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当前,我国国内的反恐怖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恐怖主义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内恐怖主义活动对高校的影响及当前高校反恐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反恐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 篇1:

在民族地区要积极向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向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巩固边防、建设“四化”,反对“和平演变”的百年大计。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为自治民族,汉族人口占多数,并且包括四十几个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自治区。多年来,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出发,我们认真宣传各民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向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受到沖击,向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有所削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从实践中深深感到,要彻底纠正教育上的失误,必须从抓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起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理想教育,作为加强思想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认真加以落实。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统一国家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了解各民族经过一百多年浴血苦战,才建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人民共和国,从而树立和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继承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今年三月九日,江泽民同志在对青少年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信中明确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而对于加强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在校学生年龄小,他们不了解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备受欺凌的苦难史,也不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换来新中国的斗争史。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青少年知道: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在近代史上经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包括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要让青少年从生动的各民族患难与共的斗争史中,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各族人民具有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光荣传统。其次,要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建国之后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建国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从人力、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上,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族地区开发资源,振兴经济,普及文化教育,使得内蒙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凉的草原已旧貌换新颜。特别是近十多年,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宏伟目标,又为我们展现了实现小康的建设蓝图。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要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让他们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各民族的大团结,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经济振兴、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此外,还要让青少年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知道世界上还存在刺削和压迫,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要长期坚持下去。特别要告诉青少年,国际国内的敌对势力,常常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常以所谓的“维护民族利益”来挑拨民族关系,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我们要以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教育青少年,不论我们是什么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蒙古族和区内其它少数民族是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祖国在我心中,须臾不能离开。我们要反复向青少年讲清: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在民族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旗帜,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阴谋和企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周恩来同志曾说:“在民族地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民族问题。”我们的青年人,虽然涉世不深,但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对民族问题十分敏感。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什么是民族?在我们编写的教科书里,仍然是这样写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要使青少年慊得: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由某一个英雄和领袖创造出来的。按照唯物史观,民族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发展的产物。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小。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之后,解决民族问题是同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相一致的。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和解决。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我们要告诉学生:马列主义的民族观同世界观是一致的,正确的民族观是正确的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是需要进行长期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面对当前的形势,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民族平等,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教育;坚持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各民族共同繁荣道路的教育;进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教育。使青少年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已废除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一律平等,并且消除了产生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和民族仇恨的阶级根源和经济基础,实现了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大团结。内蒙古自治区走过了40多年的光辉历程,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民族关系。在内蒙古自治区每年都要召开民族团结表彰会,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有一批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贡献的模范。学校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我们要用10年改革在自治区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青少年,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是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大河有水小河满”,整个国家利益同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只有在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繁荣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同样,民族地区不发展,也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只有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了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向青少年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教育。由于少数民族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加上历史上造成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原因,存在着经济比较封闭单一,观念比较保守的特点。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和中国近代史来教育青少年,告诉他,们,闭关锁国不但民族没有希望,整个中国也没有希望的道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民族政策又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证。自治区十多年的发展告诉我们,由于改革开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边疆和内地、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交往日益扩大。因此,我们要坚信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边疆建设上的重大作用,从小让青少年具有不囿于地区和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把民族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时候,必须向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加强了以雷铮、赖宁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做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施教更有针对性。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学生,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牧区的学生,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加上某些不利于进步发展的旧习俗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教育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任何民族的历史传统中,既有優良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对于优良的传统应当继承和发扬;对于落后的东西,包括一些落后的习俗,就应当敢于扬弃。我们应当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东西,不惧怕失去本民族已经落后的传统和习惯。所以,在进行理想教育时,要多做正面疏导,要通过少数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来激励青少年,树立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要向学生讲清,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在祖国,各项事业中的重大战略地位和必须肩负的重大使命。我国的少数民族虽然只有8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却占全部国士的64%,而且这些自治地方,多数分布在祖国的边船,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都处在反付外侮和抵制外来干涉的第一线。就当前而言,边疆地区的人民在与友好国家往来和反对“和平演变”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在能源、矿产、森林资源方面都十分丰富。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前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边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我们要教育青少年,不断增强自己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边疆的青少年更应当具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要为中华民族走进经济文化发达的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主要靠当地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支援是必要的,同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本民族本地区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因此,我们地处边疆的各族青少年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涕东思想,认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建设家乡、建设边躲的一代新人。

作者:白音

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反恐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国内的反恐怖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恐怖主义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内恐怖主义活动对高校的影响及当前高校反恐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反恐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反恐;对策思考

一、当前我国恐怖主义活动对高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但近年来,在国际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的背景下,我国恐怖活动再次呈高发状态,国内的反恐怖斗争形势也呈严峻性和复杂性,并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

(一)高校面临恐怖袭击的严重威胁

当前,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袭击目标时常指向了普通大众,他们企图以劫持、屠杀普通民众来向政府施压,以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这一恐怖主义的发展势态,使得高校也极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目标的选择对象。这主要由高校自身特点及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一方面,高校是人员密集场所,恐怖分子一旦选择高校作为袭击对象,就会实现大规模人员伤亡的袭击目的,制造较大的社会恐慌;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社会和家庭广泛关注的焦点,如果高校一旦受到恐怖袭击,在社会上势必引起极高的关注度,恐怖分子就会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内也发生了许多以学校为目标的暴恐活动事件,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校园已面临恐怖袭击的严重威胁。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特大凶杀事件及之后接连在广东、江苏、山东等地的小学和幼儿园内发生同样的恶意伤人事件。

(二)高校面临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渗透的严重威胁

当前,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东突”等恐怖主义明确提出了“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国际化”的方向,他们宣称:“必须争夺有知识的人,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场所,是各民族学生交融、学习的场所,现也已成为恐怖主义势力渗透和争夺的焦点。目前他们对高校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拉拢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在高校内传播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2014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因涉嫌与境外恐怖势力勾结,利用教师身份从事分裂活动而被捕,也表明了恐怖分子已将“手”伸进了高校校园。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内地就读的“内高班”和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活动。当前,随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不断得到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得以进入内地学校就读。但那些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民族分裂组织和极端宗教势力为了与我们争夺人才培养成果,通过经济资助、帮其出国留学等名义,千方百计地想在这些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发展他们所谓的“中坚力量”。

二、当前高校反恐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严峻的反恐工作形势,目前高校反恐工作研究仍然是空白,原有的一些应急机制和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反恐工作的要求,高校反恐工作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反恐工作缺乏重视,校园反恐工作机制和体制不够完善和健全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形势平稳,没有发生恐怖组织专门针对学校的恐怖袭击事件,使得高校对反恐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反恐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反恐体制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近几年来,随着“东突”等恐怖主义组织针对平民为目标的恐怖袭击事件的不断发生,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校园反恐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了校园反恐工作,但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反恐工作体制和机制,高校都在摸索之中。特别是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分子袭击平民事件,再次给高校反恐工作敲响了警钟,恐怖袭击不再远离校园,高校如何建立和完善校园反恐体制和机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传统的校园安保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反恐工作要求

一方面,在实践层面,我国高校目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校园安保层面上,在应对恐怖主义事件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随着高校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高校保卫部门的执法权被大大地削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充实到地方公安队伍中,但却达不到“高等学校治安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改革要求,从而也造成了目前高校整体的安保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反恐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各地区纷纷兴建大学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目前高校校园面积大,人员多,而且整个校园是开放式的,每天进出校园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非常大,这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各类安防措施相对薄弱,也给恐怖分子在校园实施破坏活动有了可趁之机。恐怖主义的袭击手段不断智能化、高科技化等特点,给高校防范恐怖袭击带来了难度。

(三)高校师生反恐意识和教育还相对薄弱

根据四川课题组《加强四川高校对“恐怖主义”防范的研究——基于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四川部分高校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高校对于恐怖主义一知半解的占了大多数,达到58.4%,甚至有17.2%的学生根本不清楚恐怖主义究竟是什么;学生认为恐怖主义离我们较近的占21.7%,远的占32.1%,说不清楚的占46.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对恐怖主义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恐怖主义离我们依然很遥远。关于校园反恐教育和演习情况,高校开设反恐教育的课程的占3.3%,未开设的占88.4%,不清楚的占8.3%;高校未组织过反恐防恐演习的占95.5%,不清楚的占4.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反恐这方面的课程,更没有举行过反恐防恐的实际演练,导致了学生对恐怖主义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由于高校师生对于恐怖主义的认知度还相对较低,对于恐怖主义的危机意识还相对较差,对于受到恐怖袭击时的逃生知识以及避险能力还很欠缺。

三、高校反恐工作的主要对策

2014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恐怖斗争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是一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斗争,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因此,高校在校园反恐工作中应该未雨绸缪,积极探索有效对策,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打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一)推动高校反恐工作理论体系的研究

高校反恐问题研究目前尚是一个理论空白,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应对和管理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开展危机管理研究较早,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研究范围已经从专业领域过渡到综合危机管理领域,研究跨度已经从现场救助过渡到危机的预警、现场处置和危机恢复等全过程,危机应对的研究也已经涉及到机制、体制、法律、心理等方方面面影响因素。而我国反恐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理论体系框架、应急反应机制、相关体制和法律、危机预警、处置、恢复、应对心理、危机沟通等等研究尚在进行之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因此,开展高校反恐问题研究具有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将填补我国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对高校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思想认识方面,将反恐研究引入高校这个高素质人群密集的空间,将提高国家各个层面对该问题的重视,进而加大对该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确保我国高校安全稳定环境的创建,在实际用领域,高校反恐问题研究,对在遇有恐怖主义事件的危机条件下学生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决策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校反恐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的校园反恐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是高校反恐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反恐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设。高校要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把校园反恐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定期分析、研究、部署校园反恐的有关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反恐措施;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反恐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校园反恐有关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高校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预案作为事前预防、事发应急响应、事中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应对程序和策略,是应急理念的载体。做好预案体系建设,“平时”可以根据预案有关规定,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战时”可以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予以处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因此,加快高校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才有可能更加稳妥地预防和处置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校园反恐工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方面,细化反恐预案内容,保证预案的完整性。预案必须在问题及等级、目标和任务、执行规划以及各种预警等内容上有详细的规定,确保能够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线预警和应急机制;另一方面,进行反恐预案演练,保证预案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预案演练是检验、评价、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应当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对预案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加强高校反恐工作队伍能力体系建设

面对当前校园反恐的形势,高校应当重视校园反恐工作队伍的建设,做到经费、人员和装备到位。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保卫干部、保安为主要力量的校园反恐工作队伍,不断强化对校园反恐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演练,努力提升队伍在反恐工作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为校园反恐队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增加校园反恐经费的投入,为校园反恐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反恐装备和器材,确保校园反恐应急所需。

(五)完善高校反恐情报信息体系建设

情报信息工作是高校反恐工作的先导。实践经验表明:情报信息工作对维护校园稳定工作至关重要,掌握了情报信息就等于掌握了维护稳定工作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工作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应当切实做好情报信息工作,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反恐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高校要深入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根据情报信息工作需要,设置可靠的师生信息员,从而在校园内建立起各种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掌握各种涉及恐怖主义方面的信息,力争做到超前预警、事先防范,把校园问题坚决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建立与公安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对于一些涉及校园恐怖主义方面的苗头和信息,高校和公安部门要互通有关情况,确保共同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把各类恐怖危害解决在萌发状态或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六)加强高校反恐教育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对恐怖主义认知度和危机意识较低的状况,高校必须加强校园反恐教育体系建设,反恐教育是提升师生对恐怖主义认知度和危机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要加强对防范恐怖主义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班会、年段会、网络、宣传栏、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反恐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对恐怖主义危害和危机感,使师生具有反恐意识和防恐应急常识;其次,高校要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反恐防恐演习,加深师生对恐怖主义的认知,增强师生在遇到恐怖主义威胁时的实际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建.当前我国恐怖活动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方玉媚,王治华.加强四川高校对“恐怖主义”防范的研究——基于四川部分高校的调查[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3).

[3]汪庆华,宫凯.加强高校反恐问题研究 维护社会稳定[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4]杨祥彬.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保卫情报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5).

作者简介:林礼文(1978-),男,福建长乐人,本科,福州大学保卫部、人武部政保科科长,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保卫。

作者:林礼文

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 篇3:

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对社会上一度出现的思想领域混乱状况进行深刻反思,在清醒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反复强调“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警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刻不能放松。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的失误”的反思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意识形态的工作极端重要,时刻不能放松警惕;愈是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变革的时期,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关键词〕 邓小平;“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19JDSZK033)

〔作者〕 王东维,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主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延安 716000

雷润枝,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延安 716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确保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近10年之际,邓小平却反复论述了“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其中的反思值得我们深思。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对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回顾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对于我们清醒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增强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的缘由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着明确的认识,“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源自他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一贯认识,也源自他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领域出现混乱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削弱的基本判断,是在清醒把握国内外形势、准确研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

首先,源自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一贯认识。邓小平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历,提出了许多观点,开展了有效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邓小平文选》第1卷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10月23日,他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就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穷志不要短,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有志气。在青年里面应该广泛地宣传这些思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更是时刻不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反思“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9年8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陈伟达等同志时,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不够充分,强调“必须加强政治思想路线方面的教育”,注意从“左”和右两个方面防止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入侵。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中,要求“军队所有的军事人员、政治人员都要做政治思想工作”。1980年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81年5月23日,他在会见北美、日本、欧洲三边委员会成员时也强调:“我们在充分注意满足人民需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政治思想工作,其中心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贯高度重视。

其次,源自于邓小平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侵蚀的高度警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门向世界敞开,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西方资本主義国家的政治文化思潮趁虚而入,造成了部分人民群众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混乱。随着改革开放成就突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戒,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国内外反动势力“西化”“分化”我心不死,想方设法向我国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横加干涉、指手画脚,幕后组织、策划、煽动了一系列影响我国安定团结的恶性事件。对此,邓小平早有警惕,1984年3月14日,他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到“清除精神污染”问题时,就强调要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害,并指出“同精神污染的斗争,是长期斗争,要做长期的工作”。1985年3月,邓小平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987年3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阿里·哈桑·姆维尼时也指出:“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可见,邓小平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

最后,源自于邓小平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削弱的基本判断。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时刻不忘提醒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特别提到:“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1985年9月23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一些人误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在具体工作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邓小平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仍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7年2月,针对大学生闹事问题,他强调,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特别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提出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工作,同社会不良风气包括特权思想进行斗争。

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加清晰。1989年9月16日,他在会见李政道时明确讲到一些同志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认为“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1990年9月12日,他在会见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绝不会放弃”,“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失误,比如腐败现象、官僚主义等等,要认真纠正。前一段我们忙于搞四化建设,发展经济,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了”。他多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削弱的状况进行反思,认为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削弱才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二、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的提出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逐渐敏锐地洞察到,社会上一度出现的思想混乱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而造成思想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他作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的失误”的基本判断。

1987年1月13日,邓小平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竹下登,在谈到学生闹事问题时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他提出要通过历史来教育青年,揭露那些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少数人,一定要改变这种引导不力的软弱状态。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使用“失误”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两次论述了“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观点。1989年3月4日,他在同中央有关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并强调一定要解决好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3月23日,他在會见乌干达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再次明确指出,最近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同时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

“八九风波”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坚定了他对“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的判断,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了“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观点。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的讲话中详细论述了“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观点,明确提出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同年9月16日,他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时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控制通货膨胀可以很快见效,而教育的失误补起来困难得多。”11月13日,他在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时再次指出:“我们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一个大的失误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少了,连爱国主义宣传也少了。青年人当中,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这实际上是一种洋奴思想。”1990年2月20日,他在会见霍英东时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抓这条,中国就团结不起来。”这些谈话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最大的失误”的观点。

可见,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理论,从反面论述中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认识水平。

三、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的现实启示

我们可以从邓小平的反思中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对于指导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一)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列宁曾指出:“只要有阶级存在,阶级斗争就不会熄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醒我们要警惕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复强调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对于造成思想混乱和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必须采取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抓到底”。这些论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所警惕,但仍然没有阻挡住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趁虚而人。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提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和作用绝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而发生变化。胡锦涛也明确讲道:“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和强大的中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他们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绝不会改变,我们面临的渗透和反渗透、遏制和反遏制、分裂和反分裂、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很尖锐的。”这就警示我们,意识形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一点也不能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恐慌,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挑战,企图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这使得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习近平准确研判国内外形势,得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科学论断,明确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核心就是要发挥文艺工作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直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等,实质都是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工作。面对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抵御“西化”“分化”图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等,都需要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聚人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必须大力加强,绝不能放松。现阶段,我们一定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积极争取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社会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力量,谨防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定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障。

(二)愈是在社会经济制度转轨时期,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在经济社会转轨时期,旧的规矩尚未打破,新的制度尚不完善,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就会出现混乱和盲目现象,因此就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领。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之所以一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精神空虚,就是因为在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跟进。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他指出:“在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以后,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人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一手硬、一手软”的困局,出现了思想领域混乱的局面。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再次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也提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而不可有任何削弱、必须进行创新而不可裹足不前”,并对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仍然处于大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依然突出,国内外各种矛盾的凸显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的社会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保障、政治动员、精神动力、答疑释惑等功用,让人们真正体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思想保障,才能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精神动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攻坚期,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越高,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之配套。因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和精神动力,就会误入歧途。习近平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供给侧结构改革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充分的宣传、解释和提供精神动力;调节社会精神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来把握方向;各类社会矛盾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和化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实现党内腐败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领;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一刻不能忽视,我们应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等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学生阶段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邓小平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1978年4月22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特别强调:“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应该越加自觉、刻苦。”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时,他特别指出,“四人帮”不仅造成教育质量惊人下降,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提出要從小开始培养青少年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品德。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应该说首先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在教育大框架之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仍然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然而,一段时期,我们的学校出现了一些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各级各类教育功利化,受应试教育影响重智轻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質令人担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少年依然是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们的重点进攻对象,在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他对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差异性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要求基础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并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新时代我们在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作为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接班人不变质的高度认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邓小平关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论述是在吸收了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时刻警示我们在时代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都不能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不能削弱。这对于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责任编辑 肖雪莲)

作者:王东维 雷润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教育视角看待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