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题

2022-12-22

第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必背古诗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

第二篇:2018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1.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的是(C)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A)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B.“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3.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C)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必须建立人民政权

C.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4.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D)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5.在长征中,红军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D.强渡大渡河

6.“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借口出兵沈阳”这段文字描绘的是(D) A.七一五事变 B.四一二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7.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C)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权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8.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二战期间侵犯中国劳工人权的历史事实,正式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劳工问题只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众多罪行之一,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暴行的是(D)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9.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因

1 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C) A.佟麟阁 B.赵登禹 C.李宗仁 D.彭德怀

10.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战争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

11.平型关大捷中,中国参战的军队是(D) A.刘邓大军 B.新四军

C.国民党李宗仁部队 D.八路军115师

12.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B)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D)

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

《地道战》

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

日武装——回民支队

A.国民党是中国抗战的惟一力量 B.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抗战的绝对核心

C.少数民族是中国抗战的决定性力量 D.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

14.延安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被誉为革命圣地。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延安的是(C) A.中共一大召开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共七大召开 D.西安事变

2 15.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C)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民族复兴

.国家分裂,.曲折前进, B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但大多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6分)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南昌打响第一枪”指什么事件?谈谈对此话的理解。(4分)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朱毛合”“建四军”分别指什么?(4分)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

4 (4)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2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材料三中“井冈山道路”是怎样的道路?有何重要意义?(4分) 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意义: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尽开颜。

(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4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4分)

5 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其他列举只要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即可)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4分) 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当此国难严重、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在团结御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中日关系的不断改

6 善和发展,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三:1931-1945年,日本发动了长约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日本政府、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一再美化、歪曲、否认侵华战争,隐瞒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比如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发表错误言论等。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

(1)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列举唐朝时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列举两例)(4分) 日本先后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与唐朝通好;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等。

(2)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东制造的侵华事变的名称各一个。(4分)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3)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及指挥者。(各列举一例)(3分)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指挥者:李宗仁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指挥者:彭德怀。

7 (4)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如何理解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分) 就是要汲取历史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建设祖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错误言行;反对战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等。(此题为开放式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8 1.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近代史上国共曾经两次合作,题干中问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成就。1924年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此题选择答案C。

2.A 【解析】分析时间,20世纪20年代,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抗美援朝也是发生在建国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北伐开始于1926年7月,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符合题目意思。故选A项。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认识。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农村进军此后建立了军队,毛泽东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故选C。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有“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20世纪20年代”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和B,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答案为D。

5.A 【解析】本题考查了长征的相关内容。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然后,红军长征北上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件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题干中“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故选D。 7.C 【解析】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作出上述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共合作,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 8.D 9.C 10.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了解。根据所学可知,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七七事变”,而非“九一八事变”。故选择A项。 11.D 12.B 【解

9 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13.D 14.C 15.C 16.(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 (4)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意义: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7.(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其他列举只要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英雄事迹即可)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8.(1)日本先后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与唐朝通好;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等。 (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指挥者:李宗仁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指挥者:彭德怀。 (4)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就是要汲取历史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建设祖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右翼势力的错误言行;反对战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等。(此题为开放式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0

第三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

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

李政飞演唱

,孟海平作词

,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

,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第四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国庆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

白逢平整理

一、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的文体常识。

2. 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记。 3. 品味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和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阅读提示仔细品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课文所涉及到的表达技巧。

2. 通过练习课后练习题以及《同步练习册》,深度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说明:

1.学习层次四个★,就是四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达标过关。一个★,就是A层学生必须达标过关。

2.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重点,也是课文学习要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与知识汇总基本呈对应关系。

课文学习目标及知识汇总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 识记本课时所出现的生字词、成语和文学常识,做到理解、运用。(★★★★)

2. 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并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点。(★★)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汇总】: 1. 文学常识: 作者:梁衡,当代著名学者、记者,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2. 文体知识: 山水游记: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或有议论、说理、抒情的文学作品。(★★★)

3.生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需要理解的词语:

推搡:推来推去。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哟呵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4.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在这里运用一连串的“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感受本篇课文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③文章重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说明。 5.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5题:文章第

五、六自然段仅仅写的是黄河之水吗?还写了什么?

②阅读理解第6题: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③表达应用第(2)题:请表达你对设立“世界读书日”这一举措的看法。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3.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知识汇总】:

1.文学常识识记:(★★★★)

作者:马丽华,当代作家,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之旅》 2.需要理解的生词:(★★★)

黧黑:形容颜色很黑。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毛线、布料等。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者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对于这一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3)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除了描写各拉丹冬的景色,还想要表达别的什么呢?说一说你的看法。 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3小题:本文记述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理解第5小题:在作者的眼中,冰塔林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9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以及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3.体会本文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马克吐温,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翌日:第二天。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者建筑物高大。 缭绕:回环旋转。 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柔美的音乐和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而快。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民生和名义与实际相符。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2.课文学习要点:(★★★)

①课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1)“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2)第五段写“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的斑斓景象,其视角是怎样的? (3)“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是一种怎样的的旅行感受?

(4)通读全文,感受作者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练习册要点:(★★) ①知识理解第二小题; ②阅读理解第6小题;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理解“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与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 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轻盈:形容身形苗条轻快。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矗立:高耸地立着。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为绿色、蓝绿色,质地较硬。 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形容所见到的情景让人讶异。 2.课文学习要点:(★★★)

①雪——水——冰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②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为什么单单要选取四方街来浓墨重彩地描绘呢?

③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4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阅读理解第5题:那“一滴水”都到过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③表达应用第11题。

作文

【学写游记】(★★)

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300字左右。

第五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3.通过课前布置的各项活动及课堂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4.在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

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屏幕展示):

- 1

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此处结合学生的分析灵活把握)。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久别延安,有如重返故里,心情万分激动。“莫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暗示,可见诗人激动的程度。

再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

诗中用“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将当年分别的场面再现到读者的眼前。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诗中用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正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

- 3

六、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结构短小,感情炽烈,多用比兴,语言质朴。

七、拓展比较阅读。

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下一篇:八上人教版政治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