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故事

2023-02-15

第一篇: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故事

从井冈山斗争联想到执行力

感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党委的邀请,使我实现了到井冈山革命老区走一走看一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愿望。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确实令人震撼。我的心灵也和大家一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刷。

近期,因应管理干部学院之邀为一些海外骨干培训班讲“提高执行力”的内容,我对执行力问题较为留意,听课和参观时也思考了井冈山斗争与执行力有关的问题,现作些分析,就教于各位同志。

评价对象:井冈山斗争。

1、执行力总评:极强。

井冈山斗争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被迫奋起反抗,建立自己的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在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条件下,党保存并发展了革命的队伍,进行了建立红色政权和实施土地革命的实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井冈山斗争经历的曲折和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执行力的角度看,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2、分项评价: 沟通:5分。

沟通的目的是一个组织内部对目标、任务等在认识上的统一。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意思。

上井冈山之前,从文家市变计到古城定策,就是反复沟通,决定工农革命军走向的过程。这是最关键的沟通,毛泽东起了主导作用,为此,在以后还受到处分。

上了井冈山,最重要的沟通,是解决“红旗到底打多久”的问题。八角楼的灯光下,毛泽东写的两篇文章,是更大范围的沟通。由此,统一了井冈山党政军民的思想。

协调:3分。

协调指一个组织与其活动相关的其它各方之间的关系处理。

上井冈山的过程,主要是与当地农民武装的关系处理。这项工作做得可圈可点,十分成功。“成也袁、王。”

朱、毛会师,是起义队伍之间的联系协调。何长工的工作卓有成效。非此,没有可能发展壮大。

边界特委中土、客籍矛盾,是客观存在,看来没有协调处理好。毛在,大家没话说;毛不在,就爆发了。“败也袁、王(事件)。”

涉及社会各方的协调,了解不多。在战时条件下,靠枪说话,恐怕确有简单化的问题。

反馈:1分。 反馈不到位,错误判断形势,必然导致失败。 最典型的案例是湖南省委决策的朝令夕改。抛开敌人围剿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等客观因素,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党的领导层的瞎指挥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情况不明则必定导致决策错误。当然,在那时的困难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及时准确的反馈。

边界特委诬陷袁、王,省委特派员偏听偏信,彭德怀轻信派兵,是反馈的又一反面案例。

责任:5分。

组织中从上到下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情况,是执行力强弱的关键。

红军队伍在责任方面无可挑剔。这主要得益于信念的坚定。

在井冈山斗争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对责任的执着。用今天的眼光看,对责任的追究近乎严酷。但不这样做,就难以存在。“心慈不能带兵。”

决心:5分。

决心是执行力的主观表征。

井冈山军民的决心是以死为保证的,这是决心的最高境界。“不畏难,不怕死,不贪财,为主义而牺牲。”真是壮哉斯言!

2011年7月8日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知识要点

1. 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倭寇”。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大败倭寇。 2.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 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随堂练习

1.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材料一的话是谁说的?此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海波”是指什么?为平息“海波”,材料中的“我”先后在哪三个省进行抗击?其中取得九战九捷战绩的地方是在哪里?

答:戚继光。爱国或答“保家卫国”。倭患。浙江、福建、广东。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2)材料二的话是谁说的?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逐荷夷”发生在哪一年? 答: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_______说的,体现了他的________思想。“海波”是指______。

为平息“海波”,材料中的“我”先后在_____、_____、_____三个省进行抗击,其中取得九战九捷战绩的地方是在__________。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是_______说的,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_________。“逐荷夷”发生在______年。

2. 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689年,名称《尼布楚条约》,当时的中国皇帝是康熙帝。

主要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

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的时间:_______年,名称《__________》,当时的中国皇帝是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列举明清时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精神的三件大事。

答:(1)戚继光抗倭;(2)郑成功收复台湾;(3)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原因是

A.朝廷腐败无能 B.边防松弛C.日本海盗和武士勾结不法商人进行走私 D.倭患严重,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

(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创造了“鸳鸯战术” C.撰写了《练兵实纪》一书 D.取得了台州大捷

( )17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侵占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沙俄

( )郑成功致外国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这里的“贵国”是指 A.荷兰 B.日本 C.沙俄 D.葡萄牙 5.(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问是 A.1561年 B.1661年 C.1662年 D.1689年

( )在我国台湾省台南市有一处名胜古迹——赤嵌楼,这里设有奉祀民族英雄的专祠,你知道他是谁吗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渥巴锡

( )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的时间 A.1685 B.1686 C.1688 D.1689 ( )①康熙 ②戚继光 ③_______。根据你的判断,第三个人物应该是

A.郑和

B.乾隆

C.唐太宗

D.郑成功

(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雅克萨之战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理 论 研 讨 会 征 文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赵建功单位:怀远县总工会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历史经验:强化教育,在思想上筑起防腐反腐的长城;建章立制,在制度上防腐治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以法制腐;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在机制上防腐杜腐;抓大案要案,从严从重打击各种权力犯罪;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反腐败斗争。这些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必须正确处理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保证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的关键;反腐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反腐败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将会给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不仅一向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而且一贯把反腐败斗争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经过长期的反腐败实践和探索,我党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教育,在思想上筑起防腐反腐的长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他教育“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务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建国前后,毛泽东又多次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树立防腐反腐意识,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思想教育,而且一向倡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严格要求,模范地执行党的制度和纪律。在这一方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身就是廉洁奉公的模范。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风范,教育和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至今仍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现实

的要求也多次强调:“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要“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干部党员的思想教育,江泽民指出,惩治腐败,最基本的要靠教育。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在全党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法制教育,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了广大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防腐反腐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建章立制,在制度上防腐治腐。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民主革命时期,党中央和民主政府就较具体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腐倡廉制度,如民主制度、财务制度、组织制度、生活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监督制度等。建国后,党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制定并完善了党政机关工作管理制度、民主制度、新的财务制度、基本建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工作、生活、学习制度及监察和检查制度等。在干部作风上提出了“七不准”的规定。总的来讲,这些制度在“文革”前的一个时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和条件。如《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等等。同时,在10多年的廉政建设实践中,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总结和推广了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党风党纪检查制度,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各项经济管理与监督制度,专项治理等经验和措施,对于从制度上堵塞、杜绝腐败滋生的漏洞,对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加强廉政法制建设,以法治腐。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我们党还不是执政党,但已经进行廉政法制建设的探索。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廉政法制建设逐步摆在了党和国家议事日程。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惩治贪污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反腐败刑事法律的正式确立,对于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957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国

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条例》中的一些条款也对廉政建设作了具体规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建国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反腐败斗争更多是采取了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的方式,特别是在十年**期间,反腐败斗争脱离了法制的轨道,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破坏了社会稳定,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反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0多年来,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有关惩治腐败和规范行政行为方面的法律、决议、规定达210多件,国务院也发布行政法规3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的出台,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和政策保证。

(四)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在机制上防腐杜腐。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还十分重视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对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广泛监督。一是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通过的党纲和党章中就强调要加强党的纪律和党内监督。党的五大还成立了党内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得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内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许多党内监督的好形式和好方法,这些都对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二是群众监督。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让人民监督政府,“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建国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和依靠群众监督各级干部,防止权力变质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更是强调群众监督,强调群众监督的法制化、制度化。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检举、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受到法律、纪律的处分。”实践证明,群众监督是反腐败的一个有效途径。三是行政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机关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不加以监督和约束,很容易产生消极腐败现象。中国共产党历来很注重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行政监督愈益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监督的重要作用,我国不仅紧紧围绕廉政建设,制定了不少行政监督制度和法规,大大加强了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还特别是注重发挥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除了上述监督外,党和国家还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法律监督、经济监督、舆论监督等,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这对杜腐防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抓大案要案,从严从重打击各种权力犯罪。大案要案对党的危害最大,给党造成的影响最坏,广大党员群众也最愤慨,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败的重点放在大案要案上,建国初期,处决了腐化变质、贪污巨款

的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等人,在党内外起到了巨大的震慑和教育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针对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的情况,邓小平严肃指出:“刹这个风,一定要从严从重。”“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只杀两个起不了那么大作用了,要多杀几个,这才能真正表现我们的决心。”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精心部署,重点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明显加大。仅1993年至1994年,全国监察机关就立案95220件,结案81808件,其中县(处)级干部2220人,厅局级以上干部178人。1996年1月至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5万多件,涉及县(处)级上干部5643件;在受处分的人员中,县(处)级干部3695人,地厅级以上干部321人。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一是对搞腐败和正在搞腐败的人可以起到极大的打击、震慑和警诫作用;二是可以起到教育人民、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鼓舞群众的斗志和勇气的作用;三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量。

(六)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反腐败斗争。建国以前,战争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党领导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主要是围绕着夺取民族民主战争的胜利而进行的。40年代末,革命战争胜利在即,党的中心工作开始由乡村向城市、由战争向发展经济转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告诫全党:“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撞,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建国之初,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是主要任务,所以在“三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引导运动服务和服从于这个大局。毛泽东特别要求注意领导生产,不要脱节,不要因此减产,要求各地“务须严格控制,不得妨碍春耕和经济活动”。由于“三反”运动注意了围绕经济建设来进行,从而使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不冲击经济;既有效地遏制了腐败问题,又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迅速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在60年代开展的“四清”运动中,虽然也有一些失误,但并未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冲击,主流还是好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其它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反腐败斗争也不例外。邓小平就多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打击经济犯罪、反对腐败现象作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和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的重要保证。江泽民也多次强调这一问题。他在中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提出的反腐败斗争必须把握的三项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这就从路线上、指导思想上保证了反腐败斗争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一致性。由于正

确地处理了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仅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也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经验非常丰富,总结这些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把反腐倡廉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常抓不懈,警钟长鸣。过去党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与党高度重视反腐败是分不开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反腐败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反腐败的长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下决心不断抓出新成效,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新胜利。

(二)反腐败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反腐倡廉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产生腐败的原因很复杂,孤立地进行某一个方面的治理是不行的,必须从严治标,着力治本,综合治理。既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抓大案要案,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防腐御腐能力;更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因为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既是约束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行为规范,又是实施监督的准绳和依据,法律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更为可靠的途径;还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制约滥用权力,减少以至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只有这样,才能使反腐倡廉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必须正确处理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保证反腐败斗争健康发展的关键。反腐败与经济建设是一致的,经济建设为反腐败提供物质基础,反腐败斗争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二者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反腐败斗争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又不能孤立地抓经济建设,必须把反腐败同经济建设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反腐败斗争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应牢记党在反腐败斗争中两手抓、两手硬的成功经验,也要记取“一手硬、一手软”带来的沉痛教训。

(四)反腐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这是党能够战胜腐败的内在依据。建党90年来,党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纠正错误、克服缺点,揭露、消除腐败的历史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力量、有能力解决自身的腐败问题,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案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会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教学任务就是完成这一要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材立意

岳麓版教材对中国古代核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以下的解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两层含义:

一、专制主义――皇权至高无上;

二、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

两层含义之间的关系,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它有三重组织:即皇帝高高在上,中央机构承上启下,地方组织为基础依托。

这其中始终交替着两种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第3课就是着力突破第一种矛盾。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大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但都停留在简单的史实阶段,没有形成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2.看到本节课的课题,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节枯燥的理论课,从而降低对本课的心理期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核心的政治制度,对其评价问题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或无限吹捧或极力蔑视的极端态度,作为中学生更是难以把握。如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科学定位是本节课难以把握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走近西汉初立,品味《大风》长歌

请同学们观察几幅地图,然后思考:

西周地图

秦朝地图

(1)对照西周和秦朝的地图,疆域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疆域的变化,两个朝代对地方管理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的脚步走进了西汉,在秦朝原有疆域的基础上,又迎来一个封建统一的大王朝。(视频播放大风歌)

一曲《大风歌》真实地描绘出汉高祖刘邦初立国家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品味这曲《大风歌》,感受刘邦此时的心境,找出困扰他的主要困惑。

面对日益扩大的疆域和国土,如何守四方,换言之,即如何实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不仅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中国历代统治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西汉: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讨论探究:破解王国问题,感悟政治智慧 探究路标

1、西汉初年,对地方采取什么管理制度?采取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郡国并行制度。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结果造成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威胁了中央集权。)

2、汉景帝采纳了什么建议?结果如何?(接受晁错等的削藩建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

3、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建立中朝、设立刺史、行推恩令、酌金夺爵)

4、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四项措施,并找出每一步骤的关键所在。

5、与景帝的做法相比,武帝的措施有哪些妙处?

从汉武帝的措施中,我们体会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也感受到了权术、手腕和阴谋,这

一切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生俱来的特色。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宦官和外戚专权等种种现象,这 一切同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身所固有的作用和弊端。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学科综合:阅读诗词佳作,洞悉分裂割据。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隋唐统一之后。唐末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继而五代十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让我们伴随着对三首诗词的赏析,去了解那个动荡分裂的时代。

长戈莫舂,强弩莫烹。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生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李贺的《猛虎行》是揭露藩镇割据的著名诗篇,请从中找出以下信息:

1、唐末藩镇的形成有何特点?(乳子哺子,教得生狞。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2、藩镇之下,人民的生活状况怎样?(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3、藩镇与地方行政管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设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

——五代·黄滔《书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李煜《破阵子》

上面分别出自五代十国的两首诗展示的意境有何不同?这种状况对社会生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民呼唤稳定,国家需要统一,在我们的心里,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君往往出现在统一 的大朝代,但在五代十国的分裂动荡中,同样有一位旷世名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就是后 周世宗柴荣。中原江山次第平,幽州城下屡拓边。先朝世宗柴荣在,契丹无梁跳百年。 南唐后蜀咸宾服,大周宏业指日圆。向使寿数增十载,淮左三关业必沿。

——后人称颂周世宗的诗篇

这首诗表达了后人对周世宗怎样的情感?从诗中可以看出周世宗一生致力的事业是什么?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史实分析:透过历史缩影,解读集权措施。

北宋政权的建立起自于大将的簒权夺位,又忧虑于政权被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缩影,一起去解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缩影一:收精兵——杨继业之死

杨继业任三衙统帅,在一次与辽军的战斗中陷入重围,而枢密院的枢密使潘仁美却置杨继业军队不顾,拒绝增援,杨继业见无援军接应,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不食三日而死,所部几无一人生还。

1.宋太祖这样做的目的什么? 2.宋太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缩影二:削实权——重文轻武

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宋太祖任命文官周渭到这里担任知县,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周渭仅在马上拱手致意,—向目中无人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缩影三:制钱谷——宋太祖问计

宋太祖对地方割据势力忧心重重,一日问计于赵普,赵普建议说:“如诸州自今每岁民 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通鉴长编》卷5 1.赵普提出了什么建议?

2.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

全课小结:再展历史画卷,评说中央集权。 评说一:时人评说见利弊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经过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官僚机构臃肿,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评说二:“烛光斧影”留悬疑

烛光斧影:太宗继位之谜

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 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

1. 太宗继位为什么不合情理?

2.晋王赵光义继承王位说明哪两种矛盾又突出出来。

评说三:后世影响源远长:

我们再看几幅地图,经过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

纵观三个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蕴涵着智慧、也暗藏着权谋和手腕,往低处说,中央集权是家天下的一己之私,往高处说它则给国家奠定了大一统的局面、给民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

第五篇:高中历史 1840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反思 岳麓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岳麓版)历史复习课考点42之

1840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反思

本考点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主要内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整个中国在半个世纪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主要内容,本考点在复习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容量大,理解深,就这些侵华战争而言,它的原因不尽相同,条约内容花样繁多,结果影响更是复杂难懂,因此从复习的角度而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难度不小,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需要不断复习,才能将这些内容准确的记住。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但是脱离书本准确回忆知识点还是有相当难度。对于一些需要深入认识的问题,讲授过程中经过启发引导,学生一般可以顺利领会,并做出适当的总结。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理论问题,还需要详加解释,比如关于各种史学观念的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多种史学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等,这些内容本来就理论性强,理解和记忆需要时间来揣摩和沉淀,因此在以后的上课中涉及到理论问题时还要多拿出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熟练运用。

教学建议

本考点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对历次侵华战争的原因、结果的记忆方面不算清晰,在讲解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书本回忆已学知识,因此在课下要更加注意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基础知识,这是必需下苦功夫,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总结一些线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在运用不同史观看待历史问题时,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课堂上要更加注意讲解这些史学理论,让学生对于理论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掌握。

第三,在认识历史事件时,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明白历史并不是死板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方法在结合材料解析时往往用的比较多,因此在课余作业中要给予适当关注,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材料,学会分析材料的中心意思,得出符合材料的结论,而往往这些结论可能和课本上阐述的结论有所不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景观设计学西蒙兹重点下一篇:机关党建工作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