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4-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作为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目标的重要任务和根本出路。

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开启了开放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的主线,就是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探索开放大学的发展道路,并以其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活力,昭示了开放大学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正像刘延东同志所指出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创新中开拓前进,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渠道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探索了在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实施远程教育的可行做法,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曲折,可能是后来者和局外人很难想见的。许多陆续投身这个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约20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通讯。其中提到,广播电视大学是所非常“特别”的学校——用传统的封闭式大学作为参照系,甚至“特别”到根本就不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因此多了些“特别”的磨砺甚至磨难,以及有着“特别”滋味的酸甜苦辣,对他们所投身的事业有种“特别”的情愫……杜纯梓教授可能是这个向来不太受人关注的群体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翻开这本《磨血励耘》,我们应该能够体察出杜纯梓教授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挚爱、对学术的敬畏,而字里行间透溢出的,既有创业者的坚韧和探索者的痴迷,又有思想者的深刻,还有教育家特有的那种情怀……

因为工作关系和志趣相契,我与杜纯梓教授很久以前便过从甚密。他是许多广播电视大学同仁所熟悉的资深学者,又是为数不多的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校长。1981年大学刚毕业,他就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任教了。30多年来,杜纯梓教授怀着“笃学崇文、教书报国”的夙愿,以近乎“殉道”的精神一直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科研一线矻矻耕耘。先后承担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大学语文、地域文化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作为骨干教师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的教研教改工作,曾被聘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中心组副组长。他敦厚儒雅的品格、严谨务实的作风、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素来为人称道。我印象中的杜纯梓教授,总是乐观进取,总是激情澎湃,浑身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

1999年启动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在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试点期间,准确地说是2001年之后,我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同样主管教学工作的杜纯梓教授有了更多的接触和合作,我曾戏称我们是 “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试点工作,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前列。2004年是建校25周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参加的评选和竞赛活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居然一下子拿回去27座奖杯,引起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羡慕嫉妒恨”。杜纯梓教授也是“得便宜卖乖”,抱怨说配套奖励对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成了“沉重负担”。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而据我所知,杜纯梓教授在这中间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说是无以替代的。

杜纯梓教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养,不仅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而且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围绕试点的重点和难点,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质量保证,边实践,边研究,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曾多次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科研会议及国内外远程教育论坛上作精彩发言,内容深刻,富于见地,给人多方面启迪。我们每次聚首,他谈论最多且着力强调的是:如何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常规管理,保障开放教育有序、有效、有为地开展;如何强化内涵,多管齐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让学习者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如何坚持学术本位,突出科研先导,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如何端正教风学风,规范办学行为,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美誉度;如何弘扬共享文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广播电视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品牌。他的话语往往含有深刻反思和批判意味,思路清晰,观点剀切,措施可行。许多同仁评价杜纯梓教授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一位谙熟远程教育规律,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作为有其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试点项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所能实现的自然只是有限目标,所能取得的也是阶段性成果。最重要的是通过试点,为广播电视大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随着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于2007年结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由试点转为常规办学,发展重点也转向“内涵建设”亦即“质的提升”。杜纯梓教授2007年就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后,更加踔厉风发,宵衣旰食,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努力开创新的局面。他鲜明地提出了“文化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三个崇尚”、“三个远离”、“三个回归”:崇尚真理、崇尚学术、崇尚实干;远离低俗、远离腐败、远离懈怠;回归大学、回归教学、回归教师。他在总结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历史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 “让学习伴随一生”的校训,确立了“学高品敦,允精允诚”的教风和“日新其知,完善自我”的学风,旨在使学校的灵魂和目标成为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轨范。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建设、系统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广播电视大学的“内涵建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牵制和干扰,试点结束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去方向感和推动力,亦即“游移”和“懈怠”的现象,这是我和杜纯梓教授经常讨论到的问题。他的忧患意识和务实作风,还有他作为专家型的学校“掌门人”的理性和坚持,都曾给我以感染、启示、激励和鞭策。

难能可贵的是,杜纯梓教授在履行繁重的行政管理职责的同时,一直没有脱离教学,没有放弃科研。他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十多本教材,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特别在汉语语法、训诂、语汇、修辞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先生在《谈谈古音研究十年论争》的文章中,提到要重视杜纯梓教授所写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先生对杜纯梓教授“不满足于应付一般的语言课教学,时常进行语言学的思考与研究”,其科研成果“得到了一些汉语史权威专家的首肯”表示由衷赞赏。至少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杜纯梓教授是一位很有建树、很有影响的学科专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办好开放大学”的任务和要求,广播电视大学正在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功能作用,以及开放大学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努力实现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所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概略地说可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基本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办学与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和充分显现;二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总是“游走边缘”的尴尬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国家为开放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是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及其独特功能作用得到比较广泛的社会认可,并产生相应的国际影响;四是基本形成与中国社会转型及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相“匹配”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甚或还有可能形成开放大学“中国模式”。同时我又认为,开放大学于30多年前登陆中国以后,中国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或许始终没有准备好接纳这样的新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绝无可能是轻易便能实现的“华丽转身”,注定是场需要不断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对于所涉及的许多关键问题,我和杜纯梓教授是有高度共识的。非常遗憾的是,杜纯梓教授由于年龄原因,已经不再担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职务。但我希望而且相信杜纯梓教授不会真正“淡出”,在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和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还会充分发挥其“正能量”,事实上他也绝无可能抛舍自己投注了毕生精力,以至成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寄托的这份事业。

我曾多次提及国外学者关于采用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远程教育的观点,意在倡导借鉴这种方法研究我国远程教育发展问题,并表达对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待。以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探索开放大学发展道路为主线,研究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温故知新”,包括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可能是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我看来,杜纯梓教授的《磨血励耘》,不仅为我们研究广播电视大学30余年的开创性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本,而且,他对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进行的持续深入思考及相关研究成果,在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和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仍然有其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故我不揣谫陋,拉拉杂杂写下了上面这些话,与其说嘉许其人,不如说是嘉许杜纯梓教授所代表的创业者和探索者群体,并借以表达一种期待:相信这个群体在长期的创业和探索过程中形成的那种具有“特别”内涵的精神能够薪火相传。探索正未有穷期,希望有更多的这类学术著作出版,以彰实绩,以表赤诚,以励后昆。

是为序。

收稿日期:2013-11-15

作者简介:严冰,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主编(100039)。

责任编辑 方 庄

作者:严冰

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

摘要:作为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服务于人,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目标的重要任务和根本出路。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体现在:要以为社会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要以师生满意度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标准;要以提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信息化 方向 目标

一、以人为本,就要以为社会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和蔓延。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就电大而言,主要是指满足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所必需的卫星接收站、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资源中心、会议视频系统等的硬件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使用。主要是各种教学、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和数字图书馆等的积累和建设。三是对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全面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和学习方法、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在此基础上,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至少是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相对提升,并且教育信息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或工作方式深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教育乃民生之首,从教育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人民对于享受教育利益诉求,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手段。电大10年来所进行的开放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各级电大通过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不仅大大加快了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质量赢得社会好评,2007年,电大在校生已达到222.5万人的规模,占成人高校在校生总规模的30.48%[2],这是教育信息化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最好例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期望电大教育有更大的作为。最近教育部领导指出:电大应该以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以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为目标,建立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培训和学习服务。整合全社会的各种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构开放的数字化继续教育学习资源中心,实现优质学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3]。这说明,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在更高的层次上服务于社会及公众,是电大今后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这就意味着,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是电大必须长期坚持的办学方针。

二、以人为本,就要以师生满意度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标准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处体现服务的理念,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教师、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并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些都是建立在方便、实用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建设的指导原则与规划,网络环境的构建,教学平台的利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OA系统的运行等等,都要着眼于学员、教师、管理人员的需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准则。电大系统应该加强系统内部的合作以及与系统外部的协作,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系统内部的硬件、系统软件应有统一的标准,从而使硬件、系统软件的投资能够共享,克服“孤岛”现象,减少重复投资和技术的维护难度,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率。在追求服务的有效性方面,应该特别强调个性化服务,只有从学习者的个体出发, 分析个体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习惯, 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要大力提倡面对师生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移动教学平台和远程接待中心,采用面对面、电话、邮件、短信平台、QQ群、语音系统等多种信息手段,实现与师生的多渠道联系。同时,还应对现有的网上各种平台进行整合,加强教学平台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师生使用更加简单, 实用。高质量的服务,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良好支撑。

三、以人为本,就要以提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

强调以人为本,而人的信息素质能力又是本中之元。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巨大,获取方式方便快捷,这对學习者提出了如何增强信息素养,善于整合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信息素养是贯穿于从信息获取到使用全过程的一系列思想、意识、技能和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人们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 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与协调能力, 具有接受相关学科的信息启发能力, 才能为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打下基础。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为任何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环境的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服务的教育,学习者在与教师时空分离的状态下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学习并接受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行为的最终完成依赖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基础是信息素质,这就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比传统高校的学习者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说到底,信息素养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能否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多年来,尽管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但是与网络环境等硬件建设相比,信息素养教育还显得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学习理念落后,缺乏信息意识和基本的信息能力,网络知识水平较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许多人不具备应有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评价和加工组织能力,因而直接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育信息化在搞好外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内涵建设,把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2),7

[2] 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68

[3] 王佑镁.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建设策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J] .2009(1),6-7.

[4] 陈更海.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国远程教育,2002(10),9-10.

[5] 陈阳.高校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 2009年 (1)

作者:

段英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段 英

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推进转型发展,积极建设河南开放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刘延东同志在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仪式上指出:“在当今时代,当代中国,开放大学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整合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及相关资源,组建开放大学。省教育厅2015年的工作要点指出,要推进电大系统战略转型发展,为终身教育服务。

为落实上级交付的工作任务,推动全省电大系统转型发展,建设河南开放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论证,拟订了《河南开放大学章程》,编制了《河南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和《河南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河南开放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河南开放大学系统建设规划》《河南开放大学资源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转型发展,建设开放大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系统建设。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研究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这些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广播电视大学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国家开放大学和部分省(市)已经挂牌成立的开放大学的建设情况来看,都承担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国家或地万“学分银行”的任务建立学分银行,对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和转换,将有效促进各类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衔接,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转型发展,建设开放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为我省在“文革”期间耽误的一代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缓解各类人才青黄不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开展远程教育,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大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较好地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今,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常态下,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学校坚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努力推动转型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我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力求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长期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己形成了主动服务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优良传统,具备完善的远程教学设施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教师、管理、技术和科研队伍,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也已成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校,具备了转型发展,建设河南开放大学,为我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条件。

转型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激发事业发展内在活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着眼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创新思路,明确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条件,激发事业发展内在活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突出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开放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开放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形式,因此,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抓手就是教育信息化,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信息化’为学习者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创建支持人人、处处、时时学习的友好数字化学习环境。

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南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按照“一云多端、一库多用”的总体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南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和河南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应用。认真完成河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和智慧校园项目建设任务,推进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两大战略任务。

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两大主要办学形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已确定了“建成服务地方、服务终身学习、开放性的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正在着力构建“由电大转型升级为开放大学、由传统高职转型发展为现代高职”两大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办学体系。当前,学校正在着力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校区办学功能、整合校内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是明确发展定位,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历来重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己为我省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余万人,中专毕业生10余万人,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360余万人。目前,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14万人。培养出了宇通集团董事长汤玉祥等优秀人才。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学校按照“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多措并举,项目带动”的思路,努力把非学历教育打造成电大办学的重要支撑。发挥“河南省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河南省国培计划远程项目办公室”等基地的作用,面向全省党政机关、各行业开发各类适应面广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河南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职能,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推动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和实验项目活动,培育社区教育示范点和品牌。

转型发展,就要谋求特色,发挥电大办学独特优势

一是坚持系统办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既是一个办学实体,也是由省电大和22所市级电大、100多所县级电大教学点组成的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体系,省、市、县三级电大按照办学协议,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使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的大学。

二是服务终身教育。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办学原则,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工作,着力“河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不同学校类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我省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三是发展社区教育。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河南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职能,积极构建“地市社区大学、区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学习点”四级社区教育体系。目前,全省已有郑州、洛阳等7个市级电大加挂“社区大学”或“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牌子;学校承建的我省社区教育门户网站“河南社区教育网”已正式运行,并启动了“河南终身学习在线”(河南学习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作者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

责编:秋山

作者:贾修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图形语言与平面公益广告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