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022-09-12

诗歌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用之不尽, 享之不完的财富。它能唤起人们的求知欲。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要让学生变得聪慧, 不但要读大量的古诗, 还要从古诗中悟出它的美来, 美就在其中。古人虽然远逝, 然而他们留下的诗文在千百年的时空与现代的我们心心相印。当我们心系祖国人民时, 可借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或:落红不是无情物, 花作春泥更护花) 来抒发满腔热情;当我们面对困难挫折时, 会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自己;当离别就近在眼前时, 我们又会用:“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或:海内从知己, 天涯若比邻) 这样乐观积极向上的诗句勉励朋友;当我们悠闲自得时, 还会用:“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这样美好的诗句来抒发自己赞美祖国山川的情感……因此, 要悟出诗的审美, 就必须在古诗教学中, 注重以下几个环节。笔者结合教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体验来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1 明确作诗的创意美

约在天宝后期, 刘长卿登进士第。安史之乱起, 避地江东。也曾两度遭贬, 官至随州刺史, 世称“刘随州”。他的诗在“子美之后, 定当推为巨擘”, 体现了由盛唐至中唐的转变。他最擅长的题材是抒发主观情志 (遭贬的感慨) 的作品, 描写个人生活的自然风景诗, 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然, 在这方面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东晋的陶渊明, 发展到唐代, 山水诗的代表鼎当为王维和孟浩然。虽然刘长卿没有陶、王、孟那么有名, 但他也是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之一的主要诗人。他的这首山水诗就是抒发自己宦游失意的感慨的。这样学生不但明确了作者作诗的创意之美, 而且已为后面的赏析打下了基础。

2 诵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中, 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远的意境, 特别是五言绝句, 只有2 0个字, 更是对诗中意境之高度凝炼概括。要感悟其真挚感情的语言, 意境的深远, 不读是无从体会到的。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古人对此也早有认识,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 朗读在古诗教学中也是一个主要环节, 抓住了朗读教学, 可以说已是成功了一半。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有节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从中体会作者的情, 这是一种审美体验, 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如: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当学生读出韵味的时候, 真像是一首

动听的歌。感受到了音乐美, 仿佛自己置身于日暮苍山脚下一样, 有身临其境之感。

3 感悟诗的意境美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 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每句都勾成一个独立的画面, 而又彼此连属。也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一样。此诗不但诗中有画, 而且画中见情。通过画面来抒情, 这也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歌的一种风格, 正因为抒情不同凡响, 这首诗才经历了1 0 0 0多年的历史考验, 读者仍然不难感受到作者情绪的感染。

全诗分为两方面:前两句是投宿山村所见, 后两句是投宿所闻。

3.1 一、二句是静景, 勾画了一幅游客山行夜宿图

“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 “苍山”指大青山, 这里为什么用一个“远”字呢?苍山为什么远?青山由于日暮, 光线暗淡, 而变得模糊了, 联系题目思考, “逢雪”是很重要的, 不但日暮, 又加上下雪, 青色的山自然就模糊了, 产生了遥远的感觉。在这么大的空间中, 人显得很渺小, 难道对人没有一点压力吗?投宿何方呢?是不是有一点四顾茫然, 甚至有点焦虑的感觉呢?这就暗示了作者要急于投宿的心情。二句又是一幅画面, 在人物焦急的情形下, 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中, 不免有点安慰。可是“寒”、“白”、“贫”三字又渲染了贫寒中更显贫寒、清白的气氛。不难看出, 在暮色苍茫之时, 还在山路上跋涉, 可以想象诗人旅途的孤寂和疲劳。远远望见投宿人家的“白屋” (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 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进门后更得到了“贫”的印象。

3.2 三、四句是动景, 勾画了一幅主人夜半还家图

在这冷清的画面中, 突然来了一声狗叫, 使视觉画面转向了听觉, 使无声转向了有声。柴门 (贫苦人家用碎木材、树枝、芦柴等做成的门) 外的狗叫声不但打破了人家的寂静, 而且带来了一点热闹, 这种颇具热闹气息的声音又打破了视觉的冷清, 就是这一声狗叫感染了读者。“风雪夜归人”这一句话更加精彩, 为什么呢?刚刚感到美好的读者, 又一次被诗人带进了一个画面。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归人”真是白屋的主人吗?这里隐含着两种意思, 这我们要从诗人的立足点考虑。若诗人已经就寝, 就不可能再写所见了, 只能是所闻, 那么归来的人, 就可能是主人。若诗人在白屋外, 在风雪中, 归来的人应是诗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诗句所隐含的意境是多么的深远。这二句, 写出了另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图景, 从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山中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也触发了诗人自己对旅途艰辛的感受。教师这样引导感悟, 再加上多媒体图片展示, 学生自然豁然开朗, “柳暗花明又一村”。2 0个字中隐含的意境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学生也就感悟到了意境之美。

4 拓展比较表达美

通常的古典诗歌, 多数都是先景后情, 即见景生情, 重在后两句的抒情上。如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可刘长卿的这首诗, 却是以画面感人, 通过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直线的, 而是隐含着视与听, 寒冷与温暖, 孤寂与安慰的情感转化。王维的《田园乐》、《鸟鸣涧》就是一例, 以画面和声音交织而取胜。杜甫的《绝句》也是以画面来抒情。那么它的好处在哪里, 又没有超越视觉的因素?有没有一种特别的情致, 隐隐渗透其间?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它的画面是以视觉和听觉并重呢, 还是以视觉或听觉为主呢?类似这样全篇都是图画的绝句名篇举不胜举。通过这样拓展比较, 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不会再限制于一读诗就认为是先景后情的理解了。最后再进行迁移训练, 不论是让学生分析诗, (选练习册上的题) 还是将古诗改写成散文, (随堂布置的) 都能自如地表达出来。自习课上我抽查了一部分学生的改写, 让他们将自己改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 欣赏古典诗歌, 学生的深情朗读, 教师的引导感悟, 内容的拓展比较, 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 抓住这几个环节,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使学生体验了诵读美, 感悟了意境美, 而且在学习中逐渐的聪慧起来了,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

摘要:欣赏古典诗歌, 要注重学生的深情朗读, 教师的引导感悟, 内容的拓展比较, 以便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创意,诵读,感悟,拓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药泵选型和工艺的优化设计改造下一篇: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