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2022-07-08

第一篇: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读《学校的挑战》有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刘红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一、基于"合作学习"所引发的启示"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感动于课堂上孩子们之间悄悄发生地巨大变化,感动于佐藤学先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更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结成"若无其事的优势",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风景不正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吗?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二、立足尊重,实现真正的精彩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责任的实现,挑战精神是重要基础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第二篇: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杂言

从暑假的业务学习到现在,只能说是很匆忙的看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创建学习共同体》。其实对于合作学习,从课改开始争议就没停止过。

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想学习,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是行不通,显然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不错选择。

但是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怎么说呢?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合作而实行合作,不管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其实很多的所谓“合作”都是无效的,无用的,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本书的作者佐藤学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果断提出小组学习应当在小学(3年及以上)、初中、高中积极开展,小学

1、2年级阶段不能实施。【详见第10章】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我们在认识的误区里绕圈子。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其实自课改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总感觉收效甚微,或者说是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比如: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反馈讨论结果凌乱不堪等等。我想这和我们这些教学组织者在预设讨论内容,何时开始实施小组学习,何时结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学组织者,只有在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去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太仓市璜泾镇鹿河小学施晓磊

读了佐藤学教授所著的《教师的挑战》一书后,感慨万千。本书聚焦课堂教学时间,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学生们向往的,还是我们教师所梦寐以求的。

佐藤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与意向,这种自由的交流有产生出多样而肺腑的串联。我同意佐藤教授的这种说法,在大江南北齐唱“以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口号时,我却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总是被动接受学习,没有参与、交流思考的意愿,孩子们总等着老师能把知识“嚼碎”了才肯“下咽”,很少有自主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样下去,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就成了空想。

感慨于日本临时教师原田三好的做法:把教室铺满地毯,还用加厚的三合板做了四个比较大的桌子,套上桌布,教师充满了布艺的触感,变成了柔性的空间,没想到这一环境的改变就促使曾经大声喧哗的教室变得安静起来。看来,环境的改变对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定影响。我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给孩子们在教室硬件上有所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1)可以给他们提供课堂的空间和时间。课堂可以在校园内,甚至在校外。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可以打破以往的坐法,按教学组织的需要而定。教学时间也可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2)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操作的机会。不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现代化媒体的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常规教具的作用。(3)要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如提问后不要忙于叫先举手的学生,要留于余地;也不要先叫学生的名字,后提出问题,以便于全体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少用按座位依次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以便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等等。(4)要提供给孩子们表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凡是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平等的讨论问题,可采取“合作教学”的方法,这可以为内向型学生和后进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原田老师的另一招“学习种菜与卖菜”也值得我们思考。鉴于学校所有班级都种马铃薯、甘薯和萝卜,原田老师打破常规,选择种植花生和棉花。其实,原田老师是想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做事,促使他们思考种出的果实该如何处理,学生一致同意把果实卖掉,原田老师采纳了建议,这样就将种菜与卖菜联系了起来,有关卖菜赚钱,孩子们的精神马上来了。这一事件究其教育学原理实则是教师努力创设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回归教学后我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能埋怨学生激而不发,学习无兴趣。魏书生老师认为,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着,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捣毁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吸引学生参与。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层次。要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趣味来引导学生,用问题来启发学生,用知识来激发学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新的企业挑战-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新的世纪——新的企业挑战

——读《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

人们称德鲁克学说的著作为“经典”的原因,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不会代替你做出决策,制订方案,但是它会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它们的历史渊源。

人类对新世纪有美好的憧憬,迫切地希望抓住各种机会,也清晰地认识到风险、挑战与机遇总是结伴而行的,稍有不慎会错失良机,会与成功擦肩而过,甚至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或一败涂地。

正如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管理学对事实有一套自己的基本假设,而这一套假设构成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范式。在20世纪,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管理的范式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在21世纪,管理的范式仍然会跟着变化。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但是,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假设是不是“事实”,更不用说去分析和研究这些假设了。 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将是它们的知识工作者和工作者的生产率。 企业需要信息,管理者要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传统的成本会计被有些公司所放弃,而改用“作业成本法”的会计制度,企业的任务在于创造财富,而不在于去控制成本。企业中的数据

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建立在19世纪初的理论的基础上,即成本越低,企业越有竞争力。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会计学至少是在500年前产生的,目的是向公司提供保管资产和公司清算时分配资产所需的数据。20世纪20年代,在15世纪产生的会计学的基础上诞生了成本会计学。它是会计学的一个重大分支。其产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会计系统适应19世纪的经济环境,也就是提供成本信息和控制成本。

当前的信息革命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手抄书的发明,在1450——1455年发明印刷机以及同时期发明的雕刻术拉开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序幕,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人员,上一次信息革命,即图书印刷,也有可以借鉴的教训。即信息技术不会消失在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经济现实,即整个流程的成本,无论谁拥有什么。一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无名小卒在短短的几年内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公认的强者,在商业历史上,这种例子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人们总是认为是绝妙的战略、先进的技术、有效地市场营销手段或精益制造模式的结果。但是,在每一个这样的例子中,新来乍到的人总是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通常在30%左右。原因始终是相同的:新成立的公司不仅对自己的成本了如指掌,而且还掌握和控制了整个经济链的成本。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短期利益还是“长远考虑”。这是价值观的

问题。财务分析专家认为企业在经营时可以同时考虑这两个目标。成功的企业家对此颇有感受。每个人当然需要在短期内创造出好成绩。但是,当短期利益不符合长期发展目标时,一个公司倾向于长期发展,另一个偏向短期利益。这在根本上也不是经济利益上的矛盾。这基本上是企业的功能与管理的责任在价值观上出现的冲突。

组织必须拥有价值观。人也需要拥有价值观。要在组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价值观必须与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我们与组织的价值观不必完全一样,但是,必须足够地接近,这样才能和谐共处。否则,我们不仅会遭受挫折,而且也不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我们的优势与我们做事的方式很少会发生冲突。两者是互补的。但是,我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优势有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做得好、甚至做得非常出色和非常成功的事情可能不符合我们的价值体系。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不能“靠计划”取得成功。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并做好抓住机会的准备,只要这样,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通过了解我们所属的位臵,普通人,即努力工作和有能力胜任工作,但在其他方面表现一般的人,也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全新的管理范式,即“只要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责任,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组织不能控制的”组织或企业指定战略时,不

仅要考虑经济领域的东西,还要重视五个必要的发展趋势。在绩效的评估上,我们需要提出新的评价标准。同时,我们需要采用非财务手段考核知识工作者的绩效,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和效率。

总而言之,德鲁克先生要告诉我们“社会的未来”,为我们指出了行动的方向。要在新的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按照德鲁克先生的话说,让我们尽快“付诸行动吧”!

第五篇: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对于教师来说,在经历一个学期的辛苦教学工作后,暑假无疑是一个难得的让人轻松一下的假期。每年暑假我都会到全国各地走走,或是在网上挑几本书看看,沉浸其中,作一番身体和心灵的旅行。今年暑假我选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是佐腾学教授写的。我在之前曾经看过他的《学校的挑战》后,很有感觉,于是常留意他的其它的著作,看到这本书就决定买下了。这本书还入选“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第10名。

佐腾学教授是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他写了很多书,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教育改革的设计》,《变革课堂,学校改变:从综合学习到学校课程的创造》,《教师的挑战》等;中译本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静悄悄的革命》等等。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学专家。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编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之外,要培育相互倾听关系别无他法。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教师的课堂行动。在这些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老师在“倾听”着孩子们,孩子们在“倾听”着同伴们,如此和谐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让每一位老师和孩子都感到无比快乐。 在课堂里构筑相互倾听关系,其出发点在于教师自身甘愿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书中,胜沼老师每走进一个儿童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对于不同的学生,比如需要帮助的儿童,他就站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而那些已经习惯发言的儿童则会稍微拉开一点距离,胜沼老师的倾听总是和孩子们一样看着教室的中心,站在发言儿童的斜侧面,老师始终是作为儿童的代表来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的。最令人感动的是,对于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胜沼老师都没有区分好与坏,他认为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无比的精彩,用这样的态度,像采撷珠宝那样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正是这样,让往日不太愿在人前表达自己思考和情感的治夫和爱子也加入进来。 当然,倾听,不光是听到孩子们说出来的声音,对于那些缄默不语的孩子,我们怎么才能了解他的想法和声音呢?在书中,我读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令人难以忘怀。佐藤学先生观察到的志村老师对俊树的“倾听”,俊树就是个缄默不语的孩子,他“多少年来,他在学校里一直都未曾开口说过话”,但是志村老师为了给他一个发言机会,用按照学号点名回答的方式来上课,但这样并未达到让俊树开口的目的,只是让别的同学代替俊树念出了他写下的答案,但这样已经能让俊树“连连点头,大声‘嗯’了一声”;最精彩也是让我最感动的是在最后,志村老师关注的不仅是俊树的发言与否,更重要的是他关注的是俊树的内心,在教学环节中,他借用了一首诗,与全班的孩子们一起探讨,目的在于“在黑暗时代的内心郁闷的高见顺先生诗歌的境界与常年缄默不语、饱受煎熬的俊树的内心世界之间看不见的联系,相信这首诗可以引发俊树的内心深处发生强烈的共鸣”,整个课堂看似悄然无痕,可是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俊树“目光炯炯的点头微笑”,我想这时候,志村老师应该也是满心欢喜吧,因为他真正找到了倾听俊树声音的方法,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是这种倾听却直达学生的心底,此时倾听的力量如此强大,让学生从心底里与老师相遇,也与他们自己相遇。

我们的课堂上,也经常能看到那些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孩子,但我们真的愿意弯下腰来,耐心而又仔细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吗?对我们来说,这也许也是个挑战,因为我们面对的全班大多数孩子,多年来一直“缄默不语”的孩子可能只是极少数,但“倾听”面对的不是大多数,而应该是百分之百,一个也不能少。

走到孩子身边,孩子才能将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我们每一个老师一起行动吧。只有我们老师首先学会倾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同样学会倾听,才能在宁静的课堂上,彼此的思考与情感的微小变化被他人敏锐地感知,才能越学越谦卑,越学越深沉,越学越知性,越学越安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团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党性铸师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