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2022-05-06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国服务外包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交易费用范式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在交易费用的范武下,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应通过加强人力的培养,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的力度,并增加对其资金的支持,走国际化之路。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1: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常抢眼,从而极大地弥补了该产业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的相对不足。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成为中国各类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更好地角逐全球市场的新舞台与新高地,更成为进一步促动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新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行现状评估、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就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

关 键 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现状;产业结构升级

收稿日期:2013-7-18

作者简介:郭锐(197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地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陈丹(1969—),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电子政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第三批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项目“‘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财企指〔2011〕1985号。

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相同步,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该产业发展的现状评估、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切入研究主题,具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线索的研究特点,但其在理论创见、方法创新、问题意识和对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其中,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研究几乎把中国绝大部分的服务外包城市或地区囊括进来,而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研究则集中探讨了借鉴和学习印度等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诸多政策、经验及做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问题。

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发展和最终崛起的强劲势头一致看好,认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中国在新时期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经济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新提升等大有裨益。王江和王丹(2012)指出,中国企业大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使其业务领域急剧扩大、业务种类日趋丰富、业务对象更加多元。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大支撑力与国际市场需求的旺盛表现力形成合力作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巨大需求的持续释放,助推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由此,中国的一些服务外包城市步入了产业转型及升级的新阶段,探索符合自身条件,走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成为新潮流。[1]邓志新(2011)从发展特点的角度对当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态势做出概括,一是整个产业处于持续放量增长的良好状态且总体规模显著扩大;二是信息技术外包(ITO)继续保持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三是岸外包市场成为新的更大的增长点;四是发包来源地依然主要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五是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不过,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欧美是世界董事会”的产业格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与印度、爱尔兰等外包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相比,中国依然有着不小的发展差距,其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武晋军(2011)认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规模优势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多,缺少大型化、国际化、品牌化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人才的严重缺乏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各地方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状态有越陷越深的危险。对此,华迎和孟环宇(2012)提出,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处置服务外包“井喷式”发展当中的不良表现,深刻认识中国在服务业基础、企业竞争力、全球市场份额、专业人才队伍、发包客户资源、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差距。[3]

从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已形成“东西映射式”的发展格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担当主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中西部地区正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上述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成效巨大,但是它们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上的诸多不足会严重限制其未来发展。对此,毛才盛(2011)提出应当高度重视三大问题:一是发展思路单一,建设理念陈旧,资源整合不足;二是总体规模偏小,专业人才匮乏,战略管理不够;三是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有限,信贷门槛过高。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其在软件外包领域的比较优势地位非常明显。早在2007年,大连市的“全球离岸交付城市排名”就已高居中国的第一位和全球的第五位。黄阳洋(2011)从集聚式发展的角度指出,大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市场渠道过于单一、市场风险过分集中、复合人才极度缺乏、金融优惠举措乏力等四大制约。凭借区位相对优势、资金比较优势和人力储备优势,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很快跻身全国前列并成为引领长三角地区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平衡、人才缺口补不上、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依然棘手,魏巍和钟文燕(2012)对此深表忧虑。[4]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全立新和董展眉(2011)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树立国际化自主品牌、产业的特色化与集聚化、服务外包企业集团化等方面,对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多维度的考察。他们认为,得益起步时间较早、政策保障到位、基础设施完善、运营成本低廉、人才储备充沛等优势条件,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已经确立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规模实力。韩德超(2013)对南昌市和洛阳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比较研究,他认为起步时间较晚的南昌市服务外包产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地域优势、集聚优势和政策优势,与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和地域化的“南昌模式”不无关系。洛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转观念、找定位、促集聚、引进来、走出去、强基础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从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来看,学习和借鉴产业先发优势国家的经验及做法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的重点,其中对印度的关注度最高。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这从一些中小型发展中国家如安哥拉、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成为新的发包来源国当中充分体现出来。张立(2011)指出,处在该产业领跑位置的依然是印度、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先发国家,东亚、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表现出快速赶超的态势,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个别国家加快崛起成为新的接包主体。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布局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与印度等服务外包先发优势国家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超越的,其从服务外包新兴大国真正崛起为全球服务外包强国任重而道远。杨延杰(2011)指出,浓厚的国际化色彩、明确的外向型战略、独特的语言优势、良好的公司信誉、规范的企业运作、充沛的人力储备,这些是印度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行业的优势所在。而品牌国际化建设和大企业集团化发展始终难有重大成果,这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印度等国家企业轻而易举地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优势地位的原因所在。[5]得益于业务流程外包(BPO)行业年均增幅达44%的惊人速度,印度正从低端的信息技术外包(ITO)行业加速抽身,其已经基本实现转向高端业务领域的战略目标。寇相如和王澎涛(2011)指出,印度在企业规模、合同金额、业务质量、产业层次、专业人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言自明,[6]印度的先发优势和语言优势是中国难以比拟的,中国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懈追赶。对此,于晓东(2012)指出,迟迟难以有效释放的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实力不济和缺乏足够信誉度的接包企业、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始终得不到有效填补、品牌国际化建设起色不大等棘手问题,将成为中国完成赶超战略的主要障碍。[7]

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引导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关键所在。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当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不过,相关研究成果的论点比较接近,对主要问题的梳理和剖析亦相对集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该领域研究的问题意识有待真正地树立和进一步加强。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依然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合同规范及执行、行业标准与规则、企业纠纷及处理这些涉及市场环境的改善与优化等方面的棘手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出台和落实新的政策及举措,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做好政策衔接和协调工作。陈冰冰和刘莹莹(2011)提出,诸如工商、税收、财政、土地、外汇等优惠举措的细节部分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的体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需要尽快提速。另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大、保护举措不够,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的加快。[8]

专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术人才极度匮乏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洪志鹤(2011)指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有欠合理,尤其是熟悉国际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精通企业管理、勇于市场开拓、专业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问题不容小觑。[9]中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业人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等不强烈从而导致其职业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力、员工的职业培训不足、团队合作及自主创新意识缺乏,致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质量服务意识养成、客户沟通能力培养、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跨越消费心理鸿沟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长期徘徊不前。赵静、方兆本和尹留志(2008)指出,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引入的法治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保障的缺位及补位问题的治理,事关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大局,对此应当予以充分重视。[10]

进一步激发和挖掘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所具有的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经济拉动效应、行业辐射效应,这已经是一项世界公认和通行的国家战略。企业规模不大,竞争能力不强,同业信誉不高,市场份额不足,客户资源不多,过分倚重外资,这些不良现象与中国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化建设乏力不无关系。另外,各地区发展同质化风险过大、差异特色化过小,主要业务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使其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被动和从属地位。邓志新(2011)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营销研发体系不健全和公共服务体系不顺畅。[11]对此,梁佑良(2013)进一步指出,相关的监管举措、行业规范、服务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迟滞落后尤其是难以满足依法监管的迫切要求,这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发展非常不利。

三、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与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中外产业态势对比的微观层面相类似,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主要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并具体论述。

从全国或整个产业的宏观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彻底走出“服务外包即离岸外包”的认识误区及发展歧途,真正树立“国内市场优先”的理念及意识,主张从发展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新高度,协调好、落实好中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步升级和转型的艰巨任务。山红梅(2011)提出,推动和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化与持续化发展,就要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彻底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加快与市场化、国际化相接轨的步伐。[12]鉴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布局极不均衡的严峻状况,张桂钢(2012)指出,应当加快产业链条的升级延伸及产业布局的优化重组,大量建设综合性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更好地释放和发挥此类园区的集聚及辐射效应。同时,以类别化、差异化、针对化的政策优惠举措,更多更好地覆盖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深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及产品开发模式的巨大效力。毛振华(2012)指出,这期间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好政策主导作用,各类企业要扮演好市场主体角色,更多地借力于政府拉动型产业发展模式和官助民办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巨大效用,从而促进各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均衡化发展。[13]突破中国企业长期徘徊于服务外包产业中低端领域的尴尬境地实属当务之急。包诗若(2012)提出,应当坚定地走好“集群化发展”道路,以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为支点,以区位优势、行业特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抓手,在巩固已有的比较优势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新的更大的业务领域。[14]姜凌和卢建平(2011)指出,用足用好工商、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优先扶持众多的服务外包中小型企业不失为一条突破捷径。[15]

从地区或部分行业的中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地区或优势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方面。长期傲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潮头的大连市确立了争做“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远景目标。黄阳洋(2011)提出,当务之急是优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战略高度来思考并大力推动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育工作;二是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特色软件园区建设工作;三是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引进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四是从便利外汇收支及市场交易的角度加快外汇管理制度改革。郭丽和李龙(2011)进一步提出,一要明确和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对接和覆盖产业集群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及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化及国际化建设等核心内容;二要科学确立并优先落实产业发展方面的重点目标,尤其在业务流程外包(BPO)、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产业、集成电路设计等关键性领域应当倾注全力;三要加强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走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发展道路。目前,处于领跑地位的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但是不能就此忽视有失平衡性的产业发展态势、愈显迟滞性的大企业成长状况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时出现的结构性人才供需矛盾,以及长期处于低比重状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等具有指标衡量意义的诸多问题的困扰。对此,梁锡坤、陈永强和石兴民(2013)指出,应当在突出发展重点与促进全面发展上做好统筹规划,确立和实现层次化布局及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产业内外部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事关江西省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的大局。王树柏和滕玉华(2013)提出,这离不开精准的发展定位、优良的发展氛围、优惠的发展政策、坚实的发展平台、充沛的人才储备和外向的发展视野。

从借鉴成功发展经验的微观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优先和集中地对印度等先发优势国家的一些成熟做法给予了全面探讨,主要涉及到产业规划、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市场开拓、优惠举措、企业培育、组织建设、错位竞争等方面。王文超(2011)指出,为了避免各地方陷入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的不良局面,印度对服务外包产业实施总体性的科学规划,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鼓励和推动企业间合并和重组活动,进一步催生大型化、领军型的企业集团崛起;不遗余力地开发开拓全球市场,以直接投资方式介入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抢占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实施“学院式”、“企业式”与“市场式”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新模式;设立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中心等具有产业全局统领功能的组织机构。重视大型企业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掌控核心技术并不断强化服务能力,做好战略规划并紧盯中高端业务领域,精于市场化运作和组织化发展,这些来自先发优势国家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李建民和张莹(2012)提出,中国应当统筹制定和实施“集群化”、“错位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魏君英和谭露(2012)进一步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须走“规模化”、“外向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把更多地承接中高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发挥好人力资源储备优势,始终瞄准和不断抢占专业技术人才的制高点。尽快在国家层面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间成立具有完善的组织功能的行业协会,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产业园区建设应当更加立体化和特色化,它们之间应当加快形成一种高度组织化和接续化的战略接包联盟关系。以税收手段刺激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极为有效。对此,李香菊和叶薇(2012)指出,诸如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度颇高的税种应当予以开放式的重新考虑,以征税方式的不断优化来降低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课税负担。同时,借助《服务外包业税收协定》等国际协议,尽可能地减轻中国企业的国际税负,降低它们的实际运营成本。[16]

【参考文献】

[1]王江,王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特色化发展思考[J].商业时代,2012,(26).

[2][11]邓志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3]华迎,孟环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04).

[4]魏巍,钟文燕.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5]杨延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05).

[6]寇相如,王澎涛.中印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7]于晓东.基于适者生存法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8]陈冰冰,刘莹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2).

[9]洪志鹤.浅谈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1,(09).

[10]赵静,方兆本,尹留志.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分析和对策[J].经济界,2008,(05).

[12]山红梅.国内市场:我国服务外包业规模化发展的根基[J].企业经济,2011,(07).

[13]毛振华.我国服务外包应走差异化竞争之路[J].中外企业文化,2012,(05).

[14]包诗若.加快建设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2,(07).

[15]姜凌,卢建平.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升级的作用机理[J].经济学家,2011,(12).

[16]李香菊,叶薇.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责任编辑:黄小育)

作者:郭锐 陈丹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2:

交易费用范式下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交易费用范式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在交易费用的范武下,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应通过加强人力的培养,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的力度,并增加对其资金的支持,走国际化之路。

关键词:交易费用范式;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国际化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从一个加工制造业大国向服务外包业大国迈进,建设一个低碳、环保、友好和谐的创新型社会已成为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业转型的理论研究。对服务外包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提升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能够在理论的高度上加强我国作为服务外包业大国的综合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交易费用范式下分析服务外包业的现状和对策是全新的尝试。

交易费用范式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即指在交易费用的领域内进行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易费用范式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1)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

一、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交易费用范式看,服务外包的存在就是一种将交易费用内化的过程。按照定义的规范,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假如由企业自己创造的话不仅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更新。而将其外包给特殊的企业去制作,在外包企业和被外包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交易费用“内化”的格局。即服务外包业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是一个有机的利益链条,发包方仅仅需要花费在寻找承包方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而一旦签订相关的外包合同,其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发包方将承包方看做是自身企业业务链的延伸。这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的举措,也是服务外包业在经济学领域内的最新解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几乎是“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的曲折之路,而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全球经济转型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现实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都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转型为中国服务外包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全球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逐渐转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力,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经济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转型中,大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外包来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因此,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随着全球进一步向绿色、科技、扁平化发展,新兴产业得到了全球各国的重视,正在逐步得到发展。而服务外包行业作为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全球服务外包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由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其不得不让那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交易费用低的发展中国家投入更多的目光。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公司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研发新的技术,不得不放弃对服务外包的偏见,把相当多的业务外包给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导致企业对承接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产业成熟度等因素的重视程度降低,对人力资源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服务外包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充,导致服务外包承接国数量急剧增多。

这些共识的形成无疑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上给中国服务外包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走了一条“世界加工厂”的低端企业转移之路,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将这样的发展机遇“内化”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的现实,将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和难得的契机。

2.中国经济产业升级为服务外包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中国的经济已经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目前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期,在新的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发展新兴产业等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而服务外包产业则具有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同时,未来中国经济仍能保持7%的高速增长预期保证了服务外包行业的巨大需求。因此,未来中国的服务外包行业将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潜力巨大。

据2010年毕马威的一份报告表明,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26%的年复合增长率,未来三至五年或将赶超印度成为新的全球外包中心。而据加拿大咨询公司XMG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外包业务已经占全球外包业务的28.7%,达到357.6亿美元,与增长速度为14%的印度之间的差距将不断减小,因此很有可能逐步实现超越发展。

(二)中国服务外包业面临的挑战

从现实的环境看,中国拥有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政策环境良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等诸多的服务外包发展优势。但是由于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尚不成熟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形成了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障碍,中国的服务外包业仍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中国服务外包业的总体规模不足

服务外包业的总体规模的衡量指标即是完成的承包量。单纯从数字上看,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值刚刚超越100亿美元,和印度的500多亿美元相比,差距明显。在2010TPI离岸外包前10强排名中,印度高居榜首,而中国的排名则比较靠后。同印度相比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说明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在总体的规模上依旧是处于一种落后状态。这样的落后状态在交易领域内的表现就是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服务外包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信息的极端不对称。

2.中国缺乏大型国际化、集团化的服务外包企业

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仍处在分散、小规模的

状态下,这样的一种状态直接导致在交易费用范式下如何节约交易费用问题的出现。由于规模小和分散性的普遍存在,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变得空前高涨,与世界大型国际化、集团化服务外包企业相比较,中国仍有很大的劣势。2010年中国软件出口20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19.6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为9800万美元,还达不到印度塔塔公司一年的业务量。塔塔公司有16万员工,而目前中国企业中没有一家员工数达到这个数目的十分之一。大型国际化、集团化服务外包企业的缺乏一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另外一方面也减弱了中国服务外包业整体的竞争力。

3.中国服务外包业高端人力资源缺乏

中国是劳动力大国,尽管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是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队伍呈现“纺锤形”,低端和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不足,国内真正达到语言要求、技能精湛的相关人员并不是很多。“纺锤形”的人才结构暴露出中国在服务外包领域人力资源的匮乏。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中国服务外包业在整体素质上不高,而高端人才的匮乏也制约着中国服务外包业自身的升级转型和更新换代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二、交易费用范式下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

从交易费用范式分析,中国的服务外包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为破除发展障碍,推动服务外包行业健康发展,应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而破除发展障碍的难题,无非就是逐步将巨大的交易费用缩减,在发包方和承包方、发包国和承包国之间寻求一种经济上的平衡态势,这就是从交易费用范式下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策的核心价值意义所在。

(一)加强服务外包业人才的培养

1.高等教育领域内

要加大对本科院校内服务外包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领域之内的小语种的语言强化能力的积极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要加强一些具有独立建制的高职服务外包院校的培养力度。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颁布实施,按照《纲要》的要求,“中国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面对这样的要求,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都要从专业设置角度和小语种培养角度加快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2.职业培训领域内

对于服务外包业专业人才仅仅需要在学校内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校之外必须完善各级各类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对服务外包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社会化进程。要通过建立示范性服务外包城市的模式,在服务外包示范性城市内部加强职业培训的开展,只有将这些服务外包示范性城市的职业性培训上升到规范性的轨道上,才能在中国内部服务外包人才机制上缩小交易费用的支出,缩小与其他国家在服务外包业内的综合竞争力差距。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的力度

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就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具有一定优势、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要重点扶持,帮助其实现规模化、国际化。这也是将规模小的服务外包企业逐渐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承包方在交易过程中必要的费用,从而在综合交易费用的降低上提高国内服务外包业的同等竞争能力。

在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形式让服务外包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和示范效应。这种从“点”到“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国内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无裨益。从这样的“解剖麻雀”的示范性城市出发,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可以迅速积累有效的经验,形成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需要依托现有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通过这些基地,实现抱团发展。从产业上完善服务外包链条,从示范性城市、基地、产业链三级体系上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业的合理布局。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缩小交易费用的总额。

(三)加大对服务外包业的资金支持

在中国服务外包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规模小、分散性的特征,导致其在资金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从目前的条件看,国际化之路可以凭借“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思路进行。而无论哪一种思路都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支撑。所以,对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在资金上的支持,一方面要通过资金优惠和出口补贴,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基础实施的建设,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建立离岸自建中心。

作者:王传言

中国服务外包论文 篇3:

中国服务外包近10年年均增长54% 迈向高附加值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近日表示,2006年至201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执行金额年均增长率达54%,而且不断迈向高附加值业务。

根据商务部数据,2006年至2016年,中国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从13.8亿美元增至1064.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4%。

同时,中国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不到1%攀升到33%,稳居全球第二位,离岸市场从以日本为主拓展至北美、欧洲、东南亚、西亚北非等20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最初从承接跨国公司的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非核心业务起步,已逐步向IT咨询、数据分析、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业务拓展。目前,中国新兴服务出口的70%是通过承接全球服務外包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外包实现的。商务部将推进服务外包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进程,建立跨界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对发达国家接包能力,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包,努力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经过10年发展,服务外包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成为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力量。未来十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步入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汉字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电力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