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饮食节目管理论文

2022-04-27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视饮食节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丰富,网络电视、网络节目等传播媒介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及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电视类生活服务节目的需求更多元、多变,人们的心理需求更难以捉摸和预料。本文就对新传播语境下生活服务类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当今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生活服务类项目。

电视饮食节目管理论文 篇1:

电视突围ING 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榜

原有焦虑并无减少,新命题不断出现,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视要面对的不是一段坦途。

面对管理政策调整,体量庞大、结构复杂的中国电视如何“闯关升级”?

新媒介已由之前的借力、融合慢慢向正面竞争转型,电视如何修正思维和路径,布局谋赢?

新闻、综艺、电视剧三大内容板块的形态和运营调整声声之时,如何精准解读媒体市场的风云变幻?

在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度,在一个转型如此疾速的时代,在一个信息和观点空前多元真伪混杂的时期。电视既要做到完成影响力的继续强化和价值引领责任,也要拓展非新闻类内容的疆域。既要有直面外源性变量的冷静,也要有自觉革新的果敢。既要做到以公共频道的身份介入重大社会议题、传递主流声音,也需要在产业板块对接市场,练就强健体魄。既需要客观报道社会,也需要具有一颗弥合社会裂隙的担当之心。既要有学习和成长的意愿,也需要消化和生发的能力。

身在围中,把准方向,相信未来,方能重塑、重生。

2011年的电视节目从管理到体制,从政策到理念,从事业到产业,从形态到内容,都在酝酿、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节目政策”和“广告政策”深刻影响了覆盖面广、影响大的上星频道的整体节目走向。

节目样式、题材、广告经营、考评体系、创新模式、竞合关系等变化,一道推动着这轮“电视闯关进程”。

政策环境之变驱动荧屏变革

从去年到今年1月份,多项荧屏调控措施出台:2011年2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出台;2011年5月9日,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关于停止播放“变通通便胶囊”等44条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的通知》。同时,禁止在电视剧片头之后和片尾之前插播广告,禁止用贴片广告覆盖演职人员表;2011年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2011年10月25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下发,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2011年11月28日,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政策集中所指:强化新闻和主流价值报道,防止过度娱乐和低俗化。尤其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今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这一文件对各大卫视的版面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彼时起,各大卫视以往晚黄金档大版面的娱乐综艺覆盖发生转向,一批新闻、教育、法制、生活服务类节目开始登陆晚间黄金档;十余天后,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规范影视剧、新闻节目的中插广告,清理违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整顿虚假违法健康资讯广告,禁止在转播节目时插播各类广告,按规定要求播出公益广告等。

加大新闻报道量,强化风向标,整顿电视广告,是国家层面对“电视媒体责任”的强调。具体到电视台,如何研发出更多符合政策要求、受欢迎、多样化的新节目,成为下一步竞争的热点。

经济和竞争环境变化

中国电视行业目前最主要的营收源还是广告,有统计显示,在广电行业的收入中,广告收入超过50%,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占所有收入的比重超过70%。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的中国GDP增速预期调低至7.5%。这种经济增速放缓的政府信号,会多大程度体现在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上,仍需观察。因为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广告大盘似乎对整体经济环境一直保持某种“单向相关”——经济看好,广告收入涨;经济看空,广告收入还是涨。正是这种“独特性”,年初,虽有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发展走低的预期,咨询公司群邑中国依然乐观预测2012年中国广告花费将达4062.9亿元,较2011年增幅为16.9%,2012年电视广告收入增长率为14%。

不过,在电视广告大盘之下,经济变量对频道竞争格局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观察2012年各台的广告招标和节目编排格局,能发现两个突出特点:

首先,有限的品牌娱乐节目竞争更加集中、激烈,广告主的投放更集中于低风险、高曝光的资源,促使为数不多的品牌节目的广告吸附能力大幅提升。比如《非诚勿扰》,2012年公开广告刊例价过21亿元;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的广告刊例价总和过10亿元。一档一线卫视品牌节目的广告创收,超过很多二三线卫视的全频道创收。反过来,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台品牌,将进一步增加强势频道的实力。频道间的这种马太效应将更为凸显。

其次,广告主在电视平台的选择上出现分流——向央视和一线卫视收缩,面向地面频道的精准投放增加,二三线卫视整体形势严峻。

同时,2011年互联网视频力量迅速崛起,“台网联动”固然可让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互惠互利,但双方的较量也会更加公开、直接。有报告指出,尽管电视依旧是中国媒体投资的主导力量,但互联网的媒介花费享有最高的增长率。群邑预计2011年互联网媒介花费的增长率为45.9%,2012年为44.2%。

整体看,2012年卫视竞争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央视一套效应

2011年,中央电视台全面推动频道制改革,有14个频道进行了改版。频道制改革后,央视一套平均收视率提升了近10%。这种收视成绩也体现在“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榜”上。央视共有《感动中国》《开学第一课》《看见》《今日说法》《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寻宝》6档节目上榜“年度节目”,且都为央视一套的节目,占比“年度节目”总量的35%。

在新的政策要求下,央视一套的“综合频道”定位对省级卫视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大。央视一套频道总监钱蔚此前在接受《综艺》采访时就表示,央视一套不是以娱乐为主的平台,晚间的布局主要是新闻和电视剧,其他时段的综艺节目力求办出自己的特点。“国际上的综合频道都会涉及各类高收视、高影响力的节目,娱乐仅仅是其中一个门类,我们会让节目更有品格、更有品位。”

央视一套的2012年频道战略已经明确:将围绕“新闻”“精品”和“综合”的定位,持续改版,全面优化。目前央视一套的节目构架如下:现有新闻栏目5档,年内,除了《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继续发展以外,新闻节目还在酝酿新的动作;四大栏目带设置。一是晚间22:30时段,《晚间新闻》延长到30分钟,周日推出《看见》《首席夜话》,季播的《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收视和口碑均很出众,新一季即将播出。二是18:00时段,定位青春、时尚。三是中午栏目带,《今日说法》收视扛鼎,从30分钟时长扩版至50分钟,并推出《今日说法剧场》。四是早间栏目带,围绕《天天饮食》《朝闻天下》《生活早参考》构建“权威生活指南时段”。

年内,央视一套还会推出一系列活动品牌,比如围绕奥运的活动、《开学第一课》及“法制人物评选”等。钱蔚对央视一套的定位,对身处调整中的省级卫视有一定借鉴意义:“综合频道要涵盖生活服务表达,涵盖法律表达,涵盖晚间深度新闻表达,涵盖高雅娱乐表达,2012年综合频道关怀、和谐、期望的气质会更加清晰。”

央视另一个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变化是2011年开始试行新的节目评价体系,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专业性四个指标的构建反映了央视从重视收视率向重视社会效益的转变。

今年“省级卫视频道综合评估体系”开始推行,此评估体系三大评估指标是:宣传引导力、平台传播力和品牌竞争力。

从央视到地方,更科学、全面的电视频道评价标准成为题中要义。

“公益”无处不在

本次评选的年度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和《感动中国》,有一个共同点——节目的“公益”元素,这一元素“无意间”成为荧屏内容调整的一个注解——在凸显主流价值和媒体责任的要义之下,公益正成为电视人必须积极直面的节目策划、制作理念之一。

所以,你会看到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如是定义其2011年力推的《中国梦想秀》。“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并不将其定义为综艺节目,而是定义为大型公益活动。”

央视的《梦想合唱团》、东南卫视的《欢乐合唱团》也对公益主题做了方式不同的阐释。

卫视领头羊湖南卫视在公益方面也有自己的设计,其2012年推出的《平民英雄》《辨法三人组》和新一季的《变形计》,栏目说明里都有“公益”这个词。同时,其即将播出的全新节目《天声一队》,和公益形成了直接对接——“用歌声对决来募集善款,为贫困地区孩子献爱心。”在节目文案中,湖南卫视对《天声一队》如是定位:全国首档直播性音乐竞赛类节目,首次在节目中将音乐与公益捆绑在一起,让明星和草根选手在舞台上唱歌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募集善款、捐助爱心校车。

总结起来,目前的公益节目或者说具有公益元素(或包装)的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直接物质帮扶的,如《天声一队》《梦想合唱团》等;另一类注重“公益力”的精神感召,可归于泛公益类节目。《开学第一课》和《中国梦想秀》为个中代表。

前一类节目公益元素直观明了,后一类则有更多演变空间。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杜昉就表示,《中国梦想秀》做的是精神慈善,精神感召和承诺更能感召和鼓舞人,“新闻视角、人文情怀、公益诉求、综艺包装,这4个元素合起来,就能做成一台好的电视公益节目。”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则是教育部和央视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用更细微的视角,“给孩子们传递课本还未涉及的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展现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议题设置、实际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而言,《开学第一课》无疑是“泛公益”的一个代表。目前,这档特别节目已成为央视除春晚外收视率表现最好的节目之一。

公益元素除了渗透入各类节目,电视人身体力行公益行动,也是2011年度的一大现象。比如崔永元的“为孩子们加个菜”的微博活动,电视主持人的“明星衣橱”活动等。

当下转型中的社会,确实需要“公益”来弥合裂隙、抚慰伤痛、修葺价值。于电视而言,现有的“公益”尝试和实践,还只是一个起点。

融合和混搭

服务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融合、电视平台向新媒体平台的延展融合、综艺和代际概念的混搭⋯⋯电视荧屏在调整中,开始重新梳理资源和编排理念。

服务元素的混搭,体现在多种类型的节目中。《非诚勿扰》从“婚恋情感秀”升级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此类节目和以《非你莫属》为代表的职场服务类节目,构成了2011的“婚恋”和“职场”两大荧屏综艺军团。湖南卫视的新节目《把谁带回家》是典型的融合综艺和服务性的节目,随后,浙江经视推出同类型节目《金牌保姆》。湖北卫视新推出的《冲出危机》则以普及地震、空难、山体滑坡、野外自救等安全知识和自救措施为切入点⋯⋯

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融合的典型体现是爱奇艺《恐怖!健康警报》反向输出至多家电视台、湖南卫视和搜狐视频基于《向上吧,上年!》的合作。

以《恐怖!健康警报》为代表的网络视频自制内容反向输出至电视台,前提是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的观众群具有一定重合性,平常在电视上收看节目的观众往往不会排斥网络自制节目的出现。电视台可凭借网络自制节目丰富自身内容,网络视频可借电视平台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向上吧,上年!》则是基于湖南卫视品牌节目的深度“台网互动”,这种融合涉及制作、运营、资源等各个方面。

除以上种种,代际概念和综艺形式的融合混搭,更是2011年综艺节目创新的一大亮点。

自去年深圳卫视《年代秀》大放异彩后,今年的卫视荧屏上,又新增了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加上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新一年的卫视荧屏,“代际概念”持续火爆。

模式潮

除了荧屏政策调整,“模式”是2011年最热的话题之一。

在“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榜”上,获年度节目荣誉的《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中国达人秀》《年代秀》《激情唱响》《中国梦想秀》《歌声传奇》均为模式引进节目。这契合了电视节目模式化的大趋势。

2012年,这一热潮在持续。不完全统计,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湖北卫视的《我爱我的祖国》、东方卫视的《厨艺大师》等,都是模式节目,已经播出或即将播出。

版权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发酵,从1998年央视与法国合作的《城市之间·北京-巴黎》算起,已有十多个年头。2006年起,敢为人先的湖南卫视先后引进了10余个节目模式。而且,这期间湖南广电先后多次派出骨干赴英美等国进修——电视湘军制作力量的强大与其多年来与国际先进节目制作机构的交流密不可分。

除开领先卫视的“抢先一步”,在更广泛的中国电视业,“模式”一直是从业者关注的话题,经历了从模仿到市场化的渐进——转型节点当属《中国达人秀》的爆发。

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模式”真正开始成为立体双向的交流。

一方面,模式成功“中国化”的关键点在于平台价值和执行力,由此,“联合研发”已成为模式输出方开拓中国电视市场的新着力点。另一方面,引进模式在国内全面生根发芽,伴随而来的流程管理、创意执行、制作培训为中国电视带来了更深层的推动力。在这种内外兼修的锤炼下,成功的模式节目如《中国达人秀》还生发了“再输出”能力——2011年,新加坡传媒集团新传媒购买了《中国达人秀》在新加坡的版权,并在当地掀起收视热潮。

健康的创意产业交流,必然要具备这种双向性。2011年,关于模式的“模式”初步形成。

作者:本刊编辑部

电视饮食节目管理论文 篇2:

新传播语境下生活服务类节目现状研究

摘 要: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丰富,网络电视、网络节目等传播媒介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及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电视类生活服务节目的需求更多元、多变,人们的心理需求更难以捉摸和预料。本文就对新传播语境下生活服务类项目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当今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生活服务类项目。

关键词: 新传播语境 生活服务类节目 现状研究

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中某项需要或者一类需要而提供的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涵盖很广,包含着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如提供出行的《天气预报》,满足历史文化好奇心的《百家讲坛》、《夺宝》,关注人们饮食健康的《天天饮食》,再到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等等。可以说,一般的娱乐和纪实类节目都是为生活服务类的节目。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期望和条件更高,电视业、网络的高速发展,使生活服务类节目和其他节目一样在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生活服务类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被社会称为“全民娱乐”。但从中我们看到,虽然很多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但还有很多的节目制作后无播放平台,或者收视率严重不足。研究这些节目,分析它们受欢迎的因素,剖析它们的文化内涵及不足之处,对于业界和社会来说,都很有意义。

一、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概况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原中央电视台就开始制作和播出不少生活服务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喜爱。1978年,《为您服务》作为第一个有主持人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正式播出。但总的来说,那时的节目数量少,制作水准低,给予人们生活服务的真正意义不大,但是开创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先河。1996年,中央二套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生活》开播,新颖的理念和制作模式引起了巨大反响,迅速带动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如今,生活服务类节目已经大行其道,牢牢占据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的前几名。据统计,不管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基本上将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台柱之一,仅仅排在在娱乐类节目之后。而且,某些娱乐类节目也打着生活服务的旗帜,从《非诚勿扰》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新闻在线》到《交换空间》,都深受人们的欢迎。每个电视台都会有两到三档的服务类节目支撑电视台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受众面较狭窄的地方电视台或者市、县一级的电视台,更是将播报本地动态、提供生活类信息的本地节目作为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因此,说生活服务类节目是电视的半边天,一点都不夸张。

二、几个典型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分析

好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很多,它们的“走红”各有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准确来说,应该是娱乐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有效结合。这档江苏卫视于2009年首先推出的婚恋类节目,是从英国购买的同类节目版权,以优美的舞台造型、理性的节目主持人和话题十足的男女作为主打,关注时下晚婚的社会热点,迅速掀起了收视热潮,引发社会热议。而一些“拜金女”、“炫富男”关系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话题更是一度成为全面讨论的热点,湖南、浙江、贵州等省电视台纷纷效仿,相继推出类似节目。在经历了一阵社会批判和管理部门的整顿之后,《非诚勿扰》进行了自我优化和调整,成功地“屏蔽”了那些低俗文化和非主流价值观,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实现了成功转型,树立了品牌。

(二)《舌尖上的中国》

这档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从播出第一集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阵讨论美食、寻找食材、亲手烹饪的热潮。短短的七集节目,却动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耗时13个月,采用精良技术设备完成。制作精良,视点到位。节目中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厨艺创新有效结合,自然美景和人文情况深度契合,既是一部说厨艺、讲美食的生活服务片,更是一部描述美好大自然,讲述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纪实片。播出完后,还获得了巨大的网上点击率。当前,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即将开播,可以预见,又将引起一阵收视和讨论的狂潮。

(三)《爸爸去哪儿》

这档节目是一档真人亲子秀节目,主要目的是教大家如何和子女相处。当前,家庭教育问题是社会的热点话题,节目组抓住这个契机,请了五对明星父子(女)展现一系列的纪实生活,促进情感的交流。这档节目不仅成功地抢占了收视率,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节目中的五对明星父子(女)更是因为这档节目再度大红。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票房过5亿,一系列周边产品也得到了开发和推广,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教育好子女、与子女良好相处的大讨论。2014年,许多地方台跟风效仿,制作了一系列亲子类节目。

三、生活服务类节目受欢迎的因素

(一)主持人或嘉宾的因素带动

明星是电视节目最大的卖点,生活服务类项目也不例外,看看这些走红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和《爸爸去哪儿》都是依靠明星吸引观众的,特别是后者,更是将明星元素都挖掘出来了。在服务类节目中,通常都需要有主持人带领或者是旁述,在央视推出的一些做菜的节目中,刘仪伟等明星充当主持人,而《非诚勿扰》与其说是节目带红了孟非、乐嘉,不如说是孟非、乐嘉带动了这个节目。正是两人一搭一唱、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主持风格,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主流人士观看这个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旁白主持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富有磁性的声音将那一款款美食娓娓道来,让观众未见美食就已经流口水了,直接增强了观众对美食的想象力和吸引力,这和令“80后”一代着迷的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效果是一样的。

(二)富有话题性的主题贯穿

话题性是使节目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快生活节奏,使人们已经对平淡的生活再不奇怪,而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生活服务类节目就是这样。这样的主题有多种。一是人们关注的共同性话题。当前,社会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充斥着太多的不同观念,使不少人在岔道口上不知所措。如果有一个“导师”带路,那么很多人会欣然接受,比如,教育。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社会性话题,每一代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家长给予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一些案件如“我爸是李刚”、李某某强奸案,等等,给广大家长带来很多的深思和顾虑。电视节目作为有政府监管的传播方式,其教育的方式方法肯定会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因此不少如《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就抓住这样一个社会性话题,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二是针对特殊群体。有人总结过,服务类最好赚钱的对象一是女人,二是小孩。女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当然会被商家所用力服务,电视服务类节目也一样,比如李静主持的《美丽俏佳人》和蓝心湄主持的《女人我最大》等,关注女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吸引大量的女性观众收看。

(三)包含精神特质

精神特质,指的是一种独有的元素或者是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一是文化。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需要挖掘,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很多东西正在被人挖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探寻文化、研究文化、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就越来越高涨。而讲这些文化的服务类节目,自然就能够得到人们的欢迎。如,讲饮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推的寻宝类节目,等等。二是创新。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赢得竞争赢得收视率的重要法宝。电视服务类节目,要普通可以普通,但如果是“高大上”,就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第一个吃螃蟹的节目都能够得到最高的收视率,比如前文所介绍的几个节目。

四、生活服务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活服务类节目在这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抢占了一定的电视市场,为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节目的发展,使观众的忠诚度下降。这些问题或轻或重,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则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将遭遇到大问题。

第一,雷同节目太多,让观众感到反感。节目跟风,是国内电视节目不可回避的现状。出了《中国好声音》,就是一堆的转椅和亮灯;火了战争剧,满屏幕都是战火纷飞;王刚做“拍卖”,全国各地的文物都准备上电视进行鉴宝。一到晚上看电视,遥控器按来按去都是服务类节目。雷同使得很多节目资源被浪费,很多电视台的声誉被降低。但是管理层和制作方却似乎认识不到这种状况,还是热衷于“三分钟热度”,只要那几期的收视率,才不管有没有特色。这种雷同化现象的造成,归根结底,一是创新的缺乏。国内缺乏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技术,无法独自开发出独特新颖的节目,只能通过购买外国版权或者是换汤不换药的抄袭。二是唯收视率的结果。一切以收视率决定上什么节目,这就使得刚火的节目很快就会被其他同行抄袭制作。

第二,假消息充斥,让观众受到伤害。生活服务类节目,说到底是为人们的生活所服务的。宗旨是指导人们融入生活、学会生活。但是,在收视率和利益的催动下,一些电视台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把关不严,直接导致出现大量的负能量节目,大量的假消息、假点子充斥着荧屏。最典型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野专家”太多,很多服务类节目喜欢拉一些专家做专业性指导,提高节目的专业性,让观众更信任。但是一些电视台或因为节省费用或疏忽审查,导致很多野专家、假专家被请到了节目中,说出的道理受到观众的指责,错误被人们发现,甚至因此误导了观众。另一方面是卖药、购物的太多。卖保健品、卖计生类药品和器具、卖“物美价廉”商品的节目,是消耗电视台播出时间的,甚至一些省级电视台也因为这一些利润而“弯腰”,丧失了基本底线,这些服务类节目往往都是虚假节目。一些保健品,邀请明星代言,使得一些观众不明底细,吃了药后造成身体损害,如某笑星代言的保健品涉假就成为一时的热点。

第三,过度娱乐化,观众难以真正受益。有人说,现在是全民娱乐化的社会。诚然,现代人们确实更追求娱乐,电视节目也是娱乐节目的天下。但是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一些恶俗性的、偏离社会主流价值的娱乐化,既损害了节目,又误导了观众。广电总局甚至专门出台文件,对电视台播放娱乐化节目的时间进行了严格限制,但是依然有不少的节目打着这样那样的幌子进行包装,以逃过监管,其中就有一些娱乐节目生搬硬套成了生活服务类节目。而一些服务类节目,也为了收视率而不管其要传达的本意,将节目过度地娱乐化,导致人们无法从中获取什么。

从上面一些优秀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和低俗的节目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做好生活服务类节目,让该类型的节目有市场、获得认可,笔者认为,应该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收视率和内容的关系。广播电视的改革,将电视台推向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收视率和收益、影响力成正比。因此,想尽办法提高收视率本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单纯为了收视率而损害节目本身。生活服务类节目是为观众的生活所服务的,提供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科学的、理性的,而不能是虚假的、萎靡的、激进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必须提供给观众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一些虚假的保健品、药品等节目必须禁止播放。

第二,要正确处理娱乐化和实用性的关系。娱乐化太重,人们的视野就会被娱乐性的东西带走,就会专注那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这是广电总局明令禁止过度娱乐化的初衷。特别是,服务类节目的内容一定要实用,天气预报要播报正确天气,饮食节目要倡导健康的饮食文化和科学的生活理念,新闻报道类节目则要坚持新闻行业底线,理性地客观地报道新闻,切切不能只图收益而播放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虽然大受欢迎,但是同样存在过度娱乐,被人诟病,观众只注意到那些明星,而忽视了节目要传达的亲情。

第三,要正确处理吸收和创新的关系。不论是生活服务类节目还是其他节目,都必须跟上时代,才能赢得观众的心。但是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来说,要正确处理吸收和创新的关心,就是要在既要积极吸收其他优秀节目好的做法,更要坚持创新、创特,根据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技术特色,使节目别具一格。特别是要防止同质化,雷同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参考文献:

[1]张绍刚.全球金牌电视节目解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宋尚琳,赵辉.浅谈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引进与创新[J].今传媒,2012(07).

[3]彭焕萍,胡连利.繁荣图景的背后——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电视,2009(04).

[4]李翔.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意表现——兼谈山东卫视《生活好滋味》的突围之策[J].声屏世界,2011(02).

[5]张君昌.海派新式生活服务类节目特征与启示[J].南方电视学刊,2013(10).

[6]李小余.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以河北卫视《家政女皇》为例[J].记者摇篮,.2011(12).

作者:李姣

电视饮食节目管理论文 篇3:

黑龙江省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发展模式构建

摘 要:本文围绕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黑龙江县市台现有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找出在现有基础上建立适合新农村居民收视需要、促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广播电视节目模式构建方式。

关键词:节目现状、存在问题、建设依据、构建模式

伴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黑龙江这个农业大省,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闻名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适应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建设也提上日程。本课题对黑龙江现有县市台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研究,在现有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实情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广播电视节目构建模式。

1 黑龙江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现状概述

1.1黑龙江农村现有广播电视节目现状

我省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所以广播电视节目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局面。本课题在研究对象选择上黑龙江县市按照贫困县和富裕县两大类进行研究。贫困县以黑龙江明水县为主,富裕县以黑龙江省尚志县为研究对象。

明水县广播电视节目现状:目前在播节目《明水新闻》,当日新闻,每周5期。周一至周五首播一次,重播两次。拟计划恢复《百姓关注》、创办《47°商贸空间》、创建《明水新闻》微信公众号。

尚志县广播电视节目现状:尚志广播电视台重点节目为自办的《尚志新闻》、《雪都民生》、《冷暖人生》、《希望的田野》、《舌尖上的尚志》等节目。其中《尚志新闻》每周五期,每期10-15分钟。周六周日为专题节目。《雪都民生》栏目以轻松、生活化的形式反映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反映百姓生活,紧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报道社会类、民生类新闻事件,传播文明之风,弘扬社会正能量。《希望田野》栏目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针对农时及时指导农业生产,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农民致富传经送宝,以新颖、快捷的方式将对农政策、市场动态、供求信息等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冷暖人生》栏目通过人物访谈,再现人物历程,生活状态,揭示人物特点,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是一档集新闻性、故事性为一体的社教类专题栏目。节目以 “讲述”方式,记录创业事迹、感人故事、奋斗历程、成功业绩和情感世界,通过对优秀人物和草根人物的介绍,体现厚重的文化积淀,激发人们爱家乡、勇创业的热情。《舌尖上的尚志》栏目以挖掘和整理尚志本地饮食文化为切入,向观众介绍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本地饮食,倡导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打造尚志市民的美食风向标。

以尚志为代表的富裕县的电视节目目前还比较丰富,以明水县为代表的贫困县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还很匮乏。

1.2黑龙江农村现有广播电视节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的县级台只保留了地方新闻节目,节目内容以报道地方政府相应活动为主。原因分别表现如下:

1.2.1 人才总量不足

明水电视台2010年以前有采编播人员42人, 2011年剩余25人。人才总量不足直接导致诸多问题出现:一是隔日新闻向当日新闻难转变。当日新闻每期需要采集6条新闻信息,单日至少需要摄像及文字记者在12人左右,而目前电视台记者总数只有5人,无法满足需要。二是采访质量难保障。由于记者人数不足,平时大型活动本应一名摄像记者、一名文字记者两人完成的采访任务,只能一人完成,如遇采访任务多时,每名记者一天要完成3-4个采访,相当于省市台每名记者一周工作量的总和,直接导致记者采访时第一手素材掌握不全面、不完整、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影响节目质量。三是创新栏目难开办。受人才总量不足限制,现有采编人员只够维持《明水新闻》栏目的制作和播出,无力再抽出人员进行栏目开发与创新,导致电视台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停播下线,整体收视率直线下滑。综上所述,目前电视台至少需要补充记者12名,播音4名,制作4名,编辑4名,网络工程师1名,方能实现向当日新闻的转变及栏目的创新。

1.2.2 资金设备短缺

201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向电视台投入40余万元资金,用于设备更新,使电视台设备器材老化过时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电视台现存大洋编辑机2台,老式非线性编辑机2台,260卡式松下摄像4台,老式180松下摄像机3台,老式索尼摄像机2台(上述5台老式摄像机已多次维修)。

1.2.3 信息渠道不畅通

建立两办与电视台信息共享渠道。加强日常沟通,指定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对党委及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及将要实施的重要工程、重点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等等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宣传,抢在“小道消息”前占领舆论阵地。

尚志县广播电视节目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而言:目前最大的困难一是体制制约,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现有编制人员年龄老化、激情减退,不能胜任采编工作,但还占着编制。二是缺钱缺设备。县级台办节目基本没有经济收入,无法支撑长久。

2 节目模式构建考量依据

2.1 宣传城镇居民生活节奏加速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里,广播电视节目自然在这个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各方面和谐发展,就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而广播电视节目恰好能以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宣传。

2.2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农村覆盖面积广,农民劳作时间上又很难统一,这让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有了难度,那么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比如以讲座,娱乐等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另外,农民的法律观念差,法律意识薄弱,这更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宣传教育。比如以上提到的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这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在宣传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也要相应的宣传告知农民,让他们清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享有权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大家群策群力,结合本地实际,可以采取更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2.3 惠农政策解读

2.3.1 中央1号文件精神解读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要保安全;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承包地“三权分离”等政策对农民受众的影响很大,但是他们不易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可以为之解读。

2.3.2致富、法律、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致富手段宣传、法律知识讲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容介绍等都会便利农民受众的生活和发展。比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20000元。用案例做相应的节目,会很有益处。

2.3.3网络时代新农村生活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一方面开办教授如何使用利用互联网推销农副产品、信息发布、查找有用信息,一方面将所做的专业知识介绍的节目放在互联网上便于农民受众查找、反复观看。

2.3.4新农村受众收视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中,电视以100%的媒介接触率,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的宝座之上。在农村,由于农民的农业生产需要和满足日常生活娱乐的需要,他们对媒介提供的产品有了与城市受众相对不同的需求。

首先,新闻在受访村民所接触的媒体内容中占据了第一位的位置,绝大部分农村村民对于媒体提供的新闻报道还是非常在意的。他们对各类新闻的关注度,从民生新闻到国内新闻到国际新闻呈现依次递减的特征;农民对新闻报道的层次喜好,也是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而逐渐递增的。其次,在对农村村民的走访中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对农业知识栏目是非常渴望的,他们希望了解一些最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发财致富的信息,以便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在“你期望看到的节目”这一问题中,在回收的35份有效问卷中,选择最多的是“发家致富类”的最多,占到总数的25%;选择“农业科技类”的其次,占到总数的23%;选择“有关城市生活”的占总数的19%,三者之和为67%。“发家致富类”、“农业科技类”、“有关城市生活”节目都是与农村受众密切相关的内容,由此可见,农村村民在对农节目的内容选择方面,更为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节目。

3 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模式构建

3.1适应当下新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模式

城镇生活新天地类节目如开办《哪里不一样》节目,用记者、主持人出外景的形式把城镇居民的生活状态拍摄出来,比如上下水、集体供暖、天然气管道供气、不间断供电等生活便利。跟拍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园林绿化等。 通过宣传城市生活的便利吸引农村居民加快城镇化步伐;科技推荐类节目,如《求新求变》3、便民服务类节目。如购销信息传播等。4、政策解读类节目。如新农合医疗保险、土地确权登记、土地留转等难以理解的政策。5、地方性养生保健节目。

3.2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人员不足,县级台地方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足,广播电视局仍然采用用编制吸引人的方法,然而编制有限,进而人员就有限。用低工资引不来高能力水平的人,一人做两个以上的节目是很难的;设备不够,演播、拍摄、编辑的设备老旧,反应慢、死机等时有发生,限制了节目产岀的能力;专家学者等参与节目的权威人士少,没有经费从外地聘请,当地又没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增加了请人参与演播制作的难度;经费不足。设备、场地建设、外出采访费用等都因没有对应的经费而实施困难。

3.3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3.3.1改变管理模式

放开原有的管理模式,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包干制。将现有的设备、场地盘活,对外经营,有了收入也有了在当地培养起来的拍摄剪辑人员,因为是包干制,这部分人可以参与节目的制作又不需要编制吸引、不需要支付工资。收入的利润的一部分可以投入到节目的运营,这样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3.3.2创新制作模式

没有专家出演播室,可以通过电话连线、网络视频、专家学者的言论与著作、搜集权威发布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收视者传播科技信息,传递专业知识。比如针对土地改良、秧苗改良等;又比如针对当地多发的疾病等进行专业知识介绍等。

3.3.3优化信息渠道

量化各乡镇各部门新闻宣传指标,纳入年终考核和两办督办范畴。目前各乡镇工作繁琐,无从顾及新闻宣传工作,不愿意宣传、不想宣传、枪打出头鸟的思想尤为严重,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4 结语

参照周边市县恢复稿费激励方式,鼓励社会人员提供新闻线索。社会新闻是地方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提升收视率的有利保证。本着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宣传政府政策,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类信息,介绍农民致富和农民群众增加效益的经验,这一做法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一致的赞扬与肯定。办好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是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需要,也是广播站电视台的基本职能所在,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知识类电视节目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丽云.本土化和实用性是县级电视台对农节目的立足之本[J].今传媒.2010(07):88-89.

[2] 庄伟.县级电视台面临的危机和发展方向[J].青年记者.2010(09):71.

[3] 宁小斌,温小红.立足地方特色 打造精品栏目——浅谈县级电视台节目创优[J].新闻知识.2009(10):80-81.

[4] 叶素贞,任广明.县级电视台办好新闻节目之我见[J].视听纵横.2009(03):110.

[5] 齐福林.县级电视台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与发展——浅谈县级电视台的发展模式[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2):55-57.

[6] 王继功.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破[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2008(12):175.

[7] 夏舒原.现行体制下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困境及应对策略[J].视听.2010(03):30-33.

[8] 徐维先.发挥县级电视台优势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视听纵横.2008(03):29-30.

本文系基金: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项目基金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新农村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发展模式构建”(2014D002),研究成果。

作者:于冬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口语训练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解题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