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

2023-02-21

第一篇: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概述

第1章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

概述

目录

本课程学习目标

掌握计算机系统维护基本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与维修(板卡级)

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常用系统维护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讨论计算机的典型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案

目录

计算机发展简史

电子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从原始社会学会使用工具以来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而信息革命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代表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后现代时代。其中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之快,是任何其它技术无法相提并论的。 计算机发展简史

第一台计算机ENIAC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2年1月,由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 Neumann)设计的IAS电子计算机EDVAC问世。这台IAS计算机对原有的计算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总共采用了2300个电子管,运算速度却比拥有18000个电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冯•诺伊曼的设想在这台计算机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解决了ENIAC的缺陷:程序和运算分离。

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冯.诺依曼

1933年,冯.诺依曼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员的第一批终生教授。冯.诺依曼教授在数学界、物理学界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ENIAC尚末投入运行前,冯.诺依曼就看出这台机器的致命缺陷,主要问题是程序和计算两分离。

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

1945年6月,冯. 诺依曼与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的报告,直到今天,此报告仍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里程碑式的文献。该报告明确描述了:

1)计算机的五大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运算。

3)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思想,程序也被当作数据存进机器内部

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71年1月,INTEL的特德.霍夫研制成功了第一枚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该处理器在面积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运算能力足以超过ENICA。Intel于同年11月15日正式对外公布了这款处理器,CPU开始发展。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71年8月12日,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开发,由后来被IBM内部尊称为PC机之父的唐•埃斯特奇D.Estridge领导的开发团队完成了IBM个人电脑的研发,IBM宣布了IBM PC的诞生,由此掀开了改变世界历史的一页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76年4月1日,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inak)和斯蒂夫.乔布斯(Stephen Jobs)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Ⅰ。

乔布斯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83年:1月,苹果公司推出了研制费用高达5000万美元的丽萨(Lisa)电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计算机,同时这款电脑也第一次配备了鼠标。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88年:11月2日,由 23岁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T.Morris编制的“蠕虫”病毒在互联网上大规模发作,这也是互联网第一次遭受病毒的侵袭,从此,计算机病毒逐渐传播开来。 1989年4月,华硕(ASUS)公司在台湾成立。

1992年9月,威盛(VIA)在台湾成立。

计算机发展简史

1993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NT操作系统,这也是第一个不依赖于DOS 的视窗操作系统。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正式向全世界推出了划时代的Windows95操作系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wintel联盟

1998年,微软公司发布了其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98。

计算机发展简史

2000年2月17日,美国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2000。

9月14日,微软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Me同时这也是微软最后一个基于 DOS的操作系统。

2001年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宣布:“DOS时代到此结束。” Windows XP的发布,也推动了身处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场。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简史

目录

硬件系统

遵循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理论,计算机的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诸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设备组成。在现代微机模型中,为了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便于工业化、模块化生产,将其分为主机和外设两大块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图识计算机

主机

图识计算机

主板后部

图识计算机

计算机的组成

图识计算机

主机内设备

USB接口主要优点

USB设备之所以会被大量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热插拔。

2、携带方便。USB设备大多以“小、轻、薄”见长。

3、标准统一。

4、可以连接多个设备。最高可连接至127个设备。

5、传输速率高。USB3.0=10USB2.0

1.3计算机的基本结构——PC机的模块结构

现在的PC机模块结构

北桥芯片

南桥芯片

I/O芯片

电源管理芯片

BIOS芯片

主板的品牌

现在,主板的生产厂家众多,主要品牌有ASUS(华硕)、MSI(微星)、GIGABYTE(技嘉)、Abit(升技)、VIA(威盛)、Jetway(捷波)、ECS(精英)、SOLETK(硕泰克)、Seethru(七彩虹)等

主板的选购

1、主板的品牌:通常,名牌大厂的产品设计较为合理,用料讲究且所用原件质量优良,品质值得依赖,但价格相对较高。

2、主板芯片组的结构:用户装机时,当确定了CPU之后,所选主板一定要与CPU相适应。由于芯片组和CPU一样,在计算机部件中是更新最快的,故选购主板时,应该以性价比为先。

3、主板的质量及工艺水平:对于主板质量的检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主板的选购

1)看主板的做工:主要看焊点是否工整简洁、走线是否清晰。

2)看主板所用的元器件:一般来说,同样尺寸的主板,分量越重,所用的元件质量越好。

3)看主板的结构和总体布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散热,以及安装各种配件是否方便。

4、看售后服务及升级情况。

图识计算机

主机内设备

CPU

1、CPU从外形上看非常简单,它是一个矩形片状物体。CPU主要由intel和AMD两大厂家生产,所以CPU分为intel和AMD两大类。

2、由于CPU的核心发热量比较大,为了保护核心的安全,如今的CPU都得加装一个CPU散热器。散热器通常是由一个大的合金散热片和一个散热风扇组成。

CPU

3、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它内部集成了上万个晶体管,无论什么型号的CPU,万变不离其宗,其内部结构可以分为控制单元(control Unit,CU)、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ALU)寄存器单元(Memory Uint,MU)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相互协调,完成指令的分析、判断,以及及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控制处理协调工作,共同完成数据的加工处理。

CPU生产技术重要性

目前大家在评价一款处理器时,最先考虑的往往是它的工作频率、前端总线、缓存容量等等性能指标,而对处理器背后的生产技术往往视而不见。不知你是否知道,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发展,对CPU和显示芯片的性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

从1995年以来,芯片制造工艺的发展十分迅速,先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09微米一直发展到0.065微米,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目前:32,45nm)。而每次新制程的引入,都对处理器技术发展动态、处理器性能、处理器功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CPU生产技术重要性

首先,新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情况下,使用更精细的生产工艺可以比老工艺大大增加的晶体管数量,并可以扩展新的功能。

采用最新制造工艺后,相同晶体管会占据更小的面积,使一块晶元能够切割出更多处理器,使整体处理器成本降低,直接结果就是单颗处理器售价降低。

此外,降低工艺后还有一个重要好处,一个是功耗降低,提高处理器主频是提高处理器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提高主频后整体功耗会随之上升,所以提高制造工艺也可以有效降低功耗,提高处理器主频。

图识计算机

主机内设备

图识计算机

外部设备

图识计算机

其它设备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

操作系统

计算机的分类及选型

一、计算机的分类

对于x86系列微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台式机(Desktop)

笔记本电脑(Notebook)

服务器及工作站(Server and workstation )

嵌入式微机(Embedded )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市场

目录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当价格不变时;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事实确实如此,从1971年intel公司成功地开发出微处理器4004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代。 摩尔定律

第一代:4位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时代

第二代:8位微处理器时代

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时代8086/80286

第四代:32位微处理器时代80386/80486

第五代:64位CPU,Pentium时代,发展到现代Pentium 4.

目前,“64位”已经普及、“双核-四核-六核”时代来临、CPU虚拟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现代神话---“摩尔定律”继续延续。

计算机发展趋势。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⑴巨型化(或功能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其高速运算、大存储容量和强功能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能力一般在每秒百亿次以上、内存容量在几百兆字节以上。巨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尖端科学技术和军事国防系统的研究开发。

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硬件和软件的理论和技术、计算数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多个科学分支的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⑵微型化(或体积微型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芯片连续更新换代,微型计算机连年降价,加上丰富的软件和外部设备,操作简单,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并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型计算机将发展得更加迅速,其中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⑶网络化(或资源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现在,计算机网络在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邮电、商业等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各国都在开发三网合一的系统工程,即将计算机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将来通过网络能更好的传送数据、文本资料、声音、图形和图像,用户可随时随地在全世界范围拔打可视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⑷智能化(或处理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要求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也是第五代计算机要实现的目标。智能化的研究领域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领域是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目前已研制出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环境的劳动,运算速度为每秒约十亿次的“深蓝”计算机在1997年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展望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很多新的突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计算机将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超导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第一台超高速全光数字计算机,已由欧盟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研制成功,光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在不久的将来,超导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等全新的计算机也会诞生。届时计算机将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先进的水平。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和巨型化

微型化——满足更广泛的应用,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功耗使得计算机进一步微型化。 巨型化——实现更高速度的运算能力

网络化

多种接入方式——在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比较普及的情况下,逐步普及无线接入方式(无线公

网或无线局域网)

主干通信实现三网合一——整合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实现数据包交换。 智能化

使计算机具备学习、推理、判断的能力,实现自然语言能力和视觉能力,让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思维过程的机理 。

第二篇:系统运维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前言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依据《ISO/IEC20000:200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及其它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规范为《信息服务资费标准》的引导性文件。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分为10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规范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第四部分:软件服务管理规范 第五部分:数据加工和处理管理规范 第六部分:内容和增值服务管理规范 第七部分:数据库服务管理规范 第八部分:电子商务服务管理规范 第九部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 第十部分:其它专业类服务管理规范

目录

前言 ---------------------------- 2 目录 ---------------------------- 3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 6

1 适用范围 ------------ 6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 3 定义和术语 --------- 6

3.1 服务台 ------- 6 3.2 事件 ---------- 7 3.3 问题 ---------- 7 3.4 突发事件 ---- 7 4 要求 ------------------ 7 5 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 ---------------------------- 7

5.1 基础服务 ---- 7 5.2 性能优化服务 ---- 8 5.3 增值服务 ---------- 8 6. 运营和维护服务内容 --------------------------- 8

6.1 基础服务内容 ----------------------------- 8 6.2 性能优化服务内容 ---------------------- 12

7 服务台管理 -------------- 14

7.1 服务台功能 14

7.2 服务台流程 15 7.3 优先级 ------ 15 8 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 --------------------------- 16 9. 运营管理----------- 17

9.1 运营管理目标 ---------------------------- 17 9.2 需求分析 --- 17 9.3 运营计划 --- 17 9.4 过程管理 --- 17 9.5 协调与沟通 17 9.6 服务交付 --- 18 10 维护管理 ---------- 18

10.1 维护管理目标 -------------------------- 18 10.2 需求分析19 10.4 沟通与协调 ----------------------------- 19 10.5 问题管理20 10.7 维护确认21 11 突发事件管理 ---- 21

11.1 评估与分类 ----------------------------- 21 11.2 突发事件处理 -------------------------- 21

12 管理机制 ---------- 21

第三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管理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各类组织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管理的范围、目的、性质和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活动涉及的各类组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

3 定义和术语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以及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部分。

3.1 服务台

信息服务单位设置的与用户之间的接入点,负责记录、分解、监控运营维护中的事件;受理投诉、意见、建议;与用户沟通,提出事件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及意见反馈等。

3.2 事件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等情况。

3.3 问题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各种需要解决的疑难、缺陷等。

3.4 突发事件

突然发生的、未曾预防的、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灾害事故等。

4 要求

本部分遵循《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的一般原则和要求,重点描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服务内容以及运营和维护管理等。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参照《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执行。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同时使用《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和本部分。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根据《信息服务管理规范 第一部分:总则》确立的原则和要求,制订服务等级协议,划分服务等级。

5 运营和维护服务类型 5.1 基础服务

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必须提供的基础性的保障和维护工作。

5.2 性能优化服务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各项应用(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存储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安全平台等)、各项业务的性能、效能的优化、整合、评估等服务。

5.3 增值服务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的高效能、高效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延长已有投资,在原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拓展业务。

6. 运营和维护服务内容 6.1 基础服务内容

6.1.1 物理环境管理和维护

Ⅰ.机房管理和维护

为保证机房内所有设备的安全、稳定、无故障运行,监控机房的环境、监测并定期检查电源、通风、接地等所有机房设施的工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和提出变更建议。 a)电源管理:将电源有效分配到系统中不同的设备组件。应考虑电源设备参数对设备的影响,如过压、过流、浪涌、短路等。

b)等电位管理:应设置配电系统、各类电子设备及附属设施、防雷等的等电位体,并考虑静电防护、感应雷电可能形成的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干扰和毁坏等。

c)设备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可靠性评价。 d)环境管理:应考虑机房内通风、温度、湿度、灰尘、灯光等的配置;考虑机柜放置与冷却效率和制冷单元热点的关系;以及可能因功能扩大引起的冷却

效率问题等。 e)灾害预防:应考虑物理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应急预案。

Ⅱ.其它管理和维护

a)布线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设备间、弱电井等区域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及网络通信线路的工作状态和可能的故障状态,发现并报告问题,提出维护建议,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和维护的高效率。

b)监控系统管理和维护:监控、诊断、分析门禁系统、各类监控设备等的运行状态、参数变化、提示信息等,发现并报告问题,及时变更、维护,保证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6.1.2 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

为保证路由设备、网络交换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保证网络结构的优化,定期评估网络基础平台的性能,制定故障维护预案,及时消除可能的故障隐患,制定应急预案,保证网络基础平台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

6.1.3 数据存储设施

为保证数据存储设施,如服务器设备、集群系统、存储阵列、存储网络等,以及支撑数据存储设施运行的软件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定期评估存储设施及软件平台的性能,确认数据存储的安全等级,制定故障应急预案,及时消

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6.1.4 系统平台管理

为保证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其它支撑系统应用的软件系统及网络协议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系统平台的性能,制定系统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6.1.5 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

保证在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定期评估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功能缺陷、用户满意度等,及时或与开发商沟通消除应用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据需求更新或变更系统功能。

6.1.6 数据管理和维护

数据管理是系统应用的核心。为保证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通信、数据交换的安全,定期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制定备份、冗灾策略和数据恢复策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

Ⅰ.数据安全性管理和维护

a)安全评估。应对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等要素进行评估,制定数据管理和数据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安全。

b)数据访问控制:应制定数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权限控制策略、非授权访问处理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修改、移动、删除、毁损等。

c)数据存储与冗灾:应制定数据存储、数据冗灾策略,评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保证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可靠性;制定数据存储事件处理预案;

d)数据通信安全:应评估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制定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制定数据通信应急处理预案;

Ⅱ.媒介安全性管理和维护

应制定媒介管理、权限策略,制定媒介泄露的处理策略,明确责任,保证数据保管的安全。

6.1.7 安全管理和维护

保证物理环境和系统运行的安全,物理环境安全包括机房监控、门禁系统、灾害预防、等电位系统、消防系统等等;系统运行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安全策略、安全机制、安全级别、病毒防护、补丁管理等等。定期检查和评估可能的安全隐患、缺陷和威胁,制定安全恢复预案。

Ⅰ.风险评估

应对系统的安全威胁、脆弱性、漏洞进行评估,对安全管理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处理机制,及时消除或弱化风险,并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Ⅱ.安全策略

应制定物理环境、基础平台、数据、应用软件、事件管理等的信息安全策略,实行信息安全教育,明确责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实施安全策略的综合管理。

Ⅲ.安全级别

应根据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评估安全等级,定义安全级别。

Ⅳ.安全机制

定义不同的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

数字签名机制等,制定事件处理流程和机制,避免安全威胁和隐患。 Ⅴ.数据交换

应规划建设数据安全交换平台,保证内、外网络之间数据交换的安全。应制定数据安全交换、交换过程,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策略;制定数据交换事件处理预案,评估数据交换事件的影响。

Ⅵ. 病毒防护

应制定病毒防护和恢复策略,定期评估病毒影响,采取相应的病毒防护措施;制定病毒事件处理预案。

Ⅶ.个人信息保护

应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策略,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和教育。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事件处理预案。

6.1.8 子网管理和维护

子网是构成系统的要素。定期评估子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消除可能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及对系统的威胁。

6.1.9 桌面管理

个人计算机终端及环境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管理。 6.1.10 操作管理

日常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6.2 性能优化服务内容

6.2.1 系统平台性能评估

评估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系统健壮性评估等。

6.2.2 应用系统性能评估

评估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它应用系统性能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功能缺陷等。

6.2.3 数据存储和通信安全评估

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抵赖性;数据通信的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安全隐患评估、数据交换安全性评估等。

6.2.4 系统整体安全性能评估

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系统脆弱性检测、非传统安全隐患评估及应对策略等。

6.2.5 系统安全平台性能评估

评估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的合理性、安全防护体系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存在的风险;安全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可用性等。

6.2.6 业务整合

评估用户的业务系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6.3.1 规划管理

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总体发展架构;信息系统中长期建设、应用、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和规划;IT治理模式;IT服务规划;标准建设等。

6.3.2 可用性管理

优化、设计、提高系统基础架构(包括硬件基础平台、系统平台、安全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的可用性、可靠性,降低系统TCO值。

6.3.3 核心应用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的应用、部署、管理。

6.3.4 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的深层分析;安全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等。

6.3.5 投资保护

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分析、TCO分析,根据规划管理,制定投资策略等。

6.3.6 系统运营策略和应用拓展

分析系统需求影响和运营效能,制定获得最大效能的系统运营策略、分析系统潜在的增值服务的可能性等。

7 服务台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服务支持,由服务台根据服务内容实施。

7.1 服务台功能

服务台依据用户需求、服务水平管理定义、服务能力定义、服务类型等,实施运营和维护的日常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a)响应用户服务请求; b)事件处理的管理和协调; c)服务相关信息的发布; d)与用户的沟通、协调;

e)意见反馈。

7.2 服务台流程

a)服务优先级确定; b)事件识别、分类; c)事件解决方案和处理; d)事件状态追踪和沟通; e)事件处理结果确认; f)用户满意度评估; g)意见反馈。

服务台的服务水平,应根据以下三项评价: a)可用性(事件响应、事件处理、人员素质等); b)技术能力(事件处理的服务能力); c)用户满意度(事件处理的服务质量)。

7.3优先级

根据事件的影响和程度,确定事件处理的顺序。

7.3.1 优先级分类

应根据以下二项分类:

a)影响:根据事件对业务的影响(一般业务与关键业务,一个部门与多个部门等); b)程度:业务运行与恢复的紧急度。

7.3.2 优先级确定

应根据以下三项确定:

a)优先级识别、分类、定义、排队; b)依据定义、排队人为判断; c)不同优先级事件的响应时间定义。

8 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

应构建运营和维护管理体系,整合、协调各类资源,提升运营和维护服务能力,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管理体系应包括:

a)目标和基本原则 b)管理策略和流程 c)人员、资源、技术管理 d)过程模式 e)业绩跟踪与评估 f)服务满意度评估

9. 运营管理 9.1 运营管理目标

优化信息服务成本,分散系统风险,确保跨厂商、跨平台、异构系统的运营效率,满足业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

9.2 需求分析

应识别、整合各类资源,分析、检测系统性能,确定业务系统的需求,保证信息系统运营与业务系统需求的一致。

9.3 运营计划

应根据运营管理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运营管理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运营管理体系,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合理成本运营。

9.4 过程管理

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采用过程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

9.5 协调与沟通

在运营管理服务中,应经常与用户沟通和交流,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9.6 服务交付

9.6.1 运行交付

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营前,应通过测试、验收,并经过试运行,保证交付信息服务单位运营管理的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

9.6.2 过程交付

服务过程中或过程后交付用户运营时,应: a)完整的管理文档交付; b)完整的管理流程交付; c)管理培训完成;

d)系统安全、可靠、可用、稳定。

9.7 服务评价

应分阶段评价运营服务过程,并在服务结束后,整体评价运营管理服务。

10 维护管理 10.1 维护管理目标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检测、监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分析、优化系统性能,及时发现故障、处理故障,保证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10.2 需求分析

识别、整合、定义、分类各类资源,检测、分析系统性能,确定维护服务需求和范畴。

10.3 维护计划

应根据维护服务需求、业务需求、服务水平管理、服务能力管理,制定维护计划,确定管理流程,建立维护体系。

10.4 沟通与协调

在维护服务中,应随时与用户沟通、交流,了解可能的需求变更,听取用户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过程。

10.5 问题管理

10.5.1 问题识别

应监测、记录、识别、分析系统出现的或潜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处理流程,查找引起问

题的原因,降低系统运营的风险。

10.5.2 问题控制

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分类,确定问题的影响和程度,按照优先级定义排队,定义问题解决方案。

10.5.3 问题跟踪

应跟踪问题处理流程,及时改进和完善。

10.5.4 协调管理

在问题管理中,应协调服务台、变更管理和问题管理,促进问题的预防、解决和管理。

10.6 维护方式

10.6.1 需求确定

依据用户需求,确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服务的类型、内容,明确维护服务的目标,和对服务能力的要求,建立维护服务管理流程。

10.6.2 维护支持

依据用户需求,服务类型、服务内容和服务管理流程,采取不同层次的维护服务和技术支持:

a)定期与非定期维护; b)远程维护; c)现场维护。

10.6.3 维护周期

应实时、快速响应用户的维护请求。

10.7 维护确认

维护工作完成后,经用户评价、确认,签署《维护完成确认书》。

10.8 维护跟踪

应在维护工作完成后,跟踪、监测维护效果,及时改进、弥补各类缺陷、不足。

11 突发事件管理 11.1 评估与分类

应识别、判断、分析、检测突发事件,根据事件的特点、性质明确分类。

11.2 突发事件处理

a)制定突发事件预防预案; b)制定突发事件恢复预案;

c)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判断事件处理优先级; d)执行突发事件预案;

e)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f)对突发事件处理实施跟踪。

12 管理机制

在运营和维护服务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应包括: a)工作制度; b)人员规范; c)现场操作规程;

d)安全制度; e)员工培训计划; f)其它相应的管理规范

第三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 实验五 安装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

实验五 安装操作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

2.掌握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

实验内容

学习安装Windows 98/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实验步骤

1.安装操作系统前的准备

(1)主要是对 CMOS参数进行必要的设置,禁止反病毒程序、电源管理程序等,以使操作系统的安装能够顺利完成。

启动计算机,按键进入 CMOS参数设置,将“BIOS FEATURES SETUP”中的“Virus Warning”项设为“Disabled”;再将“POWER MANAGEMENT SETUP”中的“Power Management”项设为“ Disabled”。

(2)设置由CD-ROM来启动系统

把系统启动顺序设为:“CD-ROM、C、A”,由CD-ROM启动。保存并退出CMOS设置

2.安装Windows 98操作系统 (1)把一张带启动程序的Windows 98光盘放入光驱中,重启系统进入DOS状态,转到光盘驱动器(例如为H:)为当前驱动器: A:H:↙ (2)用DIR命令查找Windows 98的Setup.exe安装文件,运行

2.安装Windows 98操作系统

(1)把一张带启动程序的Windows 98光盘放入光驱中,重启系统进入DOS状态,转到光盘驱动器(例如为H:)为当前驱动器:

A:>H:↙

(2)用DIR命令查找Windows 98的Setup.exe安装文件,运行安装文件:H:Setup↙

(3)系统对硬盘中分区进行扫描,检查分区是否有错误

(4)如果检查没有错误,扫描检查没有错误界面

(5)选择“Exit”命令后,按键,出现安装Windows 98的界面

(6)单击“继续”按钮,系统将进行其他安装组件及C盘空间的检查,如果无误而且空间足够的话,系统就开始安装Windows 98。

(7)单击“下一步”按钮,约过十多分钟,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系统

(8)系统启动后Windows 98仍继续自动安装,过几分钟后,计算机会询问要输入Windows 98的CD-KEY(Windows 98序列号)。

(9)输入序列号后,Windows 98继续安装,然后出现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计算机名、工作组、计算机说明。单击“下一步”按钮,

计算机继续按安装,过几分钟后, Windows 98就安装好了。

(10)恢复 CMOS参数设置中被关闭的功能、并将C盘设置为启动盘。

至此,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安装全部结束,系统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3.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操作系统

(1)卸去Windows 98操作系统

(2)按上述方法,安装Windows 2000Professional/Windows XP操作系统

实验小结:

WINDOWS平台是我们使用的基本平台,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掌握WINDOWS的安装时很有比要的。本次实习使我对WINDOWS平台安装方法更加熟悉。我对WINDOWS平台安装是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学会了多种方式的安装。在以后的工作我将努力学习。

第四篇:计算机系统管理员/DMS维护岗位职责

1. 负责售后服务中心计算机系统正常运作及日常保养。

2. 做好售后服务中心网络操作人员的工作指导。

3. 负责售后服务中心DMS维护。

第五篇:计算机管理维护与使用制度

1、计算机由新农合工作人员管理,新农合办公室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或据为己有。

2、计算机由院长或分管院长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系统软件与硬件的更新与维护,定期查毒,做好数据保密、备份工作。不经本人许可,严禁他人操作使用

3、严格控制使用外来软盘、光盘,不允许私自安装游戏软件。与外界交换数据时,必须在使用前通过杀毒软件检查后方可使用,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

4、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操作规程,按程序要求规范操作,及时升级查毒、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查毒、杀毒检查,不在非正常状态下使用机器。

5、非专业管理人员严禁私自拆装、移动计算机设备,以保证计算机设备正常运行。

6、计算机设备的摆放应当安全有序,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必须做好计算机设备的防尘保护,对计算机设备应当定期进行保养。

7、增强安全意识,注意做好设备的防火、防盗、防水、防潮、防高温等工作,下班前注意关闭计算机电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术监督专项活动总结下一篇:教师基本功比赛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