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五种主要弊端: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等。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论文 篇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授学生以“渔”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科目,它不仅解释了规律,还以精确的表达形式和抽象的表达手段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的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更好地使其实现数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对此,笔者针对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现教学现状和原则进行分析,对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思想;教学课堂;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学学习思想和方法,要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思考如何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兼顾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意义,也就发挥不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因此,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把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定义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研究内容中非常关键的一方面的内容。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归纳形成的具有揭示本质、总结规律意义的思想认识,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等的根本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了解数学学习诀窍的关键。

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做法方面的内容。即它既表现出了对数学知识和认识过程的看法,还体现了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并与相似的问题进行归类处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模型解决广泛的数学问题;类比思想,通过对类似两个对象的比较得出新的观点等等。而初中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才能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高效地学习初中数学,在大量的数学练习题中游刃有余。

二、探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初中生面对数学感到无比头疼,找不到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但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时,他们就会改变这种看法。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能够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对数学有了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然后学以致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数学知识点非常之多,数学习题也复杂多变,但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也会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对学生思想的进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数学思想方法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思想是抽象性和观念性的东西,它没有向学生直接指明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如何去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实,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不断创新,同时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相互协同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困惑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部分的初中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将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數学课堂知识传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渗透过程中的方法单一、生硬,他们不愿减少授课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得结论,这就使教师长期忽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还有的初中数学教师缺少以基础的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设计,缺乏深入挖掘的方法,更没有形成将各环节串联协同渗透的策略,导致学生对于课堂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体验感较差,在数学课堂被动地学习抽象的知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教材始末的线索,它没有明显的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隐含在概念之中,隐含在定理的推理证明过程及习题的解答过程中。而通过课本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精炼、正确的概念和定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概念的表层含义和知识的来源以及学习它的作用,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才会透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求教师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从而赋予知识新的内涵和功能;要遵循适当原则,教师要注意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当成知识点来进行,要依附于具体的数学理论和实践,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融会贯通,紧跟新课标的要求,密切联系实际;要注重过程原则,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建立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来,熟知知识发现和提炼的过程,不能只看结果;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应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系统化的目标靠拢,要结合数学具体知识循序渐进的渗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水平。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初中生的数学知识不够丰富,解题思路不够成熟,对事物的抽象概念也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会激起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与求知欲。真正的数学教育除了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形成应对实际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概念法则和解题方法进行模型化,巧妙利用实验或创设情境引入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北师大版初一数学《数轴》的教学,教师可以由贪吃蛇的游戏引入这一课题:在图形最中间的点,我们按右键6次,屏幕中的贪吃蛇的图像便逐步显示到第一根数轴数6的位置,我们再按下键两次屏幕上的贪吃蛇的图像便显示到第二根数轴数-2的位置。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都操作一次,真切地感受数轴的三要素和数轴的几何意义,这其实也是引导学生挖掘数轴中数形结合的过程,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比如,《二次函数》,它不但与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相互联系,在实践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对今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对学生在解题时增强数形结合的思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函数的观点与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融合,联系抛物线图形,让学生深入知识点,全面地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画出草图,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很容易在课堂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挖掘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学课堂活动,学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养成了高效的学习数学习惯。过去的传统的数学课堂大多数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相关数学定义,然后举出相关例题验证说明的教学过程。可是真正蕴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课堂教学,则应该是学生生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使学生尽快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数学定理和公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发现和论证的过程中去,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相关的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在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授课教学课例中,教师是用一元一次方程引入课程:羽毛球队在比赛胜一场能得2分,负一场得1分,要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这支球队负场胜负多少场?教者先让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接着为学生创设更加有难度的问题情境:以往我们会设胜的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是(22-x),今天老师想假如把这两个未知量分别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又该怎么用方程来表示条件呢?此时,老师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思考欲望,紧接着老师顺势引导:如果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不能处理的问题,是否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顿时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从而挖掘了本节教材中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之后探索新知打好基础。在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者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让他们被动的接受新知。而是一步一步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自主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例题讲授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众所周知,应试教的题海战术使学生苦不堪言,就题论题更是家常便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不能让学生因考试要求而做题,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生硬地告知数学思想方法,而是要不断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他们更加轻松自如地应对数学难题。

常规的教学数学应用題一般是引导学生:审题、发掘联系、设未知数、列式、进行运算解题,如果教者注重运用变式训练揭示应用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生就能满足用思想指导学习了。例如,在讲解《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例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为学生设计如下变式习题:如果乐乐以90米/分钟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爸爸发现他忘记带出入卡,立即以185米/分钟的速度去追乐乐,还能追上他吗?再例如,在一节习题课上,我在讲解《等腰三角形》这道习题时: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

教师可将这道题需要求证的结论与条件进行置换,这时已知条件就变成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A=∠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什么?

在设计习题时,教者可以通过变背景、变问题、不一同角度对条件或结论的变形,表面上是换了另一道题目,实质上本身性质是没有改变。对习题的变式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本质,还能让他们形成探究数学本质的意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本的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有所体现。数学的每个知识点包含着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相似的知识点之间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相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又散布于广大知识领域当中。教会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系统地处理应该成为每位教师重要的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在章节复习或单元小结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时,有必要对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本章节所学习的内容,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把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于心。

例如,在归纳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时,可以为学生构建这样的知识框架:

在《相似三角形》这一专题复习时,可以与学生共同来回顾这一章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整体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再由思想指导实践,这样,在反复的归纳复习与总结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更好的把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成熟,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在回顾反思过程中参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本节课对自己的预设和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一个思考与评价。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绝对的中心,忽视了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自我分析和再体验,造成了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学,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缺失的结果。数学思想方法并不能直接让学生感知,要想学生能够接受并进行内化,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明确的实践训练更是催化剂。此外,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去深思和领会,从而使他们学习更加投入。

通过课堂小结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的很好途径。有效的课堂小结一般从知识、重难点、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特别是关于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及时提及,可以增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意义的良好体会,以减少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解题的误解。同时,老师还要注重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深究问题、深化认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收获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

综上所述,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为学生选择好适合其发展的方法时,学生自然会热爱数学学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作为初中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观念,时刻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精心备课,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学习创新的习惯,最终实现使数学课堂成为高效有益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康骞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雷秀梅.初中数学新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作者:李绮华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论文 篇2:

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及对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探究

摘 要:本文从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五种主要弊端: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等。 并结合新课程教学实际阐明了三种教学反思:避免提问时只给问题不给时间,避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避免小组汇报问题无提问;三种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关注课堂细节,预设“自助餐”型提问等。

关键词: 农村;课堂提问;弊端;反思;有效提问预设;策略

一、引子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師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针对数学内容的独特性,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不仅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也研究“空间模型”的学科。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弊端

基于自己多年的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和随堂听课的实践,发现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系列问题:

1.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

有些教师课前对教材钻研、准备不够充分,在课堂提问中想到哪,问到哪,提问的随意性较大,表现为:不能准确地把握重难点,提问无明确的目的,不分主次;提问的表述不够清晰,模棱两可;不能较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等。

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问过于随意,提问过于简单直接,都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数学的课堂提问的指向不明确,教师的有效提问比例自然就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很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逻辑循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

3.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

就数学问题的分类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性问题,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还有一类是发散性问题,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教材内容的信息性提问,问题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性提问远多于发散性提问。可见,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所占比例太小,大多数提问均是信息性的,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4.提问无互动,缺少灵活性

课堂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缺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被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极少合作,是纯粹的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教师,因而会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而教师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学生无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5.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有的教师为节省时间,提问时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行为突出了个别学生,忽视了多数还正在思考中的学生,等于否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长期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里学习而又不经常举手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会有缺陷,其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课堂疲倦。他们常常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等待他人活动的结果和结论,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降低。就会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按照学生的座次或学号提问的。只有在被叫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下,教师才根据问题的难度叫相应的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好、中、差参差不齐。加之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夠,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消极态度。

三、对数学课堂提问的反思及有效性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提出、应答、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很有讲究、很有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使课堂提问切实成为促进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反思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问题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都没有下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显然达不到其提问的目的,属于非“有效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从具体数学课堂教学的实录来看,有些教学提问出现的状况应该反思。

反思一、避免提问时只给问题不给时间。对于数学较难的问题,尤其是空间模型、归类性等教材内容,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约9秒钟的思考时间,而对于较容易的问题,要3-5秒钟的时间。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在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而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就更是没有时间回答。若学生一时难以答出,教师就让其他学生代答或自己代答了。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之,还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深入课堂仔细观察,很少有教师关注给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多长时间开始要求学生回答比较合理。事实上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或充分思考,教师就要求他回答。教师用举手回答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具有“普遍性”, 显然不足以反映全班学生真实学习状态。教师从举手学生回答中听到的只是举手学生的思考结果。其他多数学生是否有了思路,是否搞懂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些重要的课堂状态信息却被教师忽视了。用一两位举手学生的理解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多数学生陷入了听别人讲的被动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衍变成了学生向学生“灌输”,这实际上与教师讲没有多大区别。

反思二、避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很多教师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都有所增加。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依次轮流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座位次序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当请教这样做的理由时,教师回答可以节约课堂叫答的时间,还可以体现教育公平。显然,这种叫答方式被教师认同为有效教学行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围绕问题进行科学思维活动;同时还为了制造中等水平的学生课堂焦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课堂提问还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目的的实现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和技巧,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等。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有目的的指定学生围绕问题发言,常常能从学生的思维中以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促进课堂生成,轮流回答难以实现提问的课堂生成功能。看来,要求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降低,更谈不上教育公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反思三、避免小组汇报问题无小结提问。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推行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时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非常流行。通过观察发现,最为流行的教学行为是:针对所探究的问题“课题”,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具体课堂情景是这样的:为探究某一问题,如用小塑料棒作教具,开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实验探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即每小组选一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在倾听中,教师一般会给予“好”“不错”等评语。待几个小组都汇报后,教师往往用“同学们都做得不错”等激励性语言进行总结,尔后,教师鼠标一点,要求学生用屏幕上的方案进行实验。紧接着,学生边看屏幕边开始探究实验,好像刚才的讨论和汇报没有发生过一样。

显然,教师认为分组设计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成效有明显的影响,反馈越及时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及时反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行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从学生开始设计到全班汇报交流完毕,一般需要七八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投入大量时间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收益,还产生了某些副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上述問题,如果存在,努力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是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进行有效提问,不仅展现了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高效,并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实践,采取以下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策略一: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增进提问的趣味性和指向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策略二:关注课堂细节---加强提问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时,对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2 - x-3=0,画出函数y= x2 - 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这样画图象麻烦吗?”“能否将它看成y= x2 和y= 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呢?”“你认为还有几种变化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进一步提问“对于如x =x2 +3的方程有几个解?”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策略三:预设“自助餐”型提问----提高提问的逻辑性和全面性。面对农村初中的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會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预设的问题逻辑性要强,例如授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理解等腰三角形能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回答也更加完善。尤其是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教师还可以设计提问:能否用表达成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中线、高三线合一?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其次,预设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在教学中,不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问题:①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提问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有利于分层教学,任务导向更加明确,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提问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结语

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进行概念的、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在例题的讲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甚至是在为学生进行板块知识的复习,都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先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充分地进行思考,并试作解答。然后再引导全体同学对这样的解答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师生总结、明确。而不应该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单纯地聆听来进行;也不应该是教师独自发问,学生被动地回答来进行。教师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要善于发问;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2]戴守能,施兴云.引导学生开展数学交流[J].江苏教育,2003(2):25-26.

[3]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章显联.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学习[J].数学教学,2004(5):23-25.

作者:陈春弟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论文 篇3:

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探究

摘 要: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新课改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既是初中数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本文在大量研究理论文献和结合一线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的价值,分析了渗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21世纪已经进入了AI时代,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来说,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维,让学生能用数学思想学会思考问题,认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地学会数学。

一、 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的价值

(一)新课改对数学思想有机渗透的要求

新课改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强调让学生获取未来社会生存所必须的重要知识、关键的思想方法、必要的操作技能。在新课改中,更注重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的考查,而不仅是让数学教学延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应对考试的知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搞题海战术,这让他们认识不到数学的本质,不能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也丧失了研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此,新课改将数学思想作为重点内容,强调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逐步渗透数学思想。

(二)中考加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近年来,中考为了突出数学学科在提升素质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来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的压轴题中,都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这体现了数学思想的重要地位。比如在近年来,动态几何、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方程组解应用题、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几何图形归纳等问题中,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的综合运用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归纳成简单的数学模型。为了提升学生的中考成绩,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命题的方向,就要逐渐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三)培养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

中学生数学学习不只是为了解题,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将来可能遗忘的知识,而是要掌握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数学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本质认知,体现了数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最精髓和最广泛的内容,数学思想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更在于会让学生直面初中数学的宏观问题,将数学知识体系一览无余,见证数学发展的奇迹。只有具备了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学生才能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学会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在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合理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提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

二、 当前初中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素养不足

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掌握以对公式的记忆为主,知识运用水平较低。调查中发现初中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能力较差,缺乏归纳基本数学思想的能力,对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对数学思想的驾驭能力,学生的知识迁徙能力不足,这导致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较差。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较差,尽管计算能力强,但是很少有在数学领域杰出的创新成就。

(二)传统教学模式枯燥

教师观念保守,急功近利,数学思想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数学教育本末倒置,导致数学学习成为了一份苦差事。从小学到初中,教师都忽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熏陶,也认识不到数学思想对于中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上还是沿用教师教授的传统套路,学生由于接受能力不同,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教师讲的解题方法“过于笨拙”,自己早就有更简单的方法,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反复讲解仍然是一头雾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灌输式的教学体现出点状和片段化的教学思维,学生缺乏主动构建和内心反思,数学处于浅层学习的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没有得到激发。

(三)应试教育压力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纵观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同时也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不仅是因为其超越时代的数学能力,也是因为他超凡的哲学思想。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为了追求高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发展,这种情况在东亚国家极为明显,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如此,数学成绩全球领先,但是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师生把时间都用于应付数学考试的压力。

三、 初中数学课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是一种优越的教育工具。数学思想是可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过程中,增加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必需的。在初中阶段就要善于使用数学思想熏陶学生,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观察日常事物,思考日常规律,学会使用指向性的方式抽象日常生活中的數学规律,强化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适当自由地发展数学思想。第三是在确保中考成绩的同时,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和能力,让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技能的创造。

(二)革新教学方法

使用创新的教学工具,教师要利用图片、幻灯片、视频甚至AI教学等创新的教学工具,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这样更有利于数学思想的直观化。以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动画图形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意义。比如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利用这种直观性,在给学生展示抛物线知识的时候,不是枯燥地使用坐标和公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通过动画给学生展示炮弹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在讲解动态几何题时,利用几何画板,让图形动起来,通俗形象,这样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更加容易形成。

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良好地运用数学思想。以分类思想为例,利用数学思想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性、探索性、逻辑性以及条理性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一章中,在让学生归纳有理数的类别之后,我又让学生归纳生活哪些属于正整数,哪些属于负整数,哪些属于正分数,哪些属于负分数,从而形成系统化的逻辑。

对教材进行拓展,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核心,也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探索。以转化思想的应用为例,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做一些拓展性的训练,除了侧重于中考考点之外,还引入国内最新的习题,将静止转化为运动,将代数转化为图像,这样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转化思想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学原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以类比思想为例,我经常让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统一规律的事物,比如在讲《方式》这一个章节时,类比小学学过的分数的相关内容;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了,后面的牌就跟着倒,让学生在递推的过程中发现把握事物的规律,激发创新的动机。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培养创造能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挑战。

让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以建模思想为例,教师要善于利用模式去构建起相应的思想,增加学习深度。比如设计例题如下,24名旅客要到80km外坐火车,开车还有6小时,他们坐两辆包括司机在内核载五人的小轿车,时速60公里,请问他们能够赶上火车吗?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构建方程和不等式模型求解就能够得出结果,这样他们的应用能力就得到大大提升。

(三)创新渗透途径

1. 在知识引入中渗透

人教版教材各章节之间知识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横向联系、纵向拓展,做好知识的迁移。比如教师可在数学史中逐渐渗透数学思想,在问题建模中逐渐进行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体现这种思想,比如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就可以设计为一元二次方程,类似这种知识引入更容易水到渠成。

2. 在知识形成中渗透

在教学中,不止要向学生传授概念、定理、法则等知识,更要让他们养成概括、归纳、抽象等品质,改变传统式教学的定义+例题模式,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比如我鼓励学生探索在定理和公式形成的过程中发现数学思想,以勾股定理为例,我让学生学习目前已知的各种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包括图形的和代数的,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大大拓宽,而且也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

3. 在例题讲授中渗透

我让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归纳数学思想的习题本,每一道题都及时归纳数学思想,在开放性题型中学会添加条件,给出结论,探求解法,运用变式训练解释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4. 在归纳总结中渗透

让学生持之以恒的养成归纳习惯,促进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知识归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5. 在回顾反思中参悟

让学生建立错题本的归纳习惯,在错题本中融入数学思想,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化解难点,适当融入,循序渐进感悟数学思想。

四、 结语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抽象和概括,反映了数学的高度,只有让学生在头脑中铭刻数学思想,才能够推动教育理念创新,促进教育模式变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臧雷,单宝珍,孙朝仁等.“發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实验研究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1997(8):36-40.

[2]黄翔,王尚志,张思明等.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新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8(1):22-26.

[3]高亚如.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4]朱雁,鲍建生.从“双基”到“四基”: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继承与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7,037(1):62-68.

作者简介:林兰芝,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中学。

作者:林兰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校本作业初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