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设计应用论文

2022-05-0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建筑环境设计应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先进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城市建筑领域,其应用范围仍在持续扩大。设计者通过VR技术可有效提升建筑环境设计的效果,让建筑设计可通过高度模拟仿真的数字化环境生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良好体验。

建筑环境设计应用论文 篇1:

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因此有关建筑环境的设计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关于建筑环境的设计,需要基于自然、生态、人文等多方面共同进行考虑,才能够保证最终建筑环境设计效果符合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

1.引言

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现阶段人们所居住的环境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打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之一,并且建筑本身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共同催生的产物,重视建筑环境设计就需要正确处理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保证二者的充分融合以及协调再满足人的使用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建筑对于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2.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相互关系

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经济,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历史等,当前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能够和自然环境做到和谐融洽,同时也展现出对于人文环境领域的更多,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最终得到的建筑设计方案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这也是迎合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建筑环境要求的必然途径。

2.1建筑应与环境相融合

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紧密关联和相互融合,这是因为在进行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关注环境以及建筑本体之间的匹配以及互相融合程度,实现环境以及建筑的完美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无论是在风格文化或者是形式方面,都需要追求高度一致。

2.2建筑应与环境相协调

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基于所处环境内涵为基础进行,而环境同样会受到建筑风格的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演变,成为动态反映历史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始终以追求各方面的协调为主,而非单方面的在表面形式上的趋同。

2.3建筑与环境互为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意识来自于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感觉,集合是个体对于周边其他人以及物的狭隘联系的自我感知。当人们主观的对环境进行改造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由简单的同一性关系演变为对象性关系。关于建筑环境的设计,需要遵循人的主观意识、发展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

3.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

3.1以人为本是重点

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品质保证直接决定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关于建筑环境的设计就必须以满足人类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考虑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3.2与当地地理、气候相关

关于建筑环境的设计,需要结合建筑所在地理气候等各项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因此实施设计之前必须针对区域环境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合理评价的方式,针对所处地形的地表状况以及人工设施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日照风度,湿度等等,确保对于当地气候条件的充分掌握之后才可进行后续的设计工作。

3.3营造舒适的空间层次感

关于居住环境的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明确界定。一般而言,两种空间的逐步过渡是关键展现空间层次的衔接属性,居住环境设计领域所使用的各种景观系统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元素,能够实现对单调空间布局的有效突破,达到空间层次性和动态感。

3.4环境与建筑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现阶段我国所推行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影响着建筑环境,设计工作的可持续性转变,虽然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是在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参考物,尤其是建筑和周边环境之间的直观能动关系,例如外部环境,四季昼夜的交替变化等,都会对建筑物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建筑室外景观为例,虽然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属于宏观的观察产物,也是人们对于建筑最先感知的结果,决定了人们对于建筑的初印象,而室内环境测试,人们进行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主要场所关系到人们的活动质量以及心理感受情况。现如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品质的不断提升使得原先聚焦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关注度开始转移至室内,室内园林可以說是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新兴产物,也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退化以及生活压力加大,共同催生的新产物,并且他的出现也预示着人类朝向更高层次生活质量的追求。

以水景与植物种植为例。水景在建筑环境中基本上是以点、线、面的形态存在。以点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的大多以水喷泉、装饰泉、沐浴泉及近代水雕塑喷泉瀑布的形式表现,它的布置特点是倾向于建筑群体空间的中心位置,以便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以其多变的形象外观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而河道则是以线的形态在城镇、街区及建筑物内穿越,将建筑空间联成一个整体;有些建筑物、建筑群体或城镇濒临湖海水面,以宽阔的水面作为整体背景,并以水体进行衬托,使建筑物可以充分的融入大自然中。可以发现在环境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能够起到有效的衬托作用,仅如此植物在空气净化以及建筑环境美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有阳光的天气,当太阳照射地面时,地面转变为巨大的热量存储场所,此时从下午到晚上的阶段,植物能够实现对热量的有效调节,例如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热能,当环境温度低于储存能量温度时,进行热量释放,既能够减少周边环境对于热量的吸收,同时也能够借助植物本身的蒸发蒸腾作用,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制冷,也正是由于此种优势使得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开始,更多的考虑植物的合理应用,不仅仅是在视觉效果上的优化开始,更多的应用于建筑功能丰富领域。

结束语:

环境仅仅是进行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大背景,关于建筑环境设计工作的进行,继续要保证镁整体的表现,同时也需要确保对于生存大环境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人在情感生态观念方面的需求,才能够展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借助建筑环境设计的方式体现,对于自然的尊重。因此,建筑环境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正确地处理好人、自然、文化、城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创造出优质的生存环境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浩优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4}:53—56

[2]李晓敏建筑绿色景观一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J]新建筑,2002,(3):40—43

[3]梁德安浅议居住建筑环境设计lJl设计研究,2007。(6)柏一49

作者:张英鹤?孔十?刘少昂

建筑环境设计应用论文 篇2:

VR技术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先进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城市建筑领域,其应用范围仍在持续扩大。设计者通过VR技术可有效提升建筑环境设计的效果,让建筑设计可通过高度模拟仿真的数字化环境生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良好体验。VR技术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更为直观立体地展现出建筑的内外部情况、建筑周围的环境、整体效果,体现出城市规划与使用者对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在建筑物施工所需材料、工程资金预估、工程施工环节等方面具备精确化计算作用,对于有效节省工程材料、资金、时间和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关键词:VR技术;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三维建筑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VR技术促进环境设计发展的实践研究”(2020XJYB019) 、“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19SJXWSJJYJDO1)、广州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2019XJJXGG06)阶段性成果。

伴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当前全新的智能化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效率均得到明显提升,而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尤其是VR技术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多良好的服务和体验。VR技术将设计者设计的建筑模型以一种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帮助设计者快速精准地查找问题,以便及时进行纠正和优化,从而有效弥补原来二维平面工程图设计的缺陷,提高建筑设计工作的实效性和功能性。

一、VR技术概述及其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一)VR技术概述

所谓VR技术指的就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VR技术,相关人员可针对每个阶段中城市环境的规划进行有效分析和设计。VR技术可详细描绘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和未来城市样貌,利用VR技术可构建出未来城市生活的美丽蓝图,这对于提升人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

当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经济也要适应发展节奏,这使得城市管理者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更为迫切,作为城市管理的“大臣”,他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有长远规划。而通过利用VR技术,相关人员可从各个角度对城市开展全面的环境设计,促使城市能够在建筑、交通、人口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预备分配方案,继而推动城市未来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通过VR技术,大众可站在任意角度了解城市未来规划的整体效果,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透明度,强化人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心,让更多人积极主动参与城市设计、规划及管理工作[2]。

(二)VR技术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1.及时修正建筑设计中的错误

设计者在设计某个城市建筑物时需开展的工作往往烦琐复杂,难免会在设计过程中出错,出现比如建筑设计与结构说明存在矛盾或是表意不清、建筑尺寸标注不准等诸多问题。而借助VR技术的应用,则可有效降低建筑设计者的工作难度,可将城市建筑设计以三维立体模型展示出来,方便建筑设计者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继而进一步完善建筑设计的效果。VR技术能够提供逼真的建筑环境场景、视频观看及安全考核等功能模块,使建筑设计体验感更强,安全教育效果更明显。设计者可自行操作体验,体验效果更直接。基于VR技术的建筑设计可增强设计者的设计体验感,且虚拟场景建设不再受场地限制,可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场景下的环境设计协调性和统一性。VR技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为基础,涉及建筑工程、工业、房地产、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在建筑设计中应用VR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建筑环境中的矛盾冲突问题,作出相应指示。这样,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就可以避免相关矛盾和冲突出现,促进建筑设计整体效果提升。此外,借助VR技术,建筑环境设计的成本也会降低,因为不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处理矛盾问题,可以保证建筑环境工程建设更高效。

2.便于正确解读建筑设计理念和信息

通常,建筑施工者在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二维或三维绘制图时,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施工操作,造成施工实际与设计形成一定偏差,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后续施工无法正常开展,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工和经济损失。通过利用VR技术,建筑设计师可将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与细节问题清晰地呈现给建筑施工方,比如墙体与门窗的尺寸和比例、需要采用何种材料材质等,切实达到设计与施工的高效互通。此外,VR技术的沉浸式特点可帮助设计者构建三维立体建筑模型,创设虚拟情境空间。相关的建筑参与人员均可进入虚拟空间内,以更为直观清晰的视角了解设计者对建筑物主要结构、内外部空间布局、各种设计细节的构思,继而可以详尽掌握其中的细节需求,规避施工中出现返工的现象,避免产生一些难以修复的损失。此种立体化展现使建筑施工者可以更高效、高质地达成施工要求和目标,集城市建筑适用、经济、坚固和美观于一体。

3.VR技术在建筑领域可多元应用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物时往往会面临很多矛盾性问题,当他们借助绘图和模型表现设计意图时,就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VR技术所具备的沉浸式、交互性等特点可使建筑参与人员在参观VR设计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可借助传感设备与仿真虚拟环境中的对象实现交互,这会让复杂化、抽象性的建筑设计在VR技术的支持下变得具象起来[3]。同时,应用VR技术更大的优势是,VR技术能让建筑设计者与其他建筑参与人员开展无线远程沟通,继而有效减少时间成本,打破地域和空间的局限,让建筑设计更为广域化。此外,VR设计的构想性对于设计者修整建筑设计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建筑施工者可通过VR 技术对一些古建筑的缺失、损坏部分进行有效修补和完善,这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影响意义更为深远。

二、VR技术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VR技术应用的配套设施

VR技术当中的全景技术、网络3D互动技术等都需要相应的软硬件系统作为支撑,VR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主要依赖于传感手套、三维立体声频装置、头盔显示器、三维立体显示系统等硬件装置,这些硬件装置组合起来才能让体验者感受到仿真虚拟的建筑环境[4]。VR 技术由功能型编程软件、三维建模软件、模型驱动系统等软件组成,设计者将设计建筑的工程信息、设计参数录入三维建模软件中,软件便能根据数据构成建筑模型和数据库。设计者对模型驱动系统发送操作指令,则可优化调整建模信息,实时显示建筑设计方案,以便跟进并随时调整模型参数。设计者利用功能型编程软件支配其他应用软件,可促使VR技术中的模型、场景、灯光和声音等实现随时转化。三维立体模型对设计结构、细节和理念等可直观呈现,模型的交付标准、各专业数据库的构建等对于VR技术软件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二)构建三维虚拟仿真空间

应用VR技术构建立体虚拟仿真空间,首先需要采集建筑物的有关信息,如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将建筑物的各角度效果以图像展现,形成建筑空间关系及参照物。通过资料的收集,借助建筑软件设计三维模型,在建模时要以满足设计要求为第一前提,在细节上无需过于严苛,尽量减少模型需求的点段数。同时,在视觉设计上也无需强求精度,避免过于追求一些重要性较低的程序而使工作效率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助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模型,将相应建筑环境的具体框架构建出来,呈现在用户面前,实现相应建筑环境设计的可视性、协调性和优化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之初,借助相应信息模型对工程数据源进行建设,采集相应建筑环境中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相关参与者能够共同使用一个工程数据源,保证数据信息完全统一。相关建筑信息模型涵盖了项目全部的信息,且相关信息都能够随时获取,这有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促进项目实施进度不断加快,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问题。BIM技术和VR技术的整合以及在建筑环境中应用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在统一集成平台中实现数据信息的协同办公,相关参与者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中开展设计优化等工作。且通过VR技术构建三维建筑模型,相应虚拟数据和现实世界中的建筑环境交互,可以防止在設计操作中出现重复问题,促进设计方案有效落实,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随后,设计者再创建适合的灯光场景和建筑背景,将虚拟的三维建筑模型真实化呈现出来。光线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作用重大,因为缺乏光线就难以体现出建筑物的通透感和视觉效果,故此设计者应合理把握真实与虚拟光线的差别,摸清光线的变化对场景的影响,力求将虚拟光线表现得更真实一些。鉴于材质的设计会影响到视觉效果层面的真实性,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材质时应权衡各种影响视觉的因素,比如针对视觉颜色、质感、粗糙性、反射性等问题进行模拟测试,促使虚拟场景具备更强的真实化视觉特效,使建筑模型在整体构造、空间构建等方面可展示出一种完整真实性[5]。

(三)进行互动优化设计和方案优选

将VR技术应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可以让设计具有原来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设计者可借助VR技术所拥有的交互性,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优势,并综合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因素,依据不同需求设计多种建筑方案,通过合理调整各个方案的有关信息数据,针对某些特定或局部部位予以修改,并将前后修改方案展开对比,优选出最佳匹配的方案。设计者可通过在模型中输入具体的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参数搭建起相应的三维立体建筑环境模型,通过模型中的算法应用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及时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应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存在冲突的地方能够及时被解决,促进模型优化,奠定工程施工基础。而且,在深化设计的过程中,VR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设计中的冲突问题,使设计更为科学化。

(四)呈现建筑物的整体信息

当前用到的很多建筑设计手法并不能完整细致地显示建筑信息,然而VR 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借助计算机可将虚拟的建筑物真实化呈现在大众面前,还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性感受。在应用VR技术后,一些不懂得建筑设计的人都可完全看懂建筑模型,这也可在很大程度上为建筑参与人员提供沟通的便捷高效性,为更多人参与城市建筑设计开辟路径。

(五)论证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

一个城市建筑工程项目要完成开发建设需要有建筑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共同参与,而首先必须是以设计为开端。建筑设计者在开始设计时应做好全面考虑,不但要考虑建设单位对建筑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还需全面衡量施工单位在施工技术层面的可实施性,所以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十分必要[6]。运用VR技术可进行模拟仿真,准确验证施工环节中是否会存有因施工技术所引发的质量及安全等问题,以便及时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三、结语

VR技术是一种计算机系统技术,VR技术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构建虚拟环境,相关人员在输入设备支持下可进入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操作,获得在真实环境中才能获得的感受。当前,VR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广泛,而将其应用到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其作用优势非常明显,已然成为如今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VR技术的投入应用,所有建筑参与人员都可体验建筑仿真场景,这对于提升建筑环境设计品质、优化设计过程、控制设计成本、呈现设计效果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当前VR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但相信凭借不断的实践探索,通过进一步提高VR技术的软硬件功能,扩大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定能推动VR技术在城市建筑领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婷.VR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33):42.

[2]丁婧.解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0):970.

[3]梁智杰,梁照.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391-396,398.

[4]苏志远.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30.

[5]孙薇.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49-50.

[6]毛振华.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9):17-18.

作者简介:

赖伟成,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作者:赖伟成

建筑环境设计应用论文 篇3:

解析“自然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仅停留在相互依赖的层面上,人类应借助自己的思想与智慧,主动的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处理好为促进人类发展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环境局部必要的改造与利用。譬如在改造自然环境时,应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对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实践中,应找寻出可依据的自然规律,保护、尊重环境及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并以恰当的方式应用于设计实践,这就是文章的研究主旨。

关键词:自然叠加法 平面叠加法 立体叠加法 建筑环境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自然叠加法”提出的背景

现实中我们要知道的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再生循环,它是一种被称之为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都不能以破坏“再生循环”和“动态平衡”为代价。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系列设计中也应如此。在以往的设计实践中,对于自然环境(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与设计案例之间的关系鲜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注意力通常被集中在设计本身之上,这就使得设计本身脱离或忽略自然环境的综合因素。“自然叠加法”的运用,就是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区域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等进行系列综合性的预知、预测和分析。综合设计预案做出主动式的与自然和谐的设计方案。使得自然要素适用于绿色、环保、可持续设计的用途,这就是 “自然叠加法”提出的背景。

二、“自然叠加法”的解析

自然,包含地球上一切原生和再生的客观世界。总的来说,自然环境可分为全球环境与区域环境两大部分。全球环境是一个大范围的环境,它由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因素组成。区域环境则是由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两部分组成,它是建筑环境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区域环境,除了大气、水、土地、矿藏及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组成以外,还包括次生环境中的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疗养区、温泉……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接触较为频繁的生活居住区、运动休闲区、商贸购物区、办公娱乐区等。对以上自然因素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解析一下“自然叠加法”。

“自然叠加法”可分为两种形式:“平面叠加法”与“立体叠加法”。两种叠加法运用原理大体相同,只是研究内容各不相同。“平面叠加法”是将区域内地面所涵盖的各类自然要素,包括森林、草原、沼泽、地表水、洪泛平原、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疗养区、温泉等,分别制成带有颜色的透明胶片,然后按照次序依次叠加,以得出该区域的利用价值率。在“平面叠加法”中,原始自然因素越多(颜色越重),在设计中就需要规划及设计者的保护意识越强,尽量避免和减少进行人为的改造、开发及利用。

“立体叠加法”则是将区域内从天空至地下(不含地表)所具备的各类自然要素,主要是大气、阳光、自然气候、水资源、土地、矿藏等。也分别制成带有颜色的透明胶片,按照自然次序依次叠加,以得出该区域的利用价值率。在“立体叠加法”中,自然因素越多(颜色越重),就需要规划及设计者的合理利用、开发的意识越强,并且对于某些区域内不利的自然因素,也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加以改造、引导。最终的 “自然叠加法”就是将“平面叠加法”与“立体叠加法”所得的区域可利用率再相互叠加,以得出该区域的最大合理价值利用率。

三、“自然叠加法”在新镇区建筑环境中的应用

(一)案例概况

新镇区隶属于金龙山镇,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东部,距哈尔滨市区69公里,距阿城市区36公里左右,人口规模为7700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00.98公顷。新镇区是金龙山镇发展的重点,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镇区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行政文化中心、居住、旅游服务、商业贸易等。

(二)新镇区自然要素设计规划依据

新镇区以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以“新中式”的建筑形式为表现形态、以森林公园多日游为服务目标,以休闲、养生、度假、宜居、行政为主要功能。设计中具体规划依据以下原则:

1.基本农田保护

依据现有土地及水资源分布状况,在乡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镇域分为两个层次的生态类型区。乡镇建设环境区:指镇域各村及其它独立单位的建设用地,在该区域内划分噪声、烟尘、水质分级控制区等环境功能分区,通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来合理地安排乡镇各类规划用地性质,保持乡镇环境质量;农林牧业生态区:乡镇建设用地以外的大片农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区域。建设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三)新镇区自然要素分析

依据现有土地及水资源分布状况,绘制图1,图2。其中图1绘制内容为耕地区域、居住用地区域、通乡路区域。图2绘制内容为水资源环境分布。

通过对自然要素的分析,并依照设计规划依据,在保护现有土地的前提下,对其合理利用,做出以下设计规划:

1. 建设用地总体布局:规划将用地结构划分为:一心、一溪、二湖、二轴、六区。一心:是指用地中间位置道路两侧的政府和商业服务中心区;一溪:是指利用原用地内的溪流改造而成的景观水系系统;二湖:是指结合水系在用地东西两个用地的中心地带规划的两个湖面;二轴:是指东西两个居住组团内的两个景观和商业服务轴线;六区:是指规划用地内形成的六大功能组团。

2.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结构为:四心、四轴、两带、多点的总体形式。四心是指中心广场、两个湖面和东北侧用地内的集中绿地;四轴是指四个垂直于用地的主要道路绿化;两带是指用地南北两侧沿山体的带状绿地;多点是指各个组团内较为均匀布置的绿地。

3.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为29.30公顷。占总用地的28.15%,人均用地为38.05平方米。规划居住用地共形成两大组团,规划住宅大部分为低多层住宅。设计内容详见图3。

(四)新镇区社会要素定位分析

1.新镇区镇域职能分析

结合新镇区的特点及相关社会要素,将其进行功能合理定位,新镇区职能类型为综合型,主要职能为行政文化中心、居住、旅游服务、商业贸易等。新镇区镇域职能分析详见图4。

2.新镇区镇域文化定位分析

新镇区镇域文化定位是指对影响金龙山镇全面发展各种文化影响因素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新镇区文化产业特色进行的归纳与整理,促进乡镇文化档次整体提升。

3.新镇区社会要素规划设计

通过分析,对镇域内道路交通系统、公共设施系统及景观规划系统做以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规划阿松公路为对外交通联系路,在政府西侧阿松公路北侧规划一个客运站。道路系统结构为两圆、两环、三纵的格局。道路等级分为干道、支路、巷路三个等级。在阿松公路北侧政府东西两侧规划2处绿化公共停车场。在三条竖向的轴线道路上布置了7个广场,其中心步行街布置2个广场,其他两条轴线道路各布置了2个广场,在阿松公路北侧用地内布置1个广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24.42公顷,占总用地的23.46%,人均用地为31.71平方米。见图5。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13.21公顷。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在用地中间位置,东西两个居住组团内布置了两条沿路的带型商业服务副中心。公共设施分别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详见图6。

(3)景观风貌布局规划:规划通过建筑空间的布局来体现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内涵。打造二、三层住宅为主建筑群,同时建筑与街道空间充分融合,形成较为和谐的城镇形态。规划景观结构为“一心、一溪、四街、两湖的布局形式。一心为入口中心广场及公共服务区;一溪为东西向贯穿镇区的水系;四街为四条垂直与镇区并配有公建、绿化德特色街道空间;两湖为水系内规划的两个湖面。见图7。

四、结语

设计中无论区域大小,建筑环境设计通常遵循两种方法,一种是尊重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其采取合理保护的方法;另一种是尊重区域的社会条件,对其职能合理规划的方法。如能将两者有机合理结合,就可以为区域内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生存空间。“自然叠加法”,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即将两者分开剖析,又将两者合二为一,已取得最理想的设计方案,其主旨在于为人类生存的建筑环境提供一个理想、惬意,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25-18.

2 张彪,彭岳枫.北京古城区新旧建筑色彩的融合与控制性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9):102-104.

作者:杨丽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运作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