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2022-04-3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幼儿教育作为人类一生当中最早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1: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护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①

[摘 要]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护理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构建了融“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三层次、四平台、五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运行体系、“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层级分明、全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及“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护理;实践教学

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念落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也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护理专业改革的重点方向。本研究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夯实基础、注重人文、强化技能”的护理教育理念指导下,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原则

(一)以“以人为本”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学院根据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技能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现代整体护理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二)以“院校共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学校立足医院护理岗位需求,深化院校合作,加强与医院的交流,成立了由医院护理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筛选实践操作项目,完善实践评价标准;合作建立见习实习基地,实现学校与医院“共管、共育”。

二、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运行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5部分组成。

(一)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通过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二)构建了“三层次、四平台、五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运行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三层次、四平台、五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运行体系,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三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三层次”

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扩展实践三个层次。

基础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专业实践的开展奠定技能和态度基础。

专业实践是以职业训练为主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借助护理专业课程,综合运用基本护理技能开展专业实践,通过见习、实习等环节,强化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扩展实践层次是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四平台——实践教学场所“四平台”

根据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需要搭建了四个护理实践教学平台,即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个平台是由学院护理学实验中心组成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按照各课程实验内容及需要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及各种仿真模拟教具,优化资源配置为,避免实验内容的无效重复和实验设备的重复配置。

第二个平台是由“学校—社区—医院”构成的一体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的服务场所已由医院扩大到整个社会,护理实践不再局限于医院。

第三个平台是依托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传了各种护理技能视频录像和配套练习题库,计算机网络可以链接到校园网精品课程平台,实现了自主搜索与查询功能,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视频回放以及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四个平台是依托兴趣小组和大学生社团构建的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组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并经常根据实践环节的实施情况,组织开展护士礼仪展示、知识竞赛、护理技能比赛、红十字会卫生宣传等活动,以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已获得的能力。

3.五结合——实践教学运行“五结合”

“五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与真实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把参加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是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内实验实训为主体,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为延伸,实现学习与岗位需求高度衔接。真实与虚拟相结合,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设备相对不足,老师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大批学生,教学目标难以达到,组建虚拟实验室,提供与真实实验相似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实验,可以有效缓解现有实验教学的压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减少了实验设备的维护消耗。学期与假期相结合,鼓励学生深入社区等基层机构调研,把假期作为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实践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社会需求。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积极开展了育婴师、保健按摩师、养老护理员等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工种,使毕业生能够持“双证”上岗。

(三)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条件与效果做出的综合价值判断,是分析和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我院构建了“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方案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医院组成,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是指在针对学生这一评价对象的同时,评价者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及其学生的个性,因人而评,从而使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从实践教学开始到实践教学结束,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构建了“层级分明、全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两个方面。

1.组织管理:建立护理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五级管理组织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临床护理专家、校内外专家组成,五级管理组织体系由主管院长、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信息员组成,委员会和五级管理组织体系各司其职,统筹、指导、管理和检查实践教学。

2.运行管理: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五)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仅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者某一方面的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为此构建了由师资、条件、监督、经费四个层面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护理师资队伍相对其他一级学科比较薄弱,因此应通过实行“引进、培养、提高、稳定”的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2.条件保障:遵循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为主、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为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为扩展的原则,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扩展实践教学空间,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监督保障:(1)建立监控指挥系统。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护理学院教学督导组、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教学一线,对实验教学管理进行全方位督导,保障实验教学质量。(2)安装监控装置。护理实验中心安装了先进了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能够监测各练习室的整体情况。督导专家可直接在监视器上观看教学操作,教师通过遥控摄像装置来寻找并录制需要的操作,学生可通过电脑来对教师操作进行回顾性的复习。(3)强化院校沟通交流。实习医院对实习生的反映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指标,为此我院开拓了两个沟通渠道,一是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让学生信息员担任实习队长,经常与带教老师沟通,将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实习成员和学校;二是学校与实习医院相关部门及实践带教老师经常交流,倾听并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满足实习医院提出的合理要求,拉近院校间距离,努力与实习医院建立友好合作的信任关系。

4.经费保障:学院根据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规划,制订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经费使用预算计划,经学校批准后形成标准和规范。经费主要用于校内实验中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支出,做到专款专用、节约使用。

综上,该实践教学体系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要求,以人为本,深化院校合作,实现了学校与医院共管、共育,不仅拓宽了实践教学范围,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锻炼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尽管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覃隶莲.基于护理职业能力的整体性教学评价实践研究[J].护理研究,2014(18):2292-2295.

[2]史平,張红,潘雅明.基于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6):66-69.

[3]徐炳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9):216.

作者:王若维,李风燕,王日军,杨庆爱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2:

“1+X”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幼儿教育作为人类一生当中最早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幼儿教育不管是在投资上,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现当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家长在与国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对比以及研究上,开始转变原有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整个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X”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考核,搭建“书证融通”平台,为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这无疑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学技能、学好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教师专业提升、不断学习创新的极大挑战。由此,以“‘1+X’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通过研究,不断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的教学质量,促进其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1+X”;中职学前教育;母婴护理技能;教育教学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于2019年1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整个会议中,所强调的“1+X”证书制度构建了全新的制度标准,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了更明确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一、中职学前教育中“1+X”证书制度的主要含义

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课程教育教学大会精神,更好地落实“职教20条”中的要求,更深一步地完善职业课程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有效结合,教育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启动“1+X”这一证书的试点工作。

在“1+X”证书中,“1”主要指的是学历证书,“X”则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当中,“1+X”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拿到学历证书,而且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将“1”和“X”结合,使其相互补充,实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初衷,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质量的就业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1]。

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以及考量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上,融入与其相关联的“X”——母婴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使学生贯通了0至6岁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儿至幼儿期的相关知识,为其未来从事母婴护理师或保育员、幼儿教师多项岗位奠定了基础,获得了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拓展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的本领。

简单来说,通过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制度作为试点工作,并且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全面提升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落实好、试点好这一工作,借助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培养人才的“含金量”[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够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就目前来看,伴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素质的家长在针对幼儿教育问题上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考核,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其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科学、专业的技能,塑造更加健康的身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3]。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在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当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学习,而要与生活实际、真实岗位需求、专业技能相结合;也不再是沿袭传统的经验以及陈旧的理念,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能够更加科学地做好母婴日常生活的护理、照料、特殊问题的处理,管理好母婴生活,为所服务的家庭送去温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当中,所培养出来的中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进而才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获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1+X”证书不仅仅需要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专业化的技能水平。

(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之后所工作的场所大部分都会集中在一些幼儿园,而同时获得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进入家政公司、早教机构甚至培训机构等工作,就业的范围更广阔。当然这就要求学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组织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能力、组织不同的文艺汇演的能力等,还需要其为母婴提供更加合理的保育活动等。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还需要保教结合,二者并重[4]。然而,就目前这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实操水平表现上大多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将“1+X”证书制度有效地进行运用,则能够更有效地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学習母婴护理技能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和实训的机会,达到学前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拥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与专业的技能胜任实际岗位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主要策略

依托“1+X”证书制度的发展背景,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证书已经逐渐成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所必须要选择的专业技能型证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原因,也有许多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追求学生是否能通过考试、是否能顺利获得证书,在授课过程当中偏重于加强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而在规范化、科学化的技能操作上却没能够引起重视。因此,大部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虽然已经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但是依旧没能够具备更加专业化的实操技能,“考”与“用”之间有脱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院校也意识到弊端,采取了实操性和演练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5]。

当然,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得是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书证融通”的渠道之一,还有学校采用其他方式,也在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思路。例如,在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还开设了有关小钟琴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培训,作为对中职学前教育展开幼教阶段五大领域中的一门艺术类的课程,对小钟琴的技能表现来说,主要则是创新音乐启蒙课程,这一方案则主要将教育部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课程教学的大纲,尊重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将趣味性、指示性、音乐性以及技能性充分融为一体的特殊综合课程内容。对小钟琴而言,携带方便而且简单,容易学习,并且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现如今最适合在幼儿园或者是一些低年级开展的一门学科。除此之外,在全国的幼儿教育行业中,能够达到合格驾驭课程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缺口依旧很大。小钟琴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加特长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持证上岗也会进一步拓宽学员的就业渠道,让学员们在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培训之中,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组织管理大型活动的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和考核,将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此种模式不仅使校方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更为社会输送了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需要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型人才。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中融入更多、更广的实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出路。

因此,“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有力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发展状况的改变,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促进专业教师夯实自己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1+X”背景之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内容,能够在增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多种专业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专业岗位需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參考文献:

[1]陈梓菲.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8).

[2]霍巧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教育新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周淑群,李藐.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学前教育“1+X”联动帮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6(27).

[4]吴月.微格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7(4).

[5]郑林昕.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J].职教研究,2016(1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王芳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3: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应用型医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思修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等发布的改进、創新思政课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提出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设计。

关键词: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高校是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主线,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践行职业理想,并身体力行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型医科院校医学生是未来的一线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学校应牢牢抓住思修课教学主阵地,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学精神一代代传承,引导学生坚守一线,树立崇高的医学信仰,致力于中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一、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现状

相关部门颁布的诸多思政课教学指导文件多次提到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中要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很多学校均构建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

应用型医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3],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医科专业人才,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城乡居民,他们研究的是最常见的疾病。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高校应该关注“应用”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应用型医科院校的思修课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校定位与教学建设相匹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思考人生、思考专业、思考职业、思考社会的能力。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涉及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就课内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主题演讲、课前时事热点分享、医学专家进课堂等,侧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校内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微电影视频大赛、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国精神分享等,侧重培养职业道德。就社会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校外实践基地培育、红色文化基地探访、医院社会调查等,侧重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层次立体,拓展了思修课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值得肯定。

(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分散,未形成紧密的联系

然而,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运行几年之后,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内容与校园其他活动“撞车”,如演讲比赛、红色文化基地探访等活动,其他思政课、校团委、党校经常会组织相同或类似的活动,容易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活动形式分散,各实践教学活动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虽然参加了多次实践活动,但是没有深入理解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

第三,活动成果呈现不充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之后,没有及时固化参与过程,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可传承、可展示的教学成果。

实践教学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实践教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时,认知肤浅、被动参与、浅尝辄止、感触不深,缺乏参与的热情,直接影响了思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二、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是以思修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紧密结合时事政治,针对医科专业学生特点,将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统筹规划,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是提升思修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在此指导意见下,提高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能够聚焦思修课教学专题,更好地实现思修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专题知识的理解,最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另一方面,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前后呼应,前一项实践教学成果是后一项实践教学的基础,这样容易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实践教学方案专题设计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理论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将思修课章节内容整合为若干专题,重点强化医科专业学生的责任感,注重学生的医生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医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能够将分散于各章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理论教学专题进行整合。整合之后,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按专题开展,能够更加突出教学主线以及教学重点。

(三)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突破了实践教学分散教学的局限性

思修课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一致性,根据现行的思修课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呈现分散性特点。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能够使分散教学连贯化,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实践教学目标,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使师生产生全局感。一体化设计突破了分散教学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固化实践教学成果,保持实践教学传承,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三、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施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要求“创新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聚焦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攻坚项目,形成一批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4]2020年,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在《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指出,要“实施魅力课堂打造计划,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思政课金课”。根据这些教学指导文件,推进思修课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上在于解决教学重点问题,形式上在于挖掘互动性教学方法,效果上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一)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应用型医学院校特点设计主题

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思修课教材共分七部分,包括绪论、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板块、道德板块和法治板块三条主线。实践教学应当根据这三大板块设计主题,进行一体化设计。

拍摄微视频与志愿者服务,是应用型医科院校经常在道德板块使用的实践教学活动,本研究以此为例,具体展开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撰写剧本、拍摄微视频,体现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思考,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在一体化设计中,教师可将国家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战略作为指导,以“健康”为主线,设定不同的主题,如垃圾分类、科学护眼、合理饮食、意外事件自救等,指导学生进行公益微视频拍摄。将公益微视频应用于志愿者服务中,从被动服务转换为主动服务,在与患者的沟通中,体会患者心情,培育医患共情。经过一体化设计,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微视频展现大学生的原创力、洞察力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发现并传递思想的美、道德的美,引领青年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可通过志愿者服务,将学生自己拍摄的微视频展示给患者,使微视频的拍摄更有意义,在无形中提高医学生对专业认同、职业使命的认识,体验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健康使命。

(二)结合时代背景,将“创新”理念融入课本内容

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教学素材中有时代元素,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每一个能够聚焦大众视野的热点事件,无一不蕴含着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情与法,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中紧扣时代背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弘扬正能量,显示时代青年特有的风貌。

以2021年全国开展的党史教育为例,本研究将具体展开讨论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如何将时代元素与课本内容相连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修课可开展研党史、寻党址、学先进、树理想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按照“现场感受、主体创作、场景再现”等实现路径,将理想信念、革命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

1.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青年时代是信仰形成的黄金时代,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形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思修课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党史的基础上,举办“医学青年与信仰”演讲比赛。

2. 中国共产党曾涌现一系列伟大精神。例如在建党初期,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在革命战争中急需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制定卫生工作方针和法规政策,建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红军医院和医务学校,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开创了我国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了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主要特质的红医精神。为配合理论学习,学校可举办“学史崇德,传承红医精神”故事分享会。

3. 2021年4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5],其中指出“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思修课实践教学可结合党史教育,将弘扬法律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法治观念入脑入心。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为例,学校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线,包括鲁迅纪念馆(传承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共一大会址和毛泽东故居(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保护人民健康)、上海周公馆(周恩来法律思想)、龙华烈士陵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学生可参观走访红色文化景點、物件和人物的故事之后,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查阅图书、影像资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蕴含的法律故事,树立宪法权威,形成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

以上实践教学活动涉及思修课三大教学板块,以党史教育以及“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立体有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在党史学习中帮助医科专业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成长为能担当时代大任的青年。

基金项目:上海健康医学院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基础课‘医患共情’实践教学活动一体化设计”;上海健康医学院文明品牌项目“走读医院,公益宣传,关爱残障人士”。

作者简介:付卓婧(1980—),女,博士,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思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05-03-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3/t2005030 2_80414.html.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 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 余国江.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J]. 江苏高教,2014(05):98-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海高校汇聚一流学科力量支撑起新时代思政课发展“中国系列”课形成跨学段育人合力[EB/OL]. (2020-03-18). 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2003/t20200319_432792.html.

[5] 新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 (2021-04-15). http://www. gov.cn/zhengce/2021-04/05/content_5597861.htm.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付卓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瓶颈分析论文下一篇:统计行政许可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