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2022-09-13

为转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理念, 改善高等教育工作质量, 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该文件中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机制、方法等提出了清晰而系统的宏观指导。文件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纳入学分管理,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根据该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工作要求, 构建具有实效性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 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框架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非新生事物, 早在20世纪中期, 美国的多所大学就开始创设相关课程, 用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陆续跟随美美国的脚步, 在本国的高等教育中模仿创新创业课程, 经过数十年的钻研探索, 如今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较为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构建了完整的体系。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 迈出高等教育与自主创作相互协作的第一步。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与实践, 如今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已经初步建立。

(一) 开设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

思想认识指导行为实践这一原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同样适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首先需要培养其正确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始相关的系列主题课程, 可以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有意识的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群。由专业教师讲授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维培训”“创意学”等相关课程, 引导大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完成转变的过程, 将被动的依赖型就业观念扭转为主动的创业型观念。

此外, 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开设涵盖“创业精神”和“逻辑判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商业法律”等选修课程, 鼓励大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为将来自主创业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 开设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

除了意识层面的教育指导, 实操技能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创新创业素养。高校在构建创业课程的过程中, 需要有意识的将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内容。根据创业能力的内涵, 可以开设包括“专业应用技能实操”“信息化办公”“团队组织协作”“社交礼仪”等多种课程。关于专业应用技能的内容, 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 开设相应的技能培训活动。增加实践应用课程的比例, 提升应用型课程课时, 是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

二、制定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策略

从工作流程的角度分析, 设定创新创业课程的框架, 构建相应课程的内容, 是为课程组织与实施工作奠定基础, 做好准备。有效的开展课程教学工作, 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 探究适宜的做法。

(一) 常规课堂教学活动

创业课程首先可以通过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 这部分教学活动是整个创业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进行系统化的创业知识传授活动。通过常规教学活动, 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认识, 形成积极的创业情感, 激发强烈的创业动力。这部分课程应当列为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部分, 规定相应的学习课时, 并通过相应的考核要求, 从认知层面具备基本的创业素养。

(二) 科研课题转化活动

科研成果转化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 也是其独有的教育优势。从资源转化和利用的角度分析, 众多的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就是天然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平台, 也是理想的教育教学载体, 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惯常做法。教师和项目项目的负责人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 通过实际所需的各种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筛选, 然后将他们充实到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活动项目之中。高校科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因地制宜的实验室实习人员遴选活动, 将有创业意识、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招入, 一同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获取多种创业所需的实践应用能力。而项目负责人则可以获取实践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源, 推动工作进程持续健康、高效优质的发展。这种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带动大学生和项目自身共同发展的创业模式, 具有双赢的特征和可行的保障, 应当是高校和大学生积极探究的重要方法。

(三) 校企联合培养活动

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站在教育原理的角度来看, 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做法。校企联合的创业培养方案, 也是一种课程组织实施的具体形式, 这种形式虽然有别于常规课堂的理论讲述, 但是强调的是实用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如果说常规课堂教给大学生的是固定程序和范式, 那么企业实习带给学生的就是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遇到各种常规课堂上无法预料的情况, 而这些问题和困惑正是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快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每一个细节学起, 这是创新创业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 不应跨越, 不能跨越。

三、采取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法

通过常规教学等多种课程组织形式, 大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但是具体的考核机制还有继续完善, 作为这种新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一) 建立学分认证制度

建立学分认证制度是保证创业课程实效性的外围保障条件。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 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活动和企业实习或者交流活动则需要灵活利用学习时间。当几种学习方式出现冲突的时候, 就需要学校提供有效的工作机制, 化解现实问题和矛盾。利用学分制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高校可以将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者企业实习的时间计入学时, 并转化为学分, 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完成学习活动, 并掌握自己所需的个性化创业素养。

(二) 建立成果认证制度

建立成果认证制度是保证大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做法。关于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活动等形式的成绩, 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成果认证制度。

比如, 大学生完成某项科研任务的工作量直接转化为相应的学分, 这样就可以灵活地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呼应了课程组织形式变革的理念, 将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形式灵活多元, 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路径。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 选择最为适宜的工作方法, 需要教师和相关人员不断努力, 积极探索。关注大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侧重学分制度改革, 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 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适宜的课题体系作为保障条件。本文从“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考核”等维度出发, 探究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助益。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 2015 (9) :86-90.

[2] 佚名.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172 (5) :184-188.

[3] 薛晓娟.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 (4) :38-4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2016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