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类解堵酸化工艺评价与应用

2022-09-11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天然气产能的主体, 该类储层普遍表现为基质致密、流体渗流通道主要由天然微裂缝构成。该类储层钻完井过程中微裂缝的泥浆侵入往往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 这类伤害又成为限制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因此, 根据储层分类特征, 针对的选择酸化改造工艺是增产的关键[1,2]。

1 储层分类及特征

四川盆地某气藏碳酸盐岩储层取心段裂缝较发育, 单井岩心储层段平均孔隙度在3.35%~5.83%之间, 渗透率在0.008~4.65m D之间, 总平均孔隙度为4.30%, 平均渗透率0.75m D, 且储层段岩心全直径孔隙和渗透率均大于小柱塞样。储层基质总体具有低渗特征, 由于微裂缝的发育, 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整体渗透性。储层地质分类如表1所示

2 解堵酸化工艺技术研究

2.1 分层转向酸化工艺技术

分层转向酸化技术包括物理转向和化学转向, 其中物理转向是通过酸液中的纤维或可溶性暂堵球, 调整地下层间进酸量, 达到均匀布酸的目的;化学转向则是依靠酸液体系自身的特性, 改变酸液性能 (例如增粘) 来达到转向的目的。其中水平井或大斜度井在射孔和衬管完井条件下, 比较适应纤维转向和暂堵球等物理转向技术, 若配合复合转向酸, 能取得更好的均匀布酸效果, 达到储层充分解堵的目的。

2.2 降滤失酸化工艺技术

降滤失酸化工艺是指通过降滤失剂或物理材料的使用, 防止酸液快速滤失到储层, 增加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的酸液滤失控制技术, 其中以纤维降滤失技术最为有效。针对不同开度的裂缝需要开展纤维尺寸、纤维浓度的优化分析, 实验表明在适当减小纤维段塞的压差情况下, 降滤失程度得到大大提升。

2.3 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相对发育的特征, 提出充分利用酸液溶蚀反应以及酸液滤失的技术思路, 以解除“非径向、网络状”污染带为目标, 以高排量低摩阻降阻酸为改造液体体系, 在净压力作用下, 撑开天然裂缝, 使酸液沿裂缝滤失深入储层 (如图2) , 依靠其高反应活性溶蚀裂缝中的外来污染物和原生、次生充填矿物, 在地层中建立起若干条具有相当导流能力的网状流动通道[3,4]。其技术特点主要有: (1) 酸液规模大, 为了保证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足够长, 就要大大提高用酸量, 使其能到达天然裂缝远端。 (2) 裂缝网络酸压工艺推荐采用变排量施工, 前置酸采用较低排量, 使之充分尽量与污染带发生反应;主体酸采用较大排量, 可增加酸作用距离, 确保非径向注酸。

3 储层分类酸化工艺选择及实例应用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 需要对不同储层分类采取针对性的酸化解堵方案, 以到达产能最大化。

3.1 储层分类酸化工艺选择

因此, 以目标储层的地质和物性特征为背景, 结合目标储层改造前的评估结果, 提出了适合于该气藏的酸压改造工艺技术, 目标储层酸压工艺类型推荐结果如表2所示。

3.2 实例应用

2015年对该气藏某井进行射孔完井, 采用暂堵球+转向酸分层转向技术, 施工过程显示, 转向酸暂堵压力5.6MPa, 暂堵球暂堵压力4.1MPa (如图3) , 酸压前初测产气量137.4×104m3/d, 酸压后测试产量263.5×104m3/d。证明了储层分类酸化工艺技术选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 结语

(1)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钻完井过程中微裂缝的泥浆侵入往往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 针对的选择酸化改造工艺是增产的关键。

(2) 研究表明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解堵酸化工艺技术包括:层转向酸化技术、降滤失酸化工艺和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

(3) 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分类, 对于不同储层采取针对性的酸化解堵方案, 以到达产能最大化是增产改造的关键。

摘要: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天然气产能的主体钻完井过程中微裂缝的泥浆侵入往往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 限制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本文研究发现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解堵酸化工艺技术包括:层转向酸化技术、降滤失酸化工艺和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开展碳酸盐岩储层分类, 对于不同储层采取针对性的酸化解堵方案, 以到达产能最大化是增产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碳酸盐岩,海相储层,解堵酸化,酸化工艺

参考文献

[1] 陈志海, 戴勇.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J].石油钻探技术.2005, 33 (1) :58-62.

[2] 刘静, 康毅力, 陈锐等.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 13 (1) :99-101.

[3] 郭建春等.四川盆地L组气藏最大化降低表皮系数的储层改造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4, 34 (3) :97-102.

[4] 刘海浪, 赵振峰.多级注入酸压—闭合酸压工艺应用探讨[J].钻采工艺研究.1998, 22 (2) :1-9.

[5] 徐天源.A气田L组气藏酸压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园新零售基于AHP模型的商品权重分析下一篇:现场总线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