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2022-05-0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1: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穴规律

摘要 目的:分析現代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自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3月1日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络和腧穴应用情况和规律特点等。结果:1)共纳入218篇文献,获得处方230个,涉及穴位78个,所用腧穴共计使用频次1 472次。2)经络中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运用频次最高,占30.98%。腧穴中以肺俞使用频次最高,占9.58%。3)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表中,迎香-合谷-印堂的置信度最高,为95.24%。结论:临床针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应重视局部取穴,强调阳经的运用,配合循经远端取穴,远近配伍,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 针灸;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数据挖掘;选穴特点;经络选用;配伍规律;取穴依据

Exploring the Regularity of Acupoint Selec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YU Yang,CHEN Xingyu,LUO Yuehong,GAO Shan,LI Xiao,ZHAO Ling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致敏原后主要由Ig E(血清免疫球蛋白)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AR患病率为13.26%,儿童AR患病率为15.79%[2]。在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AR甚至已经影响到高达40%的人口[3-4]。AR迁延难愈,易感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不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加重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5-6]。研究表明,目前AR的患病率正逐年增高,AR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和日益关注的问题[7-10],因此寻求可靠的治疗方法变得十分迫切。针灸作为一种安全、价廉的治疗手段,在中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灸治疗AR有着确切的疗效,在国内外也被多次报道[11]。2015年针灸首次纳入美国过敏性鼻炎的指南[12],说明针灸治疗AR在国际上已经初步得到认可,但是如何能让针灸被更多的AR患者和临床专科医生接受,则需要提高针灸治疗AR的临床疗效,而腧穴的选择和配伍是取得确切疗效的关键。近10年来,针灸治疗AR备受研究者关注,我们提取和分析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穴使用情况及规律特点,为临床优化选穴,提高临床疗效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国内外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资料。中文主题词限定为“过敏性鼻炎、变异性鼻炎”,干预措施设定为“针灸、针刺、灸、温针、电针、揿针、穴位”。英文主题词限定为“allergic rhinitis”,干预措施设定为“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intradermal needling/acupoint injection/acupoint plaster/acupoint catgut/acupoint application”。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根据国内或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如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发布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13]或ARIA 2008[5]的诊断标准;2)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疗效观察;3)采用针灸疗法,并且结局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或结果为有效的文献。

1.2.2 排除标准 1)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少于10例;2)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内容雷同的文献;3)研究方案、个案、临床经验、动物实验、综述等;4)无法获取全文;5)无明确针灸处方。

1.2.3 手工筛选 1)初筛:依据检索出的文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下载初筛后的文献全文;其中无法确定的文献,先下载全文。2)全文阅读:二人同时详细阅读经初步筛选出的文献全文,对于有争议的文章,最终由第三人决定是否合格。

1.3 数据处理

1.3.1 数据规范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 30233-2013)》对所有腧穴名称加以规范。用Excel录入包括篇名、出处、年份、作者、作者单位、针灸具体操作、主穴、配穴、针灸处方、疗效等诸多内容。建立“现代临床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文献数据库”。其中涉及在主穴基础上辨证配穴的,按照“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方式进行录入。

1.3.2 数据统计及分析 将规范化后的数据库导入软件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使用腧穴进行频数、频率分析,所属经络进行归类、排序。使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分析,其效用性以支持度、置信度以及增益度来表示。并利用SPSS Modeler 18.0做出网络图,将数据可视化,展示所有关联规则和最强关联规则。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计检索出2 529篇,导入Endnote查重后余1 503篇,根据题目和摘要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初筛后439篇,通读全文后进一步筛选,最后纳入文献218篇,获得230个处方。

2.2 针灸治疗AR的文献用穴规律分析结果

输入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中治疗AR所用穴位,共涉及全身78个穴位,所有腧穴的应用频数共计1 472次,其中使用频数大于100次的有4个,以肺俞的使用频数最高,共计141次,其次分别为迎香(137)、印堂(117)、合谷(101)。应用频数前40位的穴位具体信息见表1。

2.2 针灸治疗AR的文献经络选用频次分析结果

整理的文献中治疗AR所用穴位的经络关联中,涉及了13条经脉,包括11条正经以及任、督二脉,其中阳经的运用频率更高,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占30.98%,其次分别为督脉(20.29%)、手阳明大肠经(19.23%)、足阳明胃经(8.08%)。每条经脉所用穴位及頻次的具体信息见表2。

2.3 针灸治疗AR文献的腧穴配伍规律关联分析结果

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所有腧穴的关联分析规则,其腧穴配伍的效用性以支持度、置信度以及增益度来表示,当腧穴组合的增益度大于1时,为有效规则,支持度为前项和后项共同出现的案例所占比,置信度为前项出现后,后项出现的概率。设置最低支持度25%,最小置信度60%,最大前项为2,对穴位分别进行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腧穴配伍关联规则按照置信度排名前20的具体信息见表3。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做出网络图将关联规则可视化,其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腧穴,腧穴节点之间的链接边表示穴位配伍次数,表现了腧穴之间的配伍关联强度,关联的强度越强的链接边线条颜色越深。将阈值条上限调整为最高,下限为0时,出现了所有腧穴的关联规则图1;将阈值下限调整为80时,出现最强关联规则图2。在230条处方记录中,可以看出配伍的核心腧穴主要为肺俞、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大椎、风门、肾俞、脾俞等,最强腧穴配伍关联为迎香、合谷、印堂三者之间的配伍。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临床上以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等[14]。中医学称过敏性鼻炎为“鼻鼽”,早在《黄帝内经》中多次论及,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受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影响,外感风寒之邪,致脏腑功能失调,上犯鼻窍,从而诱发鼻鼽[15]。中医认为针灸可以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AR的目的。

应用针灸疗法治疗AR的腧穴的应用、经络的应用、腧穴的配伍都有着明显的规律特征。1)重视局部取穴。使用较多的穴位如迎香、印堂等都位于鼻周,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迎香穴浅层有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深层有面神经的分支;印堂穴分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16]。有研究发现,刺激面部穴位可降低鼻黏膜P物质(鼻神经肽)水平,改善由感觉神经肽参与的鼻黏膜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17]。针灸这些穴位可通调气血,祛邪外出,疏通鼻窍,它们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2)阳经的使用频次远高于阴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使用率最高的是4条阳经,选用的大多数穴位都位于阳经,阳经穴位的使用频次百分率达75.2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外感风寒侵袭,正邪相争所致,根据“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则可选用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在《灵枢·经脉》中关于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病候论述都提到了“鼽”,这些经脉都循行于鼻周,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其中使用最多的阳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循行于鼻周,而其背俞穴对应五脏六腑,具有调节脏腑,振奋正气,补气固表,所以使用率最高。督脉为诸阳之会,行于鼻,有散风消热之功,针之能调节阳经经气,从而达疏风解表之目的。3)注重循经取穴,远近配伍。腧穴配伍中可以看出最多的配伍形式是以合谷与局部腧穴的配伍,其中以迎香-合谷-印堂最为常见,其次较多足三里与局部腧穴的配伍。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面口合谷收”,合谷为治疗头面、五官诸病之要穴,合谷能够清热解表,通调气血,起源于脐下间动气,关系整个机体气化功能,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要穴。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具有调整全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合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止于鼻旁,也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西医对于本病主要使用抗组胺药和激素治疗,但其中枢抑制和远期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大多也只是暂时减轻了患者的发病症状和稳定病情,很难彻底治愈。而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也证明了其远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8]。通过对文献的分析,针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应重视局部取穴,强调阳经的运用,配合循经远端取穴,远近配伍,达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为针灸治疗AR提供了科学的选穴依据,以期能够指导临床治疗,达到为过敏性鼻炎患者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2]胡思洁,魏萍,寇巍,等.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及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9):1485-1491.

[3]Meltzer EO,Nathan RA,Derebery J,et al.Physician perceptions of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Asthma Proc,2009,30(1):75-83.

[4]Yorganciolu A,Kalayci O,Kalyoncu AF,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update(ARIA 2008).The Turkish perspective[J].Tuberk Toraks,2008,56(2):224-231.

[5]Bousquet J,Khaltaev N,Cruz AA,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2008 update(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A(2)LEN and AllerGen)[J].Allergy,2008,63 Suppl 86:8-160.

[6]Cardell LO,Olsson P,Andersson M,et al.TOTALL:high cost of allergic rhinitis-a national Swedish population-based questionnaire study[J].NPJ Prim Care Respir Med,2016,26:15082.

[7]Wang XD,Zheng M,Lou HF,et al.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from 2005 to 2011[J].Allergy,2016,71(8):1170-1180.

[8]Zheng M,Wang X,Bo M,et al.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among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5,7(2):148-157.

[9]Zhang YM,Zhang J,Liu SL,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J].Laryngoscope,2013,123(1):28-35.

[10]Chen J,Zhao Y,Li B,et al.A multicenter study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central China[J].Am J Rhinol Allergy,2014,28(5):392-396.

[11]蒙逖航,梁洁玲.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1):73-75.

[12]Seidman MD,Gurgel RK,Lin SY,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allergic rhinitis executive summary[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5,152(2):197-206.

[1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67-68.

[14]Cheng L,Chen J,Fu Q,et al.Chinese Society of Allergy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8,10(4):300-353.

[15]朱世強.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6):26-27.

[1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9.

[17]李昕蓉,张勤修,王晓培,等.面部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587-2590.

[18]郭霞,杨嘉心,陈跃来.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185-187.

(2020-05-12收稿 责任编辑:杨觉雄)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09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22050,81973962);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ZDYF1109)

作者简介:余阳(1995.0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E-mail:1290346640@qq.com

通信作者:赵凌(1980.06—),女,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针灸治疗适宜疾病的临床研究,E-mail:zhaoling@cdutcm.edu.cn

作者:余阳 陈星宇 罗月红 高山 李晓 赵凌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2: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分析

【摘 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軟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0个、阿是穴1个、头皮针穴5个、夹脊穴1组,频次最高的10个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治疗部位以背部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肝俞、膈俞-肝俞,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特定穴;针灸处方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腧穴

Regularity of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by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herapies

CHEN Huan HUANG Zongju HU Xiaoyue YAN Fei CHEN Wenlo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ongqing Jiang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400020,China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慢性全身广泛骨骼肌肉疼痛为特点,伴有疲劳无力、晨僵、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其他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疾病症状的复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能。该综合征全球发病率约为2%~8%[2],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8倍[3-4]。现代研究尚缺乏有效干预的药物,临床多以抗抑郁类物及鎮痛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往往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服药。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10条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刺作为标准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5]。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近15年来已发表的文献中运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腧穴处方进行归纳分类,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时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电子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括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采用“针”“刺”“灸”“耳”“穴”“敷”“贴”“罐”“埋”“纤维肌痛综合征”中文检索主题词,并检索全文“随机”;英文检索关键词为“fibromyalgia/fibromyalgia syndrome/FMS”、“acupuncture”、“moxibustion”、“ventouse/cupping therapy”、“acupoint”;运用AND、OR 等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并在上述数据库内检索,得到所有“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到2020年2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已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等文献;②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③治疗方法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包括体针、电针、头针、火针、针刀、揿针、内热针与银质针、灸法及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其他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中的任何一条;②不以针灸及其相关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③不以腧穴为主要刺激对象的临床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及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有效数据,内容包括出版年份、作者、所选穴位等。采用Excel建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导入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软件,再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使用SPSS modeler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共检索到外文文献35篇和中146篇中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4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非针刺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等不符合标准文献89篇;剩下46篇下载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其中无法获得全文2篇,选穴不明确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腧穴121个(组),其中: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1个、头皮针穴5个、阿是穴1组。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最终纳入研究标准的37篇文献中,各腧穴的使用频次共计404次,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心俞、阳陵泉、太冲共计出现9次,并列第10位);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共8个,累计频次110次,占总频次的27.23%;频次为1的腧穴共54个,占所有腧穴的44.6%。见表1和表2。

2.3 腧穴所属部位及归经分析 按腧穴所属部位和归经分布对所选腧穴进行统计(频率为频次与穴位总频次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部位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部位是背部,共165次,占总频次40.84%。归经分布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分析,可认为临床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腧穴为主,上肢倾向于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下肢倾向于选取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2.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90%,获得97条关联规则;将支持度>20%,置信度>95%的16条关联列表,见表4。支持度体现了一组腧穴组合在总体腧穴处方中运用的频率,其中以肾俞-肝俞、膈俞-肝俞支持度最高,达32.43%。

2.5 腧穴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数据分析软件对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冰状图结果可知,按群集数15来分,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分别是:肝俞-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肩井-大杼、阳陵泉-内关、外关-胃俞-阴陵泉、太冲-合谷。图2树状图显示:如果聚为两类,则阿是穴为一类,其余腧穴为第二类;如果聚为四类,则阿是穴为第一类,肺俞为第二类,三阴交、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膈俞为第三类,其余腧穴为第四类。

3 讨论

传统中医本无“纤维肌痛综合征”这一概念,但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痹证”范畴。有医家将其归属于“周痹”的范畴。《灵枢·周痹》(第二十七篇)有载“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说明周痹的基本病机是邪气随着血脉上下流窜,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身疼痛,这与FMS的疼痛表现比较符合。有研究[6]认为FMS是因为神志异常引发的痹病,其病机为情志失调、气血紊乱,进而影响他脏及经筋,最终出现周身疼痛同时伴情感异常等多种症状,故主张畅情志、调五脏;也有医家认为患者有多部位、广泛性、不同程度的肢体疼痛,虽符合中医学“痹证”描述,但患者疲乏、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与“郁证”类似,如仅从“郁证”论之,又与疼痛主症不符,主张将其命名为“郁痹”[7];还有学者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以及《气痹论》:“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等理论,认为FMS 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将其归为“气病”范畴,称之为“气痹”。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更体现了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所进行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针灸及相关疗法已广泛运用于FMS的临床治疗。首先,针刺镇痛已被学界广泛认可,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腧穴后通过影响神经传导、人体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同时产生消炎作用,从而产生强力而持续的镇痛效果[8]。其次,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在改善失眠、抑郁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优势被广泛认同[9-10]。2017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纤维肌痛治疗管理指南[11]指出,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疲劳,从而改善FMS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中,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石室秘录》言:“诸痛者皆属于肝”,“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可见人身诸痛均与肝脾两脏有关。传统中医学的“筋、肌肉”即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和筋膜,与FMS压痛点多分布于肌肉、肌腱的起止点、附着点相符,治疗时可着重从肝、脾两脏或两经入手,临床上取多肝俞、脾俞、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既能疏肝解郁,又可舒筋止痛;配合膈俞、心俞、肾俞,可调畅情志,令心神安宁,从而改善失眠、抑郁等症状。

另外,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腧穴“合谷、太冲”,《针灸大成》将其命名为“四关穴”并归为奇穴。《标幽赋》:“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己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属阳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属阴主血,重浊下行。合谷、太冲二穴相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故根据《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现代研究也表明,四关穴除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12],还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全身游走性关节痛多种疾病[13-14]。这与冯兴华[15]提出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要“治肝为主,不能单治手足,也不能独治腰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研究结果提示,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主要集中于背部。《灵枢·经脉》中记载督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为“阳脉之海”,其上行经脑,可加强肾脏与脑部联系,且督脉循行在背部,可总督一身之阳气、贯穿五脏六腑,针刺督脉能有效缓解神志障碍与各经脉脏腑病变。

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在国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但由于针灸针法、刺法种类繁多、临床研究设计不规范、主要疗效指标不明确,目前还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16]。因此,专家学者需在中西结合基础上,运用中医理念,使治疗更为系统化、简便化;同时也呼吁广大学者积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医生应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提供思路与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帆,贾园. 2010/2011纤维肌痛诊断标准2016修订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7, (5): 359-360.

[2]CLAUW D J. Fibromyalgia: a clinical review[J]. Jama, 2014, 311(15): 1547-1555.

[3]FREDERICK W,ROSS K,ANDERSON J,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rthritis & Rheumat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5, 38(1): 19-28.

[4]BRIAN W,NAHIN R,KATZ R,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2012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 PloS one, 2015, 10(9): e138024.

[5]MACFARLANE G J , KRONISCH C , DEAN L E ,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6, 76(2):318.

[6]刘颖,张华东,李晶,等.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4, 33(11): 834-835.

[7]马淑惠,戴京璋.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证结合诊治[J]. 世界中医药, 2018, (3): 781-784.

[8]高顺利.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8, 31(z1): 19-21.

[9]MIKE A,SMITH C A,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8): 1140.

[10]CAO H J, YU M L,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insomnia: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9, 25(5): 451-474.

[11]MACFARLANE G J, KRONISCH C, DEAN L E,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7: 318-328.

[12]陳远芳. 针灸疏肝调神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3]王美娜,郑祖艳,王晶. 头穴丛刺结合四关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7): 165.

[14]隋山芊,刘春.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7): 66-67.

[15]杨同广.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A]//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16: 181-183.

[16]姜泉,肖东葓,张剑勇,等.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现状及思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3): 580-584.

(收稿日期:2021-03-10 编辑:刘斌)

作者:陈欢 黄宗菊 胡孝跃 晏飞 陈文龙

针灸治疗数据挖掘论文 篇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选穴规律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针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频数分析;关联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10% ~15%,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视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听力障碍[1]等,属于中医学中“眩晕”“痹症”“项痹”等范畴。目前大多关于CSA的发病机制[2-3]以机械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为主,中医则多从“虚”和“痰”两方面进行论述[4]。临床首选疗法为非手术治疗,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5]。研究表明[6],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或物理治疗。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探究的报道尚不足,因此,笔者以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CS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针灸治疗CSA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1.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为:“针灸”“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及其同义词。英文检索词为“acupunct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ervical Spondylosis”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今,并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目录追踪文献。

1.3 纳入标准 1)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英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所采用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均为国际或国内同行公认的通用标准,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不限;3)干预措施为针刺和电针等以针灸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单独或结合其他方法治疗的临床研究,刺激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明确给出针灸处方;4)接受其所有疗效评定标准,凡是该文献结局评定为有效者即纳入。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重复发表或研究数据雷同的文献;3)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报道、个案报道、综述、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理论探讨等类型的文献;4)治疗方法不是以针刺、电针为主,如艾灸、火罐、皮肤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文献;5)采用其他无关本研究的结局指标如针刺治疗癫痫恢复后继发症的疗效。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3.2.0,依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筛、全文阅读,提取针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录入数据,构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辨证取穴治疗病历数据库”,由文献的基本信息(名称、作者、年份等)、针方(主穴、配穴、配穴类型)、有效例数及总例数、诊疗标准、观察指标等构成。以上病历数据库的构建、数据整理均由2人分别进行,由第3人审核。

1.5.2 数据库的规范 穴位名称以《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版2006)为准,保留“颈夹脊”。

1.6 数据分析 以python3.6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算法对腧穴、经络、特定穴的运用进行频数统计,采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经络的运用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挖掘出的频繁配穴组合进行频数、总有效率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初步检索共11 989篇文献,除重6 2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5 408篇,余322篇,阅读全文后排除156篇,最后纳入116篇。共涉及腧穴73个,其中14篇文献均在一组主穴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或随症加减,故以“1组主穴+1组配穴=1条处方”的形式从14篇文献中提取30条处方。应用频次共计819次。文献筛选过程见图1。

2.2 频次分析结果

2.2.1 腧穴频次分析 经统计,针灸选穴频次排列结果为风池(126)、颈夹脊(94)、百会(78)、天柱(62)、大椎(42)、风府(28)、三阴交(27)、太冲(21)、足三里(21)、完骨(20)等73个腧穴。见表1。

2.2.2 经脉频次分析 经统计,用穴总频次最多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其次是督脉。见表2。

2.3 腧穴配伍优选规律

2.3.1 处方规律分析 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70%,分析出频次较高的腧穴配伍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等。见表3。

2.3.2 处方平均总有效率分析 计算穴位组合的加权平均总有效率,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70%,分析出平均总有效率前20的穴位组合。其中平均总有效率最高的组合是完骨&风池。见表4。

2.3.3 特定穴属性分析 经统计,特定穴是使用率最高为八脉交会穴,其次是原穴。见表5。

2.3.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80%,提升值为1,统计分析得出24组支持度较高的腧穴及经络组合。见表6、7。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当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古代文献中“眩”“晕”“旋”“眼运”“绚蒙招尤”“瞀”“冒”等描述,均类似本病症,又与古文献中“头风”“头痛”“呕吐”“项强痛”等病症交叉。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已有用针灸治療本病证记载,但以针刺为多。晋代《针灸甲乙经》注重多穴组合配伍治疗且强调针刺的先后顺序。唐宋时期,治疗多用灸及火针,后世更有使用放血疗法者。

古文献治疗眩晕共涉及穴位157个,共计412穴次[7],常用穴位前3位为风池,百会,解溪,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经本研究得知,临床针灸治疗CSA取穴以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其中以足少阳胆经用穴总频次最高,《灵枢·逆顺肥瘦》载:“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调节各脏腑功能。其次是督脉,“督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循行于身之背,背为阳,阳气具有温煦、推动之力,可调节气血,祛邪外出[8]。在经络配伍关联规则中,又是以督脉与足少阳胆经组合的支持度最高。

穴位频次统计方面,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属足少阳胆经,定位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也是现代筋膜理论与“激痛点”学说共同认知的重要部位,因此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本病。其次是颈夹脊穴,刺激夹脊穴能调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使气血上荣于脑,脑清则不眩。在临床上,单纯针刺颈夹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9]。而在腧穴配伍方面,颈夹脊与风池配合使用的频次亦是最高的。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能够显著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加之风池能够改善颈项疼痛、目眩、头晕,实现治疗效果[10]。而且,高频次穴位均为颈部穴位,体现了“以痛为腧”“循经取穴”等治疗原则。

特定穴方面,其使用频次以八脉交会穴最高,其次是原穴。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1],其中外关为三焦经络穴又与阳维脉相通,足临泣为胆络又与带脉相通,故二穴可治四经所过处的病症。后溪为小肠经穴,且与督脉相通,申脉为足太阳经穴,又与阳跷脉相通,因此二穴可通达督脉、小肠、膀胱、阳跷四经,诸经大多循行于颈项部,通过针刺补泻刺激四穴,可在颈项部“调虚实”“处百病”[12]。

另外,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得出:诸多医家大多只按照现代医学关于颈椎病的分型开展针灸治疗,只辨病而不辨证或少有辨证。在本研究纳入的116文献中,仅有7篇中使用了辨證选穴。纳入的文献所使用的临床评价指标部分运用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估量表(ESCV)、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等,缺乏全面的观察结果及具有中医辨证观察。诊疗标准多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等,标准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

综上所述,腧穴频次及配伍是针灸治疗的临床外在表现,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从文献中挖掘针方运用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决策和临床研究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依据和参考,并可弥补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或数理统计方法均无法解决的潜在规律[14-15]。对比同类型的文章,本研究在常规数据挖掘的技术上增加了经络配伍关联及腧穴组合平均总有效率的分析,尝试多角度去揭示针灸治疗CSA的选穴规律。但亦有不足的地方:1)文献的质量及真实度有待提高,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符合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试验[16-17],且由于因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导致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欠佳,外部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18]。同时根据临床研究设计的标准要求,安慰对照必须无效,但目前的安慰针刺方案,均不能达到完全无效[19];2)缺乏临床一线的病历、古今医籍针方,本研究下一步将继续有针对进行针方的收集;3)穴位频次的统计并不能够作为治疗的标准,亟待进行更深一步的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Matthew McDonnell,Lucas Phillip.Cervical spondylosis,stenosis,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Med Health R I,2012,95(4):105-109.

[2]曾姿霈,苏美意,范德辉.近1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电图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8(2):200-203.

[3]张少群,李义凯.颈椎病研究的历史沿革[J].中国康复医学志,2016,31(11):1273-1276.

[4]侯红燕,黄凯,宋敏,等.从痰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PI3K/Akt/mTOR信号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8,30(8):42-45.

[5]苗同贺,陶伟,白红新,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9,37(03):329-332.

[6]李玉环,谭亚芹,王琦,等.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8):8-10.

[7]姬晓兰,郭佳,霍则军.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心脏血管紧张素原和内皮素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6,11(6):793-797.

[8]刘慧楹,吴跃峰,赖新生.通元针法“督脉以通为用,任脉以引为归”之探析[J].中医杂志,2019,60(11):988-990.

[9]唐波,单佳靖,鲍淑红,等.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41(1):87-89.

[10]唐志勇.针刺治疗动脉型颈椎病92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9):40-41.

[11]邹金芯,潘兴芳.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2):365-367.

[12]刘书鹏.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6):31-32.

[13]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14]杨克杜,玉茱,石晶,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J].中国针灸,2019,39(6):673-678.

[15]刘余,龚后武,刘家庆,等.基于隐结构模型和频繁项集的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J].中国针灸,2018,38(6):667-671.

[16]陈丹,倪夕秀,王林,等.国内外针刺治疗慢性颈痛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J].中国针灸,2019,3(8):889-895.

[17]许明敏,黄辰,姚俊鹏,等.针灸相关Cochrane系统评价发表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8,13(7):1559-1564.

[18]石云舟,周思远,郑倩华,等.国际高质量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特征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8,13(7):1580-1583.

[19]王亚楠,赵映,余思奕,等.对JAMA“针刺与假针刺影响体外受精女性活产率”一文的思考和分析[J].中国针灸,2019,39(7):787-791.

(2019-09-10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作者:钟晓莹 吴立群 陈睿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中专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