亿七千万册。它们所包括的信息总量共有四千六百万亿比特,这正好和一个人脑所能记忆的信息大体相当。并且,人的记忆可以保持七十到八十年以上。确实如此,孩子们对于每一篇学过的课文,对于每发生过的一件事,有时还是儿时读过的一首儿歌都能情景再现,说明孩子们有足够的记忆空间。 妙用儿歌让无趣变有趣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对学习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但往往很多孩子在读了两、三个星期以后,也许不要我们问,孩子就会常说,还是在幼儿园里好。特别是数学,如果经过早教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知道的,更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以儿歌为载体,融教育、教学、娱乐于一体,无疑是促使他们从学前教育快速向学龄教育过渡的最好的学习迁移方式。

入学时的始业教育,我这样设计: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姓什么吗?(赵)看来好多人的记性相当不错。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你知道我们教室里有几位老师吗?(一个)是一个吗?你们再找找看,(学生可能会满脸疑惑)你看**小朋友上课坐的多么的端正。他不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是)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小老师呀!我们就叫他小*老师。大家再找一找,像这样的小老师还有几个呀!(生找)哇,我们班的小老师真多!

今天我还带来一个新朋友------米奇。喜欢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可爱的小动物,赵老师可喜欢了。只要当上小老师的小朋友,就能奖到最棒的米奇。

你知道它的耳朵为什么长得这么大吗?

这大耳朵可是用来认真听课的,包括认真听老师的话,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看,※※※就有米奇的大耳朵

你知道它的眼睛为什么睁得这么大吗?

是的,是用来认真看的,认真看黑板、认真看书、认真看以后的题目; 看,※※※就有米奇的大眼睛

你知道它的嘴巴为什么张得这么大吗? 真了不起,它要用它响亮的声音来回答问题。 看,※※※就有米奇的大嘴巴 (1)上课铃声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小手摆摆好,眼睛看前方,挺起小胸膛,专心来 听讲。(请小朋友来试一试)(12字:铃声响,进课堂,书放好,坐端正) (2)上课的时候

小朋友们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积极动脑筋,大胆发言。老师也把它编成了儿歌。 (老师讲,专心听,动脑筋,认真想;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声音响;同学说,听仔细,对不对,要分清;只要你,能遵守;好习惯,定养成。) (3)作业

小朋友,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看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作业,一种是课堂乐园,一种是家庭作业,老师要让大家比一比,看看谁得字写得最漂亮,最好作业经常是一次性全对的。 你记住了吗?你有信心成为别人的小老师吗?(有)你们真棒。 一首首简单的儿歌让孩子们知道铃声响要做好哪些准备,课堂上怎样做才是最棒的,能成为别人的小老师。这是开心的一堂数学课,也是重要的一堂数学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认识10》时,要让孩子们掌握10的分解和组成,这对以后的计算教学是个关键所在。对于孩子们来说,前面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已经让他们背得晕头转向的了,如果用上“

1、

9、

9、1好朋友,

2、

8、

8、2手拉手,

3、

7、

7、3真亲密,

4、

6、

6、4一起走,

5、5凑成一双手”这首儿歌,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还是蛮有趣的。

二年级的长方体正方体教学是小学阶段所教授的纯几何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概念,还要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空间认识的一个飞跃。如何能让他们接受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这让孩子们意识到“体”里面可以装东西,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七巧板》中,将七巧板的特点小结成:七巧板有七块;三角形有5个,两大两小一个中;还有一正一平行。这让孩子们对七巧板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类图形组成,一共有7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段的孩子与其说他们是喜欢这门学科而学,还不如说是喜欢老师而学,喜欢老师的一个动作,喜欢老师的一句话,喜欢老师的一堂课„„而儿歌的引入,就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喜欢上数学。 妙用儿歌让模糊变明了

数学知识在一些孩子看来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因而他们怕学数学,怕学不好数学,其实都是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和数学的枯燥性所致。特别是那些听得云里雾里的知识。因此只有改变现状,刷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才能为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人的学习与情绪有关,儿歌吟唱中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情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写数字时,通常我们都是让孩子们先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写的,而且为了让孩子们写得漂亮些,我们还会这样描述。

比如:在日字格中写。我们边示范边说:从日字格靠左上边线的中间起笔,往上到上线的中间再转靠中线,然后一直往左下到最下线,平走。这么说已经觉得够清楚了,可孩子们写起来的还是歪歪扭扭。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儿歌:“头顶天,脚踏地,左右靠两边。”这样一说,孩子们写的数字就大不一样了。而且这首儿歌可以用到写每个数字上。

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教学中,用“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大口要对着大数,小尖要对着小数。”让孩子们清楚记得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的写法,及比较大小后应该怎样填写。

找找下面这些算式的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12×11=132 23×11=253 34×11=374 45×11=495 56×11=616 67×11=737 78×11=858 89×11=979 在学生找到规律,并找出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关系时。我们便自创了这样一首儿歌:×11找搭档,头尾两边站,两数之和写中间,相加满十头进1。让孩子们边计算边理解意思,接着来一组×11的算式的比赛,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让孩子们对×11的计算方法了如指掌,还可以边读儿歌边计算。 妙用儿歌让难点变简单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多数情况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把教学重点讲懂、讲深、讲透、讲活,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教学实践表明,编成儿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记,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认识钟面》时,对于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是要求掌握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下子就混淆不清,于是我们又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分针走过12,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过; 分针快到12,时针快到几就是快几时。

这样的儿歌让孩子们对这几个时间词有了明显的分辨,很多孩子在做练习时还边做边说着儿歌,样子是那样的可爱,记忆是那样的深刻。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有这样一首儿歌:“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如果放在实践操作之后,孩子们一定对间隔印象非常深。 图形表示数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个令人头痛的事情,即使我们一再给孩子们机会说出解题方法,但能真正懂的却只有那么个别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于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诞生了好多儿歌。

1、长短算式:

长算式:○+□+※=13 短算式:○+□=9

短算式:○+※=12 先看长算式 找到两图形 看作一整体 整体和是几 求出另一个 代入短算式 再求其它的

2、一加一减算式 ○+□=17 ○-□=3 ○+□+○-□=17+3 一加一减两图形(算式的特征) 找到“=”左右分 左边+左边=右边+右边 一加一减要划去 剩下相同两图形 求出代入短算式 最后别忘算一算

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上加难,但欣慰的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们能通过运用儿歌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有位家长对我说,当他问起这类题怎么解决时,孩子可高兴了,边哼着儿歌边演示给家他们看,还对我说:“儿歌真的蛮不错的。”

3、填数。

(1)请将下面7个数填入□里,写出得数相同的三对算式。 □+□=□+□=□+□ □+□=□+□=□+□ □+□=□+□=□+□

去头、去中、去尾;大小搭配填一起。 (2)填九宫格。

九宫格,我会填。

中间数,填中间。中间单,四角双,中间双,四角单。 两大数填小数,两小数填大数,填好别忘算一算。

……

像这样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儿歌还有很多很多,有些是前人留下的,有些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要用心发现,不管是现成的,还是我们自己创编的,只要是有利于孩子们学好数学的都是美好的。不过在自己创编儿歌时,一定要让孩子们先思考、实践、理解、验证再创作出儿歌;创编儿歌时还可以采用加减汉字、调换语序让儿歌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把儿歌引进课堂要做到适度而有效,编儿歌也要做到严密而科学,使

儿歌发挥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让我们去感受儿歌在数学教学中带来的收效,让孩子们去感受由于更富有魅力的的数学知识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福建教育 [3]数学小灵通

[4]网络博客:儿歌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第三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

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四篇: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下面贴了一个盘子和两个大桃子。“小朋友看,小猴子多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走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了“0”。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同时就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后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第五篇: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运用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验证相结合,对学生的猜想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猜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为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化策略。

(关键词):猜想验证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而衡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推断能力的高低。猜想正是发展学生推断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不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再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新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中,经常闪烁着猜想的火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大胆鼓励学生的这种猜想,引导学生在猜想中探索,发展

创新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猜想,掌握猜想的方法,我们学校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一、 创造条件,感受猜想。

所谓民主学习气氛,就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是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学生的热烈讨论之时,往往是学生发散思维最为活跃之际,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开始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进一步才有创新的见解,如爱因斯坦不少发明和理论都是由一定的猜想而产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这也是数学创新教学的艺术。

二、 创设平台,大胆猜想。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记下

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怎样滚的远》一课,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及分类后,提问:如何能使球滚的远?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斜坡越陡球滚的越远。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但是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截。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如《怎样滚的远》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

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要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交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三、 鼓励猜想,形成模式。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弗赖登塔尔认为:关于数学每个数学家都知道,除了现成的数学以外,还存在一种活动的数学,同时他也认为数学是被应用的,那就

应该教与学应用的数学,而数学的每次应用都是重新创造,这不可能通过学习现成的数学来培养。因此,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也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本领,就要我们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尝试、探索,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活动中来理解、应用、创造数学。

四.活跃思维,拓展延伸

当学生学会了课本的知识后,思维活动并不应结束,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向学生再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延伸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应用,从而由课堂的学习引导到课后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如;学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质疑:在生活中怎样合理的选择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延伸的探索活动。学生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这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上下课的铃声不应该是学习的起终点,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他们进行再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重视通过再质疑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数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或预测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启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

习的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和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解疑的科学态度。通过再质疑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的探究,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从发现问题,到猜想,到尝试,到寻求方法的过程中,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阳光雨露禾苗壮,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课改的最终目的。通过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更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大胆放手,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自主化、活动化,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活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入党介绍人意见教师下一篇:入党申请人谈话问题

热门文章

儿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