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生产的影响研究

2022-09-10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 分析了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大豆产业受进口大豆冲击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国内外大豆产业现状总结

1.1 我国大豆产业分析

我国的大豆生产水平偏低, 同时生产成本高, 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2 00 7年为例, 大豆产量为1 55 1公斤/公顷,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3%。而价格却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0%以上。

大豆在国内的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主要体现在压榨、医药工业、食品加工及育种等方面。由于需求量较大, 而国内供应不足, 只能依靠进口弥补。我国大豆进口量于2003年突破2000万吨, 首次超过国产量;2007年, 我国的大豆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 同时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2005年, 这三个国家共出口大豆5986万吨, 在世界大豆出口总量中达到78.3%。

1.2 国外大豆产业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 大豆是各类油料作物中产量最大的产品。2003年世界大豆的产量达到18923.4万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近50%, 出口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巴西和阿根廷是仅次于美国大豆生产和出口国。

而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集中在欧盟和亚太, 其中欧盟每年进口大豆1400万吨左右, 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地区。亚太地区是紧随其后, 有以中国为新兴的大豆需求大国。

1.3 我国大豆业的困境

1.3.1 大豆产量低

2007年全国大豆平均每亩产量102.5公斤, 比上年减产25.9公斤, 减幅20.2%, 为1993年以来的最低。与进口大豆项目, 我国大豆的亩产量低、增产速度缓慢, 生产成本受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土地的影响而增加, 导致产量、质量和交货期都受到影响。

1.3.2 生产和加工严重脱节

由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的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显著低于进口大豆, 且价格过高造成许多大豆加工企业选择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从而导致我国大豆加工业效益低下, 大豆产品销路较差。

1.3.3 在大豆榨油业无立足之地

美国所种植的大豆, 基本上是转基因大豆, 主要用于榨油, 而国产大豆主要用于制作豆制品。目前, 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 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以加工10万吨大豆为例, 大豆的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 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因此国产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进口大豆对我大豆产业造成冲击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成为大豆的进口大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大豆的生产量满足不了国内大豆及大豆产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产生上述原因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大豆种植的收益低, 使农户减少种植

在我国, 农户的种植结构受两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大豆的种植面积主要受大豆与玉米的国内价格比的影响;其二农户都愿意选择单位面积净产值高的农作物进行生产。由于大豆单位面积净产值较低, 农民更愿意种植净产值高的玉米和水稻。

2.2 生产成本高没有竞争优势

不仅大豆加工产业规模小, 我国大豆种植规模也较小, 且分散, 耕作方式多为粗放型, 加上交易环境较差造成间接成本高, 其成本远高于国外大豆, 进而导致国产大豆销售受阻, 生产萎缩。此外, 国内经销商向不同的农户收购的大豆无法保证质量水平的统一, 且在大豆二个月的交货期内, 客户必须亲自派人到产地监督、挑选、包装和运输以保证产品质量, 无与国外完全产业化、规范化的大豆采购市场相比缺乏竞争力。

2.3 外资大举入股我国压榨业

自2004年以来, 跨国粮商正在形成对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垄断布局, 目前全国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中外资参股占65.98%通过这种方式, 外资公司正逐步控制国内大豆市场的采购权和定价权。外资大豆压榨企业的压榨能力达到12.1万吨/日, 占据了中国大豆实际压榨能力的60%以上。这种情况间接导致了国产大豆很难进入大豆压榨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市场。

2.4 缺乏产业政策支持

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 大豆退出粮食收购保护价的范围, 完全走向市场。此后, 由于粮食供大于求, 整个粮食市场价格下跌, 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以高于市场价的敞开收购处于保护价范围内的粮食。但大豆由于退出保护价, 因此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使得农民种植大豆的市场风险增加, 由于政府保护收购行为间接导致农民多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益高风险小的作物, 减少了大豆的种植。因此, 在过去的40多年间, 大豆的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目前仅占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的12%。同时, 政府在种子培育、种植技术推广、产品收购贷款等多方面, 均没有对大豆的种植提供支持和保护, 进一步加剧了大豆的减产和品种质量的降低。

3 大豆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 采用科技手段提高大豆种植的亩产量

首先, 在大豆的育种上, 高油和高蛋白品种单独选育取代高油与高蛋白兼容的育种方向, 提高大豆质量的单项指标, 以精胜全。其次, 健全大豆良种繁育与供应服务体系, 推广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在有限的大豆产地中种植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优良品种。第三, 要积极采用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 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专用大豆品种, 做到分种、分收、分装、分储。

3.2 对大豆种植给予直接补贴

为了摆脱大豆种植业的困境, 在短时间内需要国家将大豆重新纳入保护价的粮食品种范畴, 列入政府直接补贴的范围, 通过建立我国的农业“绿箱”、“黄箱”补贴政策体系, 加大对大豆的直接补贴或者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支持力度, 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 改变大豆比较效益偏低的局面。

3.3 优化大豆生产格局, 推进大豆产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集中性, 需要合理布局大豆生产区域, 优化大豆生产格局, 进一步在大豆主产区建立产业化的大豆加工和生产基地。首先要建立、扶持和壮优秀的大豆加工龙头企业, 而且这种龙头企业要能够在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具有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其次, 国家通过优化市场环境, 制定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信贷、保障等优惠政策, 促进大豆转化增值, 形成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降低成本, 实现大豆生产的集成效益。

3.4 提高国内大豆加工技术

配合国产大豆品种和质量特点, 有针对性的培植一批大豆食品加工企业, 从技术上实现国产大豆的价值最大化, 为市场提供质量优、花色品种多、营养价值高的大豆制品。通过对大豆的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 声场具有高附加值的大豆制品, 并力争出口, 提高我国大豆食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3.5 提高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标准化程度

依托龙头企业和食品精加工企业的发展, 建立大豆行业性商会, 对大豆的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贸易等环节提出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合力, 提高我国大豆产品的规范性和口碑。同时, 行业协会对于维护大豆行业的整体利益、制定大豆产业发展规划、应对市场变化和参与进出口贸易的国际谈判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虽然进口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冲击巨大, 并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但仍然要应充分认识到, 大豆在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在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大豆产业只有从技术应用、政策支持、产业规划和发展、行业整体建设等方面共同改进, 不断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提升内部整合和协调能力, 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提供健康发展的良性环境。挖掘其深层次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重振我国大豆产业。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由大豆的出口国, 变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进口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国内大豆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分析国内外大豆产业现状,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法对国产大豆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困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豆产业,进口,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海滨, 武戈.我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程度分析[J].科技管理, 2008, 4:65~67.

[2] 王济民, 朱希刚.我国大豆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9:39~44.

[3] 朱希刚.中国大豆业的困境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1:69.

[4] 余建斌, 乔娟, 乔颖丽.进口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5:213~216.

[5] 王雪尽.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及对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0, 1:81~8 6.

[6] 陈艳君.2007年中国大豆市场回顾暨展望[J].粮食与油脂, 2008, 1:31~34.

[7] 高颖, 田维明.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5:33~4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色金属冶炼产品质量状况探析下一篇: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