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2023-03-04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县位于湘东南部,全县辖个乡镇,个村(居)民委员会,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公顷。近十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县的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全县个贫困村,共有个基本脱贫,帮助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占贫困人口的。

一、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近十年来,针对我县农村贫富差别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治穷先治愚,治穷先治瘫,治穷先兴业”的基本思路,探索和发展了教育扶贫、输血扶贫、开发扶贫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

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立足于治愚,让贫困农民有一技之长。“愚昧是贫困之源”。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贫困农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谋生技能。据调查统计,年全县贫困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年左右。为此,县委、县政府竭力推行“科技兴县”战略,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一是进行系统培训。全县建立公立和民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所。这些学校常年开设电脑、文秘、财会、园艺、养殖等热门专业,面向社会招生,进行年的系统培训。对贫困农民降低求学门槛,并建立扶贫助学基金,减免基本学费。二是进行专业培训,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常年开设电脑、电焊、汽车驾驶、农村种养加工实用技术等各类短期培训班,鼓励引导贫困农民参训。据统计,年来,全县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各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其中培训贫困农民近万名,这些人已北上南下打工,成为攸县万打

工大军中率先脱贫致富的群体。三是县乡各级选派技术人才进村入户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共开办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多期次,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其中有万名贫困农民掌握了门农业实用技术。镇村,近年来大力推行科教兴村,开办了村级农民函授大学,定期邀请农业、园艺、畜牧、林业等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使全村多名贫困农民掌握了农业实用技术,有的还成为了“土专家”。如今,该村通过教育扶贫,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了“猪、沼、果”的现代新型生态农业经济示范村。

(二)着力于治“瘫”,“造血”、“输血”扶贫双管齐下。一些贫困村之所以长期山河不改、面貌依旧,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村的基层支部和领导班子缺乏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缺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先天严重不足,发展经济无力回天。为此,县委、县政府决

定采取内外兼治的办法予以治“瘫”。从年开始,连续年相继安排个县直和垂直管理单位的多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赴各村开展扶贫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工作队一方面突出解决贫困村发展经济的带头人问题,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按照“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年来,先后调整了多个村支部班子领导成员,培养和选拔了多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党员进入村班子。通过调整,这些村的领导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真正成为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另一方面,各工作队以后盾扶持单位为依托,力尽所能地组织扶贫开发资金。年来全县扶贫工作队共投入扶贫资金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多万元,帮助各村巩固了传统养殖业,开发了一些新兴产业,使大部分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某年全县个建整扶贫工作队,共投入产业发展扶助资金万元,并带动社会投资万元,做大做强了传统种养业,引进和开发了奶牛饲养、特种养殖、花

卉苗木、沼气利用等新兴产业。镇新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大了技术指导、信息反馈、信贷扶持和培训力度,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包荒山、建猪舍,使牲猪养殖这一传统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共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其中有户年饲养牲猪头以上。某年全村共出栏牲猪万头,人均头,同比增长,牲猪产值超过了万元,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把该村誉为“三湘养猪第一村”。乡湖村在工作队的支持下,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政策促动等办法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全村苗木种植由年初的余亩,发展到了亩,年产值超过了万元,村民靠苗木人均增收达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驻镇笔村工作组积极协助村里做好了百草奶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关系,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村里不但为百草奶业无偿提供了亩的集体土地,还出资元为企业架设了专用电线。目前,全村

发展奶牛头,种植牧草亩,奶牛饲养已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

(三)着重于治“业”,舞活产业扶贫兴县的龙头。攸县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没有临江沿海优势的老区县份,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实在在发展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提出了”凝聚合力兴产业,万众一心建小康”的响亮口号,扎扎实实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利用传统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粮食、竹木、生猪、果蔬、油茶等大宗农产品和藠头、席草、麻鸭、茶叶等特色产品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增加值。近年来,重点扶持了湘龙竹业、仙竹米业、百草奶业、华为食品等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产业加工企业。在这些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已形成万亩优质稻、万头生猪、万亩优质油茶、万亩楠竹、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且按照“民办、

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引导发展了个农村经济专业协会。其中,县生猪养殖协会采取协会连基地,协会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导发展了多户生猪出栏在头以上的大户,协会会员年出栏的生猪近万头,占攸县牲猪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积极利用老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我县煤、铁、石灰石等各类矿藏资源储藏量大,且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兴工强县、兴工富县”意识,积极整合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业,推行民营经济领跑战略,突出工业园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发展。全县发展了一批上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过家,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和化工、建材、冶金等依托资源加工的具有攸县特色的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去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是利用老区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旅游产业是县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全县东部革命老区个乡镇共

有个景点,有奇特的溶洞,优美的山体,大型的湖泊,幽深的峡谷,古老的树木,沁人的温泉,发展生态旅游大有可为,同时还有千年古刹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等历史文物,还有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人文景点,可以发展圣地旅游。根据我县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给老区经济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建立省级地质公园为契机,抓好了旅游环线公路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开发了酒仙湖、宝宁寺、白龙洞、仙境乐园、仙人桥等多个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景区服务业,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镇官村本是一个位于酒仙湖中的一个贫困村,村民交通闭塞,与外隔绝,生活极端贫困,近年来,在市县农村建整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扶助下,紧紧抓住旅游开发机遇,全村打通了与外界的通道,修筑了六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并通

过招商引资,投资多万元完善了旅游开发景点和服务措施,吸引了大量观光游客,逐步走上了旅游开发致富的道路。

二、目前县农村老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我县贫困面还比较大,国家扶贫开发的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还有贫困人口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而另一方面我县又被省列入“小康达标”县,这么大的贫困面,这么多的贫困户,单纯依靠本县自身力量显然不够,而国家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很不够。与我县同是老区县的炎陵县国家财政每年在扶贫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上千万元,甚至达千万元之多,而我县在“小康县”光环的笼罩下却根本享受不到这方面的待遇。

二是扶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方面还缺乏应有的手段。目前攸县农村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单纯依靠政府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发挥社会力

量以富带贫、以富帮贫,逐步缩小贫富差别,让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针对我县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加大对我县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我县是全省个一类老区之一,虽然被列入“小康县”,但贫困面比一些贫困县少不了多少。近几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老区的面貌虽然一步步改善,老区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转。但扶贫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看好、效益突出的项目发展缓慢,急需资金支持。希望省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能加大对我县扶贫工作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尽早使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同时希望中央和省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对我县的扶贫工作给予支持。

第二篇: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这次省政协陈主席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这既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鞭策和鼓舞。现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xx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扶持,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以“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于上世纪末提前一年整市基本解决温饱,完成了由饥贫向基本温饱过渡的阶段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全市扶贫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2001以来,国家和省上共给xx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22亿元,有35.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54.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1.3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对全国有关地区专题调研后认为,xx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xx市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一)整村推进促进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7941万元,在396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占重点村总数的40%,村均扶贫资金投资强度70万元,已有344个村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项目户形成了1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项以上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同时,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解决单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从2008年开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76万元,先后实施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19个。项目实施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突出产业、完善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社各级联动,准确定位,注重创新,不断加强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测管理,在群众参与、产业经营模式、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机修梯田、等级道路、优质马铃薯基地、设施种养业为相辅配套的综合开发模式,开发扶贫的聚集效应凸显,贫困农户增收环节更加完善,扶贫开发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年以来,我们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全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为新农村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143万元,其中试点前落实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912万元,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相结合项目资金2440万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250万元,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40万元,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了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安排实施的8个试点,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2009年,按照省新农办和省扶贫办关于省级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确定陇西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万元,加大了对市级6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的扶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产业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运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凸显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扶持壮大良种繁育实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培育营销主体,形成了科研机构、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产加销协作紧密的产业开发机制,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到2009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3.4%,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的70.25%。其中,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16.8万亩,总产量430万吨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50%,马铃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94%,人均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596元。xx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鲜薯销售基地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贫困农户现金收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一项大产业的总目标,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劳动力60.51万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4%,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扶贫工作重点乡村每年培训输转技能性贫困劳动力1.3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6500多万元,户均劳务收入达到了5000元。2007年以来,按照由短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向稳定的基地就业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层次,依托xx职专、xx卫校、临洮农校等16家具备职业教育资质的基地,加大了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 7923名,已有3264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了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五)社会帮扶形成全社会共抓扶贫开发的格局。xx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和支持。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中央国家机关、天津市六县(区)以及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坚持在xx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加速了xx解决温饱的步伐,为xx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1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先后为xx帮办实事5635件,捐赠资金达20038万元,物资折价10706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捐助资金14858万元,捐物折价6938万元;天津市六县(区)捐助资金3167万元,捐物折价2567万元;甘肃省省直及中央驻甘单位捐助资金2013万元,捐物折价1201万元。

(六)扶贫互助社建设创新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2006年以来,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们把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制、新模式,重点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良好。目前,全市共在7县(区)的45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其中中央试点10个,省级试点35个。截止目前,全市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47万元,其中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34.5万元,农户自愿入股158.3万元,其它资金54.2万元。加入互助社的农户已达4640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45%,其中贫困户2780户,占试点村贫困户总数3435户的80.9%,共组建扶贫互助社259个,互助资金管理人员达158人。

(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探索了扶贫方式向“两轮驱动”转变的新方式。2009年初,漳县被确定为国家、省上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扶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大胆探索,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7.1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04%,高出监测贫困人口数12.4个百分点,其中,扶贫对象6.3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6%;低保对象4.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2%。在低保对象中,扶贫和低保交叉有3.9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1%;丧失劳动能力的有0.8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4%。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的各类信息数据已录入低收入户管理系统。县上已将3.428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低保救助资金1823.21万元,人均月救助44.32元,剩余1.3418万人随今后的低保扩面逐步落实救助措施;已落实扶贫资金241万元,在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输转培训等开发项目中,对已识别的0.12万户0.54万个低收入扶贫对象落实了扶持措施,户均扶持强度达到了2000元以上。对尚未得到扶持的1.29万户5.81万个扶贫对象,县上正在依据项目扶持规划,逐步落实扶持措施。

认真总结、回顾新世纪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支持、领导重视,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保障。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关键还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并且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市上四大家领导都建立了联系县制度,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联系县指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定点帮扶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是推动扶贫开发的前提。根据扶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省、市、县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措施和运行框架,使扶贫开发做到了有的放矢。按阶段要求和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了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发扬“三苦精神”,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 “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式,通过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焕发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热情,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扶贫重点乡、重点村和贫困户。

——科学发展,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基础。长期以来,xx结合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市情特点,找准造成贫困的结症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从“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的扶贫开发路子,到“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再到可持续提升温饱水平的生态循环经济反贫困模式,使xx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找准了发展出路,加快了xx的扶贫开发进程。特别是凝练总结出的“三个遵循、三个顺应”的发展思路,成为xx返贫困事业向前推进的法宝。

——开拓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积极适应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各部门、各帮扶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总结推广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经验,探索到户资金股份化的有效方式,完善了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完善了社会帮扶机制。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xx市300万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受生态环境酷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呈现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可以用以下四组数据说明:

第一组数据:根据国家贫困抽样监测,2008年底,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4007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2%;甘肃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42.4万人,占甘肃省农村人口的21.3%,xx有农村贫困人口54.77万人,占xx农村人口的21.38%,xx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甘肃。同时,依据xx市七县区人均纯收入分档次数据分析,200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国家贫困标准1196元)以下的农村人口有93.7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5.15%,较全国高出31.95个百分点,较甘肃省高出13.85个百分点。

第二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甘肃省为3050元,而xx只有2380元,比全国少2773元,比全省少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占甘肃省平均水平的78%;全国比2008年增加392元,甘肃比2007年增加326元,xx仅增加244元。同时,xx市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低472元。

第三组数据: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9年3.33:1,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3.56:1扩大到2009年3.96:1,xx从3.9:1扩大到4.14:1,与全国和全省相比,xx市收入差距不仅持续拉大,而且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第四组数据: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9%,长期在第12位徘徊,人均生产总值3961元,仅占全省的30.8%;人均财政收入为172元,仅占全省人均的15.8%,列全省末位;工业非常薄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由此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xx市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依然是全省和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依然是甘肃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09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xx时也指出:“历史上说的陇中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xx等地方。这些年,xx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可喜的变化,但xx还有许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还是全国最困难的地方”。

(二)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xx依然是中国西部干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扶贫开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雹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酷劣,生产条件落后,是导致贫困高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全市还有11个重点乡镇未通油路,440个重点村未通等级路,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56.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8.75%。特别是生活在北部极端干旱区和南部深山区、石山区、林缘地带的贫困群体,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人居环境恶化,发展再生产的要素资源匮乏,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经济收入门路狭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其中许多人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解决温饱,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

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农村温饱不稳定问题突出。目前,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饥,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致贫因素更趋复杂化、多元化。据统计,xx市因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返贫率在7 %~32%之间。

三是低水平温饱掩盖了农村扶贫对象规模。由于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的实际状况,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2008年底,农村低保面仅为3.94%,尽管2009年经过积极努力保障面扩大到12.73%,保障人数达到34.8万人,但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7.1%,还远未实现应保尽保,大部分困难群众仍难以享受到国家救助政策。

四是整村推进任务欠帐较大。在“十一五”规划之初,我市对1198个贫困村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截止目前已完成344个。按现有资金量,今后每年最多能安排50个整村推进项目,到2020年,全市仅能完成944个整村推进,还有254个村(包括未列入国家扶持的贫困村)难以规划实施,急需纳入下一轮十年规划并安排实施。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相结合,把尽快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并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增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通过扶贫政策的扶持,力争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确保 “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实现。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从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出发,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1)认真开展调研,掌握贫困片带特征,形成科学的“十二五”规划。按照北部干旱、南部高寒阴湿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准确把握市情、县区情、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北部干旱贫困山区:以陇西、安定、通渭、临洮、渭源北部为代表的贫困干旱山区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改变干旱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来抓,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走好三条路子:一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在巩固现有马铃薯产业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良种引进与扩繁,提升马铃薯产业质量和水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特别是要以国家重点支持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程度,使全市脱毒种薯应用率提高到8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100%,贫困户人均种植马铃薯稳定在1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采取以山、水、田、林、路、信息综合扶持为主,按照“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和“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舍饲养殖,以改造圈舍、良种引进、氨化饲料、配方饲喂、沼气配套等适用技术推广普及为突破口,改造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草畜转化,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乡村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甚至数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确保受训者全部输转,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并切实加大“两后生”培训输转力度,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3000人以上,贫困群众年平均劳务收入增长达到15%以上。

——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岷县、漳县、渭源为代表的南部高寒阴湿区重点以中药材产业、畜草产业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发无污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集中力量抓好中药材、牛羊和食用菌等主导项目,形成每县三至五业,每乡镇二至三项,每村一至二品的发展格局。一是以打造“中国药都”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上狠下功夫,扩大当归、黄芪、红芪和党参等大宗药材的种植,力争贫困户户均达到2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通过原产地产品地域保护和原产地产品标记保护。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畜草产业。要按照建设“国内较有影响的无公害肉品生产基地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发展绿色畜牧业,努力促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力地带动贫困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到2015年,力争贫困户户均引进或投放1头以上基础良种母畜,农户户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积极发展草产业,大力发展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良草种的种植,力争到2015年,优良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贫困户户均2亩以上,从草产业获收入 3000元以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并进一步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偏远落后深山区:一是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低保救助,做到应保尽保。二是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从事

二、三产业。三是实行政府主导、财政补贴,集中外地安置为主,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新疆等地实施移民搬迁。

(2)认真把握国务院扶贫办政策重点和导向,制定专项规划。与全市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抓住贫困区域的特点,认真研究整村推进规划、连片开发规划、基础条件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规划、科技扶贫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异地搬迁扶贫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社会帮扶规划等相关配套系列专项规划。

2、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在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上求突破

(1)创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实现向区域性连片开发的转变。要不断丰富整村推进内容,坚持以户为基础,紧紧围绕改善基础条件、社区建设、产业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等四大建设重点,不断提高贫困村农民收入;以区域开发为单元,逐步向连片开发,整乡、整流域推进拓展,实现由单一开发向连片治理、区域推进的转变,力求做到与农村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农村低保相结合。同时,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依托项目滚动发展和扶贫互助社建设,加强后续管理,巩固扶贫成果。

(2)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培育防灾减灾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积极鼓励和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加大对市场份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企业与当地产业开发相衔、与贫困户的种养业相对接,拉长产业链条,进而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3)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重点抓好贫困家庭“两后生”劳务培训输转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培育本地乡土人才上力求实现新突破。要把开发式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培训对象的审核上,严把关口,确保贫困户直接受益;在培训基地的管理上,彻底打破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以保障就业为前提,稳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在后续管理上,要加强相互交流、就业信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4)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落实好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扶贫的责任,搞好国家部委、天津市对口帮扶及省、市、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组织社会扶贫资源,依靠社会扶贫力量,不断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增强社会扶贫实效。注重发挥各类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为其提供爱心捐助平台,引导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要注重协调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采取捐助资金、物资和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扶,广泛参与和扶持农村发展,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兼顾,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等建设,使之与整村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以改厕、改灶、改圈及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6)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办、固点扩面、稳步推进”的方针,扩大农村互助资金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捐赠资金,适度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双层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和业务指导,确保互助资金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及风险防范。

(7)认真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全市七县区认真组织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客观公正地识别贫困人口,重新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通过扶贫政策进行扶持。对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收入低于低保线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8)积极探索实践,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现有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今后资金分配中,应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总数、人均财力、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等为重点,科学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不断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同时,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分配扶贫资金的一项主要依据分配资金,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二是创新到户扶持机制。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综合开发为主要模式,这种新的理念和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特别是整村发展种草养畜,将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配置,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由于贫困群众素质不高,加之在占有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单家独户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折股到贫困户,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生产的路子,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三是“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过去以扶贫部门为主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个以对各级政府为主的责任明确的“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对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参与扶贫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进一步强化部门的参与度和工作职责,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四是信贷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在遵循信贷规则、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适应农村特点,鼓励金融系统通过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的工作力度,提高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率,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四、关于加大对xx市扶贫开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建议

鉴于xx仍是全省、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同时扶贫开发正进入由低水平整体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快速迈进的重要时期,恳请省上在“十二五”期间,仍将xx市列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一)建议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继续加大扶持力度。xx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全省;生产总值长期在全省第12位徘徊;人均财政收入列全省末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是全国、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建议省上在后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扶贫规划中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二)建议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新世纪扶贫以来,国家将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了贫困乡和贫困村,开展了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的单元式扶贫,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将长期得不到有效扶持,从而导致一些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比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更多。因此,建议省上采取以贫困人口扶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方式,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如xx可分北部干旱贫困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远落后深山区三个类型区制定规划。同时,建议将干旱、洪涝、冰雹等因灾返贫人口也纳入“十二五”扶持计划,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

(三)建议将xx同“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并给予重点扶持。2009年6月,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在对xx进行认真调研后认为,xx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酷劣,致贫因素复杂,依然是甘肃最贫困的地方,并将xx和甘南、临夏、陇南划分为甘肃扶贫工作的第三世界。“十一五” 期间,全省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达567.9元,而对xx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为443.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3元。因此,在扶贫开发上,恳请省上将xx市与“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四)建议加大对xx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虽然xx在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把xx打造成“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除依靠我们自身努力外,还迫切需要省上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恳请省上帮助我市向国家扶贫办争取,将每年1000万元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再延长10年。同时,将中药材产业开发也列入专项扶持计划予以扶持,每年在贫困乡村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开发水平。

(五)建议加大对xx、x、x、x四县“三西”资金扶持力度。2008年之前,国家年均安排xx“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600万元,占“三西”资金总量2亿元的13%; 2008年资金总量增加到3亿元后,年均安排xx3200万元,占比下降到10.6%。xx作为“三西”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亟待在“三西”资金投入上能给予倾斜扶持。为此,恳请省扶贫办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恢复到原来的扶持范围,并将其作为对干旱贫困地区特殊政策固定下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等方面。同时,建议省上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和新的10年扶贫纲要时,重点加大对安定、陇西、临洮、通渭等中部18个干旱贫困县区片带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省内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六)建议加大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项目建设力度。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是“十一五”期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出的有效破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又分散重复投入利用水平不高,稳步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xx市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建议省上在总结现有国家和省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xx市片区扶贫开发力度,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七)建议加大向中心集镇的移民工作。向中心集镇移民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建议省上在“十二五”期间,参考借鉴新疆劳务移民和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的成功做法,在xx市探索开展中心集镇移民工作试点,鼓励农村贫困家庭走向城市,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篇:扶贫办扶贫开发人员情况汇报

关于扶贫办扶贫开发人员情况

县组织部:

根据X机编字[XXXX]XX号《关于各县(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机构调整的通知》文件精神, 2012年2月23日县委常委会审定,同意将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整为县人民政府直属的正科级机构,直接对县人民政府负责。2012年3月30日,XX府办发[2012]XX号文件批准,《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的人员编制规定》。“三定方案”明确规定,领导职数: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股级领导职数2名。下设股级事业单位“XX县扶贫开发技术指导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8名。中心领导职数: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

现阶段扶贫办主要职责有以下几点: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省委、省人民政府,州委、州人民政府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全州扶贫开发调查研究、统筹协调、检查指导。

(二)拟订全州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提出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

(四)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五)负责联络协调州领导挂点扶贫及其他涉及扶贫工作的重大事项。

(六)负责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工作。

(七)统筹、协调信贷扶贫工作。负责扶贫开发龙头企业的资格审核上报、引进和扶贫考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和生态建设工作。

(八)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九)负责协调、指导全州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

(十)组织开展扶贫开发的统计、动态分析、宣传教育和经验交流工作。

(十一)承担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十二)承办州委、州人民政府和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

现有人员情况:组建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时,实有职工人数15人,有书记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科员11人。其中:领导4人、调走2人、1人到“四帮四促”联系村挂职一年、任村副支书、1人正在办手术调州扶贫办、 1人接近退休年龄、1人11月份退休,现只有13人,身份为参公人员。其中55岁以上1人,50岁-55岁3人,40岁-49岁5人,35岁-39岁3人。而下设股级事业单位“XX县扶贫开发技术指导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8名。目前,无工作人员。

我县作为省“整县推进”十个示范县之一,任务非常重,产业主要涉及茶叶、核桃、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等多项项目。现人员严重不足,为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调3名人员到“X县扶贫开发技术指导中心”开展相关的业务工作,望组织部准予调动为谢!

特此报告!

2012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年8月30日

第四篇: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扶贫系统认真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扶贫开发系列指示精神,以中办发25号文件为指导,把扶贫开发责任扛上肩头,把贫困识别落实到户头人头,把改革创新机制抓在手头,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全面推进综合扶贫改革进程。共启动实施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000户、1.6万人;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完成雨露计划1.3万人;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亿元,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一)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创新,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按照国家"低保靠救助、发展靠扶贫"的制度设计,将新阶段明确的108万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了"特殊困难对象实行基本保障、低收入贫困对象实行扶持救助、一般贫困对象实行产业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率先制定出台《恩施州瞄准特殊困难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试行)》,全面实施低保提标、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10项具体帮扶措施。目前,已识别认定特殊困难对象10.72万人,各项扶持措施正在陆续跟进到户到人。二是探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化识别标准。制定了《恩施州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配套开发《恩施州贫困对象识别认定管理系统》。按照"客观计分加民主评议"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综合量分,采用"划线定贫"的方式,由高到低确定贫困户名单。在贫困户识别认定基础上,同步推进贫困村的识别认定。截止10月底,通过对全州2532个建制村、330多万农村人口全面摸底、普查、评议、录入、量分、公示,较为客观、科学、精准的锁定了全州729个贫困村和108万贫困人口,并识别建卡到户到人。三是积极推进金融扶贫改革试点。着力开展"金融扶贫改革路径探索"试点。XX县与金融部门合作,将每村的15万元扶贫互助社资金转化为担保基金,按照1:10比例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已累计向34户农户发放担保贷款164万元;XX县与商业银行对接,为贫困户提供最高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20万元担保资金;州农发担保公司今年共落实担保贷款达18亿元,基本实现了全州有产业担保贷款意愿的企业应贷尽贷。四是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参照国家片区扶贫攻坚做法,聚焦重点贫困区域,探索连片扶贫模式。XX县以当阳片区(辖13个高山村,贫困发生率为61.6%)为平台,整合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同步统筹推进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产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等连片开发项目;XX市以西南片区(辖忠路、沙溪、文斗三个贫困程度较深的乡镇,138个行政村,51861户、20万人)为平台,开展连片开发精准扶贫示范区工作,目前已启动4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有序牵引其他扶贫项目统筹推进,可望在3至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扎实开展专项扶贫。一是圆满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截止10月底,全州729个贫困村和108万贫困人口的识别认定、建档立卡和数据录入工作已全面完成。近期从省扶贫办评比信息获知,全省29个重点县市中共有9个被评为质量优秀等次,其中我州有6县市上榜。二是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采取"1名州(县)级领导带领3-4个州(县)直部门,连续2年对口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的方式,分制定《州(县)直单位整村推进驻村扶贫方案》,推行驻村帮扶责任落实。2013年,州、县两级定点帮扶单位为514个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3.4亿元,落实扶贫项目301个。今年,在原有"1321"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出台《关于在全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统筹规划、全面覆盖、一次启动、逐步实施、分年考评、限期脱贫"的思路,对全州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实行"领导联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分3轮启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目前,前期对接、摸底、调研和制定帮扶计划等工作已全面展开。三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专项措施。坚持以国家精准扶贫三个主打专项品牌政策实施为牵引,扎实开展以整村推进到村,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到户为主要内容的"1+3"专项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共启动实施352个重点贫困村和156个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完成"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余人,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村平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以上、整合各类行业部门资金200万元以上。通过专项扶贫,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48万余人。今年,省下达我州减贫任务为11.05万人,实际减贫可达15万以上。四是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开发,积极推动"121"产业发展模式(即:在贫困村发展1门产业+2个合作组织,对接1个龙头企业)。目前,全州烟、茶、畜、果、药、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到560多万亩,产值超过150亿元。初步建成了富硒产业集群,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200多万亩,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121家。旅游产业逐步发酵发力,一大批曾经落后、偏远的贫困乡村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成为旅游扶贫的示范。

(三)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共同建设宜居家园。一是通过覆盖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将《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精神送进千家万户,通过"千村书记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强化基层生态文明意识。二是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中心任务,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治本之策,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在农户自愿在基础上,对生存环境恶劣,基本生产生活和发展资源严重匮乏,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成本过大地区的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模式,突出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整合资源建设风情小镇和特色村庄。三是规划和审批扶贫项目时,要求坚持资源集约原则,以不突破生态环保为底线,努力降低对能源、水、土地等的消耗,坚决禁止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的扶贫项目。四是加强考核。今年共完成扶贫搬迁1.6万户、6.4万人。在对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检查验收时,把扶贫搬迁项目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精细化管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办法的工作方案》、《州扶贫办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细则》,将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扶贫系统考核目标。州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指导监督职责,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等六个管理办法》等规定,切实强化对各县市专项扶贫项目精细化管理监督。认真组织考核县市党政主要领导扶贫目标责任制和州直行业部门扶贫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制定了《县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和《2013-2014州直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及驻村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考评方案》。加强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审计问题整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州扶贫办没有出现违纪违规情况。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认真查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多占办公用房、公车私用、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等奢侈浪费和贪图享乐行为,党组班子共查找出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班子成员共查找出37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按照要求,立行立改。同时修订作风建设制度44项,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扶贫系统认真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扶贫开发系列指示精神,以中办发25号文件为指导,把扶贫开发责任扛上肩头,把贫困识别落实到户头人头,把改革创新机制抓在手头,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全面推进综合扶贫改革进程。共启动实施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000户、1.6万人;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完成雨露计划1.3万人;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亿元,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一)围绕精准扶贫政策创新,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按照国家"低保靠救助、发展靠扶贫"的制度设计,将新阶段明确的108万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了"特殊困难对象实行基本保障、低收入贫困对象实行扶持救助、一般贫困对象实行产业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率先制定出台《恩施州瞄准特殊困难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试行)》,全面实施低保提标、大病救助、教育扶持等10项具体帮扶措施。目前,已识别认定特殊困难对象10.72万人,各项扶持措施正在陆续跟进到户到人。二是探索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化识别标准。制定了《恩施州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配套开发《恩施州贫困对象识别认定管理系统》。按照"客观计分加民主评议"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综合量分,采用"划线定贫"的方式,由高到低确定贫困户名单。在贫困户识别认定基础上,同步推进贫困村的识别认定。截止10月底,通过对全州2532个建制村、330多万农村人口全面摸底、普查、评议、录入、量分、公示,较为客观、科学、精准的锁定了全州729个贫困村和108万贫困人口,并识别建卡到户到人。三是积极推进金融扶贫改革试点。着力开展"金融扶贫改革路径探索"试点。XX县与金融部门合作,将每村的15万元扶贫互助社资金转化为担保基金,按照1:10比例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已累计向34户农户发放担保贷款164万元;XX县与商业银行对接,为贫困户提供最高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20万元担保资金;州农发担保公司今年共落实担保贷款达18亿元,基本实现了全州有产业担保贷款意愿的企业应贷尽贷。四是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参照国家片区扶贫攻坚做法,聚焦重点贫困区域,探索连片扶贫模式。XX县以当阳片区(辖13个高山村,贫困发生率为61.6%)为平台,整合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同步统筹推进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产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等连片开发项目;XX市以西南片区(辖忠路、沙溪、文斗三个贫困程度较深的乡镇,138个行政村,51861户、20万人)为平台,开展连片开发精准扶贫示范区工作,目前已启动4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有序牵引其他扶贫项目统筹推进,可望在3至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扎实开展专项扶贫。一是圆满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截止10月底,全州729个贫困村和108万贫困人口的识别认定、建档立卡和数据录入工作已全面完成。近期从省扶贫办评比信息获知,全省29个重点县市中共有9个被评为质量优秀等次,其中我州有6县市上榜。二是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采取"1名州(县)级领导带领3-4个州(县)直部门,连续2年对口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的方式,分制定《州(县)直单位整村推进驻村扶贫方案》,推行驻村帮扶责任落实。2013年,州、县两级定点帮扶单位为514个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3.4亿元,落实扶贫项目301个。今年,在原有"1321"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出台《关于在全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统筹规划、全面覆盖、一次启动、逐步实施、分年考评、限期脱贫"的思路,对全州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实行"领导联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分3轮启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目前,前期对接、摸底、调研和制定帮扶计划等工作已全面展开。三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专项措施。坚持以国家精准扶贫三个主打专项品牌政策实施为牵引,扎实开展以整村推进到村,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到户为主要内容的"1+3"专项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共启动实施352个重点贫困村和156个老区村的整村推进,完成"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余人,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村平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以上、整合各类行业部门资金200万元以上。通过专项扶贫,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48万余人。今年,省下达我州减贫任务为11.05万人,实际减贫可达15万以上。四是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开发,积极推动"121"产业发展模式(即:在贫困村发展1门产业+2个合作组织,对接1个龙头企业)。目前,全州烟、茶、畜、果、药、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到560多万亩,产值超过150亿元。初步建成了富硒产业集群,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200多万亩,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121家。旅游产业逐步发酵发力,一大批曾经落后、偏远的贫困乡村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成为旅游扶贫的示范。

(三)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共同建设宜居家园。一是通过覆盖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将《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决定》精神送进千家万户,通过"千村书记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强化基层生态文明意识。二是以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中心任务,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治本之策,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在农户自愿在基础上,对生存环境恶劣,基本生产生活和发展资源严重匮乏,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成本过大地区的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模式,突出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整合资源建设风情小镇和特色村庄。三是规划和审批扶贫项目时,要求坚持资源集约原则,以不突破生态环保为底线,努力降低对能源、水、土地等的消耗,坚决禁止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的扶贫项目。四是加强考核。今年共完成扶贫搬迁1.6万户、6.4万人。在对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检查验收时,把扶贫搬迁项目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精细化管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办法的工作方案》、《州扶贫办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细则》,将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纳入扶贫系统考核目标。州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指导监督职责,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等六个管理办法》等规定,切实强化对各县市专项扶贫项目精细化管理监督。认真组织考核县市党政主要领导扶贫目标责任制和州直行业部门扶贫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制定了《县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和《2013-2014州直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及驻村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考评方案》。加强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审计问题整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州扶贫办没有出现违纪违规情况。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认真查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多占办公用房、公车私用、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等奢侈浪费和贪图享乐行为,党组班子共查找出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班子成员共查找出37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按照要求,立行立改。同时修订作风建设制度44项,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工作打算

2015年是深化扶贫改革创新关键年,是精细化管理扶贫项目规范年,减贫任务到人到户工作落实年。我们将继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鄂发〔2014〕12号)精神,围绕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综合扶贫改革,瞄准贫困对象实施精准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扶贫对象能力,努力共建生态恩施、美丽恩施。启动实施243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重点支持39个革命老区村建设,完成扶贫搬迁4000户、1.6万人,"雨露计划"培训1.4万人,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贫困人口减少15%以上。

(一)认真编制"十三五"规划。组织专班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以精准扶贫为重心,落实精准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的衔接,研究制定差别扶持具体办法,实现减贫任务到人、到户。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探索研究促进扶贫事业迅速发展、取得实效的新政策、新机制。

(二)继续加大机制体制创新。一是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扎实推进重点贫困村的产业化扶贫。坚持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70%以上集中用于发展产业,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贷款贴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辐射牵引作用,拓展和壮大产业发展链条。探索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到人到户。二是大力发展贫困村旅游扶贫,对纳入旅游扶贫试点的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和多方支持,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富民项目、培训旅游扶贫带头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为全面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三是扩大金融扶贫覆盖面,在总结宣恩、XX县金融扶贫试点的基础上,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在全州全面展开。三是加强社会扶贫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村企共建、定点扶贫",进一步拓展帮扶内容,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效果。

(三)加强扶贫系统建设。一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抓在手上,与扶贫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把"务虚"的工作"抓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扶贫先进典型,特别是州直单位、企业、个人等驻村扶贫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积极性。三是充实基层扶贫队伍。选好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四是加强项目监管,州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指导监督职责,严格按照《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等六个管理办法》等规定,切实强化对各县市专项扶贫项目精细化管理监督。

第五篇:平顶山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平顶山村位于青龙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全村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23户,940口人;耕地面积854亩;党员36名。山场面积近15000亩,自然资源溃乏。长期以来由于受集体经济薄弱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我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落后。2010年底人均收入2000元。

我村自2001年以来,依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大面积的栽植了板栗,初步形成了以板栗为龙头,苹果、山楂等为辅的林果产业化模式。林果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我村主要经济来源。

我们平顶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人数为三人,都是中共党员。每名干部都是交叉任职。干部学历有二人是大专学历,一名高中学历。每名干部都能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

县政府和扶贫办领导对贫困村依据政策,加强领导,为我村的发展和治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针对我们现实面貌给予了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大力倾斜和帮助,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在2010年之前完成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在2006年至2009年4年内我村在帮扶单位和项目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建桥涵三座,村内道路全部完成硬化,村民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从而结束了从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2008年、2009年两年中,县教育局帮助下,将村小学校舍翻建、卫生局立项翻建了卫生室、在县组织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又将村部翻建,让我村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村干部也有了舒适的办公场所。在四年内完成了村内建设目标,在建设中总投资达到了80多万元。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电话安装了50多部。

2009年县扶贫办给予了我村“互助金”项目、,村民积极参与,纷纷投资入股,成立了“互助金合作社”,资金总额达到了20万元,村民安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借款,来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等各人项目。“互助金合作社”成立以来,改变了群众借款难、贷款难的局面,受到了群众好评。

2010年 村成立养殖合作社,共筹集资金近70万元,建养兔场一座,县扶贫办在我村养殖场建设中筹资近46万元,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种兔的供应。建成了年出栏肉兔5万只规模的养殖小区。以养殖小区为依托,将来辐射发展,带动邻村或相邻乡镇的群众发展养殖的产、供、销的养殖链,促进经济发展。

四、帮扶单位帮扶情况

(一)、2008至2010年县扶贫办给予了扶贫资金近50万元。

(二)、200

8、2009两年秦皇岛市蔬菜管理中心帮扶资金4万元;

(三)、2009年秦皇岛市房产局帮扶5万元;

(四)、青龙县政府张立群县长,200

8、2009两年内共协调资金23万元;

(五)、青龙县卫生局200

8、200

9、2010年帮扶资金3万元,每年帮扶特困户米、面等物资。 我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得到了政策和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大大改善了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村内产业格局,增加了经济收入。2010年底我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元,是2007年人均收入的2倍。

我们村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适应发展要求,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拉动本村经济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师该如何与学生相处下一篇:老师对优秀学生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