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其中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乐在其中范文

乐在其中

课堂互动

1.师:读《学而》一章,分析好学与否的实质。

生:好学与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一种精神。

生:孔子的社会心理期望是:君子是人生的崇高境界,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范。孔子倡导人们追求君子境界,构建了君子道德教育、修养论,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孔子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师: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注重物质生活的安适,不应当把个人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看得比对人格、学问的追求还重。如果树立了行“道”的志向、理想,就不应当因为衣食住行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生:“慎言敏事”这一君子言行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至远。

生:好学者无常师,但必有师,必须随时随地主动向有道者求教,以检查自己所学所做之是非。

2.师:在《雍也》

(十一)一章中,孔子为何最赞赏颜回?

生: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是因为颜回每天的消费只是一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的贫苦,他却从不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乐趣。孔子抓住颜回的个性特征,描述颜回富于表现个性特征的几个生活细节,几句话,就生动地表现出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心中若有远大的理想,就会全身心地孜孜追求,在这追求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辛苦,而是乐在其中。

师:是啊在《雍也》二十中,孔子说到“乐”这一话题,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掌握,是和兴趣成正比的。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才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生: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师:以上一章分析了学习的乐趣,下面我们再一起探讨《雍也》二十三的主旨。

生:孔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概括抽象的哲理,以山、水不同的物性,以动、静不同的物理,来说明“知者”与“仁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特征。有智慧的人,通晓于事物的千变万化,自然也爱好川流不息的自然景观;有仁德的人,坚守道义信仰,自然爱好岿然不动的高山。有智慧的人,喜欢在事物发展中把握时机;有仁德的人,喜欢在平静中思索真理。有智慧的人,在活动中得到快乐;有仁德的人,在宁静中得以长寿。当然,具体到个人,各有所好,不能绝对化了,孔子只是借物说理,所以我们不可被字面所拘泥。

生: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4.孔子在听了《韶》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请问为什么? 生:《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这反映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生:孔子非常重视诗乐教育的育德作用。“乐”与“诗”相连,“乐”指乐曲。“诗”就是歌词。而“乐”(音乐、舞蹈)可以养人之志,冶人之性,陶人之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对乐很喜欢,有较深的造诣,且从文化蕴含上有较深刻的把握。《韶》相传是虞舜时的音乐,在孔子看来,虞舜天子的位置是从尧禅让而来的,因而是“尽善尽美”的。从孔子对《韶》效果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对《韶》乐极尽赞叹,是因乐中蕴涵着善。 5.师:读《述而》十六分析其中“非义不取”和“安贫乐道”的思想。 生:作为人,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是:可以追求,但不能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这就是孔子多次强调的“非义不取”。苏轼也有名言:“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不义之财应视如浮云,浮云虽空,或可为大自然增一景;不义之财,越重则日后所受惩罚越烈,这是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了的。 生: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6.生:老师,在《季氏》十一中我们应如何理解有关人的道德修养这一问题?

师:本章讲修养的程度。孔子认为愿意学习向善,不愿接触坏人的人,这种人是有的。另一种人是以隐居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就是一辈子不想出来做官,合自己的意志行事,走仁义的路,这种人,孔子说只听到过,没有见到过。可见后者比前者的修养要高一个层次。 生:因为对于善恶,一般人都有起码的是非之心,这也是有能够进一步修养的基础。如果在以隐居保持自身的高洁的基础上,能“行义以达其道”,其道德修养的程度就更高了。

第二篇:乐在其中

2011年期中考试考场作文

乐在其中

郑州中学 八年级 李硕

乐,仅指快乐。其,却可以指代许多东西。世界上,天地间,有多少人乐在其中?

李白,放荡不羁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嗜酒如命。他自信,却不清高,他以自我为中心,却也要为国家效力。他“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写诗与饮酒乃他人生两大嗜好,放荡不羁、不拘小节,自信乃是他人生一大境界,他乐在其中。

他才华横溢,却无人重用,他正直不苟,却常遭诬陷,他一生悲苦,却乐在其中。他就是杜甫。他一生所奉呈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晚年于一间小破茅草屋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处境下又一次抒发自己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忧国忧民,乃杜甫最大特色,他乐在其中。

夜晚,泡一杯清茶,洒下一地的芳香。捧起一本厚书,漫游书海,我乐在其中。我走到呼啸山庄,目睹希斯克利夫与欧肖之间的复仇,也目睹他与女主人公的凄惨爱情,我又走了出去,我从那得到许多。当我捧起《哈利波特》时,心里又是另一翻情景。

我来到我梦寐以求的学校—霍格沃茨。我在这观看了魁地奇比赛和振奋人心的三强争霸赛。我目睹了我最喜欢的人西弗勒斯、小天狼星、弗雷德的死亡,心里充满了悲伤。而最难得的,我从哈利身上学会了如何勇敢,从罗恩身上明白了什么是友情,从赫敏身上懂得了真正的聪明,这些人、事都使我受益匪浅。我乐在其中。

当我们在做自己想干得事情,当我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我们都乐在其中。

(欢迎批评指正)

第三篇:乐在其中

颜回若来到现代,会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千年时光的流逝,社会价值观在变,“乐”也已不再单纯。

孔子之乐,在我看来可以分为四点;贫仍懂乐、学习之乐、坚持之乐、原则之乐。我现在只想肤浅地谈谈第一个。

古板地看,那只是两千年前的说法。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身处嚣杂繁乱的现代大都市里,身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队伍里,我很难有一天不听到有人说:“烦死了”;“老子今天倒霉透顶了”一系列的话;也有多少人能够有底气的说自己一直快快乐乐毫无烦恼?说白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寻乐的动力以及会乐的本能。

贫而懂乐,现代文明将有所行为的古人封为“安贫乐道”。多么超脱的一种境界!多么潇洒的一种勇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蒲松龄久考科举而不中,设下茶摊却终着《聊斋志异。》。这些仿佛都在提醒我们:只有贫而安乐,才能造就一代人材。没错,我承认他们的坎坷经历最终塑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可是若是颜回、陶渊明、蒲松龄到了今天,人们会用一种怎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如今,崇尚白骨精的一个时代,他们的行为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只能是一种低下的行业,是不被别人看得起的。

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他们还能有闲情雅致去“放弃官场”,另辟蹊径吗?想象得出,一个带着5岁孩子的妈妈,绝不会指着他们要求孩子们向他们学习。既然他们不被人们看好,为何还能有所作为?

我觉得贫穷,在这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贫穷,而且还要包括精神上极大的富足。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守着面前见底的米缸傻呵呵地笑,那我看这个人就算是过了千年万年也不会有人去赞同他。可是陶渊明为何还能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能够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依然想着为社会绘出一幅美丽的“蓝图”,依然想着自己的尊严不能因为吃的问题而糟蹋。精神永远高于物质有着坚定的信念,铸就了他千年不倒的形象。

乐,之所以乐,是因为乐的背后有着支持它的精神支柱。

贫而懂乐,最珍贵的在于,它的勇气——他可以背离马斯洛“人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坚持在没有足够物资的情况下选择用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生活。就算是贫穷,也不至于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因为他坚守着尊严。

所以,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类似于古代隐士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嘲笑他吃不饱还在追求着学习的快乐的傻样。因为在那看似蓬头垢面的外表下,也许就藏着一颗活跃的思想家之心。

第四篇:乐在其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思考1:本章重点提到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请说说孔子具体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要求?

明确: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和居处,他在做事方面应该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够经常检讨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思考2:孔子教导我们在做事和说话两个方面,应各有怎样的方式?在今天是否还完全可以按照这些方式行事?

孔子说做事情要勤快灵活;说话要谨慎,不要信口而出,要想好了再说。“慎于言”不是不要说话,而是要经过大脑思考再说,这样不容易出错。做事认真,做人诚实,是任何时候都受人欢迎的。 但是今天与人交流,不妨更直率一些,只要不讲假话,善于推销自己,表示自己的观点态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思考:“贤哉,回也!”一前一后两次出现,这个句子和一般的句子语序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颜回的“乐”在哪里?

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这个句子突出了谓语部分“贤哉”。在一段中前后两次出现,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因为颜回的生活状况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般的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的,但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 思考: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孔子将求学做事分为“知之,好之,乐之” 三种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关心;爱好,则是一定的投入;只有以此为乐者,将全部身心置于其中,当作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也才会有真知灼见,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厚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灵动,仁厚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

思考:如何理解“知者”和“仁者”各自的特点?

孔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概括抽象的哲理,以山、水不同的物性(注意点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静不同的物理,来说明“知者”与“仁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特征。聪明的人,通晓于事物的千变万化,喜欢在事物发展中把握时机,自然也爱好川流不息的自然景观;仁厚的人,坚守道义信仰,喜欢在平静中思索真理,自然爱好岿然不动的高山。聪明人在追求新事物、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得到快乐;仁厚的人,不管碰到什么风雨,都能处变不惊,给人安全感,自然也就稳重长寿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译文】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思考:孔子在听了《韶》乐以后,“三月不知肉味”,请问为什么?

1 明确:《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说明他欣赏古乐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的音乐造诣高深。这也表明了孔子在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抉择中首选精神。另外在孔子看来,虞舜天子的位置是从尧禅让而来的,因而是“尽善尽美”的。从孔子对《韶》效果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对《韶》乐极尽赞叹,是因乐中蕴涵着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思考:“乐亦在其中矣”中的“其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其中”具体就是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颜回的例子。 思考: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态度?

对富贵钱财的态度应该是:可以追求,但对待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应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能以自己的信仰和节操去换取。这就是孔子多次强调的“非义不取”。苏轼也有名言:“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把精神上的追求看得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坦然处世,真实做人,讲求仁义,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甘之如饴,怡然自得。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善良的行为就如同赶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这节中,孔子讲到了几种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几种人有什么不同特点?孔子更赞赏哪一种?

明确:两种。一种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人,这种人是爱憎分明、有坚定的道德信念、积极向上的正人君子。另一种是避世隐居,以求全其志、洁其身的隐者。 对第一种,孔子说“见其人”“闻其语”,言外之意就是说,这种人能够做到;而对第二种人,孔子却说“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言外之意是说,这种人其实做不到。很明显,孔子赞赏前者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得已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目的。 思想观点小结:

这篇课文共从《论语》中选了七则,围绕“乐”展开,分别从求学、生活、兴趣、追求等方面论述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如果在生活方面过分追求安乐,就会贪图安逸,失去意志。但是,如果只有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呢?孔子告诉我们,要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快乐,可以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用了这种精神,就能笑对任何艰难困苦。 艺术鉴赏:

1. 用对比、对照的形式,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

第四章很典型,其他章节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敏于事而慎于言”,“不义而富且贵”,“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都有同样的效果。

2. 说明问题用渐进的方法,步步深入,前后内容相连相关,注意内在的逻辑性,从而表现出水到渠成的合理性。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四章的“水-动-乐”、“山-静-寿” 。 3. 贴切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把音乐享受比作“三月不知肉味”,把智者比作水,仁者比作山,把“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等等。

2

第五篇:乐在其中作文

乐在其中

田仰轩初一(10)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这些兴趣爱好往往会使我们

把烦恼。不高兴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陶醉在其中。如:有的人喜欢

画画,有的人喜欢跳舞,也有的人喜欢运动,听音乐会,唱歌……而

让我陶醉,快乐的是大家的好朋友--读书。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读书。

读书,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只要有知识才能走向成功。读书,会

让我们进步,让我们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同时,读书也是让我们陶醉

的一种方式。每当我遇到烦恼,书总是陪伴着我,陪着我在书海中遨

游,陪着我寻找解决的方法,陪着我一次次渡过烦恼。而在平时,我

若偶然借到几本精彩的童话和作文之类的书,我都会迫不及待的到书

海里。在童话世界里,我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在这个世界里,回让

我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童年,有悲惨的,有快乐的,有痛苦的……,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人公的童年是悲惨的……而在作文的

世界里,回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地方: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可以

通过他人笔下的作文更加了解生活中的事物,还可以把自己的作文同

她人的做比较,取长补短。而关于科技的书,你读后就会觉得很慢有

趣,它们能让我们知道某些科学道理……如:为什么用笔杆与头相互

摩擦后,可以吸起一些小纸片?原因就是它们相互摩擦产生静电……

说了那么多,我举个例子吧!

在一天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大雨。许多同学一下课就跑去看雨景,

而我在教室里看书。正看得入神,突然,肩膀被拍了一下,我一转头,才知道是邻桌的同学在捉弄我,我没生气,继续看我的书。他见我没反应,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而为什么我当时没有生气?这就是因为"快乐的时候,什么都好",所以读书让我觉得快乐,还有利于修身养性。

读书,让我忘记烦恼,乐在其中。读书,使我开阔视野,利于修身养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目送全文范文下一篇:民生民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