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02

小编精心整理了《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指现行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依据一定的标准、原则、功能、层次所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规范性文件系统。绩效审计法规是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是开展绩效审计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工作标准。完善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开展绩效审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论文 篇1:

浅议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摘 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绩效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简要分析发展动因,着重研究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善措施。

关键词 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效益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发展的大趋势。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政府审计机关对绩效审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开展绩效审计,而是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绩效审计的定义。

一、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理论界经过几年的探讨,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普遍认同绩效审计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即“3E”审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不断地有学者提出“5E”审计,即增加公平性和环境性审计。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界目前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没有统一观点。以陈正兴(2001)、陈希晖和邢祥娟(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对被审单位或被审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

笔者在对比专家的观点后,认为有必要特别提出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更应该积极发挥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环保项目或资金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从中发现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指导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对其他环境管理工具再监督的管理工具。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两者具有相同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但并非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简单叠加(陈钰泓,2006)。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动因与范围

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备环境审计的一般动因理论,还综合审计、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笔者认为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直接动因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受托环境责任的效益性问题,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共同构成环境审计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性和微观性。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侧重点在宏观性环境管理,比如国家重点专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效率审查,政府环境制度效果评价等。而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则主要关注微观层面。譬如企业日常运营中对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治理环境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作用,从而为管理当局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业绩以及相关决策提供帮助。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审计学会针对环境审计的调研报告显示,多数地方审计机关能够结合当地环保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项目(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2009)。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化治理等。不少地方将资金使用情况、制度法规执行情况融入到企业内部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中,作为重点考察项目。

近两年,理论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加速发展。多数学者将具体的环保项目与环境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实例中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北京市环境绩效审计标准研究项目(王如燕,2008),选取2004-2007年北京市19个县区数据构建环境优质评价模型。此外,笔者认为环境绩效评价也可以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将减排和低耗相结合,提高资源使用率。

四、环境绩效审计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当前环境绩效审计已经开始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目前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审计对于环境管理工作的作用存在误区,仅仅认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关注到环境保护资金尤其是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没有具体的分析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忽视其中存在的浪费情况。

2.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范围仍然较窄,所占到整个绩效审计的比例较低。在已进行的审计项目上,绝大多数是国家专项环保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审查,对环境保护的效益,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审计较少,对生态环境项目关注不够。

3.当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专业出身,基本具备审计财会等理论储备。但对于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真正的了解审计项目的相关风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4.地方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仍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审计对象数量大,审计任务繁重,从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的数量、投入资金力度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可能是审计人员自身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掌握不够全面,或是在面对环境项目的复杂多变,难以依靠经验做出正确判断,多数审计人员仍然倾向于优先选择传统审计方法。技术和方法的缺乏制约环境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6.被审单位尚未完全接受环境绩效审计,认识程度较低,难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效配合有关人员,甚至可能存在拒绝提供有关环境资料,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阻碍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

五、几点改善措施

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1.针对目前的环境形势,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对环境保护的高投入,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势必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环境政策法规的适当性和及时性。

2.进一步加大对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宣传推广力度,在全社会开展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微观层面,使企业界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展环保不仅能够树立良好形象,积极的声誉效应也会反作用于企业效益。

3.加强对于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组成绝不仅仅是具备专业财会知识的审计师,更需要环保行业技术专家,尤其是能够多方面掌握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有着作积极用。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联合审计和跟踪审计。环境污染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适时开展国际联合审计。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环保项目、重大政策执行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重点检查企业执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完善一件,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尽早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制定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指南。当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下一步要积极开展投入产出分析法、效益比率法等环境评价定量分析方法。鼓励结合实际行业、项目的创新型审计方法,促进制定可操作的环境绩效审计指南。

6.加快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建立审计责任制。通过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和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一方面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在企业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利用舆论压力督促被审单位改善环境管理方面的不足,有效落实审计建议,促进绩效审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7-28.

[2]陈希晖,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生态经济.2004(12).

[3]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4]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关于环境审计课题的调研报告.审计研究.2009(2):3.

[5]王如燕,高云兴.北京市"三废"治理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模型及应用.财会通讯.2008(8):126.

作者:孙 焱 孙 武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论文 篇2:

加强和完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的设想建议

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指现行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依据一定的标准、原则、功能、层次所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规范性文件系统。绩效审计法规是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是开展绩效审计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工作标准。完善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开展绩效审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的层次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审计法律。审计法第一条在立法宗旨里提到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法第二条规定“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2.绩效审计行政法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3.绩效审计部门规章。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中央部门先后就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审计以及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等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8月出台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7号——效率性审计。

一、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之处

总体来讲,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属初建时期,内容较少,监督体系、审计范围、审计程序等尚处于初创阶段,缺乏绩效审计专门法和操作性强的规范意见以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1.缺乏绩效审计专门法律、准则和指南。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绩效审计法律、准则和指南,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基本上还只是在审计法中有所表述和体现,其余能起到补充作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又都比较分散,且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也较少。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合规性审计,虽然有的准则强调了要关注效益性审计,却又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没有涵盖绩效审计的全部工作范围,其实质仍然是对合规性审计的要求,不能给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有意义的指导,迫切需要一套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实践。

2.缺乏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虽然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中央部门预算支出、政府投资、国有企业绩效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和操作细则,为规范评价行为、增强评价效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宏观政策、资源环境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即便已有的评价准则也是基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制定的,如《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标准》第八条,“效益性评价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此规定将绩效审计评价囿于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不涉及管理政策和管理活动,导致评价不全面。

3.对绩效审计内容规定不全面。审计内容上,审计法仅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其重点是财政资金,对管理政策、管理活动以及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的绩效审计没有说明。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计”,强调的是“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不仅包括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包括有关责任方的职责履行情况、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审计实践中我国绩效审计已覆盖宏观政策、公共资源、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审计法所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范围。

二、完善我国绩效审计法规体系设想建议

1.完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尚缺少高层次的专门之法,现有的绩效审计法律也只是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当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绩效审计专门法律,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为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是有效考评被审计单位职责履行情况的综合指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对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绩效,防范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能更好地支持审计意见和结论,才能被被审计单位所接受。

3.制定绩效审计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绩效审计或手册。制定时可以重点参考《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以及美、英等国家的绩效审计手册,吸收其中的主要观点,充分考虑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不同之处,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为审计人员遵循准则提供具体详细的指导。指南应以实务为基准,注重审计实务的程序和方法,重点在于说明“如何操作”,是审计人执行绩效审计实务操作基本落实。

(作者单位:德兴市审计局、人民银行德兴市支行)

作者:余霞 程志英

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论文 篇3:

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高校科研项目正实现多元化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也应由财务审计的传统模式发展为反映科研项目全面绩效水平的综合审计。将绩效棱柱模型应用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改进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不足,发挥绩效棱柱模型的特有优势,构建出新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通过案例对该体系的实用性进行了检验,最后提出了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棱柱模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使得科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高校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不断增多,要想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水平,科研人员不仅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规划,更要重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也应适合科研项目的发展需求,转变为对科研项目设立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全面反映科研项目绩效水平的综合审计模式。

当前,国外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欧美国家,已有专业机构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相关的准则与实施方案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系统、完整性的理论和审计标准。众多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在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方面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实践模式及评价方法层面的研究比较缺乏,理论与实践还需更好地融合。

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是对科研项目绩效的整体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构建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任务[1]。科学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必须兼顾科研项目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够让审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把控。因此,本文借鉴绩效棱柱模型的核心思想,设计出了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以期改进以往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促进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一、绩效棱柱模型的基本框架

绩效棱柱模型由安迪·尼利提出,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仅仅以盈利为目的已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企业必须承担更广泛的角色,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2]。

绩效棱柱模型由5个相互关联的“面”组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利益相关者贡献、战略、流程和能力,其结构如图1所示。

绩效棱柱模型的5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依存,环环相扣,以尽可能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最大价值为目标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绩效棱柱模型使组织能够制定出符合所有重要利益相关者群体特定需求的战略、業务流程和措施,站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组织能够更直接地辨别出当前商业环境下的风险与机遇,使用绩效棱柱思想制定相关措施也更利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相互沟通和战略实施[34]。

二、绩效棱柱模型应用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可行性

绩效棱柱模型应用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棱柱模型全面考虑了科研项目各利益相关者

绩效棱柱模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真实需求及其价值取向。从指标的设计来看,它既设置了反映评价主体满意程度的指标,又设置了反映利益相关方满意程度的指标,便于全面评价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

(二)绩效棱柱模型关注组织的战略制定和能力水平

绩效棱柱模型不仅注重对具体绩效成果的考量,更关注对被评价主体为实现组织目標所采取的战略方案的评价以及战略运作流程和运作能力的评价。从而避免评价体系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三)绩效棱柱模型测量了利益相关方的贡献

科研项目研究主体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互动,通过项目研究,利益相关者满足了现实需求,与此同时,他们也对项目的整体研究进程作出了相应贡献[5]。利益相关方贡献的多少对科研项目研究战略的实施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设置相关指标来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贡献。

三、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结合高校科研项目这一被评价主体固有的特质,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

1.指标全面性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该关注科研项目研究各个阶段的综合情况,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指标设计不仅要关注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投入-产出效益,还应关注项目研究的衍生效益及社会影响等。

2.指标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引导被评价对象实现其预期战略目标以及便于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起到向被评价对象明确地传达“哪些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需要重视、哪些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等导向性作用。

3.指标普适性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类型众多,导致其研究成果具有多样性,无法找到对各类科研项目都适用的评价指标[6]。因此,论文期望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对所有类型的科研项目均适用,且审计人员对相关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该研究领域的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给出最终评分。

(二)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1.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维度指标解释。

(1)项目整体水平及所产生的成果:主要衡量项目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可以从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发表论文的情况(SCI、EI、ISTP收录论文数与被引次数)、项目撰写的著作与教材、项目取得的专利授权或知识产权、项目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考量[7]。

(2)项目直接效益与间接影响:该指标意在了解高校科研项目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企业、政府)对项目的满意程度,通过衡量项目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社会影响来实现。

(3)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相关目标,如研究报告的对策建议能否有效解决政府部门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采用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等。

(4)项目的衍生效益:项目研发团队对项目的满意度,通过衡量研发团队的工作成就感、项目对团队成员个人发展上的帮助来实现[8]。

2.战略维度指标解释。

(1)项目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项目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研究技术路线是否符合规范性研究的要求,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

(2)项目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项目研究团队战略制定意识是否浓厚、战略制定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战略分享频繁且及时。

(3)项目质量控制的完善性:项目是否制定了相关人才培养计划、财务预算计划,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是否有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4)项目创新的持续性:通过项目技术成果是否已达到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项目对策研究是否具有实质性创新或明显突破、项目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弱来考量[9]。

3.流程维度指标解释。

(1)项目执行程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项目执行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可以考查项目经费支出与项目经费预算、项目预期目标的匹配程度。

(2)项目决策程序的科学性与民主度:项目是否决策科学、收集信息主动。可以考查项目决策是否高效、程序是否民主、信息是否及时公开等。

(3)项目计划进度的完成情况:衡量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考查项目战略规划中设定的关键技术或经济指标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10]。

4.能力维度指标解释。

(1)项目的师资力量:衡量项目的“软件”配备情况,可以从项目研究团队人数,团队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与相关经验来考量。

(2)项目的科研资源实力:衡量项目的“硬件”配备情况,如项目是否具备了相关实验条件、是否具备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等。

(3)项目的执行力:考查项目研究团队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应用效率,关注其能否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

5.利益相关者贡献维度指标解释。

(1)项目研究团队的敬业程度:衡量项目研究团队的贡献,如项目团队为该研究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项目团队为获取全面信息所作出的努力等。

(2)项目经费投入力度及资金到位的及时性:衡量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贡献,通过考查项目获得的经费支持与资金到位及时性来实现[11]。

(3)项目的制度条件与政策激励:衡量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企业、政府等)在学术环境、制度或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贡献。

(4)项目调研单位的支持与配合:衡量项目调研时相关单位的配合程度,如能否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以取得关键数据资料、进行问卷发放时能否获得足够的样本并保证问卷统计结果的有效性等问题。

(三)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绩效审计的相关专家进行调查采访,让专家结合自身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实践时的真实感受,对前文设计的18个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作两两对比,构造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汇总结果进行修正,将最终结果输入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Yaaph”中,得出了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各个维度的判断矩阵。经测算,所有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说明权重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通过对各维度指标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小数位数的修正,最终得出了基于绩效棱柱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各单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四、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基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特殊需求,进一步结合前文设计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进行科学定量评价。

(一)确定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

关注所有利益攸关方的满意程度与贡献是绩效棱柱模型最大的亮点,因此在评价高校科研项目绩效水平时必须先进行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即分析所有与该科研项目相关的个人或组织,以明晰这些重大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影响[12]。

然后预先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设U={u1,u2,…,um}为衡量科研项目绩效情况的m种指标,V={v1,v2,…,vn}为描述每一指标所处状态的n种评价等级。结合前文设计的指标,评价模型的m=18。评价等级方面设定n=4,拟采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评语作为科研项目绩效水平的评价等级。

(二)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首先对指标集U中的单指标(i=1,2,…m)进行评判,确定各项指标对评价等级(j=1,2,…n)的隶属度rij,从而得出第i個因素ui的单指标评价集ri=(ri1,ri2,…,rin)。总体来看,m个指标的评价集就构成了最终的评价矩阵R,R就是指标集U到评语集V的一个模糊关系,μR=(ui,vj)=rij表示指标ui对评价等级vj的隶属度。

根据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在前文层次分析中得出的权重,引入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作为权数分配集,A=(a1,a2,…,am),其中ai>0,且∑ai=1。

(三)进行模糊合成和决策分析

R矩阵中共有m行,每行对应n个评语,反映了被评价对象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用模糊权向量A对不同的行进行模糊相乘,就可以得出被评价主体对各评价等级模糊子集的总体隶属程度,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引入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作为模糊评价集,B=(b1,b2,…,bn)。令B=A*R,B是對每个被评价主体整体情况分等级的程度描述,通过对B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的最终评价结果。

根据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可以得到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主要框架,如图3所示。

先进行模糊相乘,然后进行模糊相加,得出B=(0.2361.0.5226,0.1972,0.0441),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认定案例科研项目为优秀的比例为23.61%,良好的认定比例为52.26%,及格的认定比例为19.72%,不合格的认定比例为4.4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52.26%对应于项目绩效的一般评语,说明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良好,可判定该项目顺利结题。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引入绩效棱柱模型的核心思想,构建了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检验了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但是,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是一项系统浩大的工程,本文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给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以期指导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实践。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还应根据审计具体侧重点进行调整,希望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得到逐步完善。具体对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机构建议如下:

(一)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宣传与激励

高校应做好科研项目相关情况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可在学校网站中专门设置一个校内科研平台,学校师生可以了解当前已申报成功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已结题项目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保证高校师生知晓本校科研项目规划与激励措施;另一方面也促使科研项目信息透明化,防止经费滥用、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13]。而科研經费不合理的使用是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高校要建立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进而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

(三)推进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重大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该部门成员可由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学科领导小组共同组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应包括项目申报立项时的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审查以及项目结题后的绩效评估。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控,完善项目绩效的评审制度。

(四)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还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一是科研项目审计人员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与科研人员进行及时沟通,及时协调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二是科研项目审计人员应将科研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研究人员,以指导其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此外,科研人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将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反映给审计人员,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Smulowitz Stacy. Evidence for the performance prism in higher education[J].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15(1):1926.

[2]陈艳民.基于绩效棱柱理论的企业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1120.

[3]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2):107113.

[4]杨文培,李静.节能减排利益相关者绩效棱柱模型分析[J].会计之友,2015(11):5659.

[5]NikkarEsfahani, Ali; Jamjoom, Aimun A.B. A framework to review Performance Prism[J]. Medical Teacher,2012(5):3440

[6]Repanovici, Angela. Measuring the vi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production through scientometric method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1(8):122125.

[7]蒋美玉.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4(19):8587.

[8]何小寶,徐荣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4(2):38.

[9]贾明春,张鲜华.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审计工作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3(3):2833.

[10]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2014(10):8189.

[11]张友棠,李思成.基于DEA的大学预算绩效拨款模式创新设计[J].会计研究,2014(1):6471

[12]李诗琪.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层次分析法[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4752.

[13]文新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526.

(责任编辑王婷婷)

作者:尹聪 陈晓芳 金婉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院校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人文主义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