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如何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相结合

2022-09-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坚持全民行动, 干部带头, 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 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习总书记说的从娃娃抓起, 我们都能毫无疑议地统一:从孩童开始, 从开始接触人世的最纯洁的花朵开始。君不见, 现在出现了“国学热”, 所谓“国学热”即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国学”作为汉字词汇, 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二、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否定,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 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 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四、这也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最初是在大学课堂开设“国学”讲台, 后来出现了由知名学者和大学教师主持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 (CCTV-10) 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 鼓励思想个性, 强调雅俗共赏, 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 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 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授课的学者和专家遍及社会各领域, 例如:最受欢迎的人中, 有易中天——教育家、学者, 于丹——北大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教师, 蒙曼——历史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周汝昌——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 刘心武——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院长,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孟宪实——中国人大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等等, 提倡的是追寻古迹, 提升自我, 但它的受众体有一定的文化水准要求, 针对初中以上学历。但后来的受众面越来越全民化。如全国多地的小学在课堂设置中加开了国语课, 从“三字经”到“礼仪孝”, 让小学生重温中华传统文化;后又从小学再吹到幼儿园, 出现专门的“国学幼儿园”, 就如汇贤雅国学所倡导的“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为背景, 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启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用圣贤智慧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打下基础。”总而言之, 幼儿时期的“国学”普及让纯洁的心灵初试小刀, 以正面的形式引导真、善、美, 弘扬传统美德和传播优秀文化, 所以, 经过“国学幼儿园”的洗礼, 孩子少了娇气, 少了傲气, 多了和气, 多了亲情。我有一朋友, 孩子上的是“国学幼儿园”, 现今只有6、7岁, 目前在上小学, 但在家里, 严然是妈妈的好帮手, 餐后的碗碟都由这孩子承包, 至于打扫卫生、整理个人内务, 那更是份内之事。比起当今这一代普遍浓厚的娇生养惯之态, 那是天壤之别。这是00后的01后, 那90后就更是如此, 曾出现过考上大学的学子, 要放弃学业, 缘何?只因为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连袜子也没洗过, 害怕离开家庭、离开爸妈, 无所适从。君不见, 后来在大学外出现了陪读的家长。这不是幸事, 只能算是悲哀。

那么做为人类教育的殿堂, 高素质教育的圣堂, 如何实现新层面的提升?这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尤其与思政教师密不可分。在教育教学中, 把中国优秀文明、传统文化贯穿其中, 融入现代社会, 在娓娓道来, 逐一剖析中, 明辨是非曲直;在清晰明了的逻辑思维中不知不觉融入并渗透学生的意识, 融入他们的身体, 化为血液中流通的组成, 成为生命的共存, 那么通过这样环节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还怕不能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民族的重托?还怕他们不能真正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有作为的新人?

四望之下, 很多的教师已经在默默地付出和耕耘。譬如, 陈果——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近段时期爆火网络, 她被称为"复旦北区"三宝之一, 校内广传“上她的课, 要用抢的, 得提前去占座, 去晚了, 过道和教室后门都是人, 火爆异常”。讲课范围广泛, 涉足多方面, 如爱情, 陈果陈述“像散文一样, 形散而神不散。”换而言之, 保留自己的人格独立, 做到自尊, 这对当今“拼爹、拼颜值”的娱乐时代不啻一剂清醒剂;又如优雅, 陈果原话:“何为优雅?言行自如, 便是优雅。”也就是说自立、自信、自强, 是为人的基本。在如今信息爆炸、观念被颠覆, 如何倡导健全的人格发展尤显关键。陈述的过程是如此精彩纷呈, 妙语连珠, 引人入胜, 不由同学不为此喝彩、不为此陶醉, 最后的推论一锤定音, 不由不让人肃然起敬, 不由自主产生共鸣, 但最后的推论不正是完美地注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的效果是非凡的, 它不是依靠简单原理导入, 不是借助约定俗成条理剖析, 而是源于丰富精彩的语言、生活真实的案例、引人入胜的缜密逻辑分析, 使学生得到精神娱乐的享受, 甚至可说是精神大餐也不为过, 最后还进行一次成功的思想提升和洗礼。

所以, 只要老师引导恰当, 那对学生起到的效果是巨大的, 因为作为成年的大学生不比懵懂少儿, 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单纯地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 只会适得其反, 只有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当今时代主题才能引起反响, 但兴趣程度多少、众寡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等人格魅力。这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就以陈果来说, 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 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College访问学者, 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D,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光从履历来看, 陈果专业是哲学, 但主修了心理学和神学, 另外从她讲课的视频看, 她的文学功底深厚, 才能“妙语连珠, 引人入胜”。所以不是不能上好, 而是如何上好的问题。又比如, 做为思政课老师, 在课堂弘扬的是爱国情怀和民族情结, 这如果仅仅是说教的教学, 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但如能从古代中国的世界影响和今天中国解决14亿人口的生计入手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国家一一对比, 那道理自然分晓。从这方面来看, 需要的是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对经济动态的关注和把握, 当然当今的大学生是赋有个性和思想的一代, 了解他们的思想,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能更好对症下药, 这样一来, 包括传播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相关内容都显得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那么的课堂是万众瞩目的课堂, 是趋之若鹜的课堂, 更是大家期盼的课堂。

摘要:通过十九大有关民族文化的展望, 结合当下, 尤其是高校——思想宣传的阵地, 应该成为宣传的前沿和青年学生的引领。

关键词:文化自信,国学热,优秀文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源自《新华社》2017年10月18日

[2] 李中华.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J].理论参考, 2007 (7) :41-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网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措施分析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