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学研究论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科技科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结合,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规划的需求,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选择。

第一篇:科技科学研究论文

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风险和科技保险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科技风险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促使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从科技保险内涵、属性、运行模式、政府补贴、险种创新、存在问题和绩效评价等七个角度对科技保险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科技风险的度量和识别需要深入研究。科技保险在险种补贴和创新,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科技风险;科技保险;运作模式;政府补贴

一、引言

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强国战略至关重要,但是科技风险特有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导致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目前对于科技风险的常用管理方式有自我管理和科技保险两种方式,前者要求企业有较健全的管理结构和能力,而后者相对容易实施。科技保险是以科技风险作为承保标的,协助科研企业管理、分散和化解风险,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给予一定赔偿。国外有科技保险形式的险种,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而我国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科技保险的概念,此后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早期研究。2006年,我国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科技保险。自此,科技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化开展,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对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科技保险的概念、属性、运作模式、政府补贴、险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绩效评价等七个角度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提供帮助。

二、科技风险研究

(一)科技风险内涵界定

由于科技风险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对其内涵做出准确的定性。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知识理论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技风险是指科技企业在科技研发和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科技研发未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乌尔里希·贝克(2003)认为科技风险产生于社会专家、经济集团或其他团体出于利益的考量而做出重大决策后,由于决策后期(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它是一种人为产生的风险。马婴(2005)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对科技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从而增加了人类社会受到科技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这种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即为科技风险:许志晋、毛保铭(2006)以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为研究出发点,认为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没有任何专家或某一门技术可以准确的预测、控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即为科技风险:等等。

谢科范、倪曙光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对科技风险内涵的界定得到了管理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同.在此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沿用了从管理学角度定义的科技风险的概念:杨雪聘、马婴等学者把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方向相结合,从哲学这一全新角度对科技风险进行定义。与从管理学角度定义相比,哲学角度的定义更为宽泛。

(二)科技风险影响因素

国内关于科技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我國学者主要从管理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对科技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研人员能力的限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科技研发项目本身的复杂性是影响科技风险的三个主要因素:刘松涛、李建会(2008)认为科技风险的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导致价值的断裂、对自然控制的不确定性:李承、周潞(2014)则认为科技活动的社会性是科技风险产生的基础,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会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有较好前景的科技项目或产品并且在研发过程中过分强调利益而忽视潜在风险;等等。

科技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测算是科技保险存在和稳健发展的基础,但是对科技风险影响因素的准确认知和深入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保险的研究和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科技风险的准确识别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科技企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三、科技保险理论研究

(一)科技保险内涵界定

与科技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对应,科技保险的内涵也具有多样性,相关学者对科技保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谢科范(1996)作为研究科技保险的早期学者,他将保险的基本原理与科技的特点相结合,认为科技保险是在风险利益对等的原则下对科技风险进行转嫁和分摊一种机制,是以科技活动中的科技风险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郭承运、李纯青(2001)则认为科技保险是保险人对科技企业在保险期内理论研究、新产品研发或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失败,以及等待期内没有成功事实出现,保险人则以合同商议假为依据对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大量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发挥科技保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科技风险的的作用,国内学者对科技保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吕文栋、赵杨、彭彬(2008)将科技保险与人身财产保险区分开来,认为科技保险是一种一揽子保险,是保险人承保科技企业在科技研发创新过程中受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科技研发失败、终止或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的一种保险:等等。

综上可知,对科技保险的研究已经逐步的细化和深入。虽然关于科技保险的内涵目前仍无一致的界定,但是关于其核心要义已基本一致。科技保险内涵的准确界定是科技保险理论、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础。

(二)科技保险理论属性

关于科技保险属性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研究科技保险是具有政策属性还是商业属性。

谢科范(1996)认为由于科技保险是由保险人和科技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而形成的一种合同关系,所以科技保险是商业性质的保险:吕文栋、赵杨、彭彬(2008)认为单纯地将科技保险定性为商业性质或政策性质是不妥的,由于科技保险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所以科技保险同时具备商业保险属性和政策保险属性;胡慧源、王京安(2010)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对科技保险进行研究探讨,认为外部性和价格效应导致科技保险市场失灵,而通过政策调控这一手段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因此科技保险具有政策属性:曹国华、蔡永清(2010)认为财政补贴对科技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有较好的促进效果,运用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停止财政补贴的时机是科技风险较小或者能有效分散时,即科技保险的属性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得,目前关于科技保险属性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科技保险具有商业属性,二是科技保险具有政策属性,三是判断科技保险的属性需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但是随着科技保险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技保险的属性将由政策属性向商业属性转化。

(三)科技保险运作模式

科技保险额内涵和属性研究现状相比,国内对于科技保险运作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存在不少争议,当下主要争议的焦点是采用商业模式还是政策扶持模式。

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技保险有四种运作模式:投保一理赔模式、担保模式、保险人半参与模式和保险人全参与模式;任伟、胡安周(1997)认为科技保险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进行:科技保险起步阶段只对可控性强、损失较小的科技风险提供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成长阶段可将其拓展到对研究和开发活动全过程的保险;科技保险处于成熟阶段时则运用以风险投资为主,普通保险与风险投资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来分散科技风险;邵学清、刘志春(2007)从政府参与科技保险角度入手,把政府主导的科技保险分为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和政府主导下的商业运作三种模式,并结合我国当下国情提出我国应该运用第三种模式来发展科技保险:而刘妍、吴强(2016)等基于江苏省科技保险发展现状,提出了当前科技保险的运营应当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刘骅、谢科范、赵浞(2009)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担保模式、保险人半参与模式和保险人全参与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等等。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知,谢科范、任伟主认为科技保险主要是由保险人参与而形成商业运作模式;邵学清、刘烨、蔡永清等学者主要从政府参与科技保险的角度研究。总体来看,目前理论界倾向于政府扶持。

(四)科技保险政府补贴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保险财政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补贴比例的研究,而研究财政如何补贴科技保险的文献较少。

谢科范,赵浞,刘骅,何菲(2009)运用科技保险参与人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后认为:财政补贴对于科技保险发展意义非凡,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列专项资金来扶持科技保险发展;曹国华、蔡永清(2010)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后认为:科技保险只有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实现纳什均衡;黄英君、赵雄和蔡永清(2012)认为财政补贴能够有效地解决科技保险市场失灵问题和更好地促进科技保险的发展,因此应该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发展科技保险,同时通过对北京等地的补贴模式进行分析后,与激励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政府补贴的最优规模;等等。

总之,目前关于财政补贴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研究还停留在必要性和补贴比例方面.并没有就财政补贴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开始财政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试点,开始实践探索。

(五)科技保险险种创新

科技保险险种相对比较单一,理论界对险种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定量分析很少。

刘骅(2010)认为在科技保险工作中,保险人应当建立科技保险数据库,自主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存在风险的防范、应对以及管理的综合体系和建立综合实验区,并指明了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原则和流程以及发展方向;赵浞、谢科范(2011)则认为应在创意设计、技术设计、新险种的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四个方面对科技保险险种创新,并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设计出了“研发技术人员职业责任”新险种;赵浞、谢科范(2012)等建立了科技保险险种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保险公司和政府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创新进化中的稳定性,认为政府和保险公司在险种创新上的决策基础是不同的,保险公司主要是基于超额收益,而政府主要是基于社会效益;等等。

四、科技保险实证研究

(一)科技保险需求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针对科技保险的微观需求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吕文栋、赵杨(2016)通过构建企业参保决策的概念模型对浙江635家高科技企业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管理层的风险特质、企业董事会机构会对企业参保决策产生影响,且企业董事会结构与管理层风险特质具有交互效应。彭志文、宋旺(2010)通過抽样对中关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调查后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对于保险公司当前开发的科技保险产品兴趣不大,没有产生有效需求。吕文栋、赵杨(2016)运用单变量、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后得出:财政补贴、产品创新、风险水平、企业的成长性和代理成本与科技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成正相关,而企业规模与科技保险需求成负相关;等等。

(二)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

科技保险自试点以来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理论界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邵学清(2009)认为财政在科技保险的补贴上作用不明显,主要是相关补贴细则不明确、补贴对象标准制定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张祥祯、易靖韬(2016)等通过对北京等城市结构性科技保险财政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后,发现科技保险激励政策的同质性和科技保险需求、供给的异质性不匹配造成科技保险产品创新不足,需求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吴应宁(2010)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保率偏低和专门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风险的险种投保率偏低的现状,认为导致科技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需求侧;赵杨、吕文栋(2011)实地调研北京等四个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后发现,政府存在多部门联动和会商机制不成熟、科技创新评估体系欠缺、财政补贴引导效果不明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差、保险公司赔付率偏高、科技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王蕾、顾孟迪(2014)通过对上海市科技保险试点的调研后发现,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科技保险和一般的企财险基本无差异,无法契合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险种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上缺乏动力。针对科技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理论界给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案。赵杨、吕文栋(2011)分别从政府推广、科技保险供给、科技保险需求和中介机构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彭志文、宋旺(2010)认为科技保险供需不足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市场结构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赵俊英(2012)通过效用函数从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不同的角度分析出科技保险供给和需求端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邱兆祥、罗满景(2016)认为我国科技保险试点虽然开始较早,但并未建立起支持体系框架,科技保险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存在不足;肖天明(2012)则建议在科技保险的“非试点”地区也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平台;等等。

(三)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相关数据的累积为我国学者对科技保险绩效的评价提供了基础。理论界用多种方法和从多个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和实证分析。

刘骅、谢科范(2009)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科技保险的实施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引入科技保险的实施效应,并探讨了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科技环境和科技保险的重要性:刘骅(2010)通过建立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的绩效进行了测度;何绍慰(2015)从理论角度对科技保险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有效的科技保险制度会减少社会成本,改善社会福利;赵杨,吕文栋,黄丽(2013)通过运用AHP方法对科技保险在四直辖市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吕文栋(2014)从企业创新风险、管理层风险偏好和管理层风险认知三个要素实证检验其对科技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指出风险偏好型管理层购买科技保险的意愿更低;管理层风险认知水平越高,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意愿越强;等等。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学者对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薄弱,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也比较传统。

五、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研究深度不断加深,研究广度不断扩宽,研究方法更趋科学。

(一)理论研究方面

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目前,在政府补贴研究方面,研究多集中在补贴的必要性和补贴比例的多少,而忽视了对补贴的依据和补贴的效果的分析,对“补贴谁”、“补多少”、“如何补”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对补贴资金来源的研究重视不够,未来在政府补贴方面需要深入地研究。在险种創新研究方面,研究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对科技风险的识别和度量涉及较少,有关科技保险的产品定价、费率厘定、新险种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欠缺,未来就科技保险产品的细节问题可加大研究。在运行模式研究方面,除投保N赔型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模式理论界也可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

(二)实证研究方面

科技保险试点的不断深化,反过来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素材。目前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科技保险试点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对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较少,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有待加强。有少数学者对第一批试点城市进行了绩效评价,并有学者就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对于第二批试点地区的研究相对缺乏,未来同样需要加强对新试点地区的研究。另外,目前所用的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方法相对传统,研究结果难免偏离现实,实证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信度较低。在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上,理论界运用新的软件及探索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科技保险也应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马绍东 万仁泽 阮雄波

第二篇: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研究

摘 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结合,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战略规划的需求,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选择。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结果表明,山东省是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而资本市场资金并不是科技创水平提升的原因,据此提出完善山东省科技金融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1993年,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成立,科技金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出现,其理论内涵日益丰富。赵昌文、陈春发(2009)指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1~7]。根据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不同,科技金融的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其中,市场主动型科技金融模式按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及重要性分为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和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未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将更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十八大会议又将这一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高度,此需要构建有利于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金融体系。基于山东省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本文选择山东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做实证分析,紧密结合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构建山东省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山东省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的实证研究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定

本文选用山东省科技创新产出衡量科技创新水平,并用索洛余值法基于生产函数总量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来衡量科技创新水平。

假设经济增长符合传统的 C-D 生产函数,yt=A0eλtKα

tLβ

t,其中α+β=1。我们用K表示不含技术进步的纯粹资本投入,引入中间投入M表示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所有投入。

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A0eλtKα

tLβ

tMγ

t (A表示技术进步系数) (1)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出线性生产函数:

lnY=lnA0+λt+αlnKt+βlnLt+γlnMt+εt (2)

对(2)式两边微分可得:

=-α-β-γ (3)

令a=,y=,k=,l=,m=

则(3)式变为:a=y-αk-βl-γm (4)

其中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y为总产出增长率(地区GDP增长率),k为资本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l为劳动增长率(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m为中间投入增长率。对(2)式全微分,可得出改进后的增长函数与技术进步水平模型:?lnYt=lnA0+λt+α?lnKt+β?lnLt+γ?lnMt+εt (5)

该模型在希克斯中型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条件下,可以简化为索洛余值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模型:lnYt=lnA0+?Tt+?KlnKt+?LlnLt+εt (6)

其中?T和?K分别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如下:TFPt= (7)

文章选取山东省2000—2012年的数据,Y即为山东省GDP,K为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L为年末城镇从业人数,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由于索洛余值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模型涉及到的指标数据单位不统一,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然后利用Eview6.0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并检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参数估计方程式如下:

GDP=0.0745205801738+0.498367301455*K(-1)+0.506177750827*L(-1),

所以得?K为0.4984,?L为0.5062。

其中调整后的R^2=0.997425,DW=2.173846大于2小于4,说明模型检验是平稳性的,即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将?K为0.4984,?L为0.5062带入公式(7),计算山东省每年的科技创新产出值即科技创新水平,其结果(如图1所示):

(二)山东省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的测度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由于官方数据统计口径的原因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科技金融支持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资金、金融市场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

本文用山东省政府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GF)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府资金指标。采用山东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KF)反映银行科技信贷情况。选用山东省上市公司境内融资额(CF)作为衡量资本市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指标。文章选取山东省2000—201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线性回归分析

对科技创新水平和政府科学技术支出进行OLS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TFP=0.5311lnGF+2.354,回归方程中的各项系数均是显著的,F值为98.82,伴随概率为0,整个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2=0.89,拟合度较高。

对科技创新水平和上市公司境内融资额进行OLS线性回归,得方程:TFP=0.3044nCF+2.9669,回归方程中的各项系数均是显著的,F值为64.187,伴随概率为0,整个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2=0.85,拟合度较高。

对科技创新水平和山东省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进行OLS线性回归,得方程:TFP=0.865lnKF-10.13,回归方程中的各项系数均是显著的,F值为15.82,伴随概率为0.004,整个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2=0.76,拟合度较高。

对科技创新水平(TFP)分别与政府资金(lnGF)、资本市场资金(lnCF)、商业银行信贷资金(lnKF)进行回归,三个回归方程解释变量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金融三大市场资金支持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均起正向促进作用,系数的大小可以代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具体而言,政府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依次独立变动1个单位分别引起科技创新水平0.5311个、0.3044个和0.865个单位的改善,可见政府资金的贡献程度居中,资本市场最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商业银行信贷最大。 山东省是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银行债权融资收益模式与科技创新企业的不相宜性。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从而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失灵现象。银行在企业其提供融资时,承担了风险却难以享受到企业后期成长的收益,风险和收益分布不对称性。因而,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有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的风险。对于这种困境,一种解决方式是政府提供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从而导致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带有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二是构建银行科技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2.格兰杰因果检验

C.W.J.Granger于1969年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如下定义:如果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则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在y关于y过去之的回归中,添加x的过去值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应该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

TFP与金融支持中的政府资金的格兰杰关系检验(如表2所示)。在lnGF不是TFP变化的原因假设中,p值0.01523,小于10%,所以拒绝假设,lnGF是TFP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同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在lnCF不是TFP变化的原因假设中,p值为0.13069,大于10%,所以接受假设,资本市场资金不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lnGF)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结果表明,科研经费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在促进山东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市场资金(lnCF)支持并不是科技创水平提升的原因,并且对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贡献度最小。这说明山东省目前发展态势处于不成熟阶段的资本市场并不能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要求,故不能成为山东省科技创新水平改善的推动力,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仍处于低水平。商业银行信贷资金(lnKF)是科技创水平提升的原因,并且对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贡献度最大,说明科技信贷资金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且,科技创新成果也可作为贷款抵押从而增加商业性信贷额度。

三、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1)科技金融体系框架中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科技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支持力度分别为0.5311、0.3044和0.865,是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2)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3)资本市场资金支持并不是科技创水平提升的原因,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二)政策建议

1.构建银行科技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把中小企业主的个人信用和资产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为信贷投放提供更具安全的依据。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降低银行科技信贷风险;加快科技保险发展,开发科技信贷保险产品,分散银行风险;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集合委托贷款等新型科技贷款业务;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组建科技银行,与风险投资公司紧密合作,专门针对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构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政府通过建立相关的种子基金和投资引导基金,采取参股和跟进投资等形式,吸引民间投资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投资,政府资金发挥放大作用和引导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扩大投资规模,又能引导更多资金投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目前山东省高科技企业在种子期融资难问题尤为迫切,建议通过设立产业发展种子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种子期的科技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

3.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首先,鼓励相关高科技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企业灵活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高收益债券等工具,扩大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融资。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较稳定的项目,可以优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和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创新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

其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市场,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提供服务。一是强化交易服务功能,提供交易场地、交易信息、交易鉴证和交易结算等服务;二是强化交易组织功能,与各股权投资企业加强对接,畅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结合的渠道;三是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组织协调功能,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SCI-TECH FINANC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2] Brian J.Henderson,Neil D.Pearson.The dark sid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pricing of a retail financial produc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5):227-247.

[3] George Hondroyiannis,Sarantis Lolos,Evangelia Papapetrou.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reece,1986-1999[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5(15):173-188.

[4] 杨晓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多角度思考:徐州案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3,(5):92-95.

[5] 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1,(5):9-13.

[6] 步国旬,陈君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及策略研究——以资本市场为例[J].金融纵横,2013,(4):19-25.

[7] 陈敏,南爱华,刘国华.山东科技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157-16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提凯博

第三篇:科技期刊科技术语标准化研究

[摘要]分析了科技期刊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及古代和现代的情况,指出了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原则和要求,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术语;标准化

[文献标识码]A

术语为各门学科的专门用语,其定义为“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在我国,人们习惯称之为名词。术语分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般性术语和科学技术专用术语。科技术语反映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是科学知识在人类语言中的结晶。术语标准是以各科专业术语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是针对科学专用术语而言的。

科技期刊都应使用规范的科技术语,特别是学术类期刊更应严格要求。国家科委在1994年《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中,对这类期刊“编辑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出版标准,学科专业名词和术语统一标准、规范”。

一、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

科技术语标准化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术语标准化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最新信息的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广,书刊的编辑出版,文献的存储、检索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全球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术语传播快、范围广、数量大,没有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将极大地影响和降低信息传播的效率,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术语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均前所未有。对科技术语标准化的需求,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对于常用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国家标准中的明确、严格的规定,使用时认真一些便不会出错。可是,由于科学技术学科众多,且专业越分越细,量化程度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所用到的专业术语、符号等不但各类标准、规范难以尽括,且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不断丰富,不断调整变化,这就有可能给科技论文的撰写与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腾飞,市场繁荣,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随之出现的名词术语使用的混乱现象,外来语、缩略语、学名和俗名、意译和音译等不统一不规范的用语大大影响了科技信息交流的效果,在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各类数据库信息系统纷纷开通,因特网用户迅猛增长的今天,统一和规范科技术语显得更为重要。

二、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名词与术语的使用和规范标准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墨经》中提出了朴素的原子概念,叫做“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分别叫做“宙”和“宇”。“端、宙、宇”就是《墨经》中创造的术语。西周时期的《诗经》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就有600条处。汉初的《尔雅》一书中,收集了各科的术语,全书分为19篇,科学技术术语占了大半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创造了许多农业、土壤和水利工程方面的名词和术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19世纪就被西方学者译成法文,相继又被译成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使用了数百种植物和矿物岩石名称,其中,仅矿物岩石就分为水部、土部、金部三大类。

明末清初的科学技术翻译事业也很兴盛,中外学者合力译撰了不少关于天文学、物理学、采矿治金、生理学、生物学、地图学、化学方面的著作,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1904年,由杜亚泉翻译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教科书《植物学矿物学》和《最新矿物学》,其中引进、创造了很多矿物学新名称和术语。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物理学语汇》《化学语汇》,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科学词汇辞书。清政府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在学部成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学部派严复编定各科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词典。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科技名词审定的机构,《数学名词中西对照表》就是该馆编订的。中国近代是中西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转换的时期,有关名词和术语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国现在各个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科技领域所使用的大量的新的术语有许多是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1915年,相继审定了化学、物理学、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的名词和术语。截至1931年,共审定各学科名词和术语(草案)14部,形成了中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史上的第一次小高潮。截至1949年底,国立编译馆审定了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草案近60种,形成了中国科技名词和术语统一工作的第二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名词和术语的规范与统一。1950年委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原国立编译馆审订的各类名词和术语草案,并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6年,文化教育委员会撤销,学术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归口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下设的名词室,负责统一和审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工作。19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改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定室。到1960年代,这个工作委员会审定、公布、出版了各学科名词术语百余种,深受学术界的欢迎,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和促进作用。

“文革”期间,我国名词和术语的审定工作完全中断。“文革”之后,我国政府先后于1978年和1984年两次批复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科委的报告,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共组建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61个,两千多位一流的科学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66种规范名词,出版了5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和八个学科的繁体字本,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科技期刊术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术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1)同一领域中的术语不一致;(2)术语出现俗称;(3)同一概念两处说法矛盾;(4)术语定义含糊不清;(5)术语定义不准确,不完整;(6)定义的语言不精炼或不符合中文习惯;(7)有错误字;(8)没有使用规范字;(9)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规律;(10)使用废弃

的量、符号、单位;(11)新旧方案共用造成混乱;(12)名词术语错用;(13)一词多义;(14)一义多词;(15)同义重复;(16)以偏概全;(17)随意缩写、缩略语;(18)造词不科学;(19)使用异形词;(20)表达不规范;(21)沿用旧名;(22)使用不是全国名词委推荐的科技名词;(23)使用了全国名词委下属的有关名词委员会完全互相矛盾的科技名词;(24)使用了全国名词委下属的有关名词委员会尚未统一的科技名词;(25)将全国名词委可以使用的“简称”误认为“不宜用”。

四、术语标准化原则与要求

术语标准化原则为:(1)科学性;(2)系统性;(3)适度性;(4)简明性;(5)稳定性;(6)协调性;(7)适应性;(8)名副其实,词符其意;(9)术语的定义中不应包含要求;(10)注意正确使用否定定义;(11)避免使用商品名(品牌名)旧称和俗语;(12)构词应注意我国语言的独立性和习惯;(13)应避免使用循环定义;(14)避免出现同语反复;(15)避免标准之间的术语和定义产生重复和矛盾。

五、科技期刊术语标准化对策

1.重视科技术语的使用。科技术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科学问题,然而无论是论文的作者,还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对这一问题至今仍然不够重视。编辑学论著和有关论文写作的著作里,很少有专章论述这一问题。学术期刊的资料室里和编辑的案头上也很少有相关的科技术语类工具书。有关科技术语的工具书良莠不齐,教材中差距较大。

2.做好期刊编辑科技术语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新涌现出来的科技术语、重新规范的科技术语,编辑人员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做好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科技期刊的编辑,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专业,但要求我们对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基本的了解,工作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分析,善于发现错误,与作者沟通后及时纠正。此外,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能够发现文稿中的错别字,能够正确使用文字。尽量做到有据可依。对于国家标准没有明确标定的、行业特有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如果不熟悉,不要怕麻烦;尽量查阅有关的行业标准、规范、指南等,搞清搞准,特别是疑点不要放过。做好换算或代换工作。可以把旧术语、符号、单位换算或代换为新的术语、符号、单位的,直接进行换算或代换。对于某些术语、符号、单位,编辑可能并不很清楚在某专业或某具体稿件中该如何使用,这时如果可能,应从一些间接信息帮助判断(如单位)等。

3.对术语进行系统梳理。术语是依照上下位概念联系的,每层术语的语言构造具有规律性。术语规范的首要任务和首要步骤,是从宏观上对术语按照学科的概念体系进行梳理。

4.规范歧异术语。术语规范的重点和难点,是歧异术语。歧异术语主要有同名异实的多义术语、同实异名的同义术语两种。术语原则上要求能指与所指一一对应,即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用一种语言形式表示。

5.术语关联。术语关联,就是通过各种联系手段建立起术语之间的联系。上文所说的系统梳理,可以看作广义上的术语关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三个方面:(1)建立不同学科相关术语的关联;(2)建立术语与俗名、不同地区术语名称、相关语种之间的关联;(3)建立术语正条与已经明确不用的术语名称之间的关联。

中国上百年来的术语工作,主要是术语引进,这种状况恐怕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既然如此,就应集中精力追踪国际术语动态。

6.术语国际化。中国古代是术语输出大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圈都曾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科技术语,就是西方也曾受到中国科技术语的影响,中国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术语输出资本。传统上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领域,如中医中药、藏医藏药、武术、传统语言学等,在今天的科技学苑中仍在发挥作用,并吸引着国际注意力。我们应做到:(1)关注本土的科技发展,有意识地采用汉源术语、扩大汉源术语的学术影响;(2)统一汉语术语的外语翻译,这种翻译既要符合外文习惯,便于外国人采用,又要具有中国特色;(3)汉语也不能无视术语国际化的潮流,使用术语应尽量做到与国际一致。

7.全国名词委内部定名不一致时,宜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1)注意是否符合科技术语的定名原则。(2)与定名原则互相矛盾时,宜综合考虑。根据多种权威性资料,通过认真思考作出最佳抉择,从中选其一。(3)一般应以最近公布的术语为准。

8.全国名词委的命名与其他部门的命名不一致时,原则上应以全国名词委为准。

9.对全国名词委尚未定名的术语应给予妥善处理;每本书刊中的术语一定要做到前后一致。

10.加大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宣传力度,要作者把好写作关。科技术语使用上的问题较多,除了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论文作者应能够准确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名词术语的内涵,明确研究对象自身的性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变化,以保证正确、规范地使用名词术语。如果对某些名词术语把握不准,则应查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名词术语。

11.要求审稿专家把好审稿关。审稿专家是本研究领域资深的专家,应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名词术语;因此建议专家们在审稿时不但要严把学术质量关,还要对文中的科技名词术语进行认真审读,保证其正确使用。

六、结语

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及古代和现代的情况,指出了术语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对策,为科技工作者和出版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李 嘉 孙 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本科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水利水电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