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本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提出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的措施,如重视艺术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层次;拓展课堂教学,创建新型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创新延伸,优化课程评估体系等。

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 篇1:

论大学美术教育的文化植入

摘 要: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是视觉艺术活动的一部分。大学美术教育及教学实践应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初,打破专业美术各自为战的壁垒以及所谓的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开展交叉式、互补式的教学模式,多植入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尽而充实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容量和内涵。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文化植入

大学美术教育开设的绘画专业、设计专业、中外美术(设计)鉴赏等课程,属于专业性美术教育和技术性知识的掌握,并非广义上的文化普及。美术教育和文化普及,两者看似方向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一、文化教育与美术教学

(一)文化教育是全面教育

文化是人类长期经由社会生产、劳动、生活、学习而得到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继而成为人们不断进步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动力。从词义上去理解,“文化”乃“人文化成”之简称,所谓“人文”,即人类活动总结,“化成”有进化提升的含意,人类活动的精神性或思想理论性的概括,即为“文化”。

因此,人类积累的文化除了自发扩散和自觉传承之外,还需要通过专业化教育的手段在既定人群,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人群中进行宣扬。文化教育涵盖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文景观、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学识和修养等。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类历史的客观文化有一定的目标方向,向个体的主观文化修养转变,并将每一个体的人生追求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洪流之中,从而促进文化普及的提升。

当然,文化教育不可能孤立地运行,它是通过国家层面、制度层面,采取终身教育机制,在各个具体学科教育贯彻中落实。其中,大学的美术教育是通过文化教育实现的,两者在教育主干线上实现了交互。一方面,教育自身具有传递和深化文化的功能,这注定了教育与文化的天然关系,教育是文化传递和升华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教育自身就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立性和兼容性。

(二)美术教育是特殊的教育

美术教育教学是视觉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美术的单一欣赏、以施教为主导的静态美术观赏,进而扩展为以广大消费者和更广泛的文化艺术传播为主导的美术普及,它体现在绘画创作、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美术相关的学科领域。因此,大学美术教育是广义美术的延续,绘画与设计不仅依赖传统画家手中的笔和颜色,利用色块、形状、线条、构图、造形等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紧随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利用数字媒体时代的设计软件程序,借助大众审美倾向展开设计,演示出生动的视图文化现象。同时,绘画创作对体裁的选择和判断运用,艺术特有的传递思想的路径,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应该说文化是美术活动的营养源,是围绕美术教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其反映了文化教育的结果,大学美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材。

总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美术专业的合格人才,还要使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独立的创作和设计。这有赖于课堂教学,通过特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由教师施教,学生受教,有目的地传递人类历史和文化经验。

二、文化教育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是指导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广泛地利用人类积淀的文化基因,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感触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大学美术学习阶段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当大学生进行诸如绘画创作、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课程训练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大学生们对中外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政治环境及因果关系,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大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潜在能力。在制定培养目标方案之初,应拓宽美术教育的边界,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审美修养等方面,不再依靠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使美术教育融入历史、自然、哲学、政治、生活当中。

美术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视觉艺术,从中国远古的彩陶绘制、青铜器艺术的装饰设计、汉代画像石刻、古代壁画、民间雕刻,到西方各时期的绘画流派、手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美术产品已经成为百姓欣赏不可或缺的欣赏一部分。像中国自古就有诗、乐、舞不分家的理论,完全可以将其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传统文化的疏导作用。比如有画必有诗相伴,唐代壁画有诗歌充当背景,宋代扇面绘画有诗词相伴,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质同样可以把其纳入美术与设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中国的美术教育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作支撑,历史上很多美术现象就无法得到解释。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与做人的诚信和道德相联系,虽然是佛教的题材,但它解释了人类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坊市民风、民俗的全面展示,蕴含宋代东京汴梁城市街区的规划、店面设计、招牌制作等设计成就,代表了一个时期城市总体设计的高度,如果不深入了解宋朝时期的文学、历史、科技、商业等相关知识,单看画面上千人的形态、桥梁、店面,那么只能算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

大学美术教育及教学实践有必要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初,打通专业美術教育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人为界限,设置交叉式、互补式的教学模式,多植入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进而充实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容量和内涵。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美术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有使命担当的教师队伍。从抓好师资入口关开始,和谐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教育平台,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交互关系,这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目标自然能实现。

三、美术教学纳入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内许多地区的学生从小到大,已适应了填鸭式的基础教学模式,并使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一开始就没有很好贯彻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方针和要求,以“分数”论“英雄”,没有把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等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反而不会自主学习、主动分析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梅姆斯基曾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要获得较好教学成效果,就必须追求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现代美术教育有必要广泛地吸纳中外先进的人文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传统文化有价值的文艺理论、创作方法、审美经验等人文知识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当中,用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成为素质高、有修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时下,国内的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着多年固化了的学科思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过多地把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运用到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当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互通交流,使大学生成为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有文化缺陷的人。第二,以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大量进行有形的多媒体、工作室、实训室建设,而没有在无形的教师培训、文化考察、人文教育等精神领域加大投入,看似完备的基础建设,并没有给文化教育、历史感悟以及树立文化担当、创新意识带来很大的改变。第三,大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请进来,走出去”是几十年前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不过时。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民间艺术传承人等到大学为大学生们讲述美术和人文历史有关的、与个人与国家发展有关的知识。让美术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进社会、入社区,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对接,用可看见的形、可感触的色彩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国家层面的大型“园艺博览会”“世博会”等活动举行,地方性的高级别区域性艺术活动逐年增多,这给大学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难得的实践机会。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学科自身办学特点和条件,采用真题真做的教学形式,开展美术与设计的招投标活动。这样既能激发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巩固知识、弥补缺陷、鼓足干劲。有针对性、原创性的美术创作,能使平日里的人文知识汇入具体的艺术项目之中。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章和书法的呼应,国际化通用的标志符号相结合,充分体现中西文化双重融合之含义,在寸尺之间把本民族文化的完美特质植入美术创作与设计,使其成为经典佳作。再如,中国传统色彩意识“水墨色调”,用于旅游招贴设计,释放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玉色”,用于化妆品或工艺品的外包装设计,以此体现工艺品的质量。“中国红”用于节日礼品的外包装,烘托了节日祥和的气氛。“藏青”“青花蓝”等中国色彩元素运用在美术与设计作品中,展现出中国美术样式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四、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离不开综合文化教育的植入,没有一定的美术(设计)教育做铺垫,审美意识的提升将很难做到,两者互补,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完美的美术教育。如果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只限于本专业,知识面就会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拓展,更不利于其服务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朱青生.論学院向当代艺术转化之现象:以李象群故宫展览为例[J].艺术工作,2017(2).

[4]石磊,梁政.转型建构中的当代美术教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作者:唐建中

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 篇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摘要]文章本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提出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的措施,如重视艺术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层次;拓展课堂教学,创建新型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创新延伸,优化课程评估体系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艺术课程 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杨红英(1967- ),女,辽宁兴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考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JX11ZY010)

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之间如何形成教学合力,共同探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值得我们研究。

根据教育部“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15年学前教育实现普及和规范发展,让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大教育目标,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及相关院校该专业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提出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以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专业发展。

一、重视艺术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要的教育内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幼教一线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师资。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乐器演奏、声乐、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获得一定乐理知识,掌握钢琴、歌唱、舞蹈、体操、绘画、制作玩教具、童话剧表演等技能技巧,具有向幼儿进行弹、唱、跳、画、做、说、教、表演等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又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专多能的多元化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幼教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应用型”“艺术型”“双师型”“现代型”特色类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技能+艺术特长”加强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实行多证书制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考证(如钢琴弹凑、弹唱等级测试,舞蹈、声乐等级测试等)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有利于毕业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利于提高教育区域的人才素质。这样,强化艺术课程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优化结构、突出优势,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目标。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层次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学生大多以被动接受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它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它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没有把学生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虽然学校的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在稳步推进,但要真正实现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差距还很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巩固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从属依赖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某种压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是载体,能力是目标,改变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培养;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为中心,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段递进转向强调学生的艺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是教学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作为组织、引导教学过程的教师,首先,要具有教学创新观念,教师应具备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导、探究和质疑的科学观,发展、变化的哲学观,平等、分享的民主观,关爱、激励和真诚的学生观以及灵活、宽容的教育观。只有这些观念扎根教师的心中,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创新才能落到实处。其次,师资结构应该是多种学科背景的,尤其具有海外授学背景的。例如,我院青年教师赵蕊毕业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音乐教育专业,在就读硕士学位期间又在韩国巨济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进修学习,并且对该大学与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相关专业进行研究,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研发课程体系及标准。这样可以做到实现学科交叉、文化交融,把单一学科教学方式进行多学科融合渗透,进行教学创新观念的异同辨识。能够拥有组建一个观念活泼、创新能力旺盛的教师团队,才能以教师为表率来影响学生。而具有不同学科(艺术课程的所有学科)学习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进行专业教学。另外,聘请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给学生举办讲座,并且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去幼儿园考察、观摩,不断积累经验、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从而提升教学层次,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

三、拓展课堂教学,创建新型教学方式

艺术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具有教学投入较高、培养周期较长、短期内很难见效的特点,而且艺术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强、个人参与度高等特点。因此,艺术课程教学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艺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明确艺术课程教学的培养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市场需要和学校(幼儿园)发展需要,努力将艺术课程教学的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课堂教学创新要做到: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艺术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过程是主动积极、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是启发内因转化;教学环境是和谐愉悦共振。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民主开放、师生平等、讨论互动的过程,这种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艺术课程教学要注重突破权威、彰显个性,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中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重人人参与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例如,画(画)、讲(故事)、编(儿歌)、制(做手工)的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艺术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尤其是在学习舞蹈、编排舞蹈,声乐训练、演唱音乐会,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教学的许多工作,改善了以前教学资料短缺,只能靠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活力和吸引力。因此,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及网络技术,增强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艺术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提高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院的钢琴、声乐、舞蹈课堂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创造学习,这将是艺术课程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例如,在声乐和钢琴的教学中,对中外钢琴曲、中外经典声乐曲目的学习时,把中外民族风情影像、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在民族音乐的欣赏与聆听中,能让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理解的情感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使教材以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理解,便于掌握和记忆。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教学示范的次数和强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利用MIDI等现代音乐技术进行舞蹈课堂教学组合的伴奏,创新舞蹈音乐伴奏教学。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参与到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音乐伴奏中,使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课在音乐的渲染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四、加强教学创新延伸,优化课程评估体系

为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才能发展,我们增加了10门专业选修课程,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形成。课外训练是学生技能学习和掌握的基本途径,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合唱队、舞蹈队、摄影、绘画、书法等)、社团组织等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锻炼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展演活动。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检验专业技能技巧。其中,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制度化,组织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

教学评估是对“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我们不仅做到课堂教学创新的延伸而且还在教学评估上作了优化和调整。改变以往单一的、重结果的课程评估体系,重视对艺术课程学习所展现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将考试评价单一性变成多元化、立体化,由单一考试测验比赛选拔等的评价方式转向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的评价方式,艺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例如,舞台展演,我院每年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及各种庆典活动的演出,在舞台上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与专业技能,而且通过表演展示,同学之间还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鼓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考评检测方式。

总之,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水平。通过以上对艺术课程创新的教学与实践,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灵活化、多元化、智能化、现代化,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世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2]隋立国.把课堂还给学生[J].当代教育科学,2008(14).

[3]李菁.“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的选择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4]王建.推进艺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1).

[5]张静.更新观念,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J].网络科技时代,2007(8).

[6]郑健.中职学校艺术教学创新[J].湖南农机,2010(7).

[7]李睿,朱珺.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J].艺术教育,2011(8).

作者:杨红英

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然后分析了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突出素质加能力;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形成技能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实习实训。最后阐述了建立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遗传承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

2017年3月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注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发挥高职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服务和促进作用,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是大势所趋。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有力地促进非遗传承,使非遗传承能够在高职院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

一、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

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艺传承和岗位需要为依据,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遵循“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以“能力本位”课程观为主导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性原则——提高综合素质,坚持实用性原则——形成职业能力,坚持发展性原则——形成核心能力,以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一)满足非遗技艺传承和职业岗位的需要

非遗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教育与传统师徒间的身口相传有所不同。院校传承教育的受众人数较多,要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传承人与院校教师通力协作,根据传统技艺的内容和传承人的传承经验,分析技艺掌握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技艺传承发展应当具备的扩展性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课程设置。在传承人的引领指导下,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非遗技艺,能够与传承人一起对学生进行技艺的操作教学和实践指导,并能独立开展非遗技艺的教学工作,以满足非遗技艺在高职院校传承教育的需要。

现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岗位特殊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殊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难以满足现代行业相关岗位转换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表现在一个行业或相近工作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理论结合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只重视职业操作技能的学习,既难以满足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也难以适应行业和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非遗传承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备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所需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是核心

现代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能够在相关岗位之间进行转换,能够快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职业能力是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是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形成职业能力,首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次应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

(四)课程形成模块化

高职教育与非遗传承同样重在技术技能的传承,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将相关课程适当综合,形成專业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大模块。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嵌入,有利于学生非遗技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实施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社会行业需求,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基于充分的社会行业调查和科学预判的基础之上,使课程内容紧贴社会行业实践,能够满足非遗传承和行业生产的需要。

(一)专业基础课程突出素质和能力

非遗来自生活,源于民间,活态流变,代代相传。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体系中,体现出非遗传承教育的可行性与实践性,选择能够与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方向紧密关联的非遗项目,并将其切实融入课程开发之中,建设非遗传承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非遗传承教育的重中之重。专业基础课程是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源头”。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围绕非遗主题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传统文化引领、融入非遗项目”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陕西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创作源泉,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理念,开发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例如,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设置了民间工艺品(蓝田玉雕)设计制作和工艺绘画两个方向。其中民间工艺品(蓝田玉雕)设计制作方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在蓝田玉雕非遗传承人的直接参与下,根据技艺传承和学生就业发展需要制定的,主要包括白描、书法篆刻、传统纹样、泥塑基础、玉石雕刻基础工艺等课程。

在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首先,要注重基础,强化素质加能力,为技艺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坚定传承非遗项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做好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塑造。最后,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发展创新,善于捕捉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及时升级更新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

(二)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形成技能核心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域和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技艺代代相传。传承技术技能、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当下,非遗传承与高职教育相结合,势所必然,相得益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制作技艺一直在民间流传,但由于科技和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很多工艺品的制作成本。靠纯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以及难以进行快速批量化生产,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这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难以凭借手工技艺维持生计,年轻一代更不愿意去学习传承这些技艺,因此,很多非遗项目难以为继,濒临失传。深入挖掘富有陕西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牵手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传承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体系之中,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形成技能核心课程,建设特色鲜明的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既能提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实现非遗在高职院校的有效传承教育。

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美术系开设的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传承与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很多民间美术类的非遗项目可以做到“无缝对接”。例如,民间工艺品(蓝田玉雕)设计制作方向,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行业和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针对蓝田玉雕的行业、市场及技术人才培训发展的现状,充分听取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蓝田玉雕技艺传承的需要,遵循技艺传承的规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逐渐形成了以玉料辨识、蓝田玉雕工艺技法、玉雕图案设计和蓝田玉雕创作为主的技能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蓝田玉雕工艺对技术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做出了规范性要求。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蓝田玉雕技艺的传承,美术系特聘蓝田玉雕技艺传承人寻琇琳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

(三)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实习实训

技术技能的传承重在实践练习,实践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的保障。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和传承人工作室中的技术实践为主要内容,以企业车间的参观实习为重要补充,附以非遗项目和技艺的调查研究,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建立非遗传承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重视实践课程,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课程内容是非遗传承实践的升华。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岗位工作实践和非遗技艺传承的要求,能够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行业生产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这有利于非遗技艺的实践练习与传承发展,使学生所学与非遗传承的工作实践相符合,做到学以致用。

2.邀请非遗传承人和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实践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非遗传承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要求,离不开非遗传承人和相关行业专家的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定期邀请企业和传承人参与技能实践知识开发和课程设置,并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以为后续的专业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传统技艺注重手工操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非遗传承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传承人工作室建设和相对应的专业教学实训进行对接,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切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中,实现现代设计与传统非遗技艺的完美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引领,以非遗技艺进行实践,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制造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传承人工作室的功能,影响带动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邀请非遗传承人及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和技艺展示,举办设计周、作品展;鼓励师生参加手工艺博览会等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丰富非遗传承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将其发展创新,转化为新的成果并推向市场,以此来检验非遗传承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以评促学才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考评是手段,促学是根本目的。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行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实践性要求,严格遵循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原则。(1)基础性原则。高职教育只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使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行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多种需求,才能满足学生本专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非遺传承教育而言,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本身是在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进行的,如果没有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作为支撑,技艺传承就难以深入。在考核评价中遵循基础性原则,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实用性原则。考核评价应以实用性为标准,重点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考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自觉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3)前沿性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应把握甚至引领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立于不败之地。在考核评价中遵循前沿性原则,指导学生紧盯技术和行业发展前沿,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考评和专业技能考评。

1.课程考评重在综合素质。课程考核重在考评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邀请非遗传承人或行业专家一起参与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根据课程内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考核评价的内容,理论知识部分注重对学生基础性知识和实用性知识的检测,动手操作部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检测。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2.专业技能考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要内容,突出实践和过程评价。技能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及方法能力等培养。现代职业岗位要求劳动者同时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技能考核评价应根据非遗技艺传承操作技术、实施情况,结合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记录情况,以及项目、任务完成进度、质量跟踪,进行多方面的动态化实践考评和各种能力的全面评价,以检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实施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教师主评、企业(或传承人)参评、系部评价监督的考核评价方式,平时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

[2]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孙亿文.“非遗”教育传承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美与时代,2012(1).

[4]施王伟.谈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作者:王圣龙 李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论文下一篇: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