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本文对“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进行了探究。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1: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经常表现为抵触老师,顶撞家长,轻则造成矛盾影响学业,重则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并施以疏导,使其健康度过人生的这段特殊成长期,意义重大。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逆反心理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独立意识的觉醒。逆反说明个体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行走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路上,他们的接触面扩大了,交往的人群也开始复杂。因此,他们需要证明自己是独特的,是独立的,是卓尔不群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受心智发展的限制,还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事情,会遇到障碍或者挫折。而一旦受挫,他们就会表现得很激动或者无助,就只好消极抵抗或者是激动面对。这样,就形成了逆反的心理,变现为不听从家长的劝告,对老师的教导也多有抵触。

2.家庭教育不当。作为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对孩子的事情指手画脚,甚或强加干涉;作为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有自己独立的自由,对父母的看法和行为总是无法接受。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新旧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父亲的强势和母亲的唠叨,会让初中生产生强烈的反感,这就造成了逆反心理的愈演愈烈。

3.学校疏导缺失。学校由于受升学指标的压力,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课既没有专职教师,也形同虚设。所以,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我心理难免出现问题。

另外,老师更喜欢那些听话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那些标新立异或者言行出格的学生,往往是冷眼相对恶语相加。这也就将一些学生边缘化,使他们走向了逆反。

4.影视作品误导。青少年正处在模仿期,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很快。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顶礼膜拜。他们会像“古惑仔”一样偷偷在胳膊上贴个纹身,或者躲过大人的眼睛吸烟喝酒。他们就是用这样超越常规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一旦他们遭到别人的反对,就会采取比较极端的行为来还击。

二、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1.逆反是正常的心理。逆反的心理和行为尽管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但是不可视逆反为洪水猛兽而谈逆色变。逆反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一种显现。

逆反,证明一个人开始了思考,开始需要一种自我和他们的认同与重视。有的人,可能逆反一阵子,而有的人,或许会逆反一辈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愤青”。逆反的心理和行为只要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适度的逆反是可以存在的。逆反,也不都是错误的。有时候,恰恰证明了个体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行为的价值。

2.逆反是可以调节的。逆反心理的产生,源于个体的思想行为与周遭环境和人群的对立。逆反的心理是可以调节的,如通过倾诉、换位思考等途径。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应对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教育不单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开设心理健康课,也要培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这样,才能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疏导。否则,学生的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郁结在心里,演变成为心理疾病。

曾经发生的校园凶杀案、虐猫事件、向狗熊泼硫酸事件,都是源于心理问题造成的。所以,学校教育在实现学生成才的同时,更要让学生首先成人,成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2.及时做好心理矫正。对于出现逆反迹象的学生,教师要爱字当先,多些理解和关爱,要了解清楚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找症结所在,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切忌讽刺疏远。

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动向,对于那些个人主见比较强的、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要多加留意。一旦发现问题,既不要视而不见,更不可大做文章。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与学生坐下来聊天,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进而做心理疏导和矫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3.做好家庭教育辅导。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专业的指导,不够规范和系统,尤其是在心理教育领域更是无所作为。家长往往将眼光放在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学习成绩上,对于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往往采取简单的说教或者训斥。

所以,学校要建议家长阅读心理教育相关书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正确面对孩子偶尔表现出的逆反行为。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敌对;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学校也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给家长做专业的讲座,以实现家校联手的育人目的。

作者:马春莹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2:

“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本文对“三位一体”法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进行了探究。

“三位一体” 疏导 逆反心理

1.引例

文文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对待班级事务积极主动,先后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办的班级黑板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在学习和各项工作方面争强好胜。在初二上学期的英语演讲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小失误没有胜出,趴在座位上嚎啕大哭,谁也劝不了。对选上的同学不服气,非得找出别人的小毛病,已获得心理平衡。通过了解,家长对其要求很严格,每每落后便训斥,说她没有努力,并拿班里的同学或她的好朋友比较,文文很反感,认为自己真的努力了,只是一到考试心里就发慌。因为这事,我跟文文的家长聊了一下,了解到文文的妈妈爱唠叨,不停地抱怨,爸爸木讷,不善言辞,却经常在家因为小事导致夫妻大打出手。文文还有个弟弟,今年8岁。家长的注意力多在弟弟身上,文文因此很以为然,从初二开始对家长的严格管理出现抵触,渐渐地文文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初二元旦前举行的才艺展示,文文原创的小品引起师生的轰动,班里有一位男生对她很是钦佩,文文也有点膨胀,在排练小品续集时,对演员横加指责,引起同学的反感,那个男生也开始疏远她,因此,文文在QQ上发表说说,对跟男生交往过密的女生颇有微词,从而被反感她的同学们集体孤立。终于,在一节体育课上,文文伸手攥住了公开怂恿她的好朋友要疏远她的一位女生的衣领……反应强烈,觅死觅活。发生了上述事件后,老师积极处理这件事,并请涉及这件事的几个学生家长配合做工作,分析各个孩子的优缺点,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让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公开向文文道歉,另外几个孩子都表现出诚意,希望与文文以后好好做朋友。而文文不想原谅他们。文文有些不依不饶,对同学提醒她不要在QQ上发表言辞激烈、诽谤他人的“说说”不以为然,不听家人的劝解,以为爸爸妈妈只向着别人说话,不爱她,不能保护她。为了寻求朋友,减少烦恼,她经常与上职专的表哥和校外学生混在一起,一天晚上到深夜不归,害得妈妈开车到处找她,刚进家门就被爸爸打了两个耳光。文文受不了了,决定与父母老师断绝关系……。基于此,我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给予她以及她的爸爸妈妈以心理咨询……。

2.初中生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骤”变化。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认知发展。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是促进其学业进步;二是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三是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等。

(2)性意识的觉醒。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開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3)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

(4)学习成绩分化激烈。成绩分化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

3.初中生逆反心理有效疏导

艾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儿童就会以野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有效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1)家庭

家庭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因此家 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学生本身的感受出发,父母的道德水平对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两个因素,世界很小,像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像个世界。

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而且各个阶段的教育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其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家教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期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到真、善、美的硕果。当然播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选择良种,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良种更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但有一点规律还是应当遵循的,正如种子虽然很小,而果实却很多

很大的道理一样,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品质开始培养,比如礼貌待人、诚实友爱、尊敬师长等等。这些品质看似很细小平常,实际上他们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基因,而且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中应当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这些品质内化在他们的心田里,只要以后的教育得力、适当,真、善、美的内含就会不断地扩展、升华,由爱身边的人到爱社会上的人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由懂礼貌到懂公德到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

(2)学校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很重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实践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

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外因素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明显增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如果说现在有一些现象仿佛是社会的影响大于学校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教育还应该加强,而不能削弱。虽然奖惩最初只是对人们的情绪发生影响,但是连续的奖励或惩罚,就会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对学生实行奖励或惩罚时都要慎重。

(3)社会

社会风气对学生教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过去有人说校園是一座象牙塔,但信息时代的象牙塔即是八面来风,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初中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相对于家庭和校园来说,社会属于外面的世界,但内外世界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如果社会风气好,它将有助于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果,而学生教育工作整体上过硬,也会推动社会风气 更上一层楼。相反若社会风气与教育的方向背离太远,就可能削弱教育的力量,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强化真、善、美的品德。

参考文献

[1]白晔.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3.

[2]王峥.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对策[J].家庭教育研究,2017.6.

[3]孙颖美.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关系[D].心理医生,2017.8.

作者:宋阿丽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论文 篇3:

初中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

【摘 要】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探讨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逆反心理 成因 疏导策略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初中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学校、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发展,虽已能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与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加之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初中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

成年感的出现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等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初中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过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三)学校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难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理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此刻,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如果教师的言行不一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四)同伴的影响

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为的参照标准。而少年同伴中不良的价值观或行为倾向则令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五)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辩证看待,科学疏导,指导初中学生建立辩证的思维模式,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遇事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产生。

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能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现象,也能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生的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要确立合理的期望,期望水平要适合子女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要客观了解子女的能力、智力发展情况、兴趣爱好特长等,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对待 ,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是预防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三)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工作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事,以理服人。 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品教育的实效。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要热情对人,关心每个学生发扬民主,倾听他们的心声,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事需冷静处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四)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要正确引导,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

(五)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心理教育

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如开展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学生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先进文化。

要加强法治建设,多开办法制讲座,组织模拟法庭,旁听司法审判,使学生减少社会阴暗面对其侵害。要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其疏导 [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Z2).

作者:王清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景教学与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