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创建工作汇报

2022-07-18

通过工作汇报,上级能迅速掌握下级的工作完成情况,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的支持。同时,汇报也是下级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作汇报,那么工作汇报要如何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街区创建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街区创建工作汇报

街区公司迎查创建工作总结

熙南里街区迎查创建工作总结

为了巩固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文明城市长效工作标准,不断提高熙南里街区的服务水平,现将本次迎查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主要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

自5月27日接到南捕厅公司《关于做好迎接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的通知》(宁建历字[2011]14号)后,街区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了创建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大会要求大家思想统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敢做敢拼,切实打好这次“创文”攻坚战。成立了以街区公司总经理陈昌林为总指挥,招商运营部和客户服务部分头负责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部署、协调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创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动员街区各商户广泛参与创建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街区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进行宣传动员。

一是向商户印发“关于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通知”,前后发过3次相关通知,并将创建标准印发给每个商户,积极动员各商户填报“创建承诺书”。

二是通过电话或利用各种机会上门进行宣传动员,如上门收费时,发放通知时,甚至在路上只要能遇到商户负责人就会积极宣传动员。

三是利用日常巡查的机会对商户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对商户存

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整改,对无法现场整改的主动约谈商户负责人与之协调,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三)、主要做法

1、坚持高温和雨季同标准

在这迎查创建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不管是梅雨天气还是台风或高温天气,街区都严格按照迎查创建标准做好街区内外的环境卫生工作,工作人员战高温斗雨季,始终坚持奋战在创建第一线。

2、坚持早七点晚七点制

自8月1日起至8月21日施行排班制,实行定人定岗每半小时一次定时巡查与不定时巡查;8月17日至8月21日这关键的5天,公司每天安排2名值班人员坚持从早上7点值班到晚上7点,负责对街区环境卫生进行督查和处理对外协调事务。

3、坚持日常巡查与重点监管相结合

一是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突击整治。如对街区公共设施和外立面进行出新。出新街区公用垃圾筒和木质花坛,对街区外立面重新进行粉刷和保洁,购买了一批鹅卵石对沿中山南路的行道树周边进行铺设。对阿英煲、仁平典当空调滴水进行处理。加强对非机动车停放的整治。沿中山南路地面贴上标识带,引导消费者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对沿街小广告和各商家的海报、张贴画进行集中清理。

二是对商户(包括装修商户)货物进出和垃圾托运实行重点监管,特别是对阿英煲、江宴楼等餐饮商户卸货实行定人定岗管理。重点加强对乱泼乱倒垃圾现象的管理,严格要求商户将垃圾袋装化,并放置在指

定位置。加强对街区环境卫生死角、盲区“脏、乱、差”等突出问题的重点整治。

4、坚持定点定人定岗的三定原则

制定了《迎查创建分工表》。重点部位实行定人、定时、定岗三定管理,对四处难点部位(阿英煲、江宴楼、望族、绿柳居)和街区托运生活垃圾实行临时工作岗定责包干管理;

5、坚持全程跟踪与日常监督相结合

一是完善了《物业巡查表》与《街区巡查表》,由当日值班巡查人员全程跟踪落实,对整改情况进行记录。

二是建立创文日志。对当日创建各项工作进行记录,存档,并将日志上报资产公司和南捕厅公司,便于上级单位督查和指导工作。

三是创建迎查工作会议制度。迎查期间,当日召开创建迎查工作会议,对当日整改工作进行点评,并布置下一步的迎查任务。

二、存在的不足

经过这段时间的突击整治,街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保持困难,主要是一些消费者的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根除。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要以此次迎查创建为突破口,一是对照创建标准,进一步深化落实整改;二是广泛宣传,提高各个商户地认识,自觉维护街区的良好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培训,强化监管,提高服务水平。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浅议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创建必要性和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区经过保护性修复,已成为“老**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今年“119”消防宣传日,**市隆重举行“**古街消防文化展示开街”仪式,掀起了消防公益宣传系列活动的高潮。****古街消防文化展示从方案设计到建成开街,历时半年,先后2次召开专家论证会,10次修改设计方案,在不影响**历史街区风貌的前提,遵循教

育性和可读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底蕴,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成为**古街消防文化展示一条街,使之成为消防宣传的窗口,消防展示的载体,消防服务的阵地,为历史街区的消防保护作出新的探索,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展示街势在必行

(一)**历史街区地位的重要性。**街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所筑,至今已有1184年历史,为清代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浓墨重彩之地,为曹雪芹《红楼梦》开卷第一回隐指之地,为桥文化、水文化、吴文化、民俗文化浓缩之地,为**公馆、会所集中之地,为明代民歌《大九连环》咏为与杭州西湖齐名的“天堂之地”。**历史街区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二)**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现状的紧迫性。**历史街区全长3600米,控制性保护面积136.75公顷,呈一街一河格局。由于**历史街区大多为砖木结构的民居,居民生活用电、用火,加之道路狭窄,通行不便,存在极大的消防隐患。同时由于临水而居,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辆难以进入,临水而解不了消防之渴,“城门失火,殃及鱼池”,后果不堪设想。

(三)**历史街区现实的可行性。**历史街区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极具消防文化底蕴,至今仍留存有多处历史遗存。如位于通贵桥北堍的安泰救火会,位于虎丘风景区二山门停车场的“义士园”,还有位于虎丘中心小学南侧的“永安龙社”等。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在**保护性修复中又添置了消防艇、电瓶消防车、手抬泵,建立了义务消防队,成功地扑灭了30多次初起火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苏府办[2004]76号文件在总结**历史街区消防经验的基础上又下发了《关于转发**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的通知》,都为建设**古街消防文化展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展示形式多样

根据**历史街区的特点和现有消防资源的布局,兼顾消防宣传受众的特点和消防宣传的需要,通过“沿街布点”、“临河连线”、“重点成块” 的方法来展示**古街消防文化。

(一)沿街布点:以历史遗存的消防宣传教育基地、部分控保(文保)建筑、社区居委会、学校为节点,集中进行消防教育,集中展示消防工作成果。

1、安泰救火会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永安龙社是清光绪年间,距今有140多年。

2、义士园(民国时期义务消防队员烈士陵园)。

3、**义务消防队,由10位**管理办协管员兼任义务消防员组成,配备1辆电瓶消防车、1艘消防艇。

4、渡僧桥入口处增设“**古街救火(消防)文化展示”导入石碑。

5、控保(文保)建筑若干,如冈州会馆、桐桥遗址、贝家祠堂、普福禅寺,通过简易喷淋系统、电线穿管、消防器材等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消防宣传。宣传传统的封火墙(马头墙、女儿墙)、防火门(砖木门)遇到火灾时起到阻燃的作用。

6、社区居委会,如**社区居委会,桐星社区居委会等,设置面向市民群众的消防宣传栏。

7、学校,如虎丘中心小学、**幼儿师范学校等,设消防宣传栏,下一步在小学校建立少年消防训练教育基地。

8、消防雕塑:以古代打更人物为主要造型创作,传统打梗不仅是报时,而又有提示市民防火防盗。

(二)临河连线:以**河、**街为主要轴线,设置消防宣传教育设施。

1、沿**河一线:原有的冈州会馆码头、宝安会馆码头、东齐会馆码头等实际上也兼具消防码头功能;保护性修复中,新增的雕花楼河埠头、星桥河埠头等既为体现河、街通透特色,也兼具消防码头功能。在这些消防码头、会馆码头选择天然石块,刻上“**消防”统一识别标识,起到提示、教育的目的。**河沿线除消防码头外,又以水上消防艇的展示使之连成一线。在控保、文保建筑内(没有消防水池的)安放消防水缸。

2、沿**街一线:现从**桥到新民桥沿街均设置临时过街空挂消防宣传标语,又以电瓶消防车将其连成一线。

(三)重点成块:在**街上选择若干市民、游客相对集中的地块,如白居易纪念苑周边、普济桥附近地区、虎丘正山门停车场等地,在绿地、花圃中设置与之融

为一体的通俗化、人性化的消防宣传口号,供市民、游客休闲、游览时阅读,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展示初显成效

(一)媒体争相报道。**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展示街从设计到多次的开会论证,到最后正式启动开街,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11月9日当天,**市电视台、《**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消

防文化一条街”开街仪式进行了报道,以媒体的形式加快了古街消防文化宣传的步伐。

(二)参观交流众多。**历史街区的消防文化底蕴也同样深深地吸引了各地群众以及兄弟支队,11月9日开街后,部分兄弟支队和社会各界纷纷来到古街,实地参观了**消防文化展示,感受古街保护与消防文化宣传的和谐。

(三)教育对象广泛。由于**文化一条街兼备了历史街区和消防文化展示两种特性,使得**本地及各地前来参观旅游的群众能够在参观古建筑的同时,感受**消防的独特魅力。同时,来此参观学习的人员众多,包括学生、市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有效拓宽了消防宣传范围。

四、**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建设具体做法

****历史街区消防文化创建工作得到了**市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早在2004年,**市政府就已批准了由规划局、公安局制定的《**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消防管理办法》,决定将消防工作与古城保护性修复同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古建筑的消防工作,既达到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又大大地改善了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环境。为使**历史街区文化一条街能够真正达到历史文化教育和消防文化教育齐头并进的效果,消防部门着重在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宣传入手,营造消防文化氛围。以**历史街区浓郁的消防历史文化古韵扩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消防宣传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古街区工作和生活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古街区的消防宣传栏、消防历史文物和古建筑、印发消防安全手册、悬挂消防安全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消防知识,切实提高前来参观人员和古街区居民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二)从技防入手,提高古街区建筑防火安全性能。针对大多街区大多古建筑无防火间距,而又不可能拆除建筑辟出防火间距的实际,采取用市政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简易喷淋系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古街区建筑的抗火能力。目前,****保护区内的松鹤楼等古建筑已安装了简易喷淋系统。同时还在古建筑内存放和陈列忌水文物的地方安装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系统;对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的古建筑,在整修时对木结构涂刷防火涂料等防火措施,以增加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三)从消防基础设施配备入手,提高古街区防控火灾的能力。第

一、改善消防水源。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街区安装室外消火栓,有的还加装了水泵接合器。每个消火栓的供水量,按10~15升/秒计算,能够确保供应一辆消防车上两支口径为19毫米的水枪同时出水的水量。此外,还利用**河的天然水源优势,新建和修复取水码头,有效确保了消防车的供水需求。第

二、配置常规的灭火器。在古街区的建筑内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普遍配置各种类型的常规灭火器。在设有消火栓的地方,配置了水带和水枪等附件,确保了在发生火灾时,充分发挥消防管网出水快的优势;第

三、配备消防巡逻车。针对**古街区的实际,消防部门专门在古街区配备了轻便消防巡逻车,有效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实施处置。

第三篇:街区案例研究

附录4:相似案例介绍

1 广州上下九商业街区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上下九商业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北城区中部,是广州三大传统商业中心之一,周边地段为广州西关老城区。东到人民路,西至大同路,北至永发新街-安良里-康王路-长寿西街-文昌南路-连登横巷一线,南至十三行路-杉木栏路-梯云路一线,用地范围约82公顷。 3)项目背景

早在6世纪初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高僧在此登岸传教时,上下九步行街一带已经成为商业聚集区,清末民初便已是巨商大贾聚居的地方,广州最早的金融、饮食、娱乐等城市文明都能在此找到源头。如今的上下九商业街包括上九路、下九路,全长1800米,有建于20世纪初的骑楼建筑238间,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传统城市格局及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体现了悠久的商业文化、独特的岭南建筑文化、浓郁的西关民俗文化和独具粤式风味的饮食文化。

在广州迎亚运和2010年“一大变”的契机下,荔湾区提出以文化引领为导向,打造集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岭南乡土气息与国际大都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综合区。 4)现状概况

现状土地利用以居住功能为主,大部分居住街区沿街底商,上下九沿线立面经过多次整饬,价值较高。质量较差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内。基地内主要的建筑类型有竹筒屋,骑楼,明字屋,西关大屋及局部现代建筑,竹筒屋所占比例最大。基地范围保留了大片广州传统民居和传统街道肌理,但由于近年城市发展更新,街区内出现很多插零新建建筑。 5)项目定位

规划将该地区打造成为具有浓郁西关风情,延续历史空间、生活氛围,保留历史景观及传统街巷肌理,汇聚多元化岭南特色商业文化精品街区。 6)规划理念

(1)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收集详实充足的历史现状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论证。对历史街区和特色商业步行骑楼街应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 (2)创新性原则

规划方案应突出新理念、应用新方法、体现新思路、富有新创意,强调规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为传统骑楼街业态与现状产业升级提出创新的思路和实际操作的办法。 (3)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应注重区域城市景观与产业发展、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规划地区发展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延续岭南风貌特色

总体上把握传统街区的整体风貌,延续该地段特色浓郁的岭南城市与建筑文化,突出其中反映岭南特色的建筑及景观,对特定历史文化遗存要确定具体的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周围环境景观的控制管理要求,确保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在整治修复中要贯彻“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与整体风貌的协调,传承岭南特色。 (5)复兴西关历史空间

挖掘与西关地域变迁关联密切的传统空间,体现西关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对特定的空间要素进行有恢复、美化、纪念,修补与延续城市记忆,重塑历史空间场景,延伸历史生活气息,在功能使用上寻找与现代生活的衔接点,演绎新型西关文化。

(6)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

寻找门户点,改造触媒点以及级激活触媒点(特色景观),设计时充分挖掘,最大化激活其对周边街区的价值,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德带动整个街区的发展。 (7)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框架

在街块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街块的外部条件(包括上层次规划要求、现状条件和整体城市设计要素),提炼历史文化保护区、大观河历史河涌、上下九步行街、旅游观光路线四个主导性外部条件,分别从街区,道路景观,街巷,街块以及建筑更新设计等控制层面对基地内部各个元素的更新模式或空间形态提出不同的设计对策。 7)规划策略及实施 (1)交通策略

利用现有道路,通过交通管制建立内部单行交通中环线及小环线,缓解大环线及内部支路压力;通过小环路的调整还可进一步释放上下九路西段的步行空间,以适应未来商业品质升级需要。尊重旧城肌理,不增加或拓宽现状道路,重新梳理交通单元内单行道车行方向,使替代上下九交通量的环路(长寿路- 宝华路-和平路-光复南路)距离更近,交通服务更便捷,交通环截流街区外围交通量,外来车辆进出街区进行限制 (2)景观策略

恢复上下九南部的大观河,唤起西关水乡记忆和商业文化,重现一河两岸的西关传统商业氛围,水体要素的出现必将提升上下九街区的空间品质,吸引多元化的新型商业业态,促进街区品牌升级。大观河景观恢复计划可分为近期及远期,确保规划可操作性。近期可实施在人民南路—十八甫路区段,涉及难拆除建筑较少,并且与上下九距离关系适宜。 (3)建筑拆建策略

建筑拆除策略—根据大观河景观恢复计划分远近实施建筑拆除,主要拆除的建筑为大观河河道上及两岸部分建筑风貌冲突且有特殊更新意图的建筑。各街块内部建筑风貌严重冲突或极端破败的建筑。如建筑质量评级为D级的建筑、建筑风貌评级为4类等。被拆除建筑的补偿可通过荔湾区旧城改造安置商品房资源解决。

新建建筑策略—大部分新建建筑在风貌上应与周边建筑及整体街区协调,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及平面形式,适应传统街区肌理,避免街区风貌再度破坏。少数新建建筑根据特定的功能需求和区位条件,可采用现代新式的建筑设计方法,体现多元文化与时代感,但必须在建筑体量与高度上与街区尺度协调。 (4)上下九主要街道综合整治策略

■对西关传统风貌要素进行提炼,在上下九街道统一进行廊下空间的整治,统一廊下界面,铺地以及吊顶天花,对商铺的门进行传统风貌要素的提炼,并进行统一整治

■上下九主要街道重新铺装,恢复石板路。

■结合主要公共空间设置具有西关风情的雕塑小品, ■统一了街道上的灯具,广告牌,座椅等城市家具。

■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发掘当地民居空间形态和历史符号应用于改造,用于上下九骑楼立面进行整体整饰。 8)立面整治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框架

(1)以市政设施和环境设施的改善为基础,促进环境综合品质的实质提高与改善。

(2)通过街道家具、景观和灯光环境的更新, 营造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的环境氛围和商业氛围。

(3)对于沿街的骑楼,以尊重历史真实性为原则,去除多余的粉饰,通过安全诊断和技术改进提高历史建筑的健康程度,并恢复浓郁的历史气息。

(4)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非历史建筑进行界面、材料、色彩等方面的改善,强化不同街道的特色、在保持风貌和谐统-的前提下,丰富建筑和景观的多样性。 9)立面整治的工作方法及示例 (1)详细的实地调研及现代工具的运用

通过对上下九至龙津西路全段的详细调研和记录,调研包括建筑信息、街道公共设施的记录,并运用三维立体扫描仪对全街进行扫描。 (2)调研数据资料的整理,建立分类库

对调研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并依据特征建立了建筑构件分类库,如门窗库、柱式库、镂空构件库、山花女儿墙库、地面铺装库等等。 (3)立面修缮措施表在修缮中的应用和构件分类库在设计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还对沿街建筑按风貌和保存状况进行分类,并根据建筑保存状况对建筑立面细部提出了具体的修缮、整治的措施表。使得具体建筑均可按照措施表来进行修缮和整治。而需要更换或重新设计的部位,则根据建筑构件分类库进行更换或设计。

三维激光扫描生成的点云模型图

建筑细节建库

上下九项目的建筑整治措施表

沿街建筑及其维修措施表(局部)

上下九建筑修缮方案(局部)

2 广西梧州骑楼城保护与更新(一期工程)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该项目是梧州市骑楼城的核心保护区,是现存骑楼最为集中的地段。西起小南路,东面一中山路为界,南临西江路,北背南环路。是梧州老城区中的老城。 3)项目背景

梧州地处广西东部,由于凭借天然的水运优势,历史上商业贸易活动兴盛,曾有“小香港”之誉。梧州骑楼集中在梧州市的商业经济中心河东区。在此区域内,现存的骑楼街有二十二条,骑楼建筑沿街道的长度约6.2公里,占整个河东区街道长度的百分之六十。骑楼建筑的建筑面积有3 7.2万平方米,

该骑楼城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骑楼建筑和骑楼街区、保持地域建筑风貌和空间形态.重现城市特色、激发城市活力,获得旧城复兴。 4)现状概况

梧州作为广西最早的港口开放城市,受外来文化影响大,旧城的建筑呈现多样的格局,和一批标志性建筑物以及具有地方民族文化气氛的骑楼建筑类型。但基地扩展余地有限,基地内部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整个历史街区和骑楼由于年久失修.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需求.导致这些街区交通混杂、居住质量下降。

梧州骑楼街整治后状况

5)项目定位

在保护、发展骑楼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下,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历史的文脉在当代的生活中延伸,使之成为集商贸、居住、旅游体的多功能城区。开发、利用骑楼的建筑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一个集各时期、各风格、特征的骑楼建筑博物馆,使城区成为具有特色的建筑、城市景观。实行整体的保护、改造、调整,使之成为梧州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6)规划理念

(1)经济发展是梧州骑楼保护的基础,是梧州市骑楼城发展的动力 骑楼本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寻找梧州骑楼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以骑楼商业街区结合旅游开发,房地产地产开发,重新激发河东区的城市活力。骑楼城采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运营,在核心保护区,保护控制性强;而在边沿地带,靠近高层的地块适当提高层数以保证一定的建筑面积。骑楼城的建设将彻底改善河东区的人居环境和商旅等条件,从而大幅提高周边地价,房价使得建筑升值。取得骑楼城保护和发展双赢的目标。 (2)改善人居环境是梧州市骑楼城规划的基本理念

对梧州骑楼而言,改善人居环境与骑楼的保护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提高市民居住质量、改善商业条件是梧州市骑楼城的规划目标,把梧州市骑楼城建成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了彻底改善人居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疏减过多的人口。第

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第

三、完善公共设施的建设。第

四、尽量增加绿化。第

五、改善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重点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以及在功能上如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3)保持和发展骑楼城的活力,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其城市生活原有的形态 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因此需要场所感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历史上的梧州骑楼就是比较紧凑的混合体:人们临江盖楼,下商上居,前铺后巷。梧州市骑楼城应维持商居混合的形态。除了城市建设的考虑,同时也是文化的延续。注意提倡紧凑、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混合使用的街区。目的是逐步摆脱过度依赖汽车的状况。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活品质和真正意义上的人居质量环境。 (4)保护骑楼城的格局就是保护和发展灵活方便出行的交通途径

保持骑楼城的格局,就是要基本保存原有的路网和街道。梧州骑楼街已从步行街逐渐演变为人、车共行的道路系统。街道除了交通功能外,还起着一种交往的作用。为保持骑楼城空间格局的肌理,规划中保留原有的道路系统。梧州骑楼街较密的道路系统,是保留的基础。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整合,例如,合理地规定机动车的行驶方向、设置绿色公交系统、人力游览车系统等等。同时,在管理上提出相应的措施:机动车分时段通行、禁止乱摆乱卖占道。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有序、快捷、方便、安全并富有梧州骑楼特色的交通系统。

7)规划策略及实施 (1)立面保护

立面保护包括骑楼建筑个体、街景、街区立面景观的综合性保护,以保留住它的环境风貌、空间形态和街区肌理。对骑楼建筑个体,城市街景以及整个骑楼街区总体景观和空间形态进行分级保护。在保护方法上强调保护整体的风貌,行政上规定保护区域,措施,采取逐步更新整治的方法,设计施工上争取保留更多的历史信息。 (2)立面的改造

a.规划区周边主干道和步行街两侧采用仿欧式或混合式;

b.街区内部按某一地区的精品骑楼进行设计组合,以形成街区特色; c.原有装饰较少且无特殊价值的沿街建筑,原则上增加具有梧州当地特色的装饰:

d.骑楼街道不连续的,增加骑楼;

e.重要建筑物周边街道街区的骑楼风格相协调。 f.尽可能有恢复街道,街区内原有老字号门面:

g.建设梧州骑楼博物馆:利用新西酒店的部分楼层面积或大南路嘉进康泰药房改建为骑楼博物馆,以全面介绍国内外骑楼建筑的历史与特色:

h.发掘梧州当地民居的空间形态、历史符号等应用于建筑改造。 (3)环境保护与改造

沿街布置商业铺面,将商业引入街区,扩大营业面积,除商业外,规划布置娱乐,餐饮,休闲游览等多种设施,促进商业发展。

改造道路为步行街或单行道,减少车流量,强调慢行。周边地块布置大型地下停车场,营造一个连续的购物休闲场所,解决汽车交通与步行交通之间的矛盾。

吃出危房,保证每个组图拥有一块中心活动绿地,居住建筑日照间距折减为0.6,提高公共绿地面积比例,达到5.92% (4)基础设施的改造

合并小学,节省用地按居住小区的 要求,布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门派出所公共厕所等。在利用原有管渠的前提下,对部分破损老化管道进行完善更新,逐步将lOkV架空线路全部改为电缆供电,并将配电变压器、环网柜、电缆分支箱等全部安装到高于洪水位的室内。公用电缆配电阿选用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电缆截面按长远规划选型一次建成。电缆敷设方式采用电缆沟、排管、沟槽、直埋等方式相结合。 8)保护与改造后的效果

梧州骑楼城一期工程历经两年的保护与改造建设,已焕然一新,无处不再现出昔日梧州百年商埠的风姿。一期工程启动后,经过不断地可持续性的保护与改造,至今已建成的“梧州骑楼博物馆”内的骑楼街道共22条,总长7公里,其中最长的达2530米。因其规模大、数量多、特色突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每当旅游高峰期,都在主要景点举行舞狮表演、美食节、月季花会等特色活动。越来越改善的旅游、商业环境为广东港澳地区等游客、商家进入提供了便利。骑楼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清,民国 功能性关键词: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宅院、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位于成都市原老皇城片区,为青羊区所辖。区北以泡桐树街为界,南以金河路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为界,西以下同仁路西50至100米为界。 3)项目背景

清朝初年满族士兵在成都驻防,重建并定居于少城。宽窄巷子便是少城的遗留部分,因此形成了“鱼脊式”的北方胡同街巷格局、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素净雅致的街巷景观和建筑风貌。2003年—2008年,政府对宽窄巷子历史街

宽窄巷整治后状况

区进行了保护性改造,确定了以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街道为核心的保护区,大力保护和恢复了传统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 4)主要技术性指标

总投入:5.8亿元;用地面积:6.67hm2;总建筑面积61800m2 5)项目定位

2003年开始,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和一定的拆迁,重建,努力寻求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工艺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特色策展等旅游,休闲项目,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目前已经成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 6)规划理念 (1)整体性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园林绿化、其他历史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完整地将历史信息保护并展示出来,是“街巷—院落—建筑—装饰”四位一体的全面保护。不仅保护物质环境要素,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节奏、场景、内容,以及街区的各项历史信息,避免保护工作流于“形式”,割裂了“精神”延续。 (2)原真性保护

完整保留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3条传统街巷;最大限度地保护传统院落,整治和恢复遭到破坏的院落,使整个街区保持清末民初时期的院落形态。真实携带着历史遗存的大量信息,是保护区价值的载体和历史文化氛围营造的时空依据。要有相当比例的原有建筑和环境,才能称之为保护。 (3)多样性保护

多类大门,清中河清末民居,民国及近代民居等形成的庭院及街巷。针对不同性质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采取不同措施予以切实有效地保护,并保护一定比例的居住人口,不宜全部商业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方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施策略,而非整体搬迁统一建设的单一模式;最终有保留现状、回迁、合作建设、统规自建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居民参与的原则。 (4)城市原生性生态保护

保护区的绿化生态系统,它构成成都特有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国城市超前的生态平衡模式,尤其要加以保护。 (5)可持续性保护

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施过程,虽然以动迁居民为主,但是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拆迁模式,不仅对搬迁居民实施优惠条件,还逐渐增加了多种居民参与的形式。944 户居民最终有110 户留在宽窄巷子,这其中有商人、政府公务人员、学者教授、艺术家、满族后裔等,最多的还是普通居民;而心甘情愿离开的人不仅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有的还

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留下的居民有的加入到合作建设、自我修缮的行列,也有的采用回迁的方式,这些都使得宽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方采用“条件成熟一个院落实施一个院落”的方法,循序渐进,小规模的进行修缮与建设;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宣传教育和提升认识的过程,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虽然这种做法政府要承担很大的舆论压力,但这是对社会的一种尊重。 (6)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整体规划层面,延续独特的街巷空间和历史痕迹,通过精心修复和合理改造内部结构功能,使之适应相待生活形态。同时创造现代商业氛围;建筑层面,在保护本区域的大背景前提下,适量的新民居和新建筑可以增强保护区的个性特征,并与原有建筑相得益彰。 (7)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

保护区的原有建筑多已年久失修,如果进行保护性改造耗资巨大,很多不是和作为普通居住建筑,但保护性开发将极大提升地段周围的潜在价值,使得经济和文化产生互动价值。即使保护区的收益为零,但成都总体收益必将大大增加,这也是经营城市的成功。 (8)明天与昨天相辉映

一方面要留住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面向新世纪的国际水准,使得保护区建筑的历史感和新内涵之间相映成趣,力争采用新材料,新手法,新风格的建筑和旧建筑相得益彰,使保护区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9)旧建筑文化与新生活形态互动

在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建设物化环境和再生成都生活形态是并重与互动的。在实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同时,着力引进新的生活形态,吸引和培育如休闲,射击,展示,文物,艺术品拍卖,书店演艺,娱乐等各种文化商业,并特别注重其小型化,多样性,和商业性。历史街区的历史感和新生活形态的文化品位结合在一起,是确保保护区新生的重要原则 (10)开发与运营管理相生

沿革选择引入项目,有导向性地选择客户,合理的定位,不单纯追求购买率,这确保保护区有一个好的开端,好的气氛和好的定位。 7)规划策略及实施 (1)修旧如旧,落架重修

按宽窄井箱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的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力求尽可能地保留古建筑,还原本真,而不是简单的仿古建筑。 (2)策划为魂,保护制胜

邀请各方面专家成立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委会,梳理出“宽窄巷子,最成都”作为核心内行,成都生活精神以“成都生活标本”的形式在宽窄箱子中集中体现和延续。不仅仅是静态的保护和复原,更重要的是让宽窄巷子成为传统文化和生活精神的生长空间,传统精神复苏,觉醒的范例。因此形成了丰富并具有文化特色的业态组团、分别将三条巷子定位为“宽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中餐,茶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放在宽巷子,西餐,咖啡特色,现代艺术放在窄巷子;酒吧,夜店小吃城放在井巷子。不同片区的不同业态,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其外,引进项目中,外资或国外著名品牌占到整个招商项目的10%,有力提升古老街区的开放,时尚,现代形象。 (3)整合营销,精细运营

项目前期营销方面紧紧围绕“宽窄巷子,最成都”,“宽窄巷子成都生活精神家园”展开,在营销载体运用方面,搭建了平面媒体,电视广播媒体,户外媒体和现场活动互动的综合平台。为确保项目后期运营,引入成都少城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进行招商规划和市场营销。 (4)分级性实施

根据价值和现状调研,将保护区规划成几个不同区域和层次分别对待,分别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及外围保护协调区三个区域。在6.62公顷核心保护区的基础上规划了约23.7公顷的建设控制区,建控区主要是配合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

4 广州荔枝湾涌及周边街区改造(一期工程)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明清,民国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荔枝湾一期工程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北部,珠江主航道以东,中山八路以南,黄沙大道以东,紧邻荔湾湖公园,是历史上广州老城区的最西端。 3)项目背景

自秦汉起,荔枝湾区域即为官家荔园,至明清、民国,更成为私家园林和达官别墅聚集之地,园林楼阁荟萃,西关民居连片,水乡风情浓厚,美景深烙民心。

而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城区人口增加与建设强度增大,城区生活污水大量倒灌入河涌,涌内水质不断恶化,

荔枝湾涌整治后状况

因此被迫以石板覆盖河涌为道路。2009年,在广州“中调”、“宜居城市”建设和“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下,借亚运建设,荔枝湾迎来复兴发展的契机——荔枝湾及周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展开。工程的范围涵盖历史河涌及其周边社区,面积约为6.5公顷,其中包括长近800米历史河涌的恢复、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历史建筑修缮与改造,景观环境整治,园林建筑营造,光亮工程等建设。 4)主要技术性指标

规划范围:约6.5公顷;拆除危破房面积:3.47万平方米;整治建筑面积:约10.63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3067平方米;河涌揭盖复涌长度:约800米

5)项目定位

本项目位于荔湾湖-逢源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周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龙津路骑楼街区、泮溪酒家、仁威庙、逢源大街西关大屋群、陈廉伯公馆、陈廉仲公馆、蒋光鼐故居、小画舫斋等历史遗存,再加上荔湾湖公园优美的环境,西关古玩街浓厚的商业氛围,周边丰厚的人文氛围沉淀,为项目本身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于浓厚的岭南文化,本案定位,应为具有历史怀旧氛围的现代时尚休闲区,其主要功能包括:文化展示、主题餐饮、精品销售、时尚体验这四方面。 6)规划理念

坚持可持续性,地域性,首创性,艺术性及综合性的规划理念。 沿用岭南园林与建筑设计手法,以水和历史为主题。

整体景观控制以河涌为主线,截污清淤,调水补水,恢复河涌;恢复河涌水上活动,再现西关小艇。将景区联系为整体;再通过分区,凸显各片区自身特色。

针对文保单位,经过细致考证,积极保护尽可能恢复原貌 针对历史建筑,尊重历史原貌,修复与改造并重

针对新建与改造非历史建筑,则完整和延续历史街区风貌,呼应文脉的新建及改造措施。

针对园林建筑,借鉴岭南园林建筑元素,因地制宜。 7)规划策略及实施 (1)恢复历史河涌风貌

构筑一条展示整个片区功能和特色的滨水纽带,并使之与荔湾湖建立起直接的景观联系。

(2)“起—承—转—合”建立完整又富有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

根据原有场地特征将基地分为四个景观空间序列:起、承、转、合。荔枝湾涌,蜿蜒曲折,仿似荔湾湖旁的游龙,东起逢源大街古玩城,中跨龙津路,过西关大屋群,最终汇入荔湾湖区,其势起、承、转、合,相得益彰。对四个不同的区域运用相宜的改造更新策略,达到历史保护、环境改善、文化振兴和产业提升的目的。

起——建设内容包括梁家祠整饰,东入口广场建设。

承——本分区建设内容主要为文塔广场建设、日杂仓改造(西关古玩城)、龙津桥建设、文塔对岸叠水景观、六合叠水、何香凝艺术中心、风水基建筑整饰。 转——这是荔枝湾最具历史情结的部分,集中了陈廉伯公馆等多栋著名历史建筑,统称为荔湾博物馆群,为荔枝湾文化展现与传承的舞台。本区域建设内容以古建修复为主,包括龙津路骑楼街整饰、陈廉伯公馆整饰、逢源大街西关大屋群整饰、小画舫斋及小红楼修缮、德兴桥建设、公园南门戏台修建。

合——此段主要包括廊桥建设、至善桥建设与南入口叠石水景。 (3)拆除违章建筑,营造绿化空间

规划首先进行的是沿河涌破旧建筑的拆除工程。在建筑抽疏的同时尽可能地营造绿色空间,以提高空间绿化质量 (4)建筑更新——立面整饰与景观塑造

地块将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进行不同的立面整饰及景观塑造。 (5)配套工程

地块改造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关配套工程,其主要包括景观工程,以及灯光、监控等相关工程。景观工程主要是景观细节的提升,如广场小品、河堤、公园的植物配置,以及门、亭等样式的确定等;岭南文化、西关文化、绿色、活力是景观打造的主题。另外,灯光工程将对骑楼街、洋楼及河涌在夜间营造泛光的照明效果,展现河涌沿线“柔”和“流动”的景观氛围。

(6)触媒效应

以荔枝湾复涌为契机带动荔湾湖周边地块和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以线串点,联点成面,最终带动整个荔湾旧城的发展。 8)保护更新后效果

重回荔枝湾,是过去与现在的情缘再续。尤其是水系的重现,触动到广州人心中的最深处,那是城市之根,记忆所系。历史河道经截污、揭盖、引水、整饬、理景,最终重回公众生活,荔湾湖水体的全面生物净化和水系循环不久将实现。河道沿岸的文物保护单位均经细致考证和积极保护,并尽可能按原貌修缮,历史建筑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修复及改造。荔枝湾复涌不但重塑荔湾城市形象,更标志着西关民俗文化复兴——百年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饮食、棋艺、粤剧、西关五宝、画舫等均渐渐重盛。

项目在2010年亚运召开前顺利完工。开放后的荔枝湾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每天接纳游客超5万,成为广州亚运环境整治亮点工程之一,并被誉为新羊城八景,同时体现了近年来广州旧城历史保护、更新开发、水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的决心与成果。 5 上海田子坊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旧城中心区,传统居住区 2)项目位置

田子坊深藏于闹市中的泰康路210弄,属卢湾区打浦桥街道辖区内,南面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迄瑞金二路,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里弄建筑格局,原是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群,由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六家工厂组成。 3)项目背景

田子坊在上世纪30年代是一典型的弄堂工厂。19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厂房闲置。1998年开始,陈逸飞工作室、王劫音画家先后入驻“田子坊”,开始了田子坊新的发展;1999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再题名“田子坊”。黄老先生取其谐意,喻意艺术人士集聚地:2000年5月,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盘活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创意产业为目标。对田子坊进行改造,开发旧厂房2万余平方米,吸引多家企业。2004年11月田子坊首间石库门民居对外出租,2005年4月28日田子坊授牌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田子坊每天都有各类画展、书展、收藏展、摄影展、雕刻展、音乐沙龙、钢琴咖啡吧、时装发布会、中外歌舞表演、新潮的个人演唱会等举办,吸引众多热爱艺术的观众。 4)主要规划理念

1)采用政府引导、居民自主、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 2)采用二元化的管理开发模式  土地获取方式

田子坊存在两种土地获取方式,一种是针对老厂房的土地,通过租赁方式获取,并通过泰康路艺术街管委会负责招商和市场监管;另一种旧式里弄则是一种居民自行出租原有公房给艺术家,擅自改变原有居住性质,就目前法理来说

田子坊整治后状况

合情但不合法。

 开发主体及其利益之争

总体看,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行为。艺委会负责对田子坊的老厂房进行招商和监管工作,居民自发成立的管委会管理田子坊后弄的民居出租。早先的田子坊在房产商的眼中是该弃之的“敝帚”,政府也没有对其关注过,最初是源于艺术家发现了旧厂房的魅力,租下了其中的大空间用作创意设计之用,如今圈子坊规模和声誉日趋高涨与这些最初的开发者——第一批入住的艺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田子坊这些艺术家的努力,引起了政府对田子坊的关注。政府开始对田子坊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扶持。 4)营销模式:名人效应,口碑营销

田子坊模式中对名人效应运用的十分成功,早期名人效应的集聚不仅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入驻单位,保证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而且也扩展了田子坊的开发利用价值,为旅游开发创造口碑效应。 5)借鉴之处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为石库门的更新利用又创造了一种有别于新天地的新思路:田子坊的开发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作坊式创意产业集聚地,通过对田子坊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发掘,充分发挥了创意产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开创了一种历史保护和创意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新途径。

田子坊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社区同时具有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创意产业园区功能和城市居住功能。因地制宜的改善石库门居住条件,尽可能地留住原住民,通过保护居住空间来保护居住文化,在发展创意产业的同时留住了一部分居民,并且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把更多的商业收益用来改善居住条件,实现田子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田子坊模式中的关键所在。

通过田子坊的案例可以发现,除了把文化底蕴作为拓展的基础之外,城市居住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一功能才能更真实的展现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田子坊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小规模渐迸式的城市更新方式主要通过空间环境改善,建筑功能置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营造出当地居民和艺术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小规模城市开发具有灵活高效性,因为旧城区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长期沉淀的产物,它容纳了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不同的街坊和社区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可分解复杂的旧城改造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并且渐进式的改造避免了纯市场经济操控下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利于保障社会公平,也避免全部推倒重来带来的破坏,使原有城市肌理、空间形态、邻里和社区关系得以延续,是对城市文脉最好的保护。小规模、渐进式、多元化更新,提升地块土地价值,延续历史的文脉。创造出多样的文化氛围,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居民自主、自下而上运作机制的道路。

6 安徽屯溪老街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清末民初新旧建筑混杂商业街区 旧城中心 2)项目位置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屯溪区旧城区中心华山和新安江之间,靠近新安江水运码头,是一条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商业街市。 3)项目背景

屯溪自古为皖南重要商埠,

屯溪老街整治后状况

为皖南山区与浙赣边区茶、木、竹等产品的集散地,屯溪老街就是处于华山和新安江之间的一条具有徽州传统建筑风貌的商业街市。

明末清初,屯溪老街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清末,老街成了钱庄、茶号、银楼、药材、百货、绸布、典当、南北货、瓷器、黄烟、锡箔等行业齐全的繁荣市集。20 世纪40 年代前期,江浙一带官府商行多迁屯溪,使老街商业畸形发展,有“小上海”之称。1949 年后一直为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7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市政府即设在屯溪。

1979 年和1985 年清华大学会同屯溪市政府分别编制了屯溪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老街保护整治规划,明确提出了屯溪老街保护的“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指导思想,规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区。1993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再次与当地规划部门合作,对老街的保护规划进行修订,探讨老街的更深层次的保护和发展方向。 4)主要规划理念 (1)坚持保护整治方针;

(2)整体保护与积极保护两项原则。

规划中强调了“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的规划指导思想,即不但要保护老街上的传统商业建筑和空间特色,还应包括老街周围地区传统城市风貌的控制,以及整个屯溪旧城区山水环境的协调,包括老街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继承和发展。

整体保护有两重含义即在内容上不仅要保护老街体形,还要保护其历史文化内涵,如传统经营特色,民俗民风等在空间上不仅要保护老街本身,还要保护毗邻两侧传统街区和徽州民居,以及屯溪老城山、水、城相融一体的景观环境,为此划定了三层保护范围。

积极保护也有两层含义一是老街既然是历史地段,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不可能一成不变,相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使其保持活力,但又要保护其传统风貌不受破坏。二是鉴于中国国情,政府不可能对历史地段拿出资金进行补贴,只能调动沿街店户和居民积极性,在保护规划指导下,在政策扶持下,整治改善自己的经营环境。 5)借鉴之处

(1)较好保护地保护了老街和毗邻街区,通过整治和更新,使环境质量有很大提高,风貌特色更为浓郁。由于它不是像仿古街那样突击建成,而是在传统基础上逐步增添,并精雕细刻,因此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2)保护促进了经济与旅游发展,而经济旅游发展反过来又加强了保护措施,达到了良性循环。商业在老街功能中比重逐年增加。老街商业构成主要成分由文房四宝,逐渐转向旅游商品。

(3)使保护老街的意识深入人心。在1993年第二次修订规划时进行的老街社会调查表明了当地居民对于老街保护措施的认同和支持。

(4)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作为执行和贯彻老街保护更新的保证。这次规划建议老街保护必须要有一个权威领导机构和有力执行机构。其次,结合保护范围,制定了《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条例》讨论稿,共四章十八条,对保护方针、原则、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市政管理以及奖惩办法均作了明确规定。第三,还有一个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长期密切配合问题。这也是做好老街保护重要保证。(实施)

7 广州恩宁路地块保护与更新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广州旧城区荔湾的中部,范围东至宝华路,北至多宝路,西南至恩宁路。 3)现状背景

恩宁路代表着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与龙津西路与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成为全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周边分布着昌华大街,西关大屋,耀华大街等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和西关文化特色,改造后将重

恩宁路改造方案

塑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区形象,成为广州未来的一张新名片。 4)主要技术性指标

用地面积:11.37公顷;现状建筑数量:1352栋;总建筑面积:21.52平方米;现状容积率:1.89;建筑密度:67.6%;规划建筑密度:47%;规划容积率:1.29;规划绿地率:23.6% 5)现状概况 (1)空间形态

基地内主要为高密度,并列式为特征的传统竹筒屋及其衍生物—骑楼。不足之处在于追求土地利用效益的模式导致了就成中心区域常见的高度集聚和过分拥挤现状,开敞空间和绿地严重不足,由于之前旧城改造的偏差,恩宁路原本连续的骑楼街道界面已经出现若干处的缺失。 (2)街巷格局特色

恩宁路街区内遍布老街深巷子横街窄巷纵横交错,独具特色的麻石板路随处可见,保留完好,四通八达,街道的宽度尺度有利于居民间的交流街区的建筑采用组群形式布置 (3)历史建筑特色

地块拥有众多的文物单位,文物史迹线索建筑和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其区域整体建筑布局也大量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商贸居住区的特点。 6)文化特色

粤剧曲艺文化,武术医药文化,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以及传统居住文化是区内主要的文化特色。

区内有一条东西向贯穿用地的大地涌。旧时的大地涌与荔枝涌交汇,体现了历史上西关地区河网交织的城市形态。然而随着近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已经变为道路,并逐渐变为一条容纳排放污水的臭涌。 7)项目定位

具有浓郁西关风情,延续传统生活氛围,体验岭南民俗情景的精品消费街区;荔湾老城怀旧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 8)规划理念

(1)传承岭南建筑风貌,可持续发展与有机更新

保护该地段特色浓郁的岭南城市与建筑文化,保留并保护其中的文化及文物史迹线索建筑,骑楼,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等。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在高呼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应兼顾该区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机更新。

(2)延续西关城市记忆

新建筑必须与保留建筑以及街巷等历史风貌相协调,结合保留的大叔,石板路等环境要素恢复延伸历史生活气息,并在更新改造中体现并发扬具有西关风情的粤剧曲艺,中医武术及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塑历史空间场景,演绎新型西关文化。

(3)塑造多元精品街区

提炼本地文化特质,植入新型的休闲,文化与商业业态,并适度保留与改善原有居住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使街区保有持久活力,努力探求一种新旧建筑共存共生的经营理念与空间模式。 (4)全区平衡,区域平衡

实施新旧区联动发展,改变以单个地块寻求经济平衡的思路,通过街区整体改造,新区地块与旧城地块的联动开发和区域范围内德土地开发运营来实现改造资金的平衡。

(5)“有保有放”—保护也是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采取“有保有放”的策略,以平衡保护要求,更新成本与城市发展等不一致的目标。既有重点保护区也有适当放宽控制幅度并适当提高开发强度的区域。 (6)重视传统特色及生活氛围的延续

尽可能保持社会网络的完整性,坚持历史文脉保护与环境改善相结合,传承旧城文化,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 9)规划策略及实施

(1)调整道路,提出慢行理念

在荔湾老城区外围利用现有道路形成的交通环路,通过环路实现与过江交通的转换。环内部为历史保护优先的交通政策区,组织单行系统,倡导慢行,公交优先的设计理念。 (2)调整用地,混合使用

荔湾分区规划中恩宁路主要规划为居住用地,而本次更新规划保留部分居住用地外,基本保持原有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并新增了大量的公共绿地,开敞空间以及若干商业和文化设施用地,使恩宁路地块变成一个以商业文化活动为主,兼容原有居住功能的综合性区域 (3)制定建筑拆留对策,分级修缮保护建筑

根据改造政策,紫线范围以及文保部门的建议,制定现状建筑的拆留对策;根据现有建筑的建筑质量,保护价值,将现状保留建筑分为三类进行分级修缮保护。

(4)公共场地改造,“以人为本”地延续地方文脉,强调公共交往性 公共场地改造力求体现西关历史传统风貌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传统街巷空间,岭南园林及现代化小型景观绿地并与主体活动广场相结合,强化开敞空间公众可交往,可驻留的特征,延续地方文脉,再现人们记忆中富有魅力的传统生活模式。 (5)河涌改造

近期打开河涌上面盖板,上放清水;远期截污清淤,改善水质,并保留河岸古树,以期回复河涌历史风貌,遵照传统肌理,修缮并重建大部分沿河建筑,延续传统商业活动。 8 福州三坊七巷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清末民初 传统居住区 2)项目位置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南街以西,其中,“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总占地面积为39 hm2。

3)项目背景

三坊七巷整治后状况

自从晋、唐代起,三坊七巷便是贵族和土大夫们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现在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由大量明清传统居住建筑按一定空间秩序组合而成的“有机体”,仍基本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的“街—坊—巷—弄”格局,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1992年,三坊七巷曾被作为旧城改造项目,由长江实业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结果导致街区格局受到严重破坏。该工程在各级领导重视与有识之士的呼吁中仅实施了一期便停了下来。2005年,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被重新提上政府议程。福州市成立了“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并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2006年,三坊七巷一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福州市专门成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开始对三坊七巷进行全面保护和修复。 4)主要规划理念 (1)整体保护原则

历史街区保护强调的是保护整体风貌,重点在于构成街区景观中各种负载历史信息的遗产和反映景观特色的因素。包括道路骨架、空间骨架;自然环境特征、建筑群特征;建筑房屋、道路、桥梁、围墙、挡土墙、庭院、排水沟及古树名木在内的绿化体系等,都应该仔细研究鉴别予以保护,从而使历史景观风貌得以延续。同时,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传统商业和手工业等方面,保持街区的历史环境氛围。 (2)真实共存原则

历史街区往往经过几个历史阶段建设形成,包含不同时期的遗产与景观,根据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均应予以保护。对街区中明清和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遗产与景观,应该同样重视与正确对待。同时,应尊重与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及可读性,尽管有时街区风貌由于历史原因不完整或不协调,也决不能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处理,更不能为了追求街区面貌的纯粹性、统一性而拆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3)分级保护原则

根据价值评价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级别历史街区,不同级别街区的保护更新程度有所不同。价值较高街区实行从区段环境到历史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活的整体保护,保护为主,更新为辅。价值中等街区重点保护原有价值与特色的空间结构、景观和社会生活等主要特征,保护与更新相结合。一般历史街区则主要保护有价值与特色的空间结构、建筑、城市构件和社会生活等,在保护前提下,加大更新力度。对建筑的保护也是这样分级进行。 (4)适度整治更新原则

街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首先是景观的整治与修复。清理乱建、添建违章建筑,改善与街区风貌相冲突的建筑,适当恢复部分损坏的立面风格,适当整修老化破损的围墙、铺路、踏步等。其次是基础设施的整治与规划。规划配置街区给排水、暖气、煤气等设施,改善室内与室外的卫生、给排水、通风、供电等设施。小规模、分批分期地实施历史街区的整治,这样不但有利于做好细致的调查与规划,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且便于从容筹集资金,特别是在设计与施工方面可以有时间精工细做,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 5)借鉴之处

(1)对文物及历史建筑单体的保护

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拉网式的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利用勘测地形图与进行现场踏勘两种方式相结合,对古建筑的院落范围、占地面积、建筑格局、建筑特色、保存状况、人文历史、名人著述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得了坊巷内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价值评估的第一手资料,并编制了三坊七巷地理信息系统,从街坊整体到院落布局再到建筑细部,全面地记录了街巷和古建筑的地理信息,为规划编制、文物修缮设计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与实物影像资料。 (2)对建筑群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2005年一2006年,福建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开展了《福州三坊七巷传统街坊民居》课题研究,对三坊七巷的街区构成、利用现状、整体保护、更新利用、社会因素和对策等进行了详尽的探讨。2006年~2007年编制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2007年~2008年又编制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规划》,该规划受到了国家文物总局及多位全国知名古建筑专家的重视。2007年将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坊七巷保护工作的内涵实现了质的飞跃,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均被纳入了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在《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增加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注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突出福州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曲艺、传统工艺及民族活动的传承。将三坊七巷内保存完整的福州传统文化、民俗、工艺、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到与物质文化遗产同等的高度,将历史街区长期以来积淀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本体有机结合,不仅注重对古建筑本体的保护,更注重保护古建筑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古建筑中所升华的人文精神。 (4)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联系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边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突破了地理空间边界,是—个大的文化氛围。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相互交错,相互依托,有机结合,成为旧城的精神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于建筑之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建筑单体内涵的体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可割断。在对建筑本体与坊巷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与传承,将保护落实到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历史记忆和老字号上,尽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到物质遗产上。 9 杭州河坊街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清末民初 商业街区 2)项目位置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东至中河高架路,西至南山路清波门(距离西湖约200m),全长1350m,其中吴山广场以东路段约500m,是1999年以来杭州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的重点区域。

3)项目背景

河坊街整治后状况

河坊街在南宋时,因街坊三面环河一一中河、涌会河(今惠民路)、运司河(今劳动路)而得名。清未民国期间,河坊街成为“地当四冲,百货所聚”的商业中心,形成民族商业与现代商业交相辉映的繁盛局面,成为当时杭州的“商业金三角”。民国初年,拓建后的河坊街成为汽车可达的马路,改变了坊巷格局,资金雄厚的店家借机改造店面,在街巷交叉口四周新建了一批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式西洋建筑。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展、市中心的北移,作为以往城市中心区的河坊街一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到20世纪末,虽然格局犹存,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严重。1990年代末,随着河坊街周边新火车站、吴山广场、城煌阁及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的陆续建成,河坊街所处的吴山地区己成为杭州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之一,于是河坊街经历了从最初计划的拓宽改造到最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4)主要规划理念

(1)“原真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根据河坊街的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在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民间征集历史照片和物件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 (2)“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河坊街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所建,但街巷仍多承南宋格局而来。为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氛围、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对道路路网、路幅宽度基本不作变动,保持原有肌理,对任意添加的、不符合历史文脉的建、构筑物等予以剥离,根据传统特色加以整饬。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要求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有空透性和层次感,并强调街坊与城市山体的联系,使山景充分进入街景。通过对街区内不同层级开放空间的细致设计形成层次丰富的开放空间体系。 (3)“人文性”与“现代化”相结合

河坊街保护整修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原貌和周边建筑特点、商业布局,在河坊街沿线设置了具有杭州传统特色和人性化尺度的街景小品,吸引人们驻留、观赏和休闲。对街区内部分非文物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增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设备,上、下水等管道也一次埋设到位。在街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自行车通道、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游人步行进出街区。针对历史上河坊街一带是火灾多发区的特点,在不破坏街巷空间尺度和风貌的前提下,安装现代化的消防设施。 5)借鉴之处

(1)把握好着眼全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在规划范围上,要根据“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可统一命名为清河坊保护区);在空间格局上,利用街巷交叉口等空间界面和古井、牌坊等空间节点有重点地建设景观高潮区,将不同时期的多种文化浓缩串联,体现历代文化艺术;在功能要素上,要合理设置功能区块,构成风格迥异又十分协调的功能带(点),增加游客的选择,增强休闲性、观赏性;在交通联络上,保护区内设置老式敞车、轿子等旧时交通工具,保护区外集中设置停车场,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同步抓好入口节点、边角空间的城市设计。

(2)处理好保持原貌与推陈出新的关系

在具体保护整修过程中,针对不同建筑在尺度、形态和风貌方面的不同特点,一边研究,一边整修,突破大规模基建工程的施工模式,精雕细琢,在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内外空间、建筑装饰上体现原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对不属于文物保护范畴的部分木结构建筑,利用原有工艺、材料,根据原貌将建筑破落部分修复一新;对文物保护建筑的整修则应继续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3)营建好集聚人气与创建特色的关系

以税收优惠等措施,强化对经营业主的引导和制约,尽量引进本地或外地货真价实的传统土特产品、特色小吃,除销售外,还可展示制作过程,让游客参与。印制旅游小册子、光盘,或以通俗简明的文字刻于商店铭牌或雕塑边上,使街区成为集购物、休闲及丰富知识于一体的“活”博物馆。另外,通过市场机制,邀请各类文艺团体,定期定时在街区广场、部分茶馆进行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使传统文化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有机融合,增强游览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4)区分好商业开发与历史韵味的关系

尝试导入新的使用功能,重建新的生活形态,挖掘出深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魅力,使商业氛围与人文氛围有机统一,使历史文脉不只在建筑形式、空间形态方面,同时在生活方式、人文形态、业态功能方面也到延续和发展。运用“政府引导,市场介入,市民参与,自我完善,多管齐下”的保护整修模式,使街区成为融历史传统、文物保护、商业经营、传统民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5)分析好规划控制与更新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要突破“指标简单量化、条文标定”等一般规划控制模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合理性。在充分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划定重点保护区和环境风貌协调区,发掘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和空间景观,根据不同区域进行深度不

一、内容各异的城市设计,保留街区原有的韵味和精华。另一方面,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尝试“法定图则”管理方式,规范“保护、维修、改建或添建”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分期实施计划制度、过失追究制度等,并强化“专家指导组”等社会机构的监督、指导、协调作用,按设计方案拆除或整治已建成的破坏历史风貌的建筑,使规划控制指标、设计思想贯穿于更新保护及后续管理的整个过程。 6)保护整修运作机制

(1)技术层面——专家把关审批

为确保河坊街保护整修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验证,杭州市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现场调查,向全国招标征集保护设计方案,并公开征求专家和市民意见。在工程筹备阶段就组织成立了清河坊管委会,建立了由园林、建筑、考古、规划设计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全程指导保护整修工作,对各类建筑提出明确的整修规程。同时,扩大施工单位的选择范围,由清河坊管委会邀请苏州、安徽、金华、东阳等地对古建筑修复有丰富经验的单位参加,并根据每幢房屋的历史沿革、形态和风格,通过投标确定不同的施工单位,以避免施工作业、建筑形态的雷同。在河坊街四拐角等重点区位进行样板房整修试点,重点修缮,重点保护。

(2)政策层面——有机疏减容量

河坊街历史上就是商业街区,其临街建筑在设计建造时一般为“前店后宅”、“上居下铺”,“商业”的比重考虑较多,而根据现状调查,在保护整修的500m街区范围内,共有居民1171户,企事业单位25家,一院多户的情况较多,人口密度极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杭州市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分门别类地拟定了人口疏解和保护整修政策:

对公有住宅房屋(包括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住宅)由清河坊管委会统一保护和整修,原使用人由清河坊管委会根据有关条例实行易地安置或货币安置;

对产权属私人所有的房屋或属单位的非住宅房屋,产权人要求自行保护和整修并且符合有关条件的,可由产权人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自行保护和整修,并与清河坊管委会签订保护和整修协议,明确整修时限、保养责任,原使用人由产权人按照有关政策进行补偿安置;

对除第二项规定外,街区内因规划需要保护整修的房屋,由清河坊管委会统一实施保护和整修,其产权人或使用人由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实行易地安置或货币安置,对因规划需要拆除的房屋,其产权人或使用人也按以上办法安置。 (3)资金层面——市场机制运作

杭州市在借鉴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杭州房地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拟定了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紧密配合的河坊街保护复兴模式,即:确定河坊街整修保护的业主单位为上城区政府(具体操作单位为清河坊管委会),由市财政提供贴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街区周边已出让地块暂缓开发,规划范围内与历史文化保护无关的企事业单位一律外迁;沿街两侧商铺,经保护整修后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所得资金用于平衡先期投入成本及街区的后续保护管理;通过招标或拍卖取得商铺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其经营活动应符合街区区块功能和业态布局要求。 7)成效

河坊街保护整修工程于2000 年4月动工,2001年10月18日正式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河坊街一改过去破落萧瑟、嘈杂混乱的景象,成为粉墙黛瓦、飞檐雕窗、旗飘灯摇、热闹有序的传统商贸步行街区。在河坊街还恢复或引进了一批杭州城及外地的老字号特色店铺、艺术馆、博物馆,增添了展示传统生产、交易模式的独特风景线,对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店铺进行调整、清退,形成了餐饮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古玩艺术、市井民俗、建筑古迹等六大特色。

自河坊街正式开街以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最多一天的客流量突破了30万人次,平均日人流量10万人次,已与吴山城隍阁、胡雪岩故居一道成为热点旅游线。据统计,河坊街保护整修先期投入资金约3亿元,其中约2亿元用于拆迁安置,动迁居民1156户、企事业单位25家。其中,货币安置476户,易地安置680户;自行投资修缮原地保留的有15 户;在河坊街两侧抢修保存建筑22542m2,占总建筑面积的90%。清河坊管委会从2000年10月-2001年4月,共组织了四次商铺拍卖,共拍卖铺面48间(温州等地的业主占77%),计9000m2,最高成交价达23.949万元/m2,共回收资金2.2亿元,加上周边土地出让金的返还,河坊街保护整修资金基本平衡。保护整修后的河坊街正式命名为“清河坊历史街区”,市政府还专门拟定实施了《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使街区后续保护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10 泉州市中山路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中小城镇、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 2)项目概况

泉州市中山路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之间,是泉州古城区主要的商业街。当年主持街区设计和施工的是一位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工程师。 3)规划理念

泉州中山路的保护与整治的方式与探索:“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开展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充分挖掘和寻找原有沿街建筑的典型特征及原创性特征,使之恢复其沿街建筑的历史风貌。整治工程完成后,广泛地受到群众、专家及政府各方的好评,1999年初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泉州时,赞誉中山路整治工程为“洗脸式”保护整治这一做法。

通过对传统肌理的继承,沿街建筑高度,以保持原来良好的建筑尺度,着力使其建筑风格与相连接的三个历史片区相协调,使其不但自身具有应有的特色,又在三个历史片区中发挥过渡及纽带的作用。着力增强商业气氛,为重现商业的繁荣提供良好的氛围。保护沿街树种、并补植修剪,使其形成拱形的绿色长

泉州中山路整治后状况

廊,改善并进一步美化、绿化环境。保护骑楼特色,并使其连续。通过整治骑楼游人通行地面,使游人在购物或逛街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使原有杂乱现象彻底改观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繁荣的商业街。

泉州中山路整治后状况

4)规划实施

历史街区的整治、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在保护中达到整治的积极目的,公众的参与十分重要。在中山路的保护与整治中,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是市政府对此工作十分重视,在整治动员大会上,市政府领导亲自动员,让群众了解整治的作法和目的,做到家喻户晓。并成立整治指挥部、深人群众中,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倾听意见,并作现场答疑,召开各种形式群众座谈会,让广大居民了解中山路经过整治,不但能改变脏、乱、差的风貌,同时也保护中山路的传统风貌特色,使中山路重新焕发商机。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变抵触为支持、并积极参与,且主动筹集一部分资金,参与整治工作。由于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予,使中山路整治资金更加充足,整治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11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旧城中心区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2)项目概况

东关历史街区历史上是众多的富商巨贾的居住地。历史上也有商业,但不算主流。时至今日,居住仍然是东关历史街区的重要功能。 3)规划理念

历史性街道界面景观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保护的重要对象。根据上面对历史性街道界面景观的建构分析,保护工作应当从两方面进行:对硬性建构中含有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软性建构中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保护整体的风貌

扬州东关历史街区整治后状况

保护构成街道外观形象的各个因素,包括房屋建筑、路面、河道、小桥、古树等。凡是历史上存在,能反映当时历史特色的,都应仔细研究鉴别,予以保护。在行政措施方面做好规划,划定保护区域,规定保护措施。 (2)坚持长期与逐步整治结合的方法

以逐步恢复街道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渐进式的整旧更新,不可一蹴而就。施工前做好细致调查规划,设计施工中精工细做,保留尽量多的历史信息。 (3)尽量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的稳定

慎重选择精而少的能最好反映历史景观的街道,保证资金投入最有价值的地方,进行严格有效、持久的管理和整治。 (4)严格确定历史性街道的范围和数量

慎重选择精而少的能最好反映历史景观的街道,保证资金投入最有价值的地方,进行严格有效、持久的管理和整治。 (5)坚持小规模的“有机更新”的改造模式

结合原有“住文化”,加强对传统居住形态的研究,创造出新的住宅改造模式,以保持原有社会网络的延续。 4)规划实施 (1)政策的引导

在规划方面.目前在扬州已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古城保护专项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改造规划等完整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 (2)实施的程序 a.规划阶段的公众参与 在东关街历史街区更新的试点中.为扬州旧城改造提供智力支持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将先进的公众参与的“社区行动计划”引入东关街历史街区更新试点中。在“社区行动计划”当中,老街区的居民是行动主体。也是整个更新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实施者之一。为了使东关街居民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问题,除了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外.街区的居民还被要求参与发现街区中存在的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街区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历

史街区的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钱由谁出也成为公众参与东关街历史街区更新的一个讨论项目。对于“谁来做”的回答,通过票选,大部分居民都选择“政府实施、社区监管、居民自觉”的方式。相应地,居民也愿意承担部分整治资金。

扬州东关历史街区改造前后对比

东关街更新中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历史街区更新项目实施中,公众参与是配合项目顺利实施、监督项目合理进行的重要力量。就东关街更新而言,专家与居民一起就参加整治的民居制定了详细的改造规划,随后开始实施。不仅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与名城建设请来的专家以及监理人员对工程的实施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把关。居民们也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决策与监督。

b.扬州东关街后期维护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对历史街区进行长期有效的维护。既是对更新成果的一种保护。也是长效持续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发动公众参与历史街区管理。是值得东关街历史街区正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目前。东关街打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建。我们的家园我们管”的口号,在社区的组织下建立了文化流动站。鼓励居民们多学习,从而营造街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实行了责任到户的绿化养护机制,对居民门前的植物实施承包到户。

12 北海市珠海路历史街区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 2)项目概况

位于广西北海,于1927年,为适应北海发展需要,对“大街”进行拓宽,两边商铺统为骑楼建筑,因北海濒临盛产南珠的古代珠海而将此大街定名为“珠海路”。毗邻外沙岛,沿街遍布英国、法国、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旧址等许多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见证了北海曾经的繁华,被誉为鲜活的“近现代建筑年鉴”。 3)规划理念

面对许多地方出现的新兴的旅游活动和古老的住居文化相互冲突的局面,珠海路历史街区保护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应仅仅从历史角度.更应从旅游发展角度去严肃地界定其范畴和属性,提出保护与更新的思路一应以民风民俗保护、景观保护为目的,完善和发展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并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街道空间与行为场所的认同和继承、居住条件与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一系列猫旋,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 (1)合理利用土地

通过对旧城区的改造,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既使土地具备较高的利用效益,又注意避免旧城区密度较高的弊病,适当地、合理地调整旧城区中一些不适宜的土地利用项目,引进多用途、大空间、小尺度的具有北海地方风格的建筑综合体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2)优化产业配置

确定合理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经济在协调中发展。从发展传统产

北海市珠海路整治后状况

业、旅游业和保护街区风貌角度出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满足经济发展与街区保护并行不悖的要求。 (3)保护传统文脉

用规划控制手段对旧街区进行治理和改造,发掘其特有的环境性格和场所精神,体现其商业街市文脉的潜在价值,再现传统的历史文化。 (4)繁荣地区经济

注重街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历史街区在获得繁荣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脉的保护。

(5)改善居住条件

建筑更新、用地调整、景观规划等手段,改善居住空间,提高环境质量,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把历史又化的再现与现实生活的创新结合起来,形成空问层次对比,增添城市的魅力。

北海市珠海路骑楼

4)规划实施

实施要点主要包括:①保护老街空间特征;②恢复商业内容:o引导商业结构布局系统化,合理化;④通过减免税收、管理费等措施,促进商业繁荣;⑤在保护老城区历史格局和风貌的同时,致力于改善旧城居住环境及增加公建配套设施。要提高老街区居民生活质量.以适应老街区居民现代生活的要求,否则很难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绿化配置,以及增设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艺术雕塑小品,营造具有本土气息的文化气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发挥出这一街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形成一条又化旅游步行街,这对促进北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暴力街区观后感

1、巴黎,2010年,一堵墙把落后地区与其他地区隔离开来,那里没有法律,没有制度,并且被黑社会集团所控制,他们胆大包天,无恶不作。达米埃是警察局的一个精英,是特殊行动小组的高级督察,也是武术高手,非常善于打入敌人内部。他完成任务以迅速、敏捷、准确著称。这一次,政府交给了他一个在他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任务,一个具有大规模杀伤性威力的武器被十三区最凶猛的黑帮偷走了。达米埃的任务是要除去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爆炸系统,为此他必须与雷伊托合作,因为雷伊托是唯一知道这个黑帮内幕的人,并且雷伊托也要营救他落入黑帮手中的妹妹。

2、影片展示了政治的黑暗、特殊警察的腐败、精英人才的无奈拼搏、下层平民的奋力抗争。

3、达米埃的上司为了利益,要嫁祸13区,并给法国总统建议疏散13区的平民,并把13区推倒重建,善良的法国总统因为即将来临的选举而担忧,差点被蒙蔽。我又一次看到了政治何其黑暗,到处充满了利益之争!

4、达米埃的上司所管理的直接为总统服务的特殊警察武装,制造了警察杀害警察的事件,并嫁祸于13区的黑帮,一切莫不是为了利益,何其腐败!

5、达米埃因为出众的才华被上司陷害、拍档雷伊托也因为营救他被陷害。扮演雷伊托的戴维·贝勒是街头极限运动的开创者,而且与角色有着契合点.他的力量感,速度感,在他像骏马一样奔跑,像羚鹿一样跳跃于丛丛高楼,尤其是他横穿镜头,腾空一跃,潇洒落地时,那样的流畅,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快。。整个影片的看点就是这两个人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戏,看得我目不暇接,很佩服他们的演技.

6、下层的平民被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不受接纳,他们愤怒的反抗又遭到镇压,原来在所谓高喊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法国,公民之间的各种权利也是如此不平等!

7、在这部电影中,两位主角的身手可以说是比成龙还要强,在屋顶上追逐的戏,超级经典,不得不赞叹一下他们的弹跳力和惊人的胆量。

8、总之,很喜欢这部电影,给我震撼感。

第五篇: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

1.丰泽街,一个时代的落幕

丰泽街代表着泉州金融街的昔日辉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度是泉州财富的“代名词”。时过境迁,如今的泉州金融界已成长为一支影响世界的经济力量,无论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商务形象都已今非昔比。丰泽街拥蹙的空间格局,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大批眼光卓绝的精英,开始走出丰泽街,寻求更为广阔的战略平台。

2.海峡体育中心

总占地面积达735亩,一期工程(一场一馆)于2008年建成后,是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主场馆。集“商业、休闲、文化及体育竞技”于一体,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全民健身馆、网球馆、商务中心、接待中心和运动员公寓等设施,以及广场、道路、停车场等体育中心相关配套设施。一期工程为“一场一馆”,建设内容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商务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一场一馆工程用地面积约516亩。

其中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万多名,体育馆可容纳观众8188名,堪称一座一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即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由经营方自负盈亏,由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

o 作为福建省首个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体育场馆,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建成已6年来,一直亏本运营,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年收入仅五百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都存在运营困难题,缺乏长期运营规划是其短板

3.亚洲艺术园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 占地1000多亩世界性的主题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在此落成。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艺术公园将在原台商区百崎湖湖东城市公园基础上做整治提升,由中央美院做公共艺术策划,在主题上,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线索,融合亚洲各国艺术文化特色,形成文化上由点、线、面构成公园整体的艺术脉络。表现形式上,将通过雕塑、水景、建筑等艺术方式,呈现亚洲不同地域的艺术风貌,使之成为亚洲文化艺术的体验之旅。2013年开工,2015年已竣工,  规划——五湾八景构园区

园区的主要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三区―五湾―八景”。整体设计格局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构成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文化形象。“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

 特色绿色建筑——“绿色山园”

由国际知名建筑师朱锫设计。它以“无用之用、顺势而为”的艺术理念,在一座普通的两层停建建筑表面布设绿植,打造为富有传统中国园林意象“成为亚洲园内闪耀的明星”!

 “海丝梦”

大型主题雕塑,高达35米,在湖面的中央。洁白的帆影蕴涵着中国人放眼世界,进行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意愿,传达出强烈的文化感染力。

4. 后渚大桥

横跨洛阳江,连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连省道305线,东接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主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宽25.5米,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岸连接线长2270米,路基宽24.5米。

是洛秀组团与东海组团之间最短、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泉州台商投资区通往泉州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承载着泉州主城区与城市东部的跨江联系,主要服务区域性城镇快速交通,兼顾跨区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后渚大桥是泉州路桥建设中首座跨海域大桥,在当时创下了泉州市单座桥梁单跨最长、全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资产投入最多的记录。

5.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 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 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现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每年5000多万的人流量,吸引了100多亿的商机。

6.清净寺、关帝庙

清净寺位于涂门街,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寺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明永乐皇帝圣旨、千年古井、清净寺里碑文

关帝庙位于涂门街,与清净寺毗邻,每年前去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泉州关帝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乃至闽台文化重要的一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7.文庙

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8.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占地面积为52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41平方米。天后宫建筑群坐西朝东,由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组成,之后又新添建了关帝殿和财神殿。其中,正殿内的娘娘塑像高2.7米,两旁设有捧印、抱瓶、打扇恭立的四侍女和一套銮驾。天后宫的山门前矗立有两棵分别高25米和26米的幡杆。

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建筑群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德济门遗址广场

天后宫正对面,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

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10.聚宝街

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l 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

聚宝街因为毗邻顺济桥的地理优势而兴起,也终究因为顺济桥的坍圮,丧失了地理优势而没落。甚至许多见证过它鼎盛时期光景的老人们也已被儿女接走或作古,曾经的繁华旧梦确已难寻痕迹。

老街多老宅,老宅里则多住着老人,居住过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商贾的苏宅、何宅如今仍是老街上极为引人注目的“大宅门”,但曾经的芳华就如远处坍圮的顺济桥一般已沉入岁月的烟波,淡褪了光彩。

聚宝街中段的顺和药堂是“老泉州”熟知的中药堂,据说在其鼎盛时期,甚至整条街都弥漫着它家晾晒药材的独特香气,而如今来此的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多的商铺则早已合上了门板,只留下一些字迹模糊的招牌,让人艰难地猜测着它们曾经昭示的生意内容。

11.中山路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12.钟楼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其他两座为近现代所建。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

13.西街

处泉州市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 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

14.肃清门广场

亦称西鼓楼,遗址位于泉州旧城区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今西街肃清门。肃清门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今有肃清门广场。

旧西菜市场所在地附近是泉州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肃清门楼的遗址。遗址广场将主要通过搬迁旧西菜市场、工商办公楼等建筑,适当拆迁周边民房和临时搭建,结合城心塔和肃清门楼遗址来建设文化广场。建设范围为:北至西街,南至现鲤城区工商办公楼,东至会通巷,西至壕沟墘。据悉,会通巷、壕沟墘入口两侧的民居,也将按西街沿街建筑风格复建。

15.井亭巷

巷子得名于一“井”一“亭”,井指的是玉泉井,亭指的是塔堂亭。与玉泉井一墙之隔的城心塔,建造于明万历年间,象征着古代泉州之中心。如今,塔与井藏身寻常百姓家,而亭子已不复存在。

古巷又名“高桂巷”,此名由来与南宋太守王十朋有关。公元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为政期间,他割俸钱兴馆学,布上恩恤民隐,兴水利疏塘渠,并在肃清门内建贡院(考场),肃清门外建“高桂坊”。当时井亭巷位于肃清门外,因此又被称为“高桂巷”。

16.古榕巷

位于西街井亭巷中段以东,全长约200米,巷名的来由应与巷子曾有的古榕宫有关。古榕宫位于古榕巷西段,坐西朝东,二进三开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古榕巷文化积淀深厚,人物景观众多。有衙门遗址、明宣德巨富李五宅院、清嘉庆翰林许邦光府第、“天旌孝子”祠、龚氏宗祠、诸葛丞相祠、粘氏宗祠,以及近代从商致富后置建的一系列大厝。

17.旧馆驿

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在旧泉州肃清门外,今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

巷长约200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时人讹称“牛仔驿”。南宋宝庆初年(1225~1227),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旧馆驿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名叫汪衙巷,闽南汪氏族人联谊议事之所,原来是三间木结构大厝,只是历经沧桑,早已墙颓室残。2001年,泉州市政府将汪氏宗祠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08年宗祠修缮方案获批,重修历经三年完工。

18.开元寺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在元朝时期被立为皇家寺院,明代顺德府十二景之一的古刹春游,清代邢州八景之一的野寺钟声,都昭示着这座古刹的名望。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轴布局,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上基础训练下一篇:加强商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