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论思维培养探析

2022-10-22

恩格斯曾说过: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理论思维作为思维利器, 对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意义重大。当代中国改革的磅礴浪潮使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国民振奋, 然而, 国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国家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不断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顺利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和强调了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 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国家的改革、民族的进步需要一种科学的、进步的思维。当今世界, 人才竞争是关键的竞争, 作为民族希望、国家发展源泉的高校大学生同样需要这种思维, 而理论思维与我们的校园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 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能够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 改善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研究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为国家发展、民族兴旺提供人才源泉和发展动力。

一、理论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 孔子曾有“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荀子也曾有过“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的观点, 辩证思维、理论思维的思想, 在古代就有先贤的理论作为依据。如今, 理论思维也经常被人们实际使用, 时常见诸报端或刊物, 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学界也已存在一些初步性的探索。

在金炳华等编写的《哲学大辞典》中, “理论思维”被列为词条并释义为“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理性思维。”②也有学者认为理论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细胞进行理性认识的思维类型, 是经过科学抽象, 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运动。”③理论思维主要是指在现象中抓住本质, 反映自然、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思维, 是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它是理性的认识阶段, 属于人的认识高级阶段。

理论思维具有抽象性特点。人们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 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抽象出最普遍、最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 理论思维难于被人们直观理解, 在接受上也需要一定时间。理论思维具有理性的特点。理论思维是科学的, 它是人类依照自身理性能力, 遵循理性原则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过程, 是人类理性长期发展的产物。理论思维还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是理论思维的终极性目标, 因此, 理论思维应该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理论思维欠缺的表现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当代中国, 改革的浪潮影响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然而同时, 有些方面也渗透出国民思想上的种种成长烦恼。着眼当代大学校园, 大学生的理论思维意识和能力仍存在欠缺, 主要体现在批判性思维不足、实践意识不够、诚信观念不强三个方面。

第一, 批判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基础, 然而在当今高校, 大学生在学业学习、课程研究上存在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缺失的问题。首先, 有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习惯局限于课本所述、老师所讲, 盲从权威、缺乏怀疑精神, 对本专业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本专业范围外的知识了解甚少, 导致自身知识体系不全。其次, 有的大学生思维模式僵化, 只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 视野封闭, 跨学科研究欠缺, 导致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全面分析问题能力欠佳, 更难在研究中跟上前沿, 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大学生一旦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辨传统, 蔑视规律, 固步自封, 最终势必步履维艰, 难于成功。

第二, 参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然而在当今高校, 大学生参与实践意识不强。例如, 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比较关心国内外的时事政治, 但是大多数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获得, 能够真正走进社会、深入认识国情、深切了解民情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 大学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 进而提升自身理论思维的机会并不多。另外, 国家文化建设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支撑点, 校园文化建设亦应成为提升大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当今校园, 精神文化建设仍存在不被重视或重视不到位等弊病: 与实践脱离、形式大于内容, 说得多、做的少, 点缀多、效力小, 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鸡肋之位, 尴尬、形式意味严重。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学生被动参与、敷衍应付, 缺乏责任心、大局观, 参与性和创新性意识不强, 都是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的现实问题。

第三, 诚信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然而在当今校园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当今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社会失信问题愈演愈烈, 并已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 在高校也难免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氛围: 重视财物, 轻视仁德; 重视利益, 轻视道义; 重视速度, 轻视效果的现象时有出现, 信仰文化、信用文化和内修文化从一定层面看严重欠账, 导致一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精神支柱和道德修养严重缺失, 其后果令人堪忧。例如, 个别大学生外则奉行学术造假、拉票舞弊、钱权开道; 内则推崇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正义公平的审慎认识和理性思考, 过分讲求实惠和捷径, 不尊重规律和规则, 最终势必害人害己, 走向失败。虽然这只是大学校园的个别现象, 但校园诚信危机必须引起重视。

三、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可行途径

如今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样的环境下,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理论思维意识和能力, 需要培养大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世界。要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就必须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理论思维短板, 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 诚实守信, 投身实践活动, 增强团队合作观念, 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第一, 引领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 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爱国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因此, 正面的心态能够促进事物的积极走向, 负面的态度则有可能带动发展的消极转变。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 爱国是情感基础。因此, 高校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际效果, 与时俱进地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 课改内容要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增强系统性、理论性和生动性。另外, 还可以邀请大学生熟知的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 以他们的成功事例启迪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理论思维。

第二, 注重提高大学生判断、思考和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 大学生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尤其注重对哲学的学习, 培养批判的思维意识, 保持头脑清晰, 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在课程学习上, 广泛吸收他人理论养分的同时, 勤于思考, 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抓住问题的实质和症结, 善于把握规律, 既要把握知识的整体性, 又要善于分析知识的特殊性, 形成知识链。其次, 创新精神, 人人可学; 创新之事, 人人可为。培养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 增强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 力图构建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 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

第三, 注重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提高大学生与人交往能力。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关键一步, 在理论思维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对于大学生而言, 社会实践也是培养理论思维的关键一环。高校要不断开辟社会实践途径, 创新实践活动载体, 拓宽大学生交流的空间和渠道, 培养大学生敢于躬身实践的意识, 不能光说不练。例如鼓励大学生成立社团, 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制度为人人参与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唯有扎根于实践, 方能提升自身与人沟通的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第四,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和团结意识, 这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校园生活中, 一项集体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往往会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 促成大学生之间形成交换想法、交流情感的良好氛围, 使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高校进行国防军事教育以及拓展训练既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国情、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以及互助协作的团结意识。

第五, 培养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注重道德、责任教育。国家的进步源于社会的发展, 而中国的强大却基于自身的诚信与担当。首先, 高校应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活动载体, 如学习班、报告会等形式以及如微信群、微博讨论等新颖的活动载体, 宣传诚信意识, 营造公平、诚信的学术氛围; 其次, 进一步细化、规范学生奖学金等奖励制度, 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 必须擦亮双眼, 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尤其是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切莫因一己之利而忘诚信之名。

总之, 当代大学生应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做到不为铜臭所惑, 不为经验所锢, 不为自私所困, 知行合一,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做出慎重的人生思考和科学的人生抉择。

摘要:理论思维是一种科学、进步的思维,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提高全民理论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全民德性修养, 对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现在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理论思维缺失, 严重影响自身发展, 甚至影响到国民素质, 因此, 分析大学生理论思维欠缺表现, 探析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的可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论思维,大学生,批判思维,实践,诚信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467.

2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 (上)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57.

3廖盖隆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上卷)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29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桥梁实时损伤识别检测的经济研究下一篇:探索教研实效:新教师融入与成长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