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

2022-07-01

第一篇:1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 长沙 学案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二、认识和了解作者

作者作品特点:。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背诵《沁园春·雪》,并能默写全词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2.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重点难点:

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学法指导: 诗歌阅读方法:

1、把握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背景——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

3、展开想象——诗歌的集中性需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跳跃性需借助想象补充

4、捕捉意象——选择的意象,表达的意象,二者兼而有之的

5、推敲字词——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6、体会音韵——音韵美,节奏美 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 《沁园春

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走进作者:

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文体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B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课前预习案】

1.易错读音 ----注音

百舸( )争流 携( )来百侣 峥嵘( )岁月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怅廖廓( ) 2.易错字形 ----- 改错

针贬( )时弊 行踪鬼( )秘 挥斥方酋( ) 群英汇( )萃 布( )署已定 愤( )发图强 事( )态人情 和霭( )可亲 成群结对( ) 廖( )廓 3.词义 --------注解词义

意气/义气 辽阔/寥廓 风采/丰采 风韵/丰韵

风姿/丰姿

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4.请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识记

漫江 ;百舸 ;峥嵘岁月 ;岁月稠 ;激扬 ;寥廓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五岭逶迤 ;粪土当年万户侯 5.背诵全诗

【课内探究案】

再诵诗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

4、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二)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七)再反复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总结朗读技巧:

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

【课后检测案】

1.请你将《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异同。课后还有毛泽东的三首诗词,请你读一读,思考这些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2、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3、完成练习册。

4、名人少年多立志:

唐代李贺诗中写道: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周恩来12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时“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新时代的首届高中生,你有什么梦想?

第三篇:1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堂堂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阕(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寥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园春 ...解析 B项“阕”字应读“què”。C项“廓”应读“kuò”。D项“侣”应读“lǚ”。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意气 义气 意趣 异趣 B.辟谷 避邪 避嫌 碧谢 C.寥落 辽廓 辽远 燎原 D.原形 原型 园形 元勋

解析 B项“碧谢”应为“璧谢”,是敬辞,退还原物,并表示感谢。C项“辽廓”应为“寥廓”或“辽阔”。D项“园形”应为“圆形”。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3分) (

)(3分)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群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解析 A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C项“下里巴人”,原指古代民间通俗歌曲,现多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D项“口传心授”,指先知者口头传授,后学者用心领悟。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定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B.经过艰苦工作,4月19日,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犯罪嫌疑人任晓峰在连云港市一出租房内被成功抓获,同时缴获部分赃款。

C.2010“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D.即将从上海南站开出的D460次列车,成为中国首列正式开出时速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正式揭开了中国铁路高速时代序幕。

解析 B项后一分句缺少主语,与前一分句陈述对象不一致。C项“云集„„运动员参加”句式杂糅。D项“即将„„揭开了”前后矛盾。

答案 A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徒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C.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3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全词,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解析 B项“挥斥”意为“奔放”。 答案 B 7.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3分) 解析 B项“书生”是名词,“挥斥”是动词,不对称,构不成对偶。 答案 B 8.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3分)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解析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时间状语放在句前,然后按主、谓、宾的顺序构词成句。 答案 A 9.《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能同学们对“悲秋”的诗词积累不多,可是,只要知道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有“悲秋”成分就可以答题了。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10.《沁园春 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

(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1~14题。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1.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像。词中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12.联想与想像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阕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由于都是望眼前的大海。

1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4.你觉得这首词和作者的《沁园春 雪》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现的内容看,上阕都描写了壮阔的景象,下阕都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运用了评古论今的手法,但《沁园春 雪》具体描绘实景,而本词是概括描绘虚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第15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15.[对应考点链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忧的情态。

第四篇:1《沁园春 雪》学案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制人: 审核人: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2,理解作为全词的点睛之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如何表现全词主旨的。 3,理解作者下片评述古人的态度及用意。了解诗词的一般常识。

课前了解: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二、了解背景

三,听录音,悟出此词的风格,体会读出感情。 1. 听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2. 听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 3. 听出朗读中的节奏、语调、语速。

四,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再听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输(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分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 数风流人物( )

...4.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 顿失 tāo tāo(

)

江山多 jiāo( )

一代天 jiāo(

)

5.背诵比赛

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五、合作研讨: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六.检测延伸:

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七、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写雪的诗词请写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 课前复习:

1、《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

,________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_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

二、合作交流:(鉴赏诗歌下片)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2、“惜”的作用于上片的那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里?

5、谁是真正的英雄?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理解

三、检测延伸:

1、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3、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四、课外积累:

1、毛泽东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五篇: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练案:1.沁园春长沙练案2含答案

练案2 沁园春 长沙(2) 本练案共2页,共8题,满分为44分,用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注】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直到傍晚时分,才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一仗意义重大,战斗结束不久,毛泽东即写下这首不朽之作。②漫道:莫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C ) A.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极其简炼地介绍了娄山关之战的时间、具体地点与景候特点,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以“碎”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咽”描绘不怎么嘹亮的喇叭声,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C.下阕“真如铁”三字,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

D.“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迈步”即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已变成通途,“迈步”一词显示出红军跨越雄关险阻的无畏勇气。

E.本词以两个写景句来收笔,“苍山”句写出了山的颜色,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如血”句则写出了红军胜利越过娄山关的具体时间。

【解析】 A“具体地点”无中生有。C“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轻松”理解不当,从“铁”的意象和注释中可以看到,这里应为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艰苦卓绝。

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 答:本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

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析】 这首词的大意是: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11分)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注】 ①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写下了这首词。②屈指:弯着指头计数。③苍龙:太岁星,古人以之代表凶神,后借指凶恶之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C )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意思是长空高阔,白云清朗,望着南飞的大雁飞到天边。这两句从近景起笔,表现了长空高朗的景象。

B.作品以“天高云淡”开头,勾勒出北国秋天的景致,意向开阔、舒展;“望断”句写出了诗人伫立凝望,情寓景中,引人无限遐想。

C.“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是不到达长城绝不是英雄好汉。这里的“长城”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不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

D.下阕词人把目光放到六盘山上红军行军的情景:高山之巅,红旗迎着东风猎猎翻卷,红军将士们正在秋天的山峰间坚定地盘旋向前。

E.最后两句运用疑问句式,但所起作用却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解析】 A“从近景起笔”分析不当,应为从远景起笔。C这里的“长城”不是实指我国的古长城,而是指红军当时长征的目的地。答A给2分,答C给3分。

4.“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 答:示例: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彻底革命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解析】 “决心”“信念”“精神”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

【注】 ①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本词是毛泽东主席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②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③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DE ) A.本词落笔描写在北戴河所见的情景,“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风声如吼,翻云扫雨,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本词展开联想的翅膀,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的历史往事和《观沧海》诗。

C.“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两句,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赋诗的雄姿。

D.“挥鞭”一词,概括了抒情主人公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E.上阕前两句,随着视角的变化,画面由海而陆,由近而远;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解析】 D“挥鞭”的主语是“魏武”,而不是“抒情主人公。”E“由海而陆,从下而上”分析不当,应为由陆而海,由远而近。“幽燕”是陆,“白浪”“打鱼船”“汪洋”是海;“幽燕”是近,“白浪”“打鱼船”“向谁边”是远。答D给2分,答E给3分,答A、B、C不给分。

6.“换了人间”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从内容上看,“换了人间”赞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艺术技巧上看,“换了人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析】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题,都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和艺术技巧各3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注】 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序的更替,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为下文描写雪中之梅作了充分的准备。

B.“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出梅花的生存环境——冰天雪地之际,百丈悬崖之上。写梅的生存环境恶劣,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

C.“犹有花枝俏”的意思是,还有一枝俏然开放的梅花。“俏”字,不仅活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出了傲岸挺拔的精神气质。

D.“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意思是,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只是把春天到来的好消息告诉人们,礼赞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E.结句中的“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表现了梅的谦逊脱俗,又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解析】 B“意在抨击险恶用心的人”分析不当,应是为下文写梅花的傲骨作铺垫。D“梅花对别的花嗤之以鼻”分析不当,应为梅花的开放毫无争春之意。

8.作品中的“梅”具有哪些特点?她象征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6分) 答:第一问,①形象俏丽。②态度积极、坚强。③具有操守与傲骨。(3分)第二问,象征了斗争在前,享受在后,具有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3分) 【解析】 第一问可以通过词句的含意进行概括。第二问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推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400字日记暑假下一篇:长征感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