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专业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陶瓷艺术专业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目前我国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很大,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其中有关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多。文章主要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艺术类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实践经验,针对工作室实施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其他高校的艺术类工作室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陶瓷艺术专业继续教育论文 篇1:

非遗数字化与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非遗数字化背景下地域内非遗项目与高校设计专业的关联性,剖析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探讨非遗走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探寻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校园路径。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融合教学;设计专业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9年)规划项目“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19YS08)

非遗是民族的文明印记、国家的精神载体、社会变迁的记录,它是:“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中华民族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西是非遗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种类与可观的数量,大量来自民间的曲艺戏剧、文学美术、手工技艺......诸如上饶弋阳腔、赣鄱傩文化、景德镇制瓷技艺等项目在世界非遗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非遗文化独特的现场呈现模式以及言传身教的传承手段,使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格变革中日渐消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如此现状下,数字化保护成为了活态非遗传承的新路向。而将数字化的非遗项目内容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相结合会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手段。本文将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赣鄱地区非遗项目所含传统美术、技巧技艺类内容进行融合教学浅析。

1地域内非遗与设计专业融合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针政策,鼓励用现今的教学方式进行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播,吹响了非遗融入学校课堂的号角。由此,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相互融合的信息纷至沓来,例如:九江学院在湖口成立“青阳腔戏曲藝术中心”,集学校科研、人才优势和湖口县青阳腔的地方资源优势,共同传承和开发青阳腔这一戏曲艺术“国宝”,把青阳腔这一高雅民间戏曲艺术引进课堂,使之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首开江西省高校和地方联合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的先河。九江学院在瑞昌夏畈镇成立剪纸实践基地,为民间艺人朱朴光颁发九江学院“客座工艺美术师”聘书,让大学生拜师学剪纸。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在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举行实习基地挂牌仪式[3]。

1.1改变非遗传承的陈旧方式

众所周知,作为活态文化的非遗,口授相传是其内容与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落伍且单一的传承方式加上传统技艺耗时长、收益少等问题,使得非遗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非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传承人与传承环境的缺失,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高校才能得到有效改观。高校是人才资源聚集的场所,只要找出数字化的非遗项目与教学融合的正确方式,将相关专业学生当做非遗传承后备军培养,不但解决了非遗传承人才缺失的问题,还能改变以往陈旧的传承方式。

1.2促进非遗文创市场开发

赣鄱地区的非遗项目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可谓是一座多元化的艺术宝库,能为江西的文化艺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很多非遗项目中的技巧技艺都涉及到了传统美术,这些内容与高校的设计专业颇有关联,甚至大部分的非遗技艺只需在其原基础上稍微进行一些创意变化,即可契合时下颇为热门的文创潮流。江西高校应以艺术专业院系为主导,主动对接赣鄱地域的非遗项目,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中,承担起地域内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非遗项目融入设计专业教学能使学生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富含本地非遗文化韵味,促进当地文创设计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赣鄱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非遗与设计教学的相辅相成

设计教学能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非遗也对设计教育有所裨益。种类繁复的非遗项目无疑会成为丰富及完善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渠道,数字化的非遗内容得以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进到课堂,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对丰富校园文化、丰富专业特色以及提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诺大的推动作用。

2非遗融入设计教学的理念

非遗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珍贵财富,作为一种文明印记和精神载体,非遗具有无比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非遗引入校园,建立长效机制,竖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我们现阶段急需的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规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4]” 无疑,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校园中播洒非遗种子。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能够供非遗种子培育的肥沃土壤,而且每年每届源源不断的新生入学,更是让这片土地永存,植根其间的非遗幼苗也能得到生生不息的持续萌芽、成长。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如果抛却时间与空间上的琢磨研究,那非遗入校园只会是停留在对非遗会文化接触与了解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寻找未来的传承者才是非遗进入校园、融入教学的最终目的。江西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副主任辛颖在中心与南昌航空大学举行实习基地挂牌仪式时表示:希望通过在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形式,由老一辈的工艺技师培养南昌瓷板画的第七代传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有着与非遗内容多方重合的特质,在此前提下两者的互相纳入与融合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构建成熟的非遗融合教学模式和体系,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亲身感受非遗特有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记忆,真正进入到非遗传承的学习当中,从而成批量的引导学生们加入传承行列,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等产学研融合方面多作推动,将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文创产品等形式推向市场,以期得到更好的回报支持。

3非遗融入教学的甄选条件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如今的数字化非遗项目更能不受限制地导入,但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课堂教学。在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前,务必做好详实的调研、甄选工作,避免将一些暂不适合的项目盲目引进。

3.1地域因素

以选择院校当地域内非遗项目为先,在把握非遗产品的地方优势、聘请传承人兼职任教以及下到一线地考察采风等方面有着便利条件。

3.2难度因素

优先选择制作技艺难度较小、制作周期较短的非遗项目。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非遗这类实践性很强的项目更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便于学生们对非遗文化、记忆的学习感兴趣。

3.3师资因素

选择本校已有的非遗师资项目。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的传道授业,不少学校的文化研究所中就有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研究人员,这类有着深厚研究水平的师资力量是非遗融入教学实施的关键。

3.4资源因素

选择具备资源优势的项目。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必须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而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非遗项目,自然资源是其传承的必然基础,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是非遗教学顺利实施的一大基础。

4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非遗走进校园,与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融合是非遗从民间作坊到大学课堂的转变,也是传承人从少数到大批量的转变,更是由馆陈静态展示到课堂活态传承的转变,特殊的内容与形式造就了有着鲜明非遗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就是依托千年瓷都而建的陶瓷高等学府。这所中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学府正是依托景德镇这座历史名城,以“悠悠昌江,千年窑火”营造出了 “陶瓷黄浦”的校园文化,由过去单一的陶瓷专业,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将景德镇制瓷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到了极致,充分体现出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活力。

4.1数字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非遗呈现便于其传承内容的活态转变。在无法获得非遗传承人亲自演示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将成为非遗教学的主要形式。以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为依托,通过数字化采集制作、虚拟再现等手段,让非遗活动画面以沉浸和交互的形式呈现在课堂当中,推动学生们在虚拟数字场景中对非遗知识的学习,记录非遗工艺的操作方式,领会非遗文化的精髓。

4.2讲座教学模式

邀请非遗传承人在高校开设专题讲座,用现身说法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真实触摸到非遗项目。相对来说,现今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正朝着年轻化、学历化的趋势发展,他们较之老一代传承人具备了更深的理论讲述能力,有足够能力将传统的手动操作形象地述说,并给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简单直接,视学生接受程度可作为常备模式推行。

4.3非遗文化考察模式

艺术考察、采风是艺术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可通过该环节对非遗文化、技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素材进行一线调查,是了解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好机会。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后,更便于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培养以及操作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4.4教学基地实践模式

以非遗项目所在地或非遗传承人工作地为实践教学基地,将民间艺人聘为客座讲师,为学生进行技艺传承。接受传承者的言传身教,让非遗技艺的学习偶尔回归其原始状态,对领会非遗的内涵本质有着重要意义。

4.5非遗教学的产学研模式

以外聘非遗传承人来校任教,设计专业教师协助的方式,带领学生建立非遗文创工作室,进行非遗文创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及校企合作。通过“教、学、研、做”的实践课堂,进行非遗文化内涵、相关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以设计、制作、推广和销售文创产品为目标,遵循学以致用、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切实弘扬传统技艺和文化,同时培养出一批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5结语

数字化非遗融入设计教学展现了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对非遗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利用高校人才聚集优势,科学合理地展开非遗设计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将非遗设计教学、科研与实际项目密切结合,通过专业课堂与非遗设计教学工作室,在非遗相关文创项目驱动下形成“学、研、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非遗传承、文创设计与市场开发紧密联系,开辟出一条校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8.

[2]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 2007, (17) :46-49.

[3] 刘梅. 浅谈江西非物質文化遗产进校园[J].大众文艺, 2011,(12) :195.

[4] 冀晓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J].人民教育, 2017, (03) :27.

作者:温强

陶瓷艺术专业继续教育论文 篇2:

艺术类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很大,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其中有关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多。文章主要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艺术类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实践经验,针对工作室实施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其他高校的艺术类工作室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艺术类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催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类教学改革[1]。随着素质教学的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2],要重点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将书本上的死板道理转换成有效实践的方式方法[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积极性[4]。各高校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5]。但是与目前我国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规模体量相比,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此状况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跟艺术类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大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几个学生,甚至是一对一,随着大学教育向普及化趋势转变后,一个教师要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教育质量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2015年 3月,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6]。对高校来说,这就意味着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种情况,笔者所在的学校同年就开始对艺术类专业教学做了分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本文对这个探索做如下分析。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框架

(一)基本情况

我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从2015年开始,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调整了原有的培养计划[7]。比如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将现有的产品设计和动画专业划分成不同的專业方向工作室,以专业方向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小班化专业教学。根据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满族和清前文化特色、雷锋精神、琥珀煤精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设计专业成立了文化产品与3C产品工作室、交通机具与大型装备工作室、家具与公共设施工作室、煤精琥珀创意雕刻工作室等6个专业方向工作室,动画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定格动画(剪纸)工作室、微电影工作室3个专业方向工作室。

(二)培养计划和课程

大一、大二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一致的,从大三开始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会按照不同工作室的专业方向设置独立的授课计划。这些工作室的课程都是经过反复调研与论证后设置的,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能力,表1为部分培养计划的专业教育课程。学生在大二下学期通过双选进入工作室后,其工作室课程就由工作室教师负责授课。课程大纲内容可以根据工作室的特点结合项目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融合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以及体验学习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8]。

(三)运行方式

学生在大一、大二开展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大二上学期进行工作室的前身即兴趣社团的选择,经过一学期兴趣社团的学习锻炼,大二下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室,并参加工作室的考核,工作室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即双向选择),学生要想进自己喜欢的工作室就要提前做好准备[9]。全院教师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工作室学习,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导师解决,教师一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就能够及时解决,非常方便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创业教育的要求,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10]。工作室主要采用讨论式小班授课方式,设有负责人一名,教师若干名,负责人负责整个工作室的学生日常管理和课程建设。工作室负责人既是教师也是班主任,每个工作室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室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得艺术设计课堂得以无限延伸,由教室内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教室外的第二课堂,甚至是客户市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社会、了解专业、了解未来的行业岗位,让他们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11]。没有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之前,学生上完课后由于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缺乏学习氛围,学习随意性较大,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出现沉迷于游戏、不爱学习等现象。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必须遵守每个工作室制定的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值日生制度。学生课余时间都要求在工作室学习。工作室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单独学习,也可以一起研究探讨。学生一进到工作室学习态度就不一样,不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学生们在工作室里认真地学习讨论,教师也经常参与其中。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升

学生们在工作室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尤其是实践性强的问题,可以随时找教师探讨解决,教师可以做示范讲解或者师生共同解决。工作室里常用的模型加工设备(如3D打印机、各种小型工具等)都很齐全,学生们可以直接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实体验证,这就使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比如文化产品工作室14级的于同学设计的多功能拐杖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该同学发现目前比较缺乏适合老年人锻炼健身的装置,于是与工作室的教师探讨相关的设计方案以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反反复复讨论了二十几次并对设计稿进行反复修改,从创意想法到最后模型样机制作出来只用了3周的时间,以前由学生完成这样的设计至少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该同学带自己的设计作品参加了2017第二届中国智造大赛,在众多大公司成熟产品参与竞争的情况下仍获得了智造奖(TOP100)。另外,仅文化产品工作室获得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创新创业人才库入库人才的学生就有8名,其中重点入库人才2名(全国仅100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三)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了提升

在我院,就业导向始终贯穿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也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用人标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进入工作室后,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负责学生的就业推荐。学院规定每个工作室必须要与对口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学生的实习就不是走过场,企业的课题也能真正进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基本上做到了真题真做。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够保证培养的学生走得出去[12]。比如文化产品工作室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就是围绕清前文化(依托合作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和雷锋文化(依托合作单位抚顺雷锋纪念馆)进行设计,做到了真题真做。2012级的顾瑞江同学,根据清永陵的特色文物坐龙和启运山,开发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并得到清永陵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与文物管理所合作将毕业设计开发成有市场的旅游商品,为自己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即因设计能力突出而被深圳某设计公司聘为设计总监。学院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不少毕业生在知名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担任重要岗位。

(四)对落后学生的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师对学习差的学生唯恐避之不及。专业方向工作室成立后,由于每个工作室的学生人数较少,基本上是在10至15人之间,教师能够更好地去了解每个学生并针对其特点去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这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落后生更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经过两年工作室的学习,大部分落后生的转变可以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比如2012级的吴然同学由于对专业缺乏足够认识,提不起兴趣,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垫底水平,面临被降级的危险。大二下学期该生选择工作室时选择了文化产品工作室。进入工作室后,教师发现该生对专业学习比较迷茫,就找其谈心并帮其找到了学习兴趣点,从此该生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往日拖沓懒散的毛病,天天第一个到工作室又最后一个离开工作室。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生从老师逼着学到主动追着老师学。2016年,该生凭借作品《卡通路由器设计》成功入选文化部文化创业创意产业重点人才库,还未毕业就被杭州一文创企业高价邀其加入。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困难

一是对教师数量的要求提高。工作室教学模式从形式上讲就是小班授课模式,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而且教师的梯次配备要合理,要保证教学质量,至少要有高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合理搭配。

二是教师的大量精力被工作室的管理事务和课程教学所占用。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授课,这就使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大增加,尤其是教师人数相对较少的工作室,教师授课压力陡增,其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学习深造和教学研究[13]。

三是学生知识面受限。工作室的学生由于只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会有所欠缺,再加上平时只接触工作室的几位教师,其知识面相对会变窄[14]。因此,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非常重要,否则极易出现工作室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

四是以专业方向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班级概念,不同工作室的学生的交集变得少了,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疏远了,不过这些可以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跨专业方向的创新项目与学科竞赛来改变。

四、结语

总之,专业方向工作室对于目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的,保证了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实际培养效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学院坚持以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实行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以设计竞赛和实践项目带动设计教学,以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为载体、真实课题为导向的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 参 考 文 献 ]

[1] 曾谊晖,刘忠伟,马辉.高校工业设计工作室产业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15.

[2] 孙明,陈艳,薛婧婧.加强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 推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105.

[3] 高雨辰,尹金海.基于产学研的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建设发展研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S1):130.

[4] 文思.艺术院校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美术报,2013-01-26(013).

[5] 曾凡清.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17.

[6] 董宏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心动不如行动[J].中国职工教育,2016(6):16.

[7] 高成伟.大学理念与大学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135-137.

[8] 程立浩,柳军,张蕾.“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6(3):91.

[9] 刘洋,任宏,陈骏,等.“基础平台+工作室”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S1):117.

[10] 王黎黎.视觉传达教学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8(7):113.

[11] 张鹏.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大舞台,2013(5):215.

[12] 郭伟光,王晓艳.应用型本科毕业环节“应用选题真题真做”的探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1(4):140-141.

[13] 谢宏图,李欣遥.艺术设计工作室建设与教学质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9):66-67.

[14] 唐英.四川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教改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1(9):131-132.

[責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郜红合 张巍 葛文彬 张勇

陶瓷艺术专业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种通过技术变革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手段。文章分析了景德镇陶瓷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培养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等。

[关键词]陶瓷;技术创新;对策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理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并正确地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 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 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

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 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 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 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 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 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表现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补贴或其它形式加大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在税收支持方面,应以减免税赋的办法加大补助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增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贷款比例,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其它支持方面,如推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重奖。政府购买某些创新成果,起到“需求拉动”效应等。在法律保证——产权保护方面,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执法力度,使专利制度切实成为创新者的利益的保障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激励手段。

此外,政府要大力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既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又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传统和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骏豪.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45.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

[3]郭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

[4]何裕宁,王曲波,张志成陶瓷企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们,中国陶瓷,2004,(12):8.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

[6]吴添祖,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7.

[7]于保春,刘萱,黄琛,提升我国民营陶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陶瓷,2009,(7):11-13.

作者:张梅 解敦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师美术教学情感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