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卓越工程型水利科技人才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战略实施的坚强后盾,产学研合作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备途径。分析了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必然性,总结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的主要形式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长期高效运行的必备机制。

第一篇:水利高级工程师论文

论当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总监理工程师的责任与作用

【摘 要】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而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点,同时也是监理工程师工作的重要内容。监理单位是一种有偿的工程咨询服务机构,是受项目法人委托进行的,要按照合同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围绕工程质量,充分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现场质量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施工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总监理工程师;责任;作用

一、水利工程建设总监工作职责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第3.3.3条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实行总监负责制。总监应全面履行监理合同中所约定的监理单位的职责,主要包括:主持编制监理规划,制定监理机构规章制度,审批监理实施细则,签发监理机构内部文件;确定监理机构各部门职责分工及各级监理人员职责权限,协调监理机构内部工作;指导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负责本监理机构中监理人员的工作考核、调换不称职的监理人员,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调整监理人员;主持审核承包人提出的分包项目和分包人,报发包人批准;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措施计划、施工进度计划、资金流计划;组织或授权监理工程师组织设计交底,签发施工图纸;主持第一次工地会议,主持或授权监理工程师主持监理例会和监理专题会议;签发进场通知、合同项目开工令、分部工程开工通知、暂停施工通知和复工通知等重要监理文件;组织审核付款申请,签发各类付款证书;主持处理合同违约、变更和索赔等事宜,签发变更和索赔有关文件;主持施工合同实施中的协调工作,调解合同争议,必要时对施工合同条款作出解释;要求承包人撤换不称职或不宜在本工程工作的现场施工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审核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并监督其实施情况,审批工程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案,参与或协助发包人组织处理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组织或协助发包人组织工程项目的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完工验收、合同项目完工验收,参加阶段验收、单位工程投入使用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签发工程移交证书和保修责任终止证书;检查监理日志,组织编写并签发监理月报、监理专题报告、监理工作报告,组织整理监理合同文件和档案资料。

二、水利工程建设总监工程师工作地位浅析

1、总监是监理组织的最高指挥者

一个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理队伍,总监是组织者,也是最高统帅,负责整个监理队伍的人员组织、业务指导、工作安排及管理。总监不仅管理着监理队伍的日常工作,而且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随时调配、增减工程建设需要的各种专业资质的监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指导、检查监理人员工作,并对不称职的监理人员随时进行调换,以确保水利工程项目按正常的施工顺序进行。从这种意义上讲,总监的重要地位任何人不能代替。

2、总监是编写重要监理文件的核心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监理单位将出具很多监理文件,但是重要的监理文件,必须由总监主持编写、审批,如:主持编写项目监理规划、审批项目监理实施细则等。这些工作只能由总监承担,不能委托其他人办理,当然,任何人也不能代替。

3、总监是审签各种证令的把关人

总监不仅是项目监理队伍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审核、签发各种“证”、“令”、“单”的司令人、发令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工程暂停令、工程款支付证书、工程竣工报验单、竣工结算单等均需总监亲自把关、审批、签发,任何人无权代替。

4、总监是调节参建各方矛盾的枢纽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也会出现业主与水利工程承包人之间的合同争议、索赔等问题,需要总监去进行调解和处理,总经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是参建各方矛盾调解的枢纽,任何人无法代替。

三、水利工程建设总监理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

总监是项目监理机构的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善于组织管理好监理机构的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使监理人员职责明确,这样才能完成监理任务。总监必须掌握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充分调动全体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进行集体作战,切忌单打独斗,要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首先,在工作中要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带头,为人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说话要算数,切不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决不做违反团队规则的事。其次,要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在工作中不妨把各项工作制表列出,明确责任人、工作方法、工作界限。项目机构各成员根据其能力、学识及其综合素质把工作任务分配适度,不可偏废,不可厚此薄彼。同时总监应当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检查,及时纠正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问题;然后,要爱护关心部属,力所能及的帮助项目部人员,为其排忧解难。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注意工作方法,不应在施工人员及业主面前训斥自己的监理人员,该由监理人员去做的事情绝不大包大揽,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对监理人员工作中的毛病和缺点应先在内部解决,坦诚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要大事小事一律向上级汇报;最后,要认真贯彻上级和公司的文件、会议精神,正确引导监理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五是要搞好项目机构的学习和能力提高,纠正并指导部属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工作之余组织学习新技术、新规范,有精力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多考几个行业相关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计划控制能力

对于总监来说,主持制定监理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监理规划的执行,特别是各项监理实施细则的执行,这就是要求“一分布置,九分落实”。特别要做好在施工过程中最容易犯而又重要的常见质量问题、投资经济签证索赔、业主验收投诉重点部位等的监督管理工作。总监要以自己的职业敏感做好这些事前预控工作,不妨以专题会议、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监理备忘录等手段和方法在施工前做好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检查,对各分包单位进度、各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尤其要抓紧、抓好,使其按计划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3、决策应变能力

根据总监的职责要求,总监经常需要决策。科学正确的决策会带来良好的结果。及时决断,灵活应变,才能抓住作战时机,避免失误。特别是在重大施工方案选择、合同谈判、纠纷处理等重大问题处理上,总监的决策应变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总监高超的决策艺术主要体现在预见性(超前决策,力争不做“马后炮”);关键高度(抓住重大问题,力避陷入琐事);可行性好(实现决策的措施具体可行,不空泛,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强、高、好的途径:决策前的周密调研,决策中的趋利避害,出台时的果断、坚定,实施中的严密跟踪与协调到位。提高总监决策水平的办法是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决策成功和决策失利的具体案例评析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增强对决策艺术的感悟与涵养。

结束语

监理服务的成果是高智能、高素质的咨询和监督,其总体素质必须高于施工单位。监理团队应该是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为一体的高级人才组合,在施工中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及时做出决策。现场监理机构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時,积极为项目建设献计献策,适时、恰当地彰显团队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从而赢得其他参建方的尊重,最终为公司本部赢得较高的社会回报和利润。

参考文献:

[1]付华,李延超,马广明,小型水利工程对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

[2]王政文,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研究,山西建筑,2009(24).

作者:张华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型水利科技人才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战略实施的坚强后盾,产学研合作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备途径。分析了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必然性,总结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的主要形式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长期高效运行的必备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卓越工程师;水利科技人才;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王敏(1975-),女,四川泸州人,河海大学商学院,讲师;邓建高(1974-),男,江西鹰潭人,河海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规划课题“融产学研、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型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LGJY125-YB05)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新形势下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我国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面对国家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坚强后盾。国家“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实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必然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卓越工程师型的水利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要求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在水利学科领域,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共建实习基地、水利科研项目研究和培育高水平师资三个方面。

1.共建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环境,它不同于高校的实验课程,是综合性、体验性、实战式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必须亲身体验水利工程真实环境,开展实践和研究性工作,这是高校无法给予的,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接受水利科技人才长时间的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水利科研项目研究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水利行业的生产实际和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目前这种合作方式在博士、硕士培养中应用广泛,但如果能将这些成功经验应用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这需要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挖掘更多的水利事业科研项目,吸引水利科技人才参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培育高水平师资

在培养创新型水利科技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采取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聘请企业科技专家做校外导师,鼓励教师脱产进入水利行业进行挂职锻炼,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存在的问题

面对国家创新发展对高质量卓越工程师水利科技人才的需求、水利行业招聘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水利科技人才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创新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的途径大同小异,但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水利科技人才培养却存在很大差距。

1.师资问题

教师是高校的灵魂,是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和瓶颈。市场对水利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教师去传授,高素质的创新水利科技人才需要教师去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教师去创造。师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创新型水利科技人才培养达不到目标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的数量、质量没有跟上相应的步伐,高等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显著。由于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持续扩张,导致大部分本科院校专职师生比在1∶16以上,较发达国家1∶10的师生比存在很大差距,现有教师数量无法满足众多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博士学历比率偏低,“近亲繁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学缘结构差,国际留学背景师资比率低,缺乏在大型科研机构或企业的工作经验,即在教师本身缺乏创新背景下从事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2.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效果不理想

目前创新型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高校重视,建立了不少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采取了丰富的学习形式,如实习、实验、课程设计、讨论、报告和讲座等,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实习基地建设重签约、轻利用,校外培养过程考核不严格,水利产学研合作单位距离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实际开展数量比率低等。由于产学研合作条件有限,许多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创新教育考核、管理过程不到位,致使创新教育效果不理想。

3.创新教育受益学生比率低

我国水利科技人才培养大部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仍然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各类水利纵向、横向科究项目是很好的创新教育形式,也有许多教师吸纳了学生共同参与,但往往只有部分博士、硕士能够拥有这些锻炼机会,而每年博士、硕士毕业生仅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5%,即唯有让大多数水利学科本科、专科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并进行创新实践,才能说做好了水利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确保产学研合作长期、高效运行的合种机制的总称。它的作用对象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中介等相关主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制度和规范,目的是确保产学研合作项目长期运行,达到预期目标。其主要包括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沟通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

1.组织机制

产学研合作组织机制是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组织、管理、考核的组织机能,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组织保证,其职责是负责合作协议签订、合作管理、沟通信息、学生考核等。我国大部分产学研合作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依靠个体企业需求拉动和教师个体推动两种模式,在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中,普遍缺乏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我国虽然对产学研结合日益重视,但由于长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导致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成效非常一般。因此,在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产学研合作主体中都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推广、促进和管理产学研合作工作,这是产学研合作水利科技人才培养产生良好效果的必要保证。

2.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各主体按一定的原则,分配、调适相关责任和义务。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利益因素有关,如果只是一味的付出,不能给各主体带来合理利益,产学研合作势必难以长期存在。利益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维系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的根本。因此,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必需条件。如果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或委托开发形式,利益分配机制必须解决好成果定价、专利归属、成果享用等利益分配方式;如果产学研合作是共建实习基地或是借助企业资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对高校的利益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对企业产生的利益明显不足,因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扶持相关企业开展这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如直接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否则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只能停留在协议和形式上。

3.沟通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和发展必须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有众多的企业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同样高等院校迫切需要众多的实际科研项目和真实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人才培养,这需要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和平台,便于科研工作者、高校、企业进行信息沟通;二是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通过便捷地沟通渠道进行信息交流,及时解决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消除障碍,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三是建立专门的中间机构从事产学研联姻工作,缩短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距离,解决校企对接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

4.考核机制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持续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尤其重要,包括对参与产学研合作学生考核、政府部门从事产学研合作专门组织和人员的考核、高校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专门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考核。合理的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进行考核,对发展产学研、明确责任和义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长期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5.保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各主体在产学研交易过程中有受益,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使这种交易有序、健康发展,政府、高校、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组织、协调、规范、激励、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十分必要。相关单位可以从宣传产学研合作,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社会氛围,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等保障机制等方面,确保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长期发展,并产生实质性效果。

四、结论

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在观念上得到了足够重视,但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型水利科技人才的开展形式和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期高效运行的四大机制,以供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克勤,刘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几个重要问题[J].教育研究,

2012,(7):82-86.

[2]徐静,冯锋,等.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7):74-80.

[3]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4]李巧玲.对培养新型水利人才的认识[J].人力资源开发,2012,

(5):76-77.

[5]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6]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7):56-57.

[7]任元军,李福华.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3,(5):75-76.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王敏?邓建高

第三篇:忆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袁宝华同志长期担任我国工业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熟悉中国经济情况,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系统成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袁宝华同志是我国职工教育的开拓者,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人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讲政治、顾大局,善协调、讲奉献。工作中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和艺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复杂和棘手问题。朱镕基同志曾评价道:“他的这种非凡能力,来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使命感,来源于长期的工作历练。他的经历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方面,也造就了他的卓越才干。”
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

袁宝华同志早年参加革命。他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北大分队组织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北京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袁宝华同志受党的派遣,参加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回家乡河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南阳中心县委委员,中共豫西南特委(地委)委员。他按照党的指示,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领导了7000人的抗日武装。1940年底他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1年3月在中央组织部任秘书处干事,从事干部调配工作。经过延安整风和对马列主义理论系统的学习,他的政治觉悟更加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强。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他还是中央机关纺线比赛第一名。
担任乾安县委书记时期的袁宝华(左一)

抗日戰争胜利后,袁宝华同志赴东北开展工作。1946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乾安县委书记和洮安县委书记,中共嫩江省分委宣传部部长。在剿匪和土地改革工作中,他带领工作队深入农村蹲点调研抓典型,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在他的领导下,乾安县和洮安县为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输送了大量人员和大批物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很好地完成了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的任务。

1949年6月,东北地区刚解放,袁宝华同志就开始参加经济建设工作,他先后担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处长、秘书长,为刚刚解放的东北地区恢复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为争取抗美援朝的胜利夜以继日地工作。他领导计划处编制的东北工业生产和建设计划是新中国最早的经济建设计划。他把编制计划的方法和经验讲给东北局各工业管理部门,讲给参加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人员,为成功编制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8月,他参加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率领的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谈判援建项目,这次赴苏谈判确定下来的项目为141项,加上此后追加的15个项目,就是后来的“156项工程”。他代表中方在民用项目援建协议书上签字。在长达9个月的谈判过程中,他考察了苏联工业企业,学习研究了苏联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计划编制的理论与具体做法,这些经验对领导开展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953年6月,袁宝华同志调中央重工业部工作,先后担任钢铁局副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办公厅主任。冶金工业部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冶金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副部长,主要负责“一五”计划实施,并分管冶金生产和计划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对每个建设项目都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设计和施工。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戈壁山川,为我国五六十年代重工业项目特别是钢铁项目的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0年5月起,袁宝华同志先后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经委物资管理总局副局长、局长,1963年5月兼任国家物资管理总局局长。1964年9月起任国家物资管理部部长、党委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开创了新中国物资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特别是针对当时物资流通领域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以及生产资料产需脱节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抓典型、搞试点,使之逐步得到解决,并建立起新的规范的物资流通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提供了物资保障。

“文革”开始后,袁宝华同志遭到冲击和迫害,1968年10月受到周恩来总理保护出来工作,1969年11月,任国务院业务组生产组常务副组长(组长是军代表)。1970年7月,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生产组组长。在当时国务院经济主管部门许多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下,在林彪、“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生产组承担了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计划安排和调度指挥任务。袁宝华同志带领大家为维持国民经济运行和建设,排除干扰,呕心沥血,通宵达旦地工作,被称为全国的“总调度”,为保障人民正常生活艰苦奋战。

“文革”结束后恢复国家经委,1978年6月,袁宝华同志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1年2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2年5月,任职能扩大的国家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积极组织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在企业整顿和企业改革、企业法制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职工教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建经济领域社会团体组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企业整顿、改革和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先后担任国务院企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国企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具体组织领导了我国企业整顿和企业改革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百废待兴,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他先后率团考察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企业和经济组织。1978年11月,他率中国经济代表团考察日本,回来后向华国锋、李先念等国务院领导汇报时建议要扩大企业自主权。经国务院同意,他立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起草了“扩权十条”。后来又起草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经国务院审议批准后正式颁发。这是我国最早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从此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序幕。

1978年以后,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他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恢复性整顿。通过恢复性整顿,到1981年实现了工业企业的拨乱反正,恢复了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为企业的全面整顿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1982年1月,他组织起草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后实施。经过全面整顿,到1985年,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面整顿的同时,他组织推动了工业企业扩权让利、质量管理、企业升级、企业承包责任制及经济责任制改革。
在莫斯科谈判“一五”计划援建项目。左起:袁宝华、陈平、王士光、李富春

他高度重視全面质量管理,先后组织多次“质量月”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组织起草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全面质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1980年,他组织起草《关于加强现有工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的暂行办法》,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在他的建议下,1982年机构改革后在新组建的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了技术改造局,负责全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1981年,他组织起草了《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在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制度。1987年由包干制改为推行承包制。1986年按照国务院部署,他组织开展企业升级活动,评选国家特级、一级、二级及省级先进企业。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企业最终成为市场主体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文革”结束后,袁宝华(中)率中国经济代表团访问美国大通银行

袁宝华同志积极推动我国企业法制建设。1979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下简称《企业法》)起草小组,袁宝华同志任副组长(彭真任组长)。在起草过程中,他先后带队到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企业干部和工人、地方党政领导、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的意见,克服重重阻碍,为该法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在《企业法》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向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汇报和说明。历时十年《企业法》起草完成,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袁宝华同志开拓了新时期我国的职工教育工作。他提出职工教育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提高职工文化技术水平是十分紧迫的问题,他提出要对职工进行“双补”(补文化课和技术课),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高职工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1980年,中央决定成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袁宝华担任主任。他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使职工教育工作得到全党、全国的重视,有了明确的方向。他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工作,仅用不到五年时间,完成了全国3000多万职工的“双补”,并对全国经济部门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了全面培训,组织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考试,还在一些重点省区市建立了一批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培训中心,培养出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全国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他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要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使之成为经济工作的强大动力。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要与时俱进。他是1983年初成立的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创建人之一,并从1989年3月起任会长。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他组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给学员讲课,多次召开企业党委书记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研究他们提出的问题,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大力推动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他长期在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对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袁宝华论企业家修养》一书,是他对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长期观察实践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企业家,要从观念、法制、体制等方面营造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企业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关心企业家队伍建设,召开50多次厂长经理座谈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他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提出建设职业化企业家队伍的意见。他多次讲要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企业改革和企业家队伍建设。1991年12月他在与《经济日报》记者谈话时指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家文化素质的构成,应该是非常丰富而具体的。这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较高造诣、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规的充分掌握,同时也包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涉猎。

袁宝华同志是我国经济领域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的开创者。他组织创建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后来又成立了中国企业家协会,并亲自担任会长。经国家批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激励和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企业家,是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改革开放初期还成立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包装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这些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组织,在为政府和企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在领导社团组织20多年的工作中,他发表了40余篇搞好社团建设的文章和讲话。他主张社团组织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纽带,要“自立、自治、自养”。他的这些观点是我国社团组织建设的宝贵财富。


努力开创中国人民大学新局面
国家行政学院(筹)第一期培训班全体学员合影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袁宝华同志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党组书记。他带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极左思潮,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迅速推进人民大学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开创了学校发展新局面。在任期间,袁宝华同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积极探索我们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模式与道路,着力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袁宝华同志始终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鼓励学术研究面向实践、面向改革开放主战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学校影响力大大提升。袁宝华同志始终尊师重教,坚持民主办学,经常深入广大师生听取意见和建议,与教师谈心交友,与青年学生座谈交流,被人大师生誉为“我们爱戴的老校长”。

袁宝华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人民大学发展,并始终为人民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袁宝华同志还十分重视国家行政管理干部的教育,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把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在他的提议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和行政管理学院。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央决定组建国家行政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筹建工作,他任筹备组组长。他带领筹备组积极推进全面建设,确定培训方案,制定章程,选择校址,招揽专家学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建成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袁宝华同志还是我国MBA教育的开拓者,提出“中国也要发展技术型的工商管理硕士”,曾担任第一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强调理论学习要与改革实践相结合。1987年6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理论工作会上指出:第一,要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第二,理论问题,尤其是经济理论问题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第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舆论阵地的正确方向

袁宝华同志非常重视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舆论宣传工作。1995年1月,他在与《中国企业报》编辑部的同志讲话中说:我一向重视报刊宣传工作,也很喜欢阅读一些报纸杂志。人活在世上,总要知道天下大事。不读书不看报,就不能补充新的知识,不知道新的情况。我以前讲过“三点论”,即报刊宣传要注意抓三个“点”:一是注意反映大家关心的热点;二是善于在诸多的热点问题中抓住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三是作为企业的报刊,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就没有生命力。今天,我想强调的是,守住这一阵地,必须坚持并发扬“三个精神”。报纸要弘扬主旋律,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企业。《中国企业报》的宗旨就是“面向企业,依靠企业,为企业服务”。当前,国际上有些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就是不愿看到中国富强。我們要有这种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就会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爱国主义的旗帜什么时候都要举得高高的。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企业家通过艰苦创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他们拥有亿万资产,但并不奢侈,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而我们有的厂长(经理),企业的日子刚刚好过些,就互相攀比,搞高消费,这与我们的国情不符,值得深思。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永远传下去。

1995年9月,他在听取中国企业管理宣传(报刊)工作委员会汇报后指出:企业管理报刊当前应在“特、实、高、新”四个字上下功夫。一要“特”,以前我讲过企业管理宣传工作要关心当前的热点,抓住工作的重点,突出企业报刊的特点。这个“三点论”的核心是“特”字,即企业管理报刊必须突出企业管理自身的特点。二要“实”,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出发,反映中国的、本地区的、本行业的、本企业的呼声,介绍企业管理经验,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企业宣传工作中去。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事求是。三要“高”,杂志的内容质量要高,文章的写作水平要高。每期可以在“报屁股”处搞点企业以外的小文章,但内容要高雅。四要“新”,这是办好报刊最重要的一点。办报刊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新的思路。要反映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精神、新经验,要介绍先进人物的新成绩。
袁宝华为纺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题词

1998年1月,他在接见中国企业报社全体人员时讲:办好报纸,要讲真话、讲实话、讲明白话。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报纸或刊物总讲老话不行,总讲模棱两可的话也不行,总讲空话更不行。而避免讲老话、讲含糊话、讲空话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要及时了解、反映职工和企业的思想、看法、呼声与要求。报纸要办出特色的根本是着眼于创新。办报只有办出特色才有生命力,而创新是报纸的灵魂。
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注重经验总结

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袁宝华同志一直在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总结实践经验。对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他在1991年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本框架,关键问题在于确立国家、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在国家、市场、企业这个大三角中,国家与市场之间应该是条实线,即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来调节和监管市场;市场与企业之间,也应该是实线,即企业除了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外,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市场的变化引导着企业产品生产的变化;国家与企业之间,则应是虚线,即国家对企业的影响,除了计划指导外,主要是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要确立这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核心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92年12月,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外国人对中国有兴趣,是因为你有一个大市场。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个大市场;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个潜在的大市场。所以这个市场是不能分割的,封锁和保护很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形成。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不仅应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尽快形成的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有秩序的和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从这个要求出发,首先,要打破条块的封锁和保护,反对垄断和非法的经营活动。其次,市场的管理需要立法,现在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条例都不健全。现在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在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很大漏洞。为什么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管理不严。

他还说:要发展各种商品市场,不仅要发展消费品市场,还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更重要的是市场应向高级发展,即建立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是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树立“小政府、大社会”,也就是“小机构、大服务”的观念,就是要由“管”字当头转变到服务上来。那么,政府应该管些什么呢?新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有四项任务:一是总量基本平衡,形成一个买方市场;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三是调控市场,给企业搭一个“舞台”;四是配套改革,包括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应精兵简政。目前政府机构过于庞大臃肿,“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国家难以承受。

1993年5月15日,他在烟台市和大连市厂长(经理)座谈会上强烈呼吁要注意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特别强调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说: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而且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在精神上也要富裕起来。对这个问题不能作片面的理解。现在,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其他都无所谓。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俊遮百丑,这是认识的误区。其实,就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搞上去了,也还有两种前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使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其前途是共同富裕;只抓物质的,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其前途是两极分化,富了少数,穷了大家,到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会失去,搞上去的经济也会滑下来。所以,我们既要不遗余力地抓物质文明建设,也要不遗余力地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强调发展经济、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提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积累精神财富,从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双富有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要树立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市场经济要讲市场道德,企业要讲行业道德,职工要讲职业道德,这都是市场规则得以贯彻执行的思想基础。职工不讲职业道德,企业不讲行业道德,市场经济不讲市场道德,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袁宝华同志高度重视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1996年11月,他在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赴欧访问总结会上指出: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只有几十年,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在不断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还要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济的好经验、新方法。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到现在并有所发展,就是因为它能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来激发经济。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与借鉴。

第一,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建立起的一套监督、管理企业的办法。就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它的核心是坚持私有制。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它们的许多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资本主义开始时是由家族企业起家,企业由家族成员管理,进而聘请专业人员替代家族来管理。现在有的发展为股份制,不仅吸收了更多的资金,而且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监督。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它们这一整套监督与管理方法。

第二,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多年来不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资产重新组合的经验。资源配置、资产组合,在经济发展中很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闭,又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出现,资本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存和发展的。而我们的企业是能生不能死,使得一些长期经营不好的企业拖了我们的后腿,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这方面的经验。

第三,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维护其制度生存、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福利”带来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用高福利笼络人心,使福利的增长超过生产发展的可能,造成国家沉重负担而陷入困境,我们要认真研究。

第四,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经验。

第五,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和推行科学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最后,他说: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企业管理方法,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我们的方针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历者和参与者,袁宝华同志非常注重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科学总结。2001年6月,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小平同志带领全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確的。虽说也经过了一些波折,可最后还是找到了,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我们党几十年来的探索过程,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始于毛,成于邓”这六个字。这正是我们认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曲折过程得出来的结论。我们党内的老同志都清楚地记得,毛主席早就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道路,他很想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他没能完全找到这样一条道路,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总结我国多年探索才找到的,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顾这个过程,看看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

袁宝华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凡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和同志,无论是普通工作人员,还是领导干部,无论是专家、学者、教授,还是企业家,一提起袁老都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他们称赞袁老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勤勤恳恳,廉洁奉公,品德高尚;称赞他工作作风严谨,实事求是,一身正气;称赞他学识渊博,能力非凡,记忆力惊人。

朱镕基同志曾在袁宝华领导下工作。他在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上说:“1951年夏,我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工作,当时宝华同志担任计划处处长,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奋,对人谦和,从不疾言厉色,总是使你感到他对你的信任、肯定和支持,让你敢于大胆地去工作。我们总是称他为‘宝华同志’,不称官衔。我们谈到他的时候叫他‘宝华’,在亲切感情中更透露出充分的信赖。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来源于他的真诚。他的真诚发自于内心,表现于对人的关爱,是真心实意的关爱,是从不为自己,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关爱。宝华同志博闻强记,勤奋刻苦,批阅文件从不过夜,而且看得很仔细,常常勾出报告中的错误数字。批语观点明确、言简意赅、让人知道该怎么去做。他讲话不看讲稿,论点鲜明、数据翔实、逻辑井然、语言生动,大家都爱听。”

袁宝华的外交风度和感染力使他结交了很多国际友人和企业家。1992年7月,他应日本首相竹下登邀请访问日本。其间应邀在日本自民党总部对自民党国际交流特别委员会讲演。在没有任何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袁宝华即席发表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的演说,并回答了一些国会议员提出的问题。半天的讲演赢得到会议员的高度赞赏,他们对袁宝华的讲演纷纷表示敬佩。讲演结束时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表示感谢。

1993年5月,袁宝华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会议休息时参观奈良市唐招提寺。大家看到寺内有一口类似中国故宫院内的大水缸,上面铭刻近百个中文字,纷纷揣测这口缸的来历。晚上日方宴请时,他用秀丽毛笔字将缸上近百个中文字一字不漏地抄录在饭桌的纸面上。那时他已77岁高龄,有如此记忆力,使在场的日本企业家们都惊叹不已,并称赞他是书法家。
1996年11月8日,袁宝华(中)在日內瓦与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左)合影

1996年11月,袁宝华到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劳工组织举办的“企业论坛”。听闻消息,本打算到埃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特意推迟一天行程,专门在日内瓦设宴迎接他。在宴会上施瓦布先生热情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我认识的名人很多,但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人并不多。袁宝华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学识渊博。”

袁宝华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自己。他思想敏锐,工作勤奋,正直宽厚,淡泊名利。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丰功永存,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学习他的品德,学习他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才能。他的革命精神是一座丰碑,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编辑 杨琳)

作者:袁宝华 曹明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下一篇: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