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2022-04-2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战略问题。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也随之进行调整和扩大,商业性贷款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支持粮棉油收购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信贷格局已初步形成。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1:

农发行咨询顾问业务“动态组合”服务产品的研究

自农发行开办咨询顾问业务以来,咨询顾问业务收入一度成为农发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发行严格执行“四公开、七不准”的要求,对各项中间业务的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方式、范围、操作规范进行了完善。本文将重点对现行咨询顾问业务组合服务产品及流程设计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找出更优的组合方案和流程设计。

一、农发行咨询顾问业务现状

(一)咨询顾问业务分类

农发行的咨询资顾问业务是指农发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利用人才、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为满足客户投融资经济活动需要,提供的投融资环境分析、投融资方案设计、财务顾问、咨询顾问等各种顾问服务。

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的咨询顾问业务包括三大类:一是信息咨询业务,包括: 资信调查、资信评级、信息定制服务、专项协作服务。二是财务顾问业务,包括:投融资顾问、企业(政府)债券发行顾问,企业常年财务顾问。三是现金管理,包括:提供账户余额的控制管理,账户收支控制,资金池,综合资讯服务。

(二)农发行咨询顾问业务组合产品及流程设计现状

1、业务开展情况。目前湖北省分行开办的项目有:资信评级、专项协作服务、投融资顾问服务三个业务品种。

2、组合形式。农发行现行的咨询顾问业务组合主要是以办理贷款为依托,提供投融资顾问服务,为客户提供贷款前期各类咨询、指导服务,按照贷款规模和总行规定分段,按比例收取融资顾问费,同时约定免费向客户提供融资所需的资产评估协作服务、年报审计协作服务、工程咨询协作服务、资信评级服务等。

3、操作流程。目前农发行并未针对组合产品制定操作流程,而是按照组合产品中的各分项业务流程进行。

(三)现有咨询顾问业务组合及流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咨询顾问服务产品开发不够丰富。与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服务项目甚少,只有三大类11个项目,而批复湖北省可开展的只3个项目。

2、组合产品业务操作性不强。投融资顾问业务包含企业申请贷款所涉及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工程咨询协作服务、信用等级评定服务等业务。然而报表审计一般在年初由中介机构完成,企业不一定在年初融资,工程咨询协作服务更是在项目批复或备案前就已经完成。因此,存在产品服务时间不衔接等问题。

3、对日常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目前的产品流程仅仅侧重协议书签订、建议书编写等营销阶段工作,忽略了工作记录、现场调查记录、客户的会谈纪要、咨询服务记录等日产管理工作,对档案的整理、归档、销毁程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只重视了服务结果,忽视了服务过程。

4、现阶段农发行不具备开展以财务顾问服务为主的咨询顾问业务的服务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客户服务网络平台没有建立,无法通过实现与客户的网络平台沟通互动和及时向客户发布产业、行业信息公告;二是信息量获取不足,目前咨询顾问业务没有实现系统内的统一规划,县级支行获取信息量不足,而总行、省分行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三是没有建立高质量财务服务团队。

5、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操作程序不到位。咨询顾问业务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文本风险、操作流程风险、职业道德风险,其中以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基层行由于对政策了解不足、法律知识欠缺等原因,业务开展随意性较大,操作风险大。

二、农发行咨询顾问业务“动态组合”服务产品及流程设计

通过对商业银行咨询顾问组合服务产品的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农发行业务现状进行了设计,总体思路为:采用“动态组合”的方式,即:把服务周期一致、服务频率相近、服务项目相容的咨询顾问服务项目组成一个组合体,遵循客户需求、项目要求、内部收益的原则,在组合体项下,有一个或多个单项服务项目与投融资顾问服务或常年财务顾问服务相组合,既为咨询顾问组合服务,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动态组合”咨询顾问服务产品。其设计的组合服务产品有三个,即:投融资顾问组合服务产品,常年财务顾问服务组合服务产品,动态组合服务产品重组服务产品。

(一)投融资顾问业务动态组合产品及流程设计

1、组合方式:投融资顾问组合服务产品。即:投融资顾问服务(收费)+资信评级服务(免费)+财务审计联系服务(免费)+资产评估联系服务(免费)+项目咨询联系服务(免费)。

2、适用对象: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项目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投资理财等投融资客户(不含政策性业务、小微企业)。

3、服务周期:不超过三个月。

4、服务收费标准:投融资顾问业务动态组合产品执行总行颁布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经办行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与客户协议确定收费水平,收费水平要与工作量、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相匹配。收费分为工作费、杂费、成功费,建议标准:工作费:最低2000元/天/人。杂费:为项目工作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其他费用由委托方据实支付。成功费:即实现投融资后按照投融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费用。如果客户选择在农发行融资,按不大于客户融资总额3‰的上线内协议价格收取,则工作费、杂费可在成功费中进行抵扣;如果客户未选择在农发行融资,则收取工作费和杂费。

5、流程设计:营销客户→签署服务协议→组建工作团队→提供顾问服务→开展尽职调查工作→提交顾问服务方案或建议书→履约与收费→服务记录→档案管理。

(二)常年财务顾问服务动态组合产品及流程设计

1、组合方式:常年财务顾问服务组合服务产品。即:常年财务顾问服务(收费)+信息定制服务(免费)+账户余额控制管理服务(免费)+账户收支控制服务(免费)+资金池服务(免费)+综合资讯服务。

2、适用对象: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项目贷款客户(不含小微企业)

3、服务周期:一般为1-3年。

4、服务方式及收费标准:对于签订一年服务协议的客户,收费采一次签订一年收费或者半年收费;对于签订多年合作协议的客户采取一次签订每年收费的方式。收费标准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产规模划分不同标准。资产5000万元(含)以下服务费2万元/年;资产5000万元-1亿元(含)服务费5万元/年;资产1亿元-3亿元(含)服务费10万元/年;资产3亿元-5亿元(含)服务费20万元/年;资产5亿元-10亿元(含)服务费30万元/年;10亿元以上服务费50万元/年。

5、流程设计:营销客户→签署服务协议→组建工作团队、开通线上服务→提供顾问服务→履约与收费→服务记录→档案管理。

(三)动态组合服务产品重组服务产品及流程设计

1、组合方式:投融资顾问动态组合服务产品+常年财务顾问动态组合服务产品。

2、适用对象:资产总额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项目贷款客户(不含政策性业务、小微企业),同时,还应具备常年财务顾问动态组合服务收费与投融资顾问动态组合服务收费的30%-50%的总和,大于投融资顾问动态组合服务收费的条件。

3、服务周期:一般为1-3年。

4、服务方式及收费标准:分别收费。常年财务顾问业务费按资产分段分级收费,若在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协议期间融资,其融资费用可优惠30%至50%/一次。

5、流程设计:按照投融资顾问业务动态组合和常年财务顾问业务动态组合设定流程分别进行。

三、农发行咨询顾问业务“动态组合式”服务产品与单项服务优劣势分析

(一)动态组合产品优势分析:

1、选择性更强。客户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选择,农发行也可以根据内部收益、自身能力选择性推荐组合产品,通过双方选择寻求更好的业务结合点。

2、操作性更强。客户选择一项产品组合即可享受组合产品下的全部服务,单项服务不再重复收费。同时组合服务收费不等于一次性打包收费,而是将收费项目与优惠收费项目有机结合,不违反“有服务才有收费”的原则。

3、综合效益更加明显。组合服务采取“以价换量,以量取费”的营销策略,虽在部分项目收费上进行了让利,但通过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在总体上实现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4、服务效率更高。通过组合产品,一次营销一次收费,按时序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避免对同一客户多次营销多次收费。同时,也减少了客户有效时间占用和接触频率,更有利于客户主动接受咨询顾问业务服务。

(二)动态组合产品劣势分析:

1、组合服务的适用范围偏向于对银行咨询顾问服务需求较高的客户,对于一般客户并无太大吸引力,可能会流失部分客户。

2、组合服务产品要求经办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常年财务顾问服务,需要一批具有执业能力的专门人才,对经办人员的综合要求高于单项产品。可能由于对组合产品下某些产品的不熟悉,造成经办行营销产品组合的失败。

四、对农发行开展咨询顾问组合业务的建议

(一)加大咨询顾问业务的开发和利用。农发行应开发新业务产品,开展投融资顾问业务,并以投资顾问业务为重点,做好理财业务、保理业务等,将业务扩展到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贴现业务、应收账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农发行增加更大的收益。在目前投资顾问服务业务没有条件开展的情况下,可以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贴现业务、应收账款等业务明确纳入融资顾问业务中,按照融资顾问业务进行操作。

(二)整合系统内部资源。一是建议总行根据咨询顾问业务的开展,建立系统内统一的网络平台、数据库;二是总行、一级分行应该统一制定所有法律文本、调查审批文本、工作日志等纸质文本档案资料模板;三是建立总行、一级分行咨询顾问业务指导机制,运用上级行掌握政策快、信息多的优势向基层行辐射,从而带动系统内的整体发展。

(三)给基层行更大的优惠权。一是将对客户咨询顾问业务的优惠比例与企业的综合贡献度挂钩,将客户货款归行率、日均存款率、国际业务结算量设置相应的优惠比例,对完成比较好的企业给予优惠。二是通过优惠鼓励存量客户向农发行介绍优质客户。农发行存量客户通过自身资源介绍优质客户,尤其是存款、中间业务资源优质客户,为农发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企业,应该根据贡献程度给予更大的优惠,甚至免费。三是建议将优惠比例权进一步下放,让基层行、二级分行具有更高的优惠权,让基层行能够根据贷款营销情况、银行间竞争情况、客户配合度情况,制定不同的优惠措施配合贷款营销。

(四)建立咨询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和团队建设。一是建立咨询顾问业务服务中心,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加大培训力度,为业务拓展提供人员保证。二是鼓励农发行员工获得各类专业证书,如理财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三是农发行应该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农发行应与评估公司、财务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讨双方在项目信息交流、客户互相推荐、共同担任企业财务顾问、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的具体方式,通过合作提高工作质量,培养农发行系统内部人才。

(五)依法合规开办业务。一是严格遵循以财务顾问身份参与项目运作的定位,不承担与顾问工作无关的责任与义务。二是须坚持客户自愿原则,不得捆绑收费、强制收费。不受客户委托,不签署协议不得向客户收费,收费水平要与工作量、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相匹配。三是建立规范的业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客户资料、行业资料等基础资料,需求调查与业务立项报告、咨询业务建议书、咨询顾问协议,咨询顾问报告及相关评估审查意见等。

(六)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一是高度重视协议的签订以及协议条款的完备性,与客户签订财务顾问协议,要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避法律风险;二是严格依照财务顾问指导规定,对签订的财务顾问协议都应先送交上级行法律事务部进行合法性审核后才开展财务顾问业务;三是重视档案管理,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备查制度,防控操作风险。

(作者单位:农发行十堰市分行)

作者:李勤 熊杰 白怀杰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基层农发行如何拓展传统信贷业务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战略问题。近年来,随着粮食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也随之进行调整和扩大,商业性贷款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支持粮棉油收购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信贷格局已初步形成。作为农发行的主体业务,稳步发展传统粮油购销贷款业务既是履行农发行政策性支农职能的根本要求,也是支持“三农”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农发行传统信贷业务,谈一下个人浅见。

1.传统信贷业务拓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部分农发行员工对新形势下开展传统信贷业务缺乏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传统信贷业务是“以不变应万变”,工作模式还是老一套,或多或少存在“凭经验办事”的习惯思维,工作思路没有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

1.2信贷风险防控措施有待进一步细化

目前的风险防控措施,还停留在企业办理资产抵押、提取价差保证金和风险补偿金等方式,但已抵押资产的价值担保能力较弱,抵押资产大部分地处农村,变现能力较差,削弱风险防控效能。同时风险事前预警机制和分析反馈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的联动防控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1.3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不能将制度的内控作用贯穿于每一项具体业务中,制度的执行力出现衰减;同时对制度的学习存在不透彻现象,对工作标准不太熟悉,“小错不断”现象时有发生。

1.4传统贷款业务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的进一步推进,出现了多个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经营竞争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虽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因其具备较完整的仓储设施,较健全的购销网络,仍是粮油购销市场的主体。但是随着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减少,导致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的减少。

2.推进传统信贷业务有效发展的建议

2.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服务“三农”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推进传统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创新业务发展方式。在传统业务营销上突破季节限制,支持企业常年收购;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外地资源保证收购量的增长;突破品种限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多品种粮油收购。二是构建专项运营机制。对信贷人员进行调整组合,在基层支行专门成立传统业务信贷组,充实信贷人员,加大传统信贷业务推进力度,提高工作效果。三是依托政府组织优势。借助地方政府对“三农”发展的重视程度,依托政府加强粮棉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功能,保证传统信贷业务稳健推进,夯实农发行“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格局。四是统筹兼顾有效发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风险与效益的关系。农发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不能为追求规模忽视质量,也不能为规避风险而降低发展速度,必须在规模与质量之间,风险与效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履行信贷支农职责中持久保持传统信贷业务良性循环,高质量地发展。

2.2强化风险防范措施,保障发展质量

一是坚持“以销定贷”支持资金。按销售合同确定贷款的金额和期限,所收购粮食质量和数量与销售合同衔接,加强对入库粮食的抽样和巡回检查,确保账实相符。二是防范市场经营风险。注重销售合同的履约,锁定市场经营风险。对传统业务严把销售合同的审查关,要求企业提供正式有效的合同,并交纳一定比例的合同定金,进一步提高销售合同的履约率。三是强化贷款运行过程管理。抓住资金、账户、库存、担保等关键环节,加强对企业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分析调查,落实借款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跟踪贷款批复要求落实情况,加强贷后监测评价,提高识别风险的敏锐性。四是综合运用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注意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把“集体房产和土地抵押、个人房产抵押、风险准备金、合同定金”等风险防范规范化和系统化,并注意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强防控贷款的道德风险。

2.3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强化合规意识

完善内控机制,不仅要强化制度的外部刚性约束力,而且要加强学习教育,使合规意识内化于心,提升制度的执行效果,提高工作效能。一是强化制度制约。制定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员工履职情况的序时考核力度;完善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二是培育合规文化。保持学习的常态性,学习信贷制度办法,明确操作标准,将学习成果转化到日常工作中,将合规意识融合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增强员工执行制度的主动性,促进新形势下传统信贷业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发挥制度纠偏功能。落实自检自测制度,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促进员工不断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合规意识,消除风险隐患。

2.4挖掘企业经营潜力,扩大经营规模

传统贷款业务的资金支持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是相对应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的阶段,可以考虑在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以企业经营的扩大,带动传统信贷业务总量的提升,同时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是强化信贷杠杆调节作用。针对当前市场化条件下的粮油购销经营格局,进一步对粮食购销业务的支持,对粮食购销业务制订有差别的信贷政策,适当降低风险保证金比例,鼓励企业积极利用现有政策资源和粮食资源,整合企业经营优势,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规模经营能力。二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信贷支持方法上对县级粮油购销总公司及其收购网点可采取“统贷分还”模式,明确经营责任,强化购销企业的风险责任意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形成银行、企业两条交叉管理链条,促进企业内部经营网点良性竞争,激发经营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企业互利合作。推进购销企业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合作,构建稳定的购销渠道,做强粮油调销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扩大仓容规模。以政府加大农村项目建设力度为契机,积极支持企业用自有资金扩建仓容,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仓容量,保持规模化收购的优势,使企业提升经营规模得到硬件保障。

作者:李晓明

农发行新业务管理论文 篇3:

对桦甸市农发行加强系统监督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思考

桦甸市农发行会计业务处理先后经历了手工处理、模拟手工的单机会计电算化处理、超越手工的数据大集中处理三个主要阶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也从无到有、从单机发展到数据集中下的综合业务系统,使桦甸市农发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两年多来,由于对系统的监管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未根本摆脱传统手工核算观念的束缚,片面认为系统业务处理就是计算机替代手工,是手工处理的延续,从而忽略了对信息化条件下系统操作风险的研究。本文就桦甸市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处理面临的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思考。

一、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影响

综合业务系统在农发行系统的全面应用,使传统会计核算和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已不适应,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一)“双线核算、总分核对”理念遭遇冲击。手工模式下,“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作为一项原则,贯穿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并作为一种会计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指导下,银行的账务组织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双线控制体系。明细核算(前台)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余额表;综合核算(后台)的顺序是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双线核算的依据是同一凭证,按分户和科目两条线核算,并坚持总分相互核对,体现相互制约。明细核算是综合核算的具体化,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总概括,两者相互平衡彼此制约,构成会计核算完整的账务组织体系。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总账(登记簿),只要将凭证要素输入系统后,系统自动生成交易流水,分户账、总账、登记簿、会计报表根据交易流水同时平行产生,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为同一数据源,“双线”核算与核对模式变为系统单一的“稽核检查”,“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事实上已不存在。

(二)传统核算过程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手工模式下,会计业务核算过程,采取“双人临柜、钱账分管”的方式,营业柜台分设记账员和复核员。记账员负责受理和审查凭证及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复核员负责审核和复核记账员办理的业务和账务,同时要求“换人复核”。这样,通过双线核对和交叉复核,在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发挥了监督控制作用。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一部分交易采用“柜员制”,不需要复核和授权,柜员在接办业务的同时也兼办记账、复核等工作。“综合柜员制”改革后,农发行大部分业务均采用“柜员制”,基本是“一手清”。尽管计算机对重要的会计事项或重大的交易金额采取了授权方式加以控制,但授权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比较小,对全部核算内容和整个核算过程缺乏实时监控。同时,计算机采用一次性录入的“单线”核算,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与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路径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三)传统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受到削弱。手工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银行业务经办主体也是会计核算行为主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要素的记载同步,会计核算与管理一体化,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双线核算、交叉核对”既是会计核算的特点,也是实现会计管理的手段。利用会计管理的这种手段,会计人员可以对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结果、会计核算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稽核对等。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网点临柜人员的角色也由会计人员渐变为客户服务或系统操作人员,除了信息录入和交易菜单选择由柜员操作外,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前台经办人员只要学会操作计算机即可办理业务,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分离,特别是数据大集中后,会计核算集中在总行统一处理,而会计管理职能仍由各分支机构承担。这样,传统银行会计管理的

手段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比如二次核算的监督范围、审查凭证和账簿的时效性、会计人员管理的针对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二、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业务处理既失去了传统手工核算的有效监督控制,又面临大集中信息技术系统本身的风险。比如系统安全性较差、数据完整性不强、系统设计缺陷明显、运维力量不足、风险意识不足以及操作失误率高等问题,从而反映出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强度进一步加大,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由显性风险转变为隐性风险。手工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用错科目、金额不符、漏记或少记、串账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或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相对容易。系统上线后,操作人员直接将凭证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对业务处理按照事先编写的程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需要整个业务处理完毕后才能在结果中体现,一个差错会带来若干差错,并且不容易直观发现。此外,由于综合业务系统本身的一些缺陷或安全漏洞,只有在特定时候才能暴露,使一些差错难以查明原因,风险表现更为复杂隐蔽。

(二)操作人员道德风险凸现。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及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综合业务系统是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系统提供了一些事后监测交易,但系统管理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的机会很少,通常是系统操作人员发现问题后主动上报。在缺乏有效监督手段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了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屏障。结合近几年各级银行发生的一些会计案件,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上下级行会计信息掌握不对称性。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使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习惯于查看手工账、表、凭证,对综合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信息不适应,对系统业务处理过程和原因缺乏了解,而综合业务系统提供的业务监督管理交易又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监管需要。相反,柜员掌握的会计数据信息和系统操作知识相对管理人员占优,柜员比较容易利用系统的缺陷进行舞弊。总之,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信息不对称使系统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加大。

(四)系统风险形式多元化。手工操作模式下,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层面的差错风险,风险事项和风险点相对集中。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系统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系统固有缺陷、运行故障、黑客入侵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和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潜伏风险等。

三、综合业务系统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对策

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后,客观上形成了县(市)支行营业网点为前端、市分行实施业务监督管理、省分行技术支持为后端的系统管理链,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方式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现行大集中业务处理模式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管理人员特别是行领导应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系统业务风险纳入整个风险防控范围,构筑严密的系统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确保综合业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策略。综合业务系统是一个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金融会计理论与实务、现代银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其风险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步扩大。建立业务风险评级体系,对业务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判断,对引发业务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制度是防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除了系统操作制度实行“全覆盖”外,应对存在一定风险的特殊业务如冲账、销户、挂失、转账、资金汇划、票据交换等,逐品种制定管理办法。一是修订现有制度。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系统不断更新及业务不断拓展,现行制度办法必须及时修订完善。应鼓励系统操作人员参与制度修订活动,积极反映系统存在的缺陷,为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第一手材料。二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根据综合业务系统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存在的风险,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让每一位系统操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岗位面临的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规范管理行为。三是加大监测监督力度。对系统操作特别是“敏感”地带进行梳理,结合曾暴露的运行问题再现风险场景,查找业务处理流程的风险点,研究建立动态化、全程化的过程监测与控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业务系统安全运行检查,强化制度执行。四是强化事中控制管理。会计数据大集中后,业务主管领导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明确其职责。把系统要害部位管理和案件防范作为高风险控制范围,落实责任制,有效减少操作风险。五是再造会计业务核对流程。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代替传统手工处理会计业务,“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发生蜕变的现象,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要承担会计业务核对流程再造的任务,按照传统核对方式对系统产生的账务信息进行重新核对,从而降低系统技术性错误引发风险的机率。通过完善各种操作管理制度,使系统运行和业务处理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做到有效防范风险、有效控制风险。

(三)加强系统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管理交易结合有关制度办法,突出重点,对系统运行实施有效管理。

1.日间管理。主要是机构签到、操作员签到及业务处理操作管理,以准确使用交易为重点。

2.日终管理。主要是机构轧账和机构、操作员签退管理,机构签退是系统当日营业结束的标志,是系统启动批处理的前提,以机构按时签退系统管理为重点。

3.会计报表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打印和核对系统产生的各类会计报表,加强代理行会计报表管理。发现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4.IC卡管理。严格执行IC卡管理规定,每日查看IC卡登记簿记载情况。

5.特殊日管理。主要是结息日、月终、年终管理。结息日前,年终决算日前,按照年终决算文件要求进行检查、清理、核对并完成相关业务操作。

6.支付系统管理。主要应做到按时签到系统,认真核对当日业务数据,密切监测报文状态和系统日切情况,加强资金授权管理,严防资金支付风险。

7.CM2006系统管理。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准贷(签)证处理状态,加强手工维护电子准贷(签)证维护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8.系统运行问题管理。由于系统变更多,运行问题发生频度很高,为加快办理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除了加强日常管理外,应利用网络系统建立“运行问题论坛”,按照“存款客户、贷款、结算、综合核算、重控、同城支付、资产、IC卡、网点公用、会计报表”10个模块,设置互动、置顶、加金等功能,规定网点实名注册。当系统发现问题后,按照业务分工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处理,最后形成案例入“问题库”保存和备查。疑难问题可通过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9.检查单管理。检查结果分为重大差错和一般差错。重大差错主要表现是,总分不符、总账本期借贷发生额不符、分户账与分户明细不符、总账本期初加发生不等于期末等;一般差错主要表现是,资产账卡不符、登记簿与分户账余额不符等。并对检查出问题进行分类和查找原因。重大差错要及时上报上级行,一般差错自行进行账务调整,不能确定原因的上报上级行帮助解决。

作者:赵 玉 王乐吉 蔡立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培训管理措施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