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北方的冬范文

北国的冬

冬,我站在了你来临的路口,等了你很久,很久......

我虽然怕冷,但是,我渴望你的到来,我盼望你的到来。我喜欢你清清爽爽的气息;我喜欢你白白净净的素衣;我喜欢你果敢干练的气节;我喜欢你潇潇洒洒的气魄;我喜欢你的帅气与直接,从不拖泥带水。

北国的冬,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就是那样的

风流倜傥,就是这样倔强与刚强,让人敬畏。

在上午九到十点中,屡屡冬阳照在你的脸上,斜斜的,静静的,暖暖的,灿灿的。你沐浴在冬阳中,如坐春风里一般,那么温暖,那么惬意,那么憧憬,那么遐想,那么满怀希望。有谁不喜欢这冬阳呢!有谁不爱这冬阳呢!

倘若在拂晓的时候,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冷风是那样的飕飕刺骨;寒气是那样的咄咄逼人。如果你走在街上,稍稍穿得单薄一些,就会觉得冷得周身哆嗦,冻得无处躲藏,只好沿着街道一阵的小跑。真是畏寒!畏寒!太畏寒!

北国的冬, 空气里没有一点灰尘,那是因为天寒地冻,尤其是一进九天,滴水成冰,如果你湿手接触金属的东西,都会将手沾在上面,都会觉得寒冷的彻骨。你要是带着眼镜在外面逗留时间长一些,眼镜就会上霜,睫毛也会上霜。真的像圣诞老人了。

雪花仙子常常光临,她披着白色长纱绒绒倩倩皎洁妩媚,看!指点江山挥洒着薄纱般的雪花,编织那悠悠绒绒的清音雅韵,漂浮婉约闪烁的阕阕丽词,轻吟赋予大地山川连接苍穹一片洁白,点缀着树树枝枝上串串的倒挂银花,浅唱着多少饥腹鸟,低空难寻粮的曼妙茫茫与凄冷苍凉。又喜看这“原驰蜡象”及那山舞银龙,一望无垠的冷峻。

无雪的天气,西北风伴奏,节奏是那样的快;是那样的悠扬。韵调那样的浑厚;那样的铿锵有力。所以,天气也就特别地干冷。

是呀!再茫茫的冬雪;再寒冷的冬天;再凛冽的寒风,她也是春天的前夜。冬天已至春还能多远呢? 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春天的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春天的到来!

第二篇: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读音。

2、能力目标: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特色,领会江南的冬景的独特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于江南冬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领略江南冬景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分析郁达夫散文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以描写江南的古诗词导入,引入江南的冬景的不一样的特色。来看一下郁达夫笔下现代化散文的手法是怎么体现江南冬天的魅力的。

(二)作者作品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散文家、作家、诗人。 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后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因而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创造社,出版白话短篇小说《沉沦》,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文坛。而后陆续有作品《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曾经与徐志摩作为同班同学。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50岁。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为革命烈士。

本文写作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

郁达夫散文的特色:“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沉沦》讲述了一位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一位忧郁型的青年。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一篇篇游记宛若一幅幅风姿各异的山水画卷,奇山异水,无不收入其中!

(三)检查预习字词:

涮shuàn羊肉

蛰zhé居

曝pù背谈天

乌桕jiù树

赭zhě色

绿lù林

槎chá桠yā

恣zì意

泊bó船

月晕yùn 埠bù 头

远阜 fù 谛dǐ听

夹jiā衣

(四)进入课文: (1)初读课文

1、思考标题中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江浙地区,而不是闽粤地区。

1

第四节:“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2、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1—

4、6: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5:江南的植被图

7:微雨寒村冬霖图

8-9:江南雨雪图

(2)细读课文1-

4、6段:

1、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么写这种特征的?

江南的冬景:晴暖温和、曝背谈天、可爱、明朗的情调——明朗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北国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对比,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对比,闽粤地区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的对比,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的冬天寒郊散步的对比。这些对比渲染出了江南的冬天的晴暖温和、可爱以及明朗的情调。

(3)重点段落研读5-9段: 第5小节:江南植被图 第7小节:微雨寒村冬霖图 第8-9小节:江南冬雪图

1、思考:文章写景的这几幅图,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文中哪些地方是虚写?哪些是实写?

5小节:江南的植被,实写。芦花、红叶、乌桕树、草。富有生气。结合雪莱的《西风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回来”,突出江南冬天植被的生机勃勃。——生气

7小节:微雨寒村冬霖图,虚写,“你试想想......”,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汇成一幅水墨图,白雨、淡墨背景、红黄、月晕,颜色的运用;村子、长桥、杂木树林、乌篷小船、酒客,实物和人的加入;“暮雨潇潇江上村”诗句的意境。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浓淡适宜的写意。——悠闲

8小节:江南的雪,虚写。运用诗句,品评诗句中的雪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通过作者自己品评,将诗句中的意境推到了另一番境界。——快活

2、文中有许多的古诗句的加入,这些古诗句能否全部替换成白话文呢? 古诗句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不能,借助诗文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解读,可以将江南的冬景的境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以及古典气息。

3、郁达夫的散文语言,有自己风格“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这个特点在本文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日的悠闲。全文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的晴朗相得益彰。全文语调的节奏舒缓,声调平和,加之作者反复地渲染和对景物描写的绘画美,是的文章尽得其妙。

画家刘海粟也对此深有感触,赞叹郁达夫的文章“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

2

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五)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充分领会到了江南冬景的温暖悠闲以及明朗的情调。那么,生活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若是再逢一个冬天,我们可以多一个心眼,请全身心地好好欣赏吧!

六、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七、板书设计:

开篇为什么先讲北国的冬天?

为了突出江南的冬天,作者还进行了哪些对比?

第三篇: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提升学生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领会本文巧妙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教学难点】:描写景物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3.查阅资料,理解文中所引用的古诗

(1)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名半是君。”《井栏砂宿遇夜客》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五代诗人李涉(曾任太学博士)乘船前往九江,经皖口时遇强盗拦截。强盗厉声呵问:“船上何人?”李涉的随从回答说:“太学博士李涉。”强盗头目恰是爱诗之人,久仰李涉诗名,如竟今亲眼得见,欣喜万分,将一片杀人越货之心抛在了九霄云外,立即要求李涉赋诗相赠,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于是李涉写下了这首诗。

(2)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4、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1到4节,找一找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总体特点,并想一想采用了什么手法? (2)阅读5到9节,通过哪几幅画面来具体描写江南冬景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

由描写江南的几句诗文导入——(媒体展示)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与陈伯之书》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郁达夫给我们描绘的江南的冬景(板书题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

1 以下预习题。

1、阅读1到4节,找一找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总体特点,并想一想采用了什么手法?

2、阅读5到9节,通过哪几幅画面来具体描写江南冬景的独特之处?

明确1:总体特点——可爱、明朗(板书) 比较的手法 (板书)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国的冬天——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极寒冷

江南的冬天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晴暖,湿润

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可爱。 2)和闽粤地区的冬景相比较

闽粤地区的冬——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极和暖,无冬意 效果:突出江南的冬天很有冬意。

明确2: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冬郊图 冬霖图 冬雪图 旱冬图

总结:作者从四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这四幅画面中以前三幅写景最精彩,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三幅画面分别进行重点赏析。分组讨论:

(媒体展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冬郊图(板书)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板书)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点染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冬霖图(板书)赏析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里作者为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画面想象(板书)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冬雪图(板书)赏析

教法: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这里作者对雪景没有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些诗句,在品评中写出来雪趣。这种诗句引用(板书)、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将文章的意境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

五、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如此优美的描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应体现以下几点: (1) 观察事物要仔细

(2) 要选择典型意象来描写

(3) 要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来描写

(4) 在描写过程中要适当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六、课堂写作训练

根据你对本课学习的感悟和启发,修改自己的随笔《校园一景》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的独特韵味,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只要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用心去发现美,去思考美之所以为美,我们的审美能力定能不断提高,只要我们勤于动笔,多加模仿,我们笔下的自然风景也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有诗意和韵味。

附:板书设计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特点

手法

冬郊图

比较

可爱

冬霖图

色彩点染

明朗

冬雪图

画面想象

旱冬图

诗句引用

教学后记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五幅江南的冬景图,“神”是对江南自然风物的赞美,流露出作者清新明朗的心境。尽管文中的写作线索不甚明晰,但文章读来依旧情韵生动,正因为每一个“形”都是指向于“神”的。

可以这样说,散文的结构如同一个“圆”,其“神”即是圆的圆心,而“形”则是圆周上运动的点。圆周上的点虽然互不关联,但都围绕圆心而运动。同理,散文中的“形”虽较为散乱,但每一个“形”都围绕文章的中心旨意而展开,所以这样的文章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却又主旨明确浑然一体。

平平常常的江南之冬,作者发现了这么多的美。作者用舒卷自如的笔调勾勒了江南冬景的几个侧影,在不经意中把江南冬景悠闲明朗的情调一一道尽,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韵味。

第四篇:江南的冬景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 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一、作者介绍: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二、读准字音

煮茗(míng) 蛰居(zhã) 曝背(pù) 亘古(gân) 煊羊肉(xuān) 赭色(zhě) 绿林豪客(lù) 正月(zhēng)

乌桕(jiù) 恣意(zì) 谛听(dì) 剥削(bō) 槎桠(chá yā) 丰腴(yú) 剥花生(bāo) 夹层(jiá)

间或(jiàn) 中间(jiān) 夹衣(jiā)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下(gã) 搁不住(gē)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 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1. 晴暖温和 可爱 明朗的情调 优美闲适 和煦温润

2.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

讨论:

1. 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 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 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2. 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3. 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一、学习内容: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 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2. 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3. 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 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 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模拟试题】

巩固测评

(一)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ã)居 曝(pù)背 亘古(gâ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ĭ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 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 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 感受 交换 景象 B. 铭记 变更 风景 C. 记忆 变化 景物 D. 铭刻 变迁 景致

5.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 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 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 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 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 “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 “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 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 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 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 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 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 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 “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 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 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巩固测评

(二)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围炉煮茗(míng) 别出机杼(zhù) 心无旁鹜(wù) 良莠(xiǔ)不齐

B. 窗临远阜 (fù) 罄(qìng)竹难书 瑕(xiá)不掩瑜 冯(píng)虚御风 C. 晶莹剔透(tī) 度(duï)德量力 焚膏继晷(guǐ) 煊羊肉(xuān) D. 硕大无朋(shuî) 奔放不羁 (jī) 时乖命蹇(jiǎn) 蛰居(zhã)

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莫衷一是 目瞪口呆 南辕北辙 凭心而论 B. 璞玉浑金 罄竹难书 谈笑风声 披荆斩棘 C. 探颐索隐 螳臂当车 铁壁铜墙 童颜鹤发 D. 投畀豺虎 万马齐喑 惟妙惟肖 文质彬彬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 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 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 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 包涵 作客 阐明 灵活 B. 包含 做客 阐明 鲜活 C. 包含 作客 说明 鲜活 D. 包涵 做客 说明 灵活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 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C.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 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 C. 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 D. 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6. 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甲,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 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 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 甲①乙② B. 甲②乙① C. 甲①乙① D. 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7. 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8. 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9. 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10.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1. 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试题答案】

巩固测评

(一)

1. B 解析:煊(xuān)羊肉 2. D 解析:A炕B俱亡C乌篷小船 3. B 解析:不完整引用,引用内容做句子的一部分,前面不应用冒号。A项中冒号表提示下文。C项中感叹号表强烈的反问,D项“是否„„沉寂”以及前面的主语都是“不知道”的宾语,整句是陈述。A、C、D三项标点运用均正确。 4. D 5. A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长。叹为观止: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之间。 6. D 7. B 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8. D 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9. C 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 10. A 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巩固测评

(二)

一、

1. A(“莠”音yǒu)

2. D(A.凭—平;B.声—生;C.颐—赜) 3. C

4. B(A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不用来形容人专注的态度;C项“果不其然”与句意相反;D项“格格不入”形容互相抵触,不能结合在一起,用在这里与句意不符)

5. D(A项主谓搭配不当;B项指代不清,句意不明;C项“尽管美好的理想”改为“尽管理想美好”) 6. B

二、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7. 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8. 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9. 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10. 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11. 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第五篇: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概括能力和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3、 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4、 加强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知晓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四、教法设计:

朗读、赏析、比较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郁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鲜明,颇具才情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小说和散文最为突出,游记散文更是别具特色。同期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郁达夫先生游记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画”。

今天,就让我们在郁达夫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江南的冬景图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的情致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思考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在郁达夫的笔下,江南的冬景具有哪些特点?请用文中的语言加以概括。

“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板书)

2、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江南冬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这几幅图

命名。

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第九自然段:旱冬散步图、晴日郊外散步图(这一图景可以忽略)

(三)研读文本,吟咏赏析(出示幻灯片)

作者为我们描摹了各具妙处的江南冬景图,面对这几幅图画,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这几幅江南冬景图,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并说说你最喜欢的原因。此处一定要灵活安排读书。

(这一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点拨。研读时要结合文本,老师建议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①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③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④作者感受如何?⑤你的感受如何?)

1、 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北国的冬天,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人们“蛰居异境”;江南的冬天呢,清早,白色的晨霜铺了薄薄的一层,太阳一出来,和煦温暖,鸟雀欢唱,

(老师刚刚看到你听得很专注,你能跟我说说听了他读这一段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多么惬意,叫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人感觉很温馨。人在这样的风景中,人也成了优美的风景,作者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板书:运用比较)---自由地朗读,享受江南冬景的这一份的惬意和可爱!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文中再朗读一遍!

顺带提问:文中还有哪几段运用了比较手法?

明确:第三自然段,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较,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第四自然段,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相比较,突出江南的冬天有些冬意;第

六、九自然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相比较,突出晴和的特点。

怀着一颗寻美赏美的心,让我们继续欣赏品味文中更多的美景。

2、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风和日暖的午后,青天碧落之下,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的白色的芦花、保持三个月以上生命的红叶、着在枝头的一点一丛的雪白的乌桕子、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让人“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作者抓住色彩,点染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板书:色彩点染)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不由得吟起了雪莱的诗句“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而老师想到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想到了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你看,萧瑟的秋冬景,在他们笔下,却都充满了生机!

你能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文字读一下吗?女生感谢你深情的朗读。 你读得就如同这江南的冬景一样的优美

继续品味,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研读的成果吧!

3、 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小桥流水,细雨月晕,乌蓬茅屋,宁静而柔和;一个小村子,三五人家,几个酒客,悠闲而洒脱。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跃然纸上,作者此时俨然成了一位画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洒上细雨”、“加上背景”、“点些景致”、“添”、“还可以加”、“画”,一系列动词,运用绘画手法“洒、加、点、添、画”进行涂抹,一层层、一笔笔、一点点把我们引进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幻境,为我们淡笔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板书:淡笔勾画)

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作者在朴素淡雅、朦胧悠远之景中,寄予的是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悠闲洒脱之情! )

多美的一幅“微雨寒村图”!它犹如一幅作者凭借情感回忆泼墨而出的水墨画,洒脱空灵,作者写完景,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感染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感受江南的悠闲和迷人!男生,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们都陶醉在你深情的朗读之中!

4、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作者引用诗句,来描绘江南雪景。(板书:巧引诗句)作者认为“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四)探究文本,比较阅读(出示幻灯片5)

刚刚同学们各抒己见,选取自己最喜欢一幅江南冬景图,进行了个性化的品味、赏析。在这几幅图景中,老师最喜欢江南雪景图。(教师范读)

作者写江南的雪景,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却有其内在的顺序——时间不断推移,层次清晰显示了下雪的变化过程,雪越下越大。

江南的雪,虽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也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她足以让人领略江南丝竹般的韵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静静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多么富有乡村的诗意。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多么俏美的图画!而这一幅有丰富内容的美景,诗人并没有实景描绘,而是避实就虚,以诗写雪垠用诗句。这种虚写手法的优点,就作者而言可以自由地发挥想像,选择自己喜爱的意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想,只有虚写,郁达夫才能将自己所钟爱的一些意象如微雨、寒村、长桥、远山、烟树、乌篷小船、梅影、柴门等等予以整合,从而构建他心灵深处所向往的江南的冬景,流露他灵魂深处渴望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悠闲的生活状态。

(引用诗句)不仅具洗练和含蓄之美,而且让人从诗词中产生相关联想,丰富了雪景内涵,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韵味的诗句,又使美丽的江南雪景具有了诗情画意,增加了散文的意蕴,有清新典雅之美。(板书:清雅)

好,想象自己就是一位赏雪的雅士,我们慢慢吟哦,读得舒缓点,用心感受江南雪景的诗情画意与美丽清雅!齐读

另一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描绘过冬天的雪景,齐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出示幻灯片)

老舍写的虽不是江南的雪景,但可探究他和作者写法的不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无需全讲)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翠松与白雪相映生色;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天与银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的手法,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手法写出雪的情态。

老舍客观而具体地实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雪写得具体可感,表现作者

对雪的喜爱。

而郁达夫以诗虚写,写得含蓄凝练。

写作的启示:我们既可客观地实景描绘,也可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学习运用虚写的方法,各有特色,各显其妙。

(五)、

郁达夫先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他用心谛听天籁,也给我们留下一曲令人神往的天籁之音!我们徜徉其间,发现了江南独特的秀色和清雅的神韵,尽情地享受了她的无限美好。

大自然,真有道不完的美,说不尽的韵味!同学们,去亲近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吧,那里有你享用不尽的亘古如斯的美!

课后探究作业:《江南的冬天》与朱自清先生的《春》都写了雨,比较其异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可爱 明朗运用比较

饱觉生气色彩点染

悠闲 迷人淡笔勾画

美丽 清雅巧引诗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一首歌范文下一篇:比德鲁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