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2-09-14

本着坚持“学院发展是第一要务, 学生成才是第一目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一责任, 企业和社会满意是第一标准, 争创全国高职示范校是近期工作的第一追求”的工作理念, 贯穿“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 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思想。研制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风电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清晰

通过学习教育部2008年14号和16号文件,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的高职育人理念、特点和功能定位, 启发我们形成了:紧盯就业市场—分析岗位需求—列出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知识与方法—对应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有效地教学与训练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2 岗位核心能力的确定来自企业调研和分析

利用寒暑假, 我们组织教师进入了新疆金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电国投瓜洲风电场、甘肃中电酒泉风电公司、甘肃洁源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玉门风电场、甘肃大唐玉门风电场、中材科技 (酒泉) 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进行调研。

2.1 通过调研和分析, 了解了风电企业就业岗位

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机床操作、焊接设备操作、机械装配、电气安装、整机操作、风电设备运行、风电设备维护、风电设备检修、风电设备营销、风电设备管理、质量检验、工艺编制、风能资源数据收集、风能资源数据处理等, 都是在生产第一线上从事风力发电机组的零部件加工及检测、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风力发电机设备维护、故障检测排除工作、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建设、运营管理的等工作。说明了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的相关工作岗位上, 都有我们高职毕业生的用武之地。以安装调试的人员结构为例, 在其岗位上主要包括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骨干、技术员等岗位, 其中的技术骨干、技术员岗位为主要工作的岗位。这个层次需要的人数是最多的, 这个岗位的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养, 类似这种岗位正是高职毕业生的用武之地。

2.2 通过调研和分析, 确定了职业岗位群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我们对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规划设计、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六大类岗位群, 各岗位群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1.22%、37%、21.42%、0.12%、0.12%、0.12%。

2.3 通过调研和分析, 确定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

在我们对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核心能力进行调查, 通过比较在风电企业就业比例较大的岗位, 确立了其核心职业能力为风电设备加工制造能力、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调试能力、风电机组运行维护能力和风电场运营管理能力构成。

3 依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重构了课程体系

对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 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不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组, 将《工程材料》、《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合并, 开发了基于典型零件为载体的产品加工、装配及检测的, 适用于风电人才需要的适度够用的课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及检测》。对于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或与专业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进行大幅度的删减, 比如《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一体化系统》、《供配电技术》等;大幅度增加适应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课程及内容, 比如《风电场建设基础》、《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技术》、《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等。

在进行课程整合和课时优化的同时, 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 进行了重点课程内容模块化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设计课程, 力求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和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内涵, 使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这样, 便于课程衔接、减少课时、增加选修课学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4 方案的制定为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以我们培养适应风电企业生产一线需要, 具备机械零部件加工与检测、电气配线与电气控制系统应用、风电设备维护与典型故障诊断排除等能力, 能够胜任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群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针对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 剖析所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 是我们建构课程标准, 开发核心课程的依据。

5 方案中体现了以行动导向为目标,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方案中的课程描述中教学方法部分, 积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经验, 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围绕核心培养目标, 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网络教学、换位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这些教学方法集实践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于一体, 构建了一个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使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具有一致性。

6 优化评价标准, 重构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学习领域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分为成果评定、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部分, 成绩评价在每一学习情境结束时进行, 即进行阶段成绩评价, 所有阶段成绩的总和就是课程的成绩。成绩评价是对工作任务的客观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工作过程的主观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所作的主观评价。

学习领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学习, 学生将获得典型工作任务的成果。因而, 对成果的评定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 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 其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 从而不断改进, 获得提高。

对于以小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时, 要按组开展自我评价, 这种按组来集体进行的反思, 能更清晰、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工作能力水平。

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难度、在小组中作用、工作态度、沟通协调能力等。

7 与行业标准接轨,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经过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 都有一个感觉会做却做不对的阶段, 自己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他们认为学院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新的方案中, 改进的措施, 一是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标准引入课程, 二是校企合作确立了机电一体化 (风电方向) 专业发展的“1+X”的教学模式, 第一年主要以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在随后的三个学期中, 采用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方式, 重点完成学生核心岗位技能的培养, 第六学期, 安排到学生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以及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方案的教学设计中, 完全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使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践教学比例达到了50%以上。

通过调研, 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要求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能力和职业资格能力的培训, 在新的方案中加入了这部分内容。

8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去的方案只重视培养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 新的方案不但注重培养的学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身心素质和创业素质。开设所占比例是所有开设课程的40%左右。

总之, 机电一体化技术 (风电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是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为本位,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 真正体现了“三段进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摘要:深入风电行业企业调研和分析, 了解风电企业就业岗位, 确定职业岗位群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 (风电方向) 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 创新了人才培样方案。

关键词: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装配式钢桥在铁路临时便桥施工中的应用下一篇:核电厂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