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式论文

2022-05-16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式论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式与现状分析

[摘 要]高等教育的普及意味着就业市场迎来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历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成为社会的关注所在。文章以数据与图标方式呈现中国2018年及以前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包括大学生选择的工作地点、对行业的态度、对单位的期望、就业起薪期望及就业专业满意度等方面。文章主要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质量、了解大学生就业意向与能力、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感受及就业后的能力变化。

[关键词]本科生;数据分析;就业状况

1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政府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保守估计将达834万人,相较于2018年增长13万人,同比增长3.3%,将产生大量求职需求。

根据校园招聘平台梧桐果自有数据及20.8万份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出的数据显示约五成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约30%大学生考研,就业环境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急剧增加,考研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项优选,随着考研人数的增长,其竞争也越发白热化。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和进入事业单位的学生约占6.87%,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约占5.85%,选择创业的约占3.63%,选择做其他的学生占3.12%,分析数据可得知,就业仍是应届本科生的主要选择,考研热持续升温,创业热潮依旧。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连续追踪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十年,是中国社会情况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数据库的庞大资料反映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轨迹,也体现了社会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该报告主要基于麦可思对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与往届同期本科毕业生进行对比,反映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

读取报告信息:2017年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率:91.9% (与2016年和2015年水平相同)。2017届应届本科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低于2016年和2015年水平); 2017届高职高专院校半年后的就业率:92.1%(高于2016年和2015年水平)。得出结论:目前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率水平稳定,同时职业类专科学校就业率首超本科。

2017届毕业生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7.1%,与前两届基本持平,2017届“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毕业生“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为10.8%,略高于前两届的10.1%和10.3%;毕业生“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3.4%,较前两年略低。由此得出,大学毕业生去向并无明显变化,选择读研读本继续提升学历深造的比例有所提升。

2017届的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在4000~4500元,平均本科生比职业类学校毕业生工资高900~1000元,这些平均收入已经高出2017年的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对比十年前收入水平,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十年间本科毕业月收入工资上涨1781元。职业类毕业生月工资上涨1517元。可以说收入水平的增长十分可观。

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自己目前从事工作的主观评判,与毕业生个人经验和个人感受相关,也受客观条件如公司福利、办公环境、职场前景等影响。2017届全国总体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7%,本科院校的满意度为68%,高职高专院校满意度为65%,结合2013年的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6%,就业满意度呈现上升态势发展。就业本科生的不满点在工薪低和觉得发展空间不足,有这样想法的毕业生占50%以上。

2017届在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类就业的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达77%,对比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65%满意度,整整高出十个百分点。其中税务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高达85%,相对而言最低的满意度工作为设备操作人员,仅为47%。

以城市归类调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一线城市的就业生满意度最高:典型的代表有北京、上海、深圳,满意度都高于70%,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满意度排名前十的为:杭州(75.3%)、宁波(72.0%)、天津(71.6%)、南京(69.7%)、苏州(68.7%)、成都(67.4%)、武汉(66.1%)、西安(64.9%)、重庆(64.8%)、郑州(63.1%)。老一线城市和新兴起的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都普遍高水平,其中北京和杭州就是典型。最新的政府报告也显示出,新兴一线城市更吸引目前的年轻人和企业,所以新兴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很可能在未来超过老牌一线城市。

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教育业”,其就业比例高达14.7%,较2015届提升了1.1%。位居第二的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比例为10.3%,较2015届略有降低(-0.2%)。“教育业”为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专业(+1.1%),“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比例减少最多(-0.6%)。“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政府及公共管理”“艺术、娱乐和休闲业”近几年来形势也不错,就业比例增加了0.6个百分点。而“家具、医疗设备及其他制成品业”“其他服务业(除行政服务)”“住宿和饮食业”在2015—2017年就业比例基本持平。

2015—2017年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2017届比2016届多329元,比2015届多591元。其中,2017届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774元(比2016届高398 元,比2015届高732 元)。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月收入为3860 元(比2016届高261元,比2015届高451元)。

2 大学生就业意向、能力

2.1 大学生就业意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尤其在高等院校纷纷“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环境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直以来,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几个传统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地点、薪酬标准、专长、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创新化,大学生就业意向也对应地不再只被单一或少数因素所影响。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本组于2019年3月对辽宁省部分较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了問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2019届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679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670,有效使用率为98.7%。

本次问卷对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主要包括:毕业后去向、就业地点、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期望、就业起薪期望及就业专业满意度。此次调查中男女占比与本科、研究生占比 ,虽然各校人员构成各有不同,但样本的选取也基本达到较为均衡的状况。

在对毕业去向的调查中,选择就业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本科生总人数的67%,其次是选择考研和已经保研成功的毕业生,约占22%,这一数据正好反映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读研的现象,又由于这两者所占数据比重较大,说明毕业后工作和读研仍为主要趋势,且读研比重有上升趋势。除了工作和读研外,部分人还会选择出国和自主创业,不过所占比重均不足10%。其一,出国对目前的大多数家庭而言仍然可望而不可即,高昂的费用、对陌生环境的担忧和恐惧、父母对子女的不舍和思念等因素都导致毕业后出国人数不如工作、读研人数多。其二,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底蕴雄厚的青年人才大军,国家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出现,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但由于自主创业需要相关行业经验、资金、人脉等,大学毕业生恰恰缺乏这些,因此选择创业的人数也非常小,即使有创业者,经营状况也大多不太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政府创新创业政策有待改进,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还不够,社会为大学生创业者留出的创业空间仍待扩大。此外,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情况与本科生差别较大,有工作意向的人高于90%,其余人数所占比重较小。

2.2 就业地点

不少大学生会把就业地点作为择业的首要考量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大型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大学生流入量也随之提高,超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更是吸引了大批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其次,就地区层面而言,沿海地区、中国东部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内陆地区、中国西部仍相当大,但近年来随着部分内陆城市及新兴城市出台大量人才引进和落户优惠政策,如西安、郑州等非大型及超大型城市。据数据显示,自从武汉推出其人才吸引政策——“双百万”计划,有40多个城市纷纷效仿,制定并出台了各自的人才引进政策。截至目前,不仅国家批复的9座中心城市全部参与到这场“人才抢夺战”中,一些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如杭州、长沙、宁波、苏州等,也陆续迈开了人才争夺的步伐。部分省市为了留住人才,推出了相关的户籍、社保优惠政策,在各方面均做出了一定政策突破和创新以吸引并留住人才。争抢人才的出现体现了“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的观念,都认识到了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飞速发展的未来,吸引并留住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保持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

诚然,各城市积极进取谋发展、想尽办法引人才,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这种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如果缺乏配套的政策和后续跟进措施,大量人口流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人才聚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尽管出台政策吸引人才的大部分城市在最开始都喜不自胜,对大量人才流入为城市所带来的活力及其被激发出的潜力表示满意,且这种“人才吸引效应”还在缓慢向县级行政单位扩散。但高素质人才终究也是人口组成的一部分,大部分涉及公共服务的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人口数量为基本出发点,而不考虑人口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因而,大量人口流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当地有限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跟不上人口涌入速度,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均衡、服务范围不够广、公共服务人员负担加重等现象,许多地区在出台优惠政策之前并未做充分准备,只能在人才引入之后再匆忙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补,也引起了已落户群体和准落户群体的不满。此外,鉴于大部分省市对所吸引人才的标准和对其素质要求具有高相似性,也使得人才去向呈现“断层”趋势,即对高端人才趋之若鹜,但对中低端人才的吸收却相对饱和,加大了中低端人才市场本就激烈的竞争。就区域发展协调情况而言,飞速的人才政策势必产生虹吸效应,中小型城市在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缺少人才补充,在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发展路径选择上就越发受限。但值得一提的是,虹吸效应或许“有缩有放”,引入城的准备不充分导致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又一哄而散,从而让“引人”政策停留在热闹一时的程度,最近两年又见人才回流。

2.3 就业期望

2.3.1 关于就业单位性质

数据显示,最受欢迎的三类单位分别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私企。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仍以其稳定的工作条件吸引着很多大学毕业生,其中研究生中选择这两类单位的人较本科生又多一些。

关于就业起薪,据数据而言,大部分本科生的理想起薪在3000~7000元,其中选择3000~5000元和5000~7000元的人分别占38.6%、35.11%,而2000元以下、2000~3000元、7000~9000元的比例相当,接近10%,而90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低于5%。而研究生的起薪平均期望水平较本科生更高一些,9000元以上的人数更是超过了10%。

专业对口程度及行业选择,从问卷收集的回答来看,多数人(超过2/3)在考虑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起薪时相对不重视专业对口程度及行业的选择,只有不到10%的人坚持专业对口或者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

2.3.2 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国的就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中国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复合化趋势,国内企业要想“走出去”,除了过硬的“拳头产品”,还要以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作为产品输出的桥梁。国际化人才不止在语言上起纽带作用,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掌握行业知识。

(1)沟通与表达能力。每个人都具备沟通和表达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丰富的沟通经验和高超的沟通技巧以及優秀的表达能力。在信息和电子化时代,尽管通信工具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上的沟通和表达次数,但仍有大部分工作场合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从经济多样性的职业多样性来看,尽管不同从业者在其能力素质上不尽相同,但大部分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口才。教师、同传交传译员、外交外事人员、企业家、销售员等职业都要求从业者能言善辩、口齿伶俐,这些都是对口才有一定要求的职业。在从业过程中,口才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样的课题由不同的教师阐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口才能够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在商业谈判中,能言善辩者能将有利于己方的条件通过口才“加工”,使对方听起来觉得有空子可钻。

(2)母语和外语水平。尽管语言教育及相关高等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全球高质量的双语及多语言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在联合国确定的六种官方工作语言里,英语使用者的数量居全球第一,全世界超过1/3的人口都讲英语,因此世界上很多具有跨国性质的活动都会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英语不仅在各种活动中使用,也是很多较为普及的文学著作和非文学文本的首选语言。而对中国从业人员而言,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各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掌握除中文以外的一门或多门外语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就汉语而言,不同于拼音文字,学习难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需要花更多的工夫学习,且在不同的领域中,汉语的应用也是极为复杂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公司、中外合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从事相关工作必定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母语传达能力,也就是多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就文化传播层面而言,只有具备优秀的多语素质,才能互相传达不同文化的准确内涵,帮助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也能够为传播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通用技能。不管是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做实务工作,当代大学生都应该了解、熟悉、掌握甚至精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通用技能。一方面,“术业有专攻”,学校作为培养单位应该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全面地安排教师教授学生本专业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也应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主动增加未来就业可能性;另一方面,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当代大学生应当做好职业规划,学会挖掘自身优势,发展职业兴趣,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工作中通用的能力和技能,如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计算机软件使用等。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感受及就业后能力变化的调查

3.1 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

每一个高校毕业生在经历了大学四年或者更多的学习之后,必将踏入职场。初入职场,每位学生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彻底适应与职场前辈的相处,往往会出现还停留在对自我学生角色的认知层面,并且在初入职场的实习期这种认知最为明显。而即便经历了实习期的历练,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地定义自己的角色并理解自己的职场身份,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学校人”与“职业人”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角色转换并非易事,以下是两种身份或角色的主要区别。

首先,两者在职场工作的目的不同。对于刚毕业的高校学生而言,进入公司尤其是在实习期,由于十几年的思维惯性,其进入职场工作就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应当多学知识。此外,鉴于高校教授知识与实际的职场工作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而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在经历了对职场工作的一定熟练和掌握了基本技巧后,并且基于各执其职的原则,职业人士在职场工作的目的更多是完成公司上传下达的某项任务。

其次,两者所需要的技能不同。初出学校的毕业生所拥有的能力主要是其良好的思维与逻辑能力和记忆力,而职场人士的主要技能在经历了职业生涯的打磨后,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对自己领域的相关设备和资料的处理更加具有职业的气息。

最后,两者的工作方法不同。虽然目前的高校不断要求学生之间多团结合作,并常常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实际上,学生的大多数工作方法依旧是以个人的独立行动为主,例如各科目的期末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完成。而职业人士往往被划分为不同部门不同小组进行合作,更加具有团队精神和分工意识。

3.2 如何从“学校人”成功过渡到“职业人”

3.2.1 调整角色预期与心态

在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中,常被告知: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试试看改变自己。在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对身边的职场环境感到不满意或者无法接受上级领导安排工作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从自身出发,少一点埋怨环境,多一点改变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时会产生好的或者坏的结果,这关系到自己在职场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一旦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情绪,会更加无法清楚地定位自我,由此心态的无作用或者更坏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埋怨环境、改变自己。这不仅让自己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同时对整个职场的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职场领导应当从此处入手,合理关心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老员工也可带动积极的思想在團队内部的传播与扩散。

3.2.2 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定位是指人在进入特定环境中根据环境的改变来对自我价值、权利以及义务的重新判断。高校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势必会对自我新角色的理解不够清晰不够深刻,只有调整好理想与现实,平衡好两者关系,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职场分配的角色,也会拥有更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职场生活。

3.2.3 调整角色行为

一旦高校毕业生清楚并确定了自己的职场角色定位,下一步就是根据角色定位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观察前辈或领导的行为进行学习与模仿,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最终成功调整好自己作为职场新人的角色行为。

3.2.4 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是指除了对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知完成定位并进行实践后,对自己的角色进一步的接受,即角色认同是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最后一步。在经过角色认同后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在不断适应的职场环境中更加积极且熟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项目。尽管有不满的事情会发生,但如果在此情况下仍坚持认同自己的职场角色并努力下去,这就是角色认同的进一步深化。

3.3 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及困境

3.3.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高校毕业生是否选择进入职场并进行其角色的转换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求职简单而言就是需要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并且不再跟父母伸手要钱,这是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经济”的关注度高也同样阻碍了一个小公司在创业初期急需人才的市场需求,小公司没办法在实习期或者未来三年给予高校毕业生较好的待遇,但是其发展前景良好,这就与现实的大学生求职形成了矛盾,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因无法找到合理薪资待遇的职业而苦恼,甚至产生“厌职情绪”。

3.3.2 “大材小用”的困扰

对于一些名校毕业尤其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其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的毕业生会有在求职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首先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基本条件和学历的自信与认可,其次是身边环境,例如亲朋好友甚至同学老师的夸赞,这些原因都使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大材”理应得到重用。然而刚刚进入职场,上级领导往往不会安排比较重要的项目给他们,这就会让这些名校出身、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长此以往,除了心中愤愤不平,还会感到对工作甚至对生活激情的消失和疲倦,还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与能力不匹配,缺乏挑战。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从小给孩子灌输“要做大事的人”的观念在当今中国社会十分普遍,这是导致大学生在对自我职业角色转换和适应职场需求两方面产生巨大的内生影响。

3.3.3 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无论是从小到大一直是受人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小学甚至是研究生,其中都包含着人际关系的处理。然而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人际关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之前十几年的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的简单人际关系截然不同的职场人际关系。例如对国有企业中人际关系有个很大的印象就是“拍马屁”,对公司中人际关系的印象就是“错综复杂,水太深”。然而无论这些印象和判断是否正确,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处理往往成为其不知所措的一方面,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在处理领导或上级交代的任务时的效率与质量。

3.4 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的分析与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760万以上,同比2015年增加了15万人左右。随着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建设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上涨,并且呈现一种同比的跳跃式增长。毕业生激增使我国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并且在求职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又是往年没有正常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就再一次导致了我国就业压力的累积增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往往为了个人的生存,就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作为解决以上提到的矛盾的主要解决途径。下文将分析“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3.4.1 “先就业再择业”思想的合理性

由腾讯网教育频道推出的《2016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得出,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地主要是各省的省会城市,因为比起其他地级城市甚至乡县而言,省会城市聚集了更多的就压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因此相比高校毕业期望进入乡镇单位工作的大学生高得多,期望去乡镇工作的高校大学生只占总体的7.8%。因此由调查问卷可知,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上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社会就业压力更为严峻。并且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考公务员”这样的体制内的工作,而就算是体制内的工作,其容量也是有限的,更何况近年来政府简化程序办理提高效率会使体制内的用人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多。即便是高考或者考研甚至国考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未及时就业,就会失去应届生的就业优势,甚至还需要与下一年的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这种种原因就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因此在此情形下,“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个合理且有效的办法。

此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层面来说,“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缓冲过渡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能够让再择业时自身处于更有力的竞争地位。

3.4.2 “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局限性

尽管“先就业再择业”在时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甚至曲解,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其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形成对就业观念的正确认识,仅仅认为就业只是一种手段而非达成自己美好愿望的方式。其次是不利于毕业生在未毕业前对自己专业的学习,一旦形成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势必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可以追求市场需要而不強调自身的进一步和更高一层的发展。此外,这种就业观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和对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初期培训费用,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4 结 论

通过对“先就业再择业”这一就业观的分析,可以得知先就业再择业这个观念既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因为这一就业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高校毕业生自我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家庭观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为了避免“先就业再择业”就业观的泛滥。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从个人、高校和社会层次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4.1 个人层面

合理定位、正确认识,避免就业困难预期心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努力通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突发情况的有效处理等能够证明自我的能力与技能成功定位自己,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在尚未进入职场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自己的眼界,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就业的变化。并且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可以为自己进入职场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的能力保证。

4.2 学校层面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学校和学院辅导员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沟通和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开展有关就业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学生在未来面对求职和应对职场遭遇的挫折和挑战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主动调节自我的情绪。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告诉学生未来在职场或者刚开始求职时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应正视这些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此外,建议在大三或者大四开设更加偏重实际操作与职场需求對口的实践课程,同时注重对英语技能的强化,确保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够满足其自身的发展要求。

4.3 社会层面

营造和谐就业环境,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维护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也作为考察各级有关单位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进一步消除对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以及家庭背景的歧视,营造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公开竞争氛围,杜绝暗箱操作等一系列不公平行为的发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能力变化调查,影响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变化的要素如下。

4.3.1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培养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培养方式和内容的单一性影响大学生以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还是偏向于学术性,而大学毕后从事本专业领域的人在20%左右,这一对比显示出大学生教育的不足。目前各大学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等项目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但是这样还远远不能服务于大部分学生。

4.3.2 个体因素与社会需求具有差异性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2岁,这个时期的人正处在探寻自我、确立独特人格等阶段。大学的普遍式教育缺乏对个体独特性培养的重视,呈现出去个性化、磨平化趋势,对一些在某一领域有独特技能但是又不是特别突出的人不是很受益。同时,用人岗位又存在自己独特的需求性,因此教育和个人发展以及就业的匹配度存在改善空间。

4.3.3 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规划

目前大学都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其效用捉襟见肘。一是就业指导的授课老师大部分不够专业,只是学校的导员进行兼任。二是大学生不够重视,将这门课程视为“水课”。想要达到开设课程的预期效果就要聘请能够吸引大学生就业兴趣的职场人士,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真正的职场氛围。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陈兰云.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5]马洪江,凌道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陈龙海,李忠霖.职业心态训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彭海霞.大学生基层就业补偿政策及制度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8]尹训红.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许一丁 张茜宇 甫运 欣仇倩

第二篇:新就业形式下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重点和难点分析

作者简介:汪琳(1984.7-)女,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学生管理。

龙凌(1964.8-)男 ,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高校管理。课题来源: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

摘要:提升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和普通大学生相比,我国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一般,在高职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道德危机”事件。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新就业形式下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重点和难点分析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新就业形势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new employment situation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职大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高职大学生技术扎实,适合企业工程实践,他们是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的新兴力量。从就业形势来看,高职大学生也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条我们必须摸索的路。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新就业形式下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重点和难点分析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新就业形势下的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探析

2.1 新的就业形势概述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来说,高职大学生面临的新的就业形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我国高职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现状长期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其次我国高职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新变化:应届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降低,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出现上升趋势;总体的工资水平是下降趋势,经济地位也出现相对降低;获得满意的工作机会逐渐减少;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的诚信度比以往下降。

2.2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2.2.1 高职院校并没有很好地将就业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但是,现在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高职院校过分忽视就业工作中的道德作用,过分地强调重视信息服务和技巧培训的实用性的就业指导,这样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处理就业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时,存在着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两课学习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是非的问题上可以明确立场,坚持原则。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临择业这个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需要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时,往往却得不到相关的理论支持。

2.2.2 没有专职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目前高职院校中道德教育基本上由“两课”教师人员担任,这些人普遍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无所知,更没有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而高职院校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指导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之中出现了没有专职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现状。

2.2.3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仍不强

我国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通过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来体现,但现在更多地是通过开展“两课”教育来体现。而“两课”教育在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指导时,常出现针对性弱,时效性差等问题。例如高职院校中的“两课”教育所用教材的内容普遍比较落后,没有编入近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理论、新观点和党中央出台的新政策,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厌烦“两课”学习。同时“两课”学习使用的教材多是直接利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材,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

3 新就业形势下加强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3.1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

具体来讲,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整合资源,建立起一支专兼职队伍。同时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由辅导员、教师、班主任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道德教育。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指导高职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就业主管部门负责高职大学生的政策指导,他们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各种择业服务,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工作和开展招聘活动等。聘请心理专家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和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和发展自我,从心理学层面解决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3.2 优化就业工作中道德教育的环境

高职院校是高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高职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从学校环境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环境对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和集中的教育力量,会对高职大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己经成为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各高职院校要以建设优美、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配置,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培养。要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要注重用校园文化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影响。

3.3 转变道德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实现就业指导与道德教育观念以及工作方法和载体的时代变迁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就业观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传导给高职大学生,促使高职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选择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同时还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职业。

(2)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公民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指引当代高职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第二,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沟通和合作。诚信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现实中用人单位喜欢有责任感、有事业心、乐于奉献和爱岗敬业的高职大学生。而道德教育可以对人的责任感,事业心进行培养,因此高校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强化高职大学生责任感和公德心,这是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率的内在因素之一。

4 结论

本文引证大量事实说明高职大学生当前面临的新的就业形势,同时指明道德教育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了新就业形势下高职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新就业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大学生道德政治教育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段玉銮.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观教育.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10(5):145-147.

[2] 刘卫华.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策略.职业教育研究,2010(6):52.

[3] 汤斌华,李晓.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及对策.文教资料,2010(2):45.

作者:汪琳 龙凌

第三篇: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创新路径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征,其次阐述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创新路径,从而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推动高校的健康长久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就业指导

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高校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压质量有待提升以及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有业不就,存在盲目跟风、随遇而安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错位,对就业指导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职业观,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1.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征

1.1政策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通常都会以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就业办法等为前提,规范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进而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此外,为保障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我国教育部也积极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帮助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2指导性

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可以指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充分掌握就业技巧,了解就业形势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情绪,进而可以更好的适应今后工作岗位。

1.3实践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理论知识,指导大学生拥良好的就业观念,而且还可以教会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技巧,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进而使大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同时,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需要有教育实践作为支撑,进而可以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等进行深入分析,促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完善,保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同时,想要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发展,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

1.4时效性

大学生就业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很容易受到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时期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以国家就业政策为前提,注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教育和指导,进而使大学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2.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2.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现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新形势下以及新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而且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进而可以更好的就业。譬如,高校应要鼓励大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和基层就业,让大学生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进而促进边远建设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2.2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在实际职业选择过程中不知如何下手。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却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当前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大学生需要掌握就业机会,找到一个可以施展自身才华的岗位,进而实现自己的岗位梦想。此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情况,让大学生在就业中取长补短,精准定位就业,为大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3.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创新路径

3.1提高学生的技能迁徙能力

为更好满足就业求职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以及职场生存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量身打造可以提升竞争能力的个人产品,能够在职场发展中提升迁徙能力的职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打好理论基础,就业指导教育包含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等,将这些理论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进而使大学生灵活运用,更好的解决就业实际问题。此外,在大学生定位自身求职意向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挖掘职业兴趣,进而进行认知匹配。(2)就業指导教育中实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将技能运用到实战中的关键,可以促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求职能力。譬如,可以通过面试的方式模拟求职过程,从而使大学生详细掌握面试注意事项和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前者是大学生就业的支柱力量,而后者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2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职业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时,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也需要建立科学、连贯的职业规划体系,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求职和选择职业的技巧,促使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可以更好的面对社会工作岗位。

3.3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人文关怀和就业心理疏导工作十分有必要。因此,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包含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若大学生未能够及时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就业,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今后择业和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传授就业技巧、分析就业形势等方式,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定位,找到心仪的工作。

3.4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对大学生择业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信的大学生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新生开学时就应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增加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信心,从而可以更好的规划高校学生和生活。此外,也需要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班主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促使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就业心态得到进一步成熟,可以更好的面对工作岗位。

3.5建立专业的“自媒体”工作团队

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建立专业的“自媒体”工作团队显得十分重要。在“自媒体”时代下进行就业指导,首当其要的是要详细了解“自媒体”的发展,能够掌握“自媒体”的特点和发展形式,并与当前就业工作和学生需求相结合,向大学生技术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提供职业生涯指导以及就业技能培训,进而使大学生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建立“自媒体”运营队伍,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在线指导,发布信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及理论知识,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环境。这就需要在保障发布就业信息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同时,还要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信息多元化的当前,能够找到自己相关的就业信息,从中获益,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高校注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才可以增多学校的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也需要注重就业指导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才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婷,贾国栋.我國高校就业指导:政策演进、实践成就和未来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5):55-59.

[2]德国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7):22-23.

[3]李娜.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视角[J].青年与社会,2020(19):134-135.

[4]巨梦薇.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J].新西部,2020(18):122-124.

[5]赵英杰.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186-187.

作者:孙沛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优秀德育论文下一篇:关于主题酒店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