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翻译的神秘面纱

2022-09-19

第一篇:揭开翻译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本课题共有三目内容,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

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价格和纸币等概念。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和正确对待金钱

2、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2)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六、学法指导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教师:(展示100元)这100元能买点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副板) 教师:上面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呢? 第二部分:讲解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和解说商品的含义(两个必备条件)

教师:举例,比如废品、伪劣产品、次品、土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并说出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商品的两个条件进行判断,并发散他们的思维)

(2)基本属性

教师:总结学生刚才的回答,引出并解说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教师:举例,如学生用的桌子,让学生判断有没有价值,并说出原因。 (让学生知道要判断一件物品有没有价值,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商品) 教师:为什么这一张薄薄的纸可以买这些东西,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我

们就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在纸币还没出现之前,人们是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2、货币 (1)产生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并举例(两个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说明。

例1: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袋米是换两只羊还是三只羊是偶然。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举例说明扩大的物物交换的困难)。

例2: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一条小船到其他地方去。给美元不要,船的主人要他用象牙来付账,经过打听,他得知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铜针,于是他终于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再想把象牙付给船主时,船主已经走了。

为了交易便利,到了第三个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举例说明一般等价物)。

例3: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贝,因此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偏旁:贫、赔、赚、账、赊等。 (2)含义 (3)本质

在众多一般等价物中,金银脱颖而出,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到了第四个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货币的含义,列举其他一般等价物的缺点以突出货币的优点,讲解货币的本质)

(通过讲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2、其他职能

教师:不仅货币的产生和含义可以体现货币的本质,它的职能也可以体现它的本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职能,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货币有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基本职能,还有三个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讲解五个职能的含义、关键词,并举例说明,特别注意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检测学生理解了五种职能没有。在讲解价值尺度职能时讲解价格的含义,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在讲解流通手段职能时讲解商品流通和“惊险的跳跃”)以及对策

三、纸币

1、产生

教师:货币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有缺点,同学们说一下货币有什么缺点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代替货币的纸币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含义

教师:正因为货币存在这些缺点,而纸币存在这些优点,并且能够满足人们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需求,纸币就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那么什么是纸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纸币的含义

3、发行规律

教师:纸币这么有用,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

教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讲解求流通中所需的货

币量的公式,并出题让学生做,以熟悉和学会运用公式) 教师:如果纸币发行多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膨胀 教师:如果发行少了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紧缩。

4、爱惜人民币

教师:现在浙江出现了很多高仿的假钞,我们该怎么辨别真假钞呢? 学生回答并演示,教师总结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人民币,反对假钞。 教师:同学们觉得钱是魔鬼还是天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电子货币

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同学们能举一个与电子货币有关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第三部分:板书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2)基本属性

2、货币 (1)产生 (2)含义 (3)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现实的)

2、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3、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四、电子货币

八、课堂小结和课时作业

强调重难点,梳理并教会学生构建本课时的知识框架。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让学生一边做一边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过关。

九、教学反思

本来只是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可是足足用了三节课才把内容讲完,还花了半节课来讲练习,进度太慢。还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从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没完全掌握书本的内容,在货币的职能这一块,学生经常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弄混。鉴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抽象思维还需加强,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知识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一下,没有展开讲。

第二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 ②难点:货币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min 师:同学们,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开始全新的高中生活,和大家一起进行高中政治的学习。有这样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好!那我们知道钱其实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把它称之为货币。你们有没有想过金钱为什么这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吧!(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课堂教学:

(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衣服、电脑,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把它统称为商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4第一个探究活动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是的,刚刚这些同学回答的都是正确的。这些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并且都是用于交换的。那同学们你们在想想: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阳光是商品吗? 生:讨论并回答

师:的确是这样。这两样都不是商品。妈妈织的毛衣并没有用于交换,她们是无偿织给我们的,她们给我们毛衣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他们相应的报酬,所以不属于商品;而阳光就更不用说了,它既不是人们劳动的产物,也没有用于交换,所以它更不属于商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4第一段第二行)(板书:1商品的含义)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理解一下。所谓劳动产品:(副板书)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或人在它上面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物品。就像刚刚我们说的阳光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并没有付出什么所以阳光并不是劳动产品。而用于交换:并不难理解,通俗点说就是我用我手中的东西来换你手中我需要的东西。同学们想想:我们向灾区或者是一些贫困地区所捐赠的物品是不是商品。

师:没错,它不是商品,因为我们所说的捐赠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并没有交换,所以也不属于商品。同学们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有用)以及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用哪个词给准确的概括出来? 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师:没错。我们在去购买一个商品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用,在购买的时候我们还要货比三家。用一个词准确的概括就是我们希望买到的商品是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大家看到课本第五页的探究活动里。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去买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满足了我们阅读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去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这种商品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而各种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他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我们花钱实际上是换取他的一种劳动成果。这也就是我们商品的第二个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在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学生:

教师:同学们去购买商品,必须付给商人钱,他才会把商品卖给你们。同学们用钱来交换商品,其实就是让出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反,商人让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价值。所以,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师:谈到要用钱去购买商品时,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从商品产生之时我们就是用货币去进行交换,二者好像是同时产生的一对双胞胎。同学们思考一下:“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句话是否正确。 生:思考回答(板书:3货币的产生)

师: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其实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板书:(1)货币产生的过程) 生:

师:总结归纳;货币的产生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①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所以只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出现扩大的物物交换。随之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大家结合这一探究活动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来克服这些困难。

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师: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这就是第二个阶段:②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一般等价物:大家看到课本p5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等价物,大家想想我们用贝字做偏旁的字有哪些? 生:回答

师:对的。像大家所说的贵、贱、赔、赚等等,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出这些字都是和买卖交易有关,而且我们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遗物里有大量的贝壳。这一切说明在历史上贝壳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而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也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商品交换。改善了我们像探究中说的这种情况,大大简化了我们的商品交换。

好。虽然说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交换,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远途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东西,能够最好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那应该是什么东西呢?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大家快速阅读课本p5找出答案(板书③货币产生) 生:

师: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如果具备这些特点的话它是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也是最适合进行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有样东西几乎具备了以上所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那就是金和银。马克思有句话说: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就是金银。金和银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先后都把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意味着货币就产生了。所以第三个阶段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这个时候如果用公式表示的话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好。刚刚我们了解了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叫货币呢?大家结合课本p5快速总结(板书:(2)含义) 生:阅读总结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板书:(3)本质:一般等价物)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大家还记得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吗?在这里我们在一起来复习一遍。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说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样一种商品就叫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方便人们商品交换。

渡: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经济因货币的出现而大大进步了。那么,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也就是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板书:

二、货币的职能

1、含义) 首先我们看到课本p5最后一段了解货币的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20块,一支笔2块;在比如,我们去食堂吃饭阿姨说一份饭四块钱,那同学们想想在这里货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对,货币在这里的作用是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大小,这就是货币的职能之一,价值尺度。这也是基本职能之一(板书:2价值尺度)大家在观察价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比如阿姨说一份饭四块是不是旁边就放了四块钱? 学生:

师:那这表明什么?

学生:

师:不错。这说明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板书(1)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师:同学们我们在商店买东西是怎样判断商品的贵贱的?也就是说判断哪种商品价值更大?

学生:

教师:对,价格(板书:(2)价格),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师:商人要将商品卖出去,再用盈利的钱,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大家想想,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 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流通手段。(板书:

3、流通手段)

大家去购买商品时,商人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学生:

教师:所以,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现实的货币。如果商人卖不掉商品,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方框里和下面的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师: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10元在我小时候是一周的零花钱,现在我们吃个盒饭都要10来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学生:

教师:这是因为在流通中的货币发行的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所以流通中的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第七页的专家点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从一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都是在交换当中进行支付的,那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职能合并为一个职能呢?

学生: 教师: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能是大家在理解货币的职能时容易混淆的地方,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它们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学生:

教师:

1、含义不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第三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及其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商品

[讲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2楷体练习加以巩固)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P3楷体插图与练习)

3、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讲解]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提问]教材P4“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解答]表现的是各种商品的价格。

[提问]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提问]同学们看P5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简单介绍货币的另外三种职能,让学生看教材P5—6的相关链接](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重点要掌握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六、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有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

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第四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大版块逻辑结构解析

《经济生活》

主要介绍我国公民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按照“消费——生产——分配——市场经济”的逻辑展开,分为四个单元。

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讲财富的交换与消费。从人们最熟悉的消费活动开始,回答“为什么生产(满足消费)”,分为三课:第一课介绍商品货币知识,第二课介绍有关价格的知识;第三课介绍有关消费的知识,最后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讲财富的创造。回答“怎样生产”,分为三课:第四课承上启下阐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后,介绍我国生产活动所面临的基本经济制度背景,第五课介绍生产的主体企业和劳动者的知识,第六课介绍如何筹集生产所需资金(从资金提供者来说是投资)。最后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讲财富的分配。回答“为谁生产”,分为两课:第七课从微观角度介绍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第八课从宏观角度介绍国家分配的两种形式—财政和税收的知识,最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答“我国的上述经济活动是在怎样的舞台上和背景下进行的”,分为三课:第九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进行的,第十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背景下进行的;第十一课介绍我国的经济活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最后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导航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与汇率 备考重点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关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2、外汇与汇率。辩证分析人民币升值以及美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人民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 本单元主题:

讲生产什么——生产消费品(财富的消费)

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三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理顺一条主线。所谓三个重点就是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突破两个难点,就是突破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突破货币、物价,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理顺一条主线,就是握住人民生活水平这条主线,立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案例,来分析货币本质与职能,汇率的变动,对物价的调控,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

第页 共 6 页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还必须用于交换。

下列四种情况不是商品:A、本身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界的空气;B、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C、没有使用价值,或失去了相应的使用价值,如: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该种商品应当具有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相应的价值;D、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学习用品。

②本质:商品交换,表面上体现的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商品与废品、次品、假冒伪劣产品的不同。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A、定义法。商品具有两个条件: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B、属性法。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C、领域法。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领域。

注意:A商品有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服务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B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与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也就不再是商品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对立(区别):

A、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质量);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成本)。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B、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C、意义不同。不同的商品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并且使用价值不同;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都有价值,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D、反映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E、占有不同。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要想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

②统一(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重视商品的质量的理论依据之一)

【特别提醒】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其他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过程为:

第页 共 6 页

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特别提醒】理解货币的本质

①从货币的产生看,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最后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③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实质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注意】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是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固定还是不固定。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作用)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的作用。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商品还没有进行交换(货主没有发生变化) (1)含义:„„ 略 (2)单位: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3)表现:①货币产生以前为交换价值;②货币产生以后为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货币产生之前:商品——商品(等价物、交换价值) W——W 货币生产之后:商品——货币(价格) W——G 【关键词】:标价、卖价、价格、价格标签、值多少钱

2、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商品交换正在进行(钱货两清) (1)含义:……略

(2)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特别提醒】①流通手段不等于商品流通。 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②商品流通不等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货币产生前为物物交换:W——W,时空是统一的;货币产生后为商品流通:W——G——W,时空是分离的。 这时,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就出现了。 (3)要求:商品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ABCD 【特别提醒】“适销对路”是指要面向市场进行生产。“高质量”是指确保商品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具体要求包括:A、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产品结构;B、采用先进工艺和高的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C、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D、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等等。

【关键词】: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网购等。

第页 共 6 页

【相关链接】现实货币、观念货币、纪念币、Q币、金银饰品 现实货币:就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包括金银货币、纸币等。 观念货币:就是语言表达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

虚拟货币:就是非真实的货币。包括游戏币、Q币、Q点、比特币等。网络中的Q币,不是真实的货币,它只能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不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流通和使用。

纪念币:包括纪念钞和金银纪念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与流通中的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

纪念钞(纸币):从性质来看,不是商品,它与人民币一样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从本质来看,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从职能来看,它除了与流通中的人民币职能相同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不是储藏价值)。

金银纪念币:从性质看,它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从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看,除了具有五种职能外,还具有收藏价值,具有升值的空间。

金银饰品:佩戴在身体上的饰物,如金银首饰、项链等。 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就是储藏财富。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关键词:保存、存储、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

(2)支付手段。清场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标志词:赊销赊购、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特别提醒】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不能分割的;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非钱货两清。商品交换时钱货脱节,拿钱不拿货、拿货不拿钱(先给货,后付款或先付款,后给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3)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3个手段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三个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典例: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为了减少损失,在境外的消费者常以信用卡美元账户支付,到还款日则以人民币还款,在此过程中

B A.消费者支付的是观念上的货币

B.人民币充当了世界货币在使用

C.人民币的本质仍是一般等价物

D.人民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特别提醒】 网购时货币的职能:网购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和货到付款两种。其中,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方式,买和卖有时间差,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三)金属货币与纸币(产生和发展、含义和发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发展(形态的演变)

金银条块——足值的铸币(良币)——不足值铸币(劣币)——纸币——电子货币。

【知识拓展】电子货币:是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它可以用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简言之,我们的钱在银行卡的数字即存在形式)。电子现金的种类(主要有两种):

第页 共 6 页

一种是电子现金;一种是电子钱包。特点: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集金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3)职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某些)等职能。

2、纸币的含义和发行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A、发行主体:国家或地区;国家对纸币的发行“三有一无”,即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无权规定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由市场形成。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比例,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

B、使用方式: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点明了纸币的强制性,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在纸币使用之初需要国家以强制力来保证施行。

(2)发行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引起通货紧缩。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3)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1)通货膨胀:

①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表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特别提醒】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未必就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除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外,下列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此外,国家政策性调价、消费心理、季节等,也会使部分商品价格上涨。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主要原因;社会需求膨胀;纸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经济结构不可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

【知识拓展】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

④利弊(影响):A适度的物价上涨对企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B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个人、企业、社会)

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有利,而对债权人、储蓄者等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CPI在经济学上称零售价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页 共 6 页

⑤对策(解决办法):

A根本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

B宏观政策: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b、适度控制货币发行量;

c、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d、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通货紧缩: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表现:经济衰退……)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主要原因:A商品相对过剩;B货币供应增长乏力;C金融危机等。

④利弊(影响):A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适度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导致利润降低,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就业;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个人、企业、社会)

⑤对策(措施):

A根本办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

B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降低银行准备金率;b、适度扩大信贷规模;c、增发国债,加大对生产的投资;d、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

二者的联系: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3)计算公式

★★

①纸币购买力=货币需要量/实际发行量

②纸币贬值率=物价上涨部分/现在物价=超发量/发行量=1-购买力 ③通货膨胀率(物价涨幅)=物价上涨部分/原来物价=超发量/需要量

通货膨胀率通常用物价涨幅来表示。通货膨胀率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多少(比率),所以是超发量除以需要量。物价上涨率是从低到高,所以要以原来物价为基数;贬值率是从高到低,因此要以现在物价为基数。

货币贬值率是指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后和贬值前相比所存在的比率。货币贬值率是指货币现在的价值和原来价值的比较。 ④纸币贬值和增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假如纸币贬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如果纸币升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 比如:原10元,贬值2%,则10÷(1-2%)

第页 共 6 页

第五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

第一单元 第一课:神气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 商品的基本属性

(1)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构成商品的必备条件 ○

A具有劳动价值

B用于交换

2区别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 ○ 是物品不一定是劳动产品和商品;是劳动产品一定是物品但不一定是商品;是商品一定是物品也一定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形态:有形商品,无形商品→主要指服务业 (3)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含义

○2关系: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

○ A: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B:对立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和商品特有的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可兼得.商品的生产者想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让度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4)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 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1)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过程: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3)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

3. 货币的职能

(1) 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只能是货币的本质体现. (3)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甲级写字楼案例分析下一篇:节粮爱粮宣教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