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低碳农业发展论文

2022-05-0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传统低碳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章在阐述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引导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财政涉农投入的问题,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传统低碳农业发展论文 篇1:

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摘 要:结合西咸新区的现实条件,对其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咸新区;低碳农业;模式;对策

引言

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新型农业[1]。低碳农业是一种要求从能量输入到使用过程到最终的能量输出环节都要追求以高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及碳汇为基础的农业;是综合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立体农业等相关优势的多元化农业模式;是绿色、有机、生态、循环、观光和体验式农业。

2014年1月6日,國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咸新区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城区之间,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以及泾河新城五个组团[2]。新区内拥有人口约90万,城镇化率23%,农村人口60万,同时有渭水、泾河、沣河流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基于此,西咸新区建设秉承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理念,要求保持大量的农业和生态用地,将现代化的城市服务和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为特色,利用城市二三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把现代农业作为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使其成为连接城市乡村的产业纽带。

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增加新区农民收入与就业;有利于打造新区绿色游憩空间和防灾预留空间;有利于实现新区技术知识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协调发展。

一、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如循环农业模式等;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如生态农业、森林休闲度假和疗养等旅游项目;以碳中和为要求的立体农业模式,如间作套种等[3]。低碳农业的推广与发展不是模式的复制,也不是技术的复古[4]。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资源和市场配置不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划的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选择相应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综上,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利用环境资源与自然生态,结合相关区域的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特色,集农业生产效益、生活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于一体,实现农业由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的原则。

由此,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东新城、泾河新城、沣西新城可以依据其相关地理资源优势及功能定位以及不同侧重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空港新城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汇集的核心交通枢纽,其发展定位为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主导产业为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基于上述优势,空港新城旨在着力发展融合现代高新生物技术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都市型休闲农业。

秦汉新城作为中国历史文明遗址的宝库,文化资源深厚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其发展定位为重点打造秦汉历史文化主轴,打造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和泾河生态景观带,实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因此,秦汉新城应重点建设主题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

沣东新城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历史文化资源充沛丰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5]。其发展定位为面向全国打造西部能源中心,立足陕西,树立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引领西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因此,沣东新区应重点发展以农业及关联产业废弃物开发循环利用的新能源企业,围绕历史遗迹,建设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主题观光农业。

泾河新城作为大西安的北部中心,发展定位为以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云计算等优势产业。根据区域规划,泾河新城应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与沣东新城竭力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沣西新城应遵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市场,与其他新城构成农业产业链的优势互补。

二、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低碳农业不仅对种养产业布局、生物质利用、生产组织管理等农业内部体系有较高要求,而且对统筹协调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前后向关联产业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金融、研发、培训、设施建设、品牌评估等非农主体会进一步加入到这一系统中,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6]。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项目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系统性工程,如生产用房、农田改造、道路建设等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发展服务型农业和产品型产业的软件设施也需同步完善。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农村生态文化以及围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究其原因,一是相关政府的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的补贴政策中针对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乏必要的制度来推进农业发展;二是低碳农业的操作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个体农户,依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满足低碳农业经济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业技术要素的投入不足

技术是低碳农业提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利用。陕西省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国家级培育学科以及省部级以上农业科研中心20多个[7]。而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关中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共有2.61万,仅占全体农业从业人员的0.42%[8]。由此可见,西咸新区并未充分发挥其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对新科技的发明、吸收及接纳等的实际操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新工艺、新品种难以快速推广;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对于核心的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研发投入不足,尤其在关键的技术方面,并为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坚的局面,多数企业使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难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农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

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倾向于规模化种养以及管理公司化,具有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规避生产风险等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西咸新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仍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规模下而分散,难以形成合作社、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联盟,难以形成高效率的产业整合,实现低碳農业产业链的延伸。究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对于规模发展意识薄弱。

三、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制度设计与安排

建设低碳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其一,相关政府应设立低碳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其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拓宽低碳农业建设融资渠道;其三,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低碳农业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新区农业与农村建设;其四,要探索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金融制度与政府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低碳发展模式。

(二)加大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低碳农业得以建构和运转的基础与保证。其一,加大低碳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科技人才的流入,力争在短期培养出一批适应于低碳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其二,根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模式的研发,加大沼气发酵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的研发;其三,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相关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新区低碳农业发展积累经验,为政府制定正确的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三)加大宣传教育,树立低碳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低碳农业,一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农民群众对于低碳农业发展形成初步认知,营造良好氛围;二要重点利用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对广大农民以及相关开展更有效的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

[2] 王月英,石会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西咸新区城乡发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13,(2).

[3] 刘静暖,于畅.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6).

[4] 程克群,马友华.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西咸新区官网,http://www.xixianxinqu.gov.cn.

[6] 郭晓鸣,廖祖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7] 刘勤燕.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3,(3).

[8]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 .sxzys.gov.cn.[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杨莉 柳玉琪

传统低碳农业发展论文 篇2: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扶持研究

【摘要】 文章在阐述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引导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财政涉农投入的问题,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关键词】 低碳农业; 财政投入; 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每提及“低碳”这一概念,人们往往更多地想到工业,想到城市,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态的农业系统,即低碳农业模式可以抵销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免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由以上可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大有作为。

一、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引导

根据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低碳经济等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得低碳农业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色。外部性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而且,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政府职能及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决定了低碳农业比传统农业更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扶持,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税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具有引导、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财政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资金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方面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而低碳农业经济尚在起步阶段,加上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发挥财税政策在农业资金方面的扶持、示范与引导作用,把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上,实现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当前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产污染具体表现:一是农用肥料、农膜、农药等使用量不断增加且不合理使用(如表1)。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而农膜、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且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是农用机械的迅速发展(如表1)。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越来越普及,在减轻农民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三是畜禽的高碳养殖。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威胁农村环境和水体质量。

(二)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污染也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主要由于多数乡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较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受资金力量、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不愿意建设或购买环保设施。有的乡镇企业属于高污染型企业,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依然允许其项目上马,给农村环境带来危害。

(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且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用的是柴、草、秸秆、煤,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如沼气)则很少。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居民大都采用传统的非省柴灶,导致能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能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三、财政在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低碳农业投资偏弱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财政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推进农业环保发展上财政支农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发挥宏观调节的导向性作用。据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环保、水利、公共设施管理的投资额为1 255.2亿元,仅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建设进程缓慢,农业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难以促进农业低碳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左右,才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世界银行业曾建议中国,要加大对污染控制的投资,最好在GDP的2%以上。据《中国环境保护2003—2008》白皮书的统计数据,2003—200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9 522.7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1%。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3%,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真正的财政投资不到GDP的1%。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投入到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不够充足。财政投资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财政支农结构错位

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明显偏低。二是低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并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财政对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少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中,用于促进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项目没有专门立项。四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过多,据统计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较低。

(三)财政支农补贴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财政支农补贴一直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发展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财政对农业补贴在我国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是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因此,农民对低碳农业生态项目没有积极性,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

(四)未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税收在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来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目前税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少,如对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育林、固沙植被采取免税政策,对挤占耕地课以耕地占用税,这些措施已发挥了相应的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但是保护力度较小。如目前耕地占用税仅是在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时一次性课征,以后不再征收,而且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较低,根本起不到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四、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总量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准公益性,同时,低碳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又具有明显的弱势,这使得私人资本不愿介入此领域,需要政府加强支持和保护。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时,应当体现低碳农业的优先位置,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农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强调依法治农,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扶持低碳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民资等资本投入低碳农业,以拓宽低碳农业投资渠道。

(二)增加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投入,夯实低碳农业基础

长期以来形成的掠夺式粗放高碳农业经营模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低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提高低碳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及大型灌溉水利设施的更新和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天然林防护计划;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一是国家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增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外,在继续落实已有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扶持低碳农业政策。如对农民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秸秆的循环利用等进行补助。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三是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在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和国债资金中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如通过立法规定,把财政预算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完善财政对农业支出项目结构

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应单独明确列示用于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逐渐减少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的支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比如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中小型设施建设的支持;另外加快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植树造林、有机农业等重大低碳工程建设。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中对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的有机农产品的投入。

(四)加大财政资金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得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因此财政必须提高对农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扶持具体体现:一是加大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加大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基础资料收集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突出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先进加工、种植、养殖、畜牧、节水灌溉、动植物防疫、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仓储物流等农业应用技术的投入,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三是要加速开发研究,努力加快对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完善税收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建立一系列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如:对于投资于低碳农业发展获得的收益实行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对从事天然的无污染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给予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同时,对于再投资于相关的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可以给予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

首先,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当然更需要农村消费者购买低碳农用产品,这就需要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作用。从供给的角度看,通过财政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如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等,调动企业从事新技术和环保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通过加大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进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其次,建立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对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发展,鼓励农民种植、养殖的有机农产品给予投保农户保费补贴;对于风险大、效益差、政府引导的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比例要高些,以体现国家政策导向作用,达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目的。再次,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低碳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最后,重视农业生态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七)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建设的稳定性

安排预算支出是实现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畴,适时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进而有利于政府将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最为需要的领域。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的规模和速度,使得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时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利于财政支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2] 赵和楠,王亚丽,李乐.财政政策扶持低碳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0(15):64-65.

[3] 杨悦象,熊林海,熊运福.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82.

[4]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5] 周淑景.法国农业公共支持的变化趋向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作者:韦宁卫

传统低碳农业发展论文 篇3:

中国省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曾大林,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土地开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072046)。

摘要 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低碳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低碳农业理念已有推广,但是对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研究较少。本文使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选用农业碳排放模型、包络数据分析法中的SBM模型和效率收敛性模型,通过三步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状况,并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各省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计算了中国各省区2000-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各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绩效及其效率的收敛性,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多;农业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关系;化肥和农膜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中国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绩效满足“波特假说”且面板数据下的效率值存在收敛性。对此,结合中国各省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制度、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收敛性;SBM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连续颁布十个“一号文件”,表现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化肥、农药等农用品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最终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来自于农业,占人为排放量的近13.5%[1],这将会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CO2的浓度升高,将直接诱发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农业的产量,而且对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绩效是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正在扩大还是在缩小?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当前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碳排放的计算以及发展低碳农业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李波等[3]从6个主要的农业碳源测算了中国1993-2008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实证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发现效率、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对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农业碳排放。Johnson[4]认为农业废弃物、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肠道发酵、生物燃烧等是最主要的农业碳排放源。ACIL Tasman Pty Ltd[5]对美国、加拿大、欧盟、新西兰、印度等国家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发现由于各个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大相径庭,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差异较大。严立冬等[6]从生态视角论述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提出应建立低碳农业的生态目标和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并认为政府应该在低碳农业发展中承担生态责任。罗吉文等[7]提出应该实行节肥、节水、节约、节地、节膜和立体、循环、复合农业模式,以减少碳排放,此外,要提倡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还需要政府引导低碳消费,支持对碳的综合利用。曾以禹等[8]介绍了国外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并建议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施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等手段来实现中国低碳农业长久发展。

综上,低碳农业的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现有文献来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对中国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进行评价且对效率进行深度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创新性、科学性和目标性的原则下,对研究内容做以下改进:①使用2000-201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②使用非期望产出模型(SBM),测度中国各省区低碳农业发展效率;③选用收敛性模型,对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

1 模型、指标与数据来源

1.1 模型与方法

测算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方法很多,主要集中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相比SFA方法,DEA中的SBM模型更能处理非期望产出,因此,本文采用SBM模型作为测算低碳农业效率的方法。

1.1.1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是衡量低碳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本文采用李波等建立的碳排放模型以及碳排放系数,选取化肥、翻耕、农药、柴油、农膜和灌溉能耗等几个指标,建立如下模型:

式中,E为农业碳排放量,Ti为某碳源的使用量,δi为相应的碳排放系数,农业碳排放量为各碳源要素碳排放的总和。碳排放的系数分别为:化肥(0.895 6)、农药(4.934 1)、农膜(5.18)、农用灌溉(20.476)、柴油(0.592 7)和翻耕(312.6);翻耕的单位为kg/hm2,其他单位都为kg/kg。

1.1.2 非径向非期望产出模型(SBM模型)

测算低碳农业的发展效率,农业碳排放为效率测评时的“非期望产出”,经典的DEA模型(如CCR和BCC模型)无法排除非期望产出对效率评价的干扰,无法准确评价效率,因此,Tone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即SBM模型。相比传统的DEA模型,它是一种考虑了冗余情况和非期望产出影响因素后得出来的函数模型。

假设i=1,...,I,I个生产单位投入产出向量为(xi,yi),x为投入指标,y表示产出指标,s表示投入冗余,函数式为:

式中,ρ*i为核算出来的第i个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当ρ*i=1时,表明低碳农业发展效率完全有效,此时,不存在投入的冗余和产出的改进。当ρ*i<1时,表明低碳农业的投入产出点没在生产前沿面上,该决策单元无效。

1.1.3 收敛性分析

收敛性分析有助于探讨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趋同型”或“发散型”情况。若存在收敛,说明各省区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差距在缩小;相反,则表明差距在扩大。效率收敛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σ收敛指不同省区之间低碳农业发展效率ρ*i离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若离差变小,则说明低碳农业效率的离散程度在缩小,趋于σ收敛。根据前人的研究,σ收敛的函数表达式为:式中:ρi,t表示第i个地区在t时期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而ρ—t是t时期所有省区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均值。当σt+1 σt时,说明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离散系数的差距在缩小,存在σ收敛。

绝对β收敛主要是分析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增长速度是否趋同,以研究效率相对滞后地区是否有追赶效率较高地区的趋势。根据前人研究,构造绝对β收敛回归方程函数式为:式中:α是常数项,ln(ρi,0)是第i个省份在第0时期的ρ*i初始值的对数值,β为回归系数。如果β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存在绝对β收敛,即ρ*i的增长与ρ*i的初始值成反比,表明效率相对滞后的省区有追赶效率相对较高省区的一种趋势。

条件β收敛将各省区的特征考虑了进去,分析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能否收敛于其稳定水平。与绝对β收敛不同,条件β收敛中不同省区的稳态水平不同,它允许效率较高与较低地区差距的存在。若采用面板模型来检验条件β收敛,函数式为:

式中,α是效应项,β为回归系数,若β显著且系数为负,则表明存在条件β收敛,即收敛于自身的稳定水平。

1.2 指标选取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9-10],建立了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选用SBM模型,定义农业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的指标,其余的投入指标可以测算出冗余值和产出的改进值。

1.3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2000-2010各省份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和中国统计局网。由于西藏的数据不全,因此,构建了2000-2010年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

2 中国省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1 中国各省区农业碳排放的测算

表2列出了中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数据。可以看出: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例如,北京的农业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29.3 kg/t下降到2010年的24.23 kg/t,上海则由42.16 kg/t下降到31.24 kg/t,这是由于两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而且农业科技相对发达。②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在增加。这意味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来追求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走上集约发展的道路,降低农业碳排放。③农业大省的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大。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等省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大。这要求农业大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④化肥和农膜是农业碳排放源里排放量最多的源头,其中化肥的排放量是其他排放量的总和。因此,正确并适量地施用化肥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增长趋势看(见图1),中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是不断递增的,2000-2003年的增幅较小,而2003-2007年的

增幅较大,由2003年的6 517 kg增长到2007年的7 734 kg,涨幅达到18.7%,200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的幅度先上升,然后随之下降,满足库兹涅兹的“倒U型”。表明伴随着农业碳排放的增多,达到一定的顶峰之后,农业碳排放将会有下降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政府重视、农户意识的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等方面。

2.2 中国各省区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评价

运用DEA相关软件,选择SBM的规模可变(VRS)模型,评价了2000-2010年中国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见表3。

从表3可知,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提高的趋势,具体呈现如下特征:①部分农业大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较低,如: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不适

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表明这些地区要创新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以精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②现代农业较为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较高。如上海和浙江等地的低碳农业效率一直处于有效状态,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金和科技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测算相对效率时,从规模和技术两个角度进行比较而得出效率值,因此,海南和青海等地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相对其自身是有效的。③农业大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提高较为缓慢。这迫切要求农业大省因地制宜地寻找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低碳农业的生产理念,进一步提高低碳农业发展效率。④总体来看,低碳农业发展效率满足“波特假说”,即一定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降低农业碳排放总量,提高低碳农业的发展效率。

2.3 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2.3.1 σ收敛性检验

2000-2010年中国的σ值见图2。2000-2003年间,σ值不断上升,而后是一个下降的过程,2007后又开始复苏,从整体上来看,波动较小且收敛趋势。

2.3.2 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

运用STATA(12.0)软件,分别对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根据绝对β收敛的计算可知,中国低碳农业的绝对β收敛在1%下显著,且系数为负,表明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有趋同的趋势,而且效率值正在逐渐缩小。

中国条件β收敛的系数为负值,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效率存在条件β收敛,即各省区都处于各省区的稳态水平,并且都将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三步法的实证分析,可知:①中国大部分省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多,但北京和上海的农业碳排放在逐年递减;②农业发展与农业碳排放存在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关系,即农业的发展会带来农业碳排放的增多,但到了一定的峰值,碳排放会逐渐减少;③化肥和农膜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源头;④低碳农业发展效率满足“波特假说”,即一定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⑤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效率值存在收敛性,即各省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效率值的差距正在缩小,并有趋同和稳定的状态。

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中央和各级政府鼓励和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同时,鼓励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并在不同地区选取低碳农业发展示范区,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寻求标准化和制度化;②创新研发低碳农业的新技术,鼓励和创新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寻求新途径、新资源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构建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产销有机结合,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保障;③培育新型农民,开展低碳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④低碳农业发展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新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低碳农业发展效率,降低农业碳排放。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Ma Xiaoxu.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J]. Reform Economic System, 2011,(5):71-74.]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72-78.[Xu Guangyu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J].Economist, 2010,10:72-78.]

[3]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Li Bo, Zhang Junbiao, Li Haipeng. Research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ffecting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8):80-86.]

[4]Johnson J M F.Agricultrual Opportunities to Mitigr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50(6):107-124.

[5]ACIL Tasman Pty Ltd. Agriculture and GHG Mitigation Policy: Op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CPRS[M].New South Wales: Industry & Investment NSW, 2009.

[6]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40-45.[Yan Lidong, Deng Yuanjian, Qu Zhigua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2):40-45.]

[7]罗吉文.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24:78-81.[Luo Jiwen. Evaluation Study on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0,24:78-81.]

[8]曾以禹,陈卫洪,李小军.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0,10:59-63.[Zeng Yiyu, Chen Hongwei, Li Xiaojun. Enlightenment o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J]. World Arculture, 2010,10:59-63.]

[9]李谷成,范丽霞,闵锐.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基于环境规制的省级环境效率的排名[J].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1,(10):21-36.[Li Gucheng, Fan Lixia, Min Rui. The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11,(10):21-36.]

[10]曾福生,高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3-29.[Zeng Fusheng, Gao M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gricultur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1):23-39.]

作者:曾大林 纪凡荣 李山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信企业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和谐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