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2023-04-08

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教师:包头市昆区包钢十一小 李计华

评课教师:包头市昆区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舍、君”,理解“使”“浥”“更尽”等词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借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在轻声朗读中初识别情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在唐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生:我知道李白 。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我知道杜甫。我能背杜甫的《绝句》。

师:相信你能背出杜甫喜悦的心情!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大有进步,但这仅仅是在背诗,谁来有感情的诵读一首你喜欢的诗人的诗!

生:我喜欢白居易的《草》。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棒,小诗人! 2.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师: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诗人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子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一部分学生立刻议论纷纷,发言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看来大家不太同意你的观点,先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好吗?(生笑着点点头)

生:姓元,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是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哥哥或姐姐。

师:对,我们这班里有没有同学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的的?有吗? (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就可以叫——杨二!(生齐说,大笑。)

师: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哪个字是出使的意思?

生:“使”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注释知道的。

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是最实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呀!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生:安西是„„今新疆。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生举手)怎么去的?

生:坐飞机。

师:元二那时候能坐飞机吗?(生笑着摇头。)别说飞机了,火车汽车都没有。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离渭城有大约3000多里,那时候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大概要走两个多月呢!

师:谁送元二使安西呀?(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 (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谁还来!

(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看到你摇头晃脑的读,那又是一种韵味儿。来,大家齐读。(学生齐读课题,但声音洪亮,兴高采烈)

4.师:《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你有送别人的经历吗?谁来谈谈感受。

生:我送过我爸爸。我爸爸去上海出差,当我和妈妈看着爸爸拉着箱子一个人进站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失落感。爸爸对我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有时还因为学习打我,我真恨他。这时候我却恨不起他来了,反而觉得心里堵得慌。

师:多真实的感受啊!谁还想说说。

生:我送过我姥姥。我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暑假姥姥来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要回自己家了,我知道了躲在屋里哭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劝我也不管用,姥姥走的时候,我都哭成泪人了。 师:眼泪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啊!

5.师:上节课我们也刚学完一首送别诗,叫——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分别就在眼前,也许这辈子再也难以与好朋友相见,于是就有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于是就有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于是就有了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是就有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就有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投影出示,师生齐诵)

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送别诗的心情,再读题目。(生读得声音低沉,表情凝重)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新课开始,借助学生经验,把学生带入浓浓的离愁别绪,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深入学习古诗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在自主学习中读通读顺 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101页,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自由朗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请同桌互读,看谁读得好。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错“舍” )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错了一个字。应该读“客舍”舍,四声,他读成了三声。

师:好,这个女同学听得非常仔细。刚才男同学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还有一个读音,舍不得的舍;舍得的舍,读三声。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君’字看老师写,要想把这个字写好,最主要要注意横的间隔均匀。请同学们跟老师书空。(师板书范写)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两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肩要平,足要安。来,开始。(师巡视)

师: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谁能字正腔圆地读?(生读)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生读 )

师:好,我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 2.再读,读出节奏

师:好的,同学们,读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句的节奏来,怎么能够读出诗句的节奏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两个字两个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

(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听清楚。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种我们称它为是: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来,读一读。(生练读)

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

(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候,这种音我们南称它为是“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入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里面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熟读成诵是理解古诗的最好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方法学古诗。】

三、潜心研读,引领感悟,在巧妙点拨中初悟别情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王维与元二送别的情景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浥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浥

师:浥,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润。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

师:那空气会非常?

生:清新。

师:请你把它读一读。(生看课件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来接着说?

生:我知道第二行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了?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这样的景色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呀?你从哪感受到的?(生说从“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 ”都能感受到。师:是啊,诗的前两句字字都在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消息,你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朗读告诉我)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很高兴) 师:好,谁还来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

师:在这里“君”指——(生:元二);“更”的意思是——(再)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 【点评:掌握重点字词,习得推敲字词的方法很重要。自学交流领会诗的大意是学生的一项能力。】

四、放飞想象,涵咏别情,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意境 1.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此时此刻,王维和好友元二来到了一家客栈,把酒相送。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不舍得好友元二走。

生:元二要走了,我感受到王维很伤心、难过。

生:我感受到他们的感情很深厚,喝了很多酒,还要喝。 2.师:同学们,你们也许不知道元二要去的安西是一个什么地方。 (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生答,指名板书重点词:路上小心 注意安全 一路平安„„)

3.师:可是我们的王维却没有说这样的话。(擦去一学生板书,生读一遍后两句诗)因为他知道: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漫漫;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也许渭城这儿繁华热闹,但你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啊!于是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化作了两行诗。(生读)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老师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

生:背“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好友要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地去那“春风不度”的阳关以西的安西,存亡未卜啊!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喝的可是离别的酒啊!你们知道吗?正因为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劳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来为朋友践行。这种千里送鹅毛的深情厚谊浓缩成了两行诗。(生读) 4.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生:(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饱含深情的酒,知己的酒,深情厚谊的酒,苦涩的酒,无奈的酒„„) 师:举起这杯酒,王维不禁轻声吟诵——(生诵读全诗)

5.师:此时此刻,窗外的美景历历在目:(出示课件图,生描述景色)这哪里还是美景啊?这雨分明成了点点相思泪;这柳分明在呼喊“留留留„„”;这酒分明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把与友人的心里话一吐为快吧! 6.生:写话,交流。

7.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别,竟是永别啊!元二已经要喝最后一杯酒了,让我们诵诗相送。(播放《阳关三叠》) 【点评: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美景,丰富学生意向;让学生在劝酒中,感受不舍;激情导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意境,历练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朗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连接生活,在深度思辨中归纳总结

1.了解“柳”的象征意义。(课件出示)

“柳色”在古代柳象征离别。古代有折柳送别,“柳”就是“留”意。比如,李白《春夜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塞下曲六首

(一)》中“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2.了解“雨”的比喻意义。(课件出示)

诗人之所以要写“雨”,这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水”(雨)喻情是相一致的。比如,“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以水喻情,表现了忧愁如江水悠长不尽。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赠汪伦》)诗人李白用潭水之深意喻朋友间的情深。这首诗中的“朝雨”,可以这样认为,它不但描写了自然环境之清新,而且借此暗示了诗人对朋友那绵绵不尽的深情。

3.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课件出示)

“酒”在中国文化中意蕴十分丰富——开心时饮酒,伤心时饮酒,朋友相逢饮酒,亲人离别时饮酒„„甚至于有陶渊明“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燕”的情怀,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豪放,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当然,也有鲁迅笔下打折了腿还要爬进“咸亨酒店”喝二两的凄凉„„如此这般,酒也就成为人们生活中情感表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古人送别的古诗很多,你知道哪些?他们分别以何相送? 生答后留作业。

【点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些事物的象征意义及文化背景。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让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连接在一起。】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

一、课题

T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 T 谁来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S 送元二到安西。 T 送他去安西干什么? S 执行任务。 T 执行什么任务? S 奉命前往安西

T 看来有个字阻碍了你,“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S 出使的意思

T奉谁的命令去?(奉朝廷的命令去治理那里。) T 谁送?完整说一遍

S 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T 现在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古诗。

T 现在我们一起走入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S “朝”错读为“cháo”

T 这个字怎么读?(chao)为什么读作zhao? S 是早晨的意思。 T 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S 朝阳

T 还有一个字容易读错——舍,你们为什么读作shè? S shè是屋子的意思。比如 宿舍、屋舍

T 看来我们在读多音字的时候可以利用组词的方式,结合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它的正确读音。谁再读? T 读得流利

读得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读诗讲究快慢缓急和轻重变化。谁再来试试。 T 来,一起读 (齐读)

三、质疑、再读古诗、汇报

T 学习这首诗,你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S 王维为什么要送元二去安西? T 你想知道送别的原因 S 他们为什么要更近一杯酒?

T 你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S 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T 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只要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结合课下注释再读古诗,边读边提起笔来,在旁边写一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自学) T 这首诗写了什么?

S 渭城在早晨的时候下了一场细雨,把地打湿了。 S 王维送朋友

四、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T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好好读读

一、二两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S 我看到了柳树。 T 怎样的柳树?

S 柳树的颜色很新,很绿。(板书:柳 新) T 还看到了什么? S 雨

T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S 细雨 小雨 T 你怎么知道的? S 浥,湿润

T 只一个浥字就看出来了吗?说完整

S 浥轻尘,雨水湿润了轻浮的灰尘,并不是瓢泼大雨,所以这是一场小雨。 T 还看到了什么吗? S 客舍

T 怎样的客舍呢?

S 青青的客舍。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青砖绿瓦的旅店被雨水冲洗得颜色更鲜亮了,更青了

T 这场朝雨湿润了这客舍,客舍的青色更加鲜明了,是吗?

T 连起来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汇报

S 渭城早晨的小雨打湿了尘土,客舍在雨水下更青了。 T 说得不错,但要说完整,谁来补充。 S 柳树的颜色也显得更加新绿了。

T 把失去的特点加上去了,形象就更完整了。 T 默读,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S 看到这两句诗,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T 带着你的好心情读一读

T 你的朗读让我眼前浮现了绿绿的垂柳,青青的客舍,整个街道也不再尘土飞扬,雨后清新的空气也扑面而来。

S 仿佛闻到醉人的清香,清纯的风向我吹来。

T 雨后的清新的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是吗?读出来

T 我仿佛闻到一股醉人的清香,清凉的风从我脸庞吹过。 T 还有吗?把你的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S 雨后很清爽,清新。舒畅

T 带着清新的感觉,让清新的风吹向我们。读

T 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齐读 T 我好像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中了

五、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深挚的送别情怀。 T 这么美的景色,元二能不能留下?(不能)

T 他还是不能不去安西,你知道安西离这里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T 元二从渭城出发,经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甘肃的阳关,再出阳关到安西,这绵绵延延,你知道有多远吗?三千多公里,跨越了将近半个中国。

T 这么遥远的距离,面对此情此景,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送别之情能不深吗? S 深

T 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S 我觉得那里空气应该很清新 S 我觉得那里有草原

T 那里啊没有草原,只有高原,气候恶劣。而且是一片荒漠,漫天的风沙。(出示图片)从清新美丽的渭城去往漫天飞沙的安西,当时王维是什么感受? S 依依不舍 读 S 不愿意让元二离去 T 不走了行吗?(不行)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更”什么意思? S 再

T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端起这最后的一杯酒,想一想作者王维怎么说的。 S 请你不要走啊,元二,这里空气清新,请别走。 T 想挽留他。读

S 这里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新鲜,到了安西,那里空气里看着尘土,你还去那里干什么呢?

T 是啊,能留下吗?(不能)在那样沙尘漫天的地方,环境那样的恶劣,又不能不去,所以只有希望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中—— S 注意身体,希望他身体健康 T 带着对他身体健康的嘱托读一读。

T 尽情发挥你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王维还可能会说什么? S 好兄弟,即使要走,也要慢慢地喝下这杯酒。

T 喝慢一点吧,真希望你多留一会,多留一分是一分,多留一秒是一秒。带着这种不舍读 S 元二,你一定要早日回来。

T 多么期待再次的相逢啊。读出这种期待来 S 元二,不要忘记我 T 读一读这莫相忘的嘱托

T 元二奉命去管理安西都护府,这里可能还有对元二建功立业的一种祝福 T 想象着王维的话,带着对当时送别场景的想象,一起读。齐读

T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酒中包含了什么?

S 这是一杯酒表示了朋友深刻友情 读 S 这是一杯依依不舍的酒。读 S 这首一杯送别的酒 T 端起它,送别元二,读 S 这是一杯有深情厚谊的酒。

T 酒中包含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是一杯情谊的酒,读 T 让我们一起端起这最后一杯酒,来送一送元二 引读:

T 这是一杯送别的酒,朋友要离别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读—— 齐读后两句 T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祝福朋友建功立业。读—— T 这是一杯满含希望的酒,希望朋友珍重,保重身体,早日重逢。读—— T 这是一杯饱含深情厚谊的酒,浓浓的情谊都融在这酒中。读——

六、再读全诗

T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齐读)

七、听《渭城曲》,加深体会。

T 后人深深感叹于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就为《送元二使安西》谱曲,一再传唱。因此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首传唱不朽的唐朝流行歌曲。 播放歌曲(古语演唱的《渭城曲》) T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

八、拓展迁移

T 古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今天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采取的什么方式送别朋友?(喝酒)。那你还知道哪些古人送别朋友的方式? (PPT出示以下四首离别诗,由学生答送别方式) (踏歌、折柳、目送、语言)

(踏歌)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目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语言)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韵味深远而独树一帜。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鼓励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教师适时导入送别诗。

2、师生交流课题。

预设1: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预设2:交流讨论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使:出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指导学生理解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师生交流,指名读诗。

预设: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

生字:渭浥

多音字:朝、舍、更、尽

(2)指导学生书写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舍”。

(3)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注意教师所强调的重点。

2、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默读古诗,师生交流古诗大意。

预设1: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预设2:学生理解“朝雨、轻尘、柳色新”等词语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理解意思。

(2)引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概括诗的大意。

(3)出示背景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离别的情谊。

预设:教师可适当总结诗意或抒情解说,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3、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2)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诗,体会古诗意境。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形式)。

[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出诗的味道,感受诗的韵味美,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体会离别时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谊。

预设1: 学生观察从渭城到安西地形地貌变化图片,交流感受。

预设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2、引导学生体会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预设1:引导学生思考,临别时的这杯酒都包含着什么?

(留恋、关切、祝福等)

预设2:如果学生的情感到达一定高度,教师可引读后两句,升华情感。

预设3:教师简介《阳关三叠》,引导学生了解此曲由来, 了解古诗可以吟唱的特点。

3、指导学生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1:指导学生书写工整、美观。

预设2:选择部分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课外积累。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尝试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引导学生展示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送别的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五)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预设1:小练笔: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预设2:搜集一类诗歌(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比较、赏读、摘抄获写体会。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关怀、 牵挂 、祝福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师: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美妙的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这曲《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这首诗(课件出示)

4、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来读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一读。注意把生字读准。指名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汪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在心里跟着老师一起读。注意平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5、请全班小朋友当当小诗人,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全班齐读)

三、由题目入手

1、大家来听老师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个人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是一个地名,在现在的新疆库车附近。)

2、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 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是一个边关名。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请大家看图片,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四、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1、古代交通不便,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从渭城到安西也需要4年多的时间,所以离别容易相见难。此次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

“柳”是“留”的谐音。古时候的人与亲人分别、与朋友分别,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

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猜猜诗句的意思。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4、师:诗人王维和元二是老朋友了。从诗中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5、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诗句) “君”是对男子的尊称,在这里指? “更”字什么意思?表明了?

你是怎么理解“尽”?更尽的意思是再饮完。

6、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过渡:古人常常用酒来寄托一份情感。

看大屏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

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生:不是。 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生答,师点拨。

7、师:是啊,此刻,王维和元二,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而且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

7、师:想到这儿,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对元二说(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师: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生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关于送别这一主题,古人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送别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总结:20课中的两首送别诗,一首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一首是酣畅淋漓的以酒相送,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真情,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板书情)

因为有了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他们才被为称为是名族的瑰宝啊。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了解诗人,入话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直接题目导入,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视情况知道朗读停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可以学生评,也可以老师适当评。)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里可以放开让学生多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听听他们的课外阅读以及接触诗文情况,可以说例如,哪首是是王维写的等等,让学生有话说。)

二、多读几遍,其意自见

1、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试着朗读,体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仔细品读,收获多

1、诗中物

1)找出诗中提到的景色,物,试着想象那时的情景,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 2)此时你有一枝画笔,你想画些什么呢?(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换角色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配乐再品诗句的别样情怀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用你端正拿手的字,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尝试背一遍。

五、晓知过去,体味古人用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恰当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赠汪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等。拓展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由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事业单位纪检工作总结下一篇:石油工程钻井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