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3

小编精心整理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 篇1:

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探析

摘 要:美术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化与艺术协调统一的过程,高校美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文化性,注重将审美意识培养融入现代艺术教育结构中,提升学生对传统审美的认知,如此方可使之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继而创作出为时代所认可的作品。文章从我国传统审美意识出发,分别从由理入道、由技入道、由艺入道三方面探讨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传统审美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玉林羽毛画的传承与发展”(2019KY0603)、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玉林羽毛画审美文化研究”(2018YJKY19)、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美丽乡村乡土景观设计发展研究”(2020KY14030)研究成果。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本人人生阅历、文化结构与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积淀,只有深深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方可创作出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美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以现代艺术理念反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当前,各大高校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学生对西方艺术了解甚多,对本土文化知之甚少,导致美术创作缺乏特色。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致力于传统审美意识的研究与实践,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与精神的认知,避免其盲目崇拜西方艺术而对我国传统艺术肤浅描摹。

一、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概述

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既分散于该时代的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作品中,又以抽象形式集中于美术理论著作中,因此,考察审美意识必须沿着优秀美术作品等形象系列及“道”“意”“韵”等范畴系列进行研究。

我国传统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这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新思想、新人物涌现的时期,随着殷周神权统治方式的崩塌,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各家理论争辩异常活跃,美学史首个黄金时代来临。该时期,孔子提出了儒家美学理念,美不再被孤立讨论,而是逐步与伦理道德相融合。这一方面体现在审美与个体修养、与自然的关联,崇尚一种含蓄、中庸的审美情感,强调有节制地陶冶情操,终达“天人合一”之境;另一方面体现在艺术与教化的融合,孟子等继承了孔子的审美理念,并进一步发展之,强调于本体论层面探索审美,并奠定了“美”“圣”“神”等重要审美范畴。与儒家美学不同,道家强调等量齐观的审美观,庄子所强调的“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美学观成为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与道成为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选择功名抑或艺术,均反映了儒道两重风格的对立与互补。钱钟书曾言:绘画有南北,以南宗道家艺术精神的标准为高。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与佛教不断融合,形成禅宗这一重要流派,自此至明朝的一千多年间,传统审美意识以道家精神为重,无论是“意象”“气韵”等美学范畴的提出,还是“传神写照”“妙悟自然”等命题的出现,均积淀了厚重的美学理论财富,逐步推动了我国古典审美理想的形成。清朝时期,王夫之等创建了传统美学体系,加上《画语录》《艺概》等集大成的著作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体系化。关于古典审美理想,最精准的表达当属郭熙《林泉高致》中所提到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数千年来,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天地之和成为古人生存的理想状态,以天地自然为美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绘画中,逐步形成了追求自然万象本真与美感的审美理想。古人寄情自然,但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以心灵之眼洞悉万物,终与自然融为一体[1]。

二、传统审美意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以塑造学生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广阔视野与审美意识为根本使命。近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使得国内社会思潮与人文精神多元复杂,尤其是美术教育方面,在与全球教育相接轨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民族文化逐步招致替代、传统审美意识培养缺失等弊端[2]。然而,艺术创作的根基乃传统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这种缺失导致传统艺术与社会审美暴露出无法弥合的缝隙,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由理入道,塑造传统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是所有审美研究的目的与归宿,其以审美意识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成为具有丰富个性与并谐发展的人。可见,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必须从美学理论教育入手,从审美教育入道。审美教育的内涵丰富,包括三个层次:其一,审美形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艺术作品形态、结构的识别、鉴赏与表现力。开展审美形态教育时,教师要加大优秀美术作品鉴赏教学的力度与比重,选用充分体现“对立統一”审美规律与“含蓄为贵”审美理想的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传统审美意识和理想,哪里体现出了这些审美意识和理想。经讨论明晰学生对传统审美意识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与指导,使其在鉴赏中获得审美体验、悟得传统审美意境,继而调动再造的联想与想象。其二,美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提升其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力。美感教育离不开大量的艺术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美术创造实践,指导其认识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此乃传统审美的根本。其三,情操教育,是通过艺术创造或鉴赏陶养学生性情,培养其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过程。这三个层次体现出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了美术教育的整体功效。为了提升审美教育效果,高校美术教育要将这三个层次与美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整合,超越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传统审美意识培养为核心,提供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内容,开展本土与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3]。

(二)由技入道,体悟传统审美趣味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崇尚技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可从技法出发,由技入道,将传统审美观渗透到技法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技法训练的同时提高对古典审美理、意、法、趣的认识,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实现技法与思想兼济,提升创造性与文化性。一方面,美术教学绕不开言传身教的笔墨示范,而示范教学又无法脱离临本、物象及创作。中国画源远流长、文脉清晰、体系完备,教师从选择临本、讲解示范、画理画论教学,到总结评估,都要树立严谨学风、传递思想、耐心指授,使学生从临摹入手,真正体悟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探求传统审美意识的本源,在精神探求的指向下推进创作的行为轨迹,传递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令其掌握笔墨技能的同时又感知到“于笔墨不到之处立言”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在信息广博的今天,除了临摹与借鉴,课徒画稿的步骤解构、笔墨分析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传统绘画注重临摹与师承,以求传统笔墨语言的吸收与转换。如今的美术教育中传统正在不断迷失,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教师应重拾传统的师古人、师造化、师本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懂得中国画的物理、情理与笔墨技能的运用,领会自然四季迥异下的万千变化,明确层峦叠嶂、烟岚沉浮、林木稠薄、道路曲折均与笔墨语言中的浓淡、轻重、徐疾、聚散、疏密等学理认知息息相关,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书法篆刻、诗词题跋、画理画论等综合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技法、运技、明理、悟道等修养,实现技道合一、借古开今[4]。

(三)由艺入道,激发传统审美创造

艺术活动中对于传统审美意象的认知是传统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形式,在美术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传统审美意象的认知有赖于广博厚重的民族情感及长期积淀的文化素养,可见,为了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美术教育责任重大,需要建立起以传统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审美认知、审美观念與审美需求,如此方可凸显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创作,体现美术教育的文化主体性。一方面,高校要在美术课程中确立学习传统工艺的目标,精选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步步递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工艺品、学习技巧,提炼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元素,以此激发其传统审美创造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艺术活动实践了解传统审美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同时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从中国书画、园林中领悟古典哲学“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传统文化智慧,感受造型理念、写意精神、意境营造、空间表现等传统审美思想,在优秀民族艺术文化的浸染下逐渐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与进步[5]。

三、结语

传统审美是历经历史洗涤的文化精髓,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于生活、自然中感受个体意识的存在及张力,也是现当代美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只有深刻认知和理解传统审美,才能洞悉蕴藏其内的厚重的民族情感,继而以深沉的笔墨勾勒出具有民族精神与特色的美术作品。当前,国内艺术创作领域存在过度推崇西方审美理念和方法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美术作品存在丧失自我个性的倾向。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最高效的方式即美术教育回归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范式,要做到这一点,高校美术教育要注重传统审美与文化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活学活用传统审美元素的能力,将民族传统文化审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戴家峰.传统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冲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5):161-163.

[2]赵一粟.大学美术教育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培养探究:评《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37.

[3]刘媛洁,梁曾华.高等美术教育的传统审美意识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75-76.

[4]张捷.由技入道借古开今[N].美术报,2016-03-19(024).

[5]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3):11-14.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唐果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 篇2:

论艺术教育中的电脑数码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電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莱维兹(Roman Cieslewicz)、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大师,他们的电脑数码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电脑数码设计与民族传统绘画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诺曼·塞斯莱维兹的电脑数码设计作品表现出奇异的构思和超人的想象力,他将自然和非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反理性的事物及观念交织、揉和在一起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对人类自身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思维和观察,揭示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都令观者感到激动和震骇。作品“SAINTECORCHE”(圣徒的思维)通过视觉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理念,就体现了他那奇异的构思和非凡创造力的视觉语言。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电脑电脑数码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靳埭强的电脑数码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明显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揉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他对电脑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美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电脑电脑数码现代设计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她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取长补短,因此了解电脑电脑数码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脑电脑数码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设计的修养,是电脑数码技术与艺术创作设计的完善结合,是“电脑数码艺术家”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不是人脑,但是来自人脑,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展。任何一门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电脑数码艺术也同样有其不足,但具备艺术修养是电脑数码艺术的根本前提,电脑表现形式的不足可以改善,而艺术修养的匮乏就决定了电脑数码艺术作品的命运。今天,学生不仅需要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注重美学修养。作为倡导视觉创新的设计教育者,应该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方式,结合技术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这也是我们设计教育在未来值得延续的话题。

作者:周祖银

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论文 篇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等方面。在功能上,二者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传承功能等;在内容上,二者都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在载体上,名胜古迹、文化场馆、文化书籍、传统节日、大众传媒、艺术形式等是二者的共同载体。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德育; 契合

近年来,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经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蘊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促进现代德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功能上的契合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这表明一切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隐性地执行着德育的功能。而文化之所以能“化人”,离不开德育这一内核,德育的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1.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

德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一项实践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先贤们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索,在现今同样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除了具有德育、智育功能以外,还具有体育、美育等特殊育人功能。以体育功能为例,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既能够强身健体,又能磨练意志,其精髓是和谐、养生,富含中国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比如太极拳就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注重内外兼修。现代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可以进行互补。

2.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

“德育的导向功能,一般是指德育的性质、原则、内容、目标、方法与成效对社会发展进程和公民素质提高具有的重要引导与定向作用。”[2]德育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等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都与德育有着很多的契合之处。从价值导向功能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人本、和谐、整体、进取等基本精神与现代德育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从目标导向功能来看,德育自身的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在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等,而这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类似的目标指向;从行为导向功能来看,德育通过树立具有群众基础又对群众具有感召力的先进榜样,引领人们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记载的优秀历史人物和事迹,无疑具有很强的行为导向功能。

3.二者都具有凝聚功能

德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共同理想教育等把分散的个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尤其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通过德育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具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力;大一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化的包容和整合特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中华文化所包含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规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3]因而,现代德育必须重视利用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功能。

4.二者都具有传承功能

现代德育虽然致力于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但离不开继承传统德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只有在传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更符合国情和本民族实际。同样,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经时代风雨的洗刷还能流传下来,也得益于它的传承功能。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优秀人格等等,一方面通过历史不断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德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所以说,现代德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要得以继续传承和弘扬,也离不开德育。

二、内容上的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1.“三观”教育的契合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最根本的内容,整个德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其他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世界观教育在于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幸福观、荣辱观等,人生观教育在于引导人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道路等,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苦乐、公私、荣辱等问题给出了很多精辟的回答,都有利于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在于引导人们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诸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无不体现了一定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2.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德育的主旋律之一,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传统文化教育也包含在内,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事实上,爱国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贯以始终的鲜明线索。对于如何爱国,许多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洋溢着爱国精神的教育篇章,比如从陆游所说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可以看到爱国要如爱家乃至甚于爱家;岳飞所说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就是说爱国就要积极作为并有益于国家;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爱国应该不分等级,人人有责,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集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使我们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

3.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的信任感。人不能没有信念,没有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理想则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層次。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都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在儒家文化中,“克己”、“礼让”、“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理想信念的范畴。另外,从大量古代的“家训”、“家诫”来看,历代有识之士都高度重视对晚辈、子孙进行立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现代德育工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的教育,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教育,等等。理想信念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4.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契合

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是现代德育的基本内容。在社会生活方面,培养和倡导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在职业领域,培养和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方面,培养和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和倡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等个人品德。这些德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在社会公德方面,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家庭私德方面,儒家更是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同时,儒家进一步把社会公德与家庭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4];孟子号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都认为人们不仅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成为富于亲情、注重天伦的“慈父孝子”,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诚信正直、关爱他人的“志士仁人”。至于诚实守信、尊师重道等更是传统文化中一再倡导的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三、载体上的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除了与现代德育在功能、内容上有所契合以外,在载体上同样也有契合性,一些相同的载体是连结二者的最明显的桥梁。主要有以下几种载体:

1.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就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像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等。漫步在这些名胜古迹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可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无疑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最直观的载体。事实上,名胜古迹的价值远非如此,今天,随着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挖掘,许多名胜古迹已经成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基地,成为了激发青少年学生和参观者的爱国热情、陶冶人们高尚情操、振奋民族进取精神的活生生的德育载体。

2.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场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发轫于人类社会对文化遗存的珍视,自诞生以来,其功能在最初收奇藏珍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最终成为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重要的公众性社会文化机构。”[6]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现今博物馆外延与内涵的不断扩展,它在文化传递、传播方面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吸收了不同历史时代文化精华的具有高品位的传播;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利于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建立一种系统的联系和稳定的文化接触。当然,博物馆除了是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外,也历来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因为一个博物馆如果不能通过社会教育去为社会服务,那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博物馆,社会教育理应成为博物馆的生命线。而且,这种社会教育,绝不应仅仅是历史文化知识的展示,更应该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一种陶冶,是一种德育教育形式。其他文化场馆亦是如此。

3.文化书籍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出版大国,我国的书籍种类繁多,文化书籍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普遍的途径。阅读文化书籍除了能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外,还能让人明白事理,增强能力,陶冶性情。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往往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内化书中的丰富内涵,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所以,文化书籍无疑是德育的又一个重要载体,而且这个载体对于自我教育的意义尤其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文化书籍作为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适于庆祝或祭祀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沉淀的产物。我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比如除夕、春节、端午、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都分别有不同的意义和表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对孝道的重视;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这表现出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等。总之,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传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德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德育资源。

5.大众传媒

当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介进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其传播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深邃、厚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给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基础,古代文学和历史中的大量素材更是影视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扮演起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央视热播的《百家讲坛》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傳统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已成为一种现实趋势。另外,现代传媒载体的不断发展,不仅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而且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在社会道德的引导、监督、宣传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表现出了很强的德育功能,使其成为现代德育非常重要的载体。

6.艺术载体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北方各地的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新疆和内蒙古的民歌,西南地区刘三姐的山歌,各种各样的古代诗词歌赋、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学习和欣赏艺术的同时加深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比如,书法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并富含德育因子的艺术形式。在许多传世书法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家不仅字要好,而且修养也要高,就像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7]所以说,这些有形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德育提供很好的视角,在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寓教于乐,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增强德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德育的效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认为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2] 康维铎.略论德育的导向功能[J].唐都学刊,1991(4):69-71.

[3] 于铭松.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凝聚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145-148.

[4] 论语[EB/OL].http://www.confuciu52000.com.

[5] 孟子[EB/OL].http://www.tianab0012.com/gudion/mengzi.htm.

[6] 刘卫华.博物馆与文化的传递、传播[J].中国博物馆,2003(4):11-12.

[7] 马学义.“以书载道”书法艺术教育促进德育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19):235-236.

[8]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J].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0.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石书臣 杨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图教学法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