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优化:提升商业银行自我监管效率的根本途径

摘要: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监管现状为切入点,针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内部审计的虚置、内部控制的疏漏、内部监管范围的狭隘、金融风险意识淡漠等问题,提出应改变以往只重视强化外部监管,却忽视银行自我监管的观念,指出强化银行自我监管是保障金融安全与稳步发展的重要防线,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优化是提升银行自我监管效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自我监管;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一、正视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监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于股份制银行的根本点在于产权主体机构的一元化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交易性,从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来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在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外观,但究其实质,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的特点仍然是显现出资者(国家)和经营者(银行)之间以行政为纽带的非经济性委托——代理关系,这就导致了在政府作为出资人和宏观经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中商业性质与政策性任务交错的无所适从,在具体业务操作中表现为银行信贷是为了满足政府宏观调控需要,而导致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严重束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从国有银行的现状来说,治理有效结构的缺失已经使内部治理改革迫在眉睫。

(二)内部审计形式大于实质,监督的针对性差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的束缚,内部审计虽然有理论上的定位,可是在实践中尚处于初级阶段,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使其成为银行名副其实的大复核。银行高层管理者普遍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负担。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使得审计监督力量显得较为薄弱,银行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部分会计科目变成了其调节利润的手段,加上银行资本金匮乏、各种风险指标普遍高位运行,即使审计人员报告了公司内控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和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三)内部控制的“中看不中用”问题突出

由于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害怕“水至清则无鱼”,为了粉饰政绩又怕露馅,内部控制的设置与实施变成了“两张皮”,对风险高危区不敢揭盖子,避重就轻地反复稽查装腔作势,使内控制度成了淡化责任的摆设,外强中干的弊病长期存在,信贷制度就是银行内部控制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虚置内部审计与银行自我监管不足的关联

我国银行自我监管松弛的现象,与内部审计在我国银行自我监管中的地位虚置、功能弱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具体表现在:

1.审计与银行自我监管的关联度不大。

在现阶段,我国审计在银行监管当局看来依然主要局限在查阅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上,风险审计理论仍然没有同金融监管理论形成整合效应,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监管效率、效果,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审计在银行自我监管组织中的地位模糊。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分工和实际分权不明确,使得银行审计很难真正介入,导致金融自我监管的工作不系统、不连续、不到位,监管缺乏力度,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优势,造成了监管的重复和漏洞并存,使监管效果很不理想。

3.银行监管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监管主要是事后的被动式监管方式,监管的能力和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仍偏重于现场检查以及日常的例行公事审查。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创新,这类监管方法显得刚性过强,而柔性不足,这种只重视事后的静态监管方法早已不合时宜。

三、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优化是提升监管效率的根本路径

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的发展又能够促使内部审计发生重大的变革。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联关系,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应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改变以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领域,侧重从会计审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尝试从公司治理的新视角探讨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优化内部治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才是提升银行自我监管效率效果的根本路径。

(一)着力优化银行的内部治理

在审计风暴中,让银行自身颇感尴尬的是,一些大案要案往往是通过审计才暴露的,而不是银行内部首先查出,这无疑凸显了目前银行治理结构的欠缺。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公司治理,它涉及到产权关系及其制度安排问题,从根本上规定着银行的决策机构、管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规定着银行的行为目标与行为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银行的运行效率和银行资源的配置格局。银行内部治理涉及董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层对银行经营和事务管理方式的选择,影响银行目标的确定、日常业务的运营、关系人利益的考虑、经营的稳健性与合规性、存款人利益的保护等。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是银行内部控制与治理的主体,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主体。

在当今金融创新的年代,监管当局要通过有效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形成责权分明的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约束监督作用。建立一个独立的、协助董事会工作的公司审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建立直接为法人负责、归法人或者董事会统一领导、受审计委员会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新体制。由于体制的理顺,将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内部审计监督的责任更加重大,内审更加富有活力,审查出的问题将更真实、深刻和全面,对于优化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控制将起到极大的推动力。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自我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内部审计使银行监管目的更加明确。监管目的之一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追逐理论片面强调被监管者利益的特征,忽视了监管为消费者服务的一面。利用审计的监督职能可以有效规范被监管者的行为,防止其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故意损害消费者行为,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2.强化内部审计以提高银行监管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是信息规范的根本,高质量的信息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前提,规范信息披露是银行监管的必要内容,信息效率决定了银行监管系统的控制能力,是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因素,金融系统所处环境的信息规范程度对银行监管机制有约束作用。有效性的最基本要求是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而且充分,而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3.内部审计改革有助于自身职能的充分行使,并有效解决银行公司治理问题。随着银行“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三位一体审计监管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系统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必将发挥和释放新的效能。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入审计委员会领导,并接受银行监事会的直接领导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保证银行内部信息的真实性。将审计委员会直接受托于银行监事会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专业的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聘于银行审计委员会的聘用和考核,其独立性受到了保护,从而能得出银行管理层是否按照银行章程进行经营的客观判断。

4.强化内部审计有利于实现银行监管手段的多元化。现阶段,我国银行监管客体的自我监管手段依旧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其他监管手段,同时也浪费了监管资源。如前所述,内部审计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查错防弊,更多的是如何在金融风险放大的条件下有效的抗拒金融风险。例如,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就不失为降低金融风险的一剂良方,它充分吸收了先进的风险理论知识,能够起到风险预警的功能,既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又降低了金融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三)实施银行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深度整合

银行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存在统一的治理核心,那就是金融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整合问题。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有效抵御金融风险,组织应对金融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对银行内部治理而言,其到位与否直接决定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决策及收益的分配、金融风险、决策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等。因此,银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

银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监控手段,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内部审计能够积极参与到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重要的风险因素,提出规避和化解风险的对策,以促进银行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改进银行的治理程序,为银行的治理做贡献。同时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与改善,帮助银行保持有效的监控。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风险管理专家,通过对风险的把握来评价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最终促进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改善,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掌握和驾驭。因此,在风险管理这一核心要求下,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为银行增加价值,即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在以风险管理的沟通渠道下实现了功能整合。

(四)扎牢守好银行内部控制这道“篱笆墙”

有无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评级机构、投资人、客户与合作伙伴评价一个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内控”,就是抓住了风险管理的根本,监管效率由此可以大为提高。因此,银行自我监管要严格加强内部管理,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尽快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管业务流程,规范监管程序和行为。按照“规范、高效、廉洁”的要求,陆续出台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议事制度,围绕“权、钱、人”三个核心环节加强职权分解和制度约束。还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和制约,在业务流程、授权上强化制约作用,还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再监督,跟踪监督现场检查活动,向监管对象征求意见,开展行业风气评议活动;要自觉接受问责,并经得起问责,建立和严格执行监管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李芸.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建议.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2004.10

[2]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

[3]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

[4]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5]W.T Thorhill,1990,Risk-Based Internal Auditing for Depository Institutions-Principles and standards,Banker Publishing Company

(责任编辑: 姜天鹰)

作者:李 莉 杨文友

第二篇:基于“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理念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摘要】新生适应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新生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重要工作,文章从遵循一个原则、解决两个问题、找准与“三自”理念的契合点入手,探讨如何基于“三自”理念把握好“公转自转”、“他律自律”、“集体个体”、“有形无形”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新生适应教育收到实效。

【关键词】新生适应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环境的变化,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使新生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开端,顺利地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指大学根据大学新生、大学与社会的变化,对大学新生在自身、社会和他人等方面进行的维持性、动态性、改造性和前瞻性适应与超越的教育[1]。而在教育和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原则,把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收到实效。

本文从积极促进个体“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视角,进行了一些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沉淀出一些全新的感悟和收获。

一、遵循“一个原则”——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2]是指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建构过程中,教育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的同时,要将教育对象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主要是在“主体—主体”(主要包括师—生、师—学生群体、生—生、生—学生群体等)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大学新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通过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在主体性活动中,教育者是控制者、引导者和支援者。

要充分尊重新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新生是适应教育工作的对象,调动新生参与适应教育的主动性,能够使适应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校在开展适应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新生在适应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在适应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在适应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体现在适应教育的全过程中。

二、解决“两个问题”——不适症状和成因分析

1.角色转变不适应。当他们进人大学后,发现身边学习成绩比自己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过去的那种优越感逐渐消失。这种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会让有的新生始料不及,无法接受,从而使其自我评价受到冲击,产生失落感。

2.生活习惯不适应。中学时代,缺乏现实的生活、实践磨练,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自我服务意识淡薄,对他人的依赖过重。进人大学后,生活上的事都必须由处理。这对于一个没有过独立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讲会感到无所适从。另外,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与同学间矛盾的产生。

3.人际交往不适应。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人际关系难以很快建立。有的新生因不善交际、表达能力不强,致使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从而产生孤独、压抑、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人际交往圈子宽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冲突,甚至是感情伤害。

4.管理模式不适应。大学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律基础上的管理。教室不固定,时间很充裕,老师除了上课,学生自主时间很多。大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没有规律,常常晚睡晚起,出现“无人管反而不习惯”的感觉。

5.教学模式不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是一门课程的学时少、进度较快;课堂讲授时间少信息量大;作业少、自主学习要求高;老师授课方式以启发式讲解为主等。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处理课堂内外的关系、不会查资料自主学习。

鉴于以上不适症状,综合前人的研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的过度保护使90后抗压力较差。(二)地域改变和经历不同引发心理应激。(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理想的“间断”产生迷茫。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遇到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四)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焦虑。(五)竞争压力的增大产生心理偏差。

三、找准“三自”理念与新生适应教育的契合点

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进入初步社会化这个关键期的大学生,其自我意识已趋成熟,独立意向十分强烈,观察力、理解力、意志力、理智感也都迅速提高,受此影响,大学生反感成人和社会的控制,希望能自主地在自我控制的状态下选择初步社会化的途径、内容和过程。因此,大学生初步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内在控制,去主动适应和吸收社会化模式的过程,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越趋强烈。

因此转变要教育观念,坚持在新生适应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很好尝试。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设一种能保证人人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速度、深度去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应对诸多不适症状的智慧潜力。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素质,把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化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据此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行动方案,谋划自己的目标导向。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视对主体精神、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他们自主意识的体现。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心理发展程度等因素,这种自主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主客体的分裂,进而表现为渴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目标障碍并存的现象。为此,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笔者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四、把握“四个关系”

1.公转自转的关系

从大学生的培养上看,公转就是学校代表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育人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培养与服务,这是学校的统一要求,所有大学生必须按照这个公共的方向,切实遵从并践行。自转则是大学生根据国家培养的要求,自觉调整发展方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始终保持严格的内控及自律,它是一般原则指导下的个体内在标准与行动准绳。

因此在新生适应教育中过程中,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既要主动服务学生,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体现公转的方向性和规范性,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动机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

在2010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笔者作了题为《适应大学 梦想起飞》的新生适应讲座,分正确认识角色改变、有效进行自我评价、主动适应全新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几个章节对学生进行了适应性引导,分别就不同章节给出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异同之处,提出学生在初入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留出给学生思考对策的空间,并点评其解决建议。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从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早日将学生送上自转轨道铺平了道路。

2.他律自律的关系

自律和他律,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在学生自我服务中,突出自律,就是要求学生,善于把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新生适应教育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就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中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不但是接受社会规范约束适应现实环境的人,也是拥有自我拥有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人。

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这个视角出发,对于“自律”的内化和养成,笔者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由 学会管理》这个主题班会来进行。华罗庚说过:“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但时间管理上的自觉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引导、培育。通过让学生自己做时间掌控量表、分组做时间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压力人、从容人、无用人、无聊人四类人的坐标标定和辩论,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律养成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3.集体个体的关系

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年级与年级间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模式。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服务,人人成为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这种模式的根本任务和核心思想。

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始终把学生集体当作一个模拟社会,使每个学生都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该社会的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及可以享有的权利,进而通过集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功能,达到培养学生自立、自识、自律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是该模式实行的中心内容和最终目的。

笔者采用的做法是,依托学院保险理论研究会(简称保研会)这一学术型社团集体,通过“保联登”,即保险学子联合攀登高峰这一学长助推计划来形成学生传承集体优良传统,发挥个体主体意识的格局,通过保研会、“保联登”学长助推计划的正向导向作用,推动学生“三自”积极性,主动解决适应性问题。

4.有形无形的关系

有形教育即教人,无形教育即化人。有形教育重在言辞,教人知识;无形教育重在行为的言传身教,化人性格,它更多地要求教育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自己的品行和习惯去影响同化教育对象,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也就是辅导员常说的“以人格影响人格”。

通过学生的自律、自治、自理,最终达到自觉,无形教育寓于有形管理之中,有形管理的功效通过无形教育得以发挥和体现,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事实上,大学新生在接受适应教育之后在认识水平、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与无形变化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基于“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理念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开展前,笔者将所有的教育活动按主题编排了日程表,由学生按需选择,在参与教育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适应教育开展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互动环节,给学生创造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会,发表意见,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适应教育开展的形式上,笔者也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并会选取某个主题,让学生策划和组织,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使适应教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段志光.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

[2]杨新宇.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肖玮,肖琼.大一学生适应性差异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2006(1).

[4]王华容.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李晶.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宇.基于个体主体建构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09.

[7]石萌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新生学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J].中国研究生,2009(9).

作者简介:刘宁静(1984—),女,瑶族,硕士研究生,助教,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刘宁静

第三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论与实践探究途径

【摘 要】改革开放,新思潮大量涌入,学生教育也面临新挑战,特别是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三大自我教育新要求。这要求学生教育中也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和模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以实现原有教育模式或者载体的推陈出新,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就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具体探讨,以明确其具有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

引言

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问题与当前倡导的三全育人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全体教职工必须承担起德育工作职责,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落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但是就当前各大高校学生三自教育实施情况看,力度明显不够,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指导,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与时代紧迫性。

1.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意义

1.1带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化奠定其健康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基础,指导其顺利完成学业、积极主动地就业,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自觉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自觉追求人生理想,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其成为综合发展、创新发展的个体。

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重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使得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国家事务、积极地完善自我,处理好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关系,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融通,激发其民族建设的自觉性,带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等。

1.3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素质教育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追求学生成绩的拔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化将带来全方位的育人培养,人才教育培养从知识灌输转移到侧重能力和素养上,实现了人才的根源式与基础性培养,让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取得理想教育预期,实现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教育策略

2.1重视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而其也处于三观培养的关键期,三观教育落实到位将带动其三自我教育,在遇到事情时能沉着冷静,目标清晰、内心坚定,有思想有主见,能辨别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突出大学生发展中的主体价值,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也能关注成功人士的示范作用,了解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关注大局意识,将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实现自我价值。

2.2重视职业规划

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需要其自主处理财务问题、生活问题、學习问题、情感问题等,而这也可以熔铸到学生的自我职业规划指导中,让其发展目标更清晰,价值判断标准更明确,做好大学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相结合,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借助社会实践锻炼和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目标明确地稳步向前。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规划,制定了明确的学习成长目标,阅读书籍多少本,考取专业证书几个,参与实践项目几个等,在职业规划的引导下实现了大学学习全过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2.3重视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与职业规划、三自我培养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业教育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有效渠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学生的就业期待,以指导在校学生的培养,形成创业教育的特色经验。如鉴于有的学生希望考取公务员、选调生等,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中增加公选课,为其提供公务员考试相关的培训等。如有的学生希望出国发展,可以增设雅思课程,韩语日语语种教学等,为学生走入职场打下基础。也可以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尝试,增设基金课程、理财课程讲座等,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获得多元的就业指导与帮扶,获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锻炼。

2.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这也关系到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效。在大学生教育指导中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让学生跳出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限,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情绪的合理控制,使得其心理更健康更强大,能自觉面对自我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培育,以学生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能动性的发挥,让其将三自我融入到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也应致力于推行民主的管理模式,如班级自治、社团自治、学生服务组织自治等,打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民主权益,严禁侵害学生的权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的帮扶与引导,一举两得。

3.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能力基础。虽然我们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实践中总结了部分经验,但依然要不断地探索,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密切融合,让三自我教育管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磊.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2):166-167.

[2]宋娜娜.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探析[J].黑河学刊,2018(06):155-156.

作者:王博洋 徐晓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技咨询论文范文下一篇:商法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