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设置原则、改革思路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模式大胆地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关方案。

第一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摘 要:根据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对比分析财务管理学框架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转变,基于转变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设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专科、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财务專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设计;课程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苏万贵,2010)。从财务管理学基础体系上看,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及收益分配三大核心内容。其中一部分学者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投资与筹资管理,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金融为主,会计与管理为辅(马井静,段宗志,2008;程腊梅,王雪冬,2010);另一部分学者围绕收益分配、股利政策等展开理财,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会计为主,管理与金融为辅(Barrie,2004;朱开悉,2011);还有一种就是上述两种兼顾(苏万贵,2010;贾志丽,2010)。显然,无论侧重哪一方,或者是“大杂烩”,它们均没有体现“管理”特色,因此,一部分学者从体现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设计(葛桓志,2004;向德伟,2003),但仍然缺乏明确的财务主体依托,直至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陈旧,且缺乏整合;专业设置定位不准, 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之间交叉现象严重;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务管理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继承、借鉴有余,探索创新不足(张爱辉,2013;孙静芹,朱文双,2010)。

因此目前针对上述三种形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计而出版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教材构建模式,各有其特点,但主干教材设置大同小异:一是按财务管理的内容编写;二是按财务管理的环节编写;三是按财务管理的主体编写;四是按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设置。目前我国财务学者们对财务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争议较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二合一体制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在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开设的,其课程设置较多地侧重于会计学专业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办成了会计学专业。另有一些院校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接近,同样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姚正海,2012)。

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设置现状:课程与专业相脱节,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相脱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李迪,2012;睢忠林,甄国红,2008)。产生这样的现状主要在于一方面没有遵循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凸显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宋常,1999; 李君,文雪莲,2011)、增强参与性(马井静,段宗志,2008;李君,文雪莲,2011),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弄清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发展规律,或者对其理解有误,其结果造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 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同时融经济发展规律与管理活动规律为一体的自身学科规律,既首先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理解“财”,是指通过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优化配置获得增值的“钱”;其次要基于管理学角度认知“务”,既可以作为名词“事情”“事项”,又可以理解为“从事”“干”等动词。因此,所谓“财务”可理解为与钱有关的事项,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花钱”。无论是作为名词理解,还是作为动词认可,显然“财务管理”均可推理为如何有效花钱,其核心就是“理财”。借此来探索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为了实现如何有效花钱而作出种种规定, 即财务管理是什么; 二是要揭示如何有效花钱本身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与重整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方式来回答该学科的任务。

(一)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同时随着实践发展变化,其基于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理论假设也将与时俱进,因此财务管理学也不例外。

1. 财务管理学假设之转变

具有代表性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四组假设: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这些远离现实世界的假设饱受诟病,但仍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竞其四组假设,它们均迎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其层次需求表现为货币量化特征。无论市场,还是组织,它们均承袭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显然, Damodaran教授四组假设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假设将决定组织经济长久发展的组织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对应于高层次需求的不可量化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Shiller (2001)指出过多地依赖那些原始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更多地适用于完全低层次需求的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而加速知识、信息高度流动与分散,这种知识资源的属性客观上加剧了人本主义原本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对心之向往的完美情感追求,它不仅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而且更多呈现高层次性。因此,要使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接地气”,同时又能成为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南针,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必然前提。随着财务管理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它首先要求财务管理学主体要随之发生变化。

2. 财务管理主体之转变

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自身。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特征, 要求我们从“零嵌入性”立场向“嵌入性”立场转变,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来审视财务管理的主体:从立足完备性经济契约的公司企业主体跳出,站在超契约的价值链、价值网络甚至超价值网络的立场理解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从全社会人本社会价值视角来透视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因此与财务管理主体转变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网络财务战略管理和网络价值创造战略管理两项内容扩展;同时财务管理的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变。

3. 财务管理功能之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本由非人性化向人性化还原。因此适应时代背景变化的财务管理学假设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要求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分析问题方法也由还原论的“隔离法”向系统论的“整体法”转变。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 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李心合,2006)。功能适应范围莫非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内容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 所谓的财务管理集中表现为财务报表管理。当然传统财务管理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也包含在其中。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决定财务管理主体由公司企业自身向公司超价值网络转变,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范围也随之由立足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的微观空间向公司与市场、环境与社会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整合与优化的宏观空间转移。它要求财务管理功能属性由战术性向战略性拓展、由经济性向经济性、社会性与环境性拓展。就经济性财务管理功能而言,除了在传统财务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外,还应拓展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财务价值链战略管理、网络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等。持“嵌入性”立场来审视社会性与环境性的财务管理功能,应该属于微观领域的社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和宏观领域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财务战略管理。目前因社会成本为零的财务管理假设,将它们的功能排除在外。当然,上述财务管理的功能变化也将决定履行功能的行为主体必将发生改变。

4. 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转变

事实上, 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如把公司内部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财权,一方面表现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向如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延伸的执行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之中,这两项财权行为主体合作,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资金流管理。无论是财权流,还是资金流,仅仅穿梭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完全低层次需求载体上。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公司财务工作可划分为内外两部分的决策和执行两类财权,一方面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由以企业侧重企业内部决策财权向侧重企业外部决策财权转移,随着决策财权支配空间扩大,它将融入公司的价值链、价值网络以及超价值网络的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执行财权由侧重公司内部向公司外部的非财务部门进行渗透延伸,它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政府治理机制、环境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与市场治理机制相融合,因此,通过决策财权主体与执行财权主体协作,无论在战术层面上,还是在战略层面上,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无缝”对接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价值流管理。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行为主体依托组织也相应发生变化。

5. 财务管理组织之转变

财务管理组织不外乎是为了更好秩序地配置公司的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而进行企业财务部门安排、岗位设置及其职责界定。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公司构成、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搭建。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仍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以公司为核心的超价值网络结构形成、财务管理的超网络财务组织结构构建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超网络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超网络平台搭建。对此两类假设下的财务管理组织相比较,财务管理组织本质由完备性经济契约向非完备经济、社会及其环境性超契约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资源由经济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性资源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空间由企业与市场之间二维空间向企业与市场、社会与环境之间多维空间转变。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组织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流程也相应发生变化。

6. 财务管理流程之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一定的程序针对不同的财务事项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展开的。从总体看, 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機预警等(李心合,2006)。但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财务管理流程具体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财务战略管理由单元网络式向多元超网络式转变;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向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转变;预算管理由以经济信息为基础的一维平面式向以经济社会环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三维立体式转变;执行中的财权控制由侧重企业内部向侧重企业外部转变;信息反馈由一维的经济性向三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性转变,由其信息反馈所进行的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也将发生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变。当然贯彻整个财务管理流程始终中的“风险”概念内涵, 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也由经济单元属性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属性转变。

因此,基于上述基于微观视角透视财务管理学内容之变化,可以选择财务管理的五大模块——理论模块、工具模块、组织模块、功能模块以及流程模块——再造和扩展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学体系。为了更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下面从宏观视角来分析财务管理学学科体系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

财务管理学在微观上透视企业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交易与整合等之规律,而在宏观上描述的是虚体经济规律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交融成具有自身规律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目前中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几乎按照体现虚体经济规律、实体经济规律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规律来简单加总设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其结果表现为不同科目内容博而不专,不仅冲淡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而且极大浪费了学校资源。因此,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应该体现如下三方面特征:

1.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虚体经济规律特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着力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策略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配政策问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中强调基于金融学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而不是将金融专业的某些学科随机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造成了金融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差别不大。当然在不同理论假设下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也大不相同: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仅限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内;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由微观经济学范畴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

2.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设计强调基于微观经济学视野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其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微观经济规律特征,而不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科与财务管理学科并列来设计主次不分的“大杂烩”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然而这种“大杂烩”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似乎成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其结果是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显著。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内容体系设计范畴从微观经济学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它体现了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

3.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不难发现, 迄今为止仍满足完全低层次需求的货币量化特征——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数理特征,各种定量化模型充斥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中,目前无论是财务学、财务管理学,还是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均承袭主流经济学的观点通过数理推导出公司财务管理结果,其结论尤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现实很不相符。为了与传统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衔接与过渡,有必要先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来设计体现由数理定量化向非数理定性化拓展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由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向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网络公司理财、网络公司财务治理等拓展。在财务管理内容与财务管理学科上的安排体现出内在层序性的超需求假设,使其拓展出来的学科之间有机衔接,这样不仅避免因避免内容重叠而浪费资源,而且有利于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规律。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来设计符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对本专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与应用课程体系分开设计;另一类是将它们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下面讨论第一类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根据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因此,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管理学、财务学、公司制度财务学、公司行为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其中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网络财务管理学等分别设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其他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设计反映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为必修基础课,其余可以设置为选修基础课。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于分开设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体系主要采取强调工具运用的案例课程。基于实践事物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应用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体现基础课的理论内涵,又要将不同基础课的不同理论观点聚焦到同一实践案例之中,没有必要基于基础课程进行对应设计应用课程,这样既人为隔离对事物本身的认知,同时又浪费各种资源。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主要考量专科专业较本科生专业更侧重应用性,因此,在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显得相对浅显一些,而应用课程内容设计更为聚焦一些。通常采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合并设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来说,由于目前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因此对于学术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内容较本科生更深一些,且设计面更广一些,而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是基于硕士研究生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当然硕士研究生为了个人研究需要也可以申请到社会相关部门实习。相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以突出实践内涵的财务工程学、财务管理工程学、公司理财工程学、公司财务治理工程学等基础课程,而将应用课程体系更多地设计成为硕士研究生主要必修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强调训练解决更高层次复杂性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基于上述从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内容分析,遵行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一方面设计出反映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環境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经济管理学、经营财务学、财务社会学、财务伦理学、财务环境学、财务伦理管理学、财务社会管理学、财务环境管理学、财务社会治理、财务环境治理等基础课程。它是对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一种拓展。另一方面是反映与虚体经济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计量经济学导论、财务金融管理、证券市场导论、财务金融治理、网络财务金融管理等基础课程。对于交叉学科应用课程体系的设计,最好采取对应其基础课程分别设计,因为交叉学科本身就是对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回应。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承袭于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但不同之处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且课程设计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更多与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这样便于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苏万贵.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2010(3):109-114.

[2]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145-147.

[3]程腊梅,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65-166.

[4]Barrie,S.C. A Research based Approach to Generic Graduate Attributes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 h& D evelopment,2004,23(3):261-275.

[5]朱開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8):63-68.

[6]贾志丽.XBRL简介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J].金融会计,2010(5):6-9.

[7]葛桓志.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302-305.

[8]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56-58.

[9]张爱辉.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13(1):48-49.

[10]孙静芹,朱文双.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4):144-145.

[11]姚正海.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体系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2(10):90-92.

[12]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2(12):116-117.

[13]宋常,面向21世纪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研究[J].四川会计,1999(4):4-7.

[14]李君,文雪莲.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仿真性”优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1(9):61-62.

[15]Robert,j.Shiller.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16]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45-51.

作者:周红霞 肖慧敏

第二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设置原则、改革思路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模式大胆地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关方案。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从而由原来的“理财学”课程成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如何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本科院校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为主要大类的高校办学体系,从而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财务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以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自2006年新增了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较为成熟的会计办学经验为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该校也处于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存在着亟待完善的部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从该校以及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课程大纲趋同化

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盲目地跟风。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选用随意性

相关教材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虽然国家也推出了“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但大多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未能准确把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例如对《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两本教材能否作为同一门课程的选用值得思考。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纲强调了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没有注意到相关课程的衔接性。

(五)忽视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形式上安排“阶段式”检查,缺乏真实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

(六)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

例如,大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普及使用“ERP”系统,但软件版本和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并不一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培养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2.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重视“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综合化和课程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善于找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用协同增益的观点处理课程设置,以解决财务管理学科日益综合与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达到“1+1>2”的系统化效果,以有限的课程涵盖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

4.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何让学生把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5.体现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常常认为专业理论不如金融学的深厚,操作实务不如会计专业的扎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宏观上应该立足于金融和财政,微观上应该把企业财务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本科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来看,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定位于资金的控制,管理的连续性;外部应该面向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下社会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课程设置要体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层次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关系参与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期;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投资学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经济生活参与主体的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等,主要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一般应安排在第二、三、四学年,其中第二、三学年的课程比重可以适当增大。同时还可以加入文体艺术类的素质选修课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6.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当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1)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课程核心内容讨论。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理清学习的思路。2)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竞争中找出自身学习的问题。(2)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应当集中于基本的财务观念培养和基本财务管理技能的训练。其中可将以下几方面内容作为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推广:1)风险收益价值观。案例中要重视风险收益价值观的培养,甄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做到边学边练。2)重视资本成本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对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在资本成本的切入点上并未有所重点区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和投资者分别视资本成本为“最低报酬率”和“要求报酬率”。两者间的目的不同,操作实务也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很好的把握。3)树立“现金流量”配套价值观。比如针对全面预算的观点把握,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要求不是计划,也不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应该从现金流量观点出发由内而外地审视整个企业流程,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控制企业的价值活动。

7.教学评价及时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延续,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检查式”的教学评价观点应该更新,在要求课程设置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效果反馈同样也应该用全面质量控制的观点去设计。例如,针对青年教师授课技巧还有待提高的问题,就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体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才是教学评价的宗旨。

8.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目标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因此作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这个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会计实验。会计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2)“沙盘”对抗实验。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就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沙盘”对抗和“沙盘”演示教学法移植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领域中来,使其在实训教学环节发挥独特的作用。(3)典型软件系统的操作。“ERP”系统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学生的认可,应用型高校可以推广。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国每年举行的“ERP”综合管理系统大赛中均有斩获,说明学生对系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有提高。同时针对个人理财类的软件使用也应该加强,比如股票模拟操作系统,期货、对冲基金的操作系统这对于财务管理类学生来说,这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4)校外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课程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比如该校开设的《攀钢认知实习课程》教学效果就很好。专业实习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此类的岗前练兵,属于综合性练习,其内容可以包括财管、会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5)就业和创业指导。在实践体系中加入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打开学生的职业通路,结合学生爱好和个性帮助其适应社会的选择,这正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落脚点。

五、课程设置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训课四个大类。其中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课程衔接的层次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学生接收能力开设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相关课程体系方案具体如表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地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秀芳.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和产业,2009(3):112-113.

[2] 李锋.关于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6):111-113.

[3] 朱博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亟待完善[J].中国市场,2008(5):136-137.

[4] 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81-82.

[5] 秦少卿,罗爱群.新观念培养财务管理新人[J].会计之友,2008(7):60-62.

[6] 张亚连.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及实施设想[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58-59.

作者:阮 珂 刘鑫春 张才志

第三篇:把握地方特色,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3]张旭东.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J].会计之友,2008,(9).

[4]王秀萍,汪炜.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有关思考[J].财会月刊,2009,(8).[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翟少红,李青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之间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