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发展论文

2022-05-0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物流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分析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涵义和组成,总结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的载体、组织和管理以及组合优化农业生产要素三大功能。同时从“立足现实”、“借鉴经验”、“采取对策”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农业物流发展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建议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现代农业物流作为一项农村发展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农业物流存在的诸如技术、基础设施、成本等多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物流;现代农业

引言

党中央多次提出,进一步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现代农业物流的相关问题,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有利于中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现代农业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农业物流主体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现。然而,中国农业物流网络不健全、主体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农场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转制较难,专业化以及社会化的第三方农业物流规模都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只能简单的提供一些简单的物流服务,与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还相去甚远。

当前,中国农村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普遍缺乏,农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另外,对农业物流主体的组织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规范,整体上还处于无序化状态,直接造成了农业物流的市场监管难度较大,不利于现代农业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整体上分析,中国现代农村物流基础实施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1)农村交通网络尚不发达,在西南地区等偏远乡镇公路网络难以通达。 (2)从内陆运输、海上运输、空运以及铁路运输等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3)自动化、机械化、专用输送设备缺乏,现有的多数物流基地仓储落后,配套设施不全。(4)农产品物流基地在征地规划、土地出让、土地规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农业物流成本较高

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左右,但是在中国,物流成本达到了20%,农产品物流比例更高,部分地区达到了30%。比如,粮食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占40%,鲜活农产品达到60%左右,甚至更多。这其中,既有物流利润和运输成本的因素,也有物流环境的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单户经营的形式,农民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农业供应链中产销结合不紧密,农业生产资料的分散采购和农产品的分散销售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很容易导致物流设施利用率低,生产要素的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农业物流利润下降,而中国长途贩运的农产品物流大多是以低级形态为主,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物流环节利润小。同时,由于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交通秩序中如设卡收费等不良现象、市场准入的地方保护以及能源瓶颈的制约,无形中也增加了农业物流成本。因此,农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盟国家有些农产品的到岸价远低于中国农产品的产价。此外,不合理物流环境成本也十分突出。

(四)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1)涉农部门建立的一些农业信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业市场信息,特别是农业物流资源信息不集中,发布与更新不及时,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导致农业物流信息共享度低,信息流通不畅。(2)农业物流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缺乏全国或区域性农业物流交换平台,缺乏农业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和技术标准。(3)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农业物流中普遍应用,比如在农业物流业务中除商品条形码标识外,对由销售单元组成的储运单元、货运单元及其在物流流程中的位置都没有进行条形码标识。(4)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信息化差距大,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电子商务发展不足。(5)物流软件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缺乏评测和认证。(6)公共平台建设滞后,特别是与农业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还没有互联互通,如工商、税务、报关、商检、金融、保险等业务平台。

(五)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有待提高

农业物流标准化滞后仍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一大瓶颈。原因是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信息类和管理类标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物流标准化的运作依然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机制,协调性较差。目前,物流标准化实施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物流非标准化装备、设施、行为仍相当普遍。比如,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能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不足,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没有协调,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交叉重复,技术指标要求不一,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不配套;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适应加工的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代表农业物流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农业物流活动的通畅。

二、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建议

(一)强化政府调控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应该针对中国农业物流当前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介组织的协调、微观主体的自身建设、公众的积极参与相结合,从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农业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导,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

(二)完善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政府信息导向和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农业物流的客观要求。如果对有关农业物流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利用,就无法避免农资、农产品不合理流动现象的发生。目前,中国农业物流组织有很大一部分在产区的农村,客观上造成对铁路、公路交通及农资供给、农产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了解或了解不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信息宣传、沟通的力度。首先,农业主管部门和铁路、交通等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布运输方面的信息,使各农业物流组织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组织农业物流活动。其次,加强农业主管部门、铁路、交通部门及相关单位与农业物流组织的联系,相互沟通协调。最后,农业主管部门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广泛收集农资、农产品供求方面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和企业沟通、协商,为农业物流的合理组织创造条件。

(三)创建农业物流服务品牌

在逐步开放的农业物流市场上,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服务产品本身来竞争,追求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诉求。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都忽视自身服务品牌形象在市场营销中的建设和运作,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本土”物流品牌屈指可数,而农业物流领域的品牌则更少。先进的农业物流管理及农业物流现代化的优势最终体现在农业物流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上,要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就必须创建农业物流服务品牌,通过品牌获得服务溢价。对农业物流企业来说,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理念。正确的品牌理念是创建品牌、占领市场的向导,应该符合时代和顾客心理的要求。其次,要确定准确且个性化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设计、塑造、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农业物流企业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在认真细分市场,遵循消费者导向、差异化、个性化和动态调整原则的前提下,选择目标市场,做出具体定位。从目前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趋势看,农业物流企业应该定位在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再次,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调整员工结构、优化员工队伍,强化员工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服务技术,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品牌具有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质量系列认证,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和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作业规范,使农业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也成为现代农业物流企业摆脱困境的出路。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大力扶持的同时,作为农业物流微观基础的企业也要加快自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竞争力。农业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在于增强技术创新主动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内涵,积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它突出强调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强调了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毕学进.望江县新农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16-32.

[2] 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 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组织形式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33-37.

[4] 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4):23-79.

[5] 王新利.论中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特点与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4):308-312.

[6] 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85-88.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史关平 毕学进

农业物流发展论文 篇2:

立足现实 借鉴经验 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摘要:通过分析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涵义和组成,总结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的载体、组织和管理以及组合优化农业生产要素三大功能。同时从“立足现实”、“借鉴经验”、“采取对策”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立足现实;借鉴经验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WANG Duo-hong,YAN Yu-song

(School of Logistr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based on actuality;loaning 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现代物流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农业物流,对改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应立足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薄弱和落后的现实,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发

展和创新。

一、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涵义

目前,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概念理解基本上趋于一致。有人从现代农业物流概念的角度理解,认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为实现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能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一切设施。也有人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主要阶段、物质转化以及物流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形式的不同来理解,认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在从事农业再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

笔者结合上述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能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以及优化组合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

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及其实现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定义既指出了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又明确了其所要实

现的基本功能,实现了农业物流运作过程的载体及其功能的统一。

(一)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成

我们知道,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即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条件。

1.物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如土地整治、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建筑,农用生产资料及其装备,农村能源,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基础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如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娱乐等。

不论是物质基礎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

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为农业生产或农业再生产改善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使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主观与客观环境之中。具体说来,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机制或功能,至少有以下几点。

1.实现农业物流的载体功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是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的载体。离开这个载体,整个农业物流运作环节都将无法实现,从而也无法实现农业物质资料从供应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个物流过程服务的功能了。

2.实现农业物流的组织和管理功能。农业产前环节主要包括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燃料、饲料等农用物质投入的供应,以及为农场生产提供维修与技术咨询等生产前的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中环节主要从事谷物、棉花、油料、汤、果、菜等种植业产品,树木等林产品,家畜、家禽等畜产品,以及鱼、虾、贝类、藻类等水产品的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产后环节主要包括农产品的采集、检验、分级、贮存、加工、包装、运输、批发与零售等流通活动。从这三个环节从事的主要物流活动可以看出,要想组织和管理好农业物流,就必须将这些物流活动置于“有形”和“无形”的联结纽带的基础之上。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是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有形”联接纽带,使得“物畅其流”;农业物流物质基础设施是满足农业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无形”联接纽带,使得“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农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统一。

3.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优化功能。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要素。要实现其三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必须立足于确保劳动资料供应与投入、保障劳动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组合优化。在这三者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经营农业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人才素质。农业物流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主要在于适应这种要求而造就和培养劳动者的素质。

三、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

(一)立足现实

我国的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现状类似于“窥一斑,见全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不足全年财政收入的1%。

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悲观,诸如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资产经营管理、保障能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布局不合理、效益不高等等。

(二)借鉴经验[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观点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北美、西欧、大洋洲与其它等;二是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近东、远东与其它等;三是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或地区,包括亚洲等。

这三种不同类型国家都进行过或正在从事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和效益,其中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效比较显著。用综合观点分析,所取得的成就和效益,主要表现如下:(1)从为农业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求看,开发和整治了地球固有的相当数量的土地资源,以确保农业、其它非农部门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2)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看,逐步扩大了物化劳动的投入,相应缩小了活劳动的耗费;(3)从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结果看,不断挖掘了农业生产潜力和增强了农业生产后颈,逐步提高了农产食物的供应与相应满足了人类对农产食物的基本需求;(4)从社会基础设施成效看,重点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他们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硬件”与“软件”系统工程的建设,必须广泛采取多种措施。从三种不同类型国家看,建设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措施如下:(1)采取经济措施,诸如国家投资,合作经济组织集资,本国私人资本或个体经济自愿有偿资助,吸收外国资本的投放,包括外国国家资本、外国私人资本与国际合作性资本的投放以及各种财政补贴和多渠道信贷等,以确保所需建设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采取政策措施,诸如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影响生态效益的政策,以协调有关各方利益,以调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采取科学技术措施,诸如“短、平、快”的常规科学技术和“高、精、尖”的新技木,以确保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及其效益的持续性。(4)采取包括管理措施和社会措施等其它措施以使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建立在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基础上,具有可行性、最佳组合性、确定性与灵活性,能够在资金筹集、物资供应、人力投放、广泛利用与保护维修等方面,博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珍惜爱护,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兴办农业基础设施的重点、方向、政策、做法与效果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从综合分析结果看,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1)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概念和内涵的全面化;(2)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的多元化;(3)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项目选择的科学化;(4)既定项目贯彻实施方案的持续化;(5)确保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重点的立法化;(6)寻求解决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对策化;(7)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效益评估的综合化;(8)未来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兴建方向的均衡化。

(三)采取对策

1.明确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质。要想实现此功能,就必须建设好农业产前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流通物流(农业销售物流)这三个重要环节的物质基础设施。

农业产前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解决供应的稳定性问题,以确保农业产前环节的农用生产资料及时、足量、优质、低耗与稳定的供应。

农业产中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产出率的问题,除了必须建设农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物质投入的基础設施外,还必须大力兴建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增强农业产中环节的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后劲以及挖掘增产潜力。

农业产后环节基础设施的兴建与发展,就是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加速这个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在于使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时间最短,空间最小,中间部门最少,流转量最大,流通费用最低,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时效。

2.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制定农业和农业物流发展规划时,着重考虑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1)树立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2)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3)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3.体制、组织和技术的创新。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引进先进的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

4.采取立足现实与放眼未来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从农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经验和战略需要看,应当重视和加强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发展;从增加对各类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看,应当在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科技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综合安排和联合运用的基础上,采用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不断扩大资金来源,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提供资金保证;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类型看,应当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和农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做法,全面规划物质基础设施硬件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拓展农业商品生产,活跃农村商品经济,加速农产品流通。

参考文献:

[1] 陈厚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13.

[2]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7).

(责任编辑:习 文)

作者:王多宏 严余松

农业物流发展论文 篇3:

基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物流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农业物流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物流与城市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本文从当前农业物流发展制约因素入手,探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物流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物流;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物流具有重要作用,它关系到农产品竞争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增收,我国应该始终把农业物流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

一、 农业物流的特殊性

与城市物流相比,农业物流具备自身的特征。

涉及的地域范围广,单位面积内物流需求较小且比较分散,服务难度大。城市是生产和消费集中的地方,而农村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分散,因而为农村生产和消费服务的物流活动也势必分散。大范围内的分散的物流需求,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物流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复杂程度更高。农业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鲜活的农产品(动植物产品),如家畜家禽及其肉、皮、毛、蛋、奶等;植物的根、茎、花、果、叶、种子等。这些物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于无生命的物品,这就决定了农业物流对其各个环节如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要求,如粮食的散装、水产品的冷冻运输、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因而农业物流运输、储存、加工、保管等方面相对于城市物流更复杂。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极大差异,同时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农业物流系统本身以及农业物流系统与其他物流系统之间衔接的复杂性。所有这些都对农业物流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输成本高,运输车辆返空现象重。农产品一般是集货后发往城市或其他消费地,物流方向呈现出由农村单向输出的特点。虽然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物流方向是由城市到农村,但其运输条件与农产品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难以利用同样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运作。因此,运输车辆返空现象十分严重。要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实施共同配送、共同集货成为理想的选择。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运作组织难度大。 我国农村的生产运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化,而物流运作需要组织化、规模化,这种现实矛盾直接导致农业与农村物流比城市物流具有更大的组织难度。

农业物流技术与管理难度大。与工业品相比较,很多农产品都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否则就会造成大量腐烂变质(或死亡)。同时,农产品多属自然生长,其规格不一,大量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无包装或包装程度很低。因此,农产品物流运作难度远远大于标准化、包装化、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而且,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是食品或食品加工原料,物流过程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除农产品外,作为农用生产资料的种子、苗木等属于有生命的物资,农药属于有毒的特种商品,这些商品对包括运输和保管在内的物流过程有较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表明,农业与农村物流并不是简单储运就能满足要求的。

二、发展农业物流制约因素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要想富,先修路”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其中蕴涵了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的思想,如果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有效地运进来,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有效地销售,即使低廉的劳动成本也弥补不了物流上的巨大浪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乡村公路、运输工具、通讯网络、商品储存及保管技术等方面,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因素。

缺乏物流龙头企业。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而村镇销售网点严重不足,商品质次价高,售后服务不完善,不配套等,均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目前农村的中介组织多是小打小闹的个体经营者,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成本下不去,质量上不来。物流业又是个微利性行业,特别是仓储业、贷运代理业毛利更低,只有4%-5%,即使按照九部委建议的3%的营业税率计算,税后利润也只有1%-2%,如果企业的规模偏小,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农业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对农产品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农业物流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他们的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降到了最低的状态。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其仍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新产品保鲜技术和物流效率低下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再加上现有农场、合作社等流通企业管理技术不到位,自动化设备少,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网络营销少,农产品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损失严重。

三、发展农业物流路径选择

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资金中要加大对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使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从产地运出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同时,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产地预冷设施、防潮设备的建设,并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另外,国家在加强投入的同时,还要为农产品物流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国家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等来引导和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物流知识,使农民和各级农业部门认识到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商贸会以及通过建立网上贸易平台等,帮助农民和农产品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加大与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力度,为农产品物流提供适应技术支持。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是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技术。也是广义的农业技术。在我国以往的农业技术研发中一般比较重视良种、植保等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技术。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巨大。因此,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保鲜、运输、储存等技术研发力度的效益实在不亚于生产环节的技术研发。加大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发力度,需要政府和企业各方的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研发规划中应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技术的投入或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更应该把此方面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应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技术虽然要充分借鉴和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在总体上应该以适用型技术为主。

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企业,并加强自主农产品物流服务品牌的培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鼓励物流资源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打破物流资源的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增强其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发挥第三方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逐步缩小自营物流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使一批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主体退出市场;结合各地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及贸易情况,在重点地域或地区做好物流设施投资和规划布局,以使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科学合理。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差,因此要壮大物流主体实力,以应对国外物流企业冲击。我国农产品同国外农产品相比生产成本高,如果流通成本也高,那么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就很弱。所以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应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本土农产品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强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广泛普及物流知识,培养物流人才。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是基础,现代物流观念的树立是根本,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对农村物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必须受到重视。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农村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这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物流专业、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国内不同地区的经验交流等,以尽快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物流素质。在农村物流研究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有计划地配合物流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战略进行超前性研究,除理论研究外,应更侧重于实证性研究,以尽快解决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秦学.赵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农村经济,2002,(12).

[2] 贾登龙.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01,(01).

[3] 吴晓春.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若干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1,(09).

[4] 韩美贵.张兆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02).

[5] 陈秀丽.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05,(05).

作者:徐宏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图形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