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进行深刻的探讨,旨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首要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绩效审计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经占到审计工作总量的2/3以上。而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迫切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开展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逐步开始了对行业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及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对政府绩效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12年底前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3年底前建立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其他审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近期,笔者参加了江西省审计厅组织的审计培训团,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20天的政府绩效审计培训。培训期间,听取了维多利亚大学教师的讲课,学习了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内容,了解了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和维多利亚州审计署工作情况和绩效审计开展情况,还听取了墨尔本大学审计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介绍。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澳大利亚以审计风险管理水平为核心的政府绩效审计及其他审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纵观澳大利亚覆盖整个经济社会严密的审计监督网络,对比我国发展现状,在如何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工作等方面感触颇深,笔者认为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提高我国审计效率的首要任务,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澳大利亚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现状对比

由内、外部审计共同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出发点和目标。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由内、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和不断优化该体系,同时澳大利亚广泛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至包括绩效审计在内的全部审计类别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总署的职责是从整体的角度不断改善国家机关各职能部门的效率和责任心及理财能力,增强其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可评估性。其明确了以风险评估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可评估性为首要职责任务。而完整的风险评估计划也正是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关键和出发点。其内、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共同实现和推进风险评估计划的可评估性。被审计单位首先须具备以专业领域或管理范围风险管理为重点内容的详细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计划,及其详细的风险管理的内审报告,从而政府审计人员才能完成对被审单位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预评估的首要审计工作环节。

澳大利亚政府机构、企业普遍建立和实行了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并且其风险评估计划需经审计部门进行备案。澳大利亚《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要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他企业内部审计师也是通过风险管理审计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从而改善企业管理和运营,由此审计部门实现风险评估数据积累的不断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审计地位较高,信誉较强,方法科学,技术先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尚没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以防范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近几年国务院国资委已在逐步推进,2006年制定颁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央企及所属上市公司内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2007年在几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进行试点操作后,2008年已将此项工作推进到全国国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企业。但实际上,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或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广泛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保障准确、高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实践中发挥实质作用。

从审计内容上看,澳大利亚风险导向性内部审计已较早走出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圈子,步入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审计。风险评估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和出发点,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成为审计成败的关键。其他审计分类中,风险评估体系也成为工作中的主导条件,如:风险评估是财务审计准备的要点,审计重点必须根据风险评估得出,结论应该包括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计划,从而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政府重大项目审计的重点是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落实,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将被列入新的风险管理范围等。

1.建立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

在澳大利亚,审计部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内审员,建立风险评估计划制度。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司都认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是不能没有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的。内审人员工作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从监控向风险管理顾问方向发展。内部审计目前已从查错纠弊发展到更细致的工作,从着重财务审计扩展到人力资源、市场运作审计等,并将重点转移到上述审计领域。一些内审机构,如昆士兰州自然资源及矿产部非常注重“全部审计、突出重点”,在不断完善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问卷方式向被审计对象了解情况,或让其进行自我审计,审计人员则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问题,从而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扩大了审计的范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控制严格且健全。在澳大利亚,每个企业都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评估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生产就不可能获得批准。我国一些企业也在开展风险评估,但相比而言比较粗浅。

澳大利亚风险评估的构成要素主要为:

(1)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造成的危害,需要调用的资源,产生的影响;

(2)风险概率:可能出现的时间频率,也分为五个等级;

(3)风险的预防性和可防范性、可控制性;

(4)防范风险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配置;

(5)不断改进风险管理;

(6)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评估计划应该包括:所有可能风险的名称、等级、概率、,防范措施、负责人员、资金资源配置、可防范等级。并在运用中严格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制原则。

3.广泛运用先进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除了非常注重风险评估计划的细、量化及对风险评估的要素、步骤、计划、模式都有具体的统一规定外,还建立了合理的预警指标,有效评估企业的风险。评估后采取的措施也更具针对性。其风险评估的模式分为:静态模式/动态模式;封闭模式/开放模式;一般性评估模式/量化评估模式;不定因素对评估模式的影响;短期评估模式/长期评估模式。评估模式的多样化与适用性决定了审计部门需确定建立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评估模式。

(二)高素质、综合性内部审计人才的参与进一步维护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科学、高效标准。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除加强对全体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外,更注重高素质、综合审计人才的培养。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英文缩写CIA)资格在澳大利亚比较流行,越来越多有志于内审工作的人员报名参加CIA考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聘请的内部审计师要具备与职业要求相符的专业资格,如CPA和CIA,具有CIA资格的审计师特别受到重视;二是审计中,审计师要严格执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英文缩写IIA)制定的内部审计标准,并接受审计主管的复核检查;三是建立了审计人员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评估和培训;四是内审委员会要求审计人员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随时与审计人员进行谈话;五是审计委员会规定了完整的内审程序和措施。主要是:审计工作计划必须得到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审计主管不断审核并复查计划的执行;审计主管必须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审查和签署;审计工作结束后,抽查审计报告并进行详细的复查;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经常、畅通的联系,以保证他们向审计主管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三)内审协会发挥的积极推动效力促进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功效的高水平发挥。

澳大利亚内审协会成立于1952年,有2 000多名会员,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的公有或私有机构。协会的董事会由7位从各州选举的主席构成,协会建立了与各内审机构负责人联系的网络,有自己的网站,方便与内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内审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为内部审计执业者、执行管理者、董事会和内审委员会提供各种规范的标准、指导和信息服务,包括:内审政策的制定,及时更新审计实务标准,提供更新知识的服务,保证内审专业水准不断提高。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检查审计标准执行,组织开展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培训审计人员,促进内审工作职能的发挥。

三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及建议

(一)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首先,在认真借鉴先进国家成功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已推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准则。鉴于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应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行业特点的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之一,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细化和量化。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应根据各种风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运用特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决定控制程度和策略。

(二)加強内、外部审计的联系,转变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是当代审计的一大特点。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审计独立性强,层次高,权威性强,但人力有限;民间的事务所审计,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聘请所需专业技术人员,但受费用和时间限制,二者共同的弱点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情况不够熟悉;而内部审计熟悉被审计单位情况,但业务力量和权威性较弱,为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综合使用审计资源,三者之间应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并将外部审计的最终目标统一到对风险评估结果达成共识这一共同点上来,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所需的信息将面临着严重不足。其体系的建立使得审计重心前移,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需要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对审计对象整体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再针对风险不同的审计对象以及同一对象不同的风险领域,制定出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必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才能在风险评估时真正了解审计对象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等基本情况,最终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众多信息。

(四)必须建立和提高全社会对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使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成为全体公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共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与技能。不仅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比如专业刊物、研讨会和论坛、业务会议等,还要积极广泛地组织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整体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审计人员队伍。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要求审计人员在通晓会计审计税收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引进管理、统计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同时,应大力加强计算机应用水平。澳大利亚各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因此审计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运用审计软件,实行计算机审计。审计人员凭借审计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原始资料分析处理、风险评估等工作,使审计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飞跃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越来越显现出整体的不足,实行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导向性审计模式有助于全面了解被审单位和评估、控制被审单位的风险,能更有效的分配审计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结果。诚然,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审计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仍是我们不断思索和面对的挑战。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作者:涂斌

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进行深刻的探讨,旨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管理机制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都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损失,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目前,根据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情况来看,二者有相互融合趋势,并且在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之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二者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时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些差异,但从实质上来说,二者还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可以有效地进行结合,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降低企业的潜在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就其实质来说,内部控制机制以及相关管理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就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环境、价格、供求关系等众多因素影响,难免会存在一些风险,如果企业要想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降低企业的损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预防这些风险。而对于企业而言,规避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内部控制,它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管控,可以合理地分析和判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风险的发生,或者是有效地控制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相对于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涉及的范围更广,它不仅涵盖内部控制机制的全部功能,还在它的基础上额外增添了几个相关控制指标,把内部控制工作具体化,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目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大体上涉及到八个要素,包括风险的研究对策、风险目标的设定、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过程的监督、风险控制的相关活动、风险信息的及时共享、风险的合理评估和对风险环境的控制。

通常来讲,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虽然在表现形式以及架构设计方面有一些差异,但在实质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目前,二者有效融合的趋势为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内部控制方法。

二、风险管理机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与约束,但是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缺少完整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一些企业虽然在这方面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过于形式化,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导致它们不能够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以致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有些企业只注重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模块,比如说销售、客户关系维护等,而忽略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建设,更没有成立相关的审计及监管部门,一旦企业出现事故,很可能会让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缺少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但是我国的多数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企业不是十分明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只在财务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企业也不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存有一些投机心理,很多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缺少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及时制定相关预防风险的措施,从而不能高效地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

(三)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减小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根据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情况可知,企业所要面临的经济风险呈现多种多样化,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也日益复杂。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工作人员不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缺少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才,不能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及时合理的监督及评价。例如金融行业中的一些产品,如果不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企业就有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

三、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企业制定预防风险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该确保自身内部结构的独立性。通常来讲,企业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管理结构,其中包含各个部门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为企业规避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环境,让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機制有法可依。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来说,也可以配备相关的法律人员或聘请一些资质比较高的法律顾问,必要时可以为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法律支持。

(二)加强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完善企业文化

为了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加对它们的重视程度。第一,企业在重视财务风险预防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这才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要想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相关领导就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比如通过讲座、媒体、座谈会等方式提高风险预防的意识,也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领导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也要完善企业自身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还可以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发展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一些有志之士,从而促进企业人才的引进,壮大企业管理队伍。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还可以使企业更快地融入到市场环境当中,促使企业稳定发展。由此可见,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时,不仅要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控制,还要符合风险的研究对策、风险目标的设定、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过程的监督、风险控制的相关活动、风险信息的及时共享、风险的合理评估以及对风险环境的控制等八种要素的相关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每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另外,企业也应该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以便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及时把控,在建立部门之后,也要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一些对金融市场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人才或者是有相关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确保风险在管理和评估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也要对风险的种类、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划分,并根据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从而高效地规避企业风险。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只有认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企业风险管理重视程度,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风险预防措施,才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齐博.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148.

[2]李利梅.W公司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5-8:20.

[3]周筱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33:55.

(作者单位:福建省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舫

企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论文 篇3: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在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地位、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加强沟通等方面阐述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

一、引言

各国市场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全球各国的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和信息技术的跨境流动更为频繁,其不仅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加快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了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往来,拓宽了企业的市场边界和客户群体。然而企业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开发所带来的有别于以往经验的风险与挑战。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企业识别和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而且还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吸收与利用高质量的经济资源。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在短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长期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综合来看,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实力。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1.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自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过80余年的发展和深化,内部控制由最初的内部牵制阶段,发展到当前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并最终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认可。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經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2.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风险管理是指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个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减少其所受风险的影响,降低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通过风险辨认、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来确定风险管理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监管和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的本质是降低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管理造成损失的风险,在确保企业财产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同时,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企业经营计划与战略目标的落实。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组成部分重合,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组成要素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督查这五个要素是重合一致的。

二是最终目的一致,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都是合理保证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为企业创造新价值,保持企业竞争力。

三是参与主体重合,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最终责任人、实施主体与实施过程一致。

四是互为方法手段,即风险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之一,而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以及合理的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关系愈发紧密,全球视野下的经营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因此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存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虽然上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结构,然而由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素质缺乏,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以及内部控制环境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大多只能浮于表面,不能实质性的得到解决。

2.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的风险越来越难估量、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愈加严厉的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能实现有效整合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我国企业虽然有不少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实际执行,更谈不上对其内控制度进行有效地评价。由于企业缺乏执行力,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不能发挥其本质作用,风险管理更是流于表面,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能实现有效整合。

3.分辨不清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流程和所有部门,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减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成本,减少负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能正确分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就不能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正确的梳理,企业各部门之间就不能有效衔接,从而阻碍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面对的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在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中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的重大命题。因此,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地位,确保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预防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相关机制的建设,培养风险管理人员,对违反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人员施以惩戒。

2.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严格的企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至关重要,风险评估是实施严格的企业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保障。企业应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为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打好基础和铺平道路。有效整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二者的重要性,并寻求某种方法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

3.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企业应当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培养高素质员工来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现状,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7,(2):222-228.

[2]王展翔.加拿大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述评[J].商业研究,2005,(309):168-170.

[3]葛文雷,强婧.国外内部控制会计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5,(5):54-65.

作者:李何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收入变迁与城镇居民消费论文下一篇:织物模型和碰撞检测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