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转型升级

2022-07-18

第一篇:经济研究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是“十五”期末的4.5倍。进入“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建平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释放资源效应。要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域内现有企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用高新技术推动向优势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要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在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在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中培育立县企业,在对资源的集群化整合中扩大园区规模,在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围绕矿渣、废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产业集群。要做优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眼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规模扩张,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向集群集中,做大做强,创优品牌。要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加工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延伸产业和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就地转化升值,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像建平县这样的地区,十年九旱,生态条件脆弱,应当把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来抓,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工作,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品种种植面积,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高效互动。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要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三次产业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发展工业、依靠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的现状。积极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题中应有之义。建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更要做强文化这篇文章。要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结合城市扩面增容提质,

加快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区和产业园区,加大对剪纸、绒绣等传统优势文化产品的推介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三篇: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地调查

2011-12-1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是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党校陈燕鸣负责完成的2010年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0YB05)。本课题以企业家转型为着眼点,把企业家的转型和企业家创新与企业的转型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私营企业家转型的应对措施。主要观点如下:

一、企业家转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家能否实现转型在企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认知的改变、企业家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都是企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私营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当前形势下私营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创新,善于把握市场机会,而在冒险和挑战意识方面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二、私营企业家转型的路径选择: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

(一)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企业家子女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4%,远高于同年龄层次人群;同时他们视野开阔,竞争意识强;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发展目标明确;具有悉心敬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具有市场取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但危机感明显不如第一代,特别是在心理素质上,缺乏敢冒险、善打拼的精神;对财富的珍惜程度相对也较弱;缺乏掌控全局的经验。

(二)建立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机制

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始终围绕市场化、职业化与制度化三个关键因素。市场化:私营企业家队伍的市场化的意识普遍增强,市场化的手段已经得到局部的运用。但还存在需要市场不规范,即由于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而导致的无序状况。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不够规范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增加了企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成本。第二,市场上存在的不守规则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利于企业家队伍职业伦理的提升。第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增加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约束与监督的难度。

职业化:在私营企业家职业化建设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第一,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职业化的大环境还不成熟,非职业化的做法还比较普遍。第二,缺乏比较现代的、有效的系统培训,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如何消化、吸收国外的职业化建设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第三,一些陈旧的观念妨碍了企业家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特别是私营企业中也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顽固延续。

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企业家制度化建设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创新。而选拔、激励与约束等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之一在于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因此,在这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在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首先,选拔制度的难点在于行政手段仍占主导,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另外,在真正采用市场选择时,也需要解决配套措施的问题,例如,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者胜任能力的评价方法。其次,激励制度的难点在于打破过去行政化的薪酬体系,真正推行企业化的薪酬体系。第三,约束与监督制度的难点在于法制法规还不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也不够落实。另外,一些重要的监督力量,如新闻媒体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三、政府行为与私营企业家转型

目前,政府对于私营企业家往往存在“少予多取”的现象,没有树立起优质服务的理念,目前的培训、培育方式也过于简单。政府如何引导推动私营企业家转型,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私营经济转型,努力培育新生代私营企业家资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私营企业家的作用和地位要有足够的认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资源对区域经济绩效增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也能够大大促进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从而对进一步“显化”企业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把私营企业家和其它类型的企业家放在同等的地位,一视同仁。尽量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壁垒,为私营企业家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使私营企业家的大量“显化”。三是要努力降低私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风险,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转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许多东西都在变,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私营企业家面临较大的创业风险,这会大大降低其创新活跃程度,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所以转型时期政府要注重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比如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克服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或与企业“争利”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引导私营企业家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鼓励私营企业家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促进私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

(二)大力培育发展知识型企业,促使私营企业家的转型

知识型企业是私营企业家转型的重要载体,创新型私营企业家资源是今后区域经济绩效进一步增进的更为重要的企业家资源,政府必须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以促使其“显化”或从传统创业型逐步“转化”。一是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引导他们抛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加强自身学习、转变陈旧落后观念的同时,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家走出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私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和战略思维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干中学”提升自身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家族式的管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引导其尽快熟悉现代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国际商务等,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家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力

度、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层次,在创新中加速私营企业家能力的积累。努力通过创新使企业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自身的优质品牌和自身销售网络,打破私营企业在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层次、低效率的产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使私营企业家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型升级”。四是要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家善于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带领下的企业创新团队,不仅注重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努力在管理上创新,在市场营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上创新,努力给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五是倡导先进的文化。引导私营企业家摒弃一些低俗风气和落后的传统观念,弘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引导社会尊重私营企业家,对私营企业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引导建立一种良好的商业文化。

(三)营造良好政策氛围,进一步拓展私营企业家转型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广大私营企业家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成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通过政府采购、降低税费,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努力营造私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持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协作,支持私营企业向服务业、软件开发、网络动漫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融资能力对私营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统计显示,近80%的中小私营企业从来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国有银行无法为大量中小私营企业家准备宽松的融资渠道和足够充足的资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比如对私营企业家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快创业板的建设;畅通私营企业家的融资渠道,建立民间融资机构和组织、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进外国银行;加大对私营企业的财税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私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三是努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强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除了进一步加大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金融(融资)支持、政府采购,鼓励私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紧密合作,建立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与联盟,加强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加快技术成果的有序流转。

(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文化,台州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的良性互动是台州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台州传统文化中注重功利、工商为本观念,为台州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人文价值支撑。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对比较容忍市场经济,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得社会能够较好地与私营企业家进行良性互动,使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使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会与人文的发展,从而更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利于区域经济绩效的提高。市场化、职业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家队伍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不仅需要制度

创新,而且需要社会文化的变革。需要通过转变观念、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进一步重视和发挥企业家的社会作用,优化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与私营企业家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反过来又会推动区域制度创新,从而进一步加大对私营企业家激励,促使私营企业家作用空间的拓展。

第四篇: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海洋是沉睡的资产,海洋资源是沉睡的资源。开发海岛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民企发展遭遇困境之时,在转型升级进入乏力之际,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其意义尤为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虽经频繁的变动调整,但基本面貌的变化却不明显,经济发展日趋呈现结构不合理、块状经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抵抗力较弱等问题。而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和海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并且海洋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将转型的载体移到海洋。

一、大力推进港航建设是必然选择。港口的功能不仅在于发挥货物集运输以及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还在于利用港口及腹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物质储运基地,以平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快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拓展航运通道,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积极发展远洋运输,深化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和信息支撑。

二、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主要脉络。要依托交通干线,推动轴线上城市、产业区、交通节点的整体化和协同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带。要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为重点,形成海洋产业带。要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努力形成一个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达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新格局。

三、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是发展方向。浙商永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民资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出台政策增加民企参与的机会。要通过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建设强有力的民企金融支撑体系,提高民企的融资保障水平。加强对民企的引导,促进民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从而帮助企业步入一些需要特大资金、技术支撑的领域。

未来的浙江经济,必将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民营企业为重要力量,持续快速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我们只有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发展,用更开阔的思路来指导发展,用更富激情的活力促进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早日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第五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

决定

(200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解决当前我省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未来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迈进,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3)基本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努力确保即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重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主要途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贡献率,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行有

1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4)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比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和32%,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取得重大突破。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6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的状况。紧贴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和专业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社区服务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各类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外包,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杭、甬、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50%。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优势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6)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我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别要在通信设备、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电站装备、大型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纺织装备等重要领域装备的本地化。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石化、能源、汽车、船舶和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万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引导促进企业加快由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居全国

前列。全面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

(7)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着力改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和比较效益低的状况。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切实保护好1500万亩标准农田,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做强做优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民信箱”、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三、优化要素支撑结构,加快构筑节约集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8)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进一步发挥在浙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和支持高校、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为面向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国内专利授权总量6万件以上,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9)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素质教育,普及15年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等级幼儿园覆盖面85%以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回归计划”、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以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人才总量达到860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超过60%,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

(10)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制定12项节能降耗强制性地方标准,推广实施500余项重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千家重点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和节水节材等工作。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整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单位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

消耗量分别减少20%和15%。深入实施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和生态创建等八大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2%以上,80%以上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5%以上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格局

(11)促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把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群众的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保农户除外的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低保家庭除外的70%以上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7年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4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1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规划、土地要素配置、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组织推动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和千亿产业提升等“三个千亿”工程建设,五年总投资6460亿元,新增铁路6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

3.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发电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加固病险水库980座、海塘500公里、钱塘江干堤300公里,完成4.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10000公里,解决5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新建400个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300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科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

(1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切实改变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企业多形式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和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力度。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对企业、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五、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4)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发展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深入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结合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战略定位和重点开发区块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区域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推动环杭州湾地区加快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推动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充分发挥我省山海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大力发展港航业和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产业,积极推动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山区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海上浙江”、“山上浙江”。进一步创新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体制和政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和劳动力双向转移。

(15)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认真总结和推广义乌强县扩权试点经验,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全面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升。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6)积极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加强与兄弟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与央企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浙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引导省内企业以浙江为总部跨区域发展。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跨国并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

六、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政策保障

(17)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企业主动追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支持企业重组做强做大,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参与收入分配,探索推行期权期股制度,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水价、电价改革,完善水权、排污权交易和土地优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推行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8)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科学的导向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保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19)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政府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力度。完善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对分散在各部门的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省对市县营业税当年增收上交省部分予以返还奖励;对省级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当年增收部分给予市县20%的奖励;对当年引进的全国

性金融保险机构总部(或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给予引进地财政一次性奖励;各地政府应拟定鼓励工业企业

二、三产业分离的有关政策。完善落实要素保障政策,引导促进各地优先安排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重化工业等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引导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制定实施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完善落实价格引导政策,加快实现商业用电、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与一般工业同价,加大差别电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实施力度,逐步推行行业超限额标准用能加价政策,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

七、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

(20)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保障作用。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能力和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善于领导创业创新、善于推进转型升级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新知识和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决定》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意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健康教育宣传栏第下一篇: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经济转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