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题复习

2023-01-25

第一篇:高考语文阅读理题复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

● 复习目标 第五课 小说意蕴探究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重点、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设计思想

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 教学资源

《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

●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二)标题意蕴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三)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二、情节类探究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 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四、艺术技巧类探究

艺术技巧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邮差先生》的探究题。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探究题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这纷繁复杂的探究题,就必须善于发现,把握其本质特征,规律特点。那么,这些“规律”“特点”是什么?

1.探究方向(点)是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及艺术特点。虽然它披上了“探究”的外衣,其实并不神秘,都指向小说这些常规的东西。

既然都指向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则可转变常见的思考模式。如要探究意蕴,则说明意蕴具有多义性、深刻性,那么它有哪些“多义”和“深刻”呢?顺着这个方向就可展开探究。又如指向情节的探究题,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探究情节——说明情节安排巧妙,对表现人物、主题有很大作用?那么它“巧妙”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可就此展开探究。

2.探究要多角度、深层次展开。这个“多角度”“深层次”是什么呢?说白了,无非是:

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或:情节、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那道指向情节安排的探究题,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其实,在情节、人物等诸要素内,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是关键。人物中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这便是“多角度”“深层次”展开。

②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探究题不仅要懂得“技”(如何探究),更要有“识”。这个“识”就是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理”,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理。做探究题要懂得这样的“理”,要有这方面的“识”。

3.答案组织有要求。对于那些多角度探究题,答案至少有三点,这三点分别是三个角度、层面、各角度间不要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要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分析)+结论”组成。对于那些“深点”探究题(即可以就一点或一个方面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作者在小说中避开了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情节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请你赏析小说是怎样来表现这一悲剧内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通过场景截取、人物塑造、对话描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如: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神志不清不停地数着“一,二,三”;老兵述说三个儿子战死,轮到自己上前线,得把妻子送进疯人院,以此凸现战争对人的残酷摧残的悲剧,令人震撼。

解析 一要阐述艺术特征,二要结合小说举例说明。

2. 本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情节设置及文字的选取上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请你探究小说的这一高超的艺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创造性地运用空白叙述,战争及老兵家的悲惨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语言有张力。

(2)情节处理匠心独运。整篇小说没有具体的情节,只一个横截面,悲剧都在车厢里呈现;结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

(3)人物刻画极具功力。勾画寥寥却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 解析 注意题干提示的探究角度。

题型总结

1.审题 (1)审出探究点,即要你探究的是什么

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的“点”是“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2012年探究的“点”是小说的叙事风格。

(2)审出探究方向

有的省市探究方向是任选的,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江苏卷的探究方向一般是给定的,如2011年的探究点是“自然景物的叙写”,方向是“深刻寓意”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2年的探究方向是“舒缓的叙事风格”对“表现小说的内容”的作用。

(3)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

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2012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审出这些提示语或暗示语,就找到了探究的依据。

2.答题

(1)探究题答案组织的两种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②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这是江苏卷探究题的组织形式。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3)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材料两脱节,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记住常见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层面。 (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角度(层面)有: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 (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就某一角度可以再深入探究,如人物形象角度可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具体参见本题型“知识构建”部分) (3)情节类——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①情节本身作用,②表现人物,③表达主题,④表现环境,⑤读者效果。 (4)环境类——探究环境描写作用或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自身,②人物,③主题,④人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主观能动性)。

(5)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性格的精神成因和典型意义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氛围,②人物自身性格心理,③情节情境,④时代与现实。 (6)艺术构思类——探究艺术处理的原因或效果

角度(层面)有:①主题,②人物,③情节,④艺术手法。

● 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孤 城 非 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

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 “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皮影张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碾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

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像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得一个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购。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楚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 1. 小说开头对皮影道具制作的描写,对全文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皮影张的表演情形,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统观全文,简要概括皮影张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两处,分析并探究小说所蕴涵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 2.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有他对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地在城市里坚持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使人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

二、课后测评

1.①介绍了皮影道具繁杂的制作工序,表达了对皮影艺术的赞美。②烘托皮影张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皮影张的刻画。 2.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摹了宝剑坠地与鲜血喷吐的刺耳声音;借助鲜血溅白幕的色彩上的对比,有声有色地渲染出了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来表演皮影戏的投入和悲壮。②语言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3.皮影张是一位表演灵巧、严肃少语、爱国正义、命运坎坷、为艺术献身的民间艺术表演者。

4.对比手法:①把皮影张年轻时热闹欢快的表演风格,与多年后复出时凄苦沧桑的情形进行对比;②把传说中皮影张帮助解放军抓获土匪,与“文革”时被敲去手指、丑女被逼自杀作对比;③把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表演的皮影戏,与当今粗俗、喧嚣和滥情的表演进行对比。

情感取向:①对皮影张精湛的技艺、执着的追求的赞美,②对皮影张及丑女的坎坷悲惨命运的同情,③对现代社会冷落传统艺术的批判。

● PPT (见附件)

第二篇:【朱琪】【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解读:

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同样不可忽视。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6 、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 、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 (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 、 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 、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三篇小说,回答文后题目。

(一)、《槐树花真香》

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得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啪作响,小山显得更加恬静了;村头上有一棵洋槐树,槐花开得正盛,粉嘟嘟的,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洋槐树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苍老了,头发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后脑勺处还有一绺乱麻似的白发,脸上的皱纹纵在一起,眼窝很深,颧骨很高,像一块褐色的石头。她那裸露的瘦胳膊上,皮肉松懈地耷拉下来,上边沾着一块块栗子皮似的老年斑。她手里抚弄着两只毛茸茸的小雏鸡,冲着落日安详地坐着,一动也不动,似乎也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

在她身边,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这姑娘长得像晚霞一样光彩动人。光润润的小脸蛋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潮平平的红嘴唇,都如含苞未绽的洋槐花一样的鲜嫩。她正伏身在一块平展展的大石头上,面前放着铅笔盒、作业本,还有几块口香糖.她那只捏着钢笔的右手支着下巴,歪着头向远处凝望着,像是看着满天的彩霞,又像看着老奶奶。

在她们的脚下,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溪,镀了金的溪水静静地流着,听不见一点儿声响。

女孩突然说话了,那声音像是从无边的遐想中寻找出来的:“姥姥您说,人为什么活着?” “这大阳真美,槐树花真香。”老奶奶喃喃地说。

“姥姥,您给我说说呀。要不,我的作文完不成了。”

“真是的,我活了快八十多岁.怎么就没工夫看看这太阳,闻闻这槐花呢?”

“姥姥,您快说呀,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女孩显得有些焦急了。

“活着就是活着呗,还管它为什么?”老奶奶漫不经心地说。

“姥姥,您是怎么活过来的? ”

“我那会儿也不想活。你姥爷死了,我本想跟他一块去,可放不下你妈,你妈才这么大„„”

“为了你妈,我活了下来。这不,也是一辈子„„”

女孩不再发问了。她望着山顶的落日,又陷入了静静的沉思。那大阳很大,很红。

老奶奶又喃喃自语:“这太阳真美,槐花真香。”

忽然,女孩那稚气的脸颊上闪过一道霞光。她似乎悟出了什么,埋下头在作业本上唰唰地写下了两行字:落山的太阳真美,盛开的槐花真香。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文中第二段对“老奶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老奶奶似乎得到了一种永恒的满足”这句话的含义?(每条不能超过30个字)

3.作者为什么在女孩再度陷入沉思时,特意写道:“那太阳很大,很红”?(不超过3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老奶奶反复赞叹“太阳真美,槐树花真香”,从行文上看,它与第二段末“„„冲着落日安祥地坐着,一动不动,似乎得到一种永恒的满足”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刻画人物集中。

B.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歌颂了老奶奶的母爱和奉献精神。

C.小说以“槐树花真香”为标题;一是因为槐树花是本文的线索,能使作品集中,更紧凑;二是因为新颖、醒目,能吸引读者。

D.文中“槐树花”代表小女孩(或下一代),“晚霞”和“落日’代表老奶奶(或老一辈)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诗意。

E.本文描写细腻,叙事简约,情节简单,却内涵丰富;结尾语言含蓄,意味深长。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

1.小说多次写到“雨”,这“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2.“我”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

3.小说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信的内容,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4.对该小说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 )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小说两次写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突出了樱子美丽清纯的形象,也表达了“我”对樱子永不磨灭的爱。

C.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D.造成樱子车祸的原因是因为“我”只带了一把伞;如果“我”带了两把伞,“我”和樱子一起去寄信,樱子就不会发生车祸了。所以对樱子的死,“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心里也就特别的难受。

E.“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在失去樱子以后的悲痛欲绝,“我”的感觉似乎也已发生了错乱。

F.该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但由于作者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从而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三)、《扳着手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要回单位上班。其实也没啥东西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一双新布鞋。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苕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白天狐狸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爹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说:“爹,你几时回来?”

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就去了。

我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十天。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儿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途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了三个十,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有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到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用泥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我便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咋还不回来?我的小狗已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咱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娘也并不识字,她记日子的办法和我一样。

日子过得很慢。

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拿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

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还多了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三十四个半边,刚好三十四天呢。”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了言:“狗娃,你是不是偷了娘的鸡蛋?我就揣摩着不对劲,数来数去咋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里烧着吃了。

1.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有浓浓的亲情,但各有个性,试分别说明三个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狗娃:

娘:

爹:

2.文中画横线的叙述性句子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3.“狗娃”偷泥,偷偷多做小狗,还偷了鸡蛋烧着吃等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4.对本文评价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盼望团聚的日子里,一家人各有不同的盘点日子的方式:狗娃捏小狗,数小狗;母亲喂鸡,数鸡蛋;父亲省馍馍,数馍馍。写得很有震撼力。

B.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小说就是尺幅波澜的佳作,情节迷离跌宕多姿。

C.本文给人一种意境美,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独特的情趣,一种可感的温馨,读罢耐人寻味。

D.小说中不仅具有一家亲情的重笔描写,而且还有乡情友情的点染。

E.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人物个性和细节描写都饱含深情,为读者展示一幅清新、朴实、纯真的亲情图;其次,还运用了比拟和象征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附答案: 《槐树花真香》

1、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烘托宁静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思考创造条件;(3)暗示着“老奶奶”把一切都给了下一代,下一代的成长渗透着她的心血。(文字可简约些)。

2、作用:(1)表明“老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2)“老奶奶”为下一代献出了毕生精力,让读者从内心敬佩“老奶奶”。

3、这句话一语双关:(1)如实地写出了落日的景象,与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2)暗示“老奶奶”的形象是高大的,她的精神“很红”,仍在指引人们的生活道路。

4、CD 《永远的蝴蝶》

1.雨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雨是悲剧的起因;雨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雨使全文笼罩阴冷凄凉的氛围。

2.把樱子比喻成蝴蝶,一是蝴蝶是美的象征,樱子长得像蝴蝶一样的美;二是樱子的生命像蝴蝶那么短暂,蝴蝶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它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3.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使人哀痛欲绝。 4. DE 《扳着手指头数到十》

1、“狗娃”:天真、幼稚、调皮、可爱、诚实、爱父母。“娘”:善良、勤俭、朴实。“爹”:充满亲情、乐于助人、朴实厚道、勤劳爱家等。【解析】这篇微型小说没有跃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靠几个细节来支撑整篇小说的构架,来抒写人间的真情。这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应从细节描写中分析出来。

2、不行。因为这一句既表现了“爹”工作的艰苦环境环境,又为下文“爹”攒馒头回家作了伏笔,更突出了“俭朴和勤劳的性格。【解析】前面的描写为后面作铺垫,这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环境艰苦,日子艰难,“爹”这个朴实的劳动人民才会表现得如此勤俭。

3、细节描写刻画了“狗娃”盼爹回家的急切心情,折射出了童心的幼稚和纯真,流露亲情方式不乏笨拙和顽皮。细节描写使狗娃的个性更鲜明,文章更富生活气息。【解析】狗娃盼爹回来的那份亲情、那颗童心写得很感人。他“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他用泥捏小狗计数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他招供“那个鸡蛋是我偷的”„„几个“偷”字,让一个叫狗娃的孩子活灵活现地站到了读者面前,招人喜欢惹人爱,足以看出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情感和个性的功力。

4、BE【解析】这篇微型小说情节十分单纯,谈不上“跌宕多姿”,故B项错。小说也没有运用象征等手法,E项的分析也不妥当。

第三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十四 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

(一)阅读龚铁鹰的《丰碑与坟墓》,完成1-4题。

①在越南北方,有一处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河内市胡志明主席工作和居住过的高脚屋。

②高脚屋是一栋木结构高脚瓦房,坐落在主席府花园,建成于1958年5月17日。从高脚屋建成后,胡志明主席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③这是一幢太过简朴的建筑,就如同我国南方普通百性的民居。室内摆设简单,楼下会议室,有一张条桌和十把木椅,那是胡志明主席召集会议和会见客人的地方;楼是的卧室和办公室用书架隔开。办公室里只有一桌一椅,卧室里有一张单人木床,床上铺着草席,席上是一枕和一床被单。床边的木凳上是一把葵扇。

④胡志明从22岁在法国海船上做杂役起,就立志让祖国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此后,他赴法留学、组织革命队伍,为了奋斗 了几十年!1949年9月2日,在主席府花园外的巴亭广场上,胡志明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

⑤热爱人民的人便会同样受到人民的热爱。今天,胡志明主席已经逝世30年了,人民仍不断地前来瞻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在参观的人群里,我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小故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高脚屋的木梯,忽然,她的一只鞋带断了。她脱下两只鞋,用手提着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过……像是怕打搅了胡爷爷的工作。

⑥越南南方胡志明也有一处历史遗迹——原西贡政权的总统府。这里原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总督府。建成于1870年。1962年被炸破。当时的吴庭艳总统下令拆除,另建新总统府。建筑完成后,吴庭艳已在政变中亡命,真正使用的是后来的总统阮文绍。

⑦总统府的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有100多间房屋。地下为防弹军事指挥室,地上三层,包括会见厅、内阁会议室、大宴会厅、呈递国书室……三楼是家人活动的场所,有电影放映室、夫人会客厅、娱乐室,中间还有一个室内花园。楼顶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建筑结构呈汉字“吉”字型。

⑧阮文绍本以为在美国的扶持下,南越的政权可以吉字当头长治久安,他哪里想到,美国也有撑不下去的

一天!1975年阮文绍看到大势已去,于4月21日辞职,继任的陈文香作为28日又交权给杨文明,杨只当了两天总统就投降了!4月30日,此越203坦克团390和843号坦克撞翻了总统府围墙的大铁门,将一名越南国旗升起在总统府楼顶。

⑨历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个朴素的道理: 。

1、原文还有以下三个句子在抄录中漏掉了,请将其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独立成段)。

甲:一幢朴素的高脚屋,但却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乙:这豪华的总统府就成了葬送总统前程的坟墓! 丙;胡明志主席独身一人,终身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里的陈设正是他崇尚节检生活的写照。 答:甲: 乙: 丙:

2、文章第③段详细地描写高脚屋的陈设,是为了说明

□□□□□□□□□□□□□□□□

3、第⑤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幼儿园的小姑娘鞋带断了后提着鞋子,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走过”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

□。

4、全文在行文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从□□、□

□、□□、□□、□□等方面介绍高脚屋与总统府,

并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构,即文未所说的朴素的道理。请用对比手法概括这一结论(70字以上)□

□□□□□□□□□□□□□□□□□□□□□□□□□□□□□□□□□□□□□□□□□□□□□□□□□□□□□□□□□□□□□□□□□□□□□□□□□□□□□□□。

(二)细读下文,完成5-8题。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堂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清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堂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

黄色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间,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堂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干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韶之厚,已足沦肌浃髓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35年2月1日温州作

5、文章对画幅的描写精彩而不失层次鲜明,先写□□

□□□□□,次写□□□□□,最后写到□□□

□□□□□□□□□□□□□□□□给读者以清

晰的感觉,(请按所列格数作答)。

6、作者说:“这页画布”“设色那样柔活”,在文中他是如何描绘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100字左右)

答:

7、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请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

①睡美人的脸 ②少女的一只胳膊 ③沦肌浃髓

8、以下是对文章思想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请选出不准确的两项

A、这篇短文,描写细腻传神,构思精巧别致。 B、作者对画幅不是简单的介绍、描绘,而是对绘画技艺的赏析和评论。

C、作者对画幅中景物的色泽、动态、情致以及构图、布局的描写都充盈着诗意,简直是立体化、生活化了。 D、作者对画幅朦胧之态的状写化具体为抽象化神奇为平凡,表现的细腻而真切。这是艺术的再创造,是画中的诗。

E、一连串的发问,一步一步地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含蓄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余地。

(三)阅读下文,完成9—14题。

杜诗的会心(节选) 李书磊

同许多阅读古诗的同好们一样——我觉得在当代如此摩登的生活中还阅读古诗的人可从单独地被划为一个族类——我少年时代最喜欢我的同性李白,而立之年以后则最喜欢我的同乡杜甫。也许等进入老年,真正饱经过杜甫式的坎坷后还会回归李白,还是需要李白式的豪情来一扫颓败,但至少现在初履人生艰辛的时候竟是如此耽溺于杜甫。杜甫的诗,在当代最著名的自然是描写人民苦难的“三吏三别”,而最打动我的却是他的几首七律《登高》《登楼》与《秋兴》。八首秋兴悲世悯人,一篇登楼祝今怜古,都是一种对人世,对江南爱之如伤的大情怀。而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是他自慨身世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悲秋”却是“万

里”,虽“多病”怎奈“百年”!在□

K1的感伤之中忽有□

K2的无限的蓬勃,真是□M1。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豪迈,大概也只有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

有这样的□M2豪迈,每诵此诗都使我有惊心动魄之感,有.

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

。七律句子的绵长以及只有这种绵长才会带来的真正的铿锵,它的整

齐严肃以及与这种整齐严肃并生的□

M3,都最能表达杜甫丰富而多情的英雄心。如果诗史上没有杜甫,七律这种形式会多么地枯瘠而单薄乃至于轻薄啊,一个人就会使一种形式伟大起来。我读金圣叹的《杜诗解》发现他竟不收《登高》,使我对这位才子从此不再佩服了。

当然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使我倾倒的地方。“□甲”之中这温和的自潮,“□乙”之中这温柔的宁静,“□

丙”之中这随手的却又是天工般妥帖的词藻雕饰,都使我感到一种入心的愉悦。

除了那首实在是好的《赠卫八处士》,我一直不太喜欢杜甫的五言古诗,尤其是那两首大家都称赞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先县咏怀五百字》与《北征》。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常翻翻,说不定哪天就会改变主意。一次我闲读《北征》,几句闲笔跳入我的眼中,是写山景的:“□丁”。杜甫的北征之途本是万方多难,有家园堪忧,见生民涂炭,本来无心看景,而山景却蓦然袭来。山果确实是琐细,确实是深红如丹、纯黑如漆,杜甫无意的一瞥也真是传神的很。这几句恍惚中写下但又逼真入微的景语,竟使这首诗生出意外的□M4,让我们体味到了苦难中的生趣,体味到了在无限愁苦的人生中忽被无情的美景所恼的无奈心情,体味到了自然生物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对我们沉痛心情的嘲弄与抚慰,也体味到了诗的□M5。

9、结合语境,请在□K

1、□K2处填上恰切的诗句。 答: □K1: □K2:

10、为文中□M1至□M5处选填恰当的一组短语 A、深厚而成熟 变化与自由 气韵沉雄,哀而成壮 神采与意义 诡奇变化与包容力

B、气韵沉雄,哀而成壮 神采与意义 变化与自由 深厚而成熟 诡奇变化与包容力

C、诡奇变化与包容力 变化与自由 气韵沉雄, 哀而成壮 深厚而成熟 神采与意义

D、气韵沉雄,哀而成壮 深厚而成熟 变化与自由 神采与意义 诡奇变化与包容力

11、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

A、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B、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D、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E、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F、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霈,甘苦齐结实。

G、诗史孤忠在,文星万古存。只应忆李白,到海去相寻。

H、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I、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答:甲 乙 丙 丁

12、文中“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一甸与下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找出来,抄在下面横线上。

答: 。

13、文中划线的“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党翻翻,说不定那天就会改变主意。”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14、下面是对全文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

A、由对杜诗的偏爱,抒发了对祖国传统文化乃至祖国悠久历史的由衷热爱。

B、对杜诗的热爱源于杜甫诗作的高度爱国热情和人民性以及其诗风的高超技巧。

C、以金圣叹不收《登高》一诗的史实,表明了作者对金的“才子”之誉是名不符实。

D、文章结合运用引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全文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

E、语言骈散结合,灵活自由,充分而准确地表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9题。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

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

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15.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的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触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天行健”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借对常见的野花二月兰的描写,歌颂了千千万万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老百姓,揭示了“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深刻的哲理。

D.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E.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澹,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富绚丽的美。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 姿 刘醒龙

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

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忧郁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柔过往。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说,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细微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如同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如同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掠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晃?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细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舒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艳丽到极致。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处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陶醉成对所有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常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终于点燃的蜡烛青灯。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许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风不来时,绵绵红叶岂不感动。雨不落时,磅礴红叶犹胜雨声。片片只只,层层叠叠,团团簇簇。终于能够不必相信灿烂等于匆匆,匆匆过后还有撼动心魄的重逢。终于可以用夏天偶尔可忆春花,来明白冬日永远记得秋色。

无所谓欢乐,欢乐再多,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也不必矜持,含蓄再美,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就行,用挤满水稻酽香的沃土铺路,款款地走向用红叶燃烧的山野。轻轻松松明明白白亦可,受丛生野草芳菲的季节拥戴,悠悠然迈向红叶拥抱的胸怀。没有忍耐,也不需要急躁。没有伤感,也不需要快乐。唯独不能缺席的是记忆中的怀念,或者是怀念中的记忆。红叶是情怀中的一颗心,红叶是一颗心中的情怀。记住了红叶,就不会有对赤诚的遗忘。

多情之秋,不用盼望,明年,明年的明年,还会在这里;也不用纪念,去年,去年的去年,怎么会离去?红叶让春花的来世提前,又让其前缘重现。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 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 红叶一片,唯写天姿!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于是赶在北风到来之前,来到大别山看红叶。 B.在作者的心目中,乡村应该是“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的,而这“灵魂”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古朴实诚。

C.乌桕林海是由山间田埂上、土岸边的一棵棵大大小小的孤独的乌桕树聚集而成的,到了深秋时节景色迷人。

D.作者想象丰富,思绪飘飞,由眼前艳丽到极致的大别山红叶,联想到红叶是一年到头忽然爆发的火热之心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继而写到人的品性和追求。

E.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别山红叶的喜爱之情。 2.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独到之处,请选其中两种并结合原文语句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年乌桕将一切愁苦尽数冬眠在斑驳的树干上,又将红叶高擎于天,就像人世间总是需要坚忍不拔,以及沿着蜿蜒小路前行的信念。”我们从这句话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6.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礼拜六,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上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10.文章第二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角度分析,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米 殇 陈力娇

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

泽田的女人加奈子就给泽田出主意,说中国三部那边的金锁的媳妇,饼烙得远近闻名,何不请她来烙几张,满足你的吃欲。泽田在日本是美食家,来满洲后,他的名分大打折扣,好似酷爱的功课,再没温习的机会,这让他十分沮丧。

加奈子的提醒让泽田很高兴,他拍拍媳妇的肩膀说,呦西,你来办。加奈子见他同意,就差人去三部把金锁的媳妇找了来。金锁的媳妇正怀孕,六个月的身板虽不明显,却像个鼓溜的面盆扣在肚皮上。

金锁的媳妇叫兰花,是个说话不敢抬眼的柔弱女人,她到红部后战战兢兢,脸色苍白,嘴唇抖成两片草叶。好在加奈子和悦,在她身旁帮她和面,她才稍稍放松一些。

兰花和金锁的日子过得紧巴,金锁给日本人种地,庄稼丰收时,金锁家并不丰收,他们依旧没有粮食吃。平时挨饿还熬得过去,可兰花怀孕后,想吃饭的欲望就无法对付了。肚子里的孩子急需营养,金锁就试着给她偷回几棵麦穗,用手搓成粒,放在石缸子里捣,捣出一把白面,给她做了一碗疙瘩汤,兰花吃得眼泪都下来了,一种久渴逢甘露的喜悦。

本来以为吃过了疙瘩汤,兰花就不会再想吃的了,可偏偏相反,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这天金锁早起,准备去给日本人割水稻,发现兰花没睡在身旁,就想兰花勤劳,怀孕后常常饿醒,说不定又去做什么活计了。

日本人种水稻是今年的事,以前他们种燕麦,种得的燕麦他们不吃,运回日本喂马。由于不会种水稻,他们视大米珍贵,满洲政府发给他们的大米,也只许他们吃,不许中国人吃,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

兰花去给泽田烙春饼的事,金锁一点不知道,他到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天黑了才疲惫地回家,往炕上一躺就睡去,胃痛都唤不醒他。

西院的小二子来找他时,金锁正在梦里和稻子干仗呢,稻子一望无际,金黄如金子,却一点都没他的份儿,他就对稻子吼,老天爷瞎了眼咋的?让你们填日本人的肚子,不许填中国人的肚子!他不知道,这一天,稻子也填了中国人的肚子,那就是填了他媳妇兰花的肚子。

兰花这天早上从饥饿中醒来,她想吃白米粥的欲望比从前强烈一百倍,哪怕吃一口,就是死也值了。女人怀孕期间想吃什么,其气势,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兰花爬起来,想都没想就去了稻地,她顺利地撷取了几棵稻穗,揣在怀里直奔自己的娘家。兰花的娘家也在三部,兰花有时站在自己家的院外,往村头一望,常常看到母亲站在大柳树下向她这张望。母女俩轻易不见面,是因为饿得走不动,也没什么见面礼互送,就省了环节,望望,心就到了。

兰花这天去了母亲家,把怀里的稻穗拿出来,母亲一看大惊失色,她说,孩子,会要命的。兰花不去回答母亲,她顾不得了,她用手拼命地搓,搓出半捧白粒粒后,就烧火熬粥,那粥还没熬到时间呢,米才刚刚翻白眼,兰花就盛出它,在碗里折几个个,吞了下去。

虽然没饱,兰花却心满意足了,她抹着嘴,看着母亲,羞得脸都红了,她愧疚都没给母亲尝一口。母亲明白她的意思,摸摸她有点烫的脸,说,女人的事,妈都明白。

兰花从母亲那回来,开拓团那边就来人了,来人站在院外吆喝:金锁媳妇,快收拾收拾,去红部烙春饼!兰花不明白烙春饼是什么意思,但又觉得和偷吃稻子没什么关系,便跟着来到红部。

饼烙得挺好,里面卷油,外面不放油,两张合一起,熟透后从中间一揭两半,酥而脆,薄厚均匀,泽田井上看着她这手艺,惊得赞不绝口,呦西,中国人,厉害;中国饮食,日本的鼻祖。他的大拇指一直翘翘着。

但是这么好的春饼,泽田井上却没有吃到口。就在他把一些肉丝和菜放在春饼里卷上,葱和酱的味道,立即袭进兰花的鼻孔。兰花自怀孕开始,什么都想吃,就是闻不得葱

和酱的味儿,一闻就吐,现在她站在灶台前,一张口,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开始泽田井上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可他一扭头,看到兰花的吐物里有白花花的大米粒,他就不捂鼻子了,他立即暴跳如雷,迅速拔出战刀,对准兰花的肚子,手起刀落。

站立的兰花愣住了,肚子裂开了,她还站立着。她看到自己的肚子里,跳出一个血肉模糊的球球,球球透明,一层膜罩着,里面是个蜷着身子的孩子,刚落地那会儿,他还拨开血污,伸胳膊晾腿,但只几下,就悄无声息了。

兰花倒下了,她扑在了孩子的身上,扑在了那些米粒的怀里。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的开头写泽田井上“爱吃春饼,却苦于没有好手艺,不会烙”,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手艺高超的金锁的媳妇做铺垫,对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引子作用。

B.小说在兰花去红部烙春饼的事件中,插入了有关金锁的某些情节和兰花偷稻穗去娘家烧火熬粥的事情,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兰花吃的欲望,如同开了冻的冰河,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一泻千里了”,作者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怀孕后兰花贪吃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下文其偷吃被杀埋下了伏笔,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

D.作为美食家的泽田井上看到兰花井喷一样吐得一塌糊涂,“只觉得恶心,捂着鼻子,自己也跟着呕了两下”,吃春饼的美梦顿时化为泡影,这不能不令他恼羞成怒,兰花被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E.这篇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主要是运用神态、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4.金锁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说的标题“米殇”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的结尾写兰花遇害,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AE。A项,“因为厌倦了大都市街头的尘嚣和纷乱如麻的生活和工作”,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厌倦”生活和工作之意,文中“纷乱如麻”不是形容生活,而是形容道路;E项,“以游踪为线索”有误,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别山红叶的美丽景致”也不妥,文章并不是以景物描写为重点。 2.解析: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大别山红叶生长的环境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答案:①承上启下,由交代行程转入写景抒情;②交代大别山红叶生长的具体环境。

3.解析: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和反问,作答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①拟人,例如“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心情而特殊热烈”“红叶也不会为了某种性格而改变明艳”等赋予红叶以人的情态,揭示其精神品质;②比喻,例如“秋叶一树,正如大别山的掌心红痣”,这一比喻很新颖别致,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树的神韵,也给秋天增添了生气;③排比,例如“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那样的红叶……”,从不同角度赞美红叶;④反问,例如“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引发读者的深思。

4.解析:所给语句强调的关键词有“一切愁苦”“坚忍不拔”和“信念”,组织答案时,要由此生发开去。

答案:①忘却愁苦,展示美丽;乌桕生长在贫瘠的山间田埂上、坡岸边,依然将红叶高高擎起;②成就美丽人生梦,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乌桕之所以能在田间地头成就美丽,靠的就是坚忍不拔之志;③求索的路上,要有信念。从朝露到晚霞,从黄昏奔波到黎明,从春到秋,支撑乌桕的力量就是信念。(联系现实略)

5.解析:选AD。A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正确。B项,品味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心他谋财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D项,分析行文构思对表现主旨的作用,正确。E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不正确。

6.解析: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结合文本中渡夫对“我”的教训、与“我”的对话,以及最后的高歌分析。

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7.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8.解析: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9.解析:选AE。B项,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C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第十一段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10.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画线部分在第二段中的具体位置。其次,要看画线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不难看出画线部分主要写了陈信对往事的回忆。再次,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部分所运用的叙述方法。通过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对现实的叙述及第三段回到现实之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手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答案:(1)插叙。(2)作用: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起伏美。另外,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11.解析:文中关于陈信的事例主要有:对家人的看法,保护家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向往等。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重亲情。如文中“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以及后面他面对大哥大嫂关心时的感动与羞愧;②有责任。如小时候他就“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③能思考、会反省。他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对人生理想与追求,对亲情,对人生价值观都有深沉的思考和反省;④有决心。如在最后他虽然认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但他仍然坚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

1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上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结尾,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示例2)这种说法没有道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

13. 解析:选BE。A项,“一方面刻画其贪婪、愚笨”有误,不符合作者写作的意图。C项,“贪吃”用词过重,这里主要写饥饿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增强了个人的悲剧性”与文章的主旨相违背。D项,泽田井上怒杀兰花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没有吃上春饼,而是兰花违反了他们的“中国人不准吃大米”的禁令。

14.解析:金锁这一形象是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出现的,通过对与金锁相关情节的描写,既向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为揭示主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通过小说本身的情节进行必要的分析。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日本占领满洲后扶植傀儡政府,欺压百姓,使百姓生活在死亡的边缘。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金锁为怀孕的妻子偷麦穗做疙瘩汤,引起后文的兰花偷稻穗做米汤和后来的因呕吐被杀。③为揭示主题服务。金锁梦中与稻子干仗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日本军人和满洲政府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为突出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15.解析:先从字面意义入手,解读其表面含义;然后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再联系标题看其作用;最后还要从行文线索等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①表面上:作者通过写孕妇兰花因饥饿难忍偷吃米而被日本人残酷杀害的故事,揭露出日本法西斯的罪行,表达出强烈的愤恨之情;②深层次:“殇”指“未成年而夭折”,作者含泪写出了日本军人杀害的不仅仅是兰花自身,还有腹中的婴儿,这就使得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昭然若揭,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③“米殇”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全文紧紧围绕着“米”来写,使得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16.解析:分析情节结构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作答时,可先找出这篇小说结尾在前文中的伏笔,然后看其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还可以从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考虑。

答案:(示例)不应该删掉。这个结尾看似太过惨烈,太过离奇,但从小说的写作看,又是合理的。①小说的前文已交代满洲政府不许中国人吃大米,“中国人若谁吃,就按死罪处置”,兰花被杀害应在情理之中;②结尾的这个情节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作者写兰花及腹中的婴儿被杀,正揭露了日本军人嗜杀成性的丑恶嘴脸;③这种结尾以荒诞和写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答“应该删去”亦可。注意条理清晰,要能够自圆其说)

第五篇: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记阅读》教学案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能力层级:F级(探究) 8.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级(探究) 9.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级(探究) ——记知识,提能力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

2.传记的文体特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胡适曾经对传记的写作提出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应该做到“纪实传真”,二是要有“写生传神的手笔”。

(1)真实性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我们所说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

(2)生动性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色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阅读要求

(1)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①写什么。

a.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意。 b.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c.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②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③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2)传记阅读具体内容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征和新课标考试要求,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传记的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例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怀念浩然

——我认识的第一位作家

刘孝存

①2008年2月20日早晨,听到76岁的浩然老师去世的消息。虽然早就知道他因患重症而久卧病床,但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几分悲戚涌上心头,怀念之情也愈显沉重。

②1964年末至1965年初,正值我准备高考之时,但也是我开始做“作家梦”的高潮期。那时我在下午时分常到火神庙路口的崇文区图书馆去,和图书管理员混了个半熟脸。1965年初的一天,图书管理员主动借给我一本书,说是过几天要开个座谈会,最好能写出读书心得。那本书是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作者浩然。我匆匆读完《艳阳天》,在稿纸上写了好几页读书心得,现在已经记不清写了什么,但肯定是很幼稚的。

③座谈会是在崇文区图书馆的阅览室召开的,大约20人。浩然来了,个子不高,瘦瘦的,身穿蓝制服,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那浓重的双眉。大家轮流发言时,浩然在笔记本上不时地记一些什么。

④过了几天,我给浩然写了封信,大意是我想搞文学创作,不想继续上学,而且准备在高中毕业以后到农村去。又过了些天,我在学校传达室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本市崇文区第二十六中学刘孝存同学”,落款是“北京西长安街7号文联浩然”。我找个没人的地方迅速拆开——作家浩然竟然给我这个中学生回了信,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⑤再次见到浩然的时候,已是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⑥1979年3月的一天,我到光明胡同拜访刘绍棠。当时他家已经坐着两位客人。经介绍得知,一位是文学评论家蓝翎,一位是丛药汀。这时,浩然也来了。绍棠又是一番介绍。不知道蓝翎以前是否和浩然见过面,但他不客气地说起了对浩然小说的看法。他说《艳阳天》好,把看家的本领全拿出来了。但《金光大道》却没“金光”,写一部就算了;《西沙儿女》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人物是京郊的农民。浩然听了脸有些发红,但也只是听着,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没有说什么反驳或者辩解的话。

⑦聊天之中,绍棠说:“浩然是个好人。如果换个人,处在他的地位,会比他做得好?我看未必。浩然没往上爬,不当官,没打小报告,没写效忠信。”浩然很感动地说:“绍棠,我很感激你。我倒霉的时候,你和老林(林斤澜)带着老母鸡一道去看我;你倒霉的时候,我却没想着你。”绍棠说:“浩然,我们俩都是党的孩子,只不过呢,你是听话的孩子,我是调皮的孩子,结果是咱们俩都挨了打。娘打孩子,孩子也就不去计较了。”

⑧我始终记着刘绍棠的那句话:“浩然是个好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中写道:“当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作者当时为什么如此激动?

2.作者在文章第⑦段详细记述了浩然的一番话(画横线部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节点能力目标对应题】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是如何怀念浩然的?作者认为作家浩然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家浩然的好人形象。

——如何应对传记类文本阅读?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传记,可以记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综合归纳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3)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4.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选材的目的——详略得当



读者熟悉

略写不符合主题(2)人物描写方法

读者陌生详写

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性格,使形心理描写象血肉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环境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烘托他人(3)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4)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

肖像描写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2)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思路清,求规范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析、评价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赅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小结: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总之:(1)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2)了解文本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3)阐释文本意蕴,发掘文本特色。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4)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

考生应有强烈的考试意识,应学会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每道问题后面都标有它的分值,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问题后的分值往往暗示着得分点。忽视这一点,往往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啰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2分或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3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高考真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的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憾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

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下一篇:高考英语写作常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