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2-09-11

一、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开发现状及分析

(一) 开发现状

1、产业兴旺

在乡村振兴学堂里不仅有提供培训的场馆, 而且还有其他产业。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学堂后面建有养殖场、农业种植产品 (西瓜、向日葵等) , 农、渔、畜、旅等兼顾。

2、生态宜居

学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 学堂内养殖场的动物粪便直接循环利用在农业种植区;水稻田里有养殖龙虾, 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在整个过程中,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学堂种有大量树木等植物, 高覆盖绿化, 真正实现了现代乡村的宜居生态。

3、治理有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发展, 有意把重要培训活动放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2018年7月, 吴中区4个先锋阵地被命名为首批苏州市级“海棠花红”先锋阵地, 其中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因为立足苏州、服务三农, 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名列其中。

(二) 原因分析

1、定位明确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围绕基地、中心、展馆项目布局, 高标准定位学堂;以服务苏州, 辐射全省为目标, 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核心基地, 为践行战略贡献更多的苏州力量;着力打造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基地、展示乡村振兴成就的平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阵地、汇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高地, 努力让农业有奔头, 让农民有吸引力, 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

2、树立创新思维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立本身就体现了创新思维。学堂落户临湖镇, 使得它有条件发挥先进典型和吴中先进经验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深度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进一步发展“三农”人才队伍, 进一步提高苏州乡村振兴经验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 在人才引进方面, 学堂依托临湖镇在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的突出优势, 借智借力, 联合在苏高校、农村干部学院和专家学者等专业力量, 串联起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实践资源, 旨在将学堂打造成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苏州版的黄埔军校。

3、建设全域理念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必须树立全域理念。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要优势, 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素质、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 以旅游带动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理念。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作为“乡村振兴”的产品, 不仅仅提供了针对农业人才、农村干部培训的基地, 同时在学堂周围发展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等, 真正贯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宜居”要求, 树立了全域理念, 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 实现了各产业联动发展。

(三) 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

1、缺少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合作路径探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要实现服务苏州, 辐射全省的目标, 必须实现由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合作。学堂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是由行政推动, 筹备时间尚短, 缺少市场运作。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管理制度模式、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等尚处在起步阶段, 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环境等都不完善。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尚在建设中, 一些活动项目尚在构思中。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创新等需要市场运作, 然而在产品开发方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产品目前仅仅局限于对农业人才、乡村干部的培训方面;在产品推广与产品创新方面, 学堂知名度低, 尚未衍生其他产品。

2、缺少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乡村振兴总要求分别是: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建设, 离不开对农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两手抓, 而这需要对村民加强思政教育建设。创设学堂的目的, 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而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需要农民的参与, 让农村干部走进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 探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仅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人才培训, 尚未普及到对农村主体——农民的培训, 更缺少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3、缺乏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的转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设缺乏高水平运作向全覆盖收益的转换。关于学堂的宣传只局限于公务员内部, 居民尚不了解相关消息。此外,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选择宣传的途径少, 宣传手段单一, 微信公众号尚处在研发阶段, 缺乏品牌产品的研发。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本身是创新项目, 是针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人才的培训, 然而, 它作为乡村振兴的产物, 作为一种旅游产品, 学堂目前并没有设计出它独特的一系列产品, 仅仅是提供了培训场所。

4、缺少对各层次的授课对象的区分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要实现对农业人才和乡村干部理论培训的有效性, 需要对各层次的教育对象加以区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是思政教育的对象, 是教育效果最主要的体现者,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 又是主体。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在师资方面, 首批聘请全国著名农村专家卢水生等教授组成专家团队;甄选市区优秀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访谈对象;组成书记访谈队伍;目前学堂配备现场专职讲解员8名, 聘请现场兼职讲解员30名, 然而却缺少对各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区分。党员、村民本身就应该作为授课对象。此外, 本地区其他成员如青年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妇女、外地企业家等均可作为授课对象。

二、对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议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应该围绕如何进行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合作的问题展开探索、要强调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转换、应该增加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应强调多层次的授课对象。

(一) 实现由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合作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在吴中区委、市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建立。学堂自成立之日起, 备受政府部门关注, 然而学堂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关于人才引进、目标定位等都需要政府部门统筹把握, 将之纳入规划, 以更多的精力、资金投入, 引进人才、完善学堂软硬件设施环境。关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创新等需要市场运作。例如, 政府可与旅游企业合作, 开发旅游交通线路, 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于吴中景点串联起来, 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推广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产品, 与餐饮企业合作, 吸引游客留下来等等。

(二) 增加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要为“让农业有奔头, 让农民有吸引, 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1、增加管理载体, 实现村干部与农民互动, 听取群众意见。农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更有发言权。村干部带头讲解乡村振兴战略, 鼓励农民群众参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文明素养建设。2、增加文化载体, 挖掘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内涵。3、增加活动载体, 丰富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让村民潜移默化, 树立自觉提升文明素养的观念。4、增加传播载体, 利用示范法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宣传有文明素养的村民。

(三) 实现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的转换

进行多渠道宣传, 提高知名度。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 宣传手段也变得丰富起来, 人际传播、传统媒介、网络推广是最基本的宣传方式。设计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红色品牌产品。品牌对扩大产品影响力、占领市场位置具有关键作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被命名为首批苏州市级“海棠花红”先锋阵地, 可以注重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要想推广出去, 必须丰富学堂活动内容, 开发学堂旅游线路。与旅游企业合作。旅行社推出学堂的旅游线路给市场;交通部门设置专门的线路供参观;须以新思维研究新问题、以新思路落实新任务、以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即培养创新意识, 丰富学堂活动内容。

(四) 区分各层次的授课对象

要实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长足发展, 离不开对授课对象层次的区分性授课。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本身就已经针对农业人才、乡村干部进行培训, 这些可能包含一些与乡村、农业相关的企业家、党员、村民、优秀妇女代表等, 此外, 针对吴中区寒暑假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也可构成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的职业、面貌、性别等, 需要进行区分性授课。例如针对党员授课, 内容要与普通群众有所区别, 增加关于党员自身建设、党员责任与义务等方面的授课;针对企业家, 要着重介绍国家关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政策介绍, 鼓励其参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市场运作;针对大学生,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根据苏州本地大学生节假日时间, 安排他们在节假日进行志愿服务, 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者提供志愿者服务证明。

摘要: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占地面积131亩,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学堂于2018年4月成立, 距今已培训超5000人。学堂规划布局按照基地、中心、展馆设计。在基地建设方面, 重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为强村富民提供人才支撑。在中心建设方面,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问题研究。在展馆建设方面, 展示苏州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教学特色包括:1、课程开发:对应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主题。2、师资配备:借用智库力量, 引进中外人才。3、教学方式:搭建学员互动平台, 提供多元化教学载体。4、教学安排: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 提供定制菜单式服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元化学堂,行政推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李浩培著《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的认识和评价下一篇:浅议高职学生西语自主学习存在的不足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