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

2022-09-10

《品德与社会》课程, 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源于生活, 生活是第一性的。如何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体验生活?如何使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社会生活, 使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各种能力, 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 应该让《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要求,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 激励学生去经历、感悟、体验, 从而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 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

1 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实践动机

课堂的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 激发参与活动、情感体验的欲望, 进而影响到乐于动脑、动手的实际效果。因此, 我认为童趣化的教室布置, 如德育漫画、名人名言、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 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新闻、故事、诗歌、名人名言、谜语、案例等,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 也会使学生倍感亲切, 还可以作为话题, 开展教学。

有价值的评价, 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更包含了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等方式。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人人参与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且为学生勇于走出课堂、步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同学互评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 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 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以展。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一活动主题时, 引导学生制定了“爱护校园环境公约”。在这一节课中,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用童心制定了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公约”。他们制定的“公约”内容丰富, 包括:“我们不乱扔垃圾”、“把废纸攒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不在墙上乱刻乱画”、“不污染水源”等内容;而且形式多样, 有图案、有文字、有拼音、英文字母等, 简直就是一幅连环画。最后通过全班互评, 大家一致举手通过, 并按上手印, 在欢呼声中庆祝公约制定成功。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公约内容, 互想评价内容好坏, 促进了学生人人参与的愿望,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 同时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有了成功感, 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有价值的评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愿表现自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而缎练和培养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

2 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足以说明, 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 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 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 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在现代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明理和导行的紧密结合, 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原则。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诚实守信》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幅漫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漫画通俗易懂, 学生表演认真, 小品的表演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 又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体验, 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思考, 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 引导步入生活课堂, 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正教育。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生活需要消费”中《我家的消费》时, 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 了解家庭收支情况,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外延伸作业:填写自己家庭一周的日常“消费卡”, 让他们详细记录一周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同学们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 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 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的开支, 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当我看了他们的“消费卡”后, 我补充说, 我们要有计划地使用每一分钱, 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提格外认真, 似科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 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 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 实实在在的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4 善用多样活动, 增强探索欲望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 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让它充满“童趣”和“童乐”, 构建起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快乐喜悦的享受。

所以,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 生活经验, 不断运用扮演、游戏、想象、模拟等形式, 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总之,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社会生活, 依托儿童特点, 为他们搭建起生活平台, 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引入生活之水, 真正使品德课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从而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易于儿童接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获得真知。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Z].

[2] 张亚珍.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学[J].小学德育, 2004 (9)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下一篇:浅析综采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