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影响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留美幼童影响范文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摘要:晚清时期,一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虽然这次大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而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们用自己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留美幼童 中国近代 科技发展 教育 外交 历史影响

引言: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及中国近代首位留学生容闳的推动下,1872至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力不断施加压力,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而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人排斥,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行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一、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

(一)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自强”转变到“求富”,目的在于以民用工业带动军事工业。而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人所掌控。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工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又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作为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吴曾仰是第一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儿。吴曾仰在1890年回国后被派任为热河银矿总工程师,之后均委以重任,曾受盛宣怀之命勘察湖北大冶县龙角山银矿。谈及工作时,吴曾仰曾提出,“试办之始化炼银法,以先用土法较为便宜。„„如矿务渐见兴旺,仍以用西法化炼较为便捷。至放炮黄药无论西法土法必不可少。俾得人力少而工程速”,从中可以看出他运用理论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矿冶工程师。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地质矿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他们的实践考察科学著作及,为之后中国地质矿冶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二)对中国电报通信发展的贡献

直到幼童被召回前,中国大陆还没有长途电报线。在李鸿章的要求下,1880年朝廷终于批准了修建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南北洋路线”的请求。由于国内相关领域人才奇缺,第一批回国的21学生均被送到电报学堂学传电报,后又有第

二、三批回过国的学生加入。到1889年时,全国除陕西、甘肃和湖南三省,各省都有了通往京城的电报线。这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留美幼童的巨大贡献和辛勤工作,李鸿章在1886年上呈朝廷的奏章中对他们也大加赞赏。

“留美幼童”当之无愧,其中就有中国电报通信业的开山鼻祖和创业专家:曾任中国电政总局局长的周万鹏;曾任上海电报局局长、清朝邮传部左侍郎的朱宝奎;曾任清朝邮传部电政负责人的袁长坤;曾任汉口电报局局长的方梁伯;曾任湖北省电报局局长的陶廷庚;曾在清朝统辖蒙古时期任恰克图电报局局长和满洲里电报局局长,负责修建了京城到蒙古电报线,毕生在遥远的遥远的边疆服务的程大业;曾任江西省电报局局长的吴焕荣及曾任上海电政分局总办的唐元湛。他们为当时电报网的建设工作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早已成为近代中国电报通信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留美幼童带领中国电报业向近代化靠拢,学习西方先进的电报技术;另一方面,留美幼童为今后电报通信业的发展做了良好铺垫,结束了中国依赖外国的历史。

(三)对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推动

留美幼童回国后,在领军人物詹天佑的带领下,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回国的留美幼童中约有29人从事了铁路建设事业,将近三分之一。而其中詹天佑的功绩最大,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学院,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从1905年9月到1909年8月,仅用四年时间就修建成功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不仅承受着来自国内外各界的舆论压力,还面临着严峻的施工条件和不利地形等影响。建设铁路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需要新式的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可想而知,当时的自然及社会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在中国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年代,中国人能自行修建铁路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学有深远的影响。 而且随着国内铁路事业的兴建,1912年时,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一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学会”。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他在晚年编写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 《华英工程词汇》,这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留美幼童不止是詹天佑一人投身于铁路工程事业,他们都为我国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化教育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大门日渐洞开,仿佛风气全开,大陆学生纷纷到国外留学。1902年时,中国留日学生仅六百余人,而到1907年,中国在日留学生已达一万七千多人。各地政府也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等地学习,包括“北洋官费生”“杭州官费生“等。

1907年12月,在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下,美国老罗斯福总统要求授权“退还”庚款,但有一部分美元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制定了“庚款留学计划”后,1909年京师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留美计划有了最初雏形。第一批“庚款生”赴美时由唐国安护送,他们到达美国旧金山时,走的路线和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样。可以说,留美幼童在推动国内留**上起了重大作用,从传播西学思潮、带动身边官员子弟留学等方面都有着他们的贡献。

第一批“庚款生”当中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留美幼童邝国光的儿子邝熙堃;第二批“庚款生”中有胡适,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在1909年到1918年,有499名学生留学美国,“庚款留学计划”的推行不仅带动留学美国的潮流,而且使国内各种官费留美和私费留美的活动迅速增加。“庚款留学计划”只是留美幼童所做事迹中的一部分,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留美幼童推动近代中国外交事业

中国在被西方列强侵略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得已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但中国长期缺乏与国外的联系,国内熟练掌握英语和政治事务的人才稀少。因此,1881年留美幼童回国后,因其自身优势,他们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

首选。据统计,约有30人从事了外交工作,其中曾担任过外交总长的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和蔡廷干四人最为人熟知。这些外交人员反对列强分裂势力,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收回中国铁路主权;利用多种外交手段,维护国外华人利益;拒绝列强无理要求,力争合理议结教案;索回部分庚子赔款,推动科教事业发展等,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绍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04年,英军胁迫西藏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清政府为收回西藏的主权,粉碎列强对我国领土的觊觎之心,任命留美幼童唐绍仪为西藏议约全权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就西藏问题谈判。但这次谈判最终陷入了僵局,只好于1906年4月在重庆重开谈判。在谈判中唐绍仪在不放弃主权利益的同时,又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让英国政府让步。1906年4月27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尽管条约中许诺英国政府许多特权,但达到了英国政府肯定中国在西藏主权这一目的。唐绍仪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使命,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利益。通过这次谈判,展现了我国近代外交官非凡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意识。

纵观留美幼童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若干历史重大转折点上,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教育进步及外交事业的起步中,都闪现了留美幼童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影响,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 茆诗珍《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贡献》(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3卷第2期第134页

[2] 茆诗珍 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论文)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2期

[3] 钱钢 胡劲草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匪出版社2004版180~183页,234~239页

[4] 冯继《谈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第二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

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幼童们活跃的年代很短,很快的随着他们的老去还有近代中国的**而退出他们曾经活跃的舞台,但是他们是不会永远被历史湮没的,因为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毕竟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美友好关系迈出了一步,他们不会永远被忘记的。

第三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从此揭开了留美幼童这一传奇故事的序幕。这个时期的大清国积贫积弱,清政府腐朽的统治让整个国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国跟不上世界的脚步,逐渐处于落后挨打的局势。不甘屈服的中华民族开始寻求各种路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留美幼童这一个传奇的故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清 向国外派遣公派留学生,这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标志着大清政府不再以地大物博自居,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转变态度,放低姿态,准备向西方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放眼全球,这个时期,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从科学技术、军事、经济等方面完全超越了清朝时期的中国。而在教育领域,西方国家也同样是领先东方不少。

这个时候的清朝,还延用着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教学内容上看,初级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在往高层次学,就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青少年的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管中窥豹,我们可以探知,受教育的目标是识字读书。而四书五经被用作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它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更多

的作用是影响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美国大学的主要作用还是培养传教士的,他们毕业后到教堂里工作。这之后,美国大学里面开始更多的开设了一些工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留美幼童》里提到,那些平均年龄才12岁的幼童,在美国除了要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音乐和地理。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学习到先进的军事、航海还有建筑技术,科学方面希望幼童能掌握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这些与当时国内幼童同龄人们学习的内容相比,是千差万别。中国首位受到严格系统的近代工程学教育的工程师詹天佑,在耶鲁大学选学的是土木工程系里的铁道专业,他学习的课程有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这些课程里除了两门语言工具外,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课程,它们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需求。

从教学内容的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时期的封建教育,更多的是以传统儒家的思想,来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清朝时期,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作波士顿机器大书院,哥伦比亚大学称作高林避亚大书院,史蒂芬理工学院被称作士地云大书院。从这些当时的大学名称翻译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清朝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而书院教授的还是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而同时期的西方教育,已经开始培养对社会生产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程师了。他们学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军事方面。这个时期,英国的海军和海上贸易,德国的军

队组织和医药学,法国的法律和政府组织,美国的商业,都代表着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学方式上,清朝的教育还很讲究尊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背要求背长长的古文,即使是不懂文章的意思,也要死背下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不下来就要受惩罚,老师会用教鞭打学生的手掌。而美国的老师,则绝不会那样体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则会有更多无形的教育。在美国的幼童,可以脱去长袍厚靴,穿上美国的运动装,学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等。他们还会参加棒球、橄榄球等一些运动。后来回国的幼童黄开甲回忆道:“我非常想打棒球,但你知道,对于十六岁以上的中国人,任何户外运动,都会被视为是有损尊荣的。”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孩子崇尚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生活中拘束很少。而中国则教育孩子要更守规矩,要注意尊荣,约束更多。

清朝政府设立在美国的留学事务局,主要有两个人管理,一个是翰林出身的陈兰彬,另一个则是留学美国的容闳。当幼童们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更换西式服装时,陈兰彬和容闳之间产生矛盾。他们两个人在幼童管理问题上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教育的冲突。

清朝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而其对科学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有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但其实人们所看重的,是通过科举来考取功名利禄,也就是所谓的正统。虽然发明创造没有被看作是旁门左道,但至少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培养社会中

各行各业的人才,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西方教育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还有实用性。

最初的留美幼童很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清王朝的末期,当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飘洋出海的时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进入新世纪,中西方文化教育相互碰撞交融,中国的教育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四篇: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他们优秀 事件:央视纪录片《幼童》将在黄金时段播出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

的土地。

“留美幼童”的故事奇异而曲折。

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强烈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他们中间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

然而,多年以来,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为中国铁路开拓者——的故事为人熟知,其他却语焉不详。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湮没无闻。

为了再现这些往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到美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采访,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幼童》。他们在幼童曾经就读的学校 看到当年的成绩册,甚至找到130年前“留美幼童”住过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记。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因为有这一位又一位对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怀有热情的朋友,因为所有探询者的共同努力,120个幼童的形象,开始在眼前逐渐变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轮廓,被一笔笔勾勒清晰。

纪录片将在五一期间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作家钱钢也随摄制组到美国访问,专门研究这个课题,最近,他和胡劲草共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记》也出版了。我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读完,受到极大的震撼。

溯源:出类拔萃的幼童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读过《大清留美幼童记》后,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是最优秀的!

前后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他们怎么可能适应西学呢?

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还有《孝经》、《小学》。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这些中华经典,如今就是对大学生也属过分艰深了,很难想象他们还要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可他们表现得如何呢?

钱钢根据有限的资料查出,他们中至少有50多人,也许是大部分,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

如果只是以他们最终的业绩来衡量是否“优秀”,那就太过功利和迂腐了,令我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在西方同龄人中的表现。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

“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我现在仿佛还可以看到,他骑着这奇怪的家伙在艰难的山路上走。

“这些男孩不但在体育场上压倒美国人,他们还在另外一些场合让我们心碎。当这些中国年轻人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他们对女孩的态度,有优雅的恭顺,是我们学不来的。„„在舞会上,在一些招待会场,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总

是会挑选这些东方男孩。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美国男孩痛苦的神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他们心仪的女孩特意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去接受他们的对手——那些中国男孩的邀请。那些中国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在若干代中国留学生中,学业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这符合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但在体育和社交场合压倒外国同龄人,这是我看到的惟一记录。

故事:“因为他们总在后面”

与中国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西方教育极为重视体育,学校里的体育明星总是备受崇拜。英美著名大学间的直接对抗,竟只有一项:划艇。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一度的划艇大赛,几乎就是大学声誉的标杆。有幸成为划艇队的一员,不仅是体育明星,还要品学兼优。这样罕见的位置,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当代中国留学生占据过,而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就有一位!他叫钟文耀——他是耶鲁划艇队的领袖——舵手。

哈佛和耶鲁的划艇比赛,自1852年起,已有130多次,耶鲁胜少负多。而钟文耀担任舵手的两年,耶鲁均获胜。他的美国同学这样记述道:教练告诉他,舵手必须要学会大声斥骂划船手,才能激励他们发挥到极致,而他总是儒雅地坐在船头。教练一遍遍告诉他舵手必须学会大声呵斥。终于有一天,他这么做了,他突然间开始机械地,毫无重音地,反复地大声重复着“DAMN!”“DAMN!”“DAMN!”(相当于“他妈的!”)结果令所有的队员莫名其妙,哄然大笑,最后是央求他停止这羞涩的“叫骂”。但不管怎么样,结果是,在钟文耀做舵手的1880~1881两年间,耶鲁队大获全胜。

若干年后,他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当两人谈起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时,哈佛生怀疑地看看钟文耀,说,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没有见过。稍作停顿,他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思考:当代中国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

这些故事让我着迷,这表明他们深入到西方文化当中并且受到真正的尊敬,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女儿留学美国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各种媒介广泛转载,直到今天我还能收到多少不一的稿费。也许与这篇文章有联系,我被当成一个对留学事务颇有发言权的“专业人士”,频频接到各地电视台的辩论或访谈邀请。题目大体相仿:小龄留学到底利弊如何。这是当今中国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多大年龄留学为好,早在1909年就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当时,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到同样的待遇。

历史上的争论竟是这样“惊人相似地重演”。读读这本书,我们共同来想想吧。(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端木)

第五篇:《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轰开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得不不认识到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也就创造了“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在我国的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学生容闳的努力下,终于,大清的第一批留美孩童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轮船。 在一直闭关锁国的中国,一直都是以清朝上国自居,认为西方国家都是蛮夷之地,所以当时很多的家庭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政府,送到遥远的不知目的的国度。特别是在一些有权有势的富僚官商,都不愿意将家里聪颖的孩子送出去,只有那些贫苦挨饿的穷人家,巴不得能够有机会填饱肚子,又有机会学习知识。纪录片中说道:初次离开家园的孩子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时,激动不已,对即将经历的事情充满好奇,但面对暴风骤雨的黑夜,幼小的心灵又要忍受多么大的压力?在那些有效地心灵深处,肯定会担心自己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自己会不会在下一秒就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如此弱小,简直就像是森林中那些无助的小动物,应该立刻把他们送回母亲的怀抱。”这是当时美国人可是看到这些出道的幼童是所想的。我们不能想象他们当时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路,在何方?

初次到达美国的幼童们,对于西方的一切都很好奇:他们的服装,发型,西餐等等。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特别是那些冒着黑烟在道路上跑的火车,是多么的奇妙!当然,为了让他们知道大清的威信,他们也都盛装打扮,华丽出席,让美国的人们知道大清

的富强。

在渐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后,这些经过挑选的聪颖幼童们在美国的各个学校都表现得非常优异,在学校的成绩往往都是名列前茅,也都活跃在各个竞技场上。在划船上,有一个优秀的舵手,他为耶鲁大学在划艇比赛中取得了以往没有的成绩.那些曾经教过中国学生的教授们都这样说道: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们都是那么优秀,是美国青年的榜样。他们的同学也这样回忆到:中国的同学在所有的项目中都是最优秀的,不只是在体育场上,连女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们的身上。女生都觉得中国学生不仅优秀,而且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北洋大学首任校长蔡绍基在他的毕业演讲《鸦片贸易》中这样讲到:中国没有死,他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且注定会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这精彩的演讲不仅得到了人们的热烈的掌声,也让外国人们知道了中国最终是会强大起来的。

来到美国的孩子们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好,并且能很快的学习西方的文化,语言等。他们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长大成人。并且来到了热情的美国家庭里面,与美国人民亲密的相处,学习美国的语言,文化等。他们饱吸自由之空气,言论,思想自然与中国的旧教育不合。一个人一旦品尝到自由的滋味,他自然希望享受自由的空气。一直生下来就被囚禁的鸟,感觉不到森林的气味,可一旦让他舒展飞翔的翅膀,这时,在华丽的禁闭空间,也不能遏制她飞到即便是暴风骤雨的自由天空的愿望。也就是说,要让生活在美国的孩子,与一群成天进出教堂的家人呆在一起,却又不能让他加入基督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政府希望孩子们既要学习西方的课程,又不能不学中国的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封建思想,这未免有点不太现实!所以,肯定会有不如意的例子出现,幼童史锦镛就是因为过于西化,简便改装,所以被遣送回国。然而,我想这在任何一个在自由文明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来说,要保持这封建保守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就连容闳,也是与美国女孩子结婚的。或许我们应该觉得,这些留美的孩子应该为中国带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外,还有西方的文明开化的思想,这就是他们应该要走的路!

然而,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清政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要的是为自己服务的听从命令的人,而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人。所以,在留学事务局的监督吴子登上任的时候,在美孩子的自由生活可以说是结束了,他不准他们学习美国的地理,弹钢琴,写英文诗等。这也就让孩子们把留学事务局当成了“地狱楼”。一群孩子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接受中国的旧教育,旧思想。

在1882年,中美关系恶化,掀起排华浪潮,中国官员也上奏说:“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送异国路岐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计尚未周知,彼族之骄风早经习染····”所以,即将走进大学之门的学生都被遣送回国。当幼童黄开甲充满期待的以为国人会非常欢迎他们时,见到的场景却让他们很心酸,只有拥挤吵闹的人群和异样的目光。人们都说这些从外国回来的人是有害于国家的。黄开甲这样回忆道:当朝廷允许我们回家探亲时,我激动地回到家乡,站在那个深宅大院的门口,期待着家人迎接我的归来。然

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居然被家人拒之门外!”

并不是只有黄开甲一个归国的幼童有这样的遭遇,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人们都对西方的东西有排斥:不准拉电线,不准修建铁路,说是会破坏风水·····等等一些事情都让这些学成归来的人们没有用武之地。

但世界总是在前进的,新事物是不可能被埋没的,1905年,曾留美的詹天佑为中国成功修建了京张铁路。曾今被认为西化过重,失信于朝廷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他们活跃在铁路,电报,矿业等新兴领域。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美国各大报纸都用大篇幅写到:“成为中国大人物的中国学生,他们都官居要职!

现在看来,那些留美幼童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从被选中到蛮夷之地,到接受文明的洗礼,再到被召回国,最后成为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也曾面临着众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像某些幼童一样直接离开大清朝的制度的束缚,在美国待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西方自由的国度下生活。也可以选择回到祖国,通过自己以及所有留美幼童的努力,为改变落后的国家,学习西方的文明,这既包过政治制度,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有他们所学习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帮助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武器。我想,如果不是又詹天佑以及其他的优秀留美幼童们的努力,中国的铁路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有可能是几十年后,也有可能是几百年后···这些都要感谢归来的留美幼童为国家

做出的贡献。

但在现在,我们都知道很多的明星或者是什么大人物都把国籍迁往外国,这对于国家来说会损失很多人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人才,在他们海外学成后,并没有回来报效祖国,而是选择了留在过外,这是一种很不爱国的表现。

留美幼童的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距离我们几百年前的时候就有那么有远见,有思想的领导者,所以,生活在现代这个文明社会中,我们更加要努力的向前看,朝着文明前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色食品申请范文下一篇:老人与海解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