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师应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目前,在一些高师院校中,学生的声乐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在多年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篇:高师论文范文

高师钢琴演奏专业应更名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中,多数已设置了音乐表演系或表演专业,但十几年下来,大部分办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其毕业生分配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因专业技能达不到舞台表演的要求而无法与专业表演人才竞争,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技能培养而导致学生的教学能力薄弱,不得不面临社会对其音乐教师资格证的质疑,所以说,音乐表演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高师音乐院校中的"尴尬专业",学生面临就业两难的局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钢琴表演专业的境遇在这一现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为此深感忧虑。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培养定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高师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将所谓的“钢琴表演专业”更名为“钢琴教育专业”,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既非演奏家(有别于音乐学院钢琴系),亦非普通中小学教师(不同于高师音教系),而是钢琴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供需关系,更多地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在树立钢琴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参照专业音乐学院的部分课程,有机融入高师钢琴教育等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钢琴教学人才,跟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目前的办学状况必将大为改观。

当前高师钢琴表演专业教育的主要误区

郭建民、赵世兰撰写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6)提出高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表演人才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该目标用在钢琴专业学生身上未必恰当,想法并不一定如愿。从首届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10年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钢琴毕业生,从事表演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屈指可数!而钢琴教育方兴未艾,中国虽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琴童,但琴童人数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接受正规教育的琴童更少。同时,理想的钢琴教学模式只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使有幸师从专业教师的琴童只能是极少数。因此,这种对高水平专业教师的需求数十年之内很难完全得到满足。另外,高师虽难以培养出专职演奏家,但得益于完备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却完全有能力培养一流的专业教师,这是其它院校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何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一流的钢琴教学人才呢?!根据调查结果,钢琴专业的学生都希望从事收入稳定的钢琴教学工作。多年来,笔者一直引导钢琴专业的学生为从事钢琴教学工作而加强钢琴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使毕业学生走上钢琴教育岗位者占95%以上,说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在“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分配举步维艰的现状下,我们为何不尝试改变一种培养模式而执意去培养表演人才呢?下面通过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比较,将使我们更加明确高师生源作为表演人才的先天不足与师范本身的优势所在。

我国九所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表演专业(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等技能学科),是音乐学院的“王牌”,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表演人才。许多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以此为蓝本,也打造了上百个表演系或表演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全盘照搬。同时,其它高校如综合大学、理科、甚至农业大学、技术或职业学院等数百所院校也都成立了音乐表演专业。我们暂且不论述众多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出路如何,就其数年来培养表演人才的效果上,笔者未曾发现有任何一位著名演奏家出自这些高校,特别在钢琴专业上。换言之,师范院校钢琴表演专业打造出来有造诣并长期活跃在专业舞台的表演人才占毕业生的比例几乎为零!笔者没有冒犯高师音乐院系之意,本意在于以实际效果说明其定位和起点较之于音乐学院有差距,以期引起同行审慎的反思。尽管如此,近年来大中城市毕业生虽就业困难,但许多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等部门仍缺乏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它们将长期需要引进高端的专业人才,高师钢琴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师范的优势,培养适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为师范院校,“师范”是大环境,目标是培养教师和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引进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不断充实专业资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使之服务社会,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并选拔和培养其中的佼佼者,为其走上专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高师钢琴专业本身的局限:其一,相对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生源,高师的专业技能与其无法相提并论,学生入学起点相对较低。例如,顶尖的专业人才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必然首选各大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他们的目标定位为演奏家,而对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选报只为防范落选。其二,音乐学院拥有更多的招生主动权,可以优先在各大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选拔专业优秀的学生,其文化课分数线往往比师范院校低得多。然而,关于文化课成绩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音乐学院附中为了腾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其文化课学习必须大大让步,与体校一样,附中钢琴专业学生每天最少需练琴6—8小时,相对于那些成天泡在文化课书堆里的普通中学生,文化成绩无法较量。这些生源即使第一志愿选择师范院校,他们的文化课也很难上线。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与2008年文化成绩上线分别为336分和337分(表演系不降分),即使考生专业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但因文化成绩的一分之差只能名落孙山,而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仅为220分即可上线。事实上,即使这些高水准的学生在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之后,也并非都能够长期站稳舞台,更莫说师范院校缺欠高水准专业水平的生源了。师范院校在生源专业水平并非太高的条件下,其毕业生希望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毕业生争夺国际大赛名次,以期走上专业表演之路的梦想只能是水中捞月。由此可见,师范院校的钢琴专业必须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本分”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但又有人说,师范院校中许多学科成功设立了“非师范”专业,成绩斐然,音乐钢琴专业可以效仿此做法。但事物总有其特殊性,钢琴专业便是特殊的。如果想放弃“师范”这一阵地,把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逼上”舞台,从事演奏职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就如体育竞赛(尤其是体操、跳水等),有哪块奥运金牌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夺取的?同理,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摘取钢琴国际大赛金牌而希冀从此走上专业演奏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从小学到中学平均每天练琴不足2小时的所谓“表演专业”的学生错过了钢琴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发展的定位及方向

为了更好地区分高师钢琴专业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不同定位,纠正“钢琴表演专业”的错误定位及命名,明确其培养方向,笔者首先提议前者更名为“钢琴教育专业”,它将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培养方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之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师范院校中“钢琴教育专业”的真正内涵,区别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牢记我们的大环境是“师范”,否则,学生毕业后将有可能因专业不过硬上不了舞台,又因教学不过关上不了讲台,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为此,钢琴教师需要在强化专业技能(演奏)的基础上学习教育专业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业余”习琴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专业化道路。例如,不少中学前业余习琴的琴童,由于自身的天赋、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正确培养,在小学高年级之后便考取音乐学院附中,走上专业道路。而这些琴童往往很有可能从小就落在我们的毕业生手里,如果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教学能力不强,这些琴童的艺术生涯必然夭折,令人痛心。作为钢琴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舞台经验以及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如何去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综上所述,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培养方向应定位于钢琴专业教师。学生毕业后将学有所用,可担任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学校、中小学艺术特长生和职业中学的钢琴教师,在必要时也能兼任群众合唱团的钢琴伴奏等。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上的科学性设置

高师音乐学科对师范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强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高水平的音乐学科教师。

针对上述对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专业的定位,结合师范音乐专业规格要求来思考,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为:钢琴技能课、钢琴文献课、钢琴教学法课、钢琴伴奏课,同时,定期进行钢琴教学实习与表演实践。钢琴技能课与文献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音乐学院,而钢琴教学法与伴奏课、教育实习则是音乐学院钢琴系所不开设的课程,而对培养专业教师却是必须的。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钢琴教师的资本,而全面的教育能力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

(1)钢琴技能课: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入学时基础好,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便可逐步提高全面的技术。同时,演奏家需要掌握极为大量的、高难度的音乐会曲目,许多演奏家甚至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协奏曲全集等,因此,音乐学院钢琴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例如,整套的奏鸣曲、套曲等,包括一定数量的近现代作曲家高难度的作品。从练习曲方面讲,整套的肖邦练习曲很可能在音乐学院附中时期已经完成,本科时弹奏得更多是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作曲家的练习曲。高师学生则需要弹奏莫什科夫斯基、肖邦甚至车尔尼的练习曲。高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因此,并不需要掌握太多高难度的作品,而应该掌握较为大量的各种程度的作品。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较好的弹奏技能,但他们对基础学习的过程已忘得差不多,而在日后的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难把握的恰恰就是基础教学,因此,有必要重新加强基本功,系统地复习基本奏法及触键法,同时,要求学生浏览大量的中级作品,全面加强学生视奏能力(用于教学示范),同时精弹有代表性的各时期作曲家经典作品,曲目应涉及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协奏曲、双钢琴、室内乐作品等。必须强调的是,大部分钢琴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中从未学习过协奏曲,这样的学习是不全面的,他们日后如何去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呢?学习协奏曲有助于宏观地把握作品、提高音乐素养,对演奏技巧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安排2~3部不同时期的协奏曲课程。

(2)钢琴文献课: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各时期的钢琴音乐文献,对于钢琴主课的学习极为必要。优秀的钢琴教师往往把钢琴文献知识通过对每一部作品的教学逐步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而通过这门课程则可更为系统而全面地深入了解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和作品的典型特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处理作品,更为理性地理解和处理音乐。钢琴文献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全面涵括各时期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但对于特别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仍应作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并通过网络、多媒体、音像资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行深入的学习。

(3)钢琴教学法课:这是针对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的最为关键的课程,它完全有别于音乐教育系,因为它们设置的是教学法课程。遗憾的是许多高师钢琴专业并未设置该课程,这正是笔者所担忧的。众所周知,弹得好钢琴不一定教得好钢琴,往往就是因为演奏者不一定研究过教学法,而钢琴教学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许多钢琴教师从未学习和研究教学法,长期以来就在学生身上“做实验”,最后也获得了一些经验,但这得牺牲多少“试验品”?

钢琴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快速、准确地读谱方法;科学的触键方法与练琴方法;音乐处理的基本手段;正确纠正存在的问题;演奏中的协调合作方法;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演奏心理分析方法;正确选择教材方法;正确安排和设置教学方法等。

(4)钢琴伴奏课:伴奏分为正谱伴奏与即兴伴奏,正谱伴奏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专业的大型音乐会上主要以正谱伴奏为主,尤其是国外经典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均已编配了钢琴伴奏谱。即兴伴奏更多地运用于群众歌曲和少儿歌曲,这些作品往往没有现成的伴奏谱,需要伴奏者自己编配。学习即兴伴奏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编配能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对音乐听觉的训练更是意义非凡,它将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用更为敏锐的音乐听觉洞悉学生细微的不足,用更为理性的学识为学生全面、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每一部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学院应为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钢琴教育实习和表演实践课,提供各种表演机会,使其在技术及音乐表现上迅速提高,舞台经验对日后钢琴教学意义重大。教育实习时间为第七学期第3—8周,地点最好选择在艺术学校、少年宫、艺术培训学校等教学单位。

结束语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办学中如能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并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那么,通过上述必修课程的系统教学和表演实践,并深入教育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大大提高,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效果看,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将越办越好,它将成为更多考生的首选;我国的钢琴普及教育将再上一个台阶,公民的音乐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部分有志于走上专业道路同时又具有天赋的新一代琴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就是“师范”的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教学的研究》,《人民音乐》,2006年第8期

[2]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6期

王大立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作者:王大立

第二篇:高师声乐教育现状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师应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目前,在一些高师院校中,学生的声乐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的总结和分析,在多年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师 声乐教学 现状 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招生扩大,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教育界的改革也在同样轰轰烈烈地进行,现行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构建起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和声乐教学体系。

1 声乐教育现状

高师声乐教学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在近些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其现状如何呢?

1.1 生源问题

高师的生源结构相对复杂:有的来自东部有的来自西部;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普高的音乐班也有的来自中等艺术学校。这样的差异非常客观地导致了学生声乐基础悬殊相差很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①高校进行扩招,发挥办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的发展亦是无可厚非。但在无形中,降低专业和文化的录取线,致使相当数量的新生素质偏低,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导致了教学质量滑坡,严重影响到未来的音乐师资的水平,这样的人如果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中小学教师,又如何能对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学生素质负责呢?现在各大音乐院校声乐教师较为头疼的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声乐学生声音不规范、声音毛病多,出现声音病变和综合素质低等,虽然这也有其它因素,但是也同时为基层的声乐教师敲响了警钟。

1.2 授课方式

近年来,高师声乐专业人数增加很多,而声乐教学的模式主要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对于当今的教育形式来说已有所不适宜,这种模式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声乐技能的传授者,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尤其是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很不利,而且缺乏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观摩,学生的眼光只能局限地停留在自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视野范围很狭窄。其次传授的内容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围绕着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很少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新课标”理念要求高师声乐教学不能仅仅是一种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艺的纯技术课程,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使之具备作为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课程。传统模式的教育方式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因此高师声乐教育必须改革。②

1.3 所用教材

当前声乐教育的教材几经编写已有不少,但是真正适合于高师教育特点的教材却是寥寥无几,很多教材在内容编写中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脱离传统教材的模式,真正能适用于基础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少,脱离了高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个特定的目标,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所培养的音乐生都是师范生,他们将来绝大部分是要从事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未来的音乐教师。因此,他们的声乐学习不仅是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新的课改强调的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声乐学课程如何担负起这种责任,是教材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4 师资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互动的,但是教师仍是处于主导作用。有一些声乐教师自己本身没有掌握声乐的真谛,缺乏正确的声乐艺术观念,甚至是没有弄懂正确的演唱方法,当然就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学生的学习也将陷入盲目的境地。还有,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教师必须有着敏锐的听觉,可以判断学生发声的音准、节奏、气息、音色等,并及时对学生做出指导,如果教师掌握不到正确的方法,声音概念辨别不清,就无法对学生提出正确的意见,甚至可能将学生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2 高师声乐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高师的声乐教学一直在缓慢发展的状态下繁衍,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里,如何才能让声乐教学走出停滞的低谷,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高师声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 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2.1 从招生入手

针对高师声乐教育的现状,应从高师音乐招生入手,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因为文化知识的贫乏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才能的发展。另外,学校的招生相关部门要把好专业面试关,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

2.2 采用互听式教学方法

所谓“相互听课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旁听别的同学上课。通过学生相互听课,能让学生通过旁听别人上课得到自己上课时无法得到的收获。对学生来说,经常听课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可以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受益,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③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因发声方法不当而发出错误声音,教师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发出优美的声音时,听课的学生便会受到启发,逐渐提高鉴别声音好坏与对错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

2.3 加强艺术实践课④

艺术实践课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2.4 师德修养的提高

音乐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魅力、协调师生关系,还是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声乐教师还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有助于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塑造完美人格、实现和谐。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去感染和启发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创造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不仅要在声乐教学课堂上,通过声乐教学去渗透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音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认知真善美,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课后,作为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⑤在声乐小课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往往较亲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所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尤显重要,高师声乐教师既要教学生唱歌,又要教学生做人。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提高演唱水平和综合音乐素质,使学生达到既能站讲台又能上舞台的水平,以适应将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高师声乐教学是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的重任,不仅要求高师教育工作者具有使命感,更重要的是综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需要我们的教师同行们共同的努力,共同去探索。

作者:郑建春

第三篇:全国高师声乐教学研讨会在渝召开 会议选举产生高师声乐学术季员会

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高师声乐教学研讨会》于5月4日至5月8日在重庆北碚举行。来自全国高师院校音乐院系及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声乐教师、研究生20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按照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关于组建高师学科学术委员会的决定,经会前会上反复酝酿,选举产生了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肖黎声任主任委员,余笃刚、戴雄、张锦华、温恒泰、有德乡、金顺爱任副主任委员,白萌等32名全国高师声乐教授、副教授任委员。会议决定聘任王秉锐、石惟正教授为学术顾问并颁发了聘书。原声乐教育学会已在此之前集体转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本次会议组建声乐学术委员会中实现了整合。肖黎声代表声乐学术委员会向大会表示,将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高师声乐教师队伍精诚团结,竭诚工作,努力为高师声乐学科学术及教学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会议开幕式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就有关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邀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主持人王耀华教授和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安国教授,就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高师音乐教师培养的要求,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背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等问题作了生动而深刻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以分组讨论、大会发言的方式结合高师本、专科和研究生声乐教学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客观反映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并对高师音乐教育及声乐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规范、招生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积极的建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投资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