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审美文化论文

2022-05-0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城市审美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依旧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精神文明呈现的重要载体,继承与弘扬历史传统文化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下,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为城市审美文化建设找到突破口。

城市审美文化论文 篇1:

影视传播中城市审美变奏与文化精神的阐扬

[摘要]城市电影中的武汉影像没有从正面表现城市的光怪陆离,而是越过上层生活的浮华、深入底层生活,营造汉味特色的意象,以一種真正的关注现实的立场去发现、去揭示我们当下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审美取向上改变了当前对底层社会、边缘个体的关照不足的情况,也改变了现今趋于视觉狂欢和返归感官愉悦的时尚趣味,对更多的生命个体予以关注和表现。在这些影片中往往是现代文明、市民文化精神与地域特色以多种变奏的形式并存.以进一步扩大城市电影创作视域。

[关键词]武汉影像 市民文化精神 意象

[项目基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度开放基金项目《城市电影的镜像书写与审美研究——兼论武汉影像的地方韵味》,项目编号是2014806

伴随着开放后经济日益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城市电影经历了相应的演变与发展。影像中的城市呈现出的审美意义和功能不断迁徙、变化和丰富。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近年来一股摩登、时尚、华丽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成为目前城市电影最热衷呈现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电影文本中,由于不同的表达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趋向。显示出不同的形态和意义。《女大学生宿舍》、《家事》、《江城夏日》、《颐和园》、《忠诚与背叛》、《人在囧途》、《桃花灿烂》、《万箭穿心》、《琴动我心》等影片用多变的视角,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将电影与武汉这座大都市深深地凝结在了一起,在银幕上铺天盖地给我们送来的豪奢、华丽的影像大餐时,却表现了武汉独有的都市意象,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汉味风采,平实、热辣、率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意义。尤其在都市意象营造、城市人心灵空间探微、反映现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上,都正在不断地实现着新的审美意趣和意义创造。
一、在时尚热潮中坚持营造富有武汉特色的都市意象

城市站在文化的最前沿,也能最先感受和领略到全球最流行、最时尚的元素,理所当然应更易突显时尚感。那些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符号,Pany,SPA、小资情调流溢的咖啡馆、酒吧,手边的法文杂志,各式酒会、西服、礼服和LV包包,光鲜亮丽却生硬冰冷,富贵堂皇而喧嚣浮华,这种种都市意象出现在轻松、跳动的氛围下,却难掩内里的情感危机、浮华的社会本质。面对这样的现实,城市电影并没有仅仅展现出一种单一的面貌。以武汉为外景地拍摄的有武汉都市影像的电影,便是以一种对体制更具包容性的现实主义的笔触,对中国都市本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迭嬗以及城市中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加以展现和关注,反映出中国都市在发展中的另一种不同的面向。它们没有追逐时尚潮流,也尚未展开对景观都市中潜藏的资本运作的揭露与批判,而是逐渐褪去外在光华,还原主体于都市之中无所皈依的生存体验,固执地为社会底层人群和底层生活状态留下了一角守望的天空。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生机的武汉空间影像,已然为各种故事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环境空间,《万箭穿心》中拥挤的汉正街、《江城夏日》中长江二桥的倩影、《人在囧途》里人群攒动的长江轮渡、《琴动我心》中万里长江的夜景、《桃花灿烂》那无限伸展的火车铁轨……这些都市意象不再是变幻的霓虹灯、车水马龙的街道、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灯红酒绿的饭店酒店这些符合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审美的组成,而是在高层林立的新建筑群中夹杂着破旧衰败的老房子,江河纵横的城市身体上并置着繁华的商业中心大街和狭窄、杂乱的阡陌小巷,闹市区既有在建设中的新起楼盘,还横亘着好像已经荒废的工企厂房。新旧交替的建筑如同社会转型期的人类心态,充斥着焦灼和矛盾,在文化与审美向度上唤起主体的集体无意识记忆,正如西方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其著名的作品《都市意象》一书中指出:“都市意象是建立在人对城市的感知基础上的心灵地图,代表了现代人对都市的感知、体验和记忆。”

武汉水资源丰富,长江东去,汉水西来,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具有江城独有的魅力。在电影中最常见是长江、东湖等水的意象,滔滔长江穿城而过,有着江汉汇通、汉风楚韵的个性,独具滨江滨湖的特色,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更赋予武汉兼容并包、灵动通达的品格。《江城夏日》、《桃花灿烂》、《琴动我心》等都展现过长江的风情。《桃花灿烂》等片中也闪现过东湖的画面。影片《桃花灿烂》一开头,金色夕阳之下,波光粼粼,空阔而洗练,节奏舒缓的镜头缓缓摇上并叠画出全景镜头,矗立的长江大桥桥墩,水上摇晃的小船,细腻而唯美。《琴动我心》江边的镜头不少,主人公陈建一回忆昔日自己演奏钢琴时的美好情景,独立江边,夕阳西下,江水浩瀚秀美,迎微风拂面,任思绪飘飞。夜晚父亲找女儿,在江边碰见。父亲痛心指责女儿不好好读书,玩什么妈妈儿子的“过家家”游戏,那时耳边就伴随着阵阵江潮拍打岸边的响声。父女俩还几度在江边对音乐交换不同心得,临了,兴致勃勃地一起在江边狂喊,曾经隔阂的父女俩开始了解和靠近对方,最终获得亲情和解。

由此观之,从影像视觉呈现上看,都市意象是在一个网状的现代都市空间当中展开的,并裹挟和整合着个体和群体的人对都市的感知、经验与记忆;而且在众多的城市电影里,能让人深深记住的,不是那种商业繁华的表象,而是深度反映城市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人文积淀以及历史文化的城市本质。当它们被当代电影所捕捉和拼接时,即可成了为电影观众提供理解都市的媒介。因此都市意象的营造不仅是视觉文化时代影视媒体视觉性的突出标识,也是对艺术文化和现实生活的一种诉求。
二、烛照当代人驿动的心灵

都市意象的营造,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心理空间的生产,同时标识着城市生命主体的主要精神症候。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言,“城市问题基本上是关心人的性质的”。人的形象是城市形象最为核心的部分。生活在城市空间的人们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的冲击和变革带来的震荡。个体在外界的观念、文化、制度等环境的包围下无处可逃。“城市人是复杂的……他们的组成是形形色色的,是大都市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在都市的江洋中他们都有一种漂泊感”。这种令人困惑的感觉首先表现为个体的情感危机。物质至上的冷漠,居无定所的游荡,阶级与地位的落差,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是现代化都市的症候群。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但生活信念的缺失导致未来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词汇,人在为了生活而生活。于是,电影中的都市人不再是模式化、整体化的外在表达,而转为个人话语的叙述,个人情感、经历和烦恼这些内在悸动的传递。

不同的城市空间,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空间的定位与认同,每一种城市形象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影片中,它在塑造城市本身之外,也擔负起影片人物主体寄存的平台责任。电影中的武汉城市,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表象仍然难掩底层生活的沧桑悲凉。都市社会的小人物们也都始终处在各种各样的困境的中心,《桃花灿烂》里家庭的贫困和父母不和,造就陆粞的急功近利,为了当个小队长,放弃考大学。气得星儿骂他鼠目寸光。但他痛楚地说“我什么都没有,连像样的家都没有。”影片《万箭穿心》显然不是象《非常勿扰》这样用来满足贺岁热闹的,李宝莉的生活里,有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也有无可奈何的命运嗟叹。丈夫的自杀,儿子的恨意,生活的艰辛,都无情地冲击着一个嘴狠心软的女人。《江城夏日》里的老父亲痛苦不堪的寻子旅途,想见儿子而终不得;儿子学勤其实早因被卷入到碰瓷事件里而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死亡之中。

城市人生活中充满了机遇、陷阱、梦想、失落和希望,《琴动我心》里父亲自认自己是“被艺术玩残的废人”。遭遇火灾后,恰逢女儿到父亲这儿度假,父亲就想把女儿赶回前妻那儿,并厉声喝止女儿用自己的钢琴弹奏流行音乐,认为不能用钢琴“弹这种垃圾玩意啊”,他们的每一种表达往往带有无可名状的怨气和伤心,以至于对彼此的感情,却深藏不露,要经过几个曲折才能悄悄地穿透表达的层面。因此把握都市人这种表里涵义存在巨大差距的状态便是现代都市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父亲落魄后不停地喝酒,手都颤抖了,心也有障碍了,常常手触到琴了,却没办法弹下去。疏离的父女俩经过几个回合的磨合,逐渐理解对方,受伤的关系逐渐得到修补。后来,父亲被女儿“为快乐弹琴的想法”所打动,最终也不喝酒了,在赛场上,实现了女儿所希望的“父亲会亲手再为我弹琴”的梦想,决赛中父女俩四手联弹,达成了幸福的美好梦想。城市是一个不断有故事发生的地方,而这些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有梦想与希冀。在《琴动我心》的世界中,导演寻找人最初的梦想,抒发现代都市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感,是对电影主体一次人性化的拓展。

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无法简单地用道德尺子做一种是非评判,没有极致的好,也没有极端的坏,人性的复杂和丰满符合现代影像人物塑造的规律。不过李宝莉们也罢,陈建一们也罢,并没有因为处境艰难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虽仍然挣扎地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依旧拼命地去追求自己应得的一份个人幸福,无论是否成功。其实,这正是那些处在边缘的人们最值得推重的地方。这是对生命潜藏的热情和亲朋相互关爱带来的信念。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常常在这类题材的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现。不可否认,亦彰显出武汉九省通衢的通达与豁然,显示出这个城市独有的城市身份与城市个性。
三、介入都市生活现实展现市民文化精神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性,城市人口的生存状况也有很大差异。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武汉,有过人来船往的水上贸易,矗立着坚固的租界洋楼,如今也有亭台楼阁的韵味、酒楼商场的熙熙攘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办公楼、学校、公寓、餐厅等现代的城市空间和生活环境,与忙乱的都市生活相互呼应,繁华背后更多的是以市民文化为主的底层生活,这些特点被善于观察的导演所察觉,以平视的温和态度走进平民的世界,书写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探测平民的情感温度,对生活的理性审视转变为对世俗的平静观望。

从《万箭穿心》可以窥见,创作者们将目光锁定在武汉城,以底层平民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边缘人”的目光来探究城市。做扁担的李宝莉不可能心态平和地穿梭于城市中心,只能以狭窄的巷道、偏僻的街角、简陋的客房来掩盖自我在前景茫茫下的内心无助。美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曾说,“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主题与故事都是从它们的社会环境中派生出来的”,“影片是社会的再现,尽管这种再现是间接的、隐晦的”。父亲的自私与猥琐,家庭的困窘与纷争,一无所有的环境,造就《桃花灿烂》里陆粞的过度自尊与自卑,急功近利,短视盲目,结果与心爱的人失之交臂。电影影像就是要将这些困厄、悲伤、矛盾、危机、隐痛的都市状态统统揭示出来。

事实上,当代中国电影的流变与发展过程一直笼罩着浓重的意识形态规训情结,但对都市现实底层生活的关注与民间化的审美表现不足,而武汉影像的电影与都市化进程中平民多元化的人性诉求产生了广泛的对应性,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例如,《江城夏日》中,寻子之旅这个核心的故事发生在武汉,镜头主要穿梭于城市在拆迁和重建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工厂和狭小街角,只有父亲在女儿和她的男朋友的陪同下游览长江大桥的时候,我们才得以隐约看到高楼林立的都市风貌。这种平民表达是普通民众独特的享受空间,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熟悉生活,体悟到自己的熟悉情感。

武汉最鲜明的特质是市民精神,小市民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世俗民情成为审美特征。创作者积累着艺术创作的内在底蕴与平凡情感的热烈喷发,探幽发微地抒写都市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勾画新的现实生活和文化形态所引起的人际关系、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深得武汉独有的市民文化的底蕴,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新的思考和体现。
结语

城市不仅是电影的拍摄地和大背景,更是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电影是透视城市发展的一个微型窗口,它记录并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状态,不仅要注视到城市的繁华绮丽处,也要深入落寞角落里,在沧桑多变中塑造出真实可信、压抑着的的底层武汉形象,并带着观众去洞察特定时空下城市的特殊魅力。不过,对走向国际化,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武汉,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关注态度,呈现其多个侧影,多种面貌。如此才可以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武汉风情和更加深厚、独特的城市文化。
注释:

[1]朱华:《城市发展人文价值不可忽视》,《经济参考报》2001年12月19日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3]杨远婴等:《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4]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冯岭

城市审美文化论文 篇2:

城市审美文化建设:历史与时尚的融合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依旧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精神文明呈现的重要载体,继承与弘扬历史传统文化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下,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为城市审美文化建设找到突破口。而电子媒介发展、审美知觉体验的方式为城市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元素,也使当下的时尚元素融入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因此彰显时尚元素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从城市审美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到城市审美文化建设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主体参与性。因此,图像化与主客一体可是看作是城市审美文化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城市审美文化;历史传统;时尚元素;图像化;主客一体

城市审美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而当下城市审美文化的研究大多针对上海、北京、苏州、南京等大都市,对徐州、连云港、淮安、济南等中小城市的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研究较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城镇化的脚步也在无形中加速,城市审美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更加多元:城市审美文化建设大同小异、日益趋同,彰显不出该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较小,有的二者毫不相关,这不利于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再者,随着美学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也出现一些新现象,图像化成为这一现象中的重要方面,以图像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对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影响意义深远。针对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现象,以徐州为例,从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途径: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彰显当下时尚元素,以及当代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突出特征这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

一、弘扬历史传统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人们对于“美”有了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评价城市的尺度也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关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它的审美功能。“从某个地方归来,游览了几座城市,首先会说,这座城市没还是不美,有魅力还是没有魅力。美既有自然山水之美,也有人文历史之美。[1]”经久不衰的历史传统是“城市人”寻根的落脚点,建设独具魅力的城市审美文化首先必须继承、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在旅游时,常常可以见到文物古迹被修葺一新,不同城市的古代建筑似乎都成了一个样子,看不出明显差异,景点处的旅游纪念品似乎也如出一辙,只是把纪念品上的地名改了一下。与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传统文化相比,大多当代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民风民俗只能用处境悲惨来形容。

(一)多元的传统文化

“北京与西安,中国这两个历史名城,与开罗和罗马相比毫不逊色,但它们都已经失去了入选世界遗产的资格。当前,最令人心痛的事实就是:我们已经没有一个市级以上的城市能够以整座城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的目录之中。究其缘由,就是它们全部失去了人类历史信息的‘原初性’与‘真实性’。”[2]作为五省通衢的徐州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它有着以历史文化形态存在的两汉文化、彭祖文化,有着以民俗、艺术形态存在的徐州香包、柳琴戏等。彰显徐州独特魅力的汉代三绝(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墓)引领着徐州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可以看到三者的巧妙结合。彭祖文化则在彭园得到彰显,徐州每年的“伏羊节”也源于彭祖文化,吃伏羊的习俗早已成为徐州人的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形态的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文化遗产,评价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首先要看历史文化的遗存、保存以及传播情况。“在起源上,民俗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具有丰富的意义。[2]”民间工艺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带有徐州民风民俗的传统工艺也齐集徐州民俗博物館,传统工艺被齐聚在一起本身也是尊重、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二)独特的文化载体

徐州的历史文化是徐州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城市名片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徐州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以苏烟、徐工、维维为代表的经济名片,以五省通衢、淮海战役、兵家必争之地为代表的历史名片,以刘邦、李可染、彭祖为代表的人物名片,以烙馍、饣它汤、伏羊为代表的美食名片,以汉代三绝、云龙山、云龙湖、户部山、戏马台为代表的旅游名片,以两汉文化、柳琴戏、中国矿大为代表的文化名片,这六类文化名片是徐州历史文化的浓缩,是徐州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得到继承与弘扬。在弘扬这些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近现代的精神文化成果。比如“淮海战役精神”“下水道四班精神”“徐州公安铁军精神”等。淮海战役是共产党进行战略反攻的重要战役之一,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抗战分不开,也与徐州人们的帮助分不开,现在,淮海战役背后的历史与意义成为关注、宣传、弘扬的对象。一个城市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个性的灵魂所在,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彰显当下时尚元素

时尚,简单的说,在一定时间内被人们广泛接受、追求的都可以视为时尚。城市审美文化建设要让文化走进市民的生活,让市民走近城市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自觉享受城市审美文化的熏陶。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州的城市审美文化建设,在继承徐州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能够推陈出新,借助当代时尚元素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城市审美文化的影响,塑造良好的徐州形象。原来,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渠道大多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机械的、简单的、被动的识记教科书上的相关条目知识,以增进对城市审美文化的理解。现在,在了解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彰显时尚元素,使“城市人”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吸收者。当下时尚元素,既有微信官方宣传平台、影视技术等推动文化传播的电子媒介方式,也有召集志愿者参与活动,让参观者动手尝试提高主体参与性等的审美知觉体现方式。这两种时尚元素是当下为大众深受喜爱、热衷追捧的方式,这两种时尚元素的结合运用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人们感受其中的文化意蕴。

(一)电子媒介方式

与单一的观看相比,视听触三者结合的方式得到“城市人”的青睐。风靡一时的触摸屏、投影仪等电子媒介对传播文化更具魅力。“心灵、眼睛与双手的那种古老的关系被‘眼睛’所代替。[3]”在当代,电子媒介对文学艺术形态的影响更为突出,它在批量复制作品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作品。“在后现代主义中,文学迅速地转向了后台,而让舞台的中心位置为视觉文化所照亮。[4]”在迅猛发展的视觉文化影响下,以电子媒介传播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众感官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电子媒介的兴起、发展并成为一种时尚元素,与受众的审美心理与“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密切相关。作为时尚元素的电子媒介方式对城市审美文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建的淮海烈士博物馆,通过文物、蜡像、模型、图片、手稿等形式,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再现了当年淮海战役激烈的战争场面,并把雕塑、绘画、影视等艺术手段融合一体,充分展现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悲壮画面。徐州博物馆、徐州汉文化景区等地,为扩大徐州文化的影响力,建立了相应的官方微信,通过微信平台向“城市人”介绍更多的徐州历史知识,向“城市人”展示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关注的是,二维码正成为时尚元素的重要成员之一,如果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绘画、雕塑等展品上,贴上解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二维码标签,游客通过微信扫一扫的方式进入随时听讲解的状态,及时了解该文物的相关信息,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城市人”通过电子媒介了解内蕴深厚的徐州文化,从而增进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审美知觉体验方式

知觉体验方式是体验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人们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往往会得到直接的审美体验。以汉兵马俑、楚王陵、汉画像为主题的全国最大的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汉文化广场、汉文化艺术馆,是徐州人体现、欣赏徐州楚风汉韵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此外,如彭祖文化节、奇石节、伏羊节等民俗文化传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情趣之中,它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城市传统的知觉体验方式。在传统的知觉体验方式中加入时尚元素,会让人们得到全新的审美体验,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徐州的城市文化凝聚力。例如,2015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新发掘出的汉代城墙,数以万记的铜钱,徐州博物馆在定期展出这些出土文物的同时,别出心裁地通过微信平台召集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过程。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官方微信上有这样一条新闻:2015年3月7日上午,30对新人在徐州汉文化景区举办汉式婚礼。这场原汁原味的大型汉文化集体婚礼吸引了市民、媒体和汉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大型汉文化集体婚礼全国巡演活动以汉式婚礼为载体,一股席卷大江南北的汉文化旋风从这里吹向江苏各地。在2016年新年期间,徐州汉文化景区更推出“初一至初六,穿汉服游客可免费游景区内所有景点”的优惠活动,穿汉服、行汉礼等形式无疑会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徐州城市文化的了解。通过这些审美知觉体验式方式,人们既能感受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增进了人们对汉文化的了解,使人们在知觉体验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

三、当代城市审美文化的审美突出特征

城市审美文化的审美形态表征多姿多彩,“广义的城市审美文化形态不仅包括高楼、道路、广场、车流、灯饰等触目可及的城市表征,也包括‘美食’、‘时装’‘康居’‘靓车’等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审美文化的内容,更不用说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大众传媒等领域存在的文化现象[5]”。城市审美文化具有的形式美与内涵美相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相契合、传统美与现代美相汇聚的审美特征,可以看作是城市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众多时尚元素的影响下,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图像比文字表意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读图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审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主要利用视觉来观看、领悟,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图像化可以看作是当下审美文化突出特征的一个方面。为了让文化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人们在读图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借助这些方式,感受文化的给养,当下的城市审美文化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局面,能够调动主体的参与性,能够满足审美主体的直观审美需求、趣味审美需求以及艺术审美需求等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因此,主客一体也是当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图像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那就是它正转向一种视觉文化,或者说一种影像文化[6]。20世纪中后期视觉文化悄然兴起,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传播。图像文化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现在都市为重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7]。”随着电影、电视、网络、广告等的发展,虚拟的幻象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在读图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波德里亚说,“图像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已处处生活在现实的一种‘审美’幻象之中。[8]”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全新的样态,读图已经成为新样态中的一种文化时尚。一些图文文学书籍一改传统的文字叙述方式,图像成为叙事的主体,它以清晰生动、充满意蕴的图像符号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在短时间内向受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由于教育背景与兴趣爱好的差異,不是所有的阅读者都有理解大部头文学作品的能力、耐心和时间。图文文学与单纯的文字文本相比,温馨的画面能更快捷、更直观地传递情感,阅读起来毫不费力,还带有视觉上的审美愉悦[9] 。

(二)主客一体

城市一直被视为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主体创造城市的新面貌,改造着城市的文化景观,改善着城市的文化环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人们思考的痕迹,渗透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城市主体是城市创造的主体,他们有着直觉的、趣味的、艺术的审美需求,城市人在审美需求的推动下,观察并欣赏城市审美文化。在徐州的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尊重城市主体的审美需求与文化品位差异,兼顾不同曾是徐州市民的需求,如在徐州汉文化景区中,图像、雕塑、兵马俑、汉墓等为不同层次的市民欣赏,历史溯源、意义阐释、导游讲解等一般受文化水平较高的市民欢迎。景区中有兵马俑、竹林寺、汉画像石长廊等景观,也有汉墓、楚王陵等景观。城市主体在浏览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参与性,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其中的文化底蕴,获取更多的审美享受。而徐州传统的民俗艺术更调动了城市主体的参与性,实现了主客一体的完美融合。在徐州民俗博物馆,“城市人”主动学习撕纸艺术、欣赏徐州戏曲、观看捏面人、吹糖人等民间技艺,而与吃文化相关的徐州美食节“伏羊节”更是带动了大众狂欢,人们吃伏羊,了解吃伏羊的益处,口耳相传吃伏羊的习俗。

城市审美文化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建设具有文化个性的城市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审美文化传承、创造、传播、消费功能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要做到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时尚元素的融合,在继承、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彰显当下时尚元素,结合当下城市审美文化的图像化、主客一体的突出特点,打造城市个性文化,而城市个性文化的塑造必须与城市的精神文明相结合,必须有利于城市主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城市审美文化建设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与人们的文化知识、审美情感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黎江农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1.

[3]]德]瓦尔特·本雅明.论文学[M].莱茵河畔法兰克福,1969:60.

[4][美]阿列西·艾尔雅维克.眼睛所遇到的[J].文艺研究,2000,(03).

[5]李萍.现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主要形态[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1.

[7]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98.

[8][美]马克思?波斯特.让?鲍徳里亚文选:217.

[9]徐放鸣等著.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27.

作者简介:

李臣,江苏师范大学文艺学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汉画像研究。

作者:李臣

城市审美文化论文 篇3: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浅析我国城市的建筑色彩规划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摘 要:我国城市的形象和格局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而不断地变化着。最近几年来,不断更新的城市形象、不断提高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水平与混乱的建筑色彩所造成的视觉污染之间不相融合、相互冲突着,所以说,规范、改进和实施城市的建筑色彩的规划势在必行。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审美文化与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从大众所审美文化角度看在规划建筑色彩时有哪些要求,以及如何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

关键词:审美文化 建筑 色彩规划

一、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一个城市的色彩上,我就可以判断出城市所追求的文化”,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芬兰,1873年—1950年)曾经这样表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市的主流文化可以通过城市色彩中最直观的一部分,即建筑色彩所体现出来。因此,城市色彩规划在城市色彩规划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了建筑功能需要的满足,建筑色彩还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形式和文化。建筑设计的最原始的构思理念从建筑的形式和文化中体现出来,所以说,除设计师本身之外,设计师对建筑环境的认知和对设计受众的审美文化的把握也是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通过建筑色彩体现出来,城市的形象通過科学的建筑色彩规划而得到提升。所以说,通过科学规划建筑色彩,城市的主流文化得以体现出来,大众审美文化在城市色彩的影响下而不断地使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提升。

二、大众审美文化对建筑色彩规划的要求

(一)从先进性方面看大众审美文化对建筑色彩的要求

在不断提高的大众审美水平的要求下,大众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素质的提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提出了在规划建筑色彩规划时必须满足先进性。此外,大众审美水平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提升和引导下也需要对现金性要求进行满足。

大众审美文化的多样化具体体现在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频繁出现的色彩污染。然而,从城市角度来看,城市色彩对于城市色彩起着基调性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认为色彩的一部分,是与自然色彩配合的体面积较大的一个部分。另外,为了使大众审美的走向逐步适应认同建筑色彩规划所体现的审美意义,大众审美必须引导于主流文化和经营审美文化。

(二)从地区方面看,大众审美文化对建筑色彩的要求

大众审美文化在地域、历史、民族等长久以来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审美文化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认同感。例如巴黎的奶酪色,希腊的白色都是长期形成而延续至今。这些色彩给当地人很强的归属感,是城市文化形成的重要部分。当然,由于大众审美文化也具有的娱乐性和消费性,不可避免的会有“媚俗”和“流行”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并不能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城市的建筑色彩基调的确立,需要考虑以精英审美文化为主,结合因地域、历史、民族等长久以来发展形成的优秀的大众审美文化中的色彩特征。而在居住建筑色彩、商业建筑色彩、娱乐建筑色彩等方面,则应以色彩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众审美文化中地域、历史、民族等长久以来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审美文化特点为主来控制因流行色而造成的色彩污染。

三、规划城市色彩的措施

(一)与城市功能相协调。

城市的功能,分为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城市的分区功能。例如我国大城市的代表——北京的整体色彩与其分区的色彩。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城市色彩是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其下辖的海淀区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风景名胜旅游区,所以其色彩以绿色为主题,绿色不仅憧憬着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又代表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还与本辖区的风景名胜的绿色相呼应。

(二)与城市的文化、民俗相协调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譬如西安市,西安市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拥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建筑,而这些建筑中灰色占得比重很大,如钟楼、鼓楼、明清传统民居、西安城墙等。所以,西安的城市建筑师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的色彩体系,不仅表达了对传统古建筑的尊重,更体现了古都西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三)与城市的自然景观色彩形成色彩构成关系。

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那是因为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因而,在规划城市色彩时,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的底色,将城市色彩与自然色彩统一起来。

就拿希腊的首都——雅典来说,这个拥有古老而美丽神话的海边城市,其城市建筑以大理石的柔和的白色为主,与爱琴海美丽的蓝色形成无与伦比的搭配,使整个城市的色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题,洁净的白色和忧郁的蓝色将这个城市的美丽尽显无疑。

参考文献:

1.陈飞虎:建筑色彩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9.

2.余虹编:审美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8-131

3.王发堂:设计审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莫克热木.阿不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灌区节水改造论文下一篇:区域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