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犯罪、侵犯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现象日益泛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美两国都先后开展了网络伦理教育。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

摘  要:家庭教育是我们每天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家庭教育面临着新机遇,也遭受着严峻的挑战:1.两代甚至三代人价值观的碰撞;2.家长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3.家庭过滤信息的有效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4.家庭亲子关系受到了网络的冲击。互联网+是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爱与规则是家庭教育的途径。在家庭教育中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孩子,掌握教育规律,不放弃自我成长,用全面的眼光、开放的眼光、超前的眼光和赏识的眼光来迎接并适应新时代,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  家庭教育  爱与规则  开放  赏识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一体化的洪流之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是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爱与规则是家庭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是我们每天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在这飞速变化的时代,家长的脚步和观念很可能落在子女后面,如果家长不努力,还自以为是过来人,说什么“我吃过的咸盐比你吃的米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用老一派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十分可笑的。

当今的孩子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之中,接收信息快,却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家长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父母与孩子的价值观也产生碰撞。假如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来把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会有正确的方向。
一、“互联网+”带给家庭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在年龄构成上,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10~19岁群体占比为19.4%,10岁以下占3.1%。这被称为第四大传媒的互联网所构建的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面临着新机遇,也遭受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两代甚至三代人价值观的碰撞;2.家长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3.家庭过滤信息的有效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4.家庭亲子关系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不愁吃、不愁穿,我们以为他们很幸福,岂不知他们的烦恼也来了。当今的孩子情感上很孤单,他们对话语权要求很高。时代好像马路,旧时代是乡间道路,什么车都能在上面走,走快走慢都可以。但是到了高速公路,你想开慢点都不成。如果不去思考,你不会觉得今天是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候。很多父母用心生娃,却无心养。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让你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就是对你负责,对你的爱。却不知现在的孩子更需要陪伴,需要你与他一起探索世界,一起辨别各种诱惑,一起慢慢成长。

哄孩子方式简单。我曾见过走路还不稳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咧着嘴哭起来,大人马上丢给他一个iPad,花花绿绿的屏幕马上吸引了小孩子的注意力。他停止了哭泣,但是一个冰凉没有温度的平板,真的能替代父母的拥抱和爱抚吗?

家长嫌麻烦,代替孩子做事。孩子系鞋带、吃饭、整理书包等能力都是需要学习的,可是急躁的家长们恨不得三下两下就搞定。经常性地代劳,剥夺了孩子们动手的能力,那孩子们腾出来的双手是不会闲着的,他们就去玩手机、打游戏。

沉迷网络,脱离现实。实际不仅仅是孩子,前些年流行种菜,有的成年人早晨吃早点起不来,却能上好闹铃,凌晨四五点钟准时起来偷菜。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有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些孩子一定嗨翻天。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拿着手机,比老人院还安静。这个场景越来越普遍,地铁上、餐厅里,随处可见低头族。
三、爱与规则在“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一)爱的含义

1.爱是无条件的理解和接纳

爱是指孩子无论对错,家长都要以宽大的胸怀理解和接纳孩子,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也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斥责,也不要窮追不舍的追究。这样做会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印度圣雄甘地,少年时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进而发展到偷钱买烟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堕落的过程详细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把它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教诲和惩罚。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两行热泪滚滚落下。这就是爱的目光,父亲的宽容使甘地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那以后,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有一位初中生,住校,迷恋上网,经常逃学去网吧。放假回家妈妈看见他问他怎么这么憔悴,是不是在学校吃得不好。周日下午走的时候多给了他十块钱,让他去买碗羊肉泡馍,补补身体。之后,他再没去过网吧,游戏也戒了。这就是爱的魔力。

“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2.爱是懂得教育规律

孩子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0~6岁,6~12岁,12~18岁。每个阶段,都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事情。

0~6岁,陪伴大于教育。在0~6岁这个阶段,孩子要“藏起来养”,所谓藏起来养,就是要“全神、全面、全家”地陪伴在孩子左右。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而能给予他们这些的人,恰恰是父母。

6~12岁,体验大于教育。“家长与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用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来替代孩子的,这是何其荒谬的错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家长总会出于很多顾虑阻止孩子们的体验,总是不停地说教。殊不知,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整体发展。最好的做法,就是鼓励孩子去体验,教育是唤醒人的天性,不是给予;教育是释放人的自由,不是控制。

12~18岁,尊重大于教育。很多家长担心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犯错误,所以很多家长会以说教的口气告诉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叛逆期的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父母的说教。“‘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面子,家长要学会运筹帷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适时引导,将孩子拉回正轨。”

3.爱是自我成长永不停歇

我们总是对孩子挑剔和指责,相反,孩子对待自己所爱的人,情感是炽烈且毫无猜忌的,并且,他们善于原谅。可能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被孩子原谅的时候,体验过他们的那种原谅是那么真诚,酒井驹子的绘本故事《我讨厌妈妈》,以一只小兔子为主人公。小兔子对妈妈满腹牢骚:没帮他洗袜子、乱发脾气、一直催他快点、不准他看动画片、礼拜天赖床不起让他饿肚子……最令小兔子不满的是,妈妈不愿和他结婚!小兔子气得想离家出走,但终究还是离不开妈妈的爱。

这个满腹抱怨的小兔子,让每个妈妈都露出会心的微笑,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爱的自私与伟大。用孩子的情感衡量一下我们对所爱之人的情感,就会发现我们的爱已经变得要求太多,而纯度太低了。

爱是什么,爱是个大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才是成就感和幸福感,你要让孩子一生幸福和快乐,就要学会关爱他,和孩子一起改变心情,让孩子对困难说声太好了,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改变了你和孩子的世界!

(二)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

全面的眼光:网络的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现代意识。网络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全新的内容,最时尚、最前卫的理念通常在网络上最先传播。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

开放的眼光:网络的丰富内容和活泼形式为孩子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并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迅速、丰富,更为孩子创造了另一个无比广阔的自主求知的空间。

超前的眼光:网络的超越时空,扩大了孩子的交际范围。据调查,孩子们上网使用最多的交往功能是聊天、电子邮件、BBS。网上收发邮件方便快捷,聊天室轻松愉快,QQ新奇及时,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孩子们通过这些途径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交往,倾吐心声,互相帮助。

赏识的眼光:网络的平等开放,有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孩子们可以大胆地参与各种活动,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参与网络的建设和改造。我的学校有一位六年级的女生,每周在公众号发布自己的一篇原创作品,还在荔枝FM做主播,有众多粉丝,声音甜美,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如此精彩的网络,难怪会让天性好奇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此丰厚的资源,不加以利用也实在可惜。家长与其因担心而压制孩子的好奇,还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新世界。

(三)约法三章,达成共识

网络本身是中性的,既非善也非恶,它的影响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和方法。你为什么使用它,如何使用它,使用哪些内容,使用时间的长短,对它的依赖程度是影响网络作用的核心问题。说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取决于人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网络潜在的威胁,担心是无济于事的,阻止孩子上网则不切实际,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一道内心的防护墙和杀毒网,保护孩子心灵的纯净与健康。

限制空间。如果有两道选择题:是让孩子去网吧上网,还是在家上网?在家上网是选择家里的开放区域,还是卧室?现代的孩子需要上网,有条件的家庭应该为孩子购置电脑并联网,让孩子在家中上网相对比较安全。上网的位置应选择在开放区域(如客厅),能起到无意监督的作用。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监督孩子网上瀏览的内容,一旦发现孩子进入不健康的网络或阅读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信息,应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不定时地检查他们的使用记录,发现孩子误进不健康网站,应及时教育引导,发现不良信息则及时清除。

控制时间。与孩子共同制订《上网守则》,合理安排学业与网上娱乐的时间。手机的作用是跟家人保持联系,所以,上课必须关机,晚上11点之后必须关机。在家可以用手机听歌玩游戏,但有时间限制,在游戏时间,家人一起分享好音乐好游戏,而在作业时间,手机绝对不能再用。晚上,将孩子的手机收好,不要让孩子放在身边或拿进卧室。孩子是古灵精怪的,他们有时候会耍点小心思挑战我们的智商,所以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也为了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晚上还是要替孩子把手机收好,不要让他有机会偷偷地玩。

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机的需求,但因为他这个阶段学习是不能放松的,所以对于玩手机的时间和限制,一家人一起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注意,规矩不是单方面限制孩子的,而是需要全家共同遵守。远离色情暴力内容,这是最低原则,同时也不能在网络上放纵自己,骂人、说脏话,传播谣言等。

(四)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可行之路,能让他们把心愿投之于实践、付之于行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会再沉迷于虚幻。

转移兴趣。家长可俯下身来向孩子“请教”怎样玩游戏,成为孩子的“知音”。在与孩子“同玩”中可适时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向健康方面转移。比如:电脑绘画、利用英文界面学习英语、参加网页制作比赛等,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和爱好。

丰富生活。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带领孩子多接触自然、多了解社会。具体做法可以是培养孩子艺术方面,比如书法、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运动、一起阅读;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机会。在日常的生活休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五)帮助孩子确立清晰且长期的人生目标

马尔斯·兰登说:“一个人若无超越环境之梦想,就绝对做不出什么大事,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在于先做什么样的梦。”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只要目标明确,把大的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分解成序列,加上我们的毅力和恒心,还有耐心,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也延续着我们的青春。我们都在共同完成着一门功课:学会做父母,学会做快乐孩子的父母。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王金辉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网络犯罪、侵犯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现象日益泛滥,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美两国都先后开展了网络伦理教育。通过对中美网络伦理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辩证地吸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我国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一是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研究;二是重视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学校教育渠道与方法;三是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素质;四是重视网络伦理课程,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五是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关键词:中美;网络伦理;教育;比较

作者简介:奚冬梅(1979-),女,江苏徐州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3)隋学深(1974-),男,辽宁东沟人,审计署科研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交流、工作协作、商务交易、娱乐、教育等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的诞生地,在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开展较早,有许多有益经验值得借鉴,有些不足也需要我们引以为鉴。因此,立足国际视野,探索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高网络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相同点

1.重视网络伦理教育,总体目标趋同

中美两国对社会快速信息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一些标准、纲要等,提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在正确理解认识技术的基础上遵守公德与法律,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希望从制度之外寻求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

2.重视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中美两国都就网络活动中一些基本伦理问题做了原则上或者规范上的规定。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十戒”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制定的“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对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最为集中和专门的一次表述是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于2001年11月22日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里,要求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诚实友好交流等。

3.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承担网络伦理教育内容

从教育途径与方式来看,中美两国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实现网络伦理教育的。在中小学,美国各州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名称各异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来进行的。同时,许多大学开设了网络伦理教育相关课程。如杜克大学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长岛大学开设了“信息伦理学”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因特网伦理学”;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等。[1]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网络伦理教育主要是来自“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与网络伦理相关的道德教育也已经走进了北京的高校,如2001年初北方交通大学就编写了名为《网络道德》的教科书,作为该校思想品德课配套的参考教材。[2]华中科技大学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编写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一书,并开设了相应的本科生课程。[3]

二、中美网络伦理教育的不同点

1.价值观基础不同

美国是倡导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行动和利益。因此,网络伦理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再到途径,更多地从个体的角度和立场上,根据个体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以激励、敏感、纪律、忠告、察觉等具有个性化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上,美国体现了地方分权的管理模式特色,各州大中小学制定的教育内容都更具个性,更加丰富多样、细致实用、比较具体。

我国是倡导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自古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整体价值,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价值。反映在网络伦理教育中,要求网民始终要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目标比较宏大。

2.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

网络伦理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从伦理理论基础看,美国社会伦理理论流派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伦理理论。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重开西方现代规范伦理学探究新风。他围绕正义这一核心范畴,提出了正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自由原则”;机会均等和惠顾最少数不利者的“差异原则”。[4]二是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伦理理论。麦金太尔以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批评新自由主义伦理学没有找到建立正义伦理的内在德性基础,因而使正义伦理失去了道德主体的依托。他认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是异化的、片面”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为外物所奴役,只知道机械服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而内心缺乏一个完整的自我,必须的美德资源,因此他提出“美德伦理”。三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谈伦理理论。他将新自由主义伦理学的正当性规范伦理与共同体主义伦理学的共同善德性伦理主张结合起来,主张立足于交往行动的社会实践基础,建立一种能够用“理想语言”进行“对话”、“交谈”的“理想的言谈境况”或“伦理情景”,达到相互的对话、理解和认同,最终形成一种可普遍化的伦理规范体系。[5]

美国各派理论的争鸣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多元价值与道德观念,尽管各派理论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但各派理论之间相互批判、吸收、交流,使其理论正在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伦理理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儒、道、墨、法等伦理理论。我国古代社会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规范国民行为中的作用,如儒家倡导“仁爱”、“诚信”;墨家倡导“兼爱”、“尚贤”、“节用”;道家倡导“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倡导“废私立公” 等。中国传统伦理注重个体心性美德和理想人格信仰规范,如自省、慎独精神的培养,这对于今天构建网络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是在批判借鉴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西方哲学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历史唯物哲学的伦理观点,具有科学性。

尽管我国有着深厚的伦理理论基础,但对其开掘还不够,网络伦理理论还停留在对国外网络伦理理论的认识和发掘阶段,还没有与我国深厚的传统伦理、马克思伦理及我国信息化进程的现状结合,因此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3.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不同

从教育途径看,除了课堂教育以外,美国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伦理教育:如以地区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马里兰州大学设置了“网络伦理”项目,主要目的是对学校和社区进行伦理和法律教育,教育的对象包括各系教员、管理和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非盈利组织的成员及社区居民等。[6]同时,以图书馆为资源中心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如詹金法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设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网络伦理课程。[7]在教育方法上,美国反对灌输,强调隐性、生活化方式,通过讨论法、呈现情景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我国网络伦理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网络伦理教育从途径和方法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网络伦理教育主要以信息技术课来进行,其他途径,如与道德教育、语文、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二是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伦理主题教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著名高校的学生会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了“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倡议,高校发放并张贴5000张海报等;三是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网络道德”课程,多数高校没有明确这部分教育内容应如何发展和建设。从教育方法上看,我国网络伦理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内容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网络伦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呆板,教育有效性差。对于网络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实践途径、教育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三、经验启示及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建议

1.立足民族,借鉴国外,加强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研究

通过中美网络伦理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无论是规范伦理还是美德伦理等都是在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原理主张,而且通过不断地争论、交流、探讨,正在朝向整合的方向发展,理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我国网络伦理理论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看,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尤其在理论的针对性、现实性、实用性研究方面明显不足。在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中还没有超越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鉴于上述情况,一些国内研究者对于美国的理论采取全盘接受与认可的态度,想直接将美国的网络伦理教育嫁接到中国,也是不妥当的。只有立足国内,充分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挖掘有利于网络伦理生成的合理因素,同时批判地吸收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实际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教育发展之路。

2.加强学校网络伦理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与方法

网络上的伦理问题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及早研究这些问题以便人们在这些问题刚有所表现时就加以重视,这是保证未来电子信息网络朝健康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之一。[8]而学校作为网络道德与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应当充分重视信息社会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网络伦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应当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体现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不仅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强伦理规范的教育,同时,在德育课中也要将网络伦理道德作为正式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通过多学科不同角度的渗透,达到学生对网络正确而理性使用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方法上,应当由关注知识传递向关注主体学习过程转变,改变过去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显性教育过程,不断探索、增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采取引导、渗透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评价、选择的能力。

3.重视图书馆、网站等社会资源的开发,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

应当立足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发网络伦理教育的课件,实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利用网站、社会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培训、网上教育等多种途径,实现信息素质和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普及性教育,引导网民能理性地利用网络。此外,对于技术使用和设计者也要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在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或者在发现此类问题时及时弥补,从而大大减轻网络功能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4.重视网络伦理课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信息甄别、分析、判断能力是今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身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对待互联网,学校与家庭教育应当采取审慎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上网现象,实现学校与家庭的互补。以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为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在网上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掌握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其能理性运用精神力量生活。

5.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健全网络立法,加强过滤与监管技术,合理保护未成年

在加强对网络道德主体自律教育的基础上,也要与“他律”相结合,重视并完善网络伦理规范。美国针对社会职业、大中小学都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网络伦理规范,操作性和针对性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象包含了社会青年和在校大中小学生,内容过于宏观,微观、具体、有层次性的规范还没有根据需要建立起来,亟待加强。

从技术角度,网络功能设计还应考虑对不道德的网上交际如何进行监控和管理。从制度化建设入手,将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融入网络功能设计的技术评估之中,限制一些能够产生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或者发展一些能够抑制异化现象的网络功能。[9]由于网络立法滞后于网络发展,一些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惜在网络上犯罪、欺诈、传播色情信息等,网络立法需要跟进和加强。同时,要专门对儿童和青少年上网形成法律上及技术上的保护,避免儿童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受到误导。

参考文献:

[1]杨绍兰.信息伦理学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4,(4):390-394.

[2]沙勇忠.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万俊人.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6]李卫东.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88.

[7]何广寿.中外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8]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14-18.

[9]王前,刘文宇,李良敏.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5,(6):66-69.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奚冬梅 隋学深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中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有重要影响,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全面展开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围绕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从榜样树立及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等角度出发,具体探析家庭思想教育的开展策略,以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政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思想品德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需要将德育教育贯彻在学生发展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积极应对生活学习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应奠定家庭教育在思想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确保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建设上的作用

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能为孩子提供系统的教育方案,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理念上更加具体,能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实际分析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素养培育上的作用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家庭环境能为学生未来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对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意義。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及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都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二是家庭教育可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满足思想道德教育持续性开展的要求。学生在经过学校教育后,可在实际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教育的有序展开,能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水平。三是家庭教育的展开,能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完善构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倾向于理论指导,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并且教育方法的实施存在局限性。因此,应体现出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补充作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分析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时,可主要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角度出发进行。目前家庭教育观念还存在一定弊端,无法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供指导。如错误的教育观念下,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等现象,家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但忽视了孩子精神发展,导致孩子思想问题频发,限制了小学生思想素养培养。并且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成绩,不能从孩子思想道德发展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近年来常见的校园暴力事件,与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联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思想指导。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策略

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重要性有所掌握的情况下,需要将加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关注重点,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氛围营造等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强化家庭教育效果的措施,突出家庭教育在学生道德修养培育上的优势,能够在学生成长各阶段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1.及时转变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引领家庭教育高效开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及素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不断优化的,做到与时代进步相结合。一方面,应突出家庭教育内涵,加强教育活动和学生素质培养间的联系,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出家庭教育观念中的时代特征。如当前新媒体是学生沟通主要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家长应尊重学生行为习惯,为学生推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减少外部因素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应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结合德育教育要求,确定家庭教育要求和内容,促使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思想建设上,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将以德育教育为主的教育观有效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以便优化教育环境,最终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同时,家庭德育教育环境的良好构建,还应从促进家长和孩子间的交流出发,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在互动中完善教育体系,遵循学生自由发展,切实贯彻新的家庭教育观。实践表明,和谐、沟通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使其对自然事物有着客观认识,为家庭教育高质量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2.发挥家长导向作用

为了达到理想的家庭德育教育效果,需要发挥家长榜样力量和导向作用,能为小学生思想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自身思想素质全面提升。家长应从自身行为和生活习惯出发,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在面对生活难题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具体来说,家庭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学生会模仿家长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家长面对孩子有关问题时,尊重孩子的意见,则能教导学生学会尊重。除了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外,还要求家长具备一定教育能力,能协调好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及沟通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和孩子互动交流中,认真观察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不断积累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以便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3.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能为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当学生融入到教育环境时,会自觉发展自身道德素养。家长是家庭教育氛围创设主体,为了保证教育有效性,家长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自由发展平台,突出当前家庭德育教育的民主性和系统性,引导孩子自然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为其人格发展和素质培养创造机会。未来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提出了更多需求,为了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家长要尊重孩子自由发展,逐渐形成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观点,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处理这种差异化,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另外,家长还应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其认知能力、自主发展意识是不断提高的。

4.组织多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为了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组织多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检验,改变单纯理论指导的教育方法,而是加大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种直观、具体的教育模式,使其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对知识有深刻体会,实现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家长和教师会参与到学生思想发展全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思想变化有所了解后,要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今后思想道德教育方向和要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理念在教育活动中的落实。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家长可鼓励孩子参与到公益活动、环保活动中,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指导学生思想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和思想建设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未来成长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突出家庭教育重要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进行积极沟通,明确学生素养培育重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亚文.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及优化路径[J].智库时代,2019(18):278-279.

[2]黄勋强.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4+6.

[3]吴迪.小学生家庭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李伟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提问能力视域下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