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逻辑思维

2022-07-07

第一篇:独立思考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下的独立思考

逻辑思维下的独立思考

——古艾思

我不是专家教授,只不过是一个早年的大学工科毕业生,年轻时起,就对许多问题感兴趣,好看书,也善于独立思考,现已变成一个年过古稀的病老

头(心脏搭了三根桥,双下肢动脉栓塞,不良于行),但头脑还行。我的座右铭是“脑袋要长在自己肩膀上”,加之本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可,不免对

一些问题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也得出些结论。现发出(下文中的中国大多是地理概念,别挑剔),请指正。

一 中国古代史

要研究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必须先分清神话、传说和半信史、信史。历史主要研究半信史和信史。半信史的史迹,因为是史学家的回忆和追溯,无

法避免不真实的成份,有待于专家考证。进入信史时代之后,史迹都出于当世的记录,所以可信程度很高,当然也不能全信,各种原因也可能造成一些

以讹传讹甚至人为造假,需要后人加以辨别。半信史和信史即可称为文明史。

什么叫做文明?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在考古学上,目前国际公认的三条标准是

:第一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并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

口。第二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第三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简单来

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

塔。他们又说,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种,就可以认为是文明社会了

。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

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

文明史和发展史又不同,中国古代发展史起码可以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说起,还可从更早的人类起源说起,但要研究文明史,还是

要借鉴国际上的有关标准。

不可否认,中国的农耕文明起源较早,也较先进,这有大量的考古证据;但这些还达不到文明史中文明的程度。

中国古代史现在最大的争议是夏朝是否存在。据说,许多外国人是否认中国夏朝存在的,这就造成了中国人也说夏朝不存在,就好像卖国一样有被骂

的危险。但是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研究历史属于社会科学是需要证据的,不是靠骂人能解决的。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有极大争议,因为目前虽然发掘了据说是夏朝时代的遗址,比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早于三千年以上的文物及古代文

明遗存,却没有任何证明夏朝存在的文字性证据发现。

认为中国夏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

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夏朝以前的尧舜禹,已经被证实不存在。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

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

是可信的。我觉得这种认知是可笑的:甲和乙不同,但档案是同一个地方出的并且都记载的很明确,是否乙的身份经调查得到证实,甲的身份就不用调

查自然证实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记载了鬼神的存在。那也是真的咯。何况史记成书的汉代距离传说中的夏朝那么远。如无意外,应该是根据稍早的书籍。尚书

的话,现存尚书已经由清华简证实了伪书,它的价值另说,但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不可信。现存竹书纪年也被证明是伪书。不过出土的文物里的尚书和

竹书纪年倒是确实提到了夏朝。但这两本“书”假使是真的也是战国时期的,离传说的夏朝还是隔了近千年。也许史记对夏朝的记载就是根据这些战国

时代的记载。对夏朝争论的焦点是出土的甲骨文里根本没有夏字。所以,有关夏朝的说法,是周人灭商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编出来的,因为周人自

称夏朝后裔。然后周朝人把夏朝写入了周朝的书里面。所以周以后有夏朝的说法,周以前没有,后面以讹传讹,史学家如司马迁根据周朝存留的记载认

为夏是存在的,为了使自己的史记尽量内容丰富而不经查实(当时他也没有条件查实)写进去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史应该始于商朝,而非夏朝,更不是神话中的炎黄。在中国实际的历史上,夏朝应该是不存在的,理由是:夏朝由传说时代的大

禹之子所建,所以也是传说;所有考古及文物都没有夏朝存在过的确凿证据;一些史书上记载的夏朝事件,详细生动,但在没有文字的夏朝,靠“口口

相传”是不可能的,只能靠道听途说杜撰。

建立商朝的不是中原原住民,而是从中亚一代迁来的民族。它是外来文明,其重要依据就是青铜器。

陶器在我国新石器时期就有,并在考古中能发现其完整的发展脉络,但青铜器就不一样了,一发现就是比较精美的制品,即使是后来发现的一些所谓

夏朝的青铜器也比较精美,在我国并没听说过发现青铜器早期制品。青铜器在中国就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许多世界历史学家都指出:中国使用青铜器

较文明发展较早的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至少要迟1000年,而上述地区就发现过青铜器早期制品,可见中国青铜器的由来。所谓发现的夏朝青铜器也应该

是商族人在立国前所造,这可以从其传承来进行分析。商代的青铜器是否与其一脉相承?按理说,朝代更替有些技艺是应该一脉相承的,但周代早期的

青铜器却是落后于商代青铜器的。中国的历史研究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事先把一些时期划出年代范围,然后发现是哪一个年代范围的遗迹或物品就说是

哪一个时期的,不仔细寻找实证和认真研究其传承,而是把结论下在调查之前,如夏朝甚至神话时期的黄帝遗迹。不知其它国家是否也是如此?

商王朝人民崇拜祖先,因为崇拜祖先,所以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神灵,并连带崇拜鬼魂所居住的山岳河流。无论大事小事,从战争征讨到疾病婚

嫁,都要征求祖先的意见,即向鬼神请示。请示的方法依靠占卜,占卜必须在隆重的祭祀典礼中举行,才能得到祖先的喜悦和赐福。于是祭祀遂成为国

家的第一级要政,比军事政治都重要。

商王朝已能够使用文字,他们把占卜的结果,也就是祖先鬼神的重要指示,契刻在乌龟甲壳上或其他兽类骨骼上,作为记录保存。其实最早不是契刻

,而是由部落的巫师用烧红的青铜棒按在甲骨上,观察甲骨上形成的裂纹,以其形象进行占卜,后发展到需要记事,逐渐演变为契刻。这也是为什么同

为象形字,甲骨文与古埃及和中国纳西族的象形字不同,是单线条的。十九世纪末叶,这些甲骨被人从商王朝故都之一的殷邑(河南安阳),挖掘出来

,考古学家称之为“甲骨文”,它的内容则称之为“卜辞”,成为最珍贵的中国当时社会的史料。

甲骨文,采用了最艰难的“书写”方式:契刻。哪怕到竹简记录的早期,依然是契刻。这恐怕与甲骨文形成早期观看到的甲骨上形成的裂纹有关,直

到后来发明了毛笔而止(印章等除外)。中国在商朝初期,陶器彩绘已相当发达,岩画也是早已就有,在物品上留痕迹何必用契刻这种费力的方式。再

说,如果夏存在并被商所灭,而夏又有文字,商又何必费力发明甲骨文呢。后来,自称相承自夏的周又灭了商,从此一脉相承至今。相信夏朝实有其事

的人辩说,中国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只是最初的文字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之上,年久月深业已腐朽。现存关于夏代的事迹,出自口传,再由记事者

写在竹简之上,辗转抄传,所以较迟。那么周为什么不延续夏朝文字而仍采用他对头商朝的费力甲骨文呢?这时如有写在竹简和丝织品上的夏朝文字应

该还有保存,何况是自称夏人后裔的商人?这再次说明了夏朝和夏朝文字的不存在。

商王朝迁都达六次之多,成为王朝中最大的事件。自从五迁到殷邑(河南安阳)之后,商王朝也同时称为殷王朝,或合并称为殷商王朝。当十九世纪

在此挖掘出甲骨文时,进称之为殷墟,即殷王朝故都的废墟。

商王朝那种崇拜祖先和祭把各种鬼神的意识形态,它的后继王朝全盘接受,并一直留传下来,成为中华人不可破的风俗习惯之一。

正是这种从商王朝开始的祖先崇拜被融入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一听说夏朝不存在,就气急败坏骂大街。

其实,现在有些人思想太幼稚:朝代并不是人类一出现就有的,它是在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人总喜欢用现代的观点看过去,加

上历史书的误导,以为商朝就是一个涵盖中国的大王朝,其实不然,当时的商朝只不过是一个比现在的河南省稍大一些的超大部落,这从商朝多次迁都

但均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即可见一斑。商是外来文明,其在迁移过程中,有可能还到过今山东的海边,发现无路又退回如今的河南,觉得此地宜居,且

周围的人类部落弱小,于是以其先进的青铜武器消灭和征服了周边使用石器武器的部落而立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商原是游牧民族,不事农耕,

除畜牧外,擅长金属冶炼和贸易等,故奴役了一些小部落为其效力,如农耕和战争等。其统治范围虽然没有想象中大,但因商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发

明了文字即甲骨文,所以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使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这有什么不可吗。

承认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并不是否认商以前的中国历史,只不过那些原住民还处于原始社会而已。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不好的影响,从法理上讲应该是“疑罪从无”,但中国传统文化却是“疑罪从有”。所以,为了宣扬自己的祖先,在没

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匆匆把夏朝写进了历史。

在中国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它们与商朝青铜器的种类器型很不一样,但年代相近。其中还发现了金杖,这足以说明,它们也是来自

中亚之人所制造,但与商朝人不是同一种族。从发现的金杖可以看出,他们是后来西方文明的代表,印鉴和权杖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别之一。发现的

青铜器等,大多是被人为破坏后埋在大坑中的,可以看出,它们的制造者当时是遇到了突发事件,但又不是突发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能从容撤离,从此

离开了中国。他们根本不是巴蜀文化的代表,而是来去匆匆的历史过客。原因是:虽然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其它东方文化文物,只能说他们曾融合过

一定的东方文化,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离开。他们是不会抛弃自己先进的青铜文化而留居在东方的,北方的商人就是例证,而在巴蜀甚至中国境内再未

发现过类似青铜文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化在中国没有获得传承。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

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经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演变而来。

商灭亡后,周王朝初期的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对商王朝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祖先崇拜,在相当尊崇的态度下都承袭下来。但对商王朝的遗民却

是一付狰狞的面目。只有一小部份,迁回他们祖先的老根据地商丘(河南商丘)。其他散居各地的商王朝的遗民,却没有这种好运,他们的财产被没收

,男女老幼全部沦为颈子上系着绳索的奴隶。因商人不事农耕,畜牧和他们擅长的金属冶炼等不让干,那些幸存者只能以贸易为生,人们称其为商人,

以后,商人中的“商”就成了中国贸易的专业名词。

像胜利后自然要给有功之臣和帮忙的部落奖励。在这种基础上,周王朝创立了它的封建政治制度(还没有这种进入封建社会)。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态

是,由元首分封贵族到各地建立封国,统治平民和镇压奴隶。周王朝的国王先以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

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而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诸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拱卫着王畿。封国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国王则每年到首

都觐见(入朝),用进贡代替赋税。当中央政府征兵从事战争时,封国君主有率领部队,听候调遣的义务。(周王朝的首都,没有建立在河南,再次说

明商朝的地盘小)。

封国君主,绝大多数是国王的亲属。第一任国王姬发征服了商王朝后,迫不及待地就大肆分封起来,凡是姓姬的亲族,只要不是疯子和白痴,每人都

分到一块土地和一群奴隶;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周兵团总司令姜子牙,封到齐国(河南南阳西,后迁至山东淄博东);第三类是由于政治上的原

因,对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其实好多都是随周王打败商朝的是周部落联盟首领,就封他们酋长一个不费一文钱的爵位,安抚他不要捣乱。

从此,部落一词逐渐消失,都变成了封国。但是,在周王朝初期,封国跟部落没有区别,一个简陋的土屋土墙的小院子,就是封国君主的皇宫。

封国的地位平等,直属于中央,谁也管不了谁。但封国的面积并不一样大小,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共分为五级:

“公”、“侯”、“伯”、“子”、“男”。当时总称所有的封国君主为诸侯,即很多侯爵之意,大概封侯爵的人特别多的缘故。五级之下,又有第六

级“附庸”,附庸的土地更小,不属于中央政府,而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

这样。周朝的疆域比商朝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很早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

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这就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周王朝的解决

方法是宗法制度。即“嫡子继承制度”,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庶”。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

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庶子即令比嫡长子年龄大,比嫡长子有才能,都不能继承。嫡长子即令是一个白痴或神经病,宝座也只有他才能坐。这个继

承法案,可归纳为两句话:“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假使嫡长子死亡,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继承。所有庶子固然不能问津,即令同

母的胞弟嫡次子也不能问津,除非嫡长子无后。

宗法制度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这个宗法制度,被此后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二十世纪清王朝覆亡,才跟着消灭。

它的力量控制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周王朝经二百余年安定后,第十任国王姬胡在公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激起政变,半信史时代随着他的逃命而终止。由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主持

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称为“共和政治”。公元前八四一年,即共和政治第一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一直到二十世纪,没有间断,这

是中华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因为同时代的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国,或者根本没有记载,或者虽有记载而记载已经湮没,全靠考古学家辛苦的

发掘,才能得到片断。此后因文字记载获得妥善的保存,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

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

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

国家称霸,合称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再加

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

经过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秦首次统一了中国。

秦并不是周代商时分封的列国,秦人应该也是从西边过来的,时间大约是西周晚期。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为了能在中原立足,秦为自己编造了出身:称自己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少昊氏之后。嬴姓祖先大费(即伯益),传为女脩吞玄鸟卵而生,佐禹治

水,后西迁至此,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由于其乃游牧民族出身,善于养马。听闻秦先祖秦非子善于养马,周天子很高兴,就把非子召来,说你的祖先

伯益为舜帝主持驯养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赏给他一块土地,又赐他姓赢,现在你也养的这么好,朕也封给你一块土地,作为附庸吧。

只不过是一个马夫,封给他附庸是很难想象的,附庸是比诸侯小的国,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了标志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后秦人奉周天子之命讨伐西戎,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 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

杜、 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又因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并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并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究其原因,秦人认为还是

输在谋略上,于是决定引进“外援”。任用商鞅(卫国人)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灭巴蜀,从此秦国正

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后秦王嬴政即位,十年间灭掉六国。

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

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是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采用世袭制。

秦灭其他六国后改前朝的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是有其原因的:秦灭六国是一国之力,不像周灭商,靠的是周部落联盟;再有秦王嬴政小时候是作为质

子在赵国长大,受尽欺辱,13岁回国继位后不得亲政还屡遭羞辱,使其对家族大部分人都怀恨在心;加之其亲手将曾经的列国消灭;他又怎能继续前朝

的分封制呢。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在朝内设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任用贤能(许多都是外援),又下令统一六

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订正的秦篆(小篆)为全国统一字体,为经过大规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碍。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其中

规定了币制、地亩制、车轨制等各种订制。

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

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道路,并在原先六国城墙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复,逐步修建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

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为了减少匈奴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皇还派大将以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接着秦又徙民几万家于河套

。这对于边地的开垦和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肃兰州以东,但有异说)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

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并在黄河的一段地区因河筑塞。

为了扩大疆域,始皇派兵南下,灭楚后继续南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后又派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镡

城(今湖南靖县境)、九嶷(今湖南宁远南)、番禺(今广东广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进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

艰巨战斗。秦军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只有西线的秦军遇到西瓯人顽强的抵抗。

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监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

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尉屠睢相继战死。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

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广西桂平),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这样,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

珠江流域。使得秦朝疆域迅速扩展为: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四川,北抵阴山,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 西南到云南、广西。对地域扩张和民族融合起

了极大作用。 至此,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这是古代历史上特殊的伟大事件。作为一个大一统

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中国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秦人初到中原时,虽然善战,但常打败仗,一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谋略比不上中原各国,这才开始引进人才,这

说明:秦人的文化没有中原文化水平高;秦人普遍比中原其他人身材高大,也说明秦人不像中原人种。秦人也像商人一样:不善农耕,善畜牧、冶金、

战争。引进人才后,秦人“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自己的战争科技,使生产达到了责任制和标准化的雏形,武器比其他列国先进,种类也多,青铜剑比

其他国长并且坚固,还造出了少量铁器,大大增强了秦国的战力。这些和中原各国不同的表现,无不说明了秦人也是外来族群。只不过到秦灭六国时,

秦人已经在中原生活了几百年,各方面已与中原民族融合,加之一开始秦人给自己编造的祖先(都是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甚至有吞玄鸟卵而生的祖先

,根本无处可查),因而在史书中秦人就变成了原住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个民族商人和秦人,应该都是从西边过来的,最终也都融合于汉族之中。这可能让有些人接受不了,但为什么“五胡

乱中华”后融入的民族你们就能接受呢。

说明:本章虽然标题为中国古代史,但因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并非内行,只能在一些大的脉络上提出一个古稀老头的草率而又缺一点义气(可能让

有些人不舒服)的思索结果,可能不符合许多人的要求,谁让我缺一点义气呢,至于历史的具体年代、人物、事件等还是请历史学者们去操心吧。

第二篇:是独立思考

一、增加声音商标(第8条)

新《商标法》第八条规定了声音可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二、禁止“驰名商标”的商业宣传(第9条)

生产、经营者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违反此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十万元罚款。

三、禁止恶意抢注(15条)

就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与他人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申请人与该他人具有前款规定(即代理、代表关系——编者注)以外的合同、业务往来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而明知该他人商标存在,该他人提出异议的,不予注册。”

四、一标多类(22条)

商标注册申请人可以通过一份申请就多个类别的商品申请注册同一商标。

五、增加关于商标注册审查和案件审理时限的规定(

34、35条)

对驳回申请、不予公告的商标,商标局应当书面通知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商标评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九个月内做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当事人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提出异议的,商标局应当听取异议人和被异议人陈述事实和理由,经调查核实后,自公告期满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做出是否准予注册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异议人和被异议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六、删除商标异议不成立后的复审程序(35条)

新《商标法》规定商标局对商标异议进行审理后,对异议不成立、准予注册的商标,将直接发给注册证,异议人不服的只能向商评委请求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而对

商标局裁定异议成立、不予注册的,被异议人可以向商评委申请复审。

七、商标侵权认定中增加“容易导致混淆”要件(57条) 根据57条的规定,对于“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以及“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三种商标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判定,需要考虑是否满足“容易导致混淆”这一要件(同种商标,相同商标不需要这一要件)。

八、保护在先使用权(59条)

新《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了商标在先使用权制度。商标在先使用权是指在商标注册人申请注册商标之前,未注册商标的在先使用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此种情况下,未注册商标的在先使用人有继续使用该商标的权利,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未注册商标的在先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要求未注册商标使用人附加适当区别标识。可见,“商标在先使用权”是商标注

册原则的一种例外,其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因已经实际在先使用而产生识别作用的商标,平衡在后商标注册人和在先商标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九、增加惩罚性赔偿的规定(63条)

新《商标法》规定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权利人因侵权受到的损失、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或者注册商标使用许可费的1到3倍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同时,新《商标法》还将在上述三种依据都无法查清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酌情决定的法定赔偿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

十、增加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63条)

新《商标法》规定在商标侵权诉讼中,人民法院为确定赔偿数额,在权利人已经尽力举证,而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主要由侵权人掌握的情况下,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侵权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虚假的账簿、资料的,人民法院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判定侵权赔偿数额。

第三篇:谈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2分)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2分)对 比论证(答 “对比”不得分)

2.(共3分)“ 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 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每 点1分)

3.(共2分)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热少年的矛盾(1分)。(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1分)。

4.(共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观 点正确1分,单句1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5.(共3分)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每 点1分)

第四篇:《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案1.doc

3.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明了作者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科学、客观地思考文章中涉及到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清演讲思路,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理解爱因斯坦有关教育问题的观点。

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防止学生陷入片面狭隘地否定现行教育的误区,实现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了解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为学习课文积累材料。

二、布置学生准备课后思考题:

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全世界奥赛中频频获金奖银奖。在一长串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有好几位华裔科学家的名字,然而真正由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却至今没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在1936年“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作过一次演讲,对于学校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诸如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二、介绍爱因斯坦

大家一定知道“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当那个小孩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被老师批评为是世上最难看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做的前两只小板凳,说交作业的那一只不是最差的,第一只应当是最差的。那个小孩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父亲是一家小电气工厂的主人。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幼时的爱因斯坦,没有丝毫天才的迹象。直到四五岁,还没有学会说话。上学以后,他的成绩很一般,老师说,“这个孩子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大的出息。”爱因斯坦考大学也不顺利,第一次没有录取,第二年才考取。在大学里,他也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学校中,爱因斯坦一直是一只被老师瞧不起的丑小鸭。然而,就是这只丑小鸭,却成了物理学的大师,成为物理学革命的领袖人物。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公布了20世纪的“世纪人物”,第一名是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第二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位是印度的圣雄甘地。2001年,西方某个学术组织调查人们心目中近1000年中的100位伟大人物,结果,爱因斯坦又名列榜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的创立者。26岁那年,他做出了震惊世界的三项伟大发现。他的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他反对纳粹的专制统治,反对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重大影响。他是20世纪中最有影响的伟大人物之一。

三、熟悉课文

1学生熟悉课文。(读书方式可以多样选择,关键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找出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大致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演讲的开场白:说明自己演讲的内容及初衷。

第二部分(4—18),演讲的主体: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指导思想、途径方法。

第一层(4—7),学校教育的理想及实现的方法。

第二层(8—15),推动学生实际行动的三种动力。

第三层(

16、17),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次要的。

第四层(18),总结学校教育的理想。

第三部分(19),演讲的结尾:重申演讲是个人看法。

2重点阅读演讲词的第4—18段。(此时让学生带着更细致的问题去阅读文章,课堂上可以灵活处置,学生程度好些的可以让他们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阅读后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者教师出示演讲的提纲性问题,以便学生阅读,整理信息) 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讨论后归纳出作者对哪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问题:

(1)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什么?

明确:学校目标——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使学生离开学校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

(2)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孰优孰劣?请具体分析。 明确: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有三种。

①恐怖和强制——最坏的事件,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

②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求得别人的表扬和尊重,是人的本性、人类合作的精神根源,也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力;但一味地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③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好奇心,要启发这种心理,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正因为难,才更有价值。这种教育的基础是让孩子有一种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的愿望,是要发展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只要学校这样做了,它就会受到学生的高度尊敬,学校的作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 (3)作者如何看待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作者更注重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问题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只要人有了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那么他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3理清作者思路。

在弄清楚了课文结构的同时,基本就清楚作者的思路了,先讲什么问题,后讲什么问题已经一目了然。

教师明确:

(1)起点: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

(2)展开:从教育思想、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3)终结:重申学校教育的目标。

四、作业

结合文中爱因斯坦的观点和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准备一篇文章或发言提纲,下一节课上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关于学校教育的演讲,使我们有了一次与世界级大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爱因斯坦对教育谈了哪些看法:

学校是把传统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的机构。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大量的知识。

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讲道理侈谈理想。

推动学生行动最好的动力是启发学生追求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中的乐趣、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进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艺术技能

„„

二、讨论发言

爱因斯坦在本文中有好多说法和观点,同学们看了可能会很有感触,不仅是你们学生,连老师甚至一些专家,也会有感触。对某一句话、一个现象、一个观点有感触,正是我们思考的开端,联系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加以论证,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所以说学习本文,发表看法,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训练。

下面就请同学自己发言,谈谈看法

(课堂教学时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能主动地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应注意正确引导;如课堂教学进程较慢,教师可以课后练习为提纲,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以下是课后练习题涉及的一些问题。) 1过去人们常说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可爱因斯坦却说学校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这二者有什么区别?你认为,这里所说的“传统财富”主要指的是什么? (此处主要引导学生明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人和知识传授的关系,切不可让学生以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一错误的说法。只是这一说法不够全面,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的定位。) 2怎么理解“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句话?

(此处关键是要学生明白学校一切活动的宗旨是培养人,而传授知识只是一种手段。要区别面前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向他传授知识,到了高级教育时甚至还要根据人的不同而传授不同的知识。但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在学校学习,就无法避开“双基”的学习。) 3如何理解“好胜心”是种“复杂的感情”?“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怎样避免它的破坏性? (关键在于让学生区别好胜心的目标指向,好胜心的目的如果仅仅是要取胜他人,而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那么它是有害的;如果好胜心是以天真的愿望为前提,或是为了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而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则是好的。) 4本文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 (此处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恐吓”“暴力”“人为的权威”指的是什么,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和爱因斯坦所述的理想状况的差距在哪里。) 5把“学校规定的课业”“当作礼物来领受”,我们有过吗? (把学校的功课当作礼物来接受,有的同学可能偶尔对某学科有这种感受,有的同学可能从来就没有这种感受。此时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方面可以来自学校的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己,自己人生目标、学习态度对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爱因斯坦认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之类的问题都是次要的,即使是技术学校,也不应当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当作首要任务。

(爱因斯坦的这个观点,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对的,学校只要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体魄、聪明的头脑和必要的技能,他个人以后就能胜任各种工作。但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专业技术学校,应该把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同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情况可能和在学校学习的有相当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7“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这个说法也要辩证地看,具体分析和第6问相似。) 8至今为止,诺贝尔获奖者中有华人,但他们却不是由我们自己的教育机构培育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解释,也可能会一边倒,说我们的教育制度不行,无法造就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行,没有必要统一到某一个解释当中来。不过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体制的影响、经济基础的影响等等,尽量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

三、学习“相关链接”材料

课后提供的材料是谈怎样独立思考的,由学生讨论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地思考是有积极作用的。(文中涉及的主要观点见“相关资料”)

四、总结

爱因斯坦提出的学校要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观点无疑是对的,就个人来说,能否具有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坚定地树立一个信念,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要努力地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为的人。

五、作业

课外查阅有关英国教育体制的资料,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说英国的学校制度是最有可能实现他的有关学校的理想。

[参考资料]

美国教育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世界全方位开展自由想象,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创造。而中国教育则设立样板,一开始就让孩子追求“像不像”。可见,从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导的价值方向就不一致。中式教育重视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么基础都不具备的一张白纸似的孩子,凭什么想象?凭什么创造?又如何开展创造?美国教育思想因强调创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否则,先定框框预设规范,岂不是与创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因此,美国教育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实际操作上,既然确定创新第一,势必舍弃规范。故而,创造精神在美国教育中固然得到强调,然其负面的代价也很大。从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创造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因此,就本质而言,地基与创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层的根本歧异。

中国模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创造性较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应却大大超过反面弱弊——基础知识的扎实巩固。因为模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模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水平为典范,即以最高典范绳墨之,精英教育实为必然内涵。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自然包含望圣成贤的期待。模式教育虽因规范化对自由有所限制,对创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整体水平还是有所带动。尤其经过刻苦的重复性训练,后天学习到的东西化为本能,并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升华为难以企及的技能。否则,何以中国学生在欧美多有冒尖?杨振宁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比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长”,但他最后的归结是:“总体讲起来,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所训练出来的人还是要占一些便宜。”

(选自吴正恭《中美教育优劣谈》,《新民晚报》2002年7月11日) 二

应该承认,学习毕竟是一项比较艰苦的事儿。能从中得到乐趣,至少须等到稍有积累的中学阶段,不可能一上来就对学习充满兴趣。从幼儿园开始,教育所面对的主要难题还是惰性。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标准严要求相对有效。“玩中学”固然好,可效率终究不如“正规学”。无论如何,天才出于勤奋,投入决定产出,这是铁的规律。精英教育一开始就强调勤奋,大方向总是正确的。尽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价,即创造性方面较为弱化,然利弊相权,还是利大于弊,即得到还是大于失去,且其间的幅度还不小。从整体教育质量而言,如以京津沪等城市为比较基准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还是强于美国。美国在中小学阶段的排名仅为第30位。如果我们能在创造性方面稍稍设法弥补一下,在教育规划上并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弃中就西。诚然,我们现在高精尖人才不如人家,那是由于反右—文革的历史欠账。一般人才成长需要30年的周期,到底是整整一代人的耽误,那会儿的失误仍需现在还账。新时期以来,特别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已大幅度赶上来,尤其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备相当实力。老实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源质量过硬,人家西方学校也不会对中国学生特别慈悲,不会法外开恩给你奖学金。实话实说,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硬件缺乏,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实验室设备的不足,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硕博阶段的中高级学位教育。1985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学金之所以尽出美国(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国完成,有83位),主要是美国对科技硬件的投入与基础投入,因为他们总是资助那些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此外,再就是美国高校的教育思想。那位闯入华尔街的哈尔滨女生陈磊,以其在美国四年大学亲身经历概括道:“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远不如我国,可是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答案是:美国的大学教育很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的独立空间非常大。美国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美国学生往往都学到凌晨四五点钟,甚至通宵。”

(选自《闯入华尔街的中国女孩谈美国大学教育》,《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5日)

杨振宁先生认为美国教育强调宽松活,亚洲教育强调窄严僵。前者培养大胆强调自信,但副产品为傲慢;后者培养谦逊与谨慎,但副产品为胆怯,容易养成自卑。美国学生问题多多,中国学生少问甚至不问。美国学生将已有的基础性知识视为标准化生产,不愿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问题。美国法律系的学生习惯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喜欢以探讨和提出问题为主,注重给孩子表现和表达的能力,即“show and tell”。当然这也有弊端,忽视基础知识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层次的。我们的狭窄严僵,却换了庞实的基础。无疑,学习灵活与开拓,总比学习基础要容易。所以,两弊相权,中式教育也输不到哪儿去。就收获而言,中国整齐刻苦的训练式学习固然痛苦,但产品的优秀率也高;西方沙里淘金式的教育,过程自然轻快宽松,但收获也少。

从人己关系上,美式教育重视尊爱自己,中国教育则强调尊爱别人。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尊爱自己本为天性,毋须后天培养,越过尊爱自己,或以尊爱别人包括尊爱自己,那么层次更高,也更利于社会的安宁团结。然而,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尊爱自己实为尊爱别人的基础性前提,而且两者存在相辅相成之关系,仅仅尊爱别人并不直接等于尊爱自己,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尤其在思维能力低弱的幼童阶段。我以为,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尊己,中学阶段重点培养尊人,这样庶几可以避免偏废。

有人说东西方教育犹如一对相见恨晚的恋人,彼此都惦着在自己在体系里掺和进一点对方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一种必然,也是我们不必妄自菲薄的有力支点。如2001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240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近似我国的语文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三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这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16日)

爱因斯坦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到达上海,漫游南京路时,被中国青年学生双手抬起来欢迎。上海画家、书法家王震设家宴欢迎爱因斯坦,《大公报》经理曹谷冰、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北京大学教授张万力,浙江政法学校教务长应时夫妇及女儿应慧德出席作陪。爱因斯坦发表即席讲话,内容有:第一,“今日得观中国名画,极为高兴”;第二,“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第三,“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贡献所见”。 爱因斯坦于1922年12月31日上午11时路过上海,第二天在上海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相对论,原北京大学张万力教授提出有关心灵学问题,爱因斯坦用法语回答:“这是不足道的。”

他在柏林曾对王栗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第一次路过上海,爱因斯坦谈他对中国的感想,“极为喜欢,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的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表露了他对当时苦难的中国人民所给予的同情。他认为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了一个统治阶段,中国人是他们的奴仆,被残酷地虐待着,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对五四运动这样的革命事件,认为特别可以理解。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勤劳而被奴役的民族在呻吟,因而这个民族是顽强的。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爱因斯坦多次向全世界呼吁,要用联合的经济抵制来制止日本对华的军事侵略。1937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爱因斯坦进行正义的声援。所有这一切,无不证明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之情。

他在柏林个人十分危难之时,会见中国学者蔡元培、王栗;他在美国普林斯顿约见杨振宁、李政道讨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中相变问题;他在广义相对论研究班上,几次与周培源讨论引力场中有关问题;他还应魏嗣銮要求,寄来照片与书信,表示对中国科技杂志与学术团体的支持。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选自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许良英等译)

第五篇:读《独立思考》有感1500字

白泽晋

信息泛滥时代的困境

近些年来,大家都喜欢谈论中西方思维的差别。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西方人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中国人的思维更具系统性。当然从表面看,有着这种区别,但是从本质看,思维的方法和路径没有存在根本的差异。是人,就具有其独特的思维习惯,一旦具有思维习惯,其所想到的,所写到的,所说到的,必然是基于其信息的输入经过思维模式的加工形成的。这种选择性的获取外界信息,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模式必然会造成所谓的“一家之言”。

在现代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谁的话可以听,谁的话需要认真听,谁的话要怎么听,便成了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独立思考》让我们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看到别人由于其专业背景所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而又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

批判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吸取外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

作者提到备选的思维风格有两种,一是海绵式思维,一是淘金式思维。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海绵式思维有什么不好,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所了解的领域,海绵式思维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认知。我觉得我们使用全盘接受的方式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反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等到自己对这个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之后再开始使用淘金式的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才是最佳的学习路径。如果一开始就对新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过多的质疑,那是有碍于自己基本知识的积累的。

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如下: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如此具有完整性的批判性提问结构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人自然是非常有价值而且必须严格的履行每个步骤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严谨。那么我们还需要不断去磨练这些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能力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那么完整的对一篇文章、一场演讲、一场谈话作这种结构性色分析,否则的话人活着便不断的处于求证和验证之中。噢,那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我们不需要,但是我们需要时刻有这样的警觉,而且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之后,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融入我们的思维框架之后,即便我们忘了这本书,忘了这个完整的结构,我们也可以由于此前的不断练习所取得的效果长久收益。

三段论

基本上“论题——论点——论据”的分析就构成了我们日常思维的三段论。但是作为批判性思维来说,我们需要走得更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我们所作的没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这句话很明确的点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其实并没有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那么简单。那些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任何人都一样。

价值观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没有优劣次第之分。当然价值观假设不是那么容易被我们挖掘出来的,所以很多人写书评常常喜欢写一个主题“这个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希望找到书的作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因为发现作者的价值观可能是除了从阅读书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之外大家最感兴趣的东西。

批判性思维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证据的验证。最好的验证观点的办法是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嘛。但并非所有的观点都能够用行动进行验证,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有必要用行动来验证。一般的论证所用到的证据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现实生活的事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东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思维练习过程,但是就像一开始所说的,如果我们对批判性思维这个领域知之甚少,那么不要一开始就采取批判性思维。先采用海绵式的思维风格,当我们已经对批判的思考方式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自如的时候,再用批判性思维来批判这本书所提出的提问结构,相信我们会获益匪浅的。

END

作者|白泽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漠青春的观后感下一篇:读母亲的姿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